量大质优,向现代化农牧业大步迈进
 来源:内蒙古日报  更新时间:2023-03-27

  农为邦本,本固邦宁,农牧业是固国富民的战略产业。作为国家粮食主产区和粮食净调出省区之一,内蒙古深入贯彻全国两会精神,持续建设好国家“粮仓”“肉库”“奶罐”,既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也促进农牧民增收致富。

  锚定目标,久久为功。内蒙古将紧扣“地、水、种”和“粮、肉、奶”六个重点,全力推动粮食单产再提高、牲畜养殖再增效,不断扩大数量、提高质量、增加产量,向现代化农牧业大步迈进。

  从独特资源到生产要素再到发展优势,内蒙古种好“塞外粮”、舞活“产业链”、擦亮“蒙”字标,努力把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得量大质优。

  种好“塞外粮”丰盛“中国碗”

  一年好景在春耕。当前正是春耕备耕的关键时节,内蒙古先后召开春播第一耧暨推进粮食生产工作现场会、全区土地平整大会战暨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推进现场会,对全区春耕备耕工作进行安排部署,强力推进粮食生产工作落实。

  自治区农牧厅党组书记、厅长郭占江说:“往‘中国碗’里多装粮、装好粮,是内蒙古义不容辞、责无旁贷的光荣使命。我们将始终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为内蒙古‘三农三牧’工作的头等大事和一号工程来抓,聚焦‘扩大数量、提高质量、增加产量’精准发力,为‘中国人的饭碗主装中国粮’作出更大内蒙古贡献。今年以来,我们早谋划、早动手,已将粮食生产任务分解下达到12个盟市,提前下达各项惠农补贴,构建‘辅之以利、辅之以义’的保障机制,确保全区粮播面积稳定在1.03亿亩以上。我们坚持良田、良种、良法、良机、良制‘五个配套’,统筹整合资金1.9亿元实施粮食单产提升工程,建设一批优质高效增粮万亩片、千亩方、百亩田;加快推进395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重点打造国家整区域推进典型;研究出台促进农牧业社会化服务政策措施,大力推广托管、半托管社会化服务,全面加快现代农牧业发展步伐,力争今年全区粮食产量继续高位增产,全面展现内蒙古的新担当、新作为。”

  巴彦淖尔市地处农作物种植黄金带,有1357万亩耕地,河套灌区是我国特大型灌区之一,素有“塞外粮仓”的美誉。

  巴彦淖尔市委书记贺伟华说:“我们把抓好粮食生产作为建设农牧业强市的首要任务和优先目标,扩良田、育良种、强良技、施良策,努力让‘中国碗’里盛放更多河套粮、河套肉、河套菜。一是扩良田保面积,坚持良田粮用大原则,大开大合、大破大立整灌域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确保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在600万亩以上。二是育良种增产量,充分发挥国家农高区科技引领作用,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着力加大本土粮种、畜种、草种等研发力度。三是强良技提效益,大力推行麦后复种、间作套种、轮作倒茬、看禾选种、测土配方施肥等种植模式和先进适用技术,有效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和比较效益。四是施良策促增收,配套落实奶业振兴、生猪繁育、菜篮子建设等国家、自治区系列强农惠农政策,制定出台优质小麦十条意见和小麦种植、麦后复种燕麦草等补贴政策,不断增加小麦播种面积。”

  内蒙古党校经济学教研部副主任、教授沙咏梅说:“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全方位’这一提法是对新时代统筹发展和安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挑战,保障粮食安全提出的更高要求。在新征程上,内蒙古要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千方百计保面积、提单产,奋力推进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在种好‘塞外粮’、丰盛‘中国碗’上彰显内蒙古力量。”

  舞活“产业链”“延”出附加值

  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在于高质量发展的产业链。

  突出特色、做长长板,内蒙古以链式思维抓产业,做大做强奶业产业链,“从一棵草到一杯奶”全链条发力;做大做强肉牛、肉羊产业链,提高资源整合度和发展集中度,推进种养加销全链条发展;做大做强林草产业链,一手抓“为养而种”、一手抓“生态惠牧”,大力发展生态草业……从蓝图到实践,农牧业产业链日渐成势。

  自治区农牧厅二级巡视员吴忠岩说:“建优建强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重点是要充分发挥内蒙古农牧业资源优势,全面推进玉米、奶业、肉牛、肉羊、羊绒、马铃薯、饲草等重点产业链提档升级。我们要跳出农牧业研究农牧业,用工业思维和链式思维的理念,深入实施延链、补链、强链行动,大力发展精深加工,深度开发利用农副产品,做到‘吃干榨尽’最大化增值;实施好国家产业集群、产业园、产业强镇项目,支持乌兰察布市马铃薯产业发展示范区、通辽市全国肉牛产业第一重镇、兴安盟国家级现代畜牧业试验区等一批农牧业产业化项目落地见效。通过一二三产融合、上中下游一体发展,实现‘抓二连三带一’事半功倍的效果。”

  精准化定位、体系化布局,全区上下凝聚共识,紧盯园区建设、招商引资、要素保障等关键环节,持续强链、延链、补链,“强”出竞争力,“延”出附加值,“补”出新动能。

  巴彦淖尔市委副书记、市长王志平说:“巴彦淖尔市作为国家重要的商品粮油生产基地,按照全产业链、工业化思维推进现代农牧业发展,坚持提质增量,进一步开发乡土资源、突出地域特点,在‘特’和‘优’上下功夫,促进一产往后延、二产两头连、三产走高端,推动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加快建设黄河流域乡村振兴样板区和农牧业高质量发展集聚区,在建设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中展现新作为。”

  对于如何疏通“堵点”联结“断点”畅通产业链,沙咏梅道破关键:“加快推进农牧业产业链整合,充分利用内蒙古农牧业优质资源,着眼各地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市场需求,推动优势产业及生产要素向园区集聚,促进商贸物流、全域品牌创建、科技创新等协同发展。”

  以链式思维抓产业,不断促进产业链更完整、产业结构更优化、产业规模更壮大、产业聚集更高效、龙头带动更强劲,农牧业必将向着更高质量破浪前行。

  打造“蒙”字标亮出“硬招牌”

  内蒙古味道香飘万里!内蒙古以区域品牌为带动、以企业品牌为主体、以产品品牌为基础、以“蒙”字标为牵引,大力推进农牧业品牌建设,使内蒙古的区域优势、资源优势、生态优势、质量优势、人文优势转化为品牌优势,让“蒙”字标成为内蒙古优质农畜产品的“代名词”。

  自治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宁云飞说,经过3年多的不懈努力,“蒙”字标已经成为具有鲜明内蒙古区域特色的认证品牌,受到社会各界和广大消费者广泛关注,品牌辨识度、美誉度和影响力不断提升。下一步,要建立品牌培育目录,按照上下有层级、区域有特色、整体有优势的品牌建设总体布局。加大“蒙”字标认证推进力度,围绕自治区优势特色产业,今年计划获证企业增扩到45家,认证产品品类增加到200个。以开展品牌价值评价为抓手,发布内蒙古农牧业“品牌榜”,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内蒙古农畜产品品牌榜。以“蒙”字标认证品牌为主体,建设优质供应商集群,助力内蒙古优质农畜产品走出区外、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沙咏梅认为,品牌是农牧业的核心竞争力。加强农牧业品牌建设既是现代农牧业发展的重要引擎,更是适应居民消费升级的迫切需要。内蒙古要继续加大宣传营销力度,健全品牌建设体系和评价机制,完善农牧业品牌目录制度,大力推动农牧业品牌建设,助力农牧业高质量发展。

  如何以农牧业品牌引领农牧业高质量发展?兴安盟从实践出发,让“兴安岭上兴安盟”的农畜产品招牌飞越巍巍大兴安,传到了全中国。

  近年来,兴安盟依托生态、农牧业资源优势,全力打造“源在兴安——自然兴安盟生万物”“兴安产安心选”等区域公用品牌。截至目前,该盟“两品一标”标志使用产品达到444个,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收集产品42个,“兴安盟大米”获“蒙”字标认证企业5家,“兴安盟大米”以品牌估值180亿元位列全国首批百强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价值榜第12名。

  兴安盟委书记张晓兵表示,下一步,兴安盟将坚定不移走品牌发展之路,做优做强“兴安盟”系列区域品牌产品,以品牌建设提高农畜产品市场知名度和竞争力。一是牢固树立品牌意识。开展农牧业品牌提升行动,加强“蒙”字标梯队培育,持续打造“兴安盟大米”“兴安盟小米”“兴安盟牛肉”“兴安盟羊肉”等地理标志产品品牌,扩大“名特优新”农畜产品数量,推动农畜产品聚小成大、整建制闯市场。二是集中力量做大做强“兴安盟大米”品牌。种良种、卖精品、闯品牌、做高端,努力让兴安盟大米进入国内顶级稻米品牌行列。按照“一个区域品牌、一套标准体系、一个国有平台企业、一批联盟企业和一系列主导产品”思路,组建国有平台企业,完善修订“兴安盟大米”系列标准规程,建立“兴安盟大米”商标使用准入和退出机制,对兴安盟大米产品包装、品牌标识、旗舰店实行统一管理,推动兴安盟大米飘香全国。三是全力做好土特产文章。建立兴安盟“土特产”发展名录,培育发展冷水鱼、中草药、卜留克、大果沙棘、沙果干、五角枫油、山珍食用菌等土特产,积极推行品牌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有针对性地推动地理标志商标注册、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登记、绿色有机认证,让兴安盟土特产更好创“牌”出海、链接全国大市场。

  “千里草原、万顷牧场,生态内蒙古、绿色好味道”,内蒙古优质农畜产品的“硬招牌”正在立起来亮起来!从田园到餐桌,内蒙古的农畜产品正在走向全国、走向世界!(记者韩雪茹李国萍薛来高敏娜)

责任编辑:延菁菁

版权声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5 8629 6259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1696号 蒙ICP备160010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