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上学边带娃”:应该尊重包容却不能盲目参照
 来源:法治日报·法治周末  更新时间:2023-05-26


在眼球效应时代,“边上学边带娃”迅速成为公众注意力的焦点。一方面,“边上学边带娃”不走寻常路,因其稀缺和新奇很容易受到围观;另一方面,“边上学边带娃”不仅没有影响学业,反而是一名“学霸”,这样的现实表现显然打破了不少人的刻板印象和固化思维。

虽然只要契合相关法律规定,在校大学生也有结婚生育的权利,但“边上学边带娃”依然只是少数人的选择。中国计划生育协会、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发布的《大学生婚育观念调查报告》显示,大部分大学生认为,情感基础和事业稳定是结婚必要条件,“先立业后成家”已经成为男女的共同追求。

从表象上看,这是因为学习是大学生第一任务,“边上学边带娃”难免会出现角色冲突,从而导致顾此失彼。从本质上讲,虽然许多大学生都已经成年并且达到了法定的结婚年龄,但经济层面尚未实现自力更生,文化层面尚未精神“断奶”,社会层面社会化依然不够充分,还没有真正意义“成人”。结婚生育乃人生大事,显然不能轻率;少数人的“边上学边带娃”即使幸福美满,也没必要轻易复制。

伴随着社会变迁,高校对大学生结婚生育持一种更加开放、包容的态度。在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的当下,受教育者接受教育的方式也应该变得灵活而多元,“边上学边带娃”并没有原罪。更进一步说,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高校也不能成为被忽略的边缘地带。不论是开展婚恋教育,还是像哈尔滨工业大学一样联合民政部门为少数有婚姻登记需求的大学生提供便利,都彰显着教育的温度。

面对“边上学边带娃”,大学生们既没有必要被“有色眼镜”遮蔽、被标签化思维左右,也没必要去嫉妒羡慕乃至跟风、盲从。毕竟,适合别人的人生选择,并不见得适合你。“边上学边带娃”能够梦想照进现实,离不开夫妻感情基础好、有物质基础保障、有人能照顾孩子解除后顾之忧等基础条件。“边上学边带娃”的大学生虽然比普通同学承担了更多压力,但并非“完全靠自己”,双方的原生家庭也给小家庭提供了大力支持,这也是“敢生”的底气与勇气所在。

针对外界质疑,当事人可谓“人间清醒”,既直面“边上学边带娃”将来也可能会遇到问题,也提醒人们没必要将别人当成参照物。说到底,参照物投射着人们自身的诉求与欲望,别人的成功在自己身上未必就能重现。每个人都有独一无二的人生道路要走,自己的生活方式没必要被别人的经验定义。

责任编辑:谢婷

版权声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5 8629 6259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1696号 蒙ICP备160010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