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未成年人的网络保护一直是各方关注的热门议题,事先预防胜于事后补救,从根本上提升未成年人的网络素养才是解决这一领域存在的诸多问题的关键
近日,多起专门针对未成年人的电信诈骗案被警方成功破获。
山西省黄某某(17岁)在玩手机游戏时,网上有人表示要高价购买黄某某的游戏账号,让黄某某登录一个叫“下芬购”的网站,黄某某在该网站充值2次共3000元后,发现受骗;广东省谭某某(15岁)在玩手机游戏时,有人添加其为微信好友,并宣称可以帮其解除未成年人手机游戏的时间限制,谭某某偷偷使用家长手机先后3次扫码支付,合计被骗3800元……
去年暑假期间,国家网信办反诈中心就监测发现多起针对未成年的电信网络诈骗事件,“形式多样,手段隐蔽”。
针对未成年人的电信诈骗案多发
公安部网安局曾公布针对未成年人的电信网络诈骗的四种形式:第一种是免费皮肤“大陷阱”,也就是打着“免费赠送皮肤”的旗号,诱导孩子偷用家长手机进行转账操作;第二种是红包返利“杀鱼盘”,诈骗分子通过短视频网站、聊天工具等渠道发布红包返利虚假信息,诱骗未成年人入群,然后以手续费、转账费、红包费等多种借口来进行诈骗;第三种是“防沉迷”骗钱财,就是以“解除游戏防沉迷限制”为由,通过屏幕共享等手法,欺骗未成年人获取其亲属微信或者是支付宝账号以及支付密码来骗取钱财;第四种就是以假明星发“假福利”为诱饵,诱骗未成年人进入到粉丝群,然后一步步地实施诈骗。
《法治周末》记者梳理发现,不久前,甘肃省敦煌市公安局成功打掉一专门针对未成年人实施违法犯罪特大跨省新型“杀鱼盘”电信网络诈骗团伙,抓获犯罪嫌疑人23名,涉案资金220万元。
据了解,“杀鱼盘”一般指以未成年学生为目标的电信诈骗案件,通常诈骗金额较小。诈骗过程中,由“船长”统一指挥召集“渔夫”寻找受害人“鱼”,“船长”提供技术支持并负责洗钱分赃,“渔夫”引导“鱼”完成付款,最终诈骗成功即“杀鱼”完成。
因这类目标群体年龄小、社会经验少、分辨能力差、容易上当受骗,被骗之后一般不敢告诉家长,大部分人也不会报案。
据警方透露,2022年10月,敦煌市一名11岁的学生杨某某,在使用其爷爷手机玩游戏时被人以领取“免费皮肤”的方式骗走两万余元。案件受理后,经过警方的缜密侦查和分析研判,一个专门针对未成年人实施诈骗犯罪的新型“杀鱼盘”诈骗团伙逐渐浮出水面。
经查,犯罪嫌疑人陈某某、黄某某等人利用未成年人防骗意识差、生活阅历浅等特点,通过快手、抖音等平台发布免费领取游戏皮肤、奖品等方式,专门针对全国各地未成年学生实施精准诈骗,性质极其恶劣。
为了彻底打掉这一诈骗团伙,敦煌市公安局专案组抽调28名警力奔赴全国4省实施集中抓捕。至今,共抓获上下游犯罪嫌疑人23名,逮捕主要犯罪嫌疑人8名、取保候审15名,扣押移送非法资金32万元,向被害人返还被骗资金数万元。实现了“杀鱼盘”诈骗犯罪的“全链条”打击。
上述针对未成年人的电信诈骗并非个案。
近日,吉林省吉林市公安局船营警方也成功打掉了一个以解除网游“防沉迷”为幌子,专门针对未成年人的电信诈骗犯罪团伙,5名犯罪嫌疑全部落网。
据报道,吉林省吉林市船营区搜登站镇居民杨某某在家中使用奶奶的手机玩游戏时,在某短视频平台看到有人声称可以破解游戏的“防沉迷”系统,便添加了对方的QQ进行联系,对方称只有按要求照做才能成功破解,随后在对方的哄骗胁迫下,杨某某被骗49000余元。数月后,奶奶去银行查询余额发现异常,再三追问,杨某某才说出实情,并在家人的陪同下到公安机关报案。
接到报警后,搜登站派出所立即组织精干警力对案件展开工作,上述专门针对未成年人实施新型电信网络诈骗的犯罪团伙浮出水面。
提升未成年人的网络素养是关键
中央民族大学法学院副教授朱芸阳长期关注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并对此有深入研究。在她看来,对未成年人的网络保护一直是各方关注的热门议题。而事先预防胜于事后补救,从根本上提升未成年人的网络素养才是解决目前这一领域存在的诸多问题的关键。
据朱芸阳观察,几年间,公众对于未成年人上网的看法也发生了变化。前几年有保守观点认为,网络“给孩子带来的危险系数太大”,现在很多人能够更客观地看待网络对未成年人的意义,至少大家认为“网络是中性的”。
朱芸阳认为,一方面要防范未成年人使用网络带来的潜在风险,但另一方面,也要充分意识到网络对于跨越数字鸿沟的积极意义,不能把未成年人禁锢在所谓安全的“真空地带”,相反,未成年人需要不断实践探索,进而识别和应对网络风险,继而成长为符合网络新时代需求的“数字公民”。
她强调,总体来讲,青少年网络素养的提升有赖于多方共同的努力,未成年人保护法开宗明义,即规定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都有义务教育和帮助未成年人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增强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
她补充,在青少年网络素养的提升上,国外也有很多经验值得借鉴。近年来,英美、新加坡等国都在积极探索中小学生教育体系改革,将网络安全意识教育纳入中小学生的必修课体系。特别是美国,从幼儿园至12年级基础教育阶段(K12)中就开始对学生灌输网络安全知识,从小培养公众的网络安全意识。欧盟早在2013年提出《欧盟公民数字素养框架》,其中也包括如何强化未成年人的网络素养教育。该框架多年来几经修订,2022年修订的《欧盟公民数素养框架(DigComp2.2)》增加了对人工智能、物联网和数据化等新兴技术或新的远程办公条件等新现象的思考,以及公民面对这些发展所需的知识技能和态度。
朱芸阳表示,对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的研究是一个特殊领域,未成年人网络保护问题处于网络信息法和社会法的交叉领域,而且未成年人群体本身具有很多特殊性,对他们的保护原则和具体措施也随之具有特殊性,不能单纯地用某个部门法的法律理念和制度来考量。比如处于儿童时期的未成年人受到年龄和认知能力的限制,对网络风险不具备辨别能力,但是随着年龄增长,其认知能力会有随之发生变化。
“因此,对未成年人如何采取相应的网络保护措施,需要用发展变化的眼光来看。而且,未成年人及其监护人之间也并非是永远的利益一致,如何敦促未成年人监护人基于‘未成年人利益最大化’的基本原则行事,也是需要侧重考虑的方面。纵观之,我们不仅需要事后补救,更需要事先预防,给予未成年人更为积极的保护,让他们能够更好地去使用网络,更健康自信地拥抱互联网时代。”朱芸阳说。
责任编辑:谢婷
版权声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5 8629 6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