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越”法科生的路与远方
 来源:法治日报·法治周末  更新时间:2023-07-10

■编者按

又到一年毕业季,一批法科学子结束了大学时光,走向远方。处于新时代背景下的法科学子们,大学毕业后的路该怎么走?

近日,“2022年度全国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卓越奖”获奖学生名单公布,西南政法大学余弦、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政法学院冉起阳、山东政法学院李亚萍3位优秀法科大学毕业生入选。本报今天聚焦3位法科毕业生的成长就业故事,希望对即将步入求职战场的毕业生有所帮助

余弦:基层是青春逐梦的“大舞台”


支教期间,余弦(右一)和孩子们在一起。

“基层是什么样的?我想去看看,看看我能做些什么、学些什么?”

4年前,西南政法大学毕业生余弦主动放弃了在城市的工作机会,毅然投身基层,开始了自己的“寻梦”之旅。

今年5月,作为一名到基层就业并有突出业绩的普通高校毕业生,经西南政法大学推荐,专家评审,余弦获评“2022年度全国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卓越奖”。

“我做过驻村干部,也在基层乡镇工作过。基层工作有苦、有甜,有辛酸、也有欢笑,更有收获。”回首自己的基层工作经历,余弦深有感触。

时光荏苒。4年时间,余弦经历了从初出茅庐的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工作人员的角色转变。从青涩懵懂到成熟干练的他,也见证并亲历了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事业的蓬勃发展。

支教经历厚植了对大山的热爱

1993年,余弦出生在重庆市万州区余家镇,他自幼和父母生活在镇上。“虽然小时候住的地方离农村很近,但是我在上大学前对农村的生活并不是很了解。”

2011年6月,高考后他填报了西南政法大学英语专业(法律经贸方向),并选修了法学专业。

在大学学习期间,一次在偏僻山村支教的经历,让余弦对基层工作有了新的认识。2015年的夏天,余弦作为西南政法大学第17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被选派到重庆市巫溪县尖山中学成为一名初中教师,支教一年。同时,他还获得了西南政法大学的保研资格。

余弦向《法治周末》记者透露,他支教的这所学校名叫尖山中学,地处重庆市巫溪县尖山镇百步村。“学校特别偏僻,所以学校周边农户的房子租金很便宜,才100元一个月,我就和一个小伙伴两个人一起租了房子住。”

余弦说,一年的支教生活不苦,还很充实。而正是这段支教经历,让他厚植了对大山的热爱。

余弦记忆深刻的是支教那年冬天,一个孩子端着一碗白开水坐在家门口。房子十分破旧,阳光照在他皴红的脸上,热气也扑腾腾地冒上来扑打在他的脸上。“当时我看到这样一个场景心里就感到十分难受,我觉得我们应该为他们做点事情。”谈论到自己去走访贫困学生的经历,余弦的话语中带着些许无奈。

在这一年里,那些孩子皴红的脸和直白的问话,让他觉得自己应该做点什么。正是因为曾支教的经历,余弦萌生了到基层工作的想法。

砥砺扎根基层服务群众的信念

2016年9月,尖山中学支教工作结束后,余弦被保送到西南政法大学,成为了一名民商法学院法律(非法学)专业研究生。

转眼到了2019年,作为当年重庆市的一名优秀毕业生,余弦有诸多选择机会。毕业当年,他放弃了一个入职国企的机会。

“虽然哪里都能实现人生的价值,但也许基层更需要我。”秉承这样的理念,余弦放弃了在城市工作的机会,主动投身基层。

毕业当年,余弦又参加了重庆市的选调生考试,并顺利通过。作为家中的独生子,为了方便平时看望父母,余弦选择了离老家相对较近的云阳县南溪镇工作。

“可能是缘分,我研究生毕业以后来工作的第一个地方,和我支教时候的地方在一条路上。”余弦对记者说。

云阳县南溪镇下辖5个社区、29个行政村,是云阳县面积最大且经济靠前的乡镇,境内以山地为主,地处偏远、交通不便,三峡库区移民人口在全县排名前列。作为南溪镇政府干部的他,还兼任富家村驻村干部、塔棚村支书助理。

在基层,走访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富家村四处都是山,有时候一户到另一户之间就隔了半个山头。余弦一个山头一个山头走到村民家里,跟他们拉家常并了解情况,无论冬夏。家家有本难念的经,走访时,余弦便负责把每家每户的那本经念好,医保、低保、助学……

“有一天下午走访了6户农户,我想把政策给村民讲清楚,但只讲究速度是行不通的。有时候村民有情绪,你也只能先耐心地听他发泄完自己的情绪,再继续跟他们讲政策。”余弦担任驻村工作队长一年,几乎对每一家的情况都有所了解。

在南溪镇工作以来,余弦先后担任南溪镇纪委委员、纪检专干、人大专干。2022年8月,余弦调任云阳县委宣传部理教科科长。

余弦说,在处理基层工作的问题时,往往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他在基层工作中总是对每个人给予尊重和善意。

“在我看来,我的专业教给我的是科学理性地思考人和事,客观地看待自己作为社会人的定位和价值发挥的靶点,不至于迷茫。”余弦认为,大多数的迷茫是对预期无法实现的不平衡而产生的,每个人的心态很重要。

余弦说,这4年间农村变化很大,但他那份扎根基层服务群众的情怀、信念依旧如初。

■记者手记

从富家村支部到南溪镇政府,再到云阳县委宣传部,记者几经周折采访到了余弦。4年的基层锻炼,让余弦从一名青涩的大学生,逐步成长为一名岗位能手。

余弦坦言,留城市工作,还是到基层一线去奋斗,他也曾有过犹豫、有过踟蹰,但为了心中的信念,他最终选择了基层一线。在余弦看来,基层才是青春逐梦的“大舞台”。


冉起阳:褪下书卷气 粘上泥土香


冉起阳(左一)与村民在山间地头“拉家常”。

“冉呀嘛冉起阳!背上了背包上学堂(村),不怕太阳晒,不怕风雨忙,只怕那群众说我没有能力,无脸回旺苍(县)!”

这是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政法学院毕业生冉起阳自己改编、并时常哼唱的一首“励志歌”。

1993年2月,冉起阳出生于四川省广元市苍溪县。高考后,他考入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政法学院学习。21岁那年,大学毕业后的冉起阳,顺利考入四川省旺苍县人民检察院。在检察院工作期间,冉起阳成了一名驻村干部。作为青年党员的他,一直心系困难群众,驻村期间使出浑身解数帮助发展村集体经济,带领全村百姓奔小康。2020年5月,冉起阳被四川省委省政府表彰为“2019年度优秀第一书记”。

今年5月,作为一名到基层就业并作出突出业绩的高校毕业生,经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推荐、专家评审,冉起阳荣获“2022年度全国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卓越奖”。

从检察官到致富带头人

2017年冬天,一位老人来到旺苍县检察院,找到当时在民事行政检察部门工作的冉起阳,称自己将欠债的同村邻居诉至法院,但对方家中无财产可执行,因此走上了多年上访之路。

望着老人花白的头发,年轻的冉起阳决心化解这起纠纷。从县城到村里有30多公里,他一趟趟来回奔波,艰难做通债务人女儿的工作,帮老人拿回拖欠了十多年的欠款,还为老人申请到1万元司法救助金,并协调信用社给老人一家发放了贷款,建起了新房,让这家多年上访户能专心脱贫致富。

“办案那段时间,我切身感受到村民的勤劳和善良,也亲眼目睹了山村的贫困,以及扶贫开发正在给农村带来的变化,就想去实实在在地为群众做点事。”冉起阳对《法治周末》记者说。

2017年年底,冉起阳主动向县检察院申请,到大山深处的正源乡学堂村担任第一书记。

在基层找到人生的价值

下乡之初,踌躇满志的冉起阳很快面临三个现实问题:如何回应贫困户与非贫困户的诉求,怎样协调好与乡镇、村委的关系,如何带动全村致富奔康。

“其实家人一开始还是比较支持我去的,但没想到工作会这么复杂。”冉起阳发现,从生老病死到婚丧嫁娶,只要是群众身边的事,大家都会想到他。他的电话越接越多,常有深夜甚至凌晨打来的,加之家人突患重病,他感觉到前所未有的身心疲惫。

不久,冉起阳与县检察院领导走了近一个小时山路,去走访住在学堂村最高处的贫困户丁姓老人。老人的儿子十多年前外出务工时因事故遇难,儿媳离家去了外地,老俩口将几个月大的孙子艰难养大。老人告诉冉起阳三个愿望:“一是饮用水到家;二是家门口通水泥路;三是让快上初中的孙子住校提前适应。”

望着高山上生活劳作了大半辈子的老俩口,想起正与病魔缠斗的父亲,还有村里那么多贫困群众,冉起阳觉得,年轻人在基层遇到点挫折和困难,又有什么坚持不了呢?

冉起阳想尽办法,反复走访勘察,多方申请争取,在老人家附近打了一口水井,装上抽水泵,5公里水泥硬化路通到家门口,孙子也顺利住校,老人的3个愿望终于都实现了。

“在基层做群众工作,必须用对方‘听得懂’的语言充分沟通”,在冉起阳看来,干部和群众需要“以心换心”,群众工作做到位了,就能团结更多人来理解你、支持你、帮助你。

努力“带货”的“第一书记”

如何带领乡亲们发展产业,实现增收,是冉起阳在村里面临的头号问题。他发现,这个22平方公里的山村有很多生态农产品,但由于交通落后,城乡间交易渠道有限,难以转化为市场价值。

冉起阳一边组织村民动手挖出毛坯路,一边向政府争取硬化路指标。经过两年多的努力,学堂村新建了20多公里硬化路,改善了村民出行和运输条件。

为帮村民们“带货”,冉起阳充分发挥电商平台和网络的优势,采用“线上+线下”集合的形式,努力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为壮大村集体经济,冉起阳坚持“输血与造血”相结合,他协调资金为贫困群众发放数千只鸡苗,协调和推动建立了杜仲产业示范园区、青春养殖专业合作社,让村集体经济能可持续发展。

“看到大家的日子越过越好,我自己也有一种成就感、获得感,觉得找到了人生的价值。”冉起阳说,如果有机会,自己还想再去基层多做些事情。

据悉,驻村工作结束后,冉起阳先后在团县委和乡镇任职,现担任旺苍县委办公室副主任。

■记者手记

“几年下来,到底是我帮了群众,还是群众帮了我,这是我经常思考的问题。”冉起阳坦言,年轻人尤其是毕业生刚去基层,刚开始肯定有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因此最重要的就是保持一颗为民的初心,不断调整自己的心态,融入群众,在与群众的交往中不断学习、成长。

在冉起阳看来,年轻人应多到基层锻炼,褪下书卷气,粘上泥土香,是人生路上成长最快也是最好的一种方式。


李亚萍:坚信前行必有曙光


身着警服的李亚萍。

李亚萍,1994年11月出生。2017年从山东政法学院毕业后,考入东营市公安局,现为特警支队行动一大队民警,主要从事接处警、执法办案工作。

今年5月,经山东政法学院推荐,专家评审,李亚萍获评“2022年度全国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卓越奖”。

如今的李亚萍,正逐步实现由一个政法院校大学生到一名真正的人民警察的蜕变。“毕业之后,我前进的每一大步,都来源于学生时代积累的每一小步。”

学生会工作提升工作能力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学生,李亚萍深知自己责任重大,必须要树立远大的志向,坚持长期艰苦奋斗的信念。在山东政法学院学习期间,李亚萍在完成学业的同时,还担任院学生会主席,她在任职期间认真履行岗位职责,圆满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

在李亚萍的带领下,山东政法学院学生会创办了微信公众号,还连续组织两届院“迎新送老”大型文艺晚会。在开展多种多样的志愿服务中,李亚萍先后组织两千多名同学参与其中,丰富了校园文化,促进了优良学风校风的建设。

“两年的学生工作给我带来的提高是前所未有并极其宝贵的,让我拥有了自觉思考的习惯、直面困难的勇气和把握机遇的能力。”李亚萍对记者说。

而在山东政法学院学生工作处处长安军看来,像李亚萍这样的学生干部,通过积极参加学院的学生工作,不仅能够提高自身的学习和管理能力,还培养了他们的独立思考和组织协调能力,为以后走上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选择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

毕业前夕,是大学毕业生最迷茫的一个阶段。继续考研深造还是参加工作步入社会,是每一个大学生都曾产生过的心理斗争。

“不管是考研还是参加工作,都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来做好选择。也应该明白这只是人生旅程中选择的其中一条路而已,可能会遇到困难挫折,但千万不要放弃,没有一件事是轻易成功的,必须要端正心态,坚定信心。”说起自己大学毕业后的选择,李亚萍曾经也迷茫过,在信念坚持下,她选择了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

在大学期间的历练使李亚萍养成了爱冒险、不服输的性格,毕业后她更想挑战自己。她通过认真分析自身性格特点和能力素质,对标自己的专业梳理职业规划,决定参加公务员考试,而且是公安岗位的考核选拔。

公安岗的分数占比与其他岗位有所不同,除了行测和申论之外,笔试要比其他岗位多一门公安专业知识。面试入围后还需要进行体能测试,所以要求在合理安排复习这三门课的同时,也要进行一定的体育训练,比如,跑步、跳远等。经过激烈的角逐,李亚萍最终收获了令人满意的成绩,被东营市公安局录取,成为了一名人民警察。

“备考过程令人难忘,思想上要有所改变,不畏困难,有勇往直前的勇气,有敢挑重担的担当。不管是考研还是考公,都是一个人孤军奋战的战斗,你需要持续地付出、调整和坚持。”对于备考的这段经历,李亚萍深有感触,“夜色难免黑凉,要抬头常望月亮,坚信前行必有曙光”。

警营一线绽放飒爽英姿

自参加公安特警工作以来,李亚萍秉承着锐意进取、敢于担当的精神,努力学习各项理论和业务知识,积极投身于各项练兵比武、专项任务等活动中,始终奋战在巡防处突、攻坚维稳、打击犯罪、为民服务的第一线,圆满完成了一系列急难险重的任务,用坚定信念履行着人民警察的神圣职责,默默付出守护着百姓平安。

李亚萍的艰苦努力工作得到了领导和同事们的认可,2021年,她被任命为东营市公安局特警支队女子中队负责人。她常常带领女子中队积极参加支队PTU武装巡逻小组,持续做好安兴早市、东三路银座、三村小吃街等人车流量较大部位的巡逻管控工作。治安防范辖区街头“两抢”、撬盗机动车辆、打架斗殴、寻衅滋事等案件明显减少,群众的安全感不断增强,对社会治安的满意度不断提高。

此外,她还高标准完成好各类重大安保任务,积极开展进社区、进校园等平安共建活动,主动走近群众身边,暖心帮扶助力平安,把“我为群众办实事”落实落细,大力提升群众安全感满意度,树立了女特警忠于职守、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的良好形象。由于表现突出,2022年,李亚萍带领女子中队民警获得东营市公安局的嘉奖。

■记者手记

李亚萍说,其毕业后前进的每一大步,都来源于学生时代积累的每一小步。记者认为,大学教育的目标,不仅是让大学生学到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更重要的是让大学生们学会如何适应新的环境并具备在新环境中不断学习、创新,自我发展的能力。大学毕业生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赢得一席之地。


责任编辑:谢婷

版权声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5 8629 6259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1696号 蒙ICP备160010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