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呼和浩特市个人住房贷款利率降至近年最低水平

    人民网呼和浩特6月7日电(王慧)6月7日,呼和浩特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发布消息,根据《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调整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有关问题的通知》(银发(2022)115号)精神,近日,经报请自治区市场利率自律机制主任委员会表决同意,呼和浩特市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做出调整。政策出台后,呼和浩特市首套房个人中长期住房贷款最低利率水平为4.25%,为近年来个人住房贷款利率最低水平。



    呼和浩特市购买首套住房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利率加点下限执行LPR-20BP,二套住房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利率加点下限执行LPR+60BP。

    呼和浩特市二套住房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首付比例由现行40%调降为30%,利率水平下限由现行LPR+70BP调降为LPR+60BP。

    此项政策的颁布实施将有效降低个人住房贷款利率,适当减轻借款人还款压力,适度合理引导购房者市场预期,提升房地产消费水平,促进房地产市场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

    2022-06-09
  • 全国首个碳达峰数字化系统在鄂尔多斯上线

    6月6日,全国首个碳达峰数字化系统在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上线运行。

    碳达峰数字化系统通过对重点用能企业加装能耗物联表计,自动采集上传物联数据,运用多指标综合能效评价模型进行分析,实现了对重点用能企业能耗数据的实时监测预警和能效评估,并在此基础上丰富拓展了其它功能及应用场景。


    该系统具备重点用能企业能源消费全覆盖全种类全流程实时监测预警、开展线上节能“诊断”、碳排放科学统计核算、建立煤化工产业链图谱、开展招商引资新上项目综合评价、探索实行用能权有偿使用和市场化交易配置、构建能碳资源池等功能特点。其中,全流程实时监测数据涵盖企业生产经营用煤、电、天然气、热、油、水等全口径主要能耗品种;全部能耗数据均可实现15分钟自动上传更新分析,极大地提高了能耗监测精准性、及时性。目前,达拉特旗44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全部安装了能耗物联表计,纳入能耗监测范围,其中达拉特经济开发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已全部接入碳达峰数字化系统。

    据悉,从2021年5月开始,达拉特旗与苗韧博士团队合作,历时一年时间共同研发建成国内首个碳达峰数字化系统,并于2022年6月6日正式上线运行。(记者郝雪莲)

    2022-06-08
  • 首批自治区级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试点出炉

    近日,自治区商务厅确定首批自治区级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试点地区5个,分别是乌海市、鄂尔多斯市、呼和浩特市、兴安盟、包头市。



    一刻钟便民生活圈是以社区居民为服务对象,服务半径为步行15分钟左右的范围内,以满足居民日常生活基本消费和品质消费等为目标,以多业态集聚形成的社区商圈。

    2021年,自治区商务厅下发《关于推进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的通知》,要求各盟市把便民生活圈建设作为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和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的有效手段,制定城市便民生活圈建设专项规划,在用地、用房、财政、金融、营商环境等方面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重点解决居民消费难点痛点问题,推动开展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试点,按照试点先行、以点带面、逐步推开的思路,将便民生活圈打造成为服务保障民生、推动便利消费及扩大就业的重要平台和载体。

    2022-06-07
  • 天宫“建造师”来了

    “总指挥长同志,我们奉命执行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行任务,准备完毕,请您指示。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航天员陈冬!”“航天员刘洋!”“航天员蔡旭哲!”

    “出发!”

    “是!”3名航天员响亮回答,抬臂敬礼。随后,他们向送行人群挥手致意,登上车辆前往发射场。

    6月5日清晨,东风航天城问天阁。3名航天员领命出征,现场群众齐声高唱《歌唱祖国》为他们送行。筑梦天宫,他们将完成中国空间站在轨建造任务。

    出征仪式后,我们赶往发射场。

    “各号注意,30分钟准备!”“各号注意,15分钟准备!”

    发射场,能清晰听到测控大厅传出的清晰指令。

    随着指令传达,发射塔架一步步打开,乳白的船箭组合体巍峨耸立。

    “各号注意,1分钟准备!”

    倒计时开始,5,4,3,2,1……现场,大家跟着指令声音齐声喊出“点火!”10时44分,随着震颤大地的巨响,火箭底部喷出的烈焰画出一个大大的V字,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托举着载有3名航天员的神舟十四号飞船,从大漠深处的东风航天城拔地而起,奔赴浩渺苍穹。

    此时,大漠戈壁中的发射场骄阳正盛。有记者拍到神十四与硕大而圆圆的太阳同框的耀眼画面,正如中国的航天事业发展,光芒万丈。

    神舟十四号任务期间将完成中国空间站在轨组装建造,中国空间站将建成国家太空实验室,神舟十四号是中国空间站建造阶段的首次载人飞行,也是中国人的第9次太空远征。

    火箭腾空而起的时刻,天和核心舱和天舟货运飞船组成的中国空间站正在太空等待着神十四乘组的到来。神十四乘组在轨驻留期间,3名航天员将迎来空间站两个实验舱以及天舟五号货运飞船、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的来访对接,并与神舟十五号飞行乘组进行在轨轮换。

    此次出征的神舟十四号飞行乘组,堪称“最忙太空出差三人组”,他们肩负着完成中国空间站在轨组装建造的重要使命。在长达6个月的飞行中,航天员们要经历的飞行工况极为复杂,包括9种组合体构型,5次交会对接,3次分离撤离,2次转位任务。中国航天人,要一步步在太空建个大房子。中国空间站建造完成后,活动空间超110立方米。

    30年,三步走,建造属于自己的“太空家园”,中国航天人接力奋战了30年。1992年9月21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被批准实施,代号“921工程”,工程按“三步走”发展战略实施。第一步,发射载人飞船,建成初步配套的试验性载人飞船,开展空间应用实验;第二步,突破航天员出舱活动技术、空间飞行器交会对接技术,发射空间实验室,解决有一定规模的、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第三步,建造空间站,解决有较大规模的、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

    此前的航天员记者见面会上,刘洋说,此次飞行任务期间将会在太空为新中国庆生,这也是中国航天员第一次在太空为新中国庆生。他们,带着家国情怀,以满格的信心、满血的状态执飞神十四,把中国人的坚定信念和浪漫情怀写在太空。

    火箭点火约577秒后,神舟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飞行乘组状态良好,发射取得圆满成功。

    神舟十四号飞行任务期间将全面完成以天和核心舱、问天实验舱和梦天实验舱为基本构型的天宫空间站建造,建成国家太空实验室。其中,问天实验舱主要面向空间生命科学研究,梦天实验舱主要面向微重力科学研究。3名航天员将和地面配合完成空间站组装建设工作,从单舱组合体飞行逐步建成三舱组合体飞行状态;将首次进驻问天实验舱和梦天实验舱来完成载人环境的建立;配合地面开展两舱组合体、三舱组合体、大小机械臂测试、气闸舱出舱相关功能测试等工作;首次利用气闸舱实施出舱活动;完成问天实验舱和梦天实验舱十余个机柜解锁、安装等工作。

    这其间,他们还将开展“天宫课堂”太空授课及其他公益活动,在空间站里共度浪漫的中秋节。他们也将迎来神舟十五号乘组入驻空间站,这是中国航天史上首次航天员在轨轮换,到时候会有6名航天员同时在太空工作生活。

    建造太空家园,是中国航天人的梦,也是千千万万中国人的梦。

    在现场观看神十四发射的哈斯,是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驻东风办事处工作人员。他说,我是第二次看发射了,轰隆隆的巨响在心脏震颤的同时,自豪感油然而生。14艘神舟飞船都从内蒙古的土地上发射,航天员返回地球时也在内蒙古着陆,这是内蒙古的荣幸,也是内蒙古的骄傲。内蒙古曾经为中国航天事业贡献了内蒙古力量,如今依然在持续贡献力量,我们办事处作为东风航天城里唯一一个地方政府的办事处,连接着内蒙古与东风航天城60多年的深厚情谊,我们会把这份情谊传递下去,也会担当起更多助力航天的责任。

    在发射场外围,飞船顺利升空,意味着“神舟”发射安保任务再次安全顺利。古日乃边境派出所驻守在内蒙古额济纳旗东风镇,是距离主发射架最近的公安基层部门,自1999年神舟一号飞船开始,这个派出所先后承担了14次飞船发射外围安保任务,多次被表彰为“支持载人航天工程先进单位”。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采用自主快速交会对接模式,经过6次自主变轨,于北京时间2022年6月5日17时42分,成功对接于天和核心舱径向端口,整个对接过程历时约7小时。在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与空间站组合体成功实现自主快速交会对接后,航天员乘组从返回舱进入轨道舱。按程序完成各项准备后,航天员陈冬成功开启天和核心舱舱门,北京时间2022年6月5日20时50分,航天员陈冬、刘洋、蔡旭哲依次全部进入天和核心舱。后续,航天员乘组将按计划开展相关工作。相信6个月的太空驻留会有很多看点,我们期待着他们带来精彩的太空生活分享。

    在飞船一次次顺利升空、一次次平稳降落之间,内蒙古见证了祖国航天事业的发展。神十四乘组将于12月返回东风着陆场,再过几个月,辽阔苍茫的金色戈壁届时将再拥神舟入怀!那时,我们的太空家园就已经建成了。

    祝太空家园建造师们工作愉快!祝他们顺利凯旋!

    2022-06-06
  • 呼和浩特市商贸物流领域33个重点项目开复工

    记者6月1日从呼和浩特市发改委了解到,1-4月,呼和浩特市33个商贸物流领域重点项目开复工,完成投资7.44亿元。



    今年,呼和浩特市商贸物流领域重点项目共67个,总投资657.95亿元,年度计划完成投资86.83亿元。

    2021年,呼和浩特市成功入选国家“十四五”首批物流枢纽承载城市,位于伊利现代智慧健康谷的呼和浩特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是自治区唯一一家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总占地面积2400亩。其主体承载项目伊顺物流项目已于4月底开工建设,总投资8亿元,占地408亩,建设包括10万平方米常温高标库房、2万平方米冷链高标库房和4000平方米商务办公楼等项目。伊顺物流与在建的中通物流园区、圆通物流园区和已建成的伊利现代智慧健康谷物流园区北区,将形成集“聚合商流、联通信息流、配套物流”于一体,辐射我国华北、西北以及自治区各盟市的高标准、现代化物流园区。(记者刘洋)

    2022-06-02
  • 全力打造“中国北方重要绿色农畜产品输出基地”

    绿色,是赤峰的城市底色。“绿色”崛起,赤峰优势独具。这种优势,在山,在水,在良好的生态和丰富的农牧资源。



    放眼赤峰,作为国民经济基础的农牧业,既关乎百姓冷暖,又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命脉息息相关。

    审视赤峰,发展农牧业产业的优势明显:土地肥沃、草原广袤、空气清新、环境优良。

    回首“十三五”,赤峰农牧业“三增三优”取得实效,粮食产量始终保持在百亿斤以上,设施农业面积和牲畜存栏稳居自治区首位,赤峰市成为自治区首个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

    展望“十四五”,站在新起点,赤峰市围绕建设中国北方重要的绿色农畜产品输出基地,在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等方面重点发力,全力以赴让更多的“赤诚峰味”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以自信的姿态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聚焦目标绘蓝图

    赤峰,是沟通中原与塞外、华北与东北的“三省通衢”,是自治区农牧业大市,农畜资源禀赋得天独厚。

    北纬43°—44°的牛羊肉,一碗敖汉拨面,一口来自西拉沐沦河边的“盖世米饭”,十里飘香的瓜果,还有番茄、肉驴、苹果……赤峰的农牧民创造了太多地道的“赤峰味儿”。这些不光满足了赤峰本地人的餐桌,还走向了全国,让赤峰成为京津冀和东北地区重要的蔬菜生产供应基地,自治区首个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

    有了良好的基础,建设中国北方重要绿色农畜产品输出基地成为赤峰市乃至自治区的发展新目标。

    回首历史变迁,早在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内蒙古时就强调,要加快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变步伐,探索一些好办法,帮助农牧民更多分享产业利润效益,真正同龙头企业等经营主体形成利益共同体。

    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按照把内蒙古建设成为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建设国家重要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农畜产品生产基地,打造我国向北开放重要桥头堡的战略定位,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书写内蒙古发展新篇章。

    自治区第十一次党代会明确指出,推动农畜产品生产基地优质高效转型。推动农牧业集约化、规模化、高端化发展,加快打造若干优势农畜产品产业带和特色农畜产品优势区。

    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实现自治区对赤峰的定位,赤峰市建设步伐决不能放缓。在赤峰市第八次党代会报告中,关于建设中国北方重要的绿色农畜产品输出基地的目标和路径清晰可见——

    加快发展现代农牧业,围绕建设中国北方重要绿色农畜产品输出基地,实施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提升行动,提高赤峰市农牧业发展的综合竞争力,让赤峰的蔬菜、瓜果、牛羊肉、杂粮豆等优质农畜产品叫响全国,更多地走上各地人们的餐桌。

    简单说,就是2021至2025年,赤峰市要以集中集约集聚发展为重点,加快推进绿色兴农兴牧、科技兴农兴牧、质量兴农兴牧,统筹农牧业发展区域化布局、产业化经营、品牌化引领、精品化示范、资本化运作、专业化推进,来全力打造中国北方重要的绿色农畜产品输出基地。

    到2025年,赤峰市的农牧业产业结构会更加合理、加工转化能力会明显提升、输出渠道会更加通畅、质量安全会充分保障、优质农畜产品生产绿色化转型会升级加快、供给能力会显著增强、市场占有率会显著提高、赤峰农畜产品的影响力和美誉度会大幅提升。

    植根沃土萃精华

    赤峰市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683万亩,同比增长0.89%,超额完成自治区下达的1670万亩目标。

    粮食总产突破125亿斤,再创历史新高。

    6月末牲畜存栏1605.4万头只,同比增长6.2%。

    截至10月末,规模以上农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423家,实现销售收入235.8亿元,同比增长23%。

    这是赤峰市2021年的成绩单。成绩单里每一个数字的攀升,都是赤峰市建设中国北方重要的绿色农畜产品输出基地的底气,也是赤峰人民前进的脚印。

    打造中国北方重要绿色农畜产品输出基地,不仅是自治区给予赤峰的殷殷嘱托,更是赤峰市推动农业转型发展、满足人民群众高品质生活需求的重要抓手。

    建设中国北方重要绿色农畜产品输出基地,赤峰有着良好的基础——

    作为传统的农牧业大市,赤峰市粮食产量连续多年突破百亿斤、牲畜存栏连续多年位居自治区前列、蔬菜种植面积和产量稳居自治区首位。

    区位优势明显。赤峰市是连接华北、东北和内蒙古东西部的交通枢纽,交通便利,距离北京市区仅315公里,各类农畜产品能够新鲜直达,保证北京市民能够每天吃到新鲜优质的赤峰味道。

    生长纬度适宜。赤峰市地处高纬度干旱、半干旱地带,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各类作物品质优良、口感上乘。

    绿色有机产品。赤峰市现有绿色、有机、地理标志农畜产品393个,认证面积超100万亩。宁城县和松山区被国家农业部确定为无公害蔬菜标准化生产示范县。质量安全可靠。赤峰市260家企业录入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生产、收购、贮藏、运输各环节全程可追溯。

    产品远销海外。目前赤峰已经在北京、上海、广州、山东等大中城市和满洲里、二连浩特等口岸建立销售网点。2019年,赤峰市成为自治区首个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产品还远销日本、韩国、俄罗斯等国外市场。

    顺应大势方可谋势而动。新常态下,乘着建设中国北方重要绿色农畜产品输出基地的东风,赤峰市坚定脚步,正在不断把基础做得更实、品质做得更优、名气做得更响。

    ——在畜牧业上着力提质增效,寻求突破,不断优化肉羊产业,扎实推进肉牛产业高质量发展。去年,羊存栏1117.5万只,同比增长5.2%,牛存栏248.8万头,同比增长22.1%。

    ——在把握优势的同时,以科技创新为农牧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2021年,赤峰市新建、改造设施农业面积10.6万亩,累计达到182.4万亩。设施蔬菜总播面积达到71.1万亩,产值149.2亿元,同比增长4.5%。

    ——持续擦亮赤峰农畜产品品牌名片。目前,“赤峰小米”“昭乌达肉羊”保护工程项目通过自治区督导考评。“赤峰小米”连续3年入选中国农业品牌目录,品牌价值由2018年的2.5亿上涨到77.35亿。“赤峰番茄”也顺利进入第三批内蒙古特色农畜产品优势区名单。

    固本强基塑品牌

    2021的年终岁尾,中共赤峰市委、赤峰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赤峰市建设中国北方重要的绿色农畜产品输出基地行动方案(2021—2025年)》等五个行动方案重磅发布。

    建设中国北方重要绿色农畜产品输出基地这个新定位,既响亮又让人振奋。

    赤峰市虽然是农牧业大市,但不是农牧业强市。建设中国北方重要的绿色农畜产品输出基地,赤峰还需要做哪些努力?

    ——固本强基,让赤峰农牧业更有底气。

    稳定粮食产能,使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670万亩以上;蔬菜产业方面,打造南部设施蔬菜规模发展核心区和北部设施蔬菜特色发展优势区,全面提升蔬菜错季上市和持续供应能力;养殖业稳中有突破,重点实施优质肉牛增量提效、肉羊提质增效、稳定猪禽生产;特色优势产业不断壮大,因地制宜建成一批特色产业基地;强化饲草料保供能力,稳步提升优质饲草供应能力;实施奶业振兴行动,促进奶牛存栏和牛奶产量稳定增长。

    ——龙头带动,让赤峰农牧业更有活力。

    打造农畜产品加工基地,围绕纳入自治区农牧业产业集群范围的玉米、肉牛、蔬菜等10个重点产业,实施“龙头企业带动能力提升工程”,促进农畜产品就近就地转化增值;加快现代农牧业产业园建设,推动生产要素向园区集中、优势产业向园区集聚、政策资金向园区倾斜,实现特色优势产业优质高效集约发展。

    ——增强输出,让赤峰农牧业更有销路。

    推动农畜产品交易市场建设,加大农畜产品交易市场新建改造力度,畅通县乡村三级物流体系,建成赤峰农畜产品集采中心;拓展“互联网+”销售网络,实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工程和“互联网+”农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实现农畜产品全面对接大市场;拓宽农产品输出渠道,推动赤峰农畜产品走进千家区域连锁超市和万家门店。

    ——强化安全,让赤峰农牧业更有保障。

    创建农畜产品质量安全县,健全市县乡村四级监管体系和农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强化农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深入开展农产品产地净化行动。加强农畜产品产地环境监测,深入开展化肥、农药使用量负增长行动,提升农畜产品安全源头治理水平;强化动植物疫病防控防治,坚持内防外堵,防止农作物病虫害、动物疫病跨区域传播。

    ——品牌塑造,让赤峰农牧业更有名气。

    制定“赤诚峰味”品牌管理制度,集中打造“赤峰小米”“赤峰荞麦”“赤峰羊肉”“赤峰牛肉”等单产业品牌体系,全力提升区域公用品牌影响力;推进农牧业生产标准化,编制生产技术地方标准,制定优质特色农畜产品团体标准,打造一批具有较高知名度的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

    ——健全支撑,让赤峰农牧业更有后劲。

    推进种子工程建设,加大蔬菜、杂粮等主栽品种种子研发力度,全面提升核心种源自给率和良种保障能力;提升科技研发应用水平,强化农牧业科技项目储备和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促进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和一体化发展;推动农牧业数字技术赋能,逐步构建空天地气水土“六位一体”智慧农牧业发展格局;健全生产经营服务体系,完善县乡村三级土地草牧场流转服务体系,规范和提升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完善家庭农牧场管理制度,为农牧业生产提供优质服务。

    大美赤峰,绿色沃土。如今,赤峰市农牧业产业化凭着一股跨越发展的韧劲,砥砺前行,惊喜不断,加快建设中国北方重要绿色农畜产品输出基地的云帆正在玉龙大地上高高飘扬。(王塔娜、肖璐)

    2022-06-01
  • 走绿色路 打优质牌 “蒙字号”金字招牌越擦越亮

    一方水土,滋养一方风物。

    5月16日,赤峰市敖汉旗丰收乡宋杖子村的村民们一边唱着《二十四节气歌》,一边赶着毛驴耕地。敖汉旱作农业系统入选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10周年暨敖汉旗百万亩谷子春播节活动拉开序幕。



    凭借着悠久的种植历史和广泛的种植面积,敖汉旱作农业系统在2012年9月被联合国粮农组织批准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作为“世界小米之乡”,敖汉旗有近8000年的谷子种植历史,谷子种植面积达到100万亩。

    从有身份到有身价,品牌建设的背后是知名度、美誉度、市场占有率和产品附加值等方面的有力提升。2019年,敖汉小米入选中国农业品牌目录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市场价值达百亿元。

    不仅是敖汉小米,鄂托克阿尔巴斯山羊肉、扎兰屯黑木耳等5个产品入选中欧地理标志协定保护名单,“天赋河套”位列2021中国·区域农业形象品牌影响力指数地市级第一,呼伦贝尔芥花油、敕勒川味道等16个品牌荣获2021中国农产品百强标志性品牌……品牌的力量让内蒙古味道在广阔的市场绽放光彩。

    如何让更多“蒙字号”品牌叫得响、立得住、能迎人、能长久?

    内蒙古向实干要答案,聚焦优势特色主导产业、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和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做大做强农牧业品牌,让“蒙字号”香飘万里。

    ——规划引导更明晰。2021年,内蒙古印发了《内蒙古农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建设三年行动方案》(2021年-2023年),各盟市结合自身产业发展情况,陆续发布品牌发展政策文件,盟市级政府及农牧部门已发布或拟发布的品牌发展政策文件有27个,旗县(市区)政府及农牧部门已发布或拟发布的品牌发展政策文件达到40个。

    ——组织保障更坚强。自治区农牧厅成立农牧业品牌提升领导小组,邀请区内外品牌专家组建了农牧业品牌专家组,研究制定内蒙古农牧业品牌提升和农畜产品输出工作计划。相关部门加强沟通联络,共同推进内蒙古农牧业品牌建设和绿色农畜产品输出。

    ——产业发展更有力。建立了“一条产业链、一位厅领导、一个牵头处室、一支专家团队、一个工作方案、一套支持措施、一个工作推进组”的工作模式,按照“种养加销”一体化发展思路,推动重点产业全产业链建设,提升产业整体发展水平,促进品牌化发展。

    “蒙字号”金字招牌越擦越亮。目前,全区共有农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88个,锡林郭勒羊肉、科尔沁牛、赤峰小米等11个特色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和“草原民丰马铃薯”“极北香稻大米”等6个企业产品品牌入选“中国农业品牌目录”。内蒙古农牧业品牌目录区域公用品牌达到25个、企业品牌达到120个、产品品牌达到170个。

    与此同时,内蒙古创建了呼伦贝尔草原羊等10个国家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和武川莜麦、赤峰番茄等32个自治区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认证绿色、有机和地理标志农产品2046个,列入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的农畜产品429个,名特优新农产品总数排名全国第一。

    走绿色路,打优质牌。内蒙古以区域品牌建设为基础,以龙头企业为支撑,以“蒙”字标认证为牵引,在全面推动内蒙古农牧业品牌建设发展的道路上奋勇前行。(记者韩雪茹)

    2022-05-31
  • 乌海:医保参保人员异地就医取消转院手续

    记者日前从乌海市医疗保障局获悉,为深入推进医保领域“放管服”改革,乌海市于今年5月1日起取消职工和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患者办理异地就医转院手续,进一步优化异地就医备案流程,为广大参保群众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异地就医服务。

    据乌海市医疗保障局相关人员介绍,医保异地就医转院手续取消后,跨省临时外出就医人员备案后在异地定点医疗机构直接结算的,政策范围内个人先行自负比例统一调整为10%;未备案返回参保地经办机构结算的,政策范围内个人先行自负比例仍为30%;符合报销政策的门诊票据,同住院费用个人自负比例一致,到参保地经办机构结算;跨省异地长期居住人员按原政策执行。

    今年以来,乌海市医保部门不断深化医保改革,按照“免证明材料、免经办审核、即时开通、即时享受”的原则,通过优化跨省就医备案流程、实施异地就医直接结算等一系列医保惠民举措,确保参保群众可及时享受异地就医结算待遇,实现“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记者郝飚通讯员鲍维)

    2022-05-30
  • 内蒙古开展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主题宣传活动

    5月22日,由内蒙古关注森林活动组委会和大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共同举办的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主题宣传活动在呼和浩特市大青山野生动物园举行,今年的活动主题是为所有生命构建共同的未来。



    自治区政协副主席、内蒙古关注森林活动组委会主任其其格出席。

    活动中,对大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大花杓兰、青海云杉、脱皮榆、金雕、雕鸮、普氏野马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进行了科普宣传,向公众普及了生物多样性保护知识,倡导公众参与、支持生物多样性保护,成为保护生物多样性参与者、监督者、行动者。

    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保护人类自己。多年来,内蒙古不断加大野生动植物保护力度,修订完成《内蒙古自治区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办法》《内蒙古自治区珍稀林木保护条例》,公布自治区重点保护陆生野生动物名录,通过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划定并严格保护野生动植物栖息地。同时建立了由20个厅局组成的打击野生动植物非法贸易联席会议制度,开展打击野生动植物非法贸易专项行动。截至目前,全区共记录到陆生脊椎动物613种,其中国家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69种;全区维管束植物共计2619种,其中国家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46种。(记者霍晓庆)

    2022-05-23
  • 国际博物馆日内蒙古主会场活动举行

    5月18日,由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自治区文物局主办,内蒙古博物院、内蒙古广播电视台承办的2022年5·18国际博物馆日内蒙古主会场活动在内蒙古博物院举行。



    主会场活动以“博物馆的力量”为主题,通过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宣传党领导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展示自治区博物馆事业发展成果,宣传内蒙古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激励各族人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召开。

    主会场活动中,揭晓了全区博物馆陈列展览优秀案例评选结果,大型文博综艺节目《馆长,请亮宝》正式开机启动,《长城两边是故乡——内蒙古文物菁华展》开展,内蒙古博物院与呼和浩特市第一中学为共建单位颁发“馆校共建教育基地”合作匾额。

    国际博物馆日期间,内蒙古博物院还策划了“一起pick内博最美国宝”、《博物馆的力量》高中校园分享会、行走中的博物馆5·18特别活动《垣远和畅》、120分钟带你“打卡”内蒙古“草原宝藏”等7个线上、线下主题教育活动,搭建博物馆与公众沟通互动的平台,加深公众对博物馆的了解与认同,释放博物馆的力量。

    当日,内蒙古各盟市博物馆也举办了丰富多彩的宣传活动共同庆祝第46个国际博物馆日。

    2022-05-19
  • 打通“主动脉” 畅通“微循环” 立体化综合交通网激活发展大棋局

    稳增长的生动实践中,这无疑是赢得掌声的一幕——


    “五一”假期,在呼和浩特新机场项目建设现场,脚手架林立,机器轰鸣……1500多名工人坚守岗位,稳步推进项目建设。

    “目前,航站楼、停车楼、交通换乘中心、轨道交通等项目正在紧锣密鼓推进,我们正在尽最大努力把疫情影响降到最低……航站区预计2023年全部建成。”项目负责人说。

    按照进度,作为国内重要干线机场、区域枢纽机场和京津冀主备降机场,呼和浩特新机场将于2025年实现通航。

    “这个内蒙古最大的机场建成后,到2030年可实现2800万人的年吞吐量,将大大提升内蒙古航运服务保障能力与水平。”呼和浩特市交通投资建设集团副总经理麻永华说。

    何止是新机场建设?

    新冠肺炎疫情肆虐、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剧的全球背景下,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正在为坚强恢复的内蒙古经济注入奔腾不息的“暖流”。

    立夏后,天气回暖,内蒙古白音查干至安业段高速公路、巴音呼都格至巴彦浩特段高速公路等50多个重点续建公路项目全部复工。

    正在修建的国道508线穿越赤峰市喀喇沁旗和宁城县,与河北省承德市相接。公路通车后,将成为赤峰市乃至蒙东融入京津冀的重要通道。

    这条通道,注定不同凡响。

    “主体工程计划年底完成。国道建成后,将打通自治区中东部乃至东北三省通往曹妃甸港口的出海通道。”赤峰市交通运输局建设管理科副科长陈恒介绍。

    奔腾不息的“暖流”沐浴下,发展蓝图正徐徐展开。

    2022年,内蒙古创新投资方式,优化布局结构,并抓住国家扩大内需、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的机遇,在航空、公路、铁路综合交通枢纽领域布阵重大项目,加快构建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何以如此?

    “以创新驱动发展为支撑,加快构建现代综合立体交通网络,积极扩大有效投资,有利于稳就业和带动上下游产业链式发展,对服务和稳定自治区经济大盘意义深远。”自治区交通运输厅副厅长李喜说。

    以创新交通投资、优化布局、打通堵点和服务高质量发展为目标,按照交通强国总体要求,2022年,内蒙古计划完成公路交通投资330亿元,较去年增长10%以上,公路建设规模5500公里。其中,年内建成高速公路640公里、干线公路1500公里,计划新改建农牧区公路5000公里以上。

    何止是公路建设?

    立体化综合交通网的加快构建,离不开以创新为动力的重点项目、重大项目领跑。2022年,内蒙古将新建续建62个重点公路项目,同时开复工的还有一批铁路项目。

    在集(宁)大(同)原(平)高铁察右前旗特大桥施工现场,钻孔工序刚刚结束,便转入沉材和桥墩施工。尽管工程难度大,但在施工过程中,通过“弱爆破、短进尺、强支护”等创新性技术与施工方式,工程建设者们克服困难,全力保障施工质量,确保工程按计划安全顺利推进。

    实干成就未来。

    集合多项技术创新元素、总投资339.3亿元的集大原高铁线,全长269.6公里,北起乌兰察布站,南连山西忻州市,并经由大(同)西(安)客专线与太原市贯通。通车后,将成为内蒙古和晋陕大通道相连的交通骨干线。

    严峻形势下,内蒙古交通建设之“变”,风生水起。

    这是一份实干铸就的成绩单。“一季度,内蒙古完成铁路重点项目投资9.07亿元,实现了开门红、开门稳。目前,包头至银川高铁、巴彦浩特至银川铁路等一批国家和自治区级重大铁路项目已全部复工复产。”自治区发改委铁路民航建设管理处副处长董淑彦介绍。

    夯基垒台、积厚成势。

    交通基础设施是商品流通的重要基础和载体,四通八达的交通网促进了经济要素的快速流动。沿着内蒙古交通沿线,我们无一例外地发现:近年来,携大量高新技术的重大项目与企业,均在交通主动脉沿线落户,为内蒙古产业转型升级注入了强大动力。

    尚德艾康是坐落在鄂尔多斯高新技术产业园的一家高科技生物医药公司,公司主要研发抗癌药物。“4月,我们在鄂尔多斯市实现临床用药批量生产,生产出来的药品用于国内外7项临床二期试验。项目选择在这个产业园落地,主要因为这里有国际机场、动车、高速公路,出行非常方便。”尚德艾康药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张晓清说。

    交通兴,方能经济兴。

    随着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步伐加快,今年一季度,全区经济增速达5.8%,超过同期全国平均水平。

    “稳增长不完全是交通建设的功劳。然而,没有交通这个强大后盾与保障,稳增长简直无从谈起。”自治区经济界专家指出。

    “无从谈起”的背后,是内蒙古踔厉奋发的努力。

    作为欠发达地区,交通建设之于经济发展的意义不言而喻。也因此,近年来,加快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成为内蒙古推动高质量发展重头戏——

    张呼高铁和通新(民)高铁、赤喀(喇沁)高铁的相继建成通车,让呼和浩特、包头、通辽、赤峰等城市融入全国高铁网,加之城际动车组列车的开通和高速公路、民用机场的持续扩容增量,自治区中部城市已融入“2小时经济圈”……打通“主动脉”、畅通经济“微循环”,内蒙古以加速构建立体化综合交通网的雄心壮志书写赶考现代化建设新答卷。

    发展未有穷期,挑战从未远离。

    “自治区综合交通运输发展基本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但对标构建新发展格局和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仍存在一些短板和弱项。”自治区交通运输厅规划处负责人王晓东坦言。

    回望历史,总有一些关键节点引人深思。

    内蒙古东西直线距离2400多公里,南北跨度1700多公里。在118.3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大地上构建人享其行、物畅其流、通达八方的立体化综合交通网,并非易事。

    目前,内蒙古东中西部高速公路主通道尚未贯通,6个盟市行署或政府所在地与自治区首府未实现高速公路直通;内蒙古至兰州、银川、西安、太原、郑州、哈尔滨等周边重点城市的高铁通道有待完善;全区既有铁路复线率、电气化率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综合交通通达深度不够,部分乡镇未通三级及以上公路,部分旗县及口岸仍未有铁路通达;区内通航运营距全域化、一体化运营还有差距……客观地看,内蒙古还没有形成集公路、铁路、航空为一体的广覆盖综合交通枢纽体系,距离“零距离换乘、无缝化衔接”的目标仍有较大差距。

    披荆斩棘成大道,闯关夺隘再出发。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中,我们一天比一天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加快补齐综合交通运输短板,是内蒙古的不二选择。

    道阻且长,行则必至。在“十四五”综合交通运输发展规划中,内蒙古提出:到2025年,全区基本建成“4横12纵”综合运输大通道。

    这个“大通道”之“大”,催人奋进——届时,全区公路总里程达到21.5万公里,高速公路里程达8500公里;铁路运营里程增至1.6万公里,高速铁路里程达1010公里;民用机场总数超过70个;建成综合客运枢纽3个、综合货运枢纽11个;盟市快递物流园区、旗县配送中心、乡镇配送站点和“村村通快递”基本实现全覆盖。

    奋斗,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每一组数字,都将是艰辛与奋斗的“别名”。

    交通兴,才能助力万业兴、经济兴。

    沿着奋斗来路,追梦诗和远方,我们已然看到:百折不挠的内蒙古,正以继续打通“主动脉”、畅通经济“微循环”和融入交通强国战略的发展自信,加速构建立体化综合交通网,誓让全区经济活力迸发!

    2022-05-17
  • 石家庄灵寿县青同镇: 中山水泥集团物料苫盖不严 严重污染环境

    扬尘污染防治是大气污染综合治理的重要内容,是持续改善大气环境质量,保护公众身体健康,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大气污染防治,将“蓝天保卫战”作为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重中之重予以推进。

    然而,在国家如此严厉的整顿措施之下,环境污染现象在个别地区并没有明显的减少,仍有少数企业为一己私欲,顶风作案,大肆破坏生态环境。



    近日,不断接到石家庄市灵寿县青同镇群众实名反映:“灵寿中山水泥集团有限公司存在扬尘污染现象,厂区周边扬尘飘浮,整个环境乌烟瘴气,生产过程中的无环保措施,严重破坏生态环境,给周边群众的生产生活带来严重威胁”。

    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于2022年5月11日本报前往现场进行实地走访调查。



    本报来到位于石家庄灵寿县青同镇的灵寿中山水泥集团有限公司附近,发现正在如火如荼的生产中,生产过程中的无任何环保措施,厂区内大面积物料露天堆放,苫盖不严、扬尘污染严重。



    《河北省大气污染防治条例》中第三十九条、第四十条、第四十一条有明确的规定:矿产资源开采、加工企业应当采用减尘工艺、技术和设备,采取洒水喷淋、运输道路硬化等抑尘措施,落实矿山生态恢复有关规定。

    企业料堆场应当按照有关规定进行封闭,不能封闭的应当安装防尘设施或者采取其他抑尘措施。装卸易产生扬尘的物料时,应当采取密闭或者喷淋等抑尘措施。

    运输渣土、砂石、建筑垃圾等易产生扬尘污染物料的车辆应当密闭,物料不得沿途散落或者飞扬,并按照规定路线行驶。



    公开资料显示:灵寿中山水泥集团有限公司于2009年成立于石家庄市灵寿县青同镇青同村,法定代表人赵昌山;主要经营范围:水泥、水泥熟料的制造、销售;矿粉的加工、销售;建筑工程机械与设备租赁;对集团内部的投资及投资项目的管理业务。




    (图自灵寿县官网截图)


    根据灵寿县政府官网显示,灵寿中山水泥集团有限公司于2022年1月4日,因“贮存易产生扬尘的物料,未采取有效覆盖措施防治扬尘污染”被石家庄市生态环境局做出罚款二万元的行政处罚。




    (图自灵寿中山水泥集团有限公司排污许可证911301266958576080001P部分截图)


    根据灵寿中山水泥集团有限公司其所持有的排污许可证载明事项显示,针对物料堆放工序,无组织排放控制要要求,粉状物料全部密闭储存,其他物料全部封闭储存;在公司无组织管控现状中表述,粉状物料已全部密封储存,其他主要原材料,辅料等卸车场地已设置密闭大棚等措施防治扬尘污染。

    然而,在厂区现场发现的作业现象,明显的违背了《河北省大气污染防治条例》和排污许可证中载明事项,根据《排污许可管理条例》规定,企业未按照排污许可证规定控制大气污染物无组织排放的,由生态环境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处5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处20万元以上100万元以下的罚款,责令限制生产、停产整治。

    大气污染的防治,关系到公众健康,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等各个方面,灵寿中山水泥集团有限公司究竟是有什么样的后台才能有这样的底气?

    属地监管部门也不可只罚不管,更不能以罚代管;《排污许可管理条例》中明确显示,对于违反条例规定的情形,责令改正在前,行政处罚在后。




    (图自排污许可证管理暂行规定截图)


    根据《排污许可证管理暂行规定》中第三十五条规定:鼓励社会公众、新闻媒体等对排污单位的排污行为进行监督。排污单位应及时公开信息,畅通与公众沟通的渠道,自觉接受公众监督。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发现违反本规定行为的,有权向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举报。接受举报的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依法调查处理,并按有关规定对调查结果予以反馈,同时为举报人保密。

    于2022年5月12日,本报将上述问题反映给灵寿县青同镇政府,政府工作人员表示,会立即调查具体情况,相关调查进展和整改情况也会及时向媒体披露。

    本报将对青同镇中山水泥集团物料苫盖不严一事持续关注!

    2022-05-16

  • 首 页  上一页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下一页    尾 页  

    版权声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5 8629 6259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1696号 蒙ICP备160010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