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呼和浩特市入选“十四五”时期“无废城市”建设名单

    日前,生态环境部发布“十四五”时期“无废城市”建设名单,呼和浩特市成功入选。



    “无废城市”是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为引领,通过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持续推进固体废物源头减量和资源化利用最大限度减少填埋量将固体废物环境影响降至最低的城市发展模式,也是一种先进的城市管理理念。

    近年来,呼和浩特市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自治区党委、政府关于绿色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的系列决策部署,以集聚化、产业化、市场化、生态化为导向,推动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由“低效、低值、分散利用”向“高效、高值、规模利用”转变,全面提升固体废物资源综合利用水平。2020年全市纳入环境统计工业企业产生工业固体废物1333.41万吨,其中综合利用295.86万吨,处置1037.15万吨,贮存2.29万吨,工业固废处置利用率99.84%,综合利用率22.1%。2021年1-12月全年产生工业固废1364.75万吨,综合利用428.37万吨,年度综合利用率31.38%,较上年度提升9个百分点。

    根据《呼和浩特市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资源综合利用3年(2022-2024年)实施方案》,呼和浩特市以粉煤灰、炉渣、脱硫石膏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为重点,发挥企业主体责任,加强政策引导调控,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积极探索构建工业固废综合利用新模式。同时,积极探索一般工业固废在加工制造新型墙材、传统建材、有色金属提炼、化工利用、生产新型材料、生态流域治理、市政工程等领域多元化加工利用途径,构建一般工业固废综合利用循环经济产业链。(记者刘洋)

    2022-05-16
  • 内蒙古15项医保事项实行帮办服务

    记者从自治区医保局获悉,近日,内蒙古就医保经办代办帮办委托制度下发通知,全区15项医保事项实行帮办服务。



    据了解,帮办服务包括异地门诊慢性病备案、区外医保关系转出、区内医保关系转移接续、城乡居民参保登记、参保单位及个人参保信息查询、参保单位及个人参保缴费信息查询、参保职工个人账户明细查询、参保个人消费信息查询、参保个人就医记录信息查询、参保个人零星报销单据信息查询、异地就医备案、医保电子凭证激活、灵活就业职工参保登记、城乡居民参保信息登记变更、职工参保信息登记变更等15项。其中前11项还实行代办服务。

    全区各级医保经办机构和基层服务网点设立代办帮办服务专窗或专岗,通过服务热线等方式,对企业和群众等提供代办帮办服务。服务流程包括登记受理、业务办理和办结反馈三个环节。申请材料齐全,代办帮办人员立即受理;材料不齐全,一次性告知申请人所需材料。可以容缺受理的,告知申请人,填写个人承诺书后,进行容缺办理。登记受理后,即办件,即时办理;承诺件,告知办理时限,在规定时限内办结。办结后,按规定办理相关手续,并及时告知申请人办理结果。(记者梅刚)

    2022-05-13
  • 5753.4万亩!内蒙古春播进入高峰期

    记者从自治区农牧厅获悉,截至5月10日,全区粮食作物已播5753.4万亩,进度为51.8%,春播进入高峰期。其中,全区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完成播种67万亩,占总任务面积41.9%。



    自春播以来,内蒙古土壤墒情总体较好,据5月4日气象局监测显示,内蒙古一类、二类、三类墒情面积分别占全区耕地总面积的32.5%、38.2%、29.3%,与历年同期相比,一类墒面积增加25个百分点,二类墒面积增加2个百分点,三类墒面积减少27个百分点,墒情明显好于历年同期。

    内蒙古粮食产量连续4年保持在700亿斤以上。2021年粮食产量全国排名上升2位,跃居第6位。粮食增产占全国增量的13.18%,增量居全国第4位。

    作为绿色“粮仓”,今年内蒙古及时分解下达耕地地力保护补贴、生产者补贴、种粮农民一次性补贴156.9亿元,充分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同时,拉大玉米和大豆生产者补贴差额,自治区集中调剂5%的生产者补贴,对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油菜种植给予补贴。

    重大项目建设赋能农业发展是今年的一大亮点。目前,已统筹资金3000万元实施优质高效增粮示范行动,在12个盟市的65个旗县建设100个主要粮油作物千亩示范片。还整合资金6000万元,在沿黄流域7个盟市42个旗县开展绿色发展示范行动,建设200个千亩绿色发展示范片,整合3500万元在岱海等重点流域实施“水改旱”地块的粮食稳产增产补贴。

    下一步,内蒙古在全力保障种满种好的同时,还着力储备抗旱物资,推广覆盖保墒、抗旱“坐水种”、播后滴灌等抗旱技术,确保出苗率,保证旱区春播工作的顺利开展及已播作物的正常生长。同时,统筹资金460万元,补贴应急防控、建设病虫监测点等,防范病虫害暴发成灾。

    同时,做好春耕指导服务。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水肥一体化、机械侧深施等科学施肥方式,推广缓控释肥、水溶肥等新型高效肥料,融合推进化肥减量,帮助农民降低种植成本。还积极提升各类专业化社会化服务水平,支持开展代耕代种、统防统治、土地托管等生产方式,带动集约化经营,实现节本增效。(记者韩雪茹)

    2022-05-12
  • 呼伦贝尔重点项目建设忙

    人勤春早。在阿荣旗复兴镇地房子村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工地上,项目建设总工程师李春学激动地介绍,在20天前,这里有400多人、200台套机械设备接续奋战。


    阿荣旗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面积25万亩,总投资4.1亿元。2021年该项目启动至今已完成工程量70%,项目建成后可新增耕地2900亩,亩增效益可达150——300元,项目区整体增收6000万元。这个项目的实施,将使项目区田间灌溉系统得到完善,进一步增强农田抗旱防灾、旱涝保收能力,大幅度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为阿荣旗农业转向绿色、有机、可持续发展筑牢基础。

    阿荣旗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是呼伦贝尔市今年复工的重点项目之一。近年来,呼伦贝尔市牢牢树立“项目为王”导向,紧紧扭住项目建设这个“牛鼻子”。今年全市计划实施市级重点项目248个,总投资1002.6亿元,年度计划投资228.7亿元。

    截至4月29日,呼伦贝尔市248个市级重点项目累计开复工160个,较去年同期增加70个;开复工率为64.5%,较去年同期增加21.6个百分点。

    呼伦贝尔市积极谋划产业链延伸、价值链攀升的高质量项目,今年开复工的重点项目涉及生态环保、技术改造、节能改造、综合利用等重点领域。相较上一年,今年项目数量更多、结构更优、质量更高,实现了项目数、总投资、计划投资“三增三优”。大力扶持阜丰、齐鲁、伊利等龙头企业围绕做强主导产业链引进大集团大企业,延伸引进一批延链、补链、强链,贯通上下游发展的产业化项目,加快形成上中下游由点到线再到面的集群效应。

    对带动能力强、产业链条长的大企业、大项目,呼伦贝尔市“一事一议”,量身定做政策,做到“有多好的项目就给多大优惠”。同时,各地严厉打击执法司法不公、侵害企业合法权益的行为,健全执法对各类市场主体的平等保护机制,依法保护各类市场主体产权和合法权益,全力营造公平正义的法治环境。

    “一切围绕项目转、一切聚焦项目干”,呼伦贝尔市各地各部门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集中力量攻坚前期办理,对重点项目继续实行“保姆式”“医护式”“专班式”服务,采用清单式把关、打包式立项、容缺受理预审、集中并联审批等方式,解决审批要件多、审批用时长等问题。针对项目手续办理过程中的堵点问题,制定问题清单、任务清单、措施清单、时间清单、责任清单,实行集中办公、现场办公,并联审批、集中攻坚,加强业务指导,强化向上沟通对接,坚决不让项目卡在前期上,为项目建设提供有力支撑。(记者李玉琢)

    2022-05-09
  • 北京地区高校毕业生同比增1.6万人 毕业生外出实习求职有绿色通道

    本报讯(记者李祺瑶)2022年,北京地区高校毕业生预计达26.8万人,比去年增加1.6万人。市教委近日发布通知,明确高校要根据本市疫情防控措施,及时为毕业学生返校及外出求职、面试、实习等提供便利。






    市教委介绍,本市仍有部分毕业班学生未能返京返校,企业进京、进校招聘与学生出京、出校应聘、实习不便,对就业工作带来影响。各高校要了解每个学生的基本情况、就业需求、存在困难,摸清底数,提早谋划学生毕业和离校安排,保证学生应毕业尽毕业。对于涉及学生从业资格认证的情况,要为学生出具相关证明,尽量降低疫情对学生毕业的影响。







    本市将进一步挖潜,扩大岗位供给。市教委以“线下+线上”形式,举办各类招聘活动,为毕业生提供优质岗位;开展书记校长“访企拓岗促就业”专项行动,建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在企业建立学校就业实践基地。各校进一步开拓科研助理、教学助理和行政助理岗位;落实“特岗计划”“三支一扶”“西部计划”等中央基层就业项目,做好各类选调生、乡村振兴协理员、社区工作者等招录工作。







    各校也有新招促就业。北京理工大学启动“访企拓岗促就业”专项行动,校领导带头对重点单位进行走访,拓宽就业渠道。该校还结合学生求职特点,举办各类精准招聘活动,邀请4000余家各行业优质单位进校招聘,提供就业岗位16万余个。4月底至5月,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北方工业大学、北京工商大学等多家市属高校与北京高校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中心合作举办线下双选会。5月9日至16日,2022年“教育部就业促进周”网络专场招聘会将在线上启动,100家参会单位均为北京高校推荐的优质单位,将提供近2.4万个职位。







    各校还建立困难群体就业工作台账,“一生一策”提供精准指导服务。配合市人社局做好求职创业补贴发放,为离校2年内未就业毕业生提供不断线服务。

    2022-05-07
  • 呼伦贝尔市:让文明之光照亮城市每个角落

    新一轮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启动以来,呼伦贝尔市乘势而上,举全市之力,进一步坚定创建工作的信心和决心,对标对表补短板,聚焦聚力强落实,市容环境和交通秩序有了整体改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深入人心,市民文明素质、城市文明程度得到明显提升,文明美丽新画卷在呼伦贝尔大地绽放光彩。

    靓城惠民城市环境持续改善

    “街道宽敞干净,小区环境也大有改善,城市变化翻天覆地,受惠最大的还是咱老百姓!”随着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的开展,市民对城市变化的感慨颇多。

    环境大提升,得益于呼伦贝尔市常抓不懈的城乡环境整治。截至目前,呼伦贝尔市维修路灯6900盏、更换受损电缆4000米、更换升级路灯模块42套,维修道路路面4.6万平方米,更新人行步道板3.5万平方米,放置隔离护栏5400延长米,施划标线总面积1.97万平方米,更新标牌247个,施划机动车停车位1.5万余个、非机动车停车位1200余个。查处私搭乱建279处,依法依规集中拆除72处,拆除面积1825平方米。整治占道经营10382处,取缔流动摊点10755处,清理乱堆乱放7509处,拆除违规条幅961条。

    同时,呼伦贝尔市开展“严管、高压”专项治理行动,重点对乱停乱放,乱穿马路,机动车不礼让行人、闯红灯、车窗抛物等各类交通违法违规行为进行集中整治。严厉查处出租车、网约车驾驶员无从业资格证、要高价、拼车、议价和绕道等违规行为,严厉打击非法营运行为。更新新能源公交车115辆,占全市更新公交车的53%。全面上线智慧公交管理、掌上公交和移动支付系统,累计发行市民公交IC卡5.1万张,实现支付宝、美团和微信等全场景支付,电子支付率达45%。

    以民为本享受更高生活品质

    老旧小区改造是城市更新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的重要着力点。为优化城市环境,呼伦贝尔市全面推进市区老旧小区改造,对破损道路进行维修,对破旧楼体进行集中改造。全面推行社区工作网格化管理,打造以专职社区工作者为主的网格员队伍。推进“包联共建”工作,整合市区两级181家单位进驻中心城区585个小区开展包联工作,36位厅级领导干部深入所包联社区实地督办街道、社区和包联单位落实“联系共建小区”工作。截至目前,呼伦贝尔市对海拉尔区525个点位进行多轮实地督查,开展重点区域整治工作回头看,形成督查周报35期、下发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办督办单300余份,推进解决路面破损、垃圾清运和公益广告等问题896项。

    呼伦贝尔市还对农贸市场周边、交通场站周边和背街小巷等区域路面破损、人行步道板破损情况进行全面排查和修复工作,对背街小巷卫生环境进行整治。开展“标准化集贸(农贸)市场”创建活动,加大综合治理力度,加强对农贸市场的日常管理,完善基础设施建设,规范主体经营者卫生环境维护,确保市场内食品卫生安全。

    成风化人文明融入生活点滴

    呼伦贝尔市成立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协会,团结凝聚各类志愿服务组织以实际行动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助力添彩。

    呼伦贝尔市开展“文明交通、绿色出行”行动,组织动员市区两级1000余名志愿者参与文明交通志愿服务。组织全市32所大中小学校,集中开展校园周边文明志愿服务活动。着力建设“我帮您”志愿服务队伍,常态化开展上门助老、关爱留守儿童、卫生环境整治等志愿服务活动,用心打造“幸福从头开始”“580您有困难我帮您”“嵌入式养老”等志愿服务品牌。

    此外,呼伦贝尔市充分发挥公共文化场馆的阵地作用和乌兰牧骑“红色文艺轻骑兵”作用,在市图书馆、博物院、艺术剧院等场所点开展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主题活动。

    宣传引导文明意识入脑入心

    为了让公益广告“抬眼可见、举足即观”,呼伦贝尔市在主要交通路口、市区重要点位、主要街道设置宣传牌、道旗和景观小品等户外公益广告。在汽车客运站、公交停靠站等重点位置设立公益广告专栏,利用公交车外车身、出租车后风挡和LED显示屏进行创建标语展示,并打造车内外公益广告全覆盖的精品公交车线路5条。设计制作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市民手册、应知应会宣传折页和周边文创产品。面向市民广泛发放文明倡议书15万余份、调查问卷5.1万份、宣传海报1万余份、漫画手册9000余册、文创产品3500余份。

    呼伦贝尔市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开展常态化宣传。邀请有关责任单位负责人做客“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进行时系列访谈”栏目,通过“曝光台”公开征集不文明行为线索,刊登“不文明行为”监督情况。利用微信、微博、抖音等新媒体平台和门户网站,策划各类网上活动和热点话题,参与互动网民达4万余人次。

    文明,是一座城市的底蕴与灵魂,它渗透于城市的发展中,融合在百姓的生活里。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让呼伦贝尔人民的生活有了更多获得感和幸福感。如今,越来越多的人理解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支持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投身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并乐于为城市的文明发展发光发热、贡献力量。(李辰)

    2022-03-28
  • 推进环境卫生整治 擦亮乡村振兴底色

    为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五大连池市深入开展农村爱国卫生运动,通过强化宣传动员、提升村容村貌、建立长效机制、选树身边典型等举措,精准施策、持续发力,不断促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优化提升,为乡村振兴增添靓丽底色、注入新活力。

    强化宣传动员,弘扬乡村文明之风。为全面营造全民参与爱国卫生运动氛围,我市通过大喇叭、宣传画、微信群、公众号等多种宣传媒介,持续宣传倡导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生活方式,倡导新时代文明新风,普及卫生健康知识,提高群众疫情防控意识。动员农民群众自觉参与村庄清洁行动,改变不良卫生习惯,革除陈规陋习,切实提高文明卫生意识和维护村庄整洁的主人翁意识,树立讲科学、讲卫生、讲文明的社会新风尚。



    双泉镇宝泉村通过乡村大喇叭宣传疫情防控知识

    改善村容村貌,建设美丽宜居乡村。全市10个乡镇以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为抓手,重点围绕农村柴草堆、垃圾堆、积雪堆、杂物堆等薄弱环节进行全面清理,以道路干线、房前屋后、边沟水渠等重点区域进行深度清洁。号召村民自觉做好“门前四包”,加强村庄和农户室内外环境消杀,筑牢疫情防线。截至目前,共出动机械车辆100余台次、参与志愿者280余人次,清理垃圾300余吨。为帮助孤寡老人营造良好生活环境,目前,各乡镇已经有360余名志愿者与110户孤寡老人结成帮扶对子,定期帮助他们打扫室内卫生和庭院垃圾,让老人有一个健康良好的生活环境,进一步提升全民环境卫生意识,筑牢环境卫生防线。

    双泉镇出动机械车辆清理积雪残冰



    建立长效机制,持续推进环境整治。在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中,各乡镇突出狠抓常态管理,积极探索建立长效机制。形成“乡镇主要领导牵头抓、包村干部指导抓、支部书记具体抓”的工作机制,针对环境卫生整治过程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和薄弱环节进行实地督导检查。建立健全环境卫生考核机制,将农户庭院卫生情况纳入到“十星级文明户”考核评比中。

    兴隆镇组织召开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暨村庄清洁行动会议



    选树身边典型,引领乡村文明风尚。为树立正确的价值引领,助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各乡镇通过环境卫生治理标兵评比活动,号召更多村民积极参与环境卫生整治工作,形成人人理解、支持和参与环境卫生治理的社会新风尚。团结镇永生村通过召开“环境卫生治理标兵”表彰大会,共表彰村“两委”成员、村民20余人,评选15户“环境卫生治理标兵”先进户,并颁发了荣誉证书和奖品。(钱立文谷悦)

    团结镇永生村组织开展环境卫生治理标兵户表彰大会




    核对电话:15694569797

    2022-03-23
  • 集贤县党建引领加快乡村振兴

    晓春三月,集贤县到处是一派繁忙景象:龙头企业机器轰鸣,田间地头整地备耕,村头巷尾环境整治,集约养殖牛羊欢腾……去年以来,集贤县坚持党建引领,凝聚发展合力,深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夯实产业基础,厚植生态优势,打造美丽乡村,不断激发农村的生机与活力,全力书写好乡村振兴的集贤篇章。一幅“产业兴、生态美、百姓富”的美丽画卷,正和着“乡村振兴”的号角,在这片广袤的黑土地上徐徐展开。


    产业兴旺集聚新动能


    3月21日上午,记者走进福利镇青山村,连片的食用菌大棚格外引人注目。在养菌棚内,村民们紧密配合,把刚刚购进的“菌棒”按要求整齐码垛,苫盖严实,为“木耳菌”创造最好的生长环境;采菌棚里,村民们正检修棚架,为下步生产早早做好准备,提前锁定丰收“钱景”。“这几年木耳行情不错,去年一茬就卖了5万多元,家家户户都沾光得了实惠!”提起村里的木耳种植产业,村民李福海高兴地说。


    “这个小木耳现在可是我们村的‘顶梁柱’,每年不光是给村集体增收,村里的老百姓也通过打工和分红多挣了不少。”青山村党支部书记王师东同样笑得合不拢嘴,“这多亏了县里和镇里帮忙,给我们村派来了好干部,带来了好项目。现在,咱们村的木耳算是种出名了。质量好,市场销路就好,年年不愁卖,价格还高。再加上卖山货、小酒坊、农家乐那几个项目,咱们村在‘振兴’的路上是走到别人头前了!”
    王师东笑着说。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首要是推进乡村产业振兴。集贤县委组织部深入贯彻落实抓党建促乡村振兴有关具体措施,深入推进党建引领乡村产业振兴,着力拓宽立村富民产业发展路径,有效发挥了党建引领积极作用。


    着眼于青山村自身优势,集贤县委组织部坚持以党建引领为理念,以拓宽产业为目标,帮助青山村谋划、创新了具体发展思路。通过运营集体资产、发展特色产业、提供有偿服务等方式,持续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棚室木耳种植、养殖垂钓鱼池、军爱民酒坊等一项项产业项目的实施,打通了青山村增收致富的发展经络,点燃了村民致富奔小康的激情。在集贤县委组织部的帮助下,“青山村农林产品直销”微商平台成功建立,帮助村民累计销售蜂蜜、蘑菇、木耳、纯粮白酒等农林产品30多万元,给村民们带来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


    创一个品牌、带一个产业、富一方群众,青山村的振兴发展绝非个例。近年来,集贤县坚持引导发展特色产业项目,先后培育出集贤大豆、友好香瓜、集贤大米等10多个特色农副产品,延长农业产业链,做强富民兴村产业。


    转型升级注入新活力


    玉米面条、冷面、荞麦面……走进集贤县焱阳食品公司,琳琅满目的新型速食产品、保健食品让人目不暇接。“这种玉米面条低脂低糖,饱腹感强,老少皆宜……”直播间里,公司创办人曲桂新正在向消费者介绍公司的特色产品。


    90后青年曲桂新是土生土长的集贤人,大学毕业后选择回乡发展。办公司,开网店,做直播,在县电商办的支持帮助下,曲桂新创业成功,研制的地域特色产品三个月销售额突破500万元,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电商达人”。回顾自己的创业历程,曲桂新很是感慨,“选择回乡创业,我是走对了路,但更要感谢‘贵人’帮忙。没有他们的指导和帮助,肯定就没有今天的成功。”曲桂新说。


    曲桂新所说的“贵人”,是指集贤县委组织部和集贤县电商办。在当前电子商务高速发展的新型市场营销模式下,“如何发挥党建引领作用,让集贤农村特有的自然生态和优势焕发生机,形成驱动乡村振兴的强劲动力”,一直是县委组织部的深度课题。在县委组织部的领导下,由县电商办具体实施指导和帮助,集贤县涌现出越来越多的创业“新农人”,他们发挥当地优势和各自特长,为集贤县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在新时代电子商务高速发展的形势下,集贤县委组织部十分注重在新业态新就业群体中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注重发挥基层党组织引领作用,帮助这些新型经济体打通线上线下连接节点,帮助他们快速成长,成为产业发展以及乡村振兴的助推器。”


    集贤县电子商务发展服务中心主任刘子龙告诉记者,截至目前,集贤县电子商务企业中已成功建立基层党支部两个,党员11名,培养入党积极分子9名。“这些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充分发挥了引领作用和职能作用,累计帮助集贤县电商企业和个人完成销售100多万元。2021年实现全县农产品加工业产值突破26.62亿元,‘月兴热面’‘高丰大米’‘永胜鲜食玉米’等特色产品已成为集贤县的‘美食名片’,深受市场欢迎。”


    乡村蝶变绘就新图景


    集贤县腰屯乡明星村,一个地处集贤、友谊两县交界处的小村庄。曾几何时,这里曾是有名的“牛粪屯”,也是积弊多年的“软弱涣散村”。上一次村“两委”换届过程中,县委组织部会同腰屯乡党委一起,指派专人驻村指导村“两委”换届,选举出了“有思想、有干劲、群众认可”的新一届村班子。





    腰屯乡明星村党支部书记刘佰军正带领村民保养农机。以国投资金为基础建立的明星村农机服务队是明星村集体资产和收入的重要来源。


    “党员干部必须带头,从日常的身边事儿做起,不能再过脏乱差的日子了!”新当选的明星村党支部书记刘佰军这样说,也这样做。在他的带领下,明星村建立以党员干部为主的志愿服务队伍,连续苦干五年,让村容村貌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走在明星村里,入眼的是干净的街道,整洁的庭院和村民充满幸福感的笑脸。


    以明星村为缩影,近年来,集贤县委组织部全面加强以村党支部为核心的村级组织配套建设,创新“党员积分制管理”“村民微信群”等方法,发挥基层党组织引领作用,让群众主动参与村级事务的决策和监督,乡村善治让群众有了更多获得感。


    农村环境整治是个“老大难”问题,“老”在多年陋习,“大”在千家万户,“难”在除旧布新。明星村充分发挥村党组织和党员示范带动作用,形成“支部领着干、党员抢着干、群众跟着干”的工作格局,摆脱了“党员干、群众看”的困境。


    福利镇安邦村第一书记冯喜生对此深有感慨,“强有力的基层党组织是乡村振兴和村容村貌改善的‘发动机’和‘助推器’,抓好基层党组织建设,党员都成了支部的好助手,老百姓也就会积极配合村里工作,乡村振兴就会越干越有劲儿。”


    冯喜生告诉记者,安邦村是通向七星山景区的必经之路。近两年来,村里依托自身资源优势,在草莓采摘、大地黄瓜种植、粮食仓储等产业上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村集体和村民收入直线上升。“今年,我们将打造‘农家乐’产业,将安邦村打造成集生态采摘、观光旅游、餐饮娱乐为一体的休闲农业观光园。”冯喜生说。


    大地律动春雷响,乡村振兴正当时。沐浴着新时代的阳光,集贤县一个个基层党组织抓意识强责任,抓关键促提升,抓载体谋创新,抓制度固根本,充分发挥引领作用,正在乡村振兴的阳光大道上走出铿锵的足迹。

    2022-03-23
  • 吉林市:一周时间实现社会面清零

    3月14日,省委书记景俊海连夜主持召开省疫情防控领导小组会议。他强调,全省上下要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疫情防控工作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上来,按照孙春兰副总理部署要求,以刻不容缓、事不过夜的精神状态,全力打通防疫堵点,彻底解决突出问题,坚决打赢长春保卫战、吉林歼灭战、各地阻击战。省委副书记、省长韩俊出席会议。

    3月14日晚,省委书记景俊海以视频形式主持召开省疫情防控领导小组会议。

    会上,吉林市、延边州、四平市汇报疫情防控进展情况。

    景俊海强调,当前,全省疫情仍处在上升期,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复杂,必须紧急动员起来、行动起来,咬紧牙关攻克难关,争分夺秒、从严从紧推进各项防控工作,速战速决遏制住疫情扩散蔓延。要加快改建方舱医院和定点医院,充分利用闲置的党校、学校、场馆等资源,边改建场地、边调集医护、边培训人员,确保医院启用和人员配备同步到位,以最快速度把现有全部阳性病例安全转运到方舱医院和定点医院,及时给予有效治疗。要连夜制定好清零行动方案,高质量实施新一轮全员核酸检测。要千方百计依法征用宾馆酒店,多渠道扩充隔离房间数量,尽快把所有密接人员转运到集中隔离点。要统筹全省核酸检测资源,迅速向长春、吉林集结,加快检测人员培训上岗,保障检测设备满负荷运转,加大抗原试剂采购力度,进一步提升检测能力。要加快流调排查速度,严格做到4小时完成核心信息、24小时完成流调报告。要进一步强化学校防控,精准找出密接、次密接人员,扎实做好垃圾转运、环境消杀等工作,确保校园绝对安全。要全面动员机关干部下沉一线,健全完善激励惩戒机制,有效充实社区抗疫力量。要启动全省应急指挥一级响应,健全指挥体系和工作体系,抓紧抓实联防联控、患者救治、信息发布、物资储备等工作。要严格落实省级领导包保责任制,充分发挥各专项工作组职能作用,做到上下衔接、一贯到底。要在集中隔离点和方舱医院中成立临时党支部,切实发挥党团组织作用,引导党员群众积极配合隔离治疗、共同抗击疫情。要扎实做好外省医疗队伍服务保障,提供良好工作生活环境。要加大正面宣传力度,弘扬正能量,提振精气神,为全省抗疫鼓劲加油。

    韩俊强调,要采取果断有效措施解决堵点问题,统筹调配资源力量,提高全流程效率,坚决打好吉林市全员核酸筛查全覆盖、阳性患者全收治、密接人员全集中隔离三大攻坚战,一周时间实现社会面清零。集中调配周边地区核酸检测力量,在24小时之内完成全员核酸检测,确保不落一人。全面征用改造各类可用于集中隔离的资源,确保所有密接人员全部转运至集中隔离点,单人单间隔离。充分挖掘方舱医院和定点医院资源,确保所有初筛阳性人员全部转运收治确诊、分类救治,做到应治尽治。利用大数据手段,加强流调排查力度,找出所有风险点位。强化分级分类精准管控,落实封控区、管控区防控举措,确保足不出户、足不出小区。要全力做好民生保障工作,做好物资配送、心理疏导等工作,及时回应群众关切。

    高广滨、范锐平、吴靖平、胡家福、田锦尘、张忠、张志军、张恩惠、阿东、刘金波、安立佳、蔡东、韩福春、李伟、安桂武及各市(州)、县(市、区)主要负责同志在各会场参会。

    2022-03-15
  • 北京:跨越14年见证荣耀 “双奥之城”一起向未来

    3月13日晚,伴着《雪花》动人的旋律,“大雪花”造型的北京冬残奥会主火炬缓缓熄灭,见证“双奥荣耀”的“鸟巢”,以温情和激情为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画上圆满句号。

    从2008到2022,从梦圆奥林匹克到再度携手,从“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到“一起向未来”,跨越14年,北京圆满成为世界上首座“双奥之城”。

    历史选择了中国,时代造就了“双奥之城”,奥林匹克精神的传承丰富了北京的城市底色。从夏奥到冬奥,北京用奋斗与超越续写出新的传奇。

    筹办做“简”法打造奥运遗产传承新标杆

    “首钢滑雪大跳台是我滑过的最好的场地!”这个让许多选手点赞的场馆是冬奥历史上滑雪大跳台项目首个永久保存的竞赛场馆。一改被拆除的“国际惯例”,这背后有笔“经济账”。未来,这里将变身体育主题公园和创意园区,为大众服务,不仅让冬奥遗产“活起来”,还要“火起来”。

    事实上,北京2022年冬奥会筹办的过程中坚持做“简”法,勤俭节约,充分利用现有条件,最大程度减少浪费。不搞大规模建设,充分利用2008年奥运场馆,既要满足赛会要求,又着眼赛后利用,真正做到简约而不简单。

    “国家体育场‘鸟巢’成为唯一举办‘双奥’开幕式和闭幕式的场馆,充分彰显了北京冬奥会可持续发展理念。”北京2008年奥运会国家体育场“鸟巢”工程设计主持人李兴钢说。

    北京2022年冬奥会,李兴钢担任延庆赛区总规划师和总设计师。“很多雪上项目都很小众,对于这些场馆,如果赛后再去想如何可持续利用就晚了。”李兴钢说,延庆赛区的赛后利用规划和设计首先要具备服务全民健身的功能,在非雪季还要考虑多种经营方式。比如,山地场馆可以规划开发滑草、徒步、攀岩、山地自行车等山地户外项目;国家高山滑雪中心、国家雪车雪橇中心可以继续举办国际高水平赛事,并对公众开放,在非雪季还可开发旅游观光等项目。

    同样遵循“‘简’法”理念,北京赛区大部分场馆,都是在现有场馆基础上改造而成,如“冰立方”就是“水立方”创造性变身而来。国家游泳中心冰壶赛场(冰立方)设计总负责人郑方与“水立方”同事一起组建科研团队,采用钢框架结构+预制砼板作为场地基层,“水立方”实现“水冰转换”,中国方案获得成功。

    2008年奥运会时,郑方主持设计了两个临时场馆:曲棍球场和射箭场。冬奥会来了,曲棍球场和射箭场场地被再利用,“变身”国家速滑馆。

    郑方表示,奥运场馆设计理念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2008年时的理念重视打造地标建筑,如今考虑更多的是面向未来的可持续策略,表达对环境和未来的关注。”郑方说,国家速滑馆之所以采用全冰面设计,就是充分考虑赛后利用,为适应多种需求的群众性健身提供硬件支撑。在满足赛时、赛后使用功能的前提下,为节省成本,国家速滑馆的平面轮廓和空间体积都被控制在最小、最紧凑的程度。

    筑牢安全墙用精心举措换来安心体验

    “在北京,我觉得超级安全。”“每天的核酸检测很方便,不到10秒就能做完,这一切让我感觉非常安全,整个防疫都做得特别到位。”北京2022年冬奥会期间,不断有运动员为防疫政策点赞,他们的感受可以概括为一个词:安全。

    面对疫情防控,保障冬奥会参赛人员的健康安全成为重中之重。既要确保冬奥工程建设安全,又要保障赛事组织运行安全,还要最大限度降低疫情风险。

    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严格执行《防疫手册》,采取严格的闭环管理政策,彰显了“以人为本”理念。

    “对于疫情防控,怎么重视都不为过。”这是首旅工作人员李师傅总挂在嘴边的话。首旅酒店集团及北京饭店承担北京冬奥会开幕式嘉宾服务,李师傅表示,在日常要全面做好消杀、健康监测等工作。团队针对开幕式当天服务保障任务,进行了多次推演和踏勘,制定了严格的防疫规则,最终圆满完成了任务。

    北京2022年冬奥会还充分借助科技力量助力疫情防控。冬奥会期间,各大场馆入口、运动员通道、电梯间、餐厅等均布置感应式消毒装置,伸手即可进行手部消毒,专业消杀人员定期对场馆各个角落开展环境样本采集和消杀,数字人民币也在冬奥场景应用,多措并举筑牢疫情防控墙,保障了赛会和社会面安全平稳运行。

    北京冬奥组委相关负责人表示,由于将闭环内传播风险控制在了最低水平,阻断了疫情向社会面“外溢”,在有观众观赛情况下实现了“零感染”。

    北京冬奥会出色的防疫工作得到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高度赞扬。巴赫表示,北京冬奥会期间,闭环内核酸检测阳性率仅为0.01%,这意味着“冬奥会闭环是最安全的地方之一,我们所有人在闭环内都生活得非常安全舒适”。

    冬奥场馆的安全运行也事关重大。国家高山滑雪中心位于北京延庆区小海陀山南麓区域,山体海拔高、地形起伏大、滑雪赛道落差大、没有任何经验可循。北京城建集团国家高山滑雪中心项目经理张洁率领团队历时1277天建设,完成国家高山滑雪中心项目施工。

    场馆进入保障期,张洁和团队也迅速转换角色,精益求精做好运维保障。北京城建集团成立了冬奥高山滑雪赛事保障青年突击队,他们每天巡视路线、点位,发现问题立即处置维修,确保系统安全运转。“我们要时刻紧绷安全这根弦,以优质服务和高效保障为冬奥会成功举办保驾护航。”张洁说。

    正是在如此安全的环境里,全球运动健儿用他们精彩的表现,为世界奉上了一场冰雪盛宴。

    实现“碳中和”铸就绿色低碳办奥里程碑

    如果用一种颜色来形容北京2022年冬奥会,那一定是绿色。2月4日,当奥运之火再次照亮“鸟巢”时,“微火”代替了熊熊“大火”,在向世界讲述低碳、环保的理念。“小小的火炬轻轻地插入主火炬台”,这直接、简单的动作,是绿色办奥最生动的注脚,那一抹烛光微火,将未来点亮。

    北京冬奥会已成为世界上首个“碳中和”的奥运会:充分改造利用“鸟巢”、“水立方”、五棵松等原有奥运场馆;新增场地从设计源头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国家速滑馆“冰丝带”等场馆采用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系统制冰,碳排放趋近于零……从申办到筹办,再到如今的成功举办,北京冬奥会始终坚持低碳、可持续的原则,绿色成为最美的底色。

    生生不息的奥运之火再次与北京“相逢”,却不带来一克二氧化碳。这是因为,北京冬奥会火炬“飞扬”一改由“丙烷+丁烷”作为燃料的惯例,而创新采用了最清洁环保的氢燃料,燃烧时只产生水,真正实现了“0排放”,这是百年奥运史上的首次。

    实现“碳中和”,氢能功不可没。在延庆赛区,212辆“0排放”的氢燃料大巴车穿梭于场馆之间,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这种“终极环保车”每行驶百公里就可减少排放约57.86公斤的二氧化碳。

    事实上,北京的冬夏两届奥运会都与氢能和氢燃料电池汽车结下深厚“氢”缘。北京市经信局汽车交通处副处长吴志全说:“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有3辆氢燃料电池车投入运行,开启了‘从0到1’的示范;而14年后的北京冬奥会,三大赛区共计投入816辆氢燃料电池车作为主运力开展运营服务,实现了‘从1到100’的规模化应用和产业化突破,也成为迄今为止在重大国际赛事中投入规模最大的一次。”

    汽车实现了“0”排放,而驱动汽车的氢气也实现了绿色生产。利用由光伏、风能等所产生的“绿电”制取氢气,这个过程也不产生任何污染,实现了“绿电制绿氢”。不仅如此,在北京冬奥会上,三大赛区的26个场馆也首次实现了100%“绿电”供应。

    这些“绿电”从哪来?老话说,“张北一场风,从春刮到冬”,现如今,人们津津乐道的是“张北的风点亮北京的灯”。将张北的风转化为清洁电力,输向北京、延庆、张家口,这些电力不仅点亮了一座座奥运场馆,也点亮了北京的万家灯火,为“双奥之城”留下了丰厚的绿色遗产。

    北京2022年冬奥会践行“绿色办奥”的成果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肯定。“北京冬奥会将成为‘最绿色’的奥运会。”国际奥委会北京冬奥会协调委员会主席小萨马兰奇如此评价。

    智慧创未来科技为笔绘就冬奥新图景

    北京筹办冬奥之路,是一条科技创新之路。回首本届冬奥会、冬残奥会开闭幕式便可窥见一斑:“黄河之水从天而降”营造唯美意境、晶莹剔透的冰五环“破冰”而出、红丝带从四面八方飘入鸟巢联结而成中国结……实时捕捉、裸眼3D、增强现实等技术让开闭幕式不再重现声势浩大、人海战术的节目,而是通过科技赋能展现了中国人的浪漫、自信与开放的新形象。

    奥林匹克转播服务公司曾表示:“北京冬奥会已成为迄今全球收视率最高的一届冬奥会,在转播时长、技术、内容制作方式等多方面都书写了新纪录。”在这背后,是中国技术、中国标准的新高度。

    “本届冬奥会让北京领先的8K超高清技术展现在世界面前。”超高清视频(北京)制作技术协同中心副总经理杨剑介绍,由该中心自主设计、集成建造的全球首台5G+8K全业务转播车首次开进了冬奥赛场,这也是全球最先进的8K转播车之一。

    在8K超高清转播下,观众可以身临其境般感受更真实的赛场对抗,特写镜头下运动员的汗珠、头发丝都可以看得十分清晰。本届冬奥会成为全球首次规模化使用8K技术直播的体育赛事,也成为奥运会历史上首次使用8K技术进行开幕式直播的体育赛事,这让世界惊艳。

    在五棵松体育中心,60个采用5G+8K技术的相机呈180度吊装在竞赛馆内环形屏下方,对比赛进行全面拍摄,记录下每一个精彩瞬间。在这里观赛,观众坐着不动就能实现“视角自由”,动动手指便可通过手机全方位感受比赛的激烈。

    这便是“科技冬奥”项目之一——多维度观赛体验和VR直播技术。有了这项技术,观众可以通过手机、VR头盔和电视大屏实现自由视角和VR直播观看,突破了传统固定视角和被动式观赛,实现用户自主交互式观赛体验。

    北京向世界呈现精彩、非凡、卓越的奥运盛会,离不开强大科技实力的支撑。竞技场上,“最快的冰”催生了全新的世界纪录,让运动员尽情感受速度与激情;在冬奥村里,智能化的服务设施获运动员频频点赞;在主媒体中心,“智慧餐厅”也迅速“出圈”,让不少外媒直呼“像科幻电影”……“科技冬奥”彰显着“双奥之城”的全新形象。

    从“梦幻五环”到“冰雪五环”,从“无与伦比”的夏奥会,到“真正无与伦比”的冬奥会,北京向世界兑现了承诺,在奥运历史上铸刻下了浓墨重彩的篇章,留下了丰硕的物质和精神遗产。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虽然落幕了,但冰雪之约的背后,一幅惠及长远的画卷已铺展开来。

    2022-03-14
  • 中国冬残奥代表团正式成立 相应场馆已全部完成无障碍改造

    第十三届冬残奥会将于3月4日至13日举行,今天中国冬残奥代表团将正式成立并对外公布。昨日上午,2022北京新闻中心举行残疾人冰雪运动与北京冬残奥会专场新闻发布会,北京残联副理事长董连民在会上介绍了北京市无障碍环境建设有关情况。北京青年报记者从会上获悉,经过三年的大力整治,本市无障碍环境建设成效显著,北京逐步成为残疾人友好型城市。此外,董连民还介绍了北京冬残奥会的无障碍设施建设情况。

    科技助力智能冬奥

    细节彰显北京温度

    中国残疾人联合会体育部副主任勇志军介绍,第十三届冬残奥会将于3月4日至13日在北京和河北张家口举行。本次冬残奥会设置轮椅冰壶、残奥冰球、残奥越野滑雪、残奥冬季两项、残奥高山滑雪、残奥单板滑雪等6个大项78个小项的比赛,我国将参加全部6个大项比赛。“目前运动员们正在北京、河北、内蒙古、甘肃4个训练基地冲刺备战训练。”勇志军透露,今天中国冬残奥代表团将正式成立并对外公布。

    “北京按照两个冬奥、同样精彩的要求,对标国际一流,同步抓好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无障碍环境建设。北京的无障碍环境服务保障水平,已经符合简约、安全、精彩的办赛要求。”董连民介绍,北京对108个涉奥场所及周边区域进行多轮体检,采取一馆一案、挂账督办的方式,推动无障碍设施实现由点及线到面,8个竞赛场馆、2个冬奥村(冬残奥村)实现全流线无障碍,25家冬奥定点医院、60家冬奥会签约饭店、7家冬残奥会签约饭店全部完成无障碍改造,涉奥场所周边1公里范围内9858个点位完成改造提升。

    “在进行无障碍改造的同时,我们更注重细节设计:场馆看台最好的位置留给轮椅使用者,更衣室、卫生间、无障碍客房全坡化全圆角全低位。”董连民介绍,科技助力冬奥,也让智能化手段多点开花。除了手机提供无障碍线路导航,冬奥手语播报数字人系统也已投入使用。此外,冬残奥村的灯具、空调、窗帘使用实现自主控制;感应传感系统、语音提示系统等满足残疾人运动员使用需求,彰显北京温度。

    增加无障碍摆渡车

    实现流线无缝衔接

    据董连民介绍,冬奥会开幕以来,各涉奥场所及周边无障碍设施和相关服务保障工作运行平稳,设施无断点、服务无盲点、保障有亮点。针对奥林匹克中心区观赛步行距离较远的实际情况,本市增加了无障碍摆渡车配置,接力服务,落客区、安检区、场馆区无障碍服务流线无缝衔接。

    针对近期出现的大雪极端天气,增加摆渡车运营频次;清扫无障碍设施、流线积雪,不定时组织擦拭,防止积水、结冰,在坡道边缘粘贴反光警示条;优化观众路线,尽可能选择安全、便捷线路行进。冬奥会开幕以来,已经有100余名有需求的观众得到了全程无障碍服务,体验了一届有温度、无障碍的冬奥盛会。

    下一步,本市将在确保场馆内外无障碍设施平稳运行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在细节化和人性化服务上下功夫,做好冬残奥会赛时无障碍服务保障。

    残疾人冰壶冰球馆

    赛后将会对外开放

    本市如何促进残疾人参加冰雪运动?在昨日的发布会上,董连民介绍,自2016年起,本市每年冬季都会举办全市残疾人冰雪嘉年华活动。平均每年有上万名残疾人参加,可以说,残疾人冰雪嘉年华活动,已成为首都残疾人参与奥运、赏冰乐雪、冬季健身的品牌活动。同时,本市依托温馨家园就近就便组织残疾人参加冰雪体验活动。“考虑到残疾人出行不便等因素,我们研发推出了一批适合残疾人广泛参与的模拟冰雪项目,如旱地冰壶、冰上融合龙舟等残疾人冬季群体项目,有计划有组织地下沉到各区及全市温馨家园,指导各区冰雪活动科学有序地进行。”

    本市还启动了“冬奥和冬残奥进社区”流动大讲堂系列活动,走进基层,为残疾人普及讲解冬奥会、冬残奥会知识以及居家冬季体育项目健身法和体验活动。“新建了残疾人冰壶冰球馆,”董连民说,2021年5月,本市使用财政资金投资建设的气膜结构冰球冰壶馆,在北京市残疾人文化体育服务中心建成并投入使用。在保障冬残奥运动队正常训练的同时,冰壶冰球馆将有序对基层残疾人开放。本市还积极推动冰雪运动场地和涉奥场馆无障碍改造,以方便残疾人朋友就近就便参加冰雪运动,使残疾人朋友能“进得去、玩得好”。

    2022-02-21
  • 满洲里:打造营商环境的“新高地”厚植口岸经济发展沃土

    能这么快就办好营业执照,远远超出了满洲里市民朱琴琴的预期。

    2021年11月16日16时,朱琴琴来到满洲里市行政审批和政务服务局政务服务大厅办理企业注册登记。企业代办史春丽查看了她提供的材料后,指出缺少一份住所证明。朱琴琴回去后把住所证明拍照,晚上用微信传给了史春丽。经审核通过后,11月17日一大早,朱琴琴就拿到了内蒙古翰康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的营业执照。

    朱琴琴感慨,原来以为办营业执照不一定多费事呢,没想到不到24小时就搞定了。

    营商环境是一个地区经济软实力和综合竞争力的集中体现,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就能不断释放出发展的强大内生动力。

    近两年,满洲里市以市场主体需求为导向,推动政府职能深刻转变。围绕放宽市场准入、加强公正监管、优化政务服务、强化协同联动,满洲里着力为各类市场主体营造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良好环境,围绕减审批、降成本、宽准入,持续向市场主体放权让利,推动了泛口岸经济的健康发展。

    满洲里市行政审批和政务服务局政务副局长翟建国介绍,作为自治区首批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试点,满洲里市成立了自治区首家行政审批和政务服务局,将审批事项纳入审批局集中办理。来这里办事的群众切实感受到,事项减少了,流程优化了,材料精简了。

    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以来,满洲里市企业开办审批时间压缩至1个工作日以内,最多跑一次事项占比达到96.4%。深受市民欢迎的“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解决了一批群众反映强烈的烦心事、揪心事、操心事。

    在优化营商环境过程中,满洲里市聚焦减环节压时限,深入推进政务服务“一网、一门、一次”改革,推行审批服务“马上办、网上办、就近办、一次办”,推动更多政务服务事项“只进一扇门”,实现“最多跑一次”事项116项,极大方便了企业和群众办事创业。

    对不动产登记、市场准入、企业投资、建设工程等办理量大和企业、群众关注的重点领域重点事项,满洲里市推进政务服务标准化,按照减环节、减材料、减时限、减费用的要求,逐项编制标准化工作规程和办事指南,推行一次告知、一表申请。

    一切围绕企业,一切服务发展,已经成为满洲里市广大干部职工的共识和重要的工作原则。

    和朱琴琴一样,满洲里伊利托物流有限公司综合管理部经理闫士明所在企业,在办理投资近3000万元的站场升级改造立项手续过程中,同样感受到了行政审批的便捷高效。

    “两天前来政务服务大厅咨询了项目立项的申报流程和所需手续,第三天在服务大厅,一个窗口15分钟就完成了项目立项。”闫士明说。

    为进一步优化提升政务营商环境,近两年,满洲里市对标工程建设项目审批中的难点、痛点、堵点,把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作为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和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内容,将涉及工程建设项目审批事项统一调整至投资项目科,保证审批服务只进“一扇门”。

    投资项目科全力推进项目立项备案到竣工验收全流程改革,2021年,政府投资的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时间压减至75个工作日以内,一般社会投资工程项目审批时间压减至65个工作日以内。投资项目科设置了工程建设项目用地立项、工程规划、施工许可、竣工验收4个阶段综合受理窗口,水、电、气、暖等部门全部进驻,实现了工程项目审批服务只进“一扇门”,并在呼伦贝尔市范围内率先发放了电子施工许可证。

    满洲里市推出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涵盖多个部门各项审批事项的“一张表单”,减免各相关部门所需共性材料,按照项目类型编制审批流程,列出事项办理材料清单,排出办理时限节点,明确项目事项审批时限。同时,配套推出容缺服务、线上服务等措施,积极为项目落地出主意、想办法,实行分管领导+科室+帮办员“三帮一”帮办代办服务,为企业、项目提供全方位咨询、指导、帮办代办服务。

    在优化营商环境中,满洲里市做好“加减法”,努力打造营商环境的“新高地”。

    通过大力发展“互联网+政务服务”,满洲里市政务服务平台实现了审批流程电子化、审批信息共享化。按照“应上尽上”原则,除工商、住建、交通、环保、文化等审批服务事项在业务专网办理外,其余事项全部纳入平台办理。同时,门户网站、手机APP实现了在线预约、申请、查询、投诉功能,通过微信公众号、微信群等便捷平台,提供“在线咨询、快递送达”服务。

    通过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满洲里市342项政务服务事项实现了“一站式”办理。对低频政务服务事项,通过综合受理、代办方式,实现本级政务服务事项全部入驻政务大厅和分中心集中办理。以企业和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高频事项为突破,满洲里市推出开小餐馆、开办企业、开办诊所等“一件事一次办”服务套餐,让企业和群众办事不跑腿、少跑腿成为常态。

    满洲里市建设了青年创业场、大学生众筹超市暨网络直播销售平台、就业扶贫市场等创新创业平台,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精准到位的服务。对创业者,满洲里实行帮办代办、容缺后补、视频验收、异地审验、网络公示遗失公告等举措,提升服务水平,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和社会创造力。

    营商环境“优”无止境。满洲里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满洲里市将继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努力争创自治区优化口岸营商环境标杆城市,完善口岸收费公示制度和服务模式,提高通关便利化水平,打造开放包容、充满活力的现代化口岸城市。(记者李玉琢李新军)

    2022-02-18

  • 首 页  上一页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下一页    尾 页  

    版权声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5 8629 6259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1696号 蒙ICP备160010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