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稳生产扩需求,政策“组合拳”为提振工业助力

    保障重点企业稳定生产、建立常态化稳定产业链供应链协调机制、聚焦重点消费领域陆续出台新政策……近段时间,一系列政策“组合拳”及时推出,多地多部门紧抓四季度这一关键时间点,切实推动政策措施落地落实、全面见效,助力工业稳增长、企业添动力。






    临近年末,齐鲁制药有限公司化药制剂分厂各车间加速生产、倒班运行,十余条全自动包装线高效运转,加速保障抗感染类、抗病毒类等药物市场供应。齐鲁制药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公司在全国多个生产基地均处于满产状态,在研产品线中,数十个重点产品处于研发关键阶段,按计划稳步推进。







    “我们正采取多项措施、千方百计推动重点企业迅速稳产达产、扩能扩产。”工信部消费品工业司副司长周健告诉记者,以药品生产为例,工信部将有关生产企业和重点配套企业全部纳入白名单,“一药一策”制定增产扩能方案,派出驻企特派员,会同当地有关部门帮助解决物流、用工、原材料采购等问题。







    12月19日,在湖南浏阳经开区一制药企业生产车间,工作人员在包装药物。新华社记者陈思汗摄







    把稳生产放在重要位置。不久前,工信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务院国资委联合印发《关于巩固回升向好趋势加力振作工业经济的通知》,多措并举夯实工业经济回稳基础。







    甘肃严格落实优化疫情防控各项措施,梳理重点产业链供应链“白名单”;山西强化复工复产情况调度,进一步畅通制造业产业链供应链;重庆在持续推动重点整车企业复工复产的同时,对零部件配套、物流配送等“堵点”“断点”逐一疏通……助力加快复工复产,各地持续出台举措。







    5天,浙江省建德市鑫欣物流有限公司实现从线上办理业务到完工通电。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针对用电投产的急迫需求,国网建德市供电公司提供零上门、零审批、零投资接电服务,确保企业顺利开工运营。







    从制定能源保供应急预案、优化有序用电措施,到开展线路巡检,当前,多地多部门加大力度为实体企业保电稳产。







    稳生产、扩需求。消费政策与产业政策“双向奔赴”,助力打通供需,畅通循环。







    12月12日,蔚来第30万台量产车在蔚来第二先进制造基地下线,11月当月,企业交付新车同比增长30.3%;12月1日,赛力斯发布产销快报,品牌新能源汽车11月销量11661辆,同比增长154%……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全国多地通过联动促销、投放增量指标、推动整车企业和汽车金融让利等多种方式支持汽车消费。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陈士华表示,促进消费一系列政策对稳定车市增长起到明显作用,新能源汽车产销持续保持较强增长势头。







    巩固工业经济回升向好趋势,主体是企业。落实落细助企纾困政策,对增强市场信心至关重要。







    在湖北省襄阳市,税务部门瞄准全市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梳理制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无形资产成本摊销等“个性化”税收优惠宣传内容;成立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工作专班,定期“把脉会诊”,回应企业诉求。国家税务总局数据显示,截至11月10日,全国税务系统合计办理新增减税降费及退税缓税缓费超3.7万亿元。







    近期,人民银行等六部门推出一系列举措,进一步加大对小微企业贷款延期还本付息支持力度,对2022年第四季度到期的、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暂时遇困的小微企业贷款,还本付息日期最长可延至2023年6月30日。







    工信部针对大型企业和中小企业等制定了精细化举措。鼓励大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发挥好对产业链主体支撑和融通带动作用。在支持中小企业方面,深入开展中小企业服务行动,并以产业集群方式助力中小企业资源对接、要素整合,推进惠企政策落地。







    工信部有关负责人表示,将进一步抓紧抓实振作工业经济相关工作,鼓励各地区积极出台配套政策措施,及时协调解决政策落实中的“堵点”“卡点”,前瞻性加强政策研究储备,不断丰富政策“工具箱”。

    2022-12-23
  • 前10月装备制造业利润明显回升(新数据 新看点)

    本报北京12月22日电(记者陆娅楠)国家统计局近日发布数据显示:1至10月,装备制造业利润同比增长3.2%,增速较1至9月加快2.6个百分点,连续6个月回升;10月当月,装备制造业利润同比增长25.9%,实现快速增长。


    装备制造业利润明显回升的同时,工业企业利润行业结构不断优化。1至10月,装备制造业利润占规上工业的比重为32.2%,较1至2月提高7.1个百分点。装备制造业全部8个大类行业利润均较1至9月改善。

    分行业看,1至10月,电气机械行业受新能源产业带动,利润大幅增长29.0%,增速加快3.7个百分点;铁路船舶航空航天运输设备行业利润增长13.7%,增速加快4.2个百分点。随着促进汽车消费政策持续显效,汽车销售保持较快增长,带动行业利润增长0.8%。

    1至10月,随着稳外资政策持续发力,外资和中小企业利润有所改善。今年以来,帮扶中小企业纾困解难有关政策落地见效,1至10月中小企业利润同比增长1.4%,持续保持增长。

    2022-12-23
  • 熊猫指南2022年度中国优质农产品榜单发布 打造中国品质农业“米其林指南”

    2022年12月22日,熊猫指南2022年度中国优质农产品榜单(以下简称熊猫指南榜单)正式发布,共有336款中国优质农产品登上榜单,本次发布也是中国优质农产品榜单熊猫指南的第九次发榜。榜单聚焦中国品质农业发展,用科学定义好吃为消费者提供权威的推介指南,打造属于中国人的农产品“米其林”评价标准。

    熊猫指南,中国品质农业的“米其林指南”

    由于信息的不对称,诸多中国优质农产品不为消费者所知。反观国外,智利的车厘子、澳洲的龙虾,都已成为品质的代言。为了让国内的良心种植者获得溢价,助推中国品质农业发展,世界五百强排名第31位的特大型央企中国中化,于2018年打造了中国首份针对精准地块进行评价的优质农产品榜单熊猫指南。

    为了保障榜单的独立、客观和公正,熊猫指南始终坚持“两有一无”原则,即有精准地块信息,有退出机制,无直接商业利益,并创建了熊猫指南风味轮系统。熊猫指南CEO毛峰曾表示,为了让消费者和优质农产品之间真正产生连接,熊猫指南希望用科学定义好吃,用数据呈现美味,进而为消费者提供准确科学的选购建议。



    自2018年首次发榜以来,熊猫指南一直保持着一年春秋两榜的发榜频次,但通过对于过往榜单发布的观察,发现部分上榜产品在发榜之际已经错过了最佳赏味期甚至直接下架,导致消费者与其失之交臂。为了保证榜单的时效性,熊猫指南在2022年正式从一年两榜改为“月度入围名单+全年榜单发布”的方式。通过高时效性的月度榜单发布,实时为消费者进行良心推介。需要说明的是,月度入围产品并不能保驾护航直接进入年榜,熊猫指南会全年追踪其品质、流通等表现,并在年底综合考量后再判断是否上年度榜单。

    本次年度发榜,共计336款优质农产品脱颖而出,创熊猫指南榜单历史新高,其中三星产品14款、二星产品79款、一星产品210款。相较于2018年首次发榜(56款),上榜产品新增280款,三星产品也实现了从0到14的跃迁,侧面展示了中国品质农业的突飞猛进。此外,榜单覆盖品类进一步扩充,在果品、蔬菜、粮食、食用菌、猪肉的基础上增加了鸡蛋和坚果,构建七大品类。这一举措使榜单更全面地覆盖了用户的消费选择,完善了国人营养膳食图谱,在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的今天,满足大众想要吃得更为丰富、健康和美味的需求。


    榜单的进一步丰富,推动了更多优质农产品的品牌化,可以帮助农户实现收入的增长,消费者也能品尝到更多来自田间的美味,对于地方政府而言,无论是区域公共品牌还是单品品牌的创建,都可以拉动本地农业经济发展。作为中国品质农业的“米其林指南”,熊猫指南始终怀揣一颗公益之心,为农户、消费者、地方政府创造更多价值。

    初心不变,榜单评审标准严苛依旧

    本次熊猫指南上榜产品虽为史上最多,但评审标准较以往反而更为严苛。

    11月28日,熊猫指南感官实验室正式通过CNAS(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认证,意味着熊猫指南感官评价体系的科学精准性在国内外均属一流。而这套体系正是熊猫指南评价模型的重要依据,其核心工具熊猫指南风味轮覆盖了农产品中与好吃相关的各个维度,并将每个维度进行量化,用数据将抽象的“好吃”呈现出来。比如在对葡萄行业的研究中,熊猫指南将葡萄的评价维度结构拆分为果肉顺滑度、果肉滋味浓郁度、果肉酸甜比等12个大维度,200多个细分维度进行解析,并发现葡萄的整体喜好度和果肉的顺滑度、余味、滋味浓郁度、酸甜比例等维度呈正相关,和果肉、果皮的涩味程度呈负相关。用科学的方式,为非标准的农产品建立了精准的评价体系。



    不仅如此,为了让那些散落在民间的美味能被更多人知晓,熊猫指南不断扩大调研范围,实时关注种植区域和品种变化,甄选有代表性的基地、品种、产品、农人和企业,践行“种植环境优、品种优、种植管理优、品质优、物有所值”的五大调研标准,只为让真正的精品脱颖而出。历经5年的寻找,截止到目前,熊猫指南调研团队已累计行走400万公里,足迹遍及全国31省市自治区,调研了1400+红线地块和4000+家农业企业。并对三品一标产品、名特优新产品、电商物联网明星产品、线下实体店热销产品进行针对性调研,实时贴合市场需求。



    榜单的不断完善和升级背后,是熊猫指南对于中国农业的使命感,以及对农产品美好未来的一份向往,如同熊猫指南联合创始人兼COO马祎曾表达的那样:“我们对中国农产品的期待是不再去讲苦情故事,而是能传递美好,让这些美好能有附加的价值。熊猫指南致力于为中国农产品树立一个质量等级的标准,从根本上解决中国农产品的品牌化问题,让不为人知的中国优质农产品被看见、拥有品牌、被赋予更高的价值,帮助中国农人对接更广阔的消费市场,获得更好的收益和尊重,实现科技乡村振兴。只有科技化、标准化、产业链化、中国乡村才能迎来巨大的未来。”



    展望未来,共话中国品质农业发展盛世

    成立五年,九度发榜,熊猫指南始终扎根农业一线,见证了中国农产品品质的跨越式升级。

    越来越多的好品种正为大众所了解和认可。从2021年到2022年仅一年时间,熊猫指南三星产品就从6款增长到14款,二星产品从49款增长到79款,2022年三星二星产品占比提升近1成,优质产品层出不穷。曾经很贵且规模很小的品种正在变得大众化,比如近年来阳光玫瑰和巨峰的火热带动了整个葡萄市场的发展,并从消费端反馈到种植端,推动我国葡萄品种结构持续优化,丰富了消费者的餐桌。

    农产品市场的火热,也吸引了不少人才跨界而来,从互联网等高薪领域纷纷转行干农业。与此同时,新一代农人的专业素养也在提升,以前农业专业生常常被迫转行,如今都实现了专业对口直接就业。这也直接促进了农人群体的年轻化,在30-39岁为绝对主力的上榜新农人中,7成以上种植历史都在6年以上,是一批年轻的“老”农人。

    而通过与企业、渠道、种植户的品牌合作,熊猫指南也帮他们提升了影响力和销量。中国意境菜代表大董就直接依据熊猫指南榜单从源产地进行采购,并在全国多家分店内都陈列了上榜产品销售专区,不仅提升了菜品品质,也增加了营收。在未来,熊猫指南也将与世界中餐业联合会展开合作,持续发力将好产品送上高端餐桌,为农户打开销路。除此之外,通过推广四川大凉山丑苹果、建立三亚芒果标准等品牌化手段,熊猫指南创造了让当地政府、农户和消费者三方受益的价值链,成为品质农业与市场之间的桥梁。

    在深入农业产业链的过程中,熊猫指南以双脚丈量中国农产品的广度,以榜单树立优质农产品的标杆,以科学赋能品质农业的发展。从田间到餐桌,熊猫指南打破了种植端到消费端的“信息壁垒”,改变了农产品市场“劣币驱逐良币”的局面,惠及产业链上下游参与者,让大家一起分享中国品质农业发展的红利。

    2022-12-22
  • 家电业迎难而上谋发展

    2022年,家电业遭受超预期因素冲击,行业企业克难前行。2022年1月至9月,家电行业主营业务收入1.3万亿元,同比增长4%;利润973亿元,同比增长21.7%。

    “尽管家电市场压力较大,但产业长期向好基本面没有变,人们对高品质消费的需求依旧存在。”中国家用电器协会执行理事长姜风表示,家电业要紧抓扩大内需机遇,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高质量发展方面迈出新步伐。

    承压运行颇具韧性

    2022年以来,受房地产表现低迷、疫情冲击等因素影响,家电市场表现疲软,内销需求释放不足,整体规模下滑。

    奥维云网推总数据显示,2022年1月至9月,我国家电零售额为5130亿元,同比下降6.1%。红顶奖组委会最新发布的《2022中国高端家电市场报告》预测,2022年全年我国大家电市场整体销售额预计同比下滑5.3%,小家电产品预计同比下滑1.9%,消费电子类产品预计同比下滑12.4%。

    不过,我国家电市场韧性较强,一些确定性成长机会正在出现。2022年“双11”期间,家电依旧是各大平台销售热门品类。京东28小时售出家电商品超过1500万件。苏宁发布数据显示,“双11”期间,线下门店绿色节能家电销售环比增长126%,万元以上高端家电销售环比增长137%,智能家电销售环比增长143%。

    奥维云网副总裁何金明分析,“双11”期间家电市场品质消费、下沉消费并行,消费分级明显。品质类消费迎来爆发式增长,下沉渠道潜力巨大。

    《2022中国高端家电市场报告》也指出,高端品质型消费正在成为家电市场成长、贡献企业利润的重要来源。在大家电市场中,“轻薄嵌入”成为包括冰箱、洗衣机等产品在内的潮流趋势。在小家电市场,细分、高端、个性化需求也在加快释放。以全自动咖啡机为例,2022年其市场销售额约为6.76亿元,同比提升14.6%。

    捷孚凯市场研究集团(GfK)中国家电事业部总监蔡凌分析认为,中国市场家电产品的更新速度位于全球前列,产品大容量升级趋势明显。

    提质增效加快升级

    2022年前三季度家电业利润状况改善,体现了家电企业推进提质增效升级的成效。

    高端市场已成为家电业必争之地。海尔智家在16年前就布局了其高端品牌卡萨帝。如今,卡萨帝在高端市场领跑基础上,前三季度高价位段的产品份额进一步提升,在万元以上冰箱、万元以上滚筒洗衣机、1.5万元以上空调市场零售额份额分别达到38.6%、79.4%、31.2%。

    从2022年前三季度情况看,长虹技术实力、品牌运营能力和关键产品竞争力进一步凸显。以电视为例,长虹依托“5G+工业互联网”的智能电视生产线深入推进大规模高端定制化生产,并在大屏运营与价值深挖方面持续发力。

    “目前国内家电业务以存量市场为主,企业需要坚守产品主义加快升级换代,创新场景满足新需求。”长虹控股集团新闻发言人饶彬彬表示,一方面长虹加速产品结构升级与品质提升,以大尺寸场景化“爆品”、高端化“精品”和技术类“新品”等满足用户对产品升级换代的需求;另一方面,结合用户生活习惯与痛点,丰富彩电品类场景应用。

    小家电自主品牌发展势头良好。2022年前三季度,新宝电器股份有限公司国内销售收入27.42亿元,同比增长26.44%。业内人士认为,这靠的是硬核实力,通过建立健全科技创新机制,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不断增加研发投入。2019年至2021年,新宝股份连续3年研发投入同比增长超过10%。

    满怀信心寻求突破

    展望新的一年,尽管不乏困难和挑战,但家电业人士对于行业发展充满了信心。

    红顶奖组委会负责人吕盛华分析,从需求侧看,我国家电内销市场规模在8000亿元左右,虽然行业增势趋稳,但新机会、新赛道仍不断涌现;从供给侧而言,家电企业在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思路和方法。

    业界普遍认为,随着国民经济恢复发展,家电市场形势也将好转。同时,促进家电消费措施的效果将进一步显现。

    2022年7月,13部门印发《关于促进绿色智能家电消费若干措施的通知》,从以旧换新、家电下乡、加强废旧家电回收利用、落实财税金融政策等方面入手,支持家电市场良性发展。

    “我国家电规模化更新换代的窗口期已开启。”姜风介绍,经历了上一轮家电下乡政策后,农村家电产品基本到了更新期。以旧换新和家电下乡,是家电产业未来需重点开拓的领域。加快淘汰超期服役家电,大力推广绿色智能家电,符合消费升级和产业发展的大趋势,既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又能够拉动经济、促进可持续发展。

    从近期情况看,多地积极出台措施促进家电消费。12月16日,江苏省启动“苏新消费·冬季购物节”活动,开展持续2个月的促消费活动。

    “苏宁易购启动‘冬季购物节’家电补贴活动,将推出包括补贴力度、场景方案、绿色消费、双线体验和服务承诺升级等服务。”苏宁易购集团副总裁范春燕表示,公司将以江苏省内1073家线下门店为落点,联合百余家品牌家电厂商、29家银行及53个APP,发放首轮10亿元家电消费补贴。(周雷)

    2022-12-22
  • 解码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丨聚力重点产业链 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推进

    日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并提出“围绕制造业重点产业链,找准关键核心技术和零部件薄弱环节,集中优质资源合力攻关”“加快新能源、人工智能、生物制造、绿色低碳、量子计算等前沿技术研发和应用推广”等具体举措。


    业内人士指出,会议对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进行了全面系统部署,政策要聚焦自立自强,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统筹补短板、锻长板,确保产业链供应链循环畅通。狠抓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实现产业升级发展,全面提升产业体系现代化水平。

    着力补强

    产业链薄弱环节

    近几年受多重因素影响,保持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遇到挑战,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至关重要。

    会议强调“产业政策要发展和安全并举”,对着力补强产业链薄弱环节作出具体部署,要求“围绕制造业重点产业链,找准关键核心技术和零部件薄弱环节,集中优质资源合力攻关,保证产业体系自主可控和安全可靠,确保国民经济循环畅通”。

    “提升产业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关键是要以守正创新方式办好自己的事。”中央财办有关负责同志接受新华社等媒体记者提问时表示,我国拥有世界最完整的产业体系和潜力最大的内需市场,制造业规模占全球30%,是全球制造业的重要枢纽。这是应对风险挑战的坚强保障和最大底气。要坚守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这个根本,把各方面的优势和活力真正激发出来,抓紧补短板、锻长板,努力做到更好生存、持续发展。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规划研究所高级工程师郝伟伟认为,在全球产业链格局加速重塑的背景下,加快补足关键短板、强化薄弱环节,是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及抗风险能力的必然选择。要面向工业基础领域,以及高端医疗器械、航空发动机、高端芯片等重点产业链,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通过应用牵引、整机带动,提高产品质量、性能和可靠性。打造一批先进制造业集群,促进产业链上中下游区域间高度协同化。

    开辟引领

    未来发展的新赛道

    “提升传统产业在全球产业分工中的地位和竞争力”“加快新能源、人工智能、生物制造、绿色低碳、量子计算等前沿技术研发和应用推广”“大力发展数字经济”……会议还提出要抓住全球产业结构和布局调整过程中孕育的新机遇,勇于开辟新领域、制胜新赛道。

    中央财办有关负责同志说,对于传统制造业,关键是加快推广先进适用技术,提升竞争力,使得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基底更加坚实。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是加快前沿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应用,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发展,开辟更多引领未来发展的新赛道。

    “明年要继续把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重点任务,顺应消费和产业‘双升级’的需要,加快新能源、人工智能、生物技术、绿色低碳、量子计算等前沿技术研发与产业化应用,加快攻克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标志性核心技术,增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对经济发展的带动力。”郝伟伟说。

    数字经济是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之一。2021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到45.5万亿元,占GDP比重达到39.8%。会议提出,“要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支持平台企业在引领发展、创造就业、国际竞争中大显身手”。

    “数字技术正在广泛地向各个产业、各个领域渗透和融合,深刻地重塑和改变产业发展模式和竞争格局。”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产业所工业室主任付保宗说,要抓住全球产业结构和布局调整过程中孕育的新机遇,深化数字技术与其他产业的融合渗透。推动平台企业创新发展,加快新业态新模式的场景应用,壮大工业互联网、智能网联汽车、互联网医疗等数字产业,进一步激发和培育发展新动能。

    推动“科技-产业-金融”

    良性循环

    值得一提的是,会议提出“优化产业政策实施方式”“推动‘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

    在北京交通大学中国高端制造业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朱明皓看来,我国产业政策正加快向强配置、重协同、促优化的方向转变,从而激发广大企业形成内生发展动力,主动融入中国式现代化的建设进程。不过当前,金融、科技、产业的脱节问题仍然存在。

    “根据会议的部署,下一步需要进一步加强创新链、金融链与产业链的高效适配,构建融通创新循环生态。”朱明皓说,要梳理当前急需攻关、提前布局的重大关键核心技术清单,构建自主、协同、开放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体系,避免创新资源投入浪费、产能过剩、低端竞争等问题。以产业为牵引增强金融主动供给,拓宽科技创新企业融资渠道,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传统产业数字化改造升级、现代服务业和数字经济等支持力度。

    郝伟伟认为,推动“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支撑。下一步要围绕关键技术领域开展科技项目攻关,促进关键技术、人才、资本等多种要素的相互驱动。整合“政产学研用”等各方面资源,探索形成龙头企业、配套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金融机构等协同联动的发展格局。(记者郭倩)

    2022-12-22
  • 国务院关于同意在沈阳等6个城市 开展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的批复

    辽宁省、江苏省、浙江省、湖北省、广东省、四川省人民政府,商务部:

    你们关于开展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的请示收悉。现批复如下:

    一、同意在沈阳市、南京市、杭州市、武汉市、广州市、成都市(以下称六城市)开展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试点期为自批复之日起3年。原则同意六城市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总体方案,请认真组织实施。

    二、试点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紧紧围绕本地区发展定位,进一步推进服务业改革开放,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塑造国际竞争和合作新优势,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作出贡献。

    三、有关省级人民政府要加强对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工作的组织领导,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精心组织,大胆实践,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开展差异化探索,在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等方面取得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为全国服务业的开放发展、创新发展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四、国务院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积极支持六城市开展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商务部要会同有关部门加强指导和协调推进,组织开展成效评估,确保各项改革开放措施落实到位。

    五、需要暂时调整实施相关行政法规、国务院文件和经国务院批准的部门规章的部分规定的,按规定程序办理。国务院有关部门相应调整本部门制定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试点中的重大问题,有关省级人民政府和商务部要及时向国务院请示报告。


    国务院






    2022年12月3日

    2022-12-21
  • 工信部:不断扩大频谱资源供给,夯实数字经济发展基础

    新华社北京12月20日电(记者张辛欣)工信部总工程师田玉龙20日表示,将加强频谱资源统筹优化、合理布局,超前谋划和布局工业互联网、广域物联网、车联网等行业和领域频率规划,不断扩大频谱资源供给,夯实数字经济发展基础。


    20日,工信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广东省人民政府以线上线下结合方式共同主办2022中国无线电大会,田玉龙在会上作出上述表述。

    随着数字经济和新一代信息技术快速发展,无线电频谱已成为构建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的重要资源,成为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的重要生产要素。田玉龙说,工信部联合有关部门加强顶层设计,先后出台5G、车联网、工业互联网等频谱政策,支撑数字经济发展和传统产业改造提升。

    田玉龙表示,工信部会同有关部门加强前瞻性研究和统筹规划,下一步将着力解决频谱资源结构性紧缺矛盾,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鼓励企业、科研院所就关键技术开展攻关,加快聚合国内外和产业链上下游资源,培育更多无线电新应用、新业态、新模式,同时,还将坚持开放合作,积极参与全球频谱治理。

    2022-12-21
  • 稳中求进 形成共促高质量发展合力

    日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总结今年经济工作、研判当前经济形势的基础上,为明年经济工作定向领航。

    会议强调了“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的基调,要求“加大宏观政策调控力度,加强各类政策协调配合,形成共促高质量发展合力”,强调“要从战略全局出发,从改善社会心理预期、提振发展信心入手,纲举目张做好工作”。

    专家指出,作为党的二十大后首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会议以五个政策、六个统筹、五方面重要工作,勾勒出明年经济工作的着力点。会议强调在各类政策统筹协调上下功夫,在宏观调控、扩大内需、民营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安排,释放出明确信号,将进一步稳定预期、提振信心、汇聚发展合力。

    稳字当头稳中求进

    “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明年要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突出做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工作”,“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围绕一个“稳”字,会议着墨颇多。

    专家表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强调“稳中求进”的总基调,多个目标的设定都与“稳”有关。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部研究员张立群表示,作为党的二十大后首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会议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各项战略部署,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定向领航,这个主题非常鲜明。会议为明年经济工作定下基调,强调了稳字当头、稳中求进,财政货币政策安排,以及六个“更好统筹”、“两个毫不动摇”等相关表述,都释放了明确信号。

    “当前我国经济恢复的基础尚不牢固,企业预期有所走弱,稳增长紧迫性有所提升。”光大证券首席宏观经济学家高瑞东指出,会议将“稳增长”摆在“三稳”首位,通过稳增长实现稳就业。

    “会议明确了明年经济‘稳中求进’的工作基调和工作重点。”厦门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孙传旺表示,稳增长是主要目标,要加强重点行业有效投资,培育壮大新的经济增长点,积极提振市场需求。稳就业是重要基础,要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充分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推动就业扩容提质。稳物价是关键环节,要加快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确保粮食能源等重要民生产品的保供稳价,确保物价运行在合理区间,更好支撑经济回稳向上。

    财政、货币政策协调发力

    会议要求,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加大宏观政策调控力度,加强各类政策协调配合,形成共促高质量发展合力。

    “面对外需下降、内需收缩,我国经济增长面临较大下行压力,明年要突出做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工作,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加大宏观调控力度。”邮储银行研究员娄飞鹏表示。

    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院院长罗志恒表示,“加力提效”意味着财政支出力度将更大,赤字规模和专项债总和仍会保持一定强度,进而财政支出保持一定强度,带动总需求回升。同时强调财政可持续性和地方债务风险防范,这要求更高的财政政策效果和多渠道筹措财政资金的能力,考验财政服务多目标任务的能力。

    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精准有力。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表示,货币政策的基调为“精准有力”,与近几年货币政策“松紧适度”“合理适度”“灵活适度”的提法不同。“精准”主要体现在“加大对小微企业、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等领域的支持,对应的是结构性工具以及PSL(抵押补充贷款)等;“有力”,则意味着央行将通过适时适度降准降息等方式,“保持广义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

    植信投资首席经济学家兼研究院院长连平表示,本次会议将政策形成合力放到非常重要的位置。“积极财政政策加大支出力度,可能需要更多的社会资金投入;政府债券发行规模增大需要银行等金融机构保持较强的购债能力,这都要求稳健货币政策保持相对充足的货币供给;稳健货币政策加大对实体经济尤其是对中小微企业的金融支持也需要财政担保等的有效配合。”他说,同时也要注意有效防控宏观政策实施过程中的潜在风险。

    形成共促高质量发展合力

    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精准有力,产业政策要发展和安全并举,科技政策要聚焦自立自强,社会政策要兜牢民生底线……除了财政和货币政策之外,产业政策、科技政策、社会政策也将着力形成共促高质量发展的合力。

    会议强调,产业政策要发展和安全并举,明确“优化产业政策实施方式”“狠抓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推动‘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

    “我国产业政策正加快向强配置、重协同、促优化的方向转变,从而激发广大企业形成内生发展动力,主动融入中国式现代化的建设进程。”北京交通大学中国高端制造业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朱明皓表示,不过当前,金融、科技、产业的脱节问题仍然存在,会议提出的“推动‘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可以发挥合力,有利于突围核心技术、增强产业竞争力。现阶段要围绕关键技术领域开展科技项目攻关,以产业为牵引增强金融主动供给,推进金融、科技、产业深度融合、良性循环。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产业所工业室主任付保宗认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明年加快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作出了具体部署,要充分发挥我国拥有世界上最完整产业体系和潜力最大内需市场的优势,加快新能源、人工智能、生物制造、绿色低碳、量子计算等前沿技术研发和应用推广,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构建一批新的增长引擎。

    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副院长杨志勇表示,做好明年经济工作,特别要在各类政策统筹协调上下功夫,各项政策不是单兵作战,而是要形成合力。要把“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的要求落到政策层面,把包括宏观政策在内的各项工作聚焦高质量发展,形成共促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合力。(孙韶华张莫班娟娟郭倩)

    2022-12-20
  • 应用创新 产业集聚

    “碰到首航特价,从芜湖飞到了黄山,在低空飞行中欣赏到雪后的黄山美景,太幸运了。”来自成都的游客彭乔昇惊喜地说。12月17日,从安徽芜湖直达安徽黄山、江西上饶、浙江建德3个城市的低空短途运输航线在安徽芜宣机场正式开通,为发展低空经济增加了“新航道”。


    通用航空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低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最新印发的《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提出,加快培育海岛、邮轮、低空、沙漠等旅游业态。释放通用航空消费潜力。

    “通用航空要先‘飞起来’,才能逐渐‘热起来’,而低空旅游正是探索通航消费的有效途径之一。”芜湖市交通运输局民航发展科科长任俊良说,“从首航售票情况来看,游客对低空航线非常欢迎,航班全部满员。”

    应用场景创新是发展低空经济的关键。任俊良告诉记者,在“低空+服务”领域,芜湖已探索无人机物流、应急救援、农业生产、城市管理等多项低空经济运营服务,未来还将适时拓展更多“低空+旅游”消费场景,如开展航空科普旅游、航空运动旅游等。

    新应用不断拓展,产业链不断完善。记者了解到,自2017年以来,芜湖先后获批建设国家通用航空产业综合示范区、安徽省通用航空产业集聚发展基地等,形成了涵盖航空新材料、通航整机、无人机、发动机、螺旋桨、通用航电、临空经济、低空运营等特色鲜明、自主可控的产业链。2022年上半年,芜湖低空经济产业实现产值141.7亿元,增长20.5%,全年预计实现产值超过260亿元。

    “通用航空作为低空经济的主体产业和关键支撑,蕴含着万亿级市场需求潜力及新的经济增长点,需要持续增强创新能力,提高关键环节自主可控度,为进一步做大做强产业链打好基础。”芜湖市湾沚区航空产业发展服务中心主任张文昌说。

    走进位于湾沚区的中电科芜湖钻石飞机制造有限公司,试飞跑道上传来阵阵引擎轰鸣声,换装国产航电系统的CA42国产双发四座多用途飞机即将首飞。

    “这意味着实现通航飞机‘全国产化芜湖造’的目标又近了一步。”中电科芜湖钻石飞机制造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田满林说。这家生产轻型通航飞机整机的企业是芜湖航空产业园的龙头企业之一。截至目前,芜湖航空产业园已集聚核心及关联企业近200家,形成较为完整、自主可控的产业链,基本实现“不出园区便可生产一架国产通航飞机”。

    《芜湖市航空产业“十四五”发展规划(2021-2035年)》提出,紧抓安徽省成为全域低空空域管理改革试点省份的机遇,到2025年初步建成低空经济产业示范基地,培育形成2至3家大型通用航空整机制造企业,2至3家规模较大的通用航空运营企业;低空经济相关企业突破200家,实现产值超过1000亿元人民币。

    记者了解到,12月16日至18日在芜湖召开的2022首届低空经济发展大会上,26个低空经济项目正式签约“落地”芜湖,总投资167.31亿元。芜湖市还宣布,将通过完善“政府领投+企业跟投”模式,设立首支总规模5亿元的政府投资母基金,吸引20亿元基金投向低空经济产业链重点企业,助力低空经济加速“高飞”。(马姝瑞吴慧珺)

    2022-12-20
  • 国产大飞机这五年:通过产业化“大考”

    从2017年首飞成功,到2022年获得型号合格证,国产大飞机C919完成了投入市场运营前最重要的一场“大考”,以表明其安全性、可靠性充分满足市场运营要求,进而开启市场化、产业化新征程。

    这五年,C919飞越五湖四海,经受冰雪大风、高温严寒的严酷考验,向全机静力试验、失速、颤振、最大刹车能量、最小离地速度等极限试验试飞发起挑战,交出一份份圆满“答卷”;

    这五年,C919克服新冠疫情等复杂影响,逢山开路、遇水搭桥,坚定自主创新、开放合作,以十足韧性闯过一道道险关难关;

    这五年,C919从一个产品到一个平台,带动构建起以航空业为主轴的科技创新和高端智造产业生态;

    这五年,C919凝聚起的“大飞机人”,将“中国人一定要有自己的大飞机”梦想照进现实,他们满怀航空强国的志向,勇攀高峰、敢打敢拼,筑牢国产大飞机产业的人才根基。

    安全“大考”交出圆满“答卷”

    “获得型号合格证,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适航证,是C919‘毕业大考’的收官,也是开启商业运营的序章。”民航上海审定中心副主任、C919大型客机型号审查组组长揭裕文说。

    9月,中国民航局向国产大飞机C919颁发型号合格证,标志着其具备了投入市场的一张资格证,获得了商业运营的“入场券”。

    型号合格证是什么?商用飞机为什么要取证成功后才能投放市场?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用航空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适航管理条例》,民用航空产品必须具有适航性才能进入市场。中国民航局承担着民用航空产品适航审定的法定责任,要求所有民用航空器进入市场前,必须取得型号合格证,以表明一款飞机符合相关适航规章的要求,处于安全、可靠、适航的状态。

    揭裕文介绍,中国民航局制定颁布适航法规标准,对民用航空产品设计和制造进行适航审定、监督检查和管理。我国适航规章,包括体系、标准、程序等,均与国际接轨。

    如何对商用飞机的安全性、可靠性进行全面验证?在审定过程中,需要开展一系列计算分析、实施一系列设备鉴定,通过一系列试验试飞,完成一系列技术报告,全面、充分地证明该飞机能够满足安全可靠运行的要求。

    “好比员工要完成资格考试持证上岗一样,一款商用飞机要投放市场也需要持有‘上岗证’,型号合格证是其中最重要的一张资格证书。”揭裕文说。

    C919采用新一代大涵道比发动机、超临界机翼等先进气动设计、电传飞控和综合航电等机载系统,适航取证的过程,需要对这些新技术的应用、功能的实现等进行充分验证。

    实战,是充分、全面检验飞机性能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自2017年5月5日首飞成功起,C919就开始了它适航取证的“赶考”之旅。

    中国商飞公司先后投入六架试飞机,辗转天南海北,开展密集试飞,完成系列试验,终于用五年的时间攻下所有考题,交出圆满“答卷”。

    一组数据可还原五年来的适航取证历程:数百个试飞科目、上千项试验科目、数千个小时飞行、数十万人的努力……C919的设计思想和技术路线,以及安全性和可靠性能否满足适航规章要求,均以实战的方式进行验证。

    “8月31日上午8点,最后一份符合性文件获得批准,在集中审查会现场,大家都默契地穿上了红色T恤,共庆这一激动人心的时刻。”C919计划团队负责人贺巍巍说。

    C919取得型号合格证,标志着这款飞机按照国际通行适航标准正式走完了设计、研制、试验试飞、适航取证的全过程。

    6700多个小时每一分钟都有“含金量”

    “适航取证所要完成的试飞科目,被称为民航飞行中的‘边界’,通常是我们最不希望碰到、最需要排除的状态,比如大侧风、失速、最大刹车能量等,如果能出色完成这些极限挑战,就能游刃有余地应对日常运营中的场景,充分表明这款飞机是安全的、可信赖的。”C919试飞员吴鑫说,“6700多个小时的试飞飞行中,每一分钟都有‘含金量’。”

    7月18日,陕西渭南机场,C919飞机第一架机开展“最大刹车能量中断起飞”试飞,这是适航取证前最后一项高风险试飞任务。试验策划时,包括机组反应时间、飞机响应、当天风速风向和温度、刹车系统状态、起火范围和灭火时机等,每个细节都需要充分考虑和求证。试验能量过高可能导致试验失败,过低将无法满足飞机性能要求。并且,最大刹车能量中断起飞又是一个破坏性试验,如果试验失败意味着需要额外10到20天时间修理飞机,这将严重影响C919飞机的取证进程。

    “试验当天,78.9吨的庞然大物加速至311公里/小时的速度并刹停在预定位置,刹车盘因高温散发着灼热的红光和火焰,一系列指标达到了试验科目标准……我等待了这辈子最漫长的5分钟。当数据表明飞机性能表现良好,试验圆满成功时,我热泪盈眶!”C919第一架机团队负责人严子焜说。

    五年来,每一个试验试飞科目都经历过这样从揪心、焦灼到释然、欢腾的过程。试飞员、试飞工程师、外场试验团队的“战友”们,在上海、西安、东营、南昌、敦煌、锡林浩特、吐鲁番等地,护佑C919起飞、着陆,熬过一个又一个挑灯夜战的黑夜,迎来一个又一个旭日东升的清晨。

    多地试飞、多方协同,六架飞机在国内16个省市、22个机场密集试飞,创造了多项适航取证的新纪录:单月最高飞行128架次,单日最高飞行达13架次,单架次最长试飞时间达7小时35分钟,这对于飞机来说是一场严酷的“拉力赛”。

    极限挑战不仅体现在数字上,还记录在一个个雷霆万钧的瞬间。海拉尔高寒试飞、锡林浩特大侧风试飞、南昌溅水和污染跑道专项试验、东营风挡除雨试飞、上海全机地面应急撤离试验等高难度高风险的重大专项试验试飞,均经过策划、改装、验证的千磨万砺,都拿出了“一次成功”的好成绩。

    知敬畏打硬仗唯有不差分毫

    “每一次试飞,都本着对乘客出行安全负责的最高理念来执行。”中国航空工业试飞中心副主任、中国飞行试验研究院副院长赵鹏说,“每一场硬仗都要一丝不苟、分毫不差。”

    敬畏生命、敬畏规章、敬畏职责,这三个“敬畏”,试验试飞团队始终铭记在心、扎实践行,按照适航规章的严格要求,充分验证证明,C919是一款值得信赖、安全稳定的好飞机。

    试验试飞往往伴随着巨大的风险。比如失速试飞,需要模拟飞机双发失效、紧急迫降等,为了完成这一关键科目,试飞团队要在前期分解出十几个科目的试飞,以保证失速试飞圆满完成。试飞工程师刘群武手机里仍保留着一张C919第一架机空中抛伞的照片,飞机尾部拖拽着一张巨大的伞,以保证飞机试飞试验中的“底线安全”,足见试验过程的惊险。

    “所有试验试飞科目都有严格的技术数据指标,比如高温高寒的温度值、溅水试验的水量和溅水位置等,多一分嫌多,少一分不够,试验试飞的要求就是‘完美’。”C919第六架机团队负责人梁勇说,“为了百分百完成极限飞行,飞机需要进行精细改装,飞机身上留下了不少特殊印记,每一处印记都是一个故事。”

    C919飞机第五架机自2020年12月29日在海拉尔进行高寒试验试飞,历经11天执行8架次试飞任务,圆满完成了14项飞行试验科目,其中单架次执行科目数量最高达10项,全面验证了C919在极端低温环境下各项功能及性能,创造了C919特殊气象专项试飞任务时间最短、实施效率最高的新纪录。

    “从南昌的高温高湿到海拉尔的高寒,从黄河入海口的东营,到西北大漠的敦煌,都留下了第五架机翱翔的风姿。”C919第五架机团队负责人王盼乐说,“我们战过酷暑,斗过严寒,排得了烟雾,追得上雨天。C919经历了风霜雨雪的洗礼,越来越稳定矫健。”

    “看着飞机完成任务落地时,不禁感慨飞机好、人努力、天帮忙,我们攻下了一个又一个难关,将来再有新机型做自然结冰试验,我们更有底气了。”C919第四架机团队负责人田金强说。

    继六架试飞机完成极限挑战之后,C919第七架机在国内12个机场完成156小时的功能和可靠性试飞,以“实战演练”的方式模拟航线运行。C919第七架机团队负责人马菲说:“第七架机的编号中有一个J,我们给她起名字叫Julia,就像大家需要呵护的小妹妹,我们要帮助她练好本领,在接下来投入运营执飞航班时一展身手。”

    外场试验环境艰苦恶劣,试飞团队打赢了一场场胜仗,也成长为一支响当当的“铁军”。

    “外场试验试飞团队非常年轻,大多是‘80后’‘90后’,为了保障试飞取证工作,几个月不回家是常有的事,有试验不过关夜不能寐的时候,有完成试飞科目豪情万丈的时候。外场试验是寂寞的也是火热的,我们的队伍年轻有活力、有干劲、有担当。”C919项目外场试验队临时党委阎良党总支书记刘彩志说,“外场试验队创建了‘战地安全领航党支部’,鼓舞士气,凝聚力量,形成强有力的‘战斗堡垒’。”

    “风清马怒衣鲜,箭在弦。冲上云霄豪情舞少年……山河岁月经年,境无边。鹏翼挥毫天际斩新篇。”赵鹏曾这样记录自己的试飞历程。

    挥毫于天际的是忠诚于祖国、忠诚于蓝天的英勇试飞员,也是承载着国人梦想的大飞机C919。C919正是鲜衣怒马的少年,在摸爬滚打、爬坡过坎的历程中,日渐成熟稳健。

    完成一项试验,就是攻下一块阵地;研制一个型号,就是迈上一个台阶。伴随着C919完成适航取证,国产商用飞机的试验验证能力迈上新台阶,设计和试验人员经验愈加丰富、团结作战更加默契,从研制到试飞,C919走过的每一段历程,都是在为国产商用飞机研制、试验、运营的系统化、功能性提升打下基础。(记者贾远琨狄春丁汀)

    2022-12-19
  • 多地药企马力全开 药品流转加快——最大限度满足群众用药需求

    连日来,各地新冠病毒感染后治疗药物的需求明显增长。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日前召开新闻发布会表示,当前,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工作目标是保健康、防重症,当务之急是保障好群众的就医用药。


    记者在多地采访发现,不少药企迅速稳产达产,扩能扩产,加大重点药物市场供给,从源头上努力缓解群众买药难问题。

    在辽宁方大集团东北制药生产车间,外包装生产线上,身着白色工装的工作人员快速将从自动化生产线下来的对乙酰氨基酚片等进行分装、成箱、入库。目前这里所有员工倒班、延时工作,日夜连续生产,日产量达平时的两倍。

    在河北东风药业有限公司,各条生产线满负荷运转,主要生产布洛芬、复方氨酚那敏颗粒等药品。其中,布洛芬日产能力达到150万片,可满足30万人的日用量。

    近日,不少沈阳市民发现,东北制药旗下东北大药房出售的退烧药“扑热息痛”,每人限购2板,每板售价2元。东北制药表示,企业正加班加点生产对乙酰氨基酚片等治疗发烧感冒的药品。

    沈阳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医药处处长于海鹏介绍,东北制药药品种类多,退烧、止咳、抗生素药品达19种,其中,生产复方氨酚烷胺片、扑热息痛片、维生素C片等药品的多条生产线已是昼夜运转;含有解热镇痛及抗病毒成分的复方氨酚烷胺片产量一再提升;市民急需的扑热息痛片,每天生产22小时,日产能已经达到平时的两倍。清宫药业用于退烧、清瘟的相关中成药,日产能已达12万丸;东陵药业用于治疗咳、痰、喘的药物,日产能已达240万粒。

    沈阳市发展改革委一级调研员刘耀国介绍,沈阳市共有药品生产企业12家,生产对乙酰氨基酚片、四黄清心丸等抗病毒、抗生素、退烧、止咳等“两抗一退一止”药品40个品种。连日来,各药品生产企业开足马力生产。

    在河北省安国市药都制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车间内,经过十多道工序后,一盒盒感冒清热颗粒被运往全国各地。公司总经理李龙表示,感冒清热颗粒被列入北京市《新冠病毒感染者用药目录(第一版)》后,订单增加了20%。公司在增加原料储备的同时,重新安排生产班组,实行工人“三班倒”,确保24小时不间断生产。

    位于河北省衡水市冀州区的葵花药业集团(冀州)有限公司实施闭环生产管理,抓紧生产感冒清热颗粒、小儿感冒颗粒等解热镇痛类药品。公司总经理龙陵说:“在政府部门的大力帮扶下,现在每一个车间都马力全开、加班加点,全力以赴保障相关药品生产,最大限度满足全国各地群众的用药需求。”

    为保证药品能顺畅进入市场、到达百姓手中,一些地方采取多种措施,加快药品流转速度;优化销售方式,努力缓解群众买药难问题。

    记者从北京市药监局获悉,北京市药监局、北京市市场执法总队日前向华润医药商业集团有限公司北京大区、国药集团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等北京地区5家大型药品批发企业派出联合工作组,24小时驻守企业,帮助企业优化药品进出库工作流程,最大限度加快流转速度;对接各区相关部门,协调区级药品流通企业上门取药,全力缩短物流时间,加快药品从批发企业配送到医院和零售药店的速度,努力缓解当前防疫药品紧缺局面。

    华润医药商业集团有限公司北京大区副总经理黄丹介绍,根据北京市疫情防控政策的调整,参考《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九版)》,华润医药商业集团自11月末开始广拓渠道,采购相关药械物资,已配备抗疫物资300余品规,其中解热镇痛、清热解毒的15类物资配备60余品规。

    京东健康公关经理孙鹏介绍,针对北京疫情防控新形势下的市场需求,京东健康近日与中国非处方药物协会一起,联合30多家知名药企,从源头保障正品好药平价供应。

    河北东风药业公司专门开设对外销售窗口,向本地群众平价、限量销售布洛芬、复方氨酚那敏颗粒等药品。

    山西省工信厅会同山西省药品监督管理局,引导协调国药山西等生产经营企业,联合美团、京东、饿了么等平台,18日开始在太原市开展防疫医疗物资电商销售活动,以缓解太原市民购买抗原检测试剂、N95口罩等物资的紧张局面。(记者王昆、于也童、倪元锦、王飞航)

    2022-12-19
  • 上海:到2025年实现时尚消费品产业规模超5200亿元

    新华社上海12月15日电(记者龚雯)时尚消费品产业是持续增强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支撑。15日出台的《上海市时尚消费品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提出,力争到2025年,实现产业规模超5200亿元,年均增速5%。

    行动计划由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联合上海市发改委、商务委、科委、文化旅游局、市场监管局制定。根据目标,力争到2025年,培育3至5家营业收入千亿级领军企业集团,20家百亿级头部企业集团,引进一批全球、全国头部企业职能性总部;建设10个时尚消费品产业智慧工厂,100个时尚消费品产业特色数字化应用场景;建设3至5家时尚消费品特色产业园区及一批市级精品园区、时尚创意示范空间等。

    据悉,上海将重点聚焦“时尚八品”,即服饰尚品、化妆美品、精致食品、运动优品、智能用品、生活佳品、工艺精品、数字潮品,围绕关键提升路径打造高质量创新供给体系,面向新需求进一步推进时尚消费品产业强链补链固链。

    统计显示,今年1至11月,上海引进各类首店982家,其中全球首店或亚洲首店10家,全国首店130家。国际品牌新增首店数量达到124家,占比为12.6%,多数属于“时尚八品”范畴。

    2022-12-16

  • 首 页  上一页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下一页    尾 页  

    版权声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5 8629 6259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1696号 蒙ICP备160010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