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部门:全国性竞赛及结果不作为中小学招生入学依据

    中新网3月15日电据教育部网站消息,近日,教育部、中央编办、民政部和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印发了新修订的《面向中小学生的全国性竞赛活动管理办法》,教育部校外教育培训监管司负责人就有关问题答记者问时表示,《管理办法》明确要求,竞赛以及竞赛产生的结果不作为中小学招生入学的依据,坚决避免因竞赛加剧不良竞争。

    以下为答问全文:

    请问《管理办法》修订的主要背景是什么?

    答:2018年9月,教育部制定印发了《关于面向中小学生的全国性竞赛活动管理办法(试行)》,对面向中小学生的竞赛活动作出规范要求。《关于面向中小学生的全国性竞赛活动管理办法(试行)》实施以来,教育部已连续三年公布通过审核的竞赛清单,取消了学前教育阶段各类竞赛和义务教育阶段学科类竞赛,大幅削减了竞赛数量,基本斩断了竞赛与培训挂钩的利益链,有效遏制了竞赛横生的乱象,逐步缓解了竞赛带来的培训热,全面减轻了因竞赛带来的学生过重课外负担。

    根据近三年来的工作经验,在竞赛管理过程中,还存在着违规举办清单外竞赛、收费或变相收费、评奖过程不规范、在中国境内举办的国际性竞赛亟需纳入管理等问题。按照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结合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教育部会同相关部门对《关于面向中小学生的全国性竞赛活动管理办法(试行)》进行了修订和完善,以便更好满足当前竞赛活动管理的实际需要。

    请问《管理办法》为何由教育部、中央编办、民政部和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印发?

    答:按《管理办法》要求,竞赛活动的主办单位应为在中央编办、民政部登记注册的正式机构,因此需要对各主办单位的资质、运行状况、不良记录等进行核实,对违反规定的行为依法依规查处。此外,部分企业违规开展竞赛或在参与承办时存在牟利倾向,极易产生违规行为,需要市场监管部门对其加强监管。为此,《管理办法》在修订过程中广泛征求了各方意见,最终确定由四部门联合印发,以便更好分工合作,管好竞赛。

    请问《管理办法》在认定流程方面做了哪些优化调整?

    答:一方面,调整了申报间隔时间。鉴于三年以来,竞赛管理制度已经相对成熟,《管理办法》将原“每年一次”的竞赛申报、受理和审核周期调整为“三年一次”,以便更好地稳定社会预期。但同时要求,每年举办不得超过一次。另一方面,加强资质审核。《管理办法》明确由中央编办负责对主办单位为事业单位的登记注册情况予以确认,教育部委托的专业机构负责对主办单位为社会组织的登记注册情况向民政部进行查询确认,确保竞赛活动主办方具有相应资质,提高主办方的专业性、权威性。

    请问《管理办法》在竞赛组织要求方面做了哪些优化调整?

    答:一是明确主体责任。为防止竞赛活动主办方将竞赛层层转包,出现问题时推卸责任,《管理办法》规定竞赛各项工作由组织主体(主办方)及承办单位直接负责实施,不得进行委托、授权。二是坚持“零收费”原则。针对部分竞赛违反“零收费”规定,花式变相收取各种费用、借竞赛名义开展培训、转嫁成本等问题,《管理办法》新增了防止各种变相收费的细化要求。三是确保程序严格。针对部分竞赛在评奖过程中学术不端、有失公允等问题,《管理办法》要求严格专家选聘,强化学术诚信,严格命题阅卷(评审认定),公开结果及申诉渠道,确保竞赛评奖的科学性、公正性、严肃性。四是严格结果使用。明确要求,竞赛以及竞赛产生的结果不作为中小学招生入学的依据,并要求举办单位在证书上标明不作为依据的声明字样,坚决避免因竞赛加剧不良竞争,进而增加中小学生课外负担问题。

    请问《管理办法》在加大违规查处力度方面做了哪些优化调整?

    答:一是严禁组织参加违规竞赛。《管理办法》要求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各中小学校、各类教育机构和其他机构均不得组织承办或组织中小学生参加清单之外的竞赛活动,不得为违规竞赛提供场地、经费等条件。二是明确部门职责。新增了教育部、中央编办、民政部和市场监管总局等各部门在查处违法违规竞赛中的职责分工,着力构建密切联动、高效互动的工作机制,加大查处力度,切实管住违规行为。三是落实属地责任。《管理办法》要求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加强属地管理,会同有关部门对违规竞赛严肃查处。

    请问《管理办法》对规范国际性竞赛提出了哪些要求?

    答:在国内竞赛日趋规范的同时,部分在中国境内举办的国际性竞赛存在着良莠不齐、收取费用、评奖不公等问题,人民群众反映强烈。为实现国际国内竞赛同步规范管理,《管理办法》将国际性竞赛纳入管理范围,要求由中方机构作为主办方举办的国际性竞赛,按照本办法执行;境外国际性竞赛在中国境内举办时,应由符合本办法第五条规定的中方机构合办或承办,并参照本办法执行。

    请问对于违法违规竞赛活动有哪些投诉举报渠道?

    答:教育部设立了专门的举报投诉电话(010-66092315、66093315),同时要求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公布投诉举报电话,广泛接受社会监督。教育部将会同相关部门通过调研、巡查、暗访等各种方式,强化对竞赛活动的监督检查,对违规举办的,将严肃处理,有关处理情况及时通过教育部官方渠道向社会公告。欢迎广大家长和社会各界人士反馈问题线索。

    请问2022年的竞赛活动申报何时开始?

    答: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公布2021—2022学年面向中小学生的全国性竞赛活动的通知》,2021—2022学年面向中小学生的全国性竞赛活动举办时间原则上为2022年8月前。为做好衔接,2022年的竞赛活动申报将于今年5月开始,相关通知请留意中国教育学会官网(www.cse.edu.cn),通过审核的竞赛活动名单将于8月底前在教育部官网公布。同时,根据《管理办法》,从今年起,竞赛活动清单每三年动态调整一次,同意举办的竞赛活动有效期限原则上为3年,在此期间每年举办不得超过1次,即2022年通过评审的竞赛活动原则上可在名单公布后的3年里每年举办一次。2022年申报结束后,下一次申报将于2025年进行。

    2022-03-15
  • 广东惠州发生4.1级地震 多地有震感

    中新网惠州3月14日电(孙秋霞)据“中国地震台网”官方微博消息,03月14日02时28分在广东惠州市惠东县海域(北纬22.51度,东经115.04度)发生4.1级地震,震源深度25千米。

    据悉,本次地震周边20公里内无村庄分布,100公里内无乡镇驻地分布。震中距城区45公里、距海丰县59公里、距惠东县62公里、距惠阳区68公里、距坪山区74公里,距汕尾市46公里,距广州市195公里。不少网友表示,惠州、深圳等地均有震感。

    根据中国地震台网速报目录,震中周边200公里内近5年来发生3级以上地震共6次,最大地震是本次地震。(完)

    2022-03-14
  • 消费新力量 年轻新态度——Z世代消费行为分析与思考

    生活方式深受互联网技术和媒介环境影响的“Z世代”(1995年至2009年出生的人群),其消费观念发生了较大变迁。统计数据显示,我国Z世代的人口数量达2.6亿,探究这一逐渐成为消费“主力军”的新群体的群体特征及消费方式,有助于更好把握未来消费趋势,为我国经济、文化产业供给侧改革提供新方向。鉴此,中国传媒大学课题组对1200余人进行了问卷调查,并通过座谈会、深度访谈、文化活动现场调研等形式,系统梳理了Z世代的群体特征、消费行为,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引导Z世代良好消费观及文化供给侧改革的相关对策建议。

    偏爱玩转“新奇特”、购物依赖社交媒体、消费热衷“质价比”……有这样一群人,他们个性鲜明、注重体验,愿意追求尝试新生事物,他们既是各类商业模式的“宠儿”,又是各大电商平台瞄准的“香饽饽”,这就是“Z世代”青少年群体。如今,这一群体已逐步成为未来新经济、新消费、新文化的重要力量,他们不仅引领着消费新潮流,还展现出新一代“消费担当”的生活态度和价值判断。

    1.Z世代

    矛盾的心态,真实的表达

    26岁的小牟,入职已近2年,由于所在部门人员紧张,她一人做着两个岗位的工作。“刚开始觉得工作压力大,但只抱怨和吐槽是没意义的,我会考虑如何把工作更高效地完成,积极地面对和解决困难。”

    无论是仍在读书的学子,还是职场“新鲜人”,Z世代的主力人群正经历从学校到社会的转型。竞争激烈、时代变迁是他们所处的社会背景,掌控自身命运、获得自我发展是他们的强烈愿望。Z世代的行为和心理有着鲜明的个性色彩和时代烙印。

    心态既焦虑又积极,勇于奋斗,乐于努力。调研数据显示,82.6%的Z世代主要压力来源是学业与工作,而59.22%的Z世代主要压力来源是自身现状与自我期待的不匹配。在面对生活压力时,相当一部分Z世代呈现“间歇性努力状态”,即普遍能够直面困境,但有时也存在逃避现实的倾向。调查显示,58.28%的Z世代认为自己习惯于间歇性努力,32.08%的Z世代则勇于面对困难,完全无视和逃避困难的Z世代仅有9.64%。可以看到,Z世代从未放弃过奋斗与努力。面对困境与挫折,在沮丧和拼搏中迂回前进是Z世代的行为特点。

    接受标签,展现可能,尊重不同。对于Z世代来说,他们接受标签化的社交方式,愿意展现自己的标签,塑造人设。而对其他人给自己贴的标签或者形成的刻板印象,并不十分在意。“别人愿意给我贴标签就贴呗”“无所谓别人怎么说”是较有代表性的态度。同时,他们对不同的生活方式持包容和开放态度,尊重不同并相互理解。

    以社交为例,很多Z世代愿意“认领”“社恐”标签,51.2%的Z世代对自己的线下社交能力评价不高,但在必要的时候,也会走出舒适区,展现社交能力。“我觉得我身上同时有‘社恐’和‘社牛’两种特点,面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社交选择而已。”00后大学生小张说。

    “只要没有急事,周末我都约着朋友一起踢球,我的朋友圈主要就是一起踢球的这帮人。”24岁的小郭是个体育爱好者,他坦言,自己的朋友都是因共同的爱好而认识的。在调查中,71.9%的Z世代有通过爱好加入同好圈的经历,36.9%对其所在同好圈的规则十分了解,将其作为社交时的标签,70.8%的Z世代不会因为别人的爱好或标签而拒绝与其来往,40.4%的Z世代可以接受与任何爱好的人交朋友。他们为自己划分标签,也愿意打破标签;既要展现自己鲜明的特色,又要兼顾潜在展示的可能性。

    爱情与婚姻不是面包,有也可以,没有也可以。“单身也好,结婚也好,人生不能将就”“有趣的心灵和好看的颜值,缺一不可,宁缺毋滥”“先把自己发展好,不想只为了结婚而四处相亲”……Z世代的年轻人有更多的兴趣和目标,爱情与婚姻对他们来说不是必需品。他们重视婚姻,也正视婚姻。39.6%的Z世代认为婚姻是一辈子的爱情,26.6%的Z世代认为对于不合适的婚姻要勇敢放弃。Z世代对婚姻有更多的要求,心动的感受、共同的爱好、年龄、未来规划都在选择婚姻时占据了50%以上的关注。同时,Z世代对生育的态度没有上一辈积极,他们更愿意将时间和精力投入自我的发展和成长。调查显示,仅43.1%的Z世代对生育持有主动态度。对于Z世代来说,爱情与婚姻是生活,但生活不只是爱情与婚姻。他们依然憧憬着爱情与婚姻,但也会因为自身发展而搁置爱情与婚姻,这种矛盾的行为也是Z世代的独特之处。

    2.消费特征

    崇尚“悦己”、追求“质价比”、注重独特体验

    玩转“新奇特”,强调消费乐趣。极限运动享体验、种草“国潮”忙打卡、潮玩音乐追不停……消费对于常处在焦虑与奋斗矛盾间的Z世代来说是一种自我调节的常用手段。调研数据显示,获得乐趣是83.75%的Z世代在消费时考虑的因素,且在所有消费目的中位列第一。这说明Z世代已经不满足于实用目的的基本生活消费,取悦自己成为Z世代消费的第一动力,以消遣娱乐为主要内容的体验式消费迅速成为Z世代消费结构的重要部分。

    调研数据显示,69.91%的Z世代每个季度至少进行一次观影、旅游等体验式消费,而在体验式消费过程中,消费的享受成为Z世代最重视的因素,占比达72.12%。同样,在选择实体产品时,消费乐趣也是促使Z世代做出购买决策的重要因素。

    Z世代对新事物的接受度很高,调查数据显示,82.08%的Z世代乐于尝试带来新玩法的商品。前卫的时尚感、精致的仪式感是Z世代情有独钟的设计风格,“能显著提升消费乐趣的仪式感”以40.67%的比例位居Z世代喜好的产品要素排行首位。可以看到,Z世代已经习惯为了生活乐趣和个人体验进行消费,对他们而言,消费收获的快乐和消费代表的意义高于消费品本身的功能效用。以潮玩、密室逃脱、剧本杀等为代表的此类消费成为了Z世代消费新宠。

    在人设消费与圈层消费中满足社交需求。Z世代在社交中愿意展示自己的人设,在消费中也看重品牌的人设。对于他们来说,品牌不只是商品品质的担保,更是拥有特定“人格”的主体。调查数据显示,在所有影响Z世代选择商品的因素中,品牌的气质和理念以43.92%的比例占据第二位,仅低于产品本身质量和设计。可以看到,Z世代不仅消费品牌的产品与服务,也消费品牌代表的气质和生活方式。在品牌行为方面,85.64%的Z世代认为品牌的道德行为会影响自己对其的选择。也就是说,言论与行为符合Z世代道德价值观念的品牌才容易被认可。尽管对品牌的考察更加严格,但Z世代的品牌参与度也更高。Z世代乐于帮助自己认可的品牌进行宣传,甚至主动维护品牌利益。调查数据显示,37.63%的Z世代愿意为自己支持的品牌发声。用品牌消费表达个性和态度,是Z世代独特的消费观。

    22岁的大学生小茹在加入盲盒玩家群后,热衷于将盲盒开箱视频发布在网上。她虽然在吃穿方面精打细算,但每个月攒下来的钱基本都花费在盲盒上:“虽然花了钱,但是拆盒时还是很开心。”小茹的行为代表了Z世代对圈层消费的热衷,他们善于在人群中迅速发现并结交与自己有共同兴趣、态度、爱好、价值观的人,划分出属于自己的圈层,并在圈层中展现出旺盛的购买力。圈层消费能够迅速收获Z世代的信任,实现产品与人设的变现。

    追求“质价比”,消费决策受“创意”与“质量”双重影响。在商品选择上,Z世代重视创意和美感,同时也强调功能和质量。当下流行的国潮商品在设计上融合了潮流的时尚与传统的精致,因此很受Z世代的青睐,60.9%的Z世代表示选择国潮商品是因为其独特美观的外形设计。但美观并不是Z世代衡量商品的唯一准则,在影响Z世代消费的所有因素中,商品功能和质量以85.74%的比例位居第一。这说明商品本身的功能性和高质量仍然是留住Z世代消费者的最根本保证。访谈过程中,“正品”“合规”“安全”是他们反复提及的词。对质量的重视还体现在Z世代的消费决策上,作为伴随互联网成长的一代,Z世代尤其擅长使用互联网工具多方面考察商品的质量和性价比,保证每一笔消费的质量。

    IP作为商品的附加因素,在Z世代中具有相当的号召力。66.36%的Z世代在选择商品时会优先考虑IP联名,但其中的绝大多数不会因为IP去购买原本不需要的商品。这些都说明Z世代对创意、美观、IP等的偏好是建立在商品质量这一基础之上的。总而言之,Z世代是个性鲜明又聪明理智的消费者,因循守旧的商品不会获得Z世代的青睐,只讲“新意”却不真诚的商品也会被Z世代淘汰。

    3.隐忧频现

    过度消费、炫耀式消费须警惕

    缺少规划,想买就买,引发过度消费。“我每月的开销中,购买健身运动装备、好友聚餐等占了很大一块。装备基本都上千元,一顿饭至少两三百元。出了新款手机就想换,还要出去旅行好几次。”26岁的小陈刚刚工作一年,他坦言,“自己赚钱自己花的感觉真不错,但看到什么都想买,一不小心就花超了。”Z世代没有经历过缺衣少食的年代,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信心,因此缺乏储蓄意识,有更大冲动进行负债消费,很多Z世代消费者的收入与消费有巨大反差,收不抵支,不少人“没认真算过一个月花多少钱,工资到手先还信用卡和网贷”。这种无储蓄、冲动、过度消费的生活方式,不仅使消费者个体容易陷入网络贷等经济风险,且不可持续,并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对资源的浪费。

    社会阅历不足,导致消费中被误导或被骗。Z世代大多刚刚走上工作岗位或还在学校学习,社会阅历不足,面对社会上形形色色的促销手段和虚假宣传缺乏足够的辨识能力,容易在消费中被误导或上当受骗。在访谈中,我们了解到,在单只价格百元左右的棉花娃娃圈子,制作、生产、销售棉花娃娃就面临着娃厂普遍不愿签合同、肆意拖欠欺骗、未成年人开团售卖、售后维权艰难、娃贩子倒买倒卖炒高价、娃圈收入无税监管等问题。

    向往精致生活,陷入炫耀式消费。“喝杯咖啡、看场演出、买新款电子产品、抢购限量版球鞋,都是生活必需”“收入不高,也要对自己好一点”……很多Z世代向往一些自媒体文章中描绘的“衣着时尚、生活精致”,不管自己是否能力所及,宁愿借贷,也要实现那些基于美好想象的生活图景,不少人陷入“精致穷”、炫耀式消费的怪圈。

    崇尚个性、兴趣多元、喜爱社交的Z世代,偏向圈层消费,而圈层中不同阶层的爱好者身份是存在区隔的,并且形成一条鄙视链。站在鄙视链最高端的是金钱,即谁消费水平最高谁便最有地位,不少人力图通过炫耀式消费来实现自我认知和圈层划分。很多Z世代被炫耀式消费带来的虚幻快感和美好想象所裹挟,攀比消费等助长了所谓“先花后挣”的享乐主义消费观,亟须进行合理引导。

    4.科学引导

    有效供给挖掘消费潜力,要个性也要理性

    不论在消费的渠道、形式还是态度上,Z世代都呈现出新的趋势和潮流,这不仅给商家、市场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也使相关行业面临更大的挑战。理解Z世代的人生态度,尊重Z世代的消费习惯,以良性消费引导Z世代,是顺应时代浪潮的必由之路。

    树立合理消费观念,倡导健康生活方式。对于Z世代来说,消费是个体享受生活、张扬个性的必要途径,在提高生活质量、激励劳动工作、促进个人发展等方面有着不可取代的重要地位,但同时Z世代作为尚未完全成熟的一代,其消费观念中也普遍存在不恰当、不健康的因素。应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倡导健康理性的消费观念,反对以物为本的拜物思想,在发展经济、促进消费的同时,合理引导企业的消费宣传,从内外两方面为培养Z世代正确消费观念提供条件。

    加强市场监管与消费行为观察,建立良性双向互动。针对新颖、超前的消费领域,从市场准入制度、环境安全管理、内容监管、消费者权益保障等方面持续调整,以真诚沟通、换位思考的方式增进与消费者的共情,以人性化的介入帮助行业进行整改和完善,以负责和尊重的态度促进相关政策规则的制定,推动行业“良币驱逐劣币”。鼓励正规商家以循序渐进和良性循环的方式进入圈层市场,建立良性双向互动,避免一刀切地简单干涉。

    挖掘消费偏好和潜力,发展完善相关文化行业。从文化消费供给侧改革角度发力,参照Z世代展现的特征和偏好,支持文旅、体验、设计、新媒体等创意产业发展,重点建设公共文化场景,以内容IP、主题联合、共情理念烘托文化氛围,支持文化与产品消费跨界,建立主题消费、场景消费、内容消费等优质消费体验。

    优化品牌气质,以真诚设计收获Z世代信任。作为伴随互联网兴起长大的一代,Z世代擅长从混杂着大量泥沙的信息海洋中淘金。他们能够熟练地鉴别信息,对产品的时尚感、仪式感要求更高。时尚感要求生产者改变以往生产主导的思维模式,从Z世代的角度进行与时俱进的产品设计和传播。不只是新的商品款式,还应在产品设计中突出设计理念和精神内核,更好地顺应Z世代的时尚潮流。仪式感强调精致化、个性化和场景化。在商品选择上的仪式感意味着更加精致的商品形象设计和更加细分的个性商品定制,在消费过程中的仪式感则要求注重购物场景设计和消费流程设计,将产品所代表的文化融入消费者挑选、试用到购买的全过程,让消费体验变成愉悦记忆。

    2022-02-21
  • 解码共同富裕:不能“躺平”“等靠要”,行动纲要将出台

    中新财经2月18日电(记者李金磊)如何实现共同富裕?可以“躺平”“等靠要”吗?浙江又如何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

    2月17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支持浙江省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推进情况。这场发布会释放了重磅政策信息,一起来看。

    国家将出台《促进共同富裕行动纲要》

    促进共同富裕,国家层面,大招将出。

    国家发展改革委就业司副司长常铁威指出,推动制定出台《促进共同富裕行动纲要》,以缩小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差距和公共服务差距为主要方向,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更加注重向农村、基层、欠发达地区和困难群众倾斜,深入谋划好促进共同富裕的顶层设计。

    此外,牵头研究制定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实施方案,这是“十四五”规划纲要的明确要求,也是促进共同富裕的重要抓手。将聚焦重点群体精准施策,在城乡居民普遍增收的基础上,推动更多低收入群体跨入中等收入行列。

    共同富裕不能“躺平”“等靠要”

    对于共同富裕,有人认为这下可以“躺平”“等靠要”了,也有人认为政府要搞“福利主义”了,对此,国家发展改革委就业司司长哈增友指出,一方面,共同富裕要靠共同奋斗。幸福生活都是奋斗出来的,共同富裕要靠勤劳智慧来创造。

    共同富裕等不来,也喊不来,必须是拼出来、干出来的。实现共同富裕目标,首先需要通过全国人民共同奋斗把蛋糕做大做好,只有人人参与、人人尽力,才能真正实现人人享有。

    另一方面,我们需要坚持的是,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地推进共同富裕。要从国情实际出发,遵循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脚踏实地、久久为功,稳步提升民生保障水平。

    所谓“尽力而为”,就是要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用心用情用力办好民生实事,以更大的力度、更实的举措提高全体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和认同感。

    所谓“量力而行”,就是要清醒地看到,我国发展水平离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差距,我们一定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建立在经济发展和财力可持续的基础之上,不能好高骛远、吊高胃口,作兑现不了的承诺。即使将来发展更好、财力更雄厚了,也不能提过高的目标、搞过头的保障,坚决防止落入“福利主义”养懒汉的陷阱。



    作为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浙江如何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如何实现共同富裕?浙江也出大招了。

    高校毕业生到浙江工作享受2万到40万不等补贴

    “高校毕业生是宝贵的人才资源。”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副厅长陈中说,今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超过1000万,对我们来说是一个很好的机遇,我们要抓住这个机遇,大力引进高校毕业生。

    据介绍,浙江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比较丰富。除了杭州市区,全面放开专科以上学历毕业生的落户限制,杭州的落户条件为本科以上学历。高校毕业生到浙江工作,可以享受2万到40万不等的生活补贴或购房租房补贴。

    大学生创业失败贷款10万以下的由政府代偿

    陈中说,大学生想创业,可贷款10万到50万,如果创业失败,贷款10万以下的由政府代偿,贷款10万以上的部分,由政府代偿80%。

    大学生从事家政、养老和现代农业创业,政府给予10万元的创业补贴,大学生到这些领域工作,政府给予每人每年1万的就业补贴,连续补贴3年。

    大学生到浙江实习的,各地提供生活补贴。对家庭困难的毕业生,发放每人3000元的求职创业补贴。我们欢迎全国的高校毕业生到浙江来就业创业。

    80%家庭年可支配收入将达10万元-50万元

    浙江省发改委副主任谢晓波指出,2021年7月,浙江省就开始研究起草《浙江省“扩中”“提低”行动方案》,目标是推动率先基本形成以中等收入群体为主体的橄榄型社会结构。

    聚焦这一目标,浙江提出了量化目标,核心指标就是到2025年,浙江家庭年可支配收入10万元—50万元群体比例要达到80%、20万元—60万元群体比例要达到45%。

    《行动方案》的核心内容,可以用“8+9”来概括。“8”,就是推动“扩中”“提低”的八大实施路径,包括促就业、激活力、拓渠道、优分配、强能力、重帮扶、减负担、扬新风,切实发挥好“扩中”“提低”改革对共同富裕各领域改革的牵引带动作用。

    “9”,就是当前阶段重点关注的九类群体,包括技术工人、科研人员、中小企业主和个体工商户、高校毕业生、高素质农民、新就业形态从业人员、进城农民工、低收入农户、困难群体,率先推出了一批差别化收入分配激励政策。(完)

    2022-02-18
  • 包头市东河区24小时自助诉讼服务站“上岗”

    工作日没时间去法院,周末法院不上班,急需立案怎么办?想给法官补材料,但时间总是约不好,无法递交材料怎么办?为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元化司法需求,构建“公开、透明、便民”的阳光司法机制,不断拓宽便民、利民渠道,包头市东河区人民法院“24小时自助诉讼服务站”在东河区政务服务中心一楼的24小时自助服务区内投入使用。

    作为包头市首家“24小时自助诉讼服务站”,这里配备有诉讼服务远程柜台VTM机、材料收转柜等设备。诉讼服务远程柜台VTM机能够实现自助立案、申请调解、文书领取、联系法官、材料收转、法律法规查询等自助服务功能。当事人、代理人如需递交案件相关材料,只需要把材料存入讼服务远程柜台VTM机旁的文件柜内,法院的工作人员便会根据短信通知取件,并交由承办法官,实现了材料“不见面”流转。

    当事人、代理人通过“人脸识别+身份认证”的方式即可进入“24小时自助诉讼服务工作站”。“当事人、代理人持身份证原件以及提前准备好的相关诉讼材料,在VTM机上轻点相关业务模块,通过视频连线的方式向诉讼服务人员说出所需办理的业务并在诉讼服务人员的指导下进行申请调解、立案的相关操作。”东河区人民法院党组成员,副院长王姝介绍,办理业务时,当事人可以“只说不做”,由诉讼服务人员全程解决,当事人只需核实信息、签字确认。对于需要自助领取文书材料的当事人,可以通过这台服务远程柜台机与服务人员视频通话,服务人员验证其身份信息后,确认领取的文书材料无误,并在送达地址确认书上签字,即可为当事人、代理人打印相关材料。“业务办理完成后,当事人可根据业务申请回执上的二维码实时跟踪查询案件的最新进展。”

    此外,“24小时自助诉讼服务工作站”还可以为当事人提供诉讼风险评估、相关法律法规的查询。诉讼服务远程柜台的投入使用,让当事人零学习成本、高效率办理诉讼业务,节省了大量的时间成本及经济成本。

    据了解,近年来,包头市东河区人民法院围绕现代化诉讼服务体系需要,突破现场立案的时空局限,进一步扩展诉讼服务范围。运用“互联网+”思维,进一步推进智慧法院建设,加快推进一站式多元解纷及诉讼服务体系建设。提供全天候不间断的诉讼服务,不仅打破了常规8小时工作时间的限制,解决了当事人在工作时间外办理诉讼事项的难题,为当事人、代理人提供了更为智慧化、人性化、便捷化的诉讼服务,更实现了诉讼服务的“一站办通、一次办通、一网办通”。(记者王璐)

    2022-01-28
  • 核酸检测“程序”被质疑 卫生健康局“哑火”

    近日,有群众不断反映,某县城医院、中医院在核酸检测过程中存在严重漏洞,被检验者无需到核酸检测现场,他人随意填写其被检测者身份信息便可以通过核酸检测并拿到检测报告。在当下疫情严峻形势下,如此漏洞给疫情防控带来极大隐患。






    2022年1月18日就上述问题进行实地调查,在该地医院、中医院分别做了核酸检测,其流程和群众反映一致,信息随意填写后工作人员便进行核酸采样,1月18日晚,上述两家医院出具核酸检测报告,其实际受检者在同样的时间却在异地做了核酸检测。如此漏洞,给疫情防控带来极大风险。


    1月20日,就上述医院核酸检测情况向该县健康卫生局了解情况,办公室工作人员称:“汇报领导后回复”。截至发稿,未收到相关回复。


    国家卫生健康委联防联控机制医疗发〔2020〕271号文件《医疗机构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工作手册(试行)》中明确指出:“标本采集基本要求显示,在采集流程过程中,各医疗机构应当建立新冠病毒核酸检测采样操作流程制度,根据采样对象类别确定具体采样流程,包括预约、缴费、信息核对、采样、送检、报告发放等。应当利用条码扫描等信息化手段采集受检者信息。标本采集前,采样人员应当对受检者身份信息进行核对,并在公共区域以信息公告形式告知核酸检测报告发放时限和发放方式。”





    疫情防控形式严峻,任何环节出现漏洞都有可能造成不可估量的风险,望相关部门整改、制止“报号即检”的违规情况,为切实做好疫情防控,严格执行“人证校验”后进行核酸检测。

    2022-01-27
  • 三乡镇开展防范电信网络诈骗新型违法犯罪集中宣传活动

    为贯彻落实公安部、省、市“断卡”行动部署会议精神,切实做好人民群众安全防范教育,普及新型防范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常识,让全镇老百姓懂得网络新型诈骗的手段和骗局,最大限度地减少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案件的发生,近段时间以来,三乡镇开展了一系列防范电信网络诈骗新型违法犯罪专项活动。

    一是组织到位,认真部署。先后召开防范电信网络诈骗集中宣传活动动员会、“断卡”专项行动工作部署会、“断卡”专项行动推进会,成立三乡镇“断卡”行动领导小组,制定工作方案,周密部署。

    二是加强宣传,成立反诈骗宣传专班,健全工作机制。镇政府抽调综治、司法、派出所、网通、银行等负责人成立反诈骗宣传活动专班,组建以相关镇直骨干、派出所公安干警、各村辅警,党员、干部、组长等为成员的宣传小分队,通过发放宣传彩页、悬挂横幅、微信群转发等多种形式开展宣传,营造“人人识诈,全民防骗”的浓厚氛围。

    三是排查打击到位,各村开展排查,对举报排查问题由公安部门依法进行打击,确保“断卡”行动取得效果。

    四是督导到位,镇成立督导组到各村开展督导、指导,从此次活动的覆盖范围、宣传内容、宣传形式及宣传效果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督导,确保工作落实到位。

    此次宣传活动,共发放宣传册2万余份,张贴通告300余张,现场讲解约百人次。通过此次宣传活动,有效增强了我镇居民群众防范电信诈骗犯罪的意识和能力,维护了人民群众财产安全。接下来,三乡镇将继续广泛开展防电信诈骗宣传工作,继续发放宣传册,利用各村大喇叭播放防骗知识和举报电话等有关防电信诈骗工作的内容,进一步加强宣传,着力提升群众防骗意识与能力,共创平安三乡。

    2022-01-25
  • 九坝镇开展防范打击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系列宣传活动

    为持续深入开展防范打击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系列宣传工作,不断加强防范和打击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系列宣传工作,强化广大群众的法治和金融安全理念,提高社区居民群众安全防范意识和能力。5月中旬,九坝镇综治中心联合派出所及各职能部门开展了以防范打击“非法集资、套路贷、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为主题的系列宣传活动。

    一是专题讲座。5月14日,社区举行了“预防非法集资、套路贷、电信网络诈骗”专题讲座。分管领导娄长友同志结合案例重点讲解了非法集资、套路贷、电信网络诈骗的定义、常见表现形式,特别强调了预防非法集资、“套路贷”、电信网络诈骗的有效方法,让居民群众牢记坚持防电信诈骗“四不一重”,即对陌生电话不轻信、不透露(指自己的个人信息及银行信息)、不贪心、不汇款;重核实(向自己亲朋好友或公安机关核实),防“套路贷”“三不”原则——不轻信免抵押、免息贷款信息;不从不正规贷款机构借款;不签订任何虚高借款合同。帮助广大群众理性投资,合法融资,主动远离非法集资,提高自我保护能力,自觉抵制非法集资。

    二是入户宣传。各村、社区通过在宣传栏张贴宣传材料,上街、入户走访宣传等方式,积极向居民讲解识假防骗知识,普法志愿者深入社区、商店、公园等人员集中的场所,发放防范电信诈骗宣传单和宣传手册600余册,向居民群众宣传非法集资、“套路贷”、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的危害及如何防范的相关知识,揭露常见电信诈骗手法和犯罪伎俩,提示公众防范电信诈骗做到:不轻信、不透露、不转账,提高自身的防范意识,防止上当受骗。同时告知居民如有疑问或发觉被骗一定要及时拨打110,向警方咨询、报警,并迅速终止交易、保存涉案证据。

    此次活动的开展,让广大群众对非法集资、“套路贷”、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和了解,提高了群众保护资金和信息安全的防范意识,并鼓励群众积极举报有关非法集资、“套路贷”、电信网络诈骗的黑恶线索,加强群众对我县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工作的信心与支持。

    2022-01-25
  • 市反电信网络诈骗犯罪中心提醒群众警惕新骗术

    谁能想到,在微信朋友圈里点个赞,银行卡里的钱竟然被刷走了?昨天,天津市反电信网络诈骗犯罪中心民警苏连儒详细介绍了最近一些“点赞”电信网络诈骗案例以及诈骗套路,提醒群众多加注意。

    天津北方网讯:谁能想到,在微信朋友圈里点个赞,银行卡里的钱竟然被刷走了?昨天,天津市反电信网络诈骗犯罪中心民警苏连儒详细介绍了最近一些“点赞”电信网络诈骗案例以及诈骗套路,提醒群众多加注意。

    朋友圈集赞

    近期,外地的邓女士看到微信朋友圈有人在集“赞”,只要集够28个“赞”,就能获得一辆儿童推车;集够58个“赞”,就能获得一辆儿童豪华遥控跑车。于是邓女士想也没想就转发到自己的朋友圈,正当她想着要给宝宝挑哪一款漂亮的小跑车时,一名微信好友杨女士却给邓女士留言说自己被骗了近3000元。杨女士说,她集了上百个“赞”,通过扫二维码,添加了转发信息里的某商城为好友。对方说,需要杨女士提供微信“钱包”里的付款二维码的截图,以核实其有没有重复领取,不需要杨女士付款。杨女士连续给对方发了3次截图,但对方始终说“失效”,并让她再次发送付款二维码。就在这时,杨女士的手机连续收到了3份微信支付凭证,每一笔的付款金额都是999元,合计2997元。这时杨女士才反应过来自己被骗了。

    苏连儒说,为了预防类似的诈骗骗局,大家一定要注意不要随意将自己的微信付款码分享给他人,无故向您要付款码截图的人是骗子。通俗些说,付款码就好比是您的“银行卡+密码”,在日常使用时它是私密安全的。但当您截图给别人,就等于将自己的“银行卡+密码”给了别人。普通的交易是没有这个环节的。建议在微信“钱包”中设置支付手势密码,当您想使用微信付款时,需输入手势密码之后才能展示出付款码。这样可以保证即使手机被盗,也不会导致“钱包”里的钱被人转走。

    短视频点赞

    苏连儒又举了近期发生在外地的一起给短视频点赞的电信网络诈骗案例。“急招点赞员,点赞就挣钱,在家轻松日赚两三百元……”近日,外地的林女士刷短视频时看到有人发“给视频点赞,一个赞,两块钱”的广告,便参与其中。尝到甜头后,林女士被诱导在网络赌博平台小额投资,一步步落入诈骗陷阱,共被骗近20万元。现在,在电商平台常见的网络兼职“刷单诈骗”,披上了给短视频点赞的“隐形马甲”,容易让人上当受骗。

    苏连儒提示,对于陌生的链接千万不要轻易点击,尤其是带有诱惑性语言的链接,比如同学聚会照片、孩子生日照片、结婚纪念日照片等。如果手机收到类似带有链接的短信,可以直接删除。这种带有链接的短信很可能含有木马病毒,不同的木马病毒对手机的危害不同,有的窃取手机的通讯录信息,有的窃取手机的微信或者支付宝信息,还有的手机中毒后直接向您手机通讯录里的所有人发送带有木马病毒的短信链接,造成更广泛的病毒传播。(津云新闻编辑李松达)

    2022-01-25
  • 坚决遏制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高发态势

    全国打击治理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工作电视电话会议14日在京召开,国务委员、公安部部长、国务院打击治理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工作部际联席会议总召集人赵克志出席并讲话。他强调,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和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进一步增强工作责任感、使命感,坚持齐抓共管、压实主体责任、强化措施落实,纵深推进打击治理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工作,坚决遏制此类犯罪的高发态势,努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圆满收官创造安全稳定的政治社会环境。

    赵克志指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打击治理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提出明确要求。2018年11月29日,国务院部际联席会议部署在全国开展为期一年的打击治理行动。一年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各地区、各部门勇于担当作为、密切协同配合,全力组织开展打击治理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电信网络违法犯罪破案数、抓获违法犯罪嫌疑人数大幅度上升,案件增幅大幅度下降,为人民群众挽回了大量经济损失,一些重点地区地域性诈骗突出问题得到初步解决。但也必须清醒看到,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以电信网络诈骗为代表的新型犯罪快速上升,已经成为一个突出社会问题。国务院部际联席会议决定,今年继续开展打击治理专项行动,坚持打、防、管、控、宣同步推进、多管齐下,进一步压实各部门主体责任,构建职责清晰、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打击治理体系,推动形成齐抓共管、综合治理的工作格局,着力提升打击治理能力,坚决遏制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的多发高发势头。

    赵克志要求,要始终保持对电信网络诈骗违法犯罪的严打高压态势,迅速掀起新一轮的打击高潮,坚决把犯罪分子的嚣张气焰打下去。要全面推动地方主体责任落实,进一步强化对电信网络诈骗违法犯罪的源头治理。要压紧压实行业主管部门的责任,进一步强化对电信网络诈骗违法犯罪的综合治理。要大力加强电信网络诈骗犯罪防范体系建设,着力提升全社会反诈防骗的能力。

    国务院副秘书长、国务院部际联席会议召集人孟扬主持会议。公安部副部长、国务院部际联席会议召集人杜航伟通报了有关工作情况。中央宣传部、中央网信办、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人民银行、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等6个成员单位的负责同志作了发言。部际联席会议25个成员单位分管负责同志和联络员参加会议。省市县三级打击治理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工作联席会议召集人、成员单位负责同志和联络员在分会场参加会议。

    2022-01-25
  • 当心!电信网络诈骗花样翻新 捂紧百姓“钱袋子”

    近年来,随着国家打击力度加大,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总体得到有效控制。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一些依附于信息网络的诈骗活动开始花样翻新,对公民财产安全和社会安定构成严重威胁。


    习近平总书记上个月在全国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会议上指出,要依法严厉打击网络黑客、电信网络诈骗、侵犯公民个人隐私等违法犯罪行为,切断网络犯罪利益链条,持续形成高压态势,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记者调查发现,面对电信网络诈骗案件的新特点新情况,有关部门正突出重点、综合治理,帮助百姓捂紧“钱袋子”。

    骗术不断“升级”

    “点点鼠标,日赚数百”“随手转发,月薪过万”……浙江嘉兴的沈女士近日收到一条短信,大意为:沈女士信用积分高,因此特别邀请她通过一个QQ号参与刷单,待遇为每天180元至368元不等。沈女士觉得可以赚点零花钱,便添加了对方QQ号。首单完成后,她很快收到本金和佣金。对方表示,接下来要连续刷3单才能返钱,佣金也会更高。尝到甜头的沈女士选择继续刷单,不过对方随后要求需要追加3单才能返还佣金。感觉不对劲的沈女士要求退款,对方称可以退款,但是到账要半个月,接着就消失了。而此时,沈女士已损失7万元。

    这样的案例并不少见。广东省深圳市公安局反电信网络诈骗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随着求职进入高峰期,招打字员、刷单、点赞、推广、做家教、加工、代理等网络招聘诈骗也进入高发季,被骗人员包括老年人和很多年轻的求职者。

    电信网络诈骗骗术也在“升级”。近日,四川省广元市警方侦破了一起特大网络诈骗案,共64名犯罪嫌疑人落网。经查,该案犯罪嫌疑人冒用扶贫项目名义,在全国各地吸纳会员、发展“下线”,骗取入会费、资料审核费等,又以办公、租房等需要经费为由向全国各省市县骨干会员借款,并许愿给予翻倍的利息回报,骗取每名会员资金数千至数万元不等,涉案总金额高达1100余万元。

    还有一些网络诈骗分子利用公众对理财知识的缺乏,以虚假网络交易骗取钱财。今年3月,浙江省杭州市公安局西湖区分局接到群众报警,称其在某商品交易网络平台参与了投资交易,两个月内投入60万元却全部亏损,怀疑被骗。经查,该平台通过制作虚假交易软件,用各种手段招揽客户投资,并设置了一系列诈骗流程,最大程度榨取投资者的资金。投资者一旦疏忽大意,很容易上当受骗。

    诈骗呈现新特点

    专家表示,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案件呈现出多种新特点。

    首先,犯罪组织形式由“简单结伙”向“公司化”转变。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团伙组织日趋严密,采用企业化运作模式,实施流水线式的诈骗活动。其次,犯罪技术更加隐蔽化和高科技化。犯罪分子通过“伪基站”、境外服务器等网络、电信技术,用更具迷惑性、隐蔽性的手段进行诈骗,作案手法更为精准。第三,犯罪形成链式发展。从公民个人信息的非法获取和提供,到技术设备制造和销售,再到批量购买他人身份证、银行卡等,相关犯罪利益链越拉越长。最后,受害对象由以老年人为主,向使用QQ、YY语音等媒介的中青年人群转移,以学生、白领职员为主。

    这些网络诈骗的巨大危害在于,诈骗团伙骗取的资金大多已被挥霍或迅速转移,全部追回的可能性很小。

    其中,第三方支付洗钱成为不少诈骗行为得以实施的关键一环。有媒体调查发现,犯罪团伙往往通过第三方支付平台发行的商户POS机(收款机)虚构交易套现;或将诈骗得手的资金转移到第三方支付平台账户,在线购买游戏点卡、比特币等物品后转卖套现;或将赃款在银行账户和第三方支付平台之间多次转账切换,逃避公安机关的追查。北京市公安机关调查还发现,七成被骗资金是通过第三方支付平台转移走的。

    反诈骗还需加劲

    为帮助百姓捂紧“钱袋子”,近年来有关部门多措并举、打防结合,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不少战果。专家认为,下一步应在打造合成作战平台上下更大功夫。

    针对第三方支付平台乱象,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董希淼建议,尽快提高其违法成本。目前对第三方支付的处罚依据大多属于部门规章,建议将部门规章提高到立法层面,增强监管的权威性和震慑力。

    相关部门应尽快改变多头管辖、协作不够的情形,形成打击合力。专家建议,司法机关应进一步加大对上下游犯罪行为的惩治力度,打击灰色产业链;不同地区的司法机关要加强统一协作和配合,探索建立跨省信息资源共享机制。同时,逐步建立司法、通信、金融等多部门跨行业的合作机制,打造合成作战平台,合力打击电信网络犯罪。

    教会人们快速识别电信网络诈骗活动尤为紧迫。有学者建议,设立官方反诈骗网站及手机应用,第一时间发现并广泛发布、推送相关防骗信息和预警提示,及时曝光典型、易发的诈骗案例,以帮助人们加强防范、学会防骗。同时,还应设置简便、高效的投诉举报端口,以缩小受骗范围。(记者彭训文)

    2022-01-25
  • 从严打击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行为

    本报讯(记者龚启文)近日,记者从全市打击治理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工作推进会上获悉,我市将进一步强化打击管控力度,向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亮剑”。

    据市公安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我市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案件高发态势依然明显,“两卡”(银行卡、电话卡)犯罪问题突出,涉诈人员数量处于高位。我市将坚持问题导向,进一步强化打击管控力度,从突出深挖严打、“两卡”打击、人员管控、打击效能等方面入手,提高办案效率,依法从重从快打击;优化协调联动,进一步加强综合治理;加快利用科技手段赋能反诈工作、提升劝阻能力,加速推进市、县两级反诈中心建设,优先保障相关运行机制,着力提升实体化、实战化水平。

    2022-01-25

  • 首 页  上一页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下一页    尾 页  

    版权声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5 8629 6259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1696号 蒙ICP备160010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