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先落户后就业”、发放就业补贴……多地多措并举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

    正值毕业季,多地为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创业积极推出政策。上海、杭州等城市针对高校毕业生的最新落户政策,大幅降低了人才落户门槛,让大学生“先落户后就业”。此外,武汉、合肥等地向高校毕业生发放面试和就业补贴。





    上海杭州等地大幅降低落户门槛,“先落户后就业”


    近日,上海出台新政策:在沪各研究所、各高校应届硕士毕业生,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应届硕士毕业生,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建设学科应届硕士毕业生,无需“打分”,符合基本条件就可直接落户。同时,在沪“双一流”建设高校的应届本科毕业生,在五个新城、南北地区重点转型地区用人单位工作的,符合基本条件即可落户。


    据悉,目前,非上海生源应届普通高校毕业生进沪就业落户标准分通常为72分,达到该分数即可落户。毕业生的毕业院校、学历水平等因素均会对积分产生不同程度影响。


    6月27日,浙江杭州出台《全日制本科和硕士学历人才落户政策》,全日制普通高校本科及硕士研究生、2017年后录取的符合条件的非全日制研究生,毕业两年内可“先落户后就业”。而在此前,只有全日制普通高校博士研究生学历者可以在杭州“先落户后就业”。新政策出台后,能够享受这一政策的毕业生群体扩大。


    “我希望留在上海、杭州这样有更多就业机会和发展平台的城市工作,在选择就业城市时也会优先考虑人才政策比较宽松的地方。”一名应届毕业生表示。


    “新华视点”记者了解到,除了上海、杭州,武汉、大连、厦门等地近期也进一步放宽了高校毕业生的落户限制。


    武汉推行先落户后就业政策,年龄不满45周岁(研究生不受年龄限制)的高校毕业生凭毕业证书在市内落户,其配偶以及未成年子女可随迁落户;大连取消毕业生来连落户限制,50周岁以下博士、硕士研究生,45周岁以下普通高校(含高职院校)毕业生,可享受先落户后就业政策,本人及其配偶、未婚子女由落户地派出所办理落户;厦门放宽了本科及以上毕业生落户条件,全日制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往届毕业生落户降低年龄要求,由原先的“年龄45周岁以下”调整为“距离法定退休年龄5年以上”。


    专家分析认为,今年全国高校应届毕业生数量较往年有所增加,受疫情影响,他们求职就业、安家落户的节奏比往年慢了很多。在中央稳岗位保就业的政策大背景下,各地纷纷降低落户门槛,目的是先帮助高校毕业生安顿下来,后续进行就业创业。


    浙江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研究员夏学民表示,落户意味着能更好享受教育、医疗等公共资源。原先户籍门槛较高的一线城市此轮“放下身段”,体现了求贤若渴和努力促进大学生就业的积极态度。


    新一线城市持续发力,“真金白银”促就业


    除了放宽户籍限制,记者梳理发现,今年6月以来,包括武汉、福州、合肥、南宁等在内的多个城市还拿出“真金白银”帮助应届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


    武汉对中小微企业吸纳应届高校毕业生就业且签订1年以上劳动合同的,按照每人1000元标准分别给予企业和个人一次性就业补贴;


    合肥对于招用应届高校毕业生并签订劳动合同、参加失业保险的企业,按照1000元/人的标准给予一次性扩岗补助,并按照3000元/人的标准给予高校毕业生一次性就业补贴;


    在福州,毕业3年内,有意在当地求职、创业以及实习、见习的全日制高校外地生源毕业生,均可申请最长不超过一年的免费住宿……


    除了针对应届毕业生定向推出就业岗位、发放补贴,上述城市还为自主创业的高校毕业生提供一次性创业补贴、场地支持、创业担保贷款,对于毕业年度灵活就业的毕业生给予社保补贴等。


    事实上,近年来,武汉、重庆、西安等新一线城市以较大力度的就业、创业、住房政策等吸引高校毕业生,已经产生一定效果。麦可思研究院日前发布的《2022年中国本科生就业报告》显示,2021届本科生在新一线城市就业的比例为27%,较2017届增加了3个百分点。


    促进就业需打政策组合拳


    “放宽落户政策只是政策组合拳之一,在将年轻人引进来后,还将加强线上就业创业指导和‘不断线’服务,‘云端’助力他们实现高质量就业。”杭州市人力社保局局长叶茂东说。


    6月21日,上海出台《关于做好本市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稳就业工作的意见》指出,将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作为就业工作重中之重。上海市、区两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联合各类有招聘需求的重点企业,通过“上海人社”官方抖音号、微信视频号等新媒体平台推出10场直播带岗活动,直播活动每周一场,专门开设“高校毕业生专场”“就业见习基地专场”等特色直播场次。


    集中岗位资源、集中发布信息、集中线上招聘……来自国务院国资委的信息显示,截至目前,已有近百家中央企业在落实去年秋招、今年春招的基础上,启动了夏季招聘活动。这是国资央企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具体举措之一。


    多位专家表示,促进大学生就业,除了靠放开落户条件、兑现就业和创业补贴的“真金白银”,更要积极复工复产、打造优势产业、增加就业机会、提升公共服务质量、优化生活环境。


    多名受访应届毕业生表示,不论选择哪个城市,理想的就业机会才是根本,“生活有奔头才是目的”。


    “我们现在的引才政策不拼‘重金’,而是更多考虑人才需要哪些支撑,解决哪些后顾之忧。”浙江杭州余杭区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表示。

    2022-07-08
  • 人社部部署稳就业促就业行动

    本报北京7月7日电(记者叶紫、李婕)人社部7月7日印发《关于开展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稳就业促就业行动的通知》,要求各地充分发挥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匹配供需、专业高效优势,不断扩大市场化就业服务供给,切实增强促就业实效。


    《通知》提出7项具体措施,包括加大服务力度和招聘频次,针对多样化就业需求开展联合招聘;组织国家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国家级人才市场和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为高校毕业生集中推荐优质就业岗位和多样化就业服务;鼓励引导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开展劳务协作、技能培训、助力劳务品牌建设等服务,帮助农民工外出务工和就近就业;着力保障重点领域用工,搭建人力资源服务供需对接平台,加强用工保障;创新发展灵活用工服务,拓宽就业渠道;积极支持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发展;加强人力资源市场供求信息监测,鼓励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开展分析预测,为劳动者求职和用人单位招聘用工提供参考。

    2022-07-08
  • 职业本科教育试点开花结果:首届职业本科生的远大前程

    近日,应届生郭宇豪将入职一家电气行业的上市公司,成为一名嵌入式软件开发工程师。吸引他的,除了11万元的年薪,还有公司的综合实力和发展前景。他把这个工作机会归功于职业本科期间的学习,“学校在理论和技能方面为我插上了双翼。”

    2019年起,教育部批准32所学校开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郭宇豪就读的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就是其中之一。今年6月,该校903名“专升本”毕业生拿到了自己的学士学位证书,成为我国职业教育的首届本科毕业生。据了解,西安汽车职业大学、上海中侨职业技术大学等试点校近日也迎来首届本科毕业生。

    作为首批“吃螃蟹者”,毕业生收获的不仅是一纸文凭,更是通向未来的多元选择。《工人日报》记者采访发现,他们有的进入行业领军企业,有的选择继续深造……从打破学历“天花板”,到构筑成才“立交桥”,随着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开花结果”,职业教育正迎来发展新机遇。

    对口企业纷纷抛来“橄榄枝”

    “我收到了5家大型企业的录用通知。”谈起这个毕业季的收获,郭宇豪难掩喜悦。大专最后一学期,他曾短暂地加入求职大军,但进入工厂一线实习后,他觉得“工作成就感很低”。迷茫之际,恰逢职业本科开始招生,郭宇豪立刻投入复习,最后成功就读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电子信息工程专业。

    2014年6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首提“探索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2019年1月,《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开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今年首届本科生毕业,正是试点“开花结果”。

    两年的学习和数次专业实训之后,郭宇豪发现一切都大不同,“面试邀约变多了,岗位含金量明显提高,当我跨过学历的门槛,又有技术能力加持,选择面一下子宽广起来。”

    同为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应届毕业生的范鑫鑫,现在是中国核工业第五建设有限公司的一名工程师。得益于本科阶段的系统学习,他很快适应了公司的节奏。

    该校党委书记吴学敏介绍,就业率比较理想,不少学生进入世界500强或者行业领军企业的项目研发团队,还有学生收到好几个录用通知。

    以范鑫鑫所在的机械电子工程技术专业为例,大部分人去往专业对口的心仪企业,担任机械工程师或质量控制工程师,还有5名学生考取研究生。

    伍涛就是选择继续深造的5人之一。他与职业本科的相遇充满波折,“起初对办学性质感到疑惑,对社会认可度也没把握,后来又有传言说没有学位证,我差点就放弃报名。”入学后,面对丰富的教学资源,伍涛的疑虑被打消了。

    在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的毕业典礼上,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司长陈子季对本科生的就业质量给予高度评价:“这充分表明职业本科毕业生是能够得到社会认可、行业企业欢迎的,也充分彰显了我国职业本科教育良好的发展前景和旺盛的生命力。”

    从知道“怎么做”到探索“为什么”

    去年12月,在与众多普通本科毕业生的同台竞技中,西安汽车职业大学应届生王志成脱颖而出,被长城汽车公司揽入麾下。出于对汽车的喜爱,他在大专时选择了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本科又考入同校车辆工程技术专业。

    “大专的教学偏重实践,本科则是理论与实践并重。”对王志成来说,读本科是一场“解密”之旅,“比如安装发动机,以前只是按照技术手册去操作,但并不明白为何这样装,而在本科第一年开设的‘发动机原理’这门课上,所有困惑都迎刃而解。”

    领略到理论的魅力之后,伍涛想在这条路上走得更远。作为“专升本”毕业生,两年的课程让他意犹未尽,于是报考了南京工业大学土木水利专业,继续攻读硕士研究生。

    对于学校来说,培养本科人才是一次全新探索。王志成记得,在毕业前的实习中,同学们接触到一家车企的新设备,感到“知识不够用”。学校得知后,经过充分调研,为下一届本科生增设了汽车总装工艺生产管理、汽车制造工艺两门相关课程。

    今年,陕汽集团从西安汽车职业大学招聘了50余名毕业生。集团从事人力资源工作的陶宏告诉记者,供需双方“一拍即合”:“一直以来,专业技术人员对生产一线的掌握程度不如直接生产人员,而直接生产人员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不如专业技术人员,导致两者沟通效率低下。而职业本科生既善生产又懂理论,既能在现场摸排问题,又能向上反馈问题,在两者间架起了一座桥。”

    陶宏表示,职业本科生刚刚诞生,企业难以在短期内设置合适的岗位。但随着职业本科逐渐普及,毕业生的发展机制也会更加清晰。“他们的未来很宽广,可以结合兴趣,选择精进技术或者转向研发。”

    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如何更好对接

    “首届本科生毕业,是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一项阶段性成果,具有重要的示范效应。”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副教授杨小敏向记者表示,我国正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这也对技能型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设立职业本科正当其时。一方面,职业教育止步于专科层次的学历“天花板”被打破,学生获得了更广阔的成长空间;另一方面,一大批知识密集型现代企业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也将逐步得到满足。

    据了解,2021年全国职业本科教育招生4.14万人,在校生人数已达12.93万人。根据《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到2025年,职业本科教育招生规模不低于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的10%。

    西安汽车职业大学副校长张陵向记者表示,随着更多技能型人才发光出彩,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扭转“重学历轻技能”的刻板印象,职业教育的社会吸引力进一步提升。

    政策护航下,就业藩篱被打破。去年11月,国务院学位办表示,将职业本科纳入现有学士学位工作体系,职业本科和普通本科的证书,在就业、考研、考公等方面具有同样效力。

    入口端“叫好”,出口端“叫座”,职业本科教育如何稳中求进?

    “职业本科建设要紧紧围绕经济转型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对高水平技能型人才的需要。”杨小敏建议,在国家层面,应强化职业本科院校规划发展的顶层设计与政策制定;地方政府也要着眼长远,对地方职业本科院校的建设在办学定位、专业设置、师资队伍等方面加大经费投入和政策保障,从而形成一批高水平技能人才培养院校,为本地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长期深耕于企业一线,陶宏认为,职业本科的专业设置可以更细更专。“比如现在车型越来越复杂,对工艺人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最理想的状态是,有人专攻电气系统,有人研究制动系统,有人会看管路管线,这都有赖于本科培养进一步增强专业性。”

    2022-07-07
  • 集体协商“稳就业促发展构和谐”行动计划十佳案例巡礼

    编者按: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完善政府、企业、工会共同参与的协商协调机制,2019年国家协调劳动关系三方联合下发了《关于实施集体协商“稳就业促发展构和谐”行动计划的通知》(以下简称“行动计划”),就做好新形势下集体协商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三年来,各级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成员单位积极争取党政重视、凝聚多方力量,全力推进行动计划实施,取得明显成效,并培育出一大批协商协调劳动关系的典型案例。2022年6月17日,国家协调劳动关系三方会议第27次会议听取了关于实施“行动计划”的总结报告,审议通过了《集体协商十佳案例(2019—2021年)》。

    京东集团集体协商案例

    培育单位:北京市协调劳动关系三方

    2021年,人社部、全国总工会等联合下发《关于维护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劳动保障权益的指导意见》后,在北京市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指导下,京东集团率先在平台企业中建立了全国性、跨区域的集体协商及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实现了集体协商与职代会制度的同步推进,集体合同覆盖快递员、仓储分拣员、货运司机近26万人。

    京东集团“产业多元、地域广泛、规模庞大、层级较多、结构复杂”,是平台企业的典型代表,在建立协商协调机制方面是一个全新的挑战。为有效开展协商,确保程序依法合规、成果惠及广大职工,各级地方工会和产业工会多次与企业工会会商研讨,共同破解难题,最后选定在京东集团层面和京东物流板块开展首次集体协商,既实现全面覆盖,又实现重点聚焦,突出对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关注。集团工会在全国范围选派职工方协商代表,包含了快递员、仓储分拣员、货运司机等一线职工,保障了代表性与参与面。为顺利召开职工代表大会,京东集团开发网上投票系统,以各业务单位划定选区,解决了职代会代表产生的问题,全体职工采用无记名投票的方式差额选出300名职工代表,其中,一线职工代表251名。

    集团工会在线广泛征求职工意见,协商议题瞄准职工“急难愁盼”,除普遍关心的工资待遇外,还将司龄奖励、救助基金、安居计划、健身房等多项“暖心”福利写入集体合同。同时,协商内容更加突出对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关注,为配送快递员、货车司机等提供婚育礼金、亲属身故补充抚恤金等福利;除社会保险和住房公积金外,更是为这些职工提供补充意外伤害保险和劳动安全装备,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此外,经协商,还将为符合条件的女职工提供额外产假,减轻三期女职工工作强度;为职工提供职业技能培训等写入集体合同。

    12月23日,双方召开正式协商会议,协商达成一致,形成《京东集团集体合同(草案)》《京东物流集体合同(草案)》。随后,线上职代会审议了《京东集团2021年行政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京东集团集体合同(草案)》《京东物流集体合同(草案)》和四项企业规章制度。

    此次集体协商,充分展现了平台企业建立协商协调机制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为推进平台企业集体协商、维护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提供了鲜活的实践样本。

    常州强力先端电子材料有限公司职工技术创新集体协商案例

    培育单位:江苏省常州市协调劳动关系三方

    常州强力先端电子材料有限公司是全球高端光刻胶材料领域的知名企业,一直立足于自主研发创新。公司职工中专业技术人员和生产操作人员占大多数。在新发展阶段,职工的创新主体作用得到凸显。在常州市总工会的指导下,企业通过开展职工技术创新专项集体协商,建立健全职工创新激励机制。

    扎实摸底调研,找准切入点。公司工会就技术创新专项集体协商深入进行可行性分析论证,并且对开展此项工作进行了广泛宣传、动员,群策群智,提出了技术创新专项集体合同的初步条款。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首次协商就重点对利润分配方式进行了磋商。双方围绕职工对现有产品生产工艺或工程改进带来的利润增长和创新型项目激励的分配比例和分配方式进行充分沟通。特别是针对创新型项目,职工方提出了利润在一个周期内持续分配的设想,以此达到长效激励的目标。在方向性问题取得一致意见基础上,公司工会和行政方又进行了第二次协商,研究分配比例等细节问题。最终,《职工技术创新专项集体合同》明确对一线技术工人技术创新的奖励措施,公司设立了“现场型”“管理型”“服务型”“攻关型”“创新型”五种类型奖项和奖励。职工对现有产品生产工艺或工程改进带来的利润增长,奖励金额为利润的5%,计算周期为一年。创新型奖励金额和比例从产生利润开始计算,连续五年内,分别提取利润的12%、10%、8%、6%、2%。

    职工技术创新专项集体合同实施当年,即有13个项目获得奖金近30万元,受益员工达到50人,另有1个项目确定为“创新型”,员工享受连续五年的收益。企业负责人在合同签订后大为触动,认为奖励金额占利润总额5%的比例太低,主动与工会商议将比例提高到10%。实施至今,受益员工不断增加,职工创新积极性显著提高,职工技术创新专项集体合同的实施,让技术创新从原来的“要我做”,转变成现在的“我要做”,真正实现了企业发展职工受益的双赢格局。

    上海众材工程检测有限公司集体协商案例

    培育单位:上海市协调劳动关系三方

    上海众材是专业从事检验检测认证咨询业务的机构。新冠疫情使公司经营遭遇巨大困难,2020年2月公司应收账款为零,开票额仅为17万元,资金难以周转。且2月份职工到岗率仅30%~40%,万般无奈之下,公司管理层开始考虑是否需要裁员。

    面对困境,公司工会认为越是在困难的时候,越是要同舟共济,提议通过集体协商、职代会动员企业方和全体职工商量解决目前公司和职工面临的困境,公司工会牵头建立职代会微信群,在职代会代表中推选出3位职工方代表。相应的经营管理层也推选出3位行政方代表,双方于2020年2月20日在线展开第一轮协商。第一轮协商,重点聚焦在稳岗位、保就业。职企双方都充分听取了彼此的困难和顾虑,职工代表提出,在这个特殊时期希望公司不要裁员。公司代表则提出,希望职工能够接受通过降薪、轮岗轮休等方式来缓解公司压力和困境。经过协商,在共渡难关的大方向上,双方取得一致,公司承诺不轻易裁减受疫情影响的员工。同时双方约定了在第二轮协商中讨论确定具体解决方案。

    在第二轮协商中,职工代表根据上海市相关防疫规定,提出不得降低当月因为疫情而无法返沪,或者已经返沪在居家隔离期的职工的基本工资待遇。针对企业方提出的全体职工发放上海市最低工资2480元,职工代表提出,不同情况不应一概而论,考虑到居家办公和到岗职工付出的劳动,应该另外发放绩效奖金。针对这一问题,公司在认真核算全体职工工资的基础上,开始了第三轮协商,并达成了一致意见,在不裁员的情况下保证居家隔离职工,工资不低于上海市最低工资2480元;居家办公、到岗职工,发放基本工资外给予每人300~500元的奖金。集体协商确定的方案在“上海众材职代会微信群”里通过接龙的方式全票通过。

    面对突发的困难,集体协商是企业和职工携手共进的调节器,上海众材工会主动作为,既想职工所想,也急企业所急,有效凝聚了公司和职工共渡难关的决心。通过本次集体协商体现了企业民主管理的优势,充分落实和保障职工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在疫情期间通过协商一致凝聚起职工,解决了公司面临的困难。

    广州日弘机电有限公司工资集体协商案例

    培育单位:广东省广州市协调劳动关系三方

    广州日弘机电是日本独资汽配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工作始于2010年,至今已成功举行12次,近五年年均协商工资增长率达到12.3%。近两年,因新冠疫情和自然灾害影响,工资集体协商工作受到挑战。2020年7月,工会与公司高层沟通,希望协商确定年中奖金和开展年度工资集体协商。

    广泛调研,将员工的意愿摸清摸透。工会采取不记名的全员调查方式进行员工意见调查,广泛听取职工意见,在调查中工会了解到,多数员工认为疫情和水灾影响已经过去,公司将逐步恢复正常生产,69%被调查员工期望本年度奖金能达到4个月工资,这些内容成为后续协商的重要依据。在具体协商过程中,公司工会主导建立了多形式多层级沟通协商机制,探索运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等方式沟通协商相关事项,通过邮件、视频会议方式与日方管理人密切沟通,确认协商继续进行,达成一致的先行由职代会表决,遗留事项后续当面沟通,切实克服了疫情对中外管理人员的阻隔。针对年中奖发放方案,考虑到公司上半年实际经营困难和疫情、水灾影响,本着同舟共济共渡难关的原则,职工方原则同意企业方提议。

    日籍总经理和日方管理人员回到中国后,双方启动年度工资集体协商。行政方详细介绍了公司经营情况,由于疫情、水灾等原因,公司全年预亏1100万元,同时考虑周边同行业涨薪率普遍下降,提出本年度工资集体协商方案为:基本工资平均增加5.5%,年度奖金全年按2个月工资合计发放(含年中奖2000元),另以生活补贴名义发放1个月工资。职工方代表说明了员工意见调查结果,提出基本工资平均增加7%,全年按4个月工资合计发放(含年中奖2000元),住房补贴增0元。经过四次协商会议,双方最终达成一致意见:基本工资增幅7%,全年奖金3.5个月,生活补贴0.5个月,此后工资协议草案顺利提交职代会表决通过。

    这场疫情背景下开展的集体协商,实现了公司和职工协商双赢的结果,成功让劳动关系双方继续携手共进、结成“命运共同体”。2020年度是自从公司开展工资集体协商多年以来基本工资增长幅度首次放缓,但职工基本对协商结果满意,表示要积极投入到复工复产工作,与公司携手共进,团结一心。

    邳州木制品行业集体协商典型案例

    培育单位:江苏省徐州市协调劳动关系三方

    邳州是全国“四大木制品加工基地”之一,占全国板材出口量的1/3。发展初期,企业间恶性竞争加剧,职工流动率高。自2006年起,在邳州市协调劳动关系三方的推动下,木制品行业已连续16年开展集体协商,助推行业实现了转型升级。2021年全市3016家木制品加工企业实现产值300亿元,占全市GDP的30%以上,15万余名行业职工共享了发展成果。

    邳州木制品行业集体协商体现了久久为功的长期主义的重要作用。2006~2010年是建章立制阶段,重点解决的是基础问题,主要围绕行业最低工资、平均工资增长幅度等内容开展协商,在这一阶段,工会组织解剖麻雀似的围绕生产流程进行分析,细分26道工序、47个工种,从无到有的建立起集体协商的重要抓手,在此基础上对行业工时工价标准逐条进行协商,其间员工平均工资增长28%,收入分配更加透明,行业发展逐步摆脱了粗放化和内耗。2011~2018年,随着木制品行业发展,协商触及深层内容,主题确定为“保持职工队伍稳定,促进企业经济发展,助推行业转型升级”。在这一阶段,增加设立质量奖、安全奖以及防暑降温费;建立普通职工技术等级工资、一线职工年终奖金制度;明确了企业拿出全年利润的5%~10%对一线职工进行年终奖励,协商从企业一次分配向二次分配延伸。2019年以来,是行业的赋能成长阶段。木制品行业确定为江苏省产改试点单位,行业协商内容多维拓展,围绕能级工资、产业工人素质提升、薪酬待遇、“五小”发明创造等开展协商,助推行业产改提质增效。通过协商,一线产业工人工资平均增长幅度3%;一线职工取得大专或本科学历,企业分别给予补助;职工获得技术职称,企业按月给予奖励;实行职工求学圆梦行动。

    “小切口撬动大改革、小投入释放大能量”,木制品行业是传统产业,通过持续推进行业集体协商,形成了“党委重视、人大支持、政府主导、政协督促、工会力推、企业和职工参与”的工作格局,推动了从行业集体协商到职企协商、链企协商、镇企协商、村企协商等全方位协商机制建设,实现“四增两减”,即行业覆盖面、企业覆盖面、职工覆盖面、最低工资的增加,16年间职工流动率从61%下降到7%,行业劳动争议案件从150件减少到5件。

    蚌埠网约送餐行业集体协商典型案例

    培育单位:安徽省蚌埠市协调劳动关系三方

    近年来,随着外卖送餐行业蓬勃兴起,骑手权益问题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2018年以来,安徽蚌埠重点推进网约送餐行业集体协商工作,2019年在全国率先签订行业集体合同,并持续深入推进这项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市总工会将组建工会和开展集体协商结合推进。在蚌埠三家网约送餐公司先后成立工会的基础上,2018年10月,美团万捷配送公司签订第一份网约送餐企业集体合同。2019年8月,成立蚌埠市网约送餐行业工会联合会,作为行业集体协商的职工方主体;三家公司行政方作为企业方主体。双方多次协商后达成共识,于2019年9月签订全国首份网约送餐行业集体合同,合同内容涵盖骑手的劳动报酬、劳保福利、休息休假、文体活动、教育培训等方面。

    2020年新冠疫情发生后,针对订餐量大幅增长和骑手返工率较低的现状,行业工会联合会发出协商要约,企业方给予积极回应。经充分协商,双方签订了《蚌埠市网约送餐行业集体合同关于2020年新冠病毒疫情防控期间的补充协议》。协议约定,疫情期间正常出勤的骑手,单价增加4~6元,保底收入不低于200元/天;企业发放口罩等防疫物资,安排专人对车辆、外卖箱进行消毒;外地员工安排车辆接回并提供宾馆免费住宿。协议的签订,对推动骑手复工、送餐企业复产起到了明显作用。

    2021年春节,大量外地骑手选择就地过年,在蚌埠市总工会指导下,双方就“春节期间因疫情防控外地人员留蚌过年”开展专项协商,签订集体合同补充协议。协议约定,春节期间送餐单价增加到13.5元;安排宾馆免费住宿;组织开展联欢、会餐、给亲人发视频等活动。

    经过三年的集体协商,蚌埠网约送餐行业不同岗位的劳动报酬标准、劳动报酬增幅、安全生产、女职工特殊劳动保护等权益都有了明确规定,企业设立了高温、暖冬补贴,实现了骑手报酬年递增5%,年流失率由90%降低到40%,形成了企业与员工共建共享共赢的良好局面。

    北京簋街餐饮行业集体协商案例

    培育单位:北京市协调劳动关系三方

    簋街街道因餐饮聚集、通宵营业,享誉京城。近年来受疫情影响,众多中小企业的生存发展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街道餐饮行业工会联合会坚持持续开展行业集体协商,推动企业与职工同舟共济,共渡难关。

    为准备开展2021年度集体协商,行业工联会通过网络平台开展宣传,逐家走访收集企业情况,向企业、职工发放集体协商调查问卷,召开座谈会广泛听取意见。在调研基础上,行业工联会于10月发出协商要约,双方代表多次沟通,达成共识后起草合同文本初稿,并发到各企业征求意见。12月7日,召开协商会议,协商形成合同文本草案。合同约定:按企业规模和经营状况,设立3200元、2500元两档的行业最低工资标准;确定厨师、收银员、领班、凉菜、服务员、厨工、洗碗工、切配工等17个岗位两档的岗位工资标准,如厨师岗(5000/4000元)、领班岗(4600/3800元)等;企业对获得职业资格证书的职工给予奖励,如对获国家一级职业资格(高级技师)的职工奖励2000元等。

    按照惯例,餐饮行业职代会每年召开一次。受疫情影响,餐饮行业工会联合会从2020年开始通过微信群召开线上职代会。2021年,会前10个工作日将合同文本草案发给职工代表,由职工代表再次征求各企业职工意见。12月14日,行业职代会审议通过了2021年行业集体合同和工资、女职工权益保护专项协议草案。职工代表深有体会地说:“创新的是职代会形式,履行的是职代会职责,不变的是工会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初心与使命。”

    簋街餐饮行业持续多年开展集体协商,不断丰富协商内容、创新协商形式,围绕行业内职工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企业经营的难点问题开展协商,搭建了劳动关系双方对话的平台,畅通了职工诉求表达渠道,减少了疫情带来的劳动纠纷,劳动争议案件数量逐年下降,企业与职工逐渐形成了利益共同体,实现了劳动关系双方双赢。

    三明快递行业集体协商案例

    培育单位:福建省三明市协调劳动关系三方

    近年来,快递员群体职业归属感不强、劳动强度与工资收入不匹配,加盟制企业员工劳动合同签订率和社会保险参保率低等问题突出。为切实保障快递员群体合法权益,促进快递行业健康发展,福建省三明市在全省率先开展快递行业集体协商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2021年,三明市总工会联合人社、邮政管理、企联、工商联等部门,多次深入快递企业宣讲,努力打消企业顾虑,推动成立9个市、县级快递行业工会组织,在此基础上准备开展集体协商。通过走访座谈、问卷调查和微信群等方式,广泛征集企业经营者、快递员意见,经过多方反复沟通与多次酝酿,按照“总体兼顾、循序渐进、满足基本”的原则,将行业最低工资标准等七个快递员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作为协商议题。10月,快递行业工会联合会正式发出协商要约,行业协会收到后积极应约。11月26日,经过协商,双方就七项议题达成共识,会后召开行业职代会审议通过集体协议(草案),并在全行业公示集体协议内容。

    协议约定:保障快递员工资收入,行业最低工资为每月2000元;一线收派员岗位最低工资为每月2700元;严格落实快递总部企业对末端网点上调派费的政策;在法定节假日安排职工工作的,依法支付高于正常工作时间劳动报酬的合理报酬。落实快递员保险权益,直营快递企业为员工100%缴纳“五险”,购买商业意外险、雇主责任险;加盟企业逐步扩大“五险”覆盖面;基层网点为全体快递员办理工伤保险,并购买商业险。

    通过开展集体协商,有效规范了当地快递行业用工秩序。协商后,加盟制快递企业依法与员工订立了劳动合同,与其他从业人员订立了书面协议,企业增加了自有员工比例。广大快递员工资收入得到保障,并有不同程度提高,抵御职业伤害风险的能力也有所增强。

    荆州保洁家政行业集体协商典型案例

    培育单位:湖北省荆州市协调劳动关系三方

    荆州市保洁家政行业现有从业人员1.5万人,80%以上是灵活就业人员和超过退休年龄的农民工,行业管理较不规范。在市协调劳动关系三方的指导下,保洁家政行业从2019年开始,每年开展行业集体协商,规范行业用工行为,取得了良好成效,较好地保障了灵活就业劳动者权益。

    2019年11月,在成立工会组织的基础上,大力宣传开展集体协商的目的、意义和协商程序等有关知识,扩大行业内对集体协商工作的知晓率和参与度;通过向从业人员发放问卷调查表,收集掌握从业人员的诉求、意见和建议,确定协商议题。由上级工会与行业工联会共同向行业协会发出协商要约,召开集体协商会议,双方围绕最低工资标准、从业人员商业保险、休息休假及规范用工合同等议题进行协商。集体合同草案在广泛征求行业从业人员意见后,报送行业职工代表大会审议通过,签订集体合同并送人社部门审查备案。

    2020年度协商后,召开用工服务合同参考文本发布会,推出了《劳动合同》《劳务合同》和《家政服务合同》三个参考文本,供各企业根据自身情况选择使用,进一步规范行业用工行为。

    2021年度协商后,约定将行业一线从业人员最低工资标准确定为1815元/月,同时分别确定保洁员、保姆、居家养老护理员和小时家政工的最低市场价位。明确家政服务从业人员的休息休假办法,每月休息不低于4天,遇节假日双方协商确定。针对保洁家政行业大部分从业人员无工伤保险的情况,所有会员单位都为从业人员购买了商业保险。

    三门峡经济开发区区域集体协商典型案例

    培育单位:河南省三门峡市协调劳动关系三方

    2020年3月,正值新冠疫情防控和企业复工复产的关键时期,为支持复工复产、稳定职工就业岗位,在三门峡市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支持下,三门峡经济开发区决定开展区域性集体协商。引导职工与企业共担责任、共渡难关。

    开发区工会深入辖区内13家工业企业和数十家批发零售门店进行调研,制定了2020年区域集体协商工作方案,并向辖区内企业发出集体协商提示函。经征求企业和职工意见,将疫情期间职工缺勤“先休后补”、加班费计算基数和提高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待遇等作为协商议题。由区内各企业推荐代表组成企业方协商代表,由职工选举代表并经公示组成职工方协商代表。

    4月15日,双方根据企业和职工诉求,拟定集体合同(征求意见稿)后,召开沟通协调会,就各项议题达成初步共识。28日,双方正式协商,达成共识后签订《三门峡市经济开发区稳定就业岗位维护职工权益促进企业发展2020年专项集体合同》,约定如下:疫情后企业在正常生产和加班加点时,应首先保障职工身体健康和正常休息;区内企业休息日加班费标准不得低于180元/日,工作日加班不低于17元/小时;保障疫情期间高技能人才薪资,高新技术产业的科技人员、一线技术工人最低工资在当地最低工资标准基础上分别上浮80%和50%,一般工业企业上浮60%和40%;企业工资分配向高技能人才倾斜,人均工资增幅不低于本单位管理人员。

    三门峡经济开发区充分发挥集体协商机制维护企业劳动关系和谐稳定的作用,把企业复工复产中遇到的问题作为协商切入点,通过“先休后补”缓解了企业用工短缺;通过约定工资分配向高技能人才倾斜,为推进园区产业工人队伍建设、助力企业健康持续发展夯实了人才基础。

    2022-07-20
  • 普通高中教育这十年:新高考,新课程,新评价体系

    “正是高中时代的航海特色课程,激发了我对航海事业的兴趣。”4年前,毕业于上海海事大学附属北蔡高级中学的高婷考入了自己心仪的上海海事大学,学习专业航海技术,而今,本科毕业的她即将入职一家国企从事船舶安全管理工作,梦圆蓝色国土。

    越来越多的特色化课程打破了高中校“千校一面”的格局,成为近年来普通高中教育改革发展的新景观。上承义务教育、下启高等教育,普通高中教育在国民教育体系当中扮演承上启下的关键角色,近年来改革发展情况如何?办学条件、育人方式、评价体系和十年前有怎样的不同?教育部7月5日召开的发布会介绍了相关情况。

    短板逐步补齐,办学条件不断改善

    整合教室和图书馆功能,融入信息技术,融合丰富课程资源,既有师生互动研讨的教学空间,又有学生独立学习与自主交流的学习空间;既有网络学习空间,又有线下学习环境;既有接受性学习的空间,又有获取直接经验的实验条件……在上海市市西中学,“思维广场”“漫思实验室”的打造让学习的发生突破了传统时空界限。

    “无论是学习内容还是主题,学习地点还是时间,学习方式还是学习伙伴等,学生都可以自主选择,为学生的深度学习和思维培育提供了更多可能。”该校负责人表示。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吕玉刚表示,十年来国家连续实施了普通高中改造计划和教育基础薄弱县普通高中建设项目,中央财政累计投入711.86亿元,带动地方各级政府进一步加大了学校建设投入,显著改善了学校办学条件。十年来,校舍资源快速扩大,全国累计新建改扩建普通高中4570所;大班额比例大幅下降,56人及以上大班额比例由2012年的47.76%下降到2021年的4.81%;教学装备条件显著改善,体育器械、音乐和美术器械、理科实验仪器配备达标比例均超过95%;信息化水平进一步提高,2021年全国普通高中学校联网率达100%,多媒体教室占教室总数比例达76%。

    与硬件改善同步的还有师资质量的提升。吕玉刚表示,十年来,普通高中专任教师总数大幅增加,由159.5万人增加到202.83万人,增长27.17%,生师比由2012年15.47:1优化到目前的12.84:1,有效缓解了高考综合改革实施选课走班面临的师资紧张问题。教师学历结构不断优化,全国普通高中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由96.44%提高到98.82%,硕士及以上学历教师占比由5%提高到12.4%,增长近1.5倍。

    “从城乡教育发展的现实情况来看,薄弱环节和难点在县域高中。要加强招生统筹管理,坚决遏制一些学校跨区域特别是跨市域、跨县域争抢生源的问题;健全教师补充机制,严禁发达地区城区学校到薄弱地区县域高中抢挖优秀校长和老师;一校一案、一校一策制定本地县中标准化建设实施方案。从今年秋季开始,教育部将启动部属高校县中托管帮扶项目,同时开展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教育人才组团式对口帮扶。”吕玉刚表示。

    育人方式变革,特色发展扎实推进

    在工业设计坊,应用技术语言创制作品,奠定卓越工程师的技术规范与实践能力;在项目实验室“用实验实证假设,用数据表达结论”,像科研人员一样探索研究;在“高端法务”“口述历史”“经典戏剧”课程中,以人文职业的专业方式组织学习;模拟城市环境创设了“匡园社街”,建成了学生邮局、银行、诚信超市、食品检验检疫中心等模拟学习空间,学生以社会岗位角色参与校园公共事务,服务他人、自主管理……在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单一刷题”的高中生活早已成为历史,取而代之的是在“教—学—评一体化”中促进有效学习的学科典型学习方式。

    长征中学“设计与技术+”、桃浦中学“法制教育”、曹杨中学“环境素养”、甘泉外国语中学“多语种教育”、同济二附中“理工特色”、上音安师中学“音乐教育”……多彩特色课程系统正让上海市普陀区的高中校园“各美其美”。据悉,该区通过孵化特色项目高中的方式,激发区域高中学校特色创建活力,引导区域高中学校在办学模式、管理体制、课程建设、教学方式和队伍建设等方面开展探索实践,共同组成区域特色项目群,不断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和多元选择。

    吕玉刚表示,十年来,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深刻变革,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积极改进课堂教学方式,有序实施选课走班教学,切实加强学生发展指导,强化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注重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着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

    “十年来,普通高中学校多样特色发展扎实推进,各地不断加强课程体系建设,通过丰富学校选修课程、培育学校优势学科,努力打造学校办学特色,推动学校由分层发展转向分类发展,更好满足学生多元化学习需求。北京、上海、辽宁、山东、江苏、浙江、福建等地以加强学校特色建设为抓手,积极探索形成科技高中、人文高中、外语高中、体育高中、艺术高中和综合高中等多样化有特色办学格局。”吕玉刚说。

    规范选拔评价,形成良性教育生态

    “学生没有分数就过不了今天的高考,但只有分数恐怕也赢不了未来的大考;学校没有升学率就没有高考竞争力,但教育只关注升学率,国家恐怕也没有核心竞争力。”在去年全国两会,锡山高级中学校长唐江澎的话曾引起热议,也道出了推动普通高中办学多元化,中招、高招评价改革同步“跟进”的必要性。

    吕玉刚表示,十年来,中考改革有序推进,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的推行将毕业考试和升学考试“两考合一”,减少考试次数;规范招生录取考试科目和分值设置,基本形成了基于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结合综合素质评价的招生录取模式,在注重考查学生学业成绩的同时,将学生思想品德、体质健康、艺术修养和劳动实践纳入综合素质评价,引导义务教育学校深入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十年来招生秩序也在不断规范,各地认真落实属地招生和公民办学校同步招生政策,并将优质普通高中学校50%以上招生名额合理分配到区域内初中,同时加快建立地市级统一招生录取网络平台,强化招生计划和录取过程管理,严肃招生工作纪律,基本形成了规范有序、监督有力的招生机制,有效遏制了违规跨区域掐尖招生,为维护正常招生秩序、营造良好教育生态提供了有力制度保障。”吕玉刚表示。

    “新高考,新评价”正在带动高中学生立志激趣、全面发展。据悉,上海市构建覆盖德智体美劳五育融合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建设综评信息管理系统,并将综合素质评价作为高中毕业的必要条件和高校招生录取的重要参考。“我们明确将社会实践纳入综合素质评价和高中课程体系,规定高中学生社会实践不少于60学时,建立多部门协同的‘校外活动联席会议’制度,在市、区两级共设立87.4万个社会实践岗位;强化学生研究性学习经历,基本实现‘人人有课题’,全市配套开发了研究性学习自适应学习平台和第三方认证平台,80%以上的学生通过平台开展课题研究,完成课题专家认证。”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杨振峰表示。

    有什么样的评价,就有什么样的办学导向,办学评价的“指挥棒”也在悄然改变。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执行院长张志勇表示,《普通高中学校办学质量评价指南》提出了完整的办学质量评价体系,包括办学方向、课程教学、教师发展、学校管理、学生发展等五个方面18项关键指标和48个考查要点。

    张志勇说,在一系列顶层制度指导下,我国普通高中教育进入了新高考、新课程、新教材改革和质量评价改革同步实施、协同推进的“黄金期”。课程标准取代考试大纲,全面引领高中教学;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高考选科制度在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选课走班”教学推动高中教学制度发生深刻变革。

    “当前,随着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和高考综合改革的深入推进,迫切需要改进和完善普通高中学校的办学质量评价,要通过系统的课程教学和考试评价改革形成改革的合力,引导各地各校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和科学的教育观,深化育人方式改革;需要切实扭转单纯的以考试成绩和升学率来评价办学质量的倾向;要改变重知识灌输、轻实践能力培养的现象,也需要加快构建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促进普通高中高质量发展。”张志勇表示。

    2022-07-06
  • 退役军人事务部:多项举措帮助退役军人就业创业

    退役军人事务部昨天(5日)举行新闻发布会,会上,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国家已先后出台多项举措,指导各地促进退役军人就业创业。



    多项举措帮助退役军人就业创业

    截至目前,退役军人事务部已先后分三批与66家企业签署了退役军人就业合作协议,细化落实线上就业服务、职业技能提升、企业签约合作等措施,搭建服务平台,畅通信息“堵点”。

    退役军人事务部就业创业司副司长顾磊:加强政策推介,引导企业积极招用,促进就地就近就业。据统计,退役军人市场主体2021年新增带动退役军人就业人数8.5万人。

    此外,退役军人事务部还与教育部联合部署促进优秀退役军人到中小学任教,并在报考师范类学科方面提供优惠政策。上海市、贵州省贵阳市作为首批试点地区,依托当地师范院校探索定向培养退役军人大学生,毕业后符合条件的由市辖区、县统一招聘。

    加强烈士纪念设施保护推进智慧陵园建设

    退役军人事务部表示,近些年来,已会同有关部门,积极开展烈士纪念设施信息采集校核工作,实现了全国76万座烈士墓的动态信息化管理。

    通过开展烈士纪念设施信息采集校核工作,全面摸清底数,着手编制了全国烈士纪念设施电子地图、概览图册等。

    下一步,退役军人事务部将会同相关部门加强政策督导落实,持续加强烈士纪念设施规划建设修缮管理维护,深度推进智慧陵园建设,进一步加强英烈事迹挖掘、英烈故事讲述、英烈精神弘扬工作,更好发挥烈士纪念设施爱国主义教育主阵地作用。

    遴选专科优抚医院提供实惠便捷服务

    在优抚对象看病就医方面,退役军人事务部表示,将在全国遴选15所专科优抚医院,并利用5至10年时间,构建布局合理、满足需求的优抚医疗体系。

    近日,退役军人事务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进优抚医院改革发展的意见》,全面启动优抚医院改革,考虑优抚对象需求及公共医疗资源分布等综合因素,在全国范围内分别遴选综合性优抚医院、康复专科优抚医院,加大建设支持力度,全面提升医疗和服务水平。

    此外,在优抚对象就医方面,通过完善“保险+救助+补助+优待”的优抚医疗政策体系,提供更加实惠和便捷的服务。

    2022-07-06
  • 【促就业·全社会在行动②】“基层有舞台,等大学生们来!”

    “快了,还有一个月!”这些天,黑龙江省黑河学院小学教育专业2022届毕业生孔智豪每天都会翻翻日历。“8月份就要上岗啦!人生第一份职业,要好好珍惜。”他笑着说。

    今年4月,孔智豪报考了黑龙江省大学生志愿者服务基层行动计划,已顺利通过面试和体检,即将入职五常市山河镇中心学校,成为一名教师。

    谈起求职经历,孔智豪坦言“有压力也有机遇”——“去年一直在准备考研,可惜失利了。转而准备参加省公务员考试,但受疫情影响,考试一再延期。”

    怎么办?孔智豪试着往几个招聘单位投递简历,却都石沉大海。在学校老师指导下,大学生志愿者服务基层行动计划引起了他的注意。

    “学校平时开展的职业生涯规划、就业观讲座,就鼓励大家去基层。现在东北振兴那么受国家重视,基层肯定需要人才,为什么不去发挥价值呢?”没太多犹豫,孔智豪便下了决心。

    一年两万多元生活补贴,解决吃住,还给缴纳社保和商业保险……一项项政策考虑周全,让孔智豪觉得踏实。“虽然一至三年的服务期满后,还面临着升学或者再择业的选择,但考研有加分、再择业有经验,怎么都值当!”和他考虑一致的大有人在。仅他们班,就有5个同学报名参加该计划,有两位还和他分到了同一所学校。

    大学生志愿者服务基层行动计划,是黑龙江多部门联合开展的地方政策性促就业举措,面向全省45所高校招募应届本科和专科毕业生,到全省乡镇(街道)、村(社区)从事乡村教育、乡村建设、乡村社会治理等方面志愿服务。3年来,已有1600多名大学生由此奔赴基层。

    说起这个政策,齐齐哈尔市建华区建设街道党工委书记冯巍“举双手欢迎”。前不久,他又向上申报了3个该计划名额。“俺们街道有6个社区,辖区居民5万多人,正式在编人员不足20个。通过公考招聘,名额十分有限,很难解决人才缺口。”

    去年9月,街道通过大学生志愿者服务基层行动计划接收了第一批4名大学生,让冯巍直呼“雪中送炭”——“有的擅长电脑操作,有的文字功底好,还有的懂法律,这可都是咱街道工作的短板啊!一下子把我们的工作水平提上去了。”他笑着,脸上写满期待:“基层有舞台,等大学生们来!”

    2022-07-05
  • 开发科研助理岗助推大学生就业

    近日,《科技部等七部门关于做好科研助理岗位开发和落实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印发,其旨在做好科研助理岗位开发、吸纳2022届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这是在今年就业形势复杂严峻的背景下,国家再一次向广大高校毕业生释放的就业政策红利。

    科研助理是指从事各类科研项目辅助研究、实验(工程)设施运行维护和实验技术、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学术助理、财务助理以及博士后等工作的人员。科研助理岗位作为科研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完善科研治理体系、提升科技创新治理能力的重要抓手。设置科研助理岗位是国际通行做法,在科研发达国家,高校或国家实验室的科研项目都设有相应岗位。

    鼓励各类创新主体开发科研助理岗位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既是促进就业的有力手段,也是深化科技管理改革、构建与科技计划相适应的专业化支撑队伍的重要举措,更是提升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科研项目吸收应届毕业生做科研助理”于2009年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2009年和2020年,科技部、教育部等多部门曾两次联合发布相关通知,明确科研助理岗位的内涵和对各科研项目开发落实科研助理岗位的要求。2010年,教育部曾出台了《高等学校科研助理管理办法(暂行)》,旨在有效推进高校科研体制和人事制度改革,指导高校科研助理管理工作。今年5月,教育部再次针对高等院校发出通知,要求各高校做好2022年开发科研助理岗位吸纳毕业生就业的有关工作。值得注意的是,教育部把科研助理岗位及实聘人数作为“双一流”建设监测指标,纳入安排推荐免试攻读研究生名额的重要参考因素,体现了国家对开发和落实科研助理岗位的高度重视。

    《通知》在已有政策基础上,一方面拓展了开发科研助理岗位的单位范围,有利于充分挖掘岗位资源;另一方面细化了对科研助理岗位的保障措施,有利于提高科研助理岗位质量,充分体现了在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同时,建设与科技计划相适应的专业化支撑队伍的要求,实现就业与科研的双赢。

    《通知》进一步拓展了开发科研助理岗位的单位范围,挖潜增加岗位数量,有利于促进毕业生就业。除要求原有的部属高校、中央院所、中央企业积极盘活用好前期已设立的岗位,深入挖潜寻找增量外,又新增加了对国家高新区、自创区、农高区及其区内的高新技术企业等以及省属高校、省属院所、新型研发机构等单位和地方机构主动作为、积极开发科研助理岗位的要求。

    《通知》还提出,将科研助理岗位开发情况作为国家高新区考核的重要依据之一,各地方吸纳科研助理岗位任务完成情况将作为国务院对地方落实有关重大政策措施2022年度督查激励、省级高新区升级审核的重要参考。岗位开发单位范围的拓展和严格的考核要求,有利于岗位资源的充分挖掘,预计全国范围内科研助理岗位数量将有较大幅度提升,能够更好地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

    《通知》进一步加强和细化了科研助理岗位的保障措施,加强岗位对高校毕业生的吸引力,促进科研队伍完善发展。由于目前许多单位的科研助理岗位待遇较低,导致对毕业生吸引力不强,许多项目依托单位出现了招助理难的问题。为了加强岗位对毕业生的吸引力,《通知》在服务保障方面力争为毕业生提供更好的条件,如要求设立科研助理岗位的单位,应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签订服务协议,为科研助理办理参加社会保险及住房公积金等;对于依托各级科技计划项目设立的科研助理岗位,科研项目经费中“劳务费”科目资金可按照有关规定用于科研助理的劳务性报酬和社会保险补助等支出。《通知》还特别提出,鼓励设立科研助理岗位的单位统筹相关经费渠道,配套专门资金为科研助理岗位提供长期稳定支持。这些保障手段,有利于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加入科研助理队伍,促进我国科研队伍完善发展。

    同时,增强科研助理岗位对高校毕业生的吸引力,除了报酬方面的提升外,还要考虑该岗位的职业发展与晋升空间。让毕业生觉得这是一份有希望的工作,才能留住人才,真正建立起一支稳定的专业化科研支撑队伍。

    2022-07-05
  • 反套路反刷题接地气 “双减”后首次中考指挥棒导向何方

    “背了一堆素材,有羽生结弦、谷爱凌等,愣是一个没用上。准备的作文题材也没‘押中’。”


    中考后,不少考生大呼考题“出人意料”。

    尤其是考完武汉中考语文后,中考作文“A套餐”成为不少网友微博热议的话题。材料中谈到,有这样一个快餐店,提供不同类型套餐,如果你点了“A套餐”,就默认自己是需要得到帮助的人,餐馆会免费为你提供这份餐饮。试卷要求围绕此话题展开写作。

    “反套路、反对背素材,来源于生活、接地气”是网友们对这道作文题目的评价,也是今年不少地区中考题目的特点。

    “双减”政策提出:“深化高中招生改革”,坚持以学定考,进一步提升中考命题质量。今年中考是“双减”政策实行后的第一年中考,各地在考试科目分值设置、命题、招录等环节是否体现了“双减”的要求?“指挥棒”导向有何趋势?记者进行了采访。

    试题紧扣实际,突出育人导向

    防疫需要购买消毒液,两种消毒液在满足一定数量关系的前提下,如何使总费用最少?两位同学决定在学校艺术节上表演节目,通过随机抓取带数字小球,根据抽得总数奇偶性决定演奏《月光下的凤尾竹》还是《彩云之南》,两首乐曲哪首更可能被选中?监考数日,云南省曲靖市会泽县茚旺高级中学数学教师赵庆准尤为关注此次中考数学的命题导向。

    “总体来看,试题依据课程标准,整体比较稳定,注重考查最基本、最核心的内容,没有偏、怪、难题,层次分明,结构科学合理,稳中有新,难度适中。如数学考试22题,考查学生解二元一次方程组,题目通过我们熟悉的疫情防控来引入,与生活密切相关,能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这就要求学生学会查找问题的关键信息,发现问题的本质,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赵庆准表示。

    重庆市中考考生们发现,今年道德与法治考卷,选取了“人脸识别第一案”这一富有新意和时代性的典型案例。命题专家表示,该题以完整的主题案件架构情境,让学生简要论证该案对维权者本人及社会的价值,并对国家完善多元共治新格局进行点评。“情境与任务的逻辑主线清晰,既考查学生的道德修养、法治思维、法治素养和逻辑分析论证能力,又能增强学生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自觉意识和责任意识。”

    “试题紧扣社会生活热点,在考查中关注基础性,强调理想信念教育和价值引领。如选择题第9题,通过防空洞、实施‘山城洞天’人防工程服务民生专项行动见证了重庆人民革命年代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从历史、文化、生活三个维度,引导学生感受祖国和重庆本地的发展与变迁,既有真实性,又有典型性,让考生在真实情景中解决问题;14题思考‘零碳生活’可能产生的影响,并分析产生该影响的依据。先分析影响,再提出依据,可以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重庆第一实验中学校道德与法治备课组长文雯表示。

    以情境为载体,在情境中创设问题,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同样体现在成都中考化学卷中。成都市锦江区教育科学研究院吴暾艳老师认为,今年试题在解决问题中实现对初三化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基本思维的全面考查。“例如以智能手表、水果和饮料的PH值、尿素的合成、垃圾分类回收、营养素的推荐日摄入量、草木灰提取钾肥等鲜活题材作为情境,体现对学科前沿、环境保护、生产生活等方面的关注,感受化学在新材料、能源、环境、粮食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凸显化学‘源于生活,服务社会’的学科价值。”

    考点回归课本,注重综合思维过程

    谈到应试教育,不少学生、家长认为与长期以来中高考“指挥棒”导向有关。例如语文学习上以“刷题”代替了深入、广泛的阅读,以机械式背诵代替了对作品及其作者、时代背景的深入理解与剖析,以“套路”“模型”式写作、华丽和艰深辞藻堆砌代替了真情实感的表达;数学学习以反复“刷题”训练代替了对数学知识的深入理解,取代了探索、归纳、综合分析等思维过程,以机械式“背题型”、补习班“传授套路”、提前学高年级新课、钻“偏难怪”牛角代替了对具体问题情境的深入分析。而综观2022年各地中考命题,不约而同体现出一些纠偏的努力。

    赵庆准表示,此次中考试题突出数学思想,落实关键能力,注重学生核心素养的考查。“众所周知,函数是中考的一大热点,也是一大难点,中考试题从不同角度考查了函数的表达式、图像以及性质,还考查了数学建模、直观想象、逻辑推理等学科核心素养,强调数学应用,考查了学生创造性、发散性思维。如数学24题,考查了二次函数及其图像,既需要学生对基础知识特别熟悉,又考查了数学思想、数学活动的探究过程,对高中数学的学习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

    “两道作文题都写记叙文,都可写实,可想象”,北京市教育考试院相关专家分析,今年北京中考语文作文都是从关注学生自我发展角度设题,“我创造了新纪录”一题从个人生活层面入手,偏重引导学生理性思考人生,引导青少年一方面认识到每次自我突破都会让自己比原来更优秀,另一方面提示学生把自我的发展、突破融入人类社会的进步、人类的梦想与追求中。“那个星期天”一题学生既可写“我”真实经历的生活,也可想象“我”未曾经历的生活。“两道作文题目均为学生提供了想象的空间,而且需要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情境中展开想象,强调想象的合理性和创造性。这种设题方式增加了考查功能,提高了思维含量。”

    成都七中教师赖建勇表示,今年中考数学试题总体难度保持相对稳定,题目数量较往年有所减少,鼓励学生“多思少算”;紧扣课标、重视教材的引领示范作用,多数试题植根教材,同时减少死记硬背和机械刷题,切实回应“双减”,引导教学回归本源。“试题注重思维考查的开放性、灵活性和创新性,如新定义‘完美筝形’、跨学科‘极差’、探索‘过定点’等都体现了重思考过程去繁杂运算,重探究创新去模式固化的理念,充分发展了学生的几何直观、推理能力、应用意识、创新意识等初中数学核心素养。”

    “今年试题考查范围涵盖了物质、运动和相互作用、能量、实验探究四个一级主题,知识点覆盖率达95%以上;用基本的物理概念和规律进行科学分析、推理,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彰显。”重庆市相关命题专家分析,物理中考试题在科学思维方面,考查了学生对物理模型的建构能力、图像分析能力和科学推理的能力,而实验探究题中对温度计的读数、天平的读数、电流表的读数、表格中数据的分析概括等也体现了对科学探究素养的考查和对学生科学态度与责任的引导。

    分值比例调整,考查形式更丰富

    除考试命题外,记者注意到,一些地区进一步优化了考试科目分值设置。原来的“副科”在总成绩中的占比普遍有所增加。

    例如,浙江金华中考历史与社会·道德与法治满分由80分调整为100分,体育满分由30分调整为40分。天津中考将原有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和市区两级初中学业考查科目全部纳入天津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总分数也由往年的590分增加为800分,其中新增的历史、道德与法治两个科目满分均为100分;体育考试成绩总分由30分增加至40分。湖南长沙中考的“提前科”——生物、地理、体育三门赋分由2021年的100分提高到了120分。

    美育科目进中考在更多地市推广。5月21日,河南新乡的8万余名考生参加了“人机对话”的中招美育智能化考试。据悉,音乐、美术科目将以满分各5分的分值计入总成绩。

    “本次考试最大亮点是采用智能化考试系统,考查学生应知应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充分凸显艺术学科特性。题目的形式更加多样化,系统可支持音频、视频、图片等素材,配置了拼图、排序、演唱等各类特色题型。此外,考试打分采用计算机自动化评价模式,既为教师减负增效,也尽可能避免人为因素干扰,保障测评结果公正。考试后还可以生成详尽的数据分析报告,为教育决策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撑。”相关负责人表示。

    一些地区招生录取环节有了新变化。为了促进区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部分地区将优质普通高中的部分招生指标分配到相应的初中学校,称为“指标生”。湖南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副处长刘积成表示,今年长沙市“指标生”比例将继续提高。“根据往年实践,因为有最低录取分数的限制,部分学校指标生计划很难落到实处,提高比例让这一举措更好落实,让校际的竞争缩小为同校学生的竞争,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学生的竞争压力。”

    “此外,湖南省目前是以市州为单位进行中考命题的,我们正在调研座谈,讨论明年能否开始省级统一命题。”刘积成说。

    中国教育科学院研究员储朝晖认为,今年中考的变化适应了“双减”后学生课外补习减少等学情特征,“未来希望考试体制能更加完善,在评分标准上更加多元,建立更多方的评价体系,而这,需要扩大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权和学校招生的自主权,打破‘唯分数论’,这才是更关键的改革”。

    2022-07-05
  • 今年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服务攻坚行动启动

    2022年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服务攻坚行动于7月至12月启动实施:将建立未就业毕业生实名台账,完善实名帮扶机制,对有特殊困难的未就业毕业生制定“一人一策”帮扶计划;鼓励企业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通过线上线下等多种渠道发布岗位信息;推动政策性岗位和公共部门岗位加快落地,扩展基层就业空间……通过一系列举措,精心保障毕业生的求职之路。

    日前,人社部印发通知,于7月至12月启动实施2022年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服务攻坚行动。未就业毕业生将获得哪些帮助?如何获取岗位信息?目前还有哪些就业机会?记者采访了人社部有关负责人。

    完善实名帮扶机制

    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可获得至少1次职业指导、3次岗位推介、1次技能培训或就业见习机会

    高校书记、校长“直播带人”,向企业推荐本校毕业生;线上双选会、线下招聘会接力举办;简历导师、求职辅导员全程陪伴……今年以来,各地积极推动公共就业服务进校园,各高校不断创新帮扶措施,精心保障毕业生的求职之路。

    人社部有关负责人表示,对未就业毕业生的就业服务不会断线。一方面,各省级人社部门将提早与教育部门、高校对接,确保工作不断档。另一方面,6月底人社部已开放2022届未就业毕业生求职登记小程序,并同步开放线下求助渠道,未就业毕业生可在户籍地、常住地、求职地进行失业登记或求职登记。

    各地人社部门接到信息后,将建立未就业毕业生实名台账,完善实名帮扶机制。通过走访摸排、数据比对等方式,摸清毕业生的学历专业、求职意向、服务需求等信息。对有就业意愿的未就业毕业生,将至少提供1次职业指导、3次岗位推介、1次技能培训或就业见习机会;对暂无就业意愿的,将做好状态记录,及时跟进服务。

    值得注意的是,对于脱贫家庭、低保家庭、零就业家庭以及残疾、较长时间未就业等有特殊困难的未就业毕业生,各地方还将组织党员干部、服务机构结对帮扶,制定“一人一策”帮扶计划。

    “我们将为其优先推荐岗位,优先落实政策,优先组织培训见习,及时提供专业化职业指导服务,促进尽快就业创业。”人社部有关负责人说,对确实难以通过市场就业的,还将提供公益性岗位兜底安置。

    对于有志自主创业的毕业生,也可获得政策“大礼包”。毕业生不仅可以参加免费的创业培训,提升创业能力,还可以申请创业担保贷款及贴息、税收优惠、创业补贴等政策,减轻创业压力。不仅如此,各地由政府部门投资开发的创业孵化基地也将向毕业生敞开大门,提供开业指导、项目推介、孵化服务等支持。

    高频举办活动发布岗位信息

    未就业毕业生较为集中的地市级以上城市,每周至少举办1次专业性招聘活动

    “各地正在抓紧落实社会保险补贴、吸纳就业补贴、扩岗补助等政策支持,鼓励企业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人社部有关负责人说。

    以北京为例,企业招用2022届本市高校毕业生、签订劳动合同并参加失业保险的,将按照每人1500元的标准给予一次性扩岗补助;用人单位招用2022届本市高校毕业生,还将获得最长不超过3年的社会保险补贴。

    国有企业带头发力。日前,国资委召开国资央企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专题部署视频会,提出今年国资国企招收高校毕业生人数要在去年基础上有更大的增幅。在落实去年秋招、今年春招的基础上,尽快集中启动夏季招聘。

    会议召开后,中交集团专场发布了800多个岗位,中广核全面启动2022年夏季校园招聘,中国联通、中国宝武也宣布启动扩招活动,释放了一批就业岗位。

    岗位挖掘千方百计,信息发布也及时跟上。当前,百日千万网络招聘活动正在火热进行中,截至目前,已发布岗位需求超1000万人次。其中,黑龙江、浙江、山东、广西等省份均推出高校毕业生专场招聘,江苏、江西、湖北等地组织优质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进校园,为毕业生推荐高质量、有针对性的岗位。

    例如,浙江高校毕业生就业招聘大会,联动全省11个地市,组织宁波银行、杭州钢铁、浙江建投等1081家企业提供岗位5191个,提供智能匹配、线上洽谈、直播招聘等服务。山东高校毕业生专场招聘聚焦制造业,组织了中煤工矿集团、山矿机械公司、莱恩光电科技公司等113家用人单位提供岗位3200个,并提供“一对一”职业指导服务。

    “接下来,我们还将举办大中城市联合招聘、金秋招聘月、就业服务周、中央企业专场招聘等活动,不断为毕业生推送岗位。”人社部有关负责人说。

    在活动形式方面,将更加注重线上线下融合。一方面,利用线上招聘平台,常态化发布岗位信息,广泛应用直播带岗、空中宣讲、无接触面试等新模式,并加快岗位信息省级集中、全国联网发布。另一方面,落实疫情防控常态化要求,有条件的地方尽可能组织线下招聘活动。未就业毕业生较为集中的地市级以上城市,每周至少举办1次专业性招聘活动,每月至少举办1次综合性招聘活动。

    加快公共部门岗位落地

    力争8月1日前完成中小学幼儿园教师招聘

    对于毕业生非常关注的政策性岗位和公共部门岗位,各地区、各部门也正在推动岗位加快落地。

    目前,2022年“三支一扶”计划正在有序实施中,计划招募高校毕业生3.4万名,比去年增加2000名。中央财政将按照一定的标准给予补助,地方财政进行相应配套。

    据介绍,在往年支教、支农、支医和帮扶乡村振兴等服务岗位的基础上,今年进一步拓展了乡村建设助理员、野生动植物保护员等服务岗位,扩展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空间。

    截至目前,已有北京、山西、江西、广东、贵州、四川等多个省份发布了2022年“三支一扶”计划招募公告,部分省份已经组织完成了考试。

    与此同时,2022年“特岗计划”也已经出炉,全国计划招聘6.7万人。据介绍,“特岗计划”招聘对象以普通高校本科及以上毕业生为主,鼓励本科师范专业毕业生应聘,可适当招聘高等师范专科毕业生。特岗教师服务满3年,考核合格且愿意留任的,按有关规定落实工作岗位,连续计算工龄、教龄,不再实行试用期。

    “接下来,我们将联合多部门聚合资源、深挖潜力、协同推进,积极开发各类基层就业岗位,多渠道、多形式、多领域归集发布一批适合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基层岗位。”人社部有关负责人说。

    除了积极推动基层服务项目招募,人社部门也在加快推进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

    日前,人社部、教育部联合印发通知,各地要尽快启动教师公开招聘工作,通过多种途径广泛推介招聘信息,倒排招聘报名、考试、考察、体检等时间表,在落实落细各项防疫措施、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加快招聘进度,力争在8月1日前完成教师招聘任务。

    “对受疫情影响严重的地区,我们将继续落实部分教师‘先上岗、再考证’阶段性政策。”人社部有关负责人说。

    在公务员方面,2022年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与地方各级机关公务员共计划招录11.6万名应届生,比去年增加0.9万名。截至6月23日,已有超过60%的中央招录机关完成面试;已有8个省份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完成笔试。(记者李心萍)

    2022-07-04
  • 多渠道挖潜 拓展毕业生就业新空间

    面对高校毕业生就业规模持续增加的形势,如何推动形成更多就业增长点,促进高校毕业生有业择、择好业?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满足重点区域人才需求;推动产业升级发展,创造高质量就业岗位;积极支持创新创业、深挖新职业和灵活就业潜力……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不少地方从多方面着手,挖掘和拓展就业新空间,努力促进高校毕业生实现高质量就业。

    ——开发基层就业岗位满足区域发展人才需求

    “我一直很想回到新疆,建设自己的家乡。学校针对志愿到边疆、基层就业的学生提供帮扶,让我们的求职之路更加顺畅!”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石油工程专业学生买买提,近日成功与家乡企业签约。

    “三支一扶”“特岗计划”“西部计划”……扎根基层、服务基层成为越来越多毕业生的选择。

    2022年“三支一扶”计划招募高校毕业生3.4万名,比去年增加2000名。截至目前,已有北京、山西、江西、广东、贵州、四川等近20省份发布了“三支一扶”计划招募公告。

    人社部、教育部、民政部日前联合发文推动聚合资源、深挖潜力、协同推进,多渠道、多形式、多领域归集发布一批适合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基层岗位。要求广开基层就业门路,结合乡村振兴、基层治理、产业发展,用好各类资金、政策渠道,积极开发各类基层就业岗位。

    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地区人才需求旺盛。近日,长三角G60科创走廊高水平应用型高校协同创新联盟2022届毕业生就业推介会在线上举行,汇集了200多家企业的3000多个中高端岗位。江苏、上海等多地还在租房补贴、人才落户等方面拿出“大招”。

    “目前我国不同区域之间,区域内部的人口和产业之间仍然不均衡,要从建立全国统一人才大市场出发,引导高校毕业生在不同区域之间合理流动,寻找适合他们的城市和岗位。”复旦大学全球科创人才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姚凯在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推动产业升级发展创造高质量就业岗位

    “我们正在强化校内校外联动,加强校企校地合作,力求巩固有色金属、轨道交通和医疗卫生三大优势学科行业就业市场,拓展智能制造、新能源材料等新兴领域就业空间。”中南大学就业指导中心主任徐赞说。

    有关报告显示,到2025年,我国大数据领域人才需求达2000万,物联网人才需求达1600万,人工智能人才需求达500万。

    推动形成更多就业增长点,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成为重要施策方向。

    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付凌晖日前表示,要积极推动产业升级发展,创造高质量就业岗位,为大学生就业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国家发展改革委副秘书长杨荫凯指出,下一步要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创造更多有利于发挥青年群体智力优势的知识型技术型岗位。

    “数控机床、3D打印、生物医药、微纳制造、智能制造等为代表的先进制造业逐渐崛起,创造出一批高质量的就业岗位。此外,传统服务业、现代服务业加速数字化转型,也会衍生出一定数量新职业和新岗位,这些都是未来毕业生就业创业的新空间。”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副教授、中国就业研究所研究员毛宇飞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

    ——积极支持创新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

    “对毕业生的创业指导需要‘手把手’,增强‘实战性’。”湖南化工职院党委书记王雄伟介绍,学校通过校企共建共享创新创业孵化基地,组建由创新创业教师、企业专家组成的创业导师团队进驻创业孵化基地,培育学生创业孵化项目,并以政校企多方人才优势,形成专业化服务团队,提升毕业生创业能力。

    一次性创业补贴、创业担保贷款及贴息、创业培训……以创业带动就业,多部门多地方拿出不少实招,为高校毕业生拓展就业新空间。

    湖南深化“创业培训+创业孵化+创业贷款+创业活动+创业补贴”五创联动创业帮扶模式。落实落细创业担保贷款政策,帮助创业者解决创业初期场地和资金难题。免费开放创新创业微课,加强创新创业培训。广东省人社厅就业促进处处长陶思敏介绍,广东为有需求的高校毕业生提供新兴产业、智能制造、现代服务等岗位培训,按规定落实培训补贴。

    ——新职业开辟新赛道灵活就业成“蓄水池”

    “我选择了直播行业,工资每月七八千元,有五险一金,同时还能紧跟时代步伐,学到许多新东西。”应届毕业生孙星说。孙星是山东省临沂市罗庄区国华跨境电商直播基地刚刚入职的员工,主要从事直播后台运营工作。

    在山东省内单体最大、综合能力最强的国华跨境电商直播基地里,有200多名主播,分布在300个直播间里。面对疫情冲击,该直播基地主播带货销量逆势上涨,吸纳就业能力进一步增强,包括多位高校毕业生在内,今年新增从业人员400多名。

    随着电商网购、线上服务、平台配送等新业态迅猛发展,一批适应青年群体的新职业不断涌现,为高校毕业生就业提供了新选择、拓展了新空间。不少地方精准施策,鼓励新业态企业增岗拓岗,带动和扩大就业。

    面对越来越庞大的灵活就业人群,多地还出台了支持灵活就业以及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政策举措。其中,广东在全国率先打通灵活就业人员参保障碍,取消外省籍等灵活就业人员在就业地参加企业养老保险限制条件,支持灵活就业人员参加失业保险、工伤保险。

    毛宇飞认为,在行业变化、数字化转型等背景下,传统工作模式被打破,组织形式更加多元化,这对高校毕业生提出新要求。为提高就业供需适配性,要进一步提升包括硬技能和软能力在内的能力素质。(记者班娟娟邵鲁文谢樱黄浩苑)

    2022-07-04
  • 提供持续帮扶 促进尽快就业 今年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服务攻坚行动启动

    2022年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服务攻坚行动于7月至12月启动实施:将建立未就业毕业生实名台账,完善实名帮扶机制,对有特殊困难的未就业毕业生制定“一人一策”帮扶计划;鼓励企业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通过线上线下等多种渠道发布岗位信息;推动政策性岗位和公共部门岗位加快落地,扩展基层就业空间……通过一系列举措,精心保障毕业生的求职之路。

    日前,人社部印发通知,于7月至12月启动实施2022年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服务攻坚行动。未就业毕业生将获得哪些帮助?如何获取岗位信息?目前还有哪些就业机会?记者采访了人社部有关负责人。

    完善实名帮扶机制

    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可获得至少1次职业指导、3次岗位推介、1次技能培训或就业见习机会

    高校书记、校长“直播带人”,向企业推荐本校毕业生;线上双选会、线下招聘会接力举办;简历导师、求职辅导员全程陪伴……今年以来,各地积极推动公共就业服务进校园,各高校不断创新帮扶措施,精心保障毕业生的求职之路。

    人社部有关负责人表示,对未就业毕业生的就业服务不会断线。一方面,各省级人社部门将提早与教育部门、高校对接,确保工作不断档。另一方面,6月底人社部已开放2022届未就业毕业生求职登记小程序,并同步开放线下求助渠道,未就业毕业生可在户籍地、常住地、求职地进行失业登记或求职登记。

    各地人社部门接到信息后,将建立未就业毕业生实名台账,完善实名帮扶机制。通过走访摸排、数据比对等方式,摸清毕业生的学历专业、求职意向、服务需求等信息。对有就业意愿的未就业毕业生,将至少提供1次职业指导、3次岗位推介、1次技能培训或就业见习机会;对暂无就业意愿的,将做好状态记录,及时跟进服务。

    值得注意的是,对于脱贫家庭、低保家庭、零就业家庭以及残疾、较长时间未就业等有特殊困难的未就业毕业生,各地方还将组织党员干部、服务机构结对帮扶,制定“一人一策”帮扶计划。

    “我们将为其优先推荐岗位,优先落实政策,优先组织培训见习,及时提供专业化职业指导服务,促进尽快就业创业。”人社部有关负责人说,对确实难以通过市场就业的,还将提供公益性岗位兜底安置。

    对于有志自主创业的毕业生,也可获得政策“大礼包”。毕业生不仅可以参加免费的创业培训,提升创业能力,还可以申请创业担保贷款及贴息、税收优惠、创业补贴等政策,减轻创业压力。不仅如此,各地由政府部门投资开发的创业孵化基地也将向毕业生敞开大门,提供开业指导、项目推介、孵化服务等支持。

    高频举办活动发布岗位信息

    未就业毕业生较为集中的地市级以上城市,每周至少举办1次专业性招聘活动

    “各地正在抓紧落实社会保险补贴、吸纳就业补贴、扩岗补助等政策支持,鼓励企业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人社部有关负责人说。

    以北京为例,企业招用2022届本市高校毕业生、签订劳动合同并参加失业保险的,将按照每人1500元的标准给予一次性扩岗补助;用人单位招用2022届本市高校毕业生,还将获得最长不超过3年的社会保险补贴。

    国有企业带头发力。日前,国资委召开国资央企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专题部署视频会,提出今年国资国企招收高校毕业生人数要在去年基础上有更大的增幅。在落实去年秋招、今年春招的基础上,尽快集中启动夏季招聘。

    会议召开后,中交集团专场发布了800多个岗位,中广核全面启动2022年夏季校园招聘,中国联通、中国宝武也宣布启动扩招活动,释放了一批就业岗位。

    岗位挖掘千方百计,信息发布也及时跟上。当前,百日千万网络招聘活动正在火热进行中,截至目前,已发布岗位需求超1000万人次。其中,黑龙江、浙江、山东、广西等省份均推出高校毕业生专场招聘,江苏、江西、湖北等地组织优质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进校园,为毕业生推荐高质量、有针对性的岗位。

    例如,浙江高校毕业生就业招聘大会,联动全省11个地市,组织宁波银行、杭州钢铁、浙江建投等1081家企业提供岗位5191个,提供智能匹配、线上洽谈、直播招聘等服务。山东高校毕业生专场招聘聚焦制造业,组织了中煤工矿集团、山矿机械公司、莱恩光电科技公司等113家用人单位提供岗位3200个,并提供“一对一”职业指导服务。

    “接下来,我们还将举办大中城市联合招聘、金秋招聘月、就业服务周、中央企业专场招聘等活动,不断为毕业生推送岗位。”人社部有关负责人说。

    在活动形式方面,将更加注重线上线下融合。一方面,利用线上招聘平台,常态化发布岗位信息,广泛应用直播带岗、空中宣讲、无接触面试等新模式,并加快岗位信息省级集中、全国联网发布。另一方面,落实疫情防控常态化要求,有条件的地方尽可能组织线下招聘活动。未就业毕业生较为集中的地市级以上城市,每周至少举办1次专业性招聘活动,每月至少举办1次综合性招聘活动。

    加快公共部门岗位落地

    力争8月1日前完成中小学幼儿园教师招聘

    对于毕业生非常关注的政策性岗位和公共部门岗位,各地区、各部门也正在推动岗位加快落地。

    目前,2022年“三支一扶”计划正在有序实施中,计划招募高校毕业生3.4万名,比去年增加2000名。中央财政将按照一定的标准给予补助,地方财政进行相应配套。

    据介绍,在往年支教、支农、支医和帮扶乡村振兴等服务岗位的基础上,今年进一步拓展了乡村建设助理员、野生动植物保护员等服务岗位,扩展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空间。

    截至目前,已有北京、山西、江西、广东、贵州、四川等多个省份发布了2022年“三支一扶”计划招募公告,部分省份已经组织完成了考试。

    与此同时,2022年“特岗计划”也已经出炉,全国计划招聘6.7万人。据介绍,“特岗计划”招聘对象以普通高校本科及以上毕业生为主,鼓励本科师范专业毕业生应聘,可适当招聘高等师范专科毕业生。特岗教师服务满3年,考核合格且愿意留任的,按有关规定落实工作岗位,连续计算工龄、教龄,不再实行试用期。

    “接下来,我们将联合多部门聚合资源、深挖潜力、协同推进,积极开发各类基层就业岗位,多渠道、多形式、多领域归集发布一批适合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基层岗位。”人社部有关负责人说。

    除了积极推动基层服务项目招募,人社部门也在加快推进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

    日前,人社部、教育部联合印发通知,各地要尽快启动教师公开招聘工作,通过多种途径广泛推介招聘信息,倒排招聘报名、考试、考察、体检等时间表,在落实落细各项防疫措施、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加快招聘进度,力争在8月1日前完成教师招聘任务。

    “对受疫情影响严重的地区,我们将继续落实部分教师‘先上岗、再考证’阶段性政策。”人社部有关负责人说。

    在公务员方面,2022年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与地方各级机关公务员共计划招录11.6万名应届生,比去年增加0.9万名。截至6月23日,已有超过60%的中央招录机关完成面试;已有8个省份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完成笔试。

    2022-07-04

  • 首 页  上一页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下一页    尾 页  

    版权声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5 8629 6259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1696号 蒙ICP备160010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