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高温持续气象干旱发展 北方降雨短暂减弱

    未来一周,四川盆地、江汉、江南等地仍有持续性高温天气,局地可超过40℃,上海徐家汇和南昌可能打破连续高温日数纪录,需关注高温干旱的不利影响。降水方面,今明天(8月19日至20日),北方降水减少减弱。后天开始,华北等地又有较强降水发展。


    长江中下游等地高温持续气象干旱发展


    18日,长江中下游等地的高温还在持续,四川东部、重庆、陕西东南部、湖北西北部和南部、湖南中北部、浙江中部等地达到40~43℃。重庆沙坪坝站连续40℃以上日数已达11天,杭州连续高温日数已达30天,均在不断刷新纪录。


    未来三天,四川盆地、江汉、江淮、江南等地仍有持续性高温天气,上述地区最高气温可达35~38℃,局地可超过40℃。


    中央气象台今晨继续发布高温红色预警,预计陕西南部、河北南部、河南、山东南部、安徽、江苏、湖北、湖南、江西、浙江、上海、福建大部、四川中东部、重庆、贵州东部、广西中北部、广东北部等地最高气温将有35~39℃,其中,陕西南部、四川东部、重庆大部、湖北西部和东南部、湖南中北部、江西中部、浙江中部、安徽东南部等地的部分地区最高气温可达40℃以上。


    城市中,除了杭州等地还将不断创出连续高温日数新纪录外,上海徐家汇和南昌截至昨天连续高温日数已达19天,未来也将挑战连续22天的历史纪录。其中,上海徐家汇今年高温累计日数已经有45天,很可能打破2013年创下的全年高温日数纪录(47天)。


    气温高、降水少也导致长江流域的气象干旱不断发展,中旱及以上的面积已经超过100万平方公里,需注意关注高温干旱电力供应、人体健康、农业生产等方面的不利影响。


    北方降雨短暂减少减弱后天起较强降水再度发展


    降水方面,昨天,华北、东北等地部分地区出现较强降雨,监测显示,青海东北部、甘肃东部、宁夏南部、陕西中北部、山西、河北北部和东部、北京北部、天津、山东北部、辽宁中西部、吉林中西部、黑龙江西南部、内蒙古东南部等地部分地区出现大雨或暴雨。


    今明天,北方降水减少减弱,东北等局地仍有暴雨。后天开始,华北等地又有较强降水发展。


    具体来看,中央气象台预计,今天,黑龙江东北部、吉林东南部、辽宁东北部、山东半岛、江苏北部、广东南部沿海、海南岛、云南南部等地的部分地区有中到大雨,其中,黑龙江东北部、江苏北部等地局地有暴雨。


    明天,西藏北部和西部、青海东北部、宁夏中北部、内蒙古河套地区、陕西北部、山西北部、云南西部和南部、广西南部、广东西南部、海南岛等地部分地区有中到大雨,其中,内蒙古河套地区、宁夏北部、广西南部沿海、广东西南部沿海、海南岛南部等地部分地区有暴雨。


    后天,青海北部、宁夏东部、内蒙古河套地区、陕西北部、山西中北部、河北中南部、天津南部、山东北部、吉林西部、黑龙江中东部、云南南部、广西南部等地部分地区有中到大雨,其中,黑龙江中部、河北东部、山东北部等地局地有暴雨。


    华北、东北等地近期降雨频繁,需注意防范较强降雨和局地强对流天气的不利影响,做好对山洪、地质灾害、中小河流洪水和城乡积涝等灾害的防御工作。

    2022-08-19
  • 主汛期尚未结束,长江流域出现严重旱情——如何打好抗旱减灾这场硬仗

    罕见!受持续高温天气影响,主汛期还未结束,长江流域就已出现旱情,洞庭湖、鄱阳湖提前进入枯水期。截至8月17日8时,鄱阳湖标志性水文站星子站水位为10.29米,较多年同期偏低6.37米。湖区通江水体面积803平方公里,较去年同期减少2097平方公里。


    严峻!长江流域旱情发展迅速,截至8月17日,四川、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6省(市)耕地受旱面积1232万亩,83万人、16万头大牲畜供水受到影响。


    长江流域旱情呈现怎样的特点?此次干旱的原因是什么?未来,长江流域旱情走势如何?怎么打好抗旱减灾这场硬仗?


    降水历史同期最少


    旱情可能进一步发展


    谈及此次旱情的特点,水利部信息中心副主任刘志雨告诉记者,一是降水历史同期最少,高温少雨日数多。7月以来,长江流域降水较常年同期偏少四五成,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少。流域大部地区高温日数超过20天,中下游地区超过30天,其中湖南局地连续少雨日超过40天。二是江河来水明显偏少,水位持续走低。7月以来,长江干支流来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少2至8成,上中游来水量为1949年以来同期最少,长江三峡、汉江丹江口重点水库来水分别偏少4成多、近7成。洞庭湖、鄱阳湖相继于8月4日、6日低于枯水位,分别为1971年、1951年以来最早。当前,长江干流及洞庭湖和鄱阳湖水面面积较6月缩小3/4。


    长江流域大部分地域位于南方,水资源相对比较丰沛,降雨主要集中在汛期,即4—9月。为何会出现严重干旱?刘志雨分析,通常情况下,7—8月长江上游位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侧,为多雨区;而长江中下游受副热带高压控制不利于降雨,易发生夏伏旱。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受持续拉尼娜事件影响,今年7月以来,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面积偏大、强度偏强,位置偏西偏北,受副热带高压下沉气流控制,长江全流域持续高温少雨,流域内主要河湖来水明显偏少,出现多年同期少见的干旱形势。


    长江流域的旱情是否会持续?刘志雨回应,预计8月底前,长江流域降水、来水总体仍将偏少,展望9月份,中下游大部地区降水来水仍可能继续偏少,安徽、湖北、湖南、江西等地干旱情势可能进一步发展,长江上游水库群蓄水形势严峻。


    水库联合调度向旱区补水


    保障供水和灌溉用水


    面对严峻的旱情形势,8月份以来,水利部门已调度长江流域控制性水库群向中下游地区补水53亿立方米。


    “当前长江流域水稻等秋粮作物正处于灌溉需水关键期,为遏制长江中下游干流水位快速下降趋势,确保沿线灌区和城镇取水,水利部决定实施‘长江流域水库群抗旱保供水联合调度专项行动’,自8月16日12时起,调度以三峡水库为核心的长江上游梯级水库群、洞庭湖湘资沅澧‘四水’水库群、鄱阳湖赣抚信饶修‘五河’水库群加大出库流量为下游补水,计划补水14.8亿立方米。”水利部副部长刘伟平表示。


    补水,首先得有水。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副主任吴道喜介绍,长江委于7月中下旬调度三峡水库适当抬高运行水位至150米左右,增加可用水量近23亿立方米,有效保障了长江中下游抗旱和电网迎峰度夏电力保供的用水需求。长江流域水库群抗旱保供水联合调度专项行动启动后,据初步测算,预计8月16日至21日期间,长江上游水库群将向下游补水8.3亿立方米。通过补水调度,可使长江中下游沙市、城陵矶、汉口、湖口站较不补水情况下抬高0.4至0.1米。


    6月下旬开始,江西省水利厅指导水库增加蓄水,至7月中旬,全省水库总蓄水量较多年同期偏多7%。“根据旱情发展态势,峡江水库、廖坊水库于8月9日提前近两个月进入非汛期管理,增蓄水量6500万立方米。”江西省水利厅厅长王纯透露,同时,因地制宜增加水源,7月以来,指导南昌、九江、上饶、景德镇等地利用外江外湖水位偏高的有利条件,引、提水1.5亿立方米,保障灌溉面积92万亩。此外,还对有关水库进行精细调度,保障灌溉用水需求。


    湖南则在5月印发专项行动方案,对防旱抗旱进行全面安排,汛前超额完成灌区、渠道改造,农村供水工程新修维护等任务,新增供水能力1.86亿立方米。“我们优化调度,坚持提前蓄、联合调、及时补,雨季结束前各类水利工程蓄水386.6亿立方米,较多年同期多8%;干旱发生后,联合调度各类大中型水库,为70多座城镇、40多处大中型灌区累计补水16.78亿立方米,保障了近2000万人、900多万亩农作物用水需求。”湖南省水利厅厅长罗毅君说。


    水调到旱区实属不易,旱区更要用好这些水。水利部指导督促地方抓住上游补水有利时机,精准对接每一个灌区、每一个城乡供水取水口,多引、多提、多调,精打细算用好每一方水,为秋粮丰收和城乡供水提供水源保障。


    通过实施这些措施,守住了农村饮水安全底线。水利部农村水利水电司司长陈明忠介绍,对于目前因旱临时饮水困难的30.9万人,通过延伸管网及新开辟水源较好保障了4.7万人的供水需求,通过拉水送水为19.9万人提供了饮用水,通过分时供水等措施基本满足了6.3万人饮水需求。经过积极应对,6省(市)2500多处大中型灌区已灌溉农田1亿多亩,基本保障农作物时令灌溉用水需求,有效控制农作物受灾面积,为全面夺取秋粮丰收奠定了坚实的水利基础。


    立足抗长旱精准施策


    严防旱涝急转


    如果旱情真的如当前预报所言进一步发展的话,旱区供水安全怎么保证?水利部水旱灾害防御司督察专员顾斌杰表示,水利部将立足抗长旱、抗大旱,按照“预”字当先、“实”字托底的总要求,继续以“确保旱区群众饮水安全、保障大牲畜饮水、保障秋粮作物灌溉用水”为目标,精准施策,编制保供水、保秋粮生产用水兜底方案。


    具体体现为,优化和规范用水秩序——正确处理上下游、左右岸、当前与未来一段时间用水、生活与生产用水的关系,保障群众饮水安全、大牲畜饮水和秋粮作物灌溉用水需求。精准调度水利工程——立足后期持续无有效降雨的最不利情况,制定流域、区域水工程调度计划,并精准实施;精细做好水库群调度与取用水户衔接,精打细算用好每一方水,千方百计满足群众饮水和秋粮作物灌溉用水需求。加快抗旱应急水源工程建设——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尽快实施库库连通、库厂连通等工程,提高当地水资源利用率;有条件的地区,加快实施原水互济、清水互补工程和跨县区调水工程;山丘区要截潜流、引溪流,充分挖掘现有水源潜力。用好节水、调水、限水、送水、拉水等抗旱综合配套措施,提高抗旱能力。组织旱区水利系统干部和技术人员深入一线,包工程、包片区,全力做好技术服务和协调指导度汛、中小河流洪水和山洪灾害防御等重点工作。


    当前,我国仍处于汛期,在做好抗旱工作的同时,还要时刻绷紧防汛这根弦,严防旱涝急转。“我们将始终保持防汛关键期的精神状态和工作机制,密切监视雨情、水情、台风,强化预报、预警、预演、预案措施,加强24小时值班值守和会商研判部署,滚动预测预报,科学调度水工程有效防御江河洪水,突出抓好中小水库和淤地坝安全度汛、中小河流洪水和山洪灾害防御等重点工作,全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顾斌杰说。(记者陈晨)

    2022-08-19
  • 雨花经开区:绿色是园区发展最美底色

    河流是孕育文明的摇篮。在漫长的人类发展史上,中国、埃及、巴比伦、印度都在大江大河冲积的广袤平原上崛起。


    河流是城市发展的见证者。一个城市的萌芽、兴起、壮大、转型,都映照在岁月的长河中,也在河水的流淌中变迁。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重要论述,雨花经开区奉为圭臬。


    坚持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蜿蜒逶迤圭塘河畔,一座座智能现代化工厂掩映在清新绿意中。2020年,雨花经开区捧回“国家绿色工业园区”荣誉,成为湖南唯一获此殊荣的省级工业园区。


    据统计,从2013年起,雨花经开区先后婉拒50多个项目;关停并转企业5家,转型18家;31家企业退出绿心区域,低能耗、低污染、高附加值的绿色产业在园区蓬勃兴起,生态立园的理念在园区越扎越深。


    扮靓青山绿水,才能做活园区经济。今年1—6月,雨花经开区完成规模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19%,实现规模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4.5%,完成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8.6%,实现全口径税收同比增长30%,高质量发展态势一年比一年好。


    绿色产业描摹发展底色


    产业是时代的产物,既享受时代的红利,也受困于时代的局限,雨花经开区的发展定位和产业结构打上了深深的时代烙印。


    2002年,雨花经开区刚成立时,长沙市“四区十园”的开发区建设格局已经成型。在园区竞相发展的特殊时期,雨花经开区就在思考如何突破发展瓶颈,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之路。


    一开始,雨花经开区命名为湖南环保科技产业园,以环保产业和工程机械作为园区建设主导产业。其设想一是抢抓当时热门的环保产业,二是依托长沙三一重工、中联重科、山河智能等工程机械巨头,发展配套产业。


    然而,现实却并非如此。由于竞争力不强,雨花经开区招商引资选择余地不大,往往“捡到篮子都是菜”。设想中的工程机械配套产业,既难以做出具有竞争优势的拳头产品,又无法达成相应的产业体量。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立足现状,瞄准未来,雨花经开区确立了因地制宜走“小而特、小而精、小而优”的特色产业发展之路。


    在具体产业的抉择中,雨花经开区推动环保产业向新能源汽车产业转型;淘汰小规模的传统工程机械企业,大力发展细分领域的高端智能制造产业,形成人工智能及传感器(含数控机床)特色产业,打造独具特色的绿色智能制造产业示范园区。


    思想一变天地宽,方向一转无事难。


    很快,比亚迪来了,之后,晓光模具、中南智能、长步道等行业龙头企业也来了,园区逐渐摆脱往日的刻板印象,绿色产业从弱到强。迄今为止,园区拥有高新技术企业172家,居全市省级园区第一。


    经过20年的努力,雨花经开区逐步形成了特色鲜明的产业发展之路,致力于打造新能源汽车、智能光学、智能生物医疗(药)三大产业集群,绿色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也逐年提升。2021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园区工业总产值98%以上,绿色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89%左右。


    如果说,绿色产业描摹了雨花经开区的发展底色,那么,绿色智造则为园区绿色转型、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走进雨花经开区,只见一条条智能生产线上,一双双灵活的机械手,取代大量人工操作,快速地生产出一个个智慧产品,从雨花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彰显出“雨花智造”的实力。


    在科比特,近万平方米的办公面积就藏着4条防雷产品标准生产线、6条新能源电气产品标准生产线、2条光伏逆变器产品标准生产线,年产能逾亿元。


    晓光科技参与研发的“超高强度钢智能成型”技术突破1180兆帕最高强度,突破长期被国外垄断的间接热成型技术,成为全球第二、国内唯一攻克智能梯级热成型技术的公司。


    长步道自主研发的光刻机镜头、全球首创1.5亿像素镜头、全国首款超高清高端新媒体电影镜头实现量产并销售。据统计,目前国内市场每五颗标准工业镜头就有一颗是“雨花造”。


    唐智科技研制的“城轨车辆走行部及轮轨在线监测与健康管理系统”,已在长沙地铁5号线、6号线列车应用,为长沙地铁提供列车运行安全保障、健康管理和智慧运维服务。


    与此同时,雨花经开区为智造添“芯”,加快推动工业软件和智能机器人装备产业的深度融合发展,推动制造服务化,不断向价值链、技术链、创新链高端迈进。


    从园区企业的基本面貌可见一斑:今年上半年,云箭智能、先惠智能、华烨智能、长泰机器人、长泰智能、驰众机器人、唐智科技产值分别增长331%、256%、137%、60%、51%、44%、27%。


    绿色生态践行“两山”理念


    在雨花经开区党工委书记袁钊看来,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圭塘河的治理,就是雨花经开区算好“绿色账”,走好“绿色路”,打好“绿色牌”的真实写照。


    圭塘河是雨花区的母亲河,于上世纪70年代依长沙市的绿肺——湖南省植物园修建而成的农田灌溉用水渠,系浏阳河一级支流,带给不少雨花居民美好的童年回忆。


    改革开放以来,圭塘河两岸加速从农业文明迈向工业文明,产业腾飞、人流聚集带来真金白银的同时,也给圭塘河留下沉重的包袱:污水横流、水体黑臭、鱼虾绝迹。


    根据长沙市环境部门2012年末至2015年水质监测结果显示,圭塘河流域三个断面以及与浏阳河交汇处水质均出现劣Ⅴ类指标。2016年,圭塘河一度被列入全国城市黑臭水体名单。


    面对圭塘河的低声残喘,看到居民的热切期盼,雨花经开区深知经济发展要算大账、算长远账、算整体账、算综合账,要向绿色要财富,向绿色要发展。


    为改善园区环境,提升园区水环境质量,雨花经开区投入资金,以铁腕手段大力开展了圭塘河治理工作,实施海绵工程、生态治理等等一系列修复工程。


    沿岸违章建筑众多,直接拆除;


    工业企业污染严重,转退并举;


    污水乱排现象凸显,精准截污;


    地下管网设置欠佳,科学布局。


    雨花水质净化厂作为整治圭塘河的重要项目之一,雨花经开区扩建水厂,提升净化厂日处理能力,并将所有污水划归雨花水质净化厂纳污范围,污水经处理达《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一级A标后排放至圭塘河,大部分作为生态景观用水利用,少量用于绿化灌溉。


    同时,雨花经开区在圭塘河沿岸(约3公里)栽种近水乔木和花卉,在水底种植挺水、沉水植物(芭蕉、菖蒲、苦草等)净化水质,新增绿地面积1600余亩,实现了城市与园区、园区与自然的巧妙融合。


    除了治水、节水,限水、蓄水等系列工作逐步深入。经过几年修复,圭塘河水功能区水质目前基本稳定、达标,污水全部进入净化厂集中处理,配套净化厂稳定达标排放。


    值得一提的是,园区空气质量指数(AQI)达优良天数占比逐年提升,今年达到86.89%,蓝天保卫战取得初步胜利。


    这背后,离不开园区建设的“大气污染监控平台”的贡献。如今,在园区涉气重点排污企业、挥发性有机物重点排放区域、人群密集等区域都可以看到,一个摄像头和两个方形“盒子”组成的仪器,就是雨花经开区的环保“千里眼”。


    据介绍,该平台集大气污染防治网格化、空气质量监测、扬尘监控、污染源监控、视频监控、环保地理信息系统等于一体。工作人员只需要一台电脑或者手机,就能够实时监控园区内PM2.5、二氧化氮、挥发性有机物等大气污染指标,同时还能获取噪声值和扬尘值,有效数据捕获率优于98%。


    而为了把老祖宗留下的“金饭碗”保护好利用好,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雨花经开区还流传着一则动人的故事:为了一棵树,改了一条路。


    原来,同升街道古樟树社区长有一棵400多年树龄的古樟树,就位于原环保科技园道路工程线上。这可让工程项目部犯了难——移栽,古树枝繁叶茂,易地生长可能面临死亡风险;不移,道路工程建设计划又迫在眉睫。


    多番考虑后,园区最终决定原地保护古樟树,调整了道路规划,重新设计线路,赢得了社区居民的高度评价。


    多年来,雨花经开区对“两山”理论的实践,让人民对美好生态环境的期待一步步变成现实,提高了园区企业和居民的幸福指数,并进一步转化为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生态和资源基础。


    资源盘活产出最大效益


    作为一家省级园区,23平方公里的规划面积并不算大,如何在有限的土地上产出更高的经济效益,让经济发展的“含金量”“含绿量”更高?


    笔者了解到,在雨花经开区20年的发展历程中,以围绕片区主导功能、自然山水格局等,坚持1/7绿地、1/5商住用地、1/3工业用地的规划理念,构建“一轴、两带、两廊、五组团”的功能布局。


    对于绿地,雨花经开区更是倍加爱惜。园区范围内所有的绿地林地都被严格保护起来了,如清泉寺片区1200亩绿地与109亩水域、同升湖片区约2100亩绿地与600多亩水域等,均得到严格保护。


    绿地红线不能碰,为突破土地瓶颈,雨花经开区发展立足内涵发展、绿色发展、创新发展、质量发展、节能发展“五大维度”,坚持向空间要土地,向创新要动力,以绿色为底色,以智能拼未来。


    2006年,雨花经开区试水建设初级形态的标准厂房——环科园创业中心;2007年成功引进东湖高新后,开启长沙标准厂房建设;2018年,又成功引进长沙屿,现入驻企业140多家,其Easy-office全生态办公模式领衔长沙新一代办公标准。


    而与之呼应的是,通过打造多层工业产房、腾笼换鸟推进旧厂房改造等,变“摊大饼”为“搭积木”。雨花经开区2020年度建设用地集约节约利用水平,位列省级园区排名第一,园区发展朝着内涵式、内核式、内延式阔步前进。


    雨花经开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陈海波介绍,园区一直坚持向空中要生产力,向空中要效益,实现了设备上楼,集约发展,发展空间实现了立体化扩展,也撑高了园区发展质量的“天花板”。


    不止于此,“绿色园区”其他的一些指标中,雨花经开区也是多措并举,亮点频频。


    基础设施更绿色化。走进园区,道路两旁绿树成荫,园区绿化覆盖率33%以上,且逐年提升;园区在营公交车全部为电动新能源公交车,无柴油等高污染车辆运营;园区新建公共建筑均按照绿色建筑或节能建筑的标准设计、建设。


    制造体系更绿色化。以创建绿色工厂、绿色产品、绿色园区和绿色供应链为抓手,加强政府引导,加大政策支持,到2022年,雨花经开区共有32家企业完成了清洁审核,晓光模具、智水环境通过了省级绿色工厂认定,长沙比亚迪、普斯赛特光电入围2022年绿色工厂创建计划,初步建立了高效、清洁、低碳、循环的绿色制造体系。


    能源利用更绿色化。雨花经开区计划联合国网能源公司,加快屋顶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储能电站、充电桩建设。“十四五”期间,拟建设10万平方米屋顶、总功率为10MWp的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3座化学能储能电站,3座新能源汽车充电站点。力争2025年单位GDP能耗控制为0.0426tce/万元(tce:吨标准煤当量),到2025年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在268974.19tce,能源消费增量控制在84491.78tce。


    为了推进一批光伏发电项目,充分利用园区厂房屋顶布置光伏发电设备,提高新能源的利用率,雨花经开区专门成立了公司推进此事。


    去年8月,雨花水质净化厂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投入使用,该项目光伏总装机容量为1149.88kWp,采用8台100kW逆变器,采用0.4kV低压并网接入厂区电网,自发自用,余电上网。


    在水质净化厂实施光伏发电系统,不仅可以通过土地二次开发利用,降低电力成本开支,减少污水处理成本,而且可以减少碳排放,缓解城市环保压力。同时光伏板对污水池的遮挡,能有效抑制池内水体藻类生长,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污水处理效率。


    环境监管更智能化。雨花经开区充分发挥园区大气污染防控平台、用电监测系统等智慧化手段,全面做好污染现象预警、污染问题溯源、污染责任追踪等工作。压实企业主体责任,在重点项目设置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站点,进一步完善大气环境监控体系,同时完善监测预报共享平台,开展大气污染热点网格监管。引进专业“环保管家”,通过提供初期环境问题检测调查、源清单梳理、规划设计、工程建设、设施运维、污染治理,以及全过程诊断、分析、评估、决策等一揽子、一站式服务,形成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闭环思路。


    湖南新九方科技有限公司于去年成为园区的“环保管家”。“我们主要为园区提供环保政策研究,对工业企业、建设工地和河流进行环保巡检、建立环保档案、废气废水废固监测和环境宣教等全流程、全周期服务。”新九方环保管家部部长张艳介绍,雨花经开区是长沙首家引入“环保管家”的省级园区,两年来,公司技术团队行走在园区每一块土地、每一家工业企业中,见证着园区生态建设各项指标持续改善,生态环境持续提升。


    路漫漫其修远兮,绿色发展是百年大计,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只有园区坚定生态自信、增强生态自觉、实现生态自强,一届接着一届干,一年接着一年抓,才能让发展成果经得起时间的检验,才能在未来不负于历史,不负于时代,不负于人民。

    2022-08-18
  • 林业碳汇战略合作签约 内蒙古绿色碳库再升级

    人民网呼伦贝尔8月17日电(刘艺琳、寇雅楠)8月17日,林业碳汇战略合作签约仪式在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牙克石市举行。内蒙古森工集团与中国林业集团、包钢集团、中石油国际事业有限公司、内蒙古产权交易中心、和君资本5家公司签署一批战略合作协议。


    正值内蒙古大兴安岭重点国有林区开发建设70周年,内蒙古森工集团与5家公司举行林业碳汇战略合作签约仪式,旨在人才培养、碳汇科研、碳资产运营、碳金融产品开发等方面开启全方位合作,以实际行动贯彻落实“双碳”战略,厚植绿色高质量发展根基,合力助推低碳经济发展。








    签约仪式现场。人民网刘艺琳摄


    内蒙古森工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陈佰山强调,这次签署的一批战略合作协议是企业应对气候变化促进能源及碳中和相关行业间建立协同发展的生动实践。


    陈佰山表示,这次强强合作一方面会在林草碳汇项目产品开发、系统碳自愿减排市场搭建等方面取得成效,共同推进林草碳汇交易和碳汇经济发展,形成价格主导型市场。另一方面会在建立碳产业链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打造林业碳汇产业联盟、打通从碳供应到碳消费的合作流程、开展“绿色+能源价值链服务”等方面发挥酵母作用、辐射作用和示范作用。最后将在建立碳汇常态化合作机制、加强低碳人才培养、共同合作开发林业碳汇项目、探索林业碳汇交易模式、促进科研成果产业化等方面发挥良好的促进作用。


    内蒙古森工集团碳汇办主任包国庆介绍,2020年以来,森工集团积极打造“一库三平台四体系”。“一库”即林区碳汇数据库;“三平台”即林区温室气体清单更新信息平台、国家碳排放权注册登记信息平台、林业碳汇交易结算信息平台;“四体系”即林区碳资产管理体系、碳汇技术支撑体系、碳汇市场交易体系、多层次碳汇产业体系。


    包国庆说:“目前我们积极与国家有关部门对接,继续完善‘一库三平台四体系’。同时构建起统一开发、统一管理、统一销售的运营模式,目前运营已经步入正轨。通过两年多的运行,交易额达到3400多万元,取得了较好的业绩。”


    据悉,内蒙古森工集团经营保护我国面积最大、保存最好的内蒙古大兴安岭重点国有林区。林区生态功能区面积10.67万平方公里,森林面积8.37万平方公里。


    自1952年开发建设以来,几代务林人长期坚持“边采边育、采育结合”“右手栽树、左手砍树”的森林经营方针,累计造林2000多万亩,提供商品材和林副产品2亿立方米,森林面积、活立木蓄积、森林覆盖率超过了开发初期水平,森林资源实现长大于消,绿色碳库持续扩容。经中国林科院专家测算,林区每年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量达6160亿元,其中“绿色碳库”总价值量为1071.75亿元。


    目前,林区森林蓄积9.4亿立方米,森林碳储总量稳定在17.2亿吨以上,生态系统每年固定二氧化碳达8500万吨以上,森林蓄积年增量2000万立方米左右,保守估算林木年固定二氧化碳达3600万吨以上。

    2022-08-18
  • 仁怀市检察院公益诉讼助力生态环境保护

    日前,贵州省仁怀市检察院收到仁怀市法院作出的民事裁定书,裁定书依法对仁怀市检察院提起的对仁怀市某公司公益诉讼生态环境生态赔偿协议申请予以司法确认。

    今年2月28日,仁怀市某公司在运行维护盐津街道某地截流井的过程中,因管理不善,致使大量污水溢流外环境。该公司行为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的相关规定,致使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受到侵害,应承担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责任。

    仁怀市检察院履行民事公益诉讼公告程序后,未收到其他机关或有关组织提起诉讼,便在该公司申请的前提下,就案件的处理组织该公司召开磋商会,并邀请了仁怀市人大常委会、仁怀市政协等部门全程参与监督。

    通过磋商,仁怀市检察院与该公司达成生态赔偿协议。协议签订后,仁怀市检察院与该公司共同向仁怀市法院申请对达成的赔偿协议进行司法确认。

    据悉,该案的办理,是仁怀市检察院依法能动履职,以案件化办理助力赤水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彰显了检察担当。同时在上级检察机关的指导下,该院在办案中探索、在探索中办案,积极完善公益诉讼司法工作机制,通过司法确认,不但切实解决了问题,还有效节约了司法成本。

    2022-08-17
  • 区人大常委会就两部环保法律法规实施情况开展部署

    襄城融媒讯(通讯员史祎实习记者李紫璇)8月16日上午,襄城区人大常委会分别召开《湖北省磷石膏污染防治条例》实施座谈会、《中华人民共和国长江保护法》执法检查动员会。会议分两个阶段进行,区人大常委会主任欧阳玉宏出席会议并讲话,区领导刘林、付明辉、熊立华、朱海峰、王剑分阶段出席会议。

    座谈会上,区经信局、区生态环境分局、襄城经开区相关负责人分别结合各自职能就磷石膏污染治理情况进行汇报,副区长王剑对我区磷石膏处置工作进行具体安排。

    《湖北省磷石膏污染防治条例》将于今年9月1日起施行,这是我省出台的全国首部防治磷石膏污染的地方性法规。

    欧阳玉宏强调要做好压力传导,一是增强做好磷石膏综合治理工作的紧迫感;二是把握《条例》主要内容,做好实施准备工作;三是坚持标本兼治,推动磷化工产业高质量发展。

    在随后召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长江保护法》执法检查动员会,对此次执法检查进行了安排部署。湖北省是长江干流径流里程最长的省份和国家重要生态屏障,此次执法检查是湖北省人大常委受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委托开展,也是贯彻落实省委工作要求,推动长江大保护的具体工作。

    欧阳玉宏强调,一要提高对开展长江保护法执法检查的重要性认识;二要突出执法检查的重点内容;三要加强对长江保护法执法检查的统筹协调。

    2022-08-17
  • 渝北龙山街道:“内外兼修”助推文明城区建设

    为推动文明城区常态化、长效化建设。重庆市渝北区龙山街道广泛动员、高效响应,秉承全员参与、全域提升的工作理念,吹响环境整治行动“冲锋号”。


    自综合整治行动全面启动以来,龙山街道13个社区积极响应,强化宣传教育引导。社区工作人员及志愿者通过悬挂横幅、集中宣讲、发放问卷、宣传品等方式,营造出辖区居民关注、支持、参与文明城区建设的氛围。


    此外,渝北区人大代表丁勇来到松石路社区,积极倡导大家保持健康环保文明的生活方式,引导居民参与环境整治、杜绝“脏乱差”现象,以自身的模范行动带动了周围居民自觉维护文明城区建设成果。


    除了多形式的宣传外,龙山街道还结合推进落实“大城细管、大城智管、大城众管”,联合龙山派出所、交巡警龙山大队、城管龙山大队等部门,全面开展市容环境综合整治活动。


    “老师,店前堆放的物品请移到门市里面去,保持道路干净、整洁。”在旗龙路社区,龙山街道交巡警、城管人员正在对占道经营商户进行文明劝阻,加强对辖区商铺店外经营、乱堆乱放、机动车辆乱停放等行为的集中整治,教育引导机动车辆按序停放,督促门店落实好“门前三包”主体责任,规范商品摆放,清理破损广告牌,切实营造干净、整洁、清爽的城市环境。


    通过“网格区域+社区包片”方式,社区工作者、志愿者、党员们也纷纷拿起清洁工具,对辖区绿化带、人行道、楼道等公共区域进行彻底清理,共同维护社区环境。


    龙山街道办事处主任文乐乐表示:“文明城区建设不在于‘一时’,在于‘一直’,我们不仅要宣传到位,更要带头践行,以实际行动来弘扬文明、传递文明、践行文明。”


    据悉,8月15日,龙山街道联合城管龙山大队、交巡警龙山大队,出动渣车8台次,清理各区域杂物和垃圾18车,整治游摊32个,清理亭棚伞15个,规范骑门摊点175个,清理违规停放车辆3台,处罚违停80余次,纾解文明建设痛点难点16个。


    下一步,龙山街道将坚持“内外兼修”,以实为效,着眼常态,持之以恒,常抓不懈,奏响“文明音符”,共建共享文明成果。(李春燕)

    2022-08-16
  • 宁夏总工会党员干部听“人民楷模”讲述防沙治沙的奋斗故事







    央广网银川10月23日消息(记者许新霞、通讯员唐永富)10月22日,宁夏总工会机关党委组织机关全体党员干部到灵武市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井沟护林点开展“梦想与奋斗·建设美丽新宁夏”集中主题党日活动。







    全体党员干部在白芨滩大泉治沙区党性教育参观点、“人民楷模”、全国劳动模范、改革先锋、“最美奋斗者”王有德林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领略浩瀚的治沙工程,倾听新时代奋斗者的防沙治沙故事。







    “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现场,党员干部高举右手,重温入党誓词。







    “农村娃,不忘本,讲奉献,赞党恩,论英雄,是人民。治沙一生终不悔,留住青山贵如金……”在井沟护林点——宁夏沙漠绿化与沙产业发展基金会所在地,党员干部们聆听了“人民楷模”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王有德介绍基金会工作情况、治沙成果和艰苦卓绝的奋斗事迹……







    参加活动的党员干部们感触颇深,畅谈心得,展望未来。







    “主题党日活动让我们思想上受到震撼,内心深处受到教育,感受到以王有德为代表的治沙英雄们扎根荒漠、战天斗地、人进沙退的奋斗激情,目睹了白芨滩化荒凉为生机的生态环境改善,这种劳模精神将激励我们新一代共产党人筑牢信仰忠诚、践行初心使命。”办公室党支部党员王霄说。







    “第一次领略到沙漠变绿洲的伟大工程,非常震撼非常激动,同时也深刻感受到以治沙英雄王有德为代表的白芨滩治沙人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高尚情怀和迎难而上的拼搏精神,对我们每位年轻党员,既是教育,也是鞭策,这种可贵精神必将激励我们发奋图强,追求卓越。”女职工部党支部党员寇苗苗说。

    2022-08-15
  • “人民楷模”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王有德

    王有德与职工一起在毛乌素沙地边缘的沙丘上扎草方格新华社发


    王有德是宁夏灵武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原党委书记、局长,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他团结带领白芨滩林场职工大力推进防沙治沙,营造防风固沙林60多万亩,控制流沙近百万亩,有效阻止了毛乌素沙漠的南移和西扩,实现了人进沙退的伟大壮举。

    王有德,男,回族,中共党员,1953年9月生,宁夏灵武人。自从1976年进入林业系统工作后,王有德一直坚守着“生命不息,防沙不止”的人生信念,用40多年治沙一线的打拼,在浩瀚的毛乌素沙漠边缘筑起了一道牢不可摧的生态屏障,保护了母亲河、保护了万顷良田,探索形成了“宽林带、多网络、多树种、高密度、乔灌混交”、“林农牧副多业并举”等防沙治沙模式,实现了“沙漠绿、场子活、职工富”的奋斗目标,成功走出一条“以林为主,林副并举,多种经营,全面发展”的兴场之路,为“三北防护林”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为国内外沙漠化治理提供了宝贵经验,见证并践行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多栽一棵树,就是我的价值;多治理一片土地,荒山变成绿洲是我的价值;当地老百姓能找到幸福之术,就是我的价值!”在人与沙漠的抗争中,王有德以坚韧的毅力和“宁肯掉下十斤肉、不让生态落了后”的拼搏干劲,成为我国科学治沙的探路人。他荣获“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治沙英雄”、“改革先锋”、“最美奋斗者”等称号。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前夕,党和人民授予他“人民楷模”国家荣誉称号,习近平总书记亲自给他颁奖。

    2022-08-15
  • 【爱国情 奋斗者】魏振江:带领瓜农走上节水致富路

    走进伊吾县淖毛湖镇西坎尔村,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排排整齐的安居富民房、笔直的柏油马路、家家户户门前停放着的小轿车,处处呈现出一片安定祥和的气氛。这里人人讲团结、思稳定,家家户户谋发展、奔小康。西坎尔村之所以有这样的成绩,离不开村党支部书记魏振江的努力。

    1999年6月,魏振江当选为西坎尔村党支部书记,20年来,魏振江始终怀着质朴、诚挚的为民情怀,扑下身子真情付出,带领村民走上了一条节水致富路。

    西坎尔村自1993年种植哈密瓜以来,干旱缺水是无法扩大种植面积、提高品质的重要因素。1993年,西坎尔村种植的哈密瓜仅有120亩,其余多是小麦和棉花,随着淖毛湖哈密瓜品质被越来越多的消费者认可,市场价格不断攀升,村民们都改种了哈密瓜。

    魏振江上任后,召开村“两委”会议,决定采用膜下滴灌技术。魏振江带头在自家的瓜田里实施节水滴灌。“当时也是冒着风险的,第一年滴灌300亩,大获成功。”魏振江介绍说,第2年,村民们开始主动找到村里,要求实施滴灌,村里就对2000亩地实施滴灌,后来都增收了,发展到现在家家户户都用上了滴灌。

    王胜军是西坎尔村村民,种植有100亩哈密瓜,是村里的种植大户。2003年,他将以往的沟灌整体改为滴灌后,不仅节省了水费开支,与此同时,当年的哈密瓜产量也大幅提升。王胜军告诉记者,从沟灌到滴灌,一亩地多出来200株—300株苗。

    一年下来,滴灌技术试验田每亩产值达3800元,比一般传统沟灌地增收了1500元,村民看到试验获得成功,并能增产增收,纷纷加入膜下滴灌技术的推广行列,西坎尔村成为全镇第一个实施膜下滴灌的村。

    西坎尔村还被选为有机精品哈密瓜生产试点工作村,全村208亩哈密瓜地获得了有机生产转换期认证。近年来,西坎尔村不断尝试新品种实验,先后引进和试种了8501、8601、香妃蜜、金花蜜25号、西洲蜜17号等品种,瓜农收入从往年每亩3800元增长至今年每亩5600元,村民收入提高了,哈密瓜良种引育和推广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近年来,为改善村民们的居住环境,魏振江又将村容整治提上了日程。在他的带领下,村里5条巷道两边的垃圾得到了彻底清理,20余处安全隐患排除了,5条巷道完成柏油路铺设,村民家的庭院里垃圾杂物得到清理,种植上了爬山虎、葡萄,打上了水泥地坪。

    如今,西坎尔村已成为伊吾县新农村建设的示范村、远近闻名的富裕村。魏振江先后获“全国农村青年创业致富带头人”“自治区农村青年致富状元”“哈密市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

    2022-08-15
  • 致敬最美奋斗者 | 郑桂萍:扎根沃土 质朴耕耘

    扎根沃土质朴耕耘

    新时代大庆“最美奋斗者”

    她就是

    我们的郑桂萍老师

    郑桂萍,一名一心扎根黑土地,用科研成果武装农田的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水稻研究中心主任、农垦总局水稻耕作学科带头人。三十年来,她在为农业、农村、农民服务的过程中,实现着自己的人生价值追求。

    清晨,当人们刚从睡梦中醒来时,郑桂萍已经在自己的实验室里查看水稻样本秧苗的长势情况。

    2013年市里一些种田大户、农业企业谈过秸秆综合利用、水稻苗床土成本高等实际问题后,郑桂萍就一直记在心里,当年确定了水稻机质板育苗科研方向,并制定出平盘、半播盘和无土育苗三步走计划,起早贪晚进行科学实验。目前,进入到了科研内容的攻坚夺果最后关键阶段。

    八一农大农学院教授郑桂萍说:“基质板育苗技术,这是一个新技术,也是学校产学研的技术,开发作物秸秆为主要原料,就是农业可再生资源的废弃物,用它们来作为基质,来代替土壤进行育苗,第一个解决了秸秆出口问题,实现秸秆利用10%,这个在当今秸秆综合利用上意义很大,另外一个重要的生态意义在哪里呢,原来育苗取土,非常困难,好的育苗土,挖树带、挖旱田土,存在问题,第一生态环境破坏了,第二旱田土有农药残留等,还会对水稻秧苗造成药害,这样经常育不出壮苗。所以我们用这个代替土,就保护了生态环境,保护了优质农田土,这是很重要的一个意义。”

    提及郑桂萍与水稻结缘,要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讲起,当时黑龙江水稻生产刚开始起步,作为垦区的大学,不能没有水稻科研,1984年,郑桂萍留校任教,便与搞栽培水稻育种的丈夫李金峰一起,开启了水稻科研的夫妻组合,也成为八一农大水稻科研事业的开拓者。

    郑桂萍同事赵淑英说:“谁愿意搞水稻啊,搞水稻女老师是很困难的,你看她穿个大靴子,特别是在有雨的时候,穿个大雨衣,真看不出是个女老师。泥里水里,原来什么都没有,后来他们俩,硬在这学校周围搞了那么大一块基地。”

    在夫妻二人的共同努力下,八一农大的水稻科研事业蒸蒸日上,他们培育出4个水稻优质高产新品种,在垦区得到大面积推广,并圆满完成省部级多项水稻重大科研课题,多次受到农业部、黑龙江省及农垦总局的表彰奖励。2005年,李金峰荣获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然而令人痛惜的是,2006年8月的一天,李金峰从农场实验基地返回路途中遭遇车祸,以身殉职。突然失去了生活和事业的亲密伴侣,郑桂萍遭受的精神打击可想而知。为了水稻科研事业的持续发展,她化悲痛为力量,继续开始忘我的奔波,走农田,入地块,将课堂搬进了田间地头。

    八一农大农学院教授郑桂萍说:“我在和农民接触过程中,就发现很多农民他们很渴望致富,他们也希望自己获得高产获得高效,但是往往都是由于技术掌握得不好,所以很费时费力,没少付出,但是他们收获不高,所以这样我就觉得我作为一个农业科技工作者,作为一名农业大学的教师,就应该为农民做些什么,力所能及的,解决一些实际中生产中的问题,能够为他们增效增收,做出一份自己应该做的事情。”

    作为垦区农业部水稻高产项目西部管理局的首席专家,郑桂萍每年花费大量的时间,奔波于农场、农村水稻田间和实验基地,进行技术指导和测产验收,风风雨雨里从不懈怠。十多年来,她举办农技培训1千多场次,累计培训农民8万人次,黑龙江省凡是种植水稻的地方,都留下过她瘦弱的身影。

    十几年来,郑桂萍带领的团队,取得18项科研成果,8项成果获得省部、厅局级奖励,其中“水稻保护性耕作节水栽培技术体系及配套机具的开发与研究”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2016年,由郑桂萍发明的水稻旱平垄作双色双深栽培模式,在垦区20多个农场得到推广应用,被誉为现有水稻栽培模式的重大变革。

    八五九农场副场长韩东来说:“把节水节肥发挥得淋漓尽致,会给农业生产提供很大的帮助,而且对推动农业生产三减,提高作物产量、提高作物品质上,会起到很好的作用。”

    躬身科研和教育事业30多年,郑桂萍先后获得了“全国粮食生产突出贡献农业科技人员”、“全国五一巾帼标兵”、“黑龙江垦区科技创新标兵”和“全国优秀教师”等光荣称号,当年风华正茂的郑桂萍,如今已年近花甲,但踏实做事,为水稻科研事业默默奉献的精神,在她心里始终未变。

    八一农大农学院教授郑桂萍说:“我们每名党员同志,也应该把自己的工作做得更好,所以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还会发挥余热,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为咱们黑龙江农业,为我们农民增产增收增效,做出自己的一份努力、一份贡献。”

    择其所爱

    爱其所择

    愿八一农大人

    以梦为马不负耕耘

    2022-08-15
  • 奋斗者正青春丨“新农人”吴海红:打造生态田园线上耕耘新市场

    伴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不断深入推进,农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在国家政策支持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到返乡创业的热潮中,发展特色农业,在广阔的农村天地里大放异彩,成长为推动乡村振兴、农业现代化的新生力量。1980年出生的吴海红就是这样一位“新农人”。

    “原来我做过销售,后来跟着丈夫转行做了农业。”吴海红告诉记者,丈夫朱文贤多年来一直从事农业种植技术方面的工作,2021年,他们创办了耘心家庭农场,以农为业、以农为乐、以农为生,探索创新经营方式,追求生态绿色安全农产品。

    敢于尝试,创办休闲果蔬采摘园

    日前,记者来到位于黄海南路附近的耘心家庭农场,几排整齐的设施大棚间,数十只大白鹅、小鸡仔正在啄食、嬉戏,微风拂过,一幅美丽的乡村田园画在眼前展开。

    一头干练的短发,一身简单的衣着,小麦色的皮肤……常年扎根田间,穿梭在果蔬大棚里,让吴海红看起来更多了份质朴和坚韧。“我们农场有80亩地,其中露天栽培20亩、冬暖式日光温室3个占地10亩、普通拱棚15个占地10亩、玻璃温室1个占地12亩,还有农产品分拣、包装车间及保鲜库等。”说话间,吴海红带记者来到一排拱棚前,这里分别种植了树莓、西红柿、黄瓜等果蔬。

    “5月份,树莓一上市,我们就开始亲子采摘体验,节假日很多家长会带着孩子来采摘,能一直持续到10月份,农场里还有蜜薯、小西红柿等10余种果蔬。”跟随吴海红走进树莓拱棚,一垄垄树莓枝叶繁茂,拨开叶子一棵棵树莓饱满晶莹,尝一口,酸酸甜甜,柔软鲜美。采摘过程中,吴海红告诉记者,别看农场不小,但平时就只有家里的4个人来管理,农场里有智能水肥一体机、放风机等智能化设备,大大减少了劳动力。

    吴海红性格豁达开朗,作为“新农人”,她在传统农业发展中融入新理念、新技术和新方式,让农业发展走向新高度。在家庭农场里,吴海红探索生态种植、生态养殖、订单农业、乡村旅游……将普通农田种成了“生态田”“高效田”。不仅如此,她还探索农业休闲观光、果蔬采摘体验等创业新门道,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生产综合效益。

    敢于创新,开启“农场+线上”助农新模式

    “我们是从淄博过来的,从抖音上看到了这里的家庭农场搞得不错,有树莓、西红柿、黄瓜等果蔬作物种植,便过来参观学习一下。”采访中,记者碰到了刘先生一家,他通过网络了解到耘心家庭农场后,专程开车赶来学习。

    作为新一代农民,吴海红在发展思路上和父辈们早已不同,她结合市场需求,更了解时兴的销售方式。一番考察后,吴海红发现在网上咨询的人越来越多,她便开始发展经营抖音账号。起初,站在镜头前,吴海红也没有形成自己的风格,随着拍摄视频多了,直播次数多了,她找到了自己的优势。她说:“我的优势在于专业和耐心。”

    “我现在的抖音粉丝有25万+,平时我会在线上介绍我们的果蔬、讲解种植技术等。”吴海红说,手机架起来,屏幕这边是新鲜的蔬菜、朴实的种菜人和充满激情的主播,屏幕那端则是热情的万千网友,“互联网+农产品”的销售模式提升了农产品供销的对接效率,买方和卖方都得到了实惠,对于农产品品牌的推广也大有裨益,还有很多想学技术的菜农慕名而来。

    在这里,豆角、黄瓜等大棚中都实行了套种模式,基本上常年不歇地。为了提升果蔬的品质,吴海红在家庭农场里采用专门配制的有机肥,提高土壤肥力。在防治虫害方面,他们尽可能采用物理防治,避免化学防治带来的危害。“我会主动跟同行学习交流,然后结合自身经验进行总结,不断提升种植技术水平。”吴海红说,她的愿景是,以技术创新为主线,以特色健康农产品为杠杆,把农场做成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精品示范家庭农场。(寿光市融媒体中心记者郑小菲)

    2022-08-15

  • 首 页  上一页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下一页    尾 页  

    版权声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5 8629 6259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1696号 蒙ICP备160010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