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官方:截至去年底中小河流累计完成治理河长超10万公里

    水利部今天上午举行新闻发布会,相关负责人表示,我国中小河流面广量大,治理任务艰巨而繁重。截至2021年底,我国中小河流累计完成治理河长超过10万公里,防洪能力得到明显提升,河流沿线的重要城镇、耕地和基础设施等得到有效保护,洪涝灾害风险明显降低,中小河流治理取得了阶段性成果。2022年,为高质量推进新阶段中小河流治理工作,全面完成年度中小河流治理任务,水利部将重点做三方面工作:


    一是牢固树立流域治理观念,系统谋划新阶段中小河流治理工作。以流域为单元,与流域防洪规划修编工作相衔接,系统、完整、科学编制中小河流治理总体方案,目前水利部已启动总体方案编制工作。同时,结合已经印发的《“十四五”解决水利防洪排涝薄弱环节实施方案》,按照整河流治理、分阶段实施的要求,提出2023-2025年中小河流治理清单和治理方案,区分轻重缓急,合理安排建设时序,达到“治理一条,见效一条”。


    二是完善体制机制,进一步规范中小河流系统治理工作。2022年,水利部将进一步完善制度,制定出台关于中小河流治理项目建设管理和系统治理技术指导等规范性文件,完善责任体系,规范工作程序,明确技术要求,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全面推进中小河流系统治理。按照《水利部关于强化流域治理管理的指导意见》,强化流域管理机构在中小河流治理工作中的指导监督作用。


    三是狠抓项目实施管理,确保治理任务按期完成。水利部将加强中小河流治理项目台账管理,落实“周调度”机制,动态掌握项目建设实施情况;加强组织协调,及时解决项目建设堵点难点问题,确保序时推进;对进度滞后的项目采取通报、约谈、挂牌督办、现场督导等多种措施,确保项目顺利推进和建设任务按期完成。


    2022年,中央财政水利发展资金分两批共安排213.4亿元,下达治理任务12013公里,各地完成中央补助资金分解到1466条河流,涉及项目1815个,其中174条河流计划2022年完成整河治理。截至6月30日,已开工项目1179个,完成治理河长3888公里,占下达治理任务的32.4%。各地分解中央补助资金211.34亿元,落实地方资金93.68亿元,已完成投资141.57亿元,投资完成率46.4%。

    2022-07-12
  • 2022年上半年全国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央广网北京7月10日消息(记者王泽华)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和报纸摘要》报道,生态环境部有关负责人9日通报2022年1-6月全国生态环境质量状况,数据显示,上半年全国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生态环境部有关负责人介绍,今年上半年,全国空气质量总体改善。地级及以上城市优良天数比例达到84.6%,同比上升0.3个百分点;PM2.5浓度为32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5.9%。在河南郑州,根据《郑州市“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到2025年,郑州市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比例不高于1.4%。


    郑州市生态环境局大气生态环境处副处长尚重阳:我们将以空气质量持续改善为核心,推动主要污染物浓度稳步下降。持续打好夏季臭氧污染防治攻坚战、柴油货车污染防治攻坚战和秋冬季重污染天气消除攻坚战。


    在水生态环境状况方面,今年上半年,全国地表水环境质量持续向好。地表水Ⅰ—Ⅲ类水质断面比例为85.7%,同比上升4.0个百分点;劣Ⅴ类水质断面比例为1.1%,同比下降0.8个百分点。在浙江宁波,为进一步提升当地水生态环境质量,当地启动“碧水斩污”等四项专项行动。


    宁波市生态环境局水生态环境处副处长陈科威:全面排查视控监测断面所在的河道水体的入河排口,建立排口清单,对于一些非法设置或者是有问题的排口,一律进行整治。


    四川宜宾,素有“万里长江第一城”的美誉,长江、金沙江、岷江在四川省宜宾市主城区交汇,形成了三江汇流的壮阔景象。当地通过减少污水排放、建立湿地公园等措施,持续改善岸线生态环境。


    宜宾市委书记方存好:通过湿地的自然进化,可以排放标准达到地表III类。目前长江干流的水质一年当中有三百多天可以稳定在地表II类水质。三江汇流之处,鱼跃三江的景象正在成为市民的新期待。

    2022-07-11
  •   “咬住问题不放松”——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成效综述之二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强调:“中央环境保护督察制度建得好、用得好,敢于动真格,不怕得罪人,咬住问题不放松,成为推动地方党委和政府及其相关部门落实生态环境保护责任的硬招实招。”


    啃最硬的“骨头”,解最难的问题。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制度2015年建立实行以来,动真碰硬、攻坚克难,对生态环境违法行为形成强大震慑,推动一批影响重大、久拖不决的难题得到破解,切实解决了一批群众身边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


    聚焦重大生态环境问题,通过督察推动整改


    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聚焦重大生态环境问题,坚持问题导向,持续传导压力,以督察整改为契机推动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强力推动,祁连山生态保护大见成效。


    祁连山是西北地区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1988年,国务院批准建立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然而,祁连山自然生态曾因违规过度开发遭到严重破坏。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坚决整改。


    在督察推动下,自然保护区内探采矿项目全部关停退出,对水电站开展分类处置及生态修复,对旅游项目进行全面整改,核心区生产经营项目全部退出。


    大美祁连的景象又回来了。2019年8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甘肃考察时来到中农发山丹马场有限责任公司一场。得知中央提出的整改任务已基本完成,祁连山生态环境修复和保护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总书记给予肯定:“这些年来祁连山生态保护由乱到治,大见成效。”


    紧盯不放,内蒙古“一湖两海”重现生机。


    内蒙古呼伦湖、乌梁素海、岱海,是我国北方生态安全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提及“一湖两海”污染防治问题,强调“要对症下药,分别制定治理方案,既急不得,也慢不得,要按规律办事”。


    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高度关注“一湖两海”,多次指出治理抓得不紧、推进不够等问题。2018年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回头看”期间,督察组指出,内蒙古自治区及呼伦贝尔市在推进呼伦湖生态环境治理方面做了一些工作,但总体效果并不明显,工程项目随意调整,治理工作不严不实。


    把督察压力化为治理动力。内蒙古全面推进综合治理,从“治湖泊”向“治流域”转变,使“一湖两海”生机盎然。呼伦贝尔市把呼伦湖保护治理作为筑牢生态安全屏障的“头号工程”,累计投资近50亿元,组织实施七大类40项保护治理项目。如今,保护治理取得积极成效,呼伦湖的一池碧水润泽草原、造福人民。


    吉林长白山违建高尔夫球场及别墅、广西凤山世界地质公园野蛮开采、海南违规围填海、重庆缙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违建突出……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严肃查处了一批突出问题,相关整改工作正在扎实推进并取得阶段性成效。


    聚焦久拖不决的“老大难”问题,根治生态环境痼疾


    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盯到位,管到底,坚持“新账”“旧账”一起解决,推动一批积累多年的问题得到根治。


    开展专项督察。


    下塞湖是南洞庭湖的一处湖洲,位于湖南省益阳市沅江市与岳阳湘阴县交界处,沅江部分于2002年纳入国际重要湿地,湘阴部分于2003年划入横岭湖省级自然保护区。2001年以来,夏某以生产和销售芦苇的名义承包了下塞湖,陆续修建矮围,在其中非法捕捞养殖,盗采沙石,严重破坏湿地生态,影响行洪安全。2014年湖南省要求对矮围进行整治,但是拆除工作进展缓慢,未达到整改要求。


    2018年5月,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办公室专项督察组进驻益阳。沅江市和湘阴县有关部门迅速行动,十余天时间里将矮围和节制闸全部拆除,恢复原貌。


    紧盯重点问题。


    河北省河钢集团石家庄钢铁有限责任公司建于1957年,随着城市不断发展,曾长期被包围在石家庄市主城区,排污烟囱与城市发展日益格格不入。石钢搬迁从2008年就开始提,但是一个几千人的大厂要整体搬迁谈何容易,问题一直拖下来。


    2018年,中央环境保护督察“回头看”反馈意见:“石家庄市产业结构调整和重污染企业退城搬迁进展迟缓”。石钢搬迁成了整改重点项目。


    河北省和石家庄市下定决心。2020年9月,石钢主厂区正式停产,腾退出的上千亩土地“腾笼换鸟”。位于井陉矿区工业园区的新厂区于2020年10月顺利投产。


    曝光典型案件。


    “开一处矿山,毁一片草原,损一方生态。”在内蒙古东北部霍林河区域,国家电投霍林河煤矿曾存在严重生态破坏问题。督察组将这一问题作为典型案件公开曝光后,国家电投以及通辽市、霍林郭勒市党委政府均深刻反思,一场由督察整改掀起的“绿色革命”就此展开。


    霍林河煤矿矿山生态环境治理整改工作方案逐步实施,党政干部包“山头”督促指导。国家电投内蒙古公司一号露天矿,挂好“专家号”,推广“土办法”,打造了“自维持、免维护”的自然生态系统。


    如今,霍林河煤矿复垦绿化率提高到97%、植被覆盖度由原来的35%以下提高到51.5%,矿山复垦效果初步显现,生态功能得到恢复。仅用了两年多时间,霍林河煤矿就成为生态矿山样板。


    聚焦群众身边的“急难愁盼”问题,解决危害百姓的“小事”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强调:“有利于百姓的事再小也要做,危害百姓的事再小也要除。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就要打几场标志性的重大战役,集中力量攻克老百姓身边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


    水体黑臭、垃圾乱堆、油烟异味、噪声扰民……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始终坚持人民至上,把这些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小问题”,作为督察关注的“大事情”,急群众所急、想群众所想,通过推动督察整改,切实解决了一批群众身边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


    江西省南昌市麦园垃圾填埋场,承载着全市城市生活垃圾的填埋处理任务。随着作业面积增大,场区垃圾和渗滤液产生的臭味问题日益突出,群众强烈投诉。


    在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全力推动下,南昌市下大决心,累计投入约35亿元,对麦园垃圾填埋场开展全面彻底整治。垃圾填埋场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显著加强,彻底“改头换面”。今年第一季度,麦园垃圾填埋场环境问题在日常信访投诉中“归零”。


    辽宁省沈阳市祝家镇一处荒山,曾有9个污泥储存坑,存放了约150万吨含水污泥。附近小常王寨村的村民说,2017年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期间,群众把问题反映到督察组。治理加力提速。堆存污泥清运,外运污泥无害化处置,现场回填复绿,这些整改任务均提前完成。同时,沈阳市累计投入1.55亿元,对周边裴家堡、小常王寨、常王寨3个村实施“宜居乡村”建设。


    在督察推动下,不仅解决了困扰周边人民群众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而且促进了宜居乡村建设、提高了村民生活质量。


    在湖南省常德市鼎城区石板滩镇,境内的石煤矿在经过持续多年的粗放开采后,曾经晴天灰尘漫天,雨天污水横流。“村里没有一口好水,也没有一块好田,就连空气都呛人。”石板滩镇兴隆桥村党总支书记曾勇回忆说。


    2018年,石板滩石煤矿区的问题被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披露。按照“锁水、控源、截流、治污、监控”的基本思路,当地政府打响生态修复治理攻坚战。2021年6月,石板滩石煤矿遗留矿坑整改问题全面完成。


    周边村民纷纷“点赞”:“治理之后,空气好了,山青了,水绿了,沟里有鱼了!”


    督察人员表示,“群众满意,是我们督察最大的动力。”“要把工作总结写在群众的家门口。”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开展以来,累计受理转办群众生态环境信访举报28.7万件,目前完成整改28.5万件,取得了“中央肯定、百姓点赞、各方支持、解决问题”的明显成效。

    2022-07-11
  • 广西力争将平陆运河打造成世界级生态运河

    人民网南宁7月8日电近日,记者从平陆运河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情况新闻发布会获悉,平陆运河项目将以“河畅、水清、鱼翔、岸绿、景美、低碳”为目标,通过开展运河沿线水环境综合整治和水生态修复,实施自然岸线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建设沿河生态廊道,着力打造低碳运河,力争将平陆运河打造成为世界级高水平保护的生态运河、绿色运河。


    为构建“绿色和生态平陆运河”,广西将实施一系列措施提升平陆运河的生态环境保护水平。一是将“通航、治水、复绿、造景、循环”等理念融入项目设计、建设和运营全过程,不断完善项目设计期、施工期、运营期的环保措施建议,提升运河的生态环境保护水平。二是在平陆运河沿线两岸原则上预留1公里的保留区用于建设生态廊道,保护沿线生物多样性,实施保护性开发。针对性地提出在运河越岭段布设动物通道,促进运河两岸间动物的自然交流;保留36处原河道的形态或形成的牛轭湖作为生态涵养区,最终形成“多廊+多点”景观格局,构建平陆运河生物多样、丰富的运河生境。三是合理设置过鱼设施和鱼类增殖站。拟在平陆运河青年枢纽设置2个鱼道,为鱼类和水生生物提供洄游通道,恢复钦江的连通性,解决现有青年水闸鱼类洄游阻隔问题。并通过建设人工增殖放流站、开展人工增殖放流等有效措施对鱼类损失进行补偿。四是建设生物多样性观测站,对运河沿线陆生、河流和海洋生态进行定期观测。通过监控系统及时反映平陆运河建设运行后生态环境变化趋势,并以此为依据不断完善生态安全措施。


    据悉,平陆运河作为实施西部陆海新通道等国家战略的重大牵引工程,将严格按照《湿地保护法》相关规定,对红树林湿地能避尽避,在确实无法避让的情况下,尽量少占用红树林湿地。同时,经专家组评审通过的《平陆运河(兰海高速钦江大桥以下段)对红树林生态影响评价报告》评价结果表明,项目建设对红树林生态系统完整性、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影响总体较小。


    项目启动以来,为降低对红树林湿地的影响,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局还积极督促指导项目业主加强项目占用影响湿地的生态防护和修复工作。根据项目环境影响报告,平陆运河项目在施工期和运营期将采取多项减缓环境影响的合理措施,最大限度地减轻项目对周边区域红树林生态系统的影响。另外,在施工期将对影响区域开展红树林生态监测,并在运营期开展至少跟踪监测5年,一旦发现问题及时调整施工方式、时序,改进管控措施和应急预案。对于项目建设占用的红树林湿地,将采用植株移植和新造林修复等方式,按占用面积的3倍实施异地修复,并开展5年管护,督促项目业主把恢复、监测等费用纳入概算,确保广西红树林保有量不因项目建设而减少。


    据悉,平陆运河是西部陆海新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珠江—西江流域连接北部湾港的亿吨级水运交通大动脉,上游与素有“黄金水道”之称的西江航运干线相连,向西经邕江直通南宁和左、右江腹地并通云南,向东经郁江直通粤港澳大湾区,向北通过黔江、红水河或柳江直达贵州,向南由北部湾出海。平陆运河线路全长约140公里,起点位于南宁市邕江下游150公里的横州市西津水库平塘江口,跨沙坪河与钦江支流旧州江分水岭,经钦州市灵山县陆屋镇沿钦江干流南下进入北部湾钦州港海域。(王勇、蒋军林、张雷)

    2022-07-08
  • 中央生态环保督察七年答卷:“史上最严”环境整治带来“绿色变革”

    中新社北京7月7日电(记者阮煜琳)洞庭湖1.8万米超级矮围13天拆除、秦岭上千栋违建别墅被彻底整治、甘肃祁连山生态严重破坏掀起“史上最严”问责风暴......七年来,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查处多起重大典型案件,啃掉一个又一个破坏生态环境的“硬骨头”,也向全社会交出一份成绩斐然的绿色答卷。


    2015年8月30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环境保护督察方案(试行)》,正式建立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制度。从2015年12月起,在全国31个省级行政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开展第一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到2018年,完成第一轮督察全覆盖,并分两批对20个省级行政区开展“回头看”。


    2019年6月,《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工作规定》施行。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工作领导小组正式成立,进一步强化了督察权威。2019年7月,第二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全面启动。


    “督察就是奔着问题去、奔着责任去,紧紧盯住生态环境领域的突出矛盾和重大问题”,中国生态环境部副部长翟青说,督察着力啃“硬骨头”、消除“老大难”,解决了一大批长期想解决而未能解决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


    云南九大高原湖泊是中国唯一不冰冻的湖区,被称为镶嵌在云贵高原上的一颗颗璀璨明珠。2016年11月,督察组向云南省反馈督察情况指出,星云湖、杞麓湖、异龙湖水质仍为劣Ⅴ类,个别指标恶化趋势明显。滇池、阳宗海、程海水质有所改善,但仍未达到规划目标要求。抚仙湖、泸沽湖、洱海,部分近岸水域水质不容乐观。


    云南以革命性举措推进九大高原湖泊保护治理,取得了积极成效。根据2021年监测数据综合评价,抚仙湖、泸沽湖水质保持Ⅰ类,洱海由Ⅲ类提升到Ⅱ类,阳宗海保持Ⅲ类,滇池草海由Ⅳ类提升到Ⅲ类。


    2017年4月,督察组指出,祁连山等自然保护区生态破坏问题严重。大规模无序采探矿活动,造成祁连山地表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加剧、地表塌陷等问题突出。祁连山区域黑河、石羊河、疏勒河等流域水电开发强度较大,该区域现有水电站150余座,其中42座位于保护区内,带来的水生态碎片化问题较为突出。


    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问题引发社会广泛关注,也由此经历了近半个世纪来最大规模的生态环境整治。包括甘肃省副省级干部在内的上百人因祁连山生态破坏问题被问责。这场被称为“史上最严”的环保问责风暴带来了祁连山的绿色变革,如今祁连山山变绿了,水变清了,昔日遭到破坏的山峦又重现盎然生机。


    “督察有力推动各级党政领导坚决扛起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责任”,翟青说,不少地方领导都讲“督察是猛击一掌”。各省份普遍成立由党政主要负责人担任组长的领导小组,将督察作为重大政治任务、重大民生工程、重大发展问题,推动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措施之实、力度之大、成效之显著前所未有。


    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取得显著成效。截至目前,第一轮督察和“回头看”整改方案中明确的3294项整改任务,总体完成率达到95%。第二轮前三批整改方案明确的1227项整改任务,半数已经完成。第四、五、六批督察整改正在积极有序推进。督察受理转办的民众生态环境信访举报28.7万件,到目前为止完成整改28.5万件。


    历时三年,到今年6月,第二轮六批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任务圆满完成。翟青说,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是党和国家重大的体制创新和重大的改革举措。推动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站在新的起点上,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始终坚持严的基调,坚持问题导向,不断推动督察向纵深发展。(完)

    2022-07-08
  • 做绿色低碳生活方式的践行者

    8年,3000张照片,为蓝天存档。在河北石家庄,有一位77岁的摄影爱好者王汝春,他自2014年起坚持每天早上拍摄同一片天空,8年间几乎没有中断,真实记录了蓝天一年比一年多的历程。2022年全国节能宣传周期间,王汝春老人记录下的“生态故事”在网上引发了许多人的共鸣,网友纷纷晒出家乡的蓝天,讲述家乡的变化。一张张照片,折射出各地蓝天保卫战的显著成就,也鼓舞着更多人做绿色低碳生活方式的践行者。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每个人都是生态环境的保护者、建设者、受益者,没有哪个人是旁观者、局外人、批评家,谁也不能只说不做、置身事外。”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绿水逶迤,青山相向,草木繁盛,花鸟为邻,推窗可见绿,白天抬头有蓝天白云,夜晚能望见繁星闪烁,这般的田园诗意,凝聚着人们对绿色美好生活的共同向往和追求,也离不开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每个人都做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者、推动者,践行绿色低碳生活方式,以实际行动减少能源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才能在点滴之间汇聚起生态环境保护的磅礴力量,呵护好我们的地球家园,守护好祖国的绿水青山。

    绿色低碳,人人有责,也人人可为。遵守规定,做好垃圾分类;合理设定空调温度,夏季不低于26摄氏度,冬季不高于20摄氏度;尽量购买耐用品,少购买使用一次性用品和过度包装商品,外出自带购物袋;出行优先选择公共交通或者自行车、步行等绿色出行方式……这些力所能及的环保行动,非但不会降低生活质量,反而有助于提升文明素养,让生活更健康。从我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少用一度电,节约一滴水,从源头减少消耗,推动形成节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这是每个人的应尽之责,也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内在要求。

    众人拾柴火焰高,众人植树树成林。一个人的力量或许有限,但只要乘以14亿多人口数,就能迸发出建设美丽中国的强大合力。以绿色出行为例,据统计,2021年,深圳市民通过某地图绿色出行平台搭乘公交和地铁绿色出行,全年减少碳排放约50万吨,相当于约42万辆燃油车(排量1.5升)停驶一年的减排量,或约3.5亿棵树、8万个足球场大小的森林一年产生的碳汇量。这也生动地说明,美丽中国建设离不开每一个人的努力。当天蓝地绿水清深入人心,节约环保蔚然成风,绿色低碳生活成为新时尚,美丽中国将铺展开新的画卷。

    “纤纤不绝林薄成,涓涓不止江河生。”一时的努力或许并不难,难的是持之以恒、坚持不懈。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行而不辍,则未来可期。不断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做绿色低碳生活方式的践行者,一起来为祖国大地绿起来、美起来尽一份力量,锲而不舍、驰而不息,我们一定能让祖国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生态环境更美好。

    2022-07-07
  • 自行车助力绿色出行

    联合国大会不久前通过一项决议,支持把自行车出行作为应对气候变化的一个手段,并呼吁各国“在城市和乡村发展中将自行车融入公共交通”,倡导“在跨部门发展战略中对骑行予以特别关注”。


    日前,在联合国确立的第五个世界自行车日来临之际,一些国家通过组织绿色骑行、环保之旅等活动,鼓励民众使用自行车出行,在减少环境污染的同时强健民众体魄。

    据不完全统计,100万人口规模的城市普及自行车出行每年可减少7600吨碳排放量。鼓励自行车出行,成为保护环境、助力实现碳中和目标的一项举措。当前,一些国家政府、企业和公众正积极形成合力,不断完善骑行专用车道、停放网络等基础设施,同时安装雨棚、发布“骑行晴雨表”,不断提升骑行舒适度。

    荷兰——

    城市规划更加关注骑行人群

    “我们是从鹿特丹骑自行车过来的。从鹿特丹到这里有25公里,一路上有专用自行车道,我与女儿骑行既方便又环保。”在位于荷兰海牙市中心的一个自行车库门口,索菲娅女士对记者说。

    这个不大的自行车库位置极佳,出门就是海牙最繁忙的商业街和旅游区,车库配备了气筒等工具。在满是步行街和单行道的海牙市核心区域,这样的自行车库有10多个,加上大大小小的露天自行车停放区,自行车停靠十分方便。

    有数据显示,荷兰人口1700多万,共拥有约2300万辆自行车,人均超过1.3辆,居全球第一。在荷兰,有近一半人选择把汽车停在家里,骑自行车上下班。

    荷兰自行车的流行与其完备的配套基础设施紧密相关。荷兰是低地国家,地势平坦,人口稠密,适合骑车出行。在荷兰,有4万多公里的自行车道,其中专用自行车道超3.5万公里,占全国公路总长度的1/4。基本上有机动车道的地方都有自行车道,专用自行车道最为常见,且很多与机动车道隔开。同时,自行车优先车道、自行车机动车共享车道也不少见。

    另外,荷兰的自行车道信号灯、路标等设施完备,各个城市都有大量自行车专用停车位,并还在不断增加。格罗宁根、乌得勒支等城市都配备有超过1万个自行车位的大型专用停车场。

    为鼓励人们骑行,荷兰各级政府及企业出台了一系列措施。在购车补贴方面,一些雇主向骑自行车员工提供里程津贴,部分城市还提供购车补贴。在阿姆斯特丹等地,城市规划、道路设计等方面也更加关注骑车出行人群。荷兰政府调查认为,居民半数以上的出行距离小于7.5公里,这一距离适合骑行。荷兰正在建设越来越多的“超级自行车道”,目前已建成数十条,最长的超过60公里,以鼓励民众使用自行车或电动自行车长距离出行。

    比利时——

    “骑行晴雨表”提升骑行舒适度

    为鼓励民众骑自行车出行,比利时瓦隆地区不久前推出了《瓦隆骑行晴雨表》,将该地区的100个市镇按照路况、维修点数量、存车安全等方面进行专家评估和民众打分,最终以A(优秀)—G(很差)的字母进行等级评分。当地媒体表示,“骑行晴雨表”有助于敦促城镇管理者不断提升辖区的骑行舒适度,吸引更多骑行游客。

    比利时在改进骑行便利、舒适度方面下了不少功夫。乘客可以携带自行车乘坐火车等公共交通工具。今年3月,瓦隆地区部分公交车开始配备可携带4辆自行车的车后支架,把自行车安装在支架上最快只需30秒。据瓦隆公交集团负责人卡特琳娜·柏斯介绍,目前可携带自行车的公交车正在试运行和调试阶段,近期,将有更多可携带自行车的公交车正式投入运行,以鼓励民众采取“公交+自行车”的绿色出行模式。

    在几乎每个城镇,当地自行车爱好者协会每年都会组织几天免费的维修活动。当地政府也经常与交通管理部门合作,免费为民众开办面向家庭所有成员的安全骑行培训班,提高在机动车、非机动车混行的狭窄道路上安全骑行的技能。此外,各地还会组织儿童骑行免租金活动,帮助低收入家庭孩子。不少公司为员工提供通勤自行车,自行车骑行上下班的员工可享受一定数额的税收减免、午餐券等额外福利。

    在比利时购买一辆自行车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动辄上千欧元的价格让不少人望而却步。为解决这一问题,比利时支持自行车租赁公司发展。消费者可以通过租赁的方式,选择折叠自行车、货运自行车、接送孩子的专用自行车、比赛用自行车等多种车型。租期灵活方便,消费者还可以选择添加维修、保险等服务包。针对自行车维修成本较高的情况,保险公司推出了多种类型的自行车专用保险,减少骑行人对事故损失的担忧。

    新加坡——

    改善自行车道的衔接性能

    最近几年,自行车出行在新加坡变得越来越流行。骑车通勤或者骑车运动休闲,让购买自行车的顾客数量大幅增加。新加坡的叶先生平均每周有两天会选择骑车通勤,“往返大约27公里的骑行距离不仅锻炼了身体,而且比多次换乘公共交通更方便”。

    新加坡政府早在2013年就推出了“全国自行车推广计划”,在全国范围内鼓励自行车出行,建立友好畅通的自行车骑行环境,缓解交通压力。在新加坡第一个步行与自行车市镇,4公里的自行车道将组屋与地铁站、公交车站等无缝衔接。自行车道为红色,上方安装了雨棚,下雨时一样可以安全骑行。其中一条步行和自行车道长2.6公里,设在轻轨高架桥下,方便居民骑车或步行。

    新加坡政府目前正推动在所有组屋市镇内铺设自行车道,提升各市镇之间的衔接功能,让民众能轻松安全地骑自行车从家往返地铁站等地点。此外,联通全国的自行车道网络也在建设中,多条公路自行车道陆续向民众开放。目前,新加坡自行车道网络有460公里,政府计划在2030年前增加至1300公里。

    为了方便停靠,新加坡政府还在公共交通站点、组屋区、公园等地配备超过22万个自行车停放点。大部分住宅区和交通站点距离自行车停放区域步行少于5分钟。在过街天桥和斜坡旁也建起安全通道,方便骑车人通过。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为民众骑车出行提供了便利条件。

    2022-07-07
  • 文明,兴安盟最温暖的底色

    小区里,设施规范、配套便民;街道上,拆违治脏、路平地净;斑马线前,司机轻踩一脚刹车,主动礼让行人;困难群众家,志愿者热心帮扶,传递爱与希望……近年来,兴安盟将文明创建融入发展的每一处细节,从“一处美”到“一片美”,从“环境美”到“生活美”,从“一抹志愿红”到“满城文明风”,文明,正逐渐浸润为兴安盟幸福画卷上最温暖的底色。

    内外兼“秀”城市治理更精细

    “这条路终于要修通了,以后我上班再也不用绕路了。”古城路是乌兰浩特市民陈树明每天上班的必经之路。曾经,这条“断头路”的存在给他和附近居民出行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如今,他期盼已久的民生工程终于启动。

    在古城路“断头路”施工现场,工人和机械配合默契,工程有序推进。“我们正在进行污水管线铺设,管线全长115米,预计15天内可以完工。这段路打通之后将有效缓解建材市场周边道路的交通压力。”乌兰浩特市住建局市政工程建设服务中心生产技术股工作人员施银龙说道。

    打通“断头路”,畅通的不仅是交通,更是民心。眼下,乌兰浩特市全面展开“断头路”清除行动,计划投资16552万元升级改造14条“断头路”,总长度达11416米,以实际行动回应群众期盼。

    今年以来,乌兰浩特市启动城市精细化管理百项民生实事,以城市高质量发展为目标,以居住环境品质提升行动、道路出行品质提升行动、生态环境品质提升行动、基础服务设施品质提升行动、市容环境品质提升行动“五大行动”为抓手,不断提高城市建设水平、城市管理领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努力实现城市“颜值、气质”双跃升。

    文明创建,关乎老百姓的“幸福指数”。过去一年里,兴安盟深入实施城镇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环境风貌、治理提升行动,天骄生态文化园、科尔沁塔拉城中草原、钢铁大街公铁立交桥等一批重点项目建成运行,实施城镇老旧小区改造232个、棚户区改造980户,完成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投资13亿元,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6.3%,城市管理综合执法智慧平台实现全覆盖。

    补短板、强弱项、促提升,兴安盟内外兼“秀”,城市治理水平不断提高,发展环境不断优化,城市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共建共享树立文明新风

    “我们的‘民情茶馆’解决了居民不少问题,让居民遇事有地方说,矛盾有地方解。”科右前旗兴科社区党支部书记袁世瑛表示,小到一个小区楼道卫生,大到为社区居民协调责任单位修筑道路,“民情茶馆”搭起了社区与居民的桥梁,解决了居民难题。

    兴科社区属城乡接合部,居民成分比较复杂,小区存在的难题集中在占用消防通道、小区道路破损、供暖不好等等,小到轿车挡路,大到重修小区道路,怎么办?一家一户去商量、一个部门一个部门去协调,不仅需要大量的时间,更重要的是不能及时解决急待解决的困难。

    “民情茶馆”应运而生,由各阶层居民代表及城管、建设、水利、环保等各部门组成的协调组织汇聚起力量,将社区内资源“链接”居民需求,90%以上的事情通过“民情茶馆”议事会议得以解决。15个网格长、49名网格员、49名网格志愿者也都加入其中,群众在参与中实现了自身社会价值,生活更加舒心。

    城市文明的成长和成熟,离不开全民共建。兴安盟着力建设信仰之城、首善之城、幸福之城、魅力之城、善治之城、共享之城,通过“上强国、铸同心、树清风三学一创”和“兴安盟党员一带二,学习强国进四区”等活动,倡导文明新风,让崇德向善、勤俭节约、健康生活等文明新风尚在城市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兴安盟积极选树先进典型,引领社风民风。见义勇为的苏日娜、助人为乐的郭凤海、诚实守信的马和玉……一个个普普通通的兴安人,用凡人善举的文明光辉树立起一个个道德标杆。

    近年来,兴安盟涌现出“中国好人”7名、“内蒙古好人”75名、全国道德模范1人、全区道德模范9人,全国文明家庭2户。乌兰浩特市义勒力特镇义勒力特嘎查等8个村镇获得“全国文明村镇”荣誉称号,兴安盟消防支队等14家单位被评为“全国文明单位”,乌兰浩特蒙古族小学获得“全国文明校园”荣誉称号。这些身边好人、道德模范、文明家庭的事迹和精神,传递了城市温度,汇聚起文明力量。

    文明实践加码群众幸福

    近日,扎赉特旗新通海小区非常热闹,进出小区的老人们都相互询问:“你来理发吗?”原来,这是青苹果志愿服务队正在小区“爱心艺简室”开展爱心义剪志愿服务活动。

    “志愿者们每个月都为我们小区附近的老人理发,不花钱不出家门,为我们服务到家,我们从内心里感谢。”通海路社区居民高长忠说。

    近年来,兴安盟扎实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工作,努力把“实际、实在、实惠”的文明实践活动送到百姓心田,在增强各族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同时,不断探索符合兴安盟发展实际的文明实践新路子。

    “20个实践点、120个网格实践小分队、1678名文明实践员……”翻开乌兰浩特市和平街新时代文明实践的成绩单,一组组数据、一个个案例、一场场活动、一项项举措,振奋人心。

    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的开展离不开强有力的志愿服务队伍,强有力的志愿服务队伍建设离不开各部门的共同参与和资源整合。乌兰浩特市和平街道党工委书记、新时代文明实践所所长张权介绍,为激活“沉睡”的资源,乌兰浩特市和平街新时代文明实践所整合辖区单位、包联单位等124家单位成立和平街红色协商委员会,建设“红石榴”基层治理联盟平台。通过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动、同心筑梦活动,形成联盟单位之间、联盟单位与街道、社区和居民之间共建共治共享共融的工作格局。

    如今,在兴安盟这片红色的沃土上,4000多支志愿服务队伍、15.6万名志愿者,长期活跃在文明实践一线。处处闪耀默默奉献的“志愿红”,将文明撒遍每一个角落,映出最温暖、最动人的风景,凝聚起向上向善向美的正能量。(记者高敏娜)

    2022-07-06
  • 呼和浩特:用心用情用力描绘文明亮丽风景

    漫步首府街头,车水马龙秩序井然;置身塞上老街,人间“烟火”缭绕弥漫;徜徉口袋公园,景观精致绿意盎然;回到社区家园,家庭和睦邻里友善。背街小巷整洁有序,老旧小区改造一新,公益广告令人温暖,斑马线前礼让常见……在呼和浩特市,越来越多的文明剪影像一幅幅动人的风景,让首府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焕然一新。


    服务民生道路通了环境美了

    文明,是一座城市的精气神,更是一座城市的幸福底色。

    “我们一直盼着这条路能够建成通车,我家孩子在通道街上学,以前送孩子需要从二环路、光明路绕道,巴彦淖尔高架快速路通车后,直接就过去了,又畅通又方便。”市民郑美琴看着建成通车的巴彦淖尔高架快速路掩不住心中的喜悦。

    “我一直关注着兴安南路南延伸段的建设,这条路打通后,我们周边居民出行方便多了,我不用绕路,走几步就到地铁站了。”市民王耀高兴地说,他对今年多条市政道路的贯通感到非常满意。

    今年,呼和浩特市实施了33条断头路工程,将分三批建成通车,第一批已于5月29日建成通车,包括兴安南路、锡林南路、乌海东街、展览馆西路等断头路。到10月底,33条断头路将全部打通。与此同时,今年,呼和浩特市还结合老旧小区改造,畅通“小巷路”500条以上,连通慢行“人行路”100条以上,建设城市“绿道”1000公里,实现城区拥堵点“应改尽改”,让群众出门不堵、舒心出行。

    道路畅通了,居民小区的环境也发生了变化。零散的独栋楼通过“整合并院”成为一个整体居民小区,杂乱无章的院落有了统一规范的停车位,坑洼不平的路面得到修复硬化……对于居住在回民区光明路办事处沿河港湾小区的居民而言,小区的变化可谓翻天覆地。沿河港湾小区改造前共有5个“小区”,4个是独栋楼,1个有3栋楼,主要以企业退休职工及租户为主,多数楼栋建于上世纪80年代,属于过去企业的家属楼。由于各楼零散分布,出入口多,此前曾一度因为环境“脏乱差”以及安全保障低而困扰着小区居民。为实现小区精细化管理,光明路办事处通过“整合并院”,将5个“小区”整合成1个小区,将原有的7个出入口整合成1个出入口,拆除旧院墙、围栏和临建,统一规划停车位,集中整治“飞线”,修复硬化路面、修补粉刷楼体、增加绿化面积、增设健身设施等,并引进了物业公司,强化网格精细化管理,实现了小区服务管理水平的大幅提升。

    玉泉区万峰小区最近正在更换下水管道、修整暖气管道,小区内机器轰鸣,施工现场热火朝天。“看到要给我们安装崭新的下水管道,居民们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我们小区建成已经有30年了,设施都已老化,下水管道经常出问题,改造后再不用为下水问题操心了。”居民们异口同声地说。

    万峰小区是长和廊街道办事处辖区内的一个老旧小区,共14栋楼,过去由9个居民小区组成,通过“整合并院”之后成为1个小区,并作了整体改造规划,在充分征集居民意见建议后,对居民居住环境进行了提升改造,包括改造消防设施,增加监控设施、健身器械、凉亭长廊、车棚、活动室等,全面提升了小区的物业服务水平。

    居住环境旧貌换新颜,是呼和浩特市老旧小区改造的一个缩影,今年,呼和浩特市将对城镇392个老旧小区进行改造,其中市四区301个,旗县91个,共56326户,1429栋楼。这些老旧小区都将在城市更新中焕然一新。

    为了让城市更宜居更美好,今年,依托大青山浅山区、大、小黑河水系生态带、城市道路绿廊系统和全域综合公园体系,呼和浩特市新建、续建、改造青城绿道300公里,结合首府生态园林高质量发展进程,全市计划新建、改造提升300个口袋公园、社区游园,不断完善便民、惠民、利民的“十五分钟生活圈”。

    树立榜样用向善力量凝心聚魂

    呼和浩特市正努力创建一座人人向善的“好人之城”。

    4月10日上午,一名少女坠入扎达盖河,69岁的内蒙古警察职业学院退休教师李俊怀奋不顾身第一个跳下水去救人,这一幕通过网络传播,感动了无数网友,温暖了整个青城,大家纷纷赞扬“呼和浩特精神”,要让正能量传递下去,李俊怀因此入选了该月的青城好人榜。

    张亮是一名出租车司机,他17年如一日参与志愿者服务工作,义务植树、下乡扶贫……无论何处,总能看到他的身影,是名至实归的青城好人。今年,呼和浩特市已发布青城好人53人。

    近年来,呼和浩特市将道德模范及身边好人的选树宣传作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重要内容,全力打造“好人之城”,连续开展了10届呼和浩特市道德模范暨最美青城人评选活动,涌现出全国道德模范及提名奖13人,全区道德模范及提名奖70人,市级道德模范395人,入选中国好人25人,内蒙古好人138人,发布青城好人649人。以先进典型为指引,用向善力量凝心聚魂。

    今年2月,在来势汹汹的疫情面前,各级党委、政府先后发出倡议,号召党员干部、道德模范和志愿者们助力抗“疫”,无数道德模范、青城好人闻令而动,纷纷加入抗“疫”一线,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榜样的力量。

    呼和浩特市道德模范付兵兵从2月17日开始,带领艺之苑学校党员干部、入党积极分子和青年志愿者138人,报名到学校附近的核酸检测点开展志愿服务,为一线防控工作人员送爱心餐,为医院、社区、街道办事处送急需生活物资等,用实际行动传递着榜样的正能量和战胜疫情的决心、信心。

    “这些青城好人、典型模范都是我们身边的普通人,他们高尚的情操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就像一首歌里唱的,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我会向榜样看齐,永远做好事,不做坏事。”市民王佳深有感触地说。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呼和浩特市在全市范围内持续开展“榜样就在身边”学习宣传教育活动,全面推进各级各类模范典型先进事迹进公园、进广场、进街道、进社区、进公共场所。

    行走在呼和浩特市的主要干道上,路边硕大的广告栏中,模范典型的形象成为最大最多的“广告”,阅读呼和浩特市主流媒体,模范典型的宣传让人过目难忘。截至目前,呼和浩特市主要城市公园、广场及主次干道,各政务大厅、医院、交通场站、公共文化设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自治区文明社区(小区)等1300余处点位,已全部完成模范典型公益海报设置,已举办“喜迎二十大永远跟党走”道德模范基层巡讲活动50余场。

    文明实践让文明活动融入日常生活

    近日,在接受了基本的岗前培训后,呼和浩特供电公司修试管理处青年志愿者们参与到“文明交通安全出行”包联共建交通路口志愿服务活动中,在早晚高峰时段来到鄂尔多斯大街和呼伦贝尔南路交会处,协助交警维护交通秩序,开展文明交通引导。

    “在志愿服务活动中,我们体验到不同职业工作模式的差异性,也增加了对一线交警工作的理解、认可与配合,今后在社会生活中会更加严格地约束自身的行为,为建设文明、有序、和谐的交通环境贡献力量。”呼和浩特供电公司修试管理处青年志愿者李梓萱说。

    一直以来,呼和浩特市深化文明单位创建,建立机关企事业单位、文明单位、青年志愿者常态化包联交通路口机制,在全市54个重点交通路口开展常态化交通劝导。截至目前,已有168个单位,7000余名各机关、事业单位干部及文明单位志愿者上岗参与协助交通秩序管理。与此同时,开展文明单位与文明村镇“结对共建共育文明”活动,295个各级文明单位与文明村镇结对共建,促进首府城乡文明融合发展。今年还组织开展了最美抗“疫”家庭寻找推荐活动和“北疆好家风青城故事汇”征集活动,加强各级文明家庭学习宣传,增强文明家庭的感召力和影响力。

    深化文明培育在文明城市创建中不可或缺。今年,呼和浩特市深化市民文明行为提升工程,广泛开展“美丽青城我的家——做文明有礼首府人”一月一主题市民文明素质提升系列实践活动,截至目前,各地区各单位开展文体惠民、文明餐桌、文明交通等活动3000多场次。启动“强国复兴有我我与文明同行”呼和浩特市民文明行为打卡活动,开展“身边小事看文明”不文明行为劝导宣传等13项系列活动。揭牌创建新华大街沿线为呼和浩特市首条市民践行文明交通行为示范街。持续推进中国传统节日振兴工程,在春节、元宵、清明、端午等传统节日期间,广泛开展“佳节尚文明志愿关爱行”“粽叶飘香满青城文明风尚传万家”等“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400余场。

    薪火相传为青少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今年六一国际儿童节期间,自治区妇联联合呼和浩特市妇联等单位,在自治区妇女儿童公园举行了“少年儿童心向党”庆六一主题活动,为2022年度自治区“新时代好少年”代表、自治区妇联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亲子诵读大赛获奖家庭代表颁奖。《童心向党》《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的歌声和《喜迎二十大,永远跟党走》最美家庭亲子接力诵读声在公园中久久回荡。

    玉泉区小召小学则开展了“请党放心强国复兴有我”党员宣讲活动,对一年级少先队预备队员在入队仪式前进行党史宣传教育,帮助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精神文明创建要从未成年人抓起。抓好未成年人的教育,既是精神文明创建的重中之重,也在为精神文明创建夯实地基。

    今年,呼和浩特市广泛开展“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童心向党”等系列主题实践活动,印发《2022年“新时代好少年”选树方案》《关于开展“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主题活动的通知》等文件,围绕“强国复兴有我”“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童心向党”等主题,开展了红色基因传承、传统文化进校园、新时代好少年选树宣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校园文化建设及未成年人文明礼仪提升等系列活动320余场。2名学生获2022年自治区“新时代好少年”称号,1名学生申报参选全国“新时代好少年”。

    在文明校园创建中,呼和浩特市4所学校获全国文明校园先进学校称号,5所学校被教育部评为第三批全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学校。与此同时,积极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测评工作,开展了校园周边环境整治、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主题实践“云”行动、“小手拉大手·文明一起走”市民满意率提升等行动,向全市中小学生及家长发放了文明城市创建应知应会知识和《致全市师生和家长的一封信》,市民满意率得到提升。

    建设阵地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去年底,呼和浩特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建设已实现全覆盖,建成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1366个。为了进一步强化阵地建设,今年,呼和浩特市开展了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标准化建设自评验收工作,并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服务中心与融媒体中心、政务服务中心、党群服务中心“四中心”融合。依托现有阵地资源,选取市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乌兰夫纪念馆、多松年烈士纪念馆、青少年活动中心、科技馆、城市展示中心等单位打造市级新时代文明实践服务基地13个,在旗县区党群服务中心、窗口单位、景区景点、医院、交通场站、青城驿站等地,打造旗县区级新时代文明实践基地和服务点82个,推进了城乡社区、公共文化设施、窗口单位志愿服务站点的提档升级。

    在此基础上,呼和浩特市自主开发了新时代文明实践平台,大力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平台注册使用,进一步完善了“供需对接”机制,精细点单、派单流程,精准引导志愿服务解决群众难题。组织市直机关工委、教育局、国资委、团市委等部门完成全市各级党员干部、教育职工、企业职工及青年志愿者注册使用。目前呼和浩特市新时代文明实践管理平台已注册志愿组织3332支、志愿者15.2万人,保证了全市各地区各部门90%以上的党员干部的平台注册率,1—6月份累计完成志愿服务活动1.78万次。

    2月开展以“佳节尚文明志愿关爱行”为主题的新时代文明实践拓展月活动,组织文旅、卫健、民政、市场监管、体育、科技、司法等33家单位结合工作职能,围绕8个关爱项目开展志愿服务活动1300余场。因受疫情影响,2月下旬主要以疫情防控志愿服务活动为主,通过发布《倡议书》和《招募令》,第一时间召集党员干部、企业职工、青年志愿者5万余名,参与疫情防控志愿服务活动,有效地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效能。在第59个学雷锋纪念日之际,开展以“弘扬雷锋精神建设幸福之城”为主题的新时代文明实践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发布《“弘扬雷锋精神建设幸福之城”——新时代文明实践学雷锋志愿服务倡议书》,引导激励广大党员干部在学雷锋志愿服务中走在前、作表率,争做文明实践的宣传者、引领者和践行者。全市70多家单位按照疫情防控要求,以学雷锋志愿服务小分队的形式,开展出租车核酸样本转运、心理疏导、防疫消杀、义务理发、文明交通等志愿服务活动90余场次,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贡献志愿服务力量。

    在加强阵地建设的同时,呼和浩特市大力推进文明村镇创建,统筹“两个打造”群众性宣传工作。组织各旗县区修订完善村规民约,进一步规范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禁赌禁毒协会等群众组织运行章程和制度,开展文明单位与文明村镇“结对共建共育文明”活动,295个各级文明单位与文明村镇结对共建,促进首府城乡文明融合发展。启动呼和浩特市第四届“十星级文明户”评选活动,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促进农村文明程度和农民素质不断提升。组织各级美术家协会会员、文化工作者、美术爱好者围绕中华文化符号、中华民族形象,以志愿服务的形式,在旗县区推选的90个示范村(社区)开展文化墙建设,组织广播电视台制作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音频宣传产品,依托“文明实践广播站”开展广泛宣传。

    团结一心,其利断金。文明城市创建是一场全民参与的“幸福接力”。当前,呼和浩特市已汇聚起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澎湃合力,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道路上飞跃驰骋,努力让城市因文明更美丽,生活因文明更美好。(记者郑学良呼和浩特日报记者刘军李海珍)

    2022-07-06
  • 当人类活动减少,城市“野生居民”过得咋样

    6月以来,复旦大学生命科学院研究员王放团队在上海走访了20多个经常有貉出没的小区,走访结果令人意外:大部分居民报告小区里的貉减少了,而且变瘦了。几十台布设在城市各个角落的相机记录显示,疫情期间,貉出现在这些点位的频率不同程度减少,活动区域可能还在持续扩大。

    “当人类活动‘暂停’,野生动物并不一定因此而生活得更轻松,它们也要应对新的挑战。”经历上海此轮疫情,王放更加意识到,大量城市“野生居民”与人是相互依存的关系。

    迅速调整生存策略

    在生态学中,有些野生动物被称为“泛化种”,它们食物来源丰富,有极强的适应力和忍耐力。王放告诉记者,“进城”定居的野生动物大多属于这一类,当环境改变,它们可以在一两周的时间里迅速调整生存策略。

    “食物减少是最大的挑战。”王放说,“很多城市动物的食物中,都有一部分来源于人们的生产生活,包括地上跑的貉、刺猬、黄鼠狼,天上飞的斑鸠、白头鹎、乌鸫等,它们年复一年与人形成了相互依赖的关系。”

    因此,当人类活动因疫情而减少,生活垃圾被严格清运,投喂的猫粮也没有了,动物们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填饱肚子。王放以上海“土著”、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貉为例介绍说,它们发生了两点主要变化:

    一是开始回归野生习性,要抓昆虫,挖蚯蚓,寻找新的食物来源。

    二是被迫去更大的范围里游荡探索,努力在城市里生存下去。

    与此同时,当人的活动受到限制,野生动物眼中的安全距离逐渐减小。“邻居白天能看到貉在小区里晒太阳,有时出门做核酸也会碰见它们。”山水自然保护中心的工作人员李雨晗长期从事野生动物保护工作,她告诉记者,这是很少见的,不同于貉以往昼伏夜出的习惯。

    上海市林业总站的野保专业技术人员郑运祥是一位观鸟爱好者,他最近发现了一只“尴尬”的斑鸠妈妈——它把巢筑在了道路旁一棵很矮的树上,巢下人来人往。“斑鸠很怕人,筑巢下蛋一般要离人远一些,应该是疫情期间人少了,让它误以为这里很安全。”郑运祥说。

    会有长远影响吗?

    从稍长一点的时间来看,疫情下特殊的两个多月,会给城市动物带来更长远的影响吗?

    “这只是它们生命中的一段插曲。”在受访人士看来,城市动物的生存状态处于不断调整的过程当中,一直要适应各种复杂环境。具体到貉来说,现在大量的人类活动回来了,它们又变得白天不那么爱出门了。

    唯一令人担心的是疫情期间降生的动物幼崽:3月至5月是很多动物繁殖和育幼的季节,这批动物幼崽缺少与人类社会相处的经验,它们的学习过程才刚开始。“现在很多幼鸟不怎么怕人,可能之前见到的人太少了,鸟妈妈还没有教会孩子们躲避人类、躲避车辆。”郑运祥说。

    相对而言,更长远的影响可能发生在人这一方——对自然更关注、更亲近了。

    李雨晗没想到,一场阳台观鸟慢直播能吸引近千人线上观看。直播的主角是一窝乌鸫,它们生活在办公室阳台外的一棵树上,羽翼未丰的小乌鸫正在妈妈的督促下学习飞翔。

    “我从没意识到,人对自然是这么渴望,自然也给予了人这么多支持和慰藉。”在王放看来,这种人与自然的关系变化是积极的,能持续更长时间的。

    找昆虫、收集植物、观察小鱼小虾……王放告诉记者,疫情封控期间,他成了“孩子王”,带着七八个小朋友在小区里“探险”。直到现在小区恢复正常有一段时间了,他仍然能感受到,居民与自然更亲近了,会更主动地维护绿地、保护野生动物。

    “貉口普查”来啦!

    最近一段时间,李雨晗和同事们忙着走访小区,一方面是了解貉等野生动物的生存现状,另一方面是做好人与野生动物和谐共处的科普宣传。

    “现阶段正值小貉初入人类社会,我们想把预防工作先做到位。”李雨晗说,“人与野生动物的冲突一旦发生,即使是小事,也可能被夸大一发不可收拾。”

    记者采访了解到,在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野生动植物保护处、上海市林业总站的指导下,王放团队与山水自然保护中心自2019年起关注貉等城市动物。期间,在上海、南京、杭州等地开展“城市里的公民科学家”活动;“貉貉情报”问卷调查走访上海数百个小区,收集有貉位点;布设数十台红外相机监测生物多样性,记录到貉、獐等兽类;了解貉的“城市食谱”,发现来自人类的湿垃圾是它们的食物来源。

    “通过三年的努力,我们已经完成了对貉的初步调查,但对于貉在上海的分布范围、种群数量等基础数据,目前还没有一个相对准确的结论。”李雨晗说。

    今年7月中旬,上海市林业总站、复旦大学王放团队和山水自然保护中心共同发起的新一轮调查活动“貉口普查”将正式开始。

    据郑运祥介绍,此次调查希望使用更科学的方法,进一步摸清貉在上海的分布区域,估算种群规模,了解种群动态和行为特征。根据计划,“貉口普查”正在招募100名志愿者实地参与调查,今年的普查重点是上海貉最为密集的松江区。(本报记者董雪、张梦洁;参与采写:实习生任润蕾)

    2022-07-05
  • 全国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在湖北检查长江保护法实施情况 栗战书强调突出长江生态环境修复 依法守护一江碧水向东流

    新华社武汉7月4日电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栗战书6月30日至7月4日率全国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在湖北检查长江保护法实施情况。他强调,要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长江保护的重要指示要求和党中央决策部署,突出长江生态环境修复,推进长江保护法全面有效实施,依法守护一江碧水向东流。

    检查组先后来到宜昌、荆州、武汉等地,在产业园区、三峡坝区、航站码头、湖泊、生态修复现场实地检查,召开长江保护法执法检查座谈会和涉长江基层单位人员座谈会,听取法律实施情况汇报和有关意见建议,充分肯定湖北依法推进长江保护取得明显成效。

    栗战书指出,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长江保护,多次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依法保护长江。要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着眼整个长江生态系统修复、保护、恢复,构建以长江干支流为经脉、以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为有机整体,江湖关系和谐、流域水质优良、生态流量充足、水土保持有效、生物种类多样的生态安全格局。

    栗战书指出,长江保护法对长江流域资源保护、水污染防治、生态修复、绿色发展等作出法律规定,这其中的核心是长江流域整个生态环境的修复。“长江病了,而且病得还不轻”。这个“病”根就是整个长江流域生态系统受到了极大损害:过度捕捞危害长江流域生态系统的多样性;非法砍伐、过度开垦开采导致洪涝灾害频发;水资源污染造成流域生态环境严重破坏,危及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江岸盲目无序开发特别是工厂、城乡、船舶碳污大量排放加剧了生态恶化。针对这种情况,长江保护法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的要求,突出了抓紧修复、重在修复这一治病除根的“药方”。从执法检查的情况看,长江水变清了,岸变绿了,生物多样性逐步恢复了,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增强了。

    栗战书强调,长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要贯穿“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理念,按照法律规定的规划性修复、禁止性修复、措施性修复、自然性修复方式持续用力、久久为功,依靠制度和法治保护长江。要认真研究解决法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做好法律的衔接配套,加快建立协调机制,研究完善法律制度,推动法律责任的落实,加大执法司法力度,加强普法宣传。

    在湖北期间,栗战书考察了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发展情况,瞻仰了武汉中共中央机关旧址,并到省人大机关调研。栗战书说,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湖北工作,多次到湖北考察调研,为湖北改革发展擘画蓝图、指引航向,特别是6月28日视察时强调的加快实现科技自立自强,提升我国发展独立性、自主性、安全性,立意高远、深刻,事关重大。湖北要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要求,努力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要贯彻中央人大工作会议精神,认真做好立法、监督、代表等工作,推动国家法律和有关制度规定落地落实。

    2022-07-05
  • 岱海生态应急补水工程具备试通水条件

    历经19个月紧张施工,岱海生态应急补水工程主体工程日前基本完工,具备试通水条件。

    岱海生态应急补水工程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一湖两海”重要指示精神的重大项目,也是岱海水生态综合治理的治本工程,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长远的生态效益。

    工程主要建设任务是丰水期从黄河干流引水向岱海补水,实现遏制岱海湖面面积急剧萎缩和改善湖水水质的目标,带动地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工程采用“三级加压+两级重力”输水方案,设计最大取水能力为每年9524万立方米,总输水距离134.24公里,其中呼和浩特市托克托县28.71公里、和林格尔县73.94公里,乌兰察布市凉城县31.59公里。

    建设期间,自治区党委、政府领导多次深入实地调研指导,乌兰察布市委、政府通过现场踏勘、定期会商、成立专班、日报告等方式,对工程进展常态化督促推进。工程总包方统筹谋划、精心组织,深入一线和施工单位共同面对并解决各种困难,尤其是面对3#隧洞进口段20余次涌泥涌砂的情况,项目领导班子带队入驻施工现场,24小时紧盯工作面,历经101天昼夜奋战实现全洞贯通。经过多方共同努力,到目前,各标段已基本完成工程建设,具备试通水条件。

    受近期北方旱情影响,黄河水位流量持续偏低,取水受限,目前工程尚无法按计划正常开展试通水调试工作。乌兰察布市正在持续关注黄河水位情况,与管理部门保持密切沟通,统筹做好后续各项准备工作,一旦具备试水条件,即刻开展工程全线联调联试工作,确保按照黄委会批复要求8月份实现通水。(记者皇甫美鲜)

    2022-07-04

  • 首 页  上一页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下一页    尾 页  

    版权声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5 8629 6259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1696号 蒙ICP备160010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