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网络沉迷一直是这几年社会舆论的热点问题。青少年网络沉迷(或网络成瘾)指的是青少年过分迷恋网络,无法自拔,以致影响到现实生活,造成睡眠障碍、厌学、人际恶化等一系列问题。相关部门已经发布了《关于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等法规,新版《未成年人保护法》还设立了“网络保护”专章。各大网络平台也从平台责任角度出发,不断完善青少年防沉迷系统。尽管如此,青少年网络依赖问题依然不绝于耳,培养青少年网络素养的呼声也屡见报端。那么,问题出在哪呢?
先让我们来看两组调研数据。
第一组数据来自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该中心每年调研几十万名青少年。在其中,他们发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数据:亲子关系每提高10%,孩子网络成瘾问题就降低7%~8%。
第二组数据来自去年7月份发布的《青少年网络素养调查报告(2022)》。该调查报告发现,青少年家庭氛围越好,与父母讨论网络内容的频率越高,与父母亲密程度越高,青少年的网络素养越高。反之,父母干预上网的频率越高、越为简单粗暴,青少年网络素养水平就越低。
从上面两组调研数据可以看到,父母和家庭在防范青少年网络沉迷和培养青少年网络素养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笔者认为,对于青少年网络沉迷问题,除了国家立法、平台限制这些已有的解决办法外,还要考虑父母和家庭扮演的角色,积极发挥父母的积极作用。
建立关系,营造环境
良好的亲子关系与温馨的家庭环境对青少年的成长至关重要。有研究表明,成瘾行为的背后,是孤独感。成瘾行为有可能是缓解孤独感的代偿品。父母有责任塑造温馨的家庭环境,让家成为青少年温暖的港湾。当青少年对父母和家庭有充分的情感依恋时,关系需要得到了良好地满足,自然不会将大量时间精力寄托在网络中,沉迷于游戏里。
做出榜样,以身施教
父母对孩子的教导,身教比言传更重要。然而,很多孩子还不会说话的时候就看到父母在一刻不停地刷手机,这让他们很早就在心里埋下了“手机肯定很好玩儿”的种子。“正人先正己”,父母要让孩子放下手机,自己首先就要把手机放下。在批评孩子总是上网,不务正业的时候,要反省一下自己是不是就是个手机不离手的低头族?如果连自己都整天沉迷于网络,又怎么能做好榜样,教育孩子呢?如果父母觉得读书比刷短视频更有益身心,那父母自己就要先把书读起来。孩子看到父母喜欢什么,也自然会去追随和模仿什么。
端正认识,当好教练
父母不仅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陪伴孩子时间最长的老师。有的父母视互联网为洪水猛兽,殊不知互联网使用技能已经成为任何一个想要融入现代社会的人所必须掌握的工具。现代社会的人要会用互联网,就好像远古部落的人要学会怎样使用长矛一样。家长要认识到,现代人接触互联网是不可避免的。而如何不为互联网所困,不在网络中沉迷,就是青少年所要学习的有关互联网的第一课。家长要做好孩子的网络防沉迷教练,帮助孩子制定好上网计划,合理安排时间,逐步提升孩子的自控力。这里要注意的是不能将互联网产品一刀切,简单地将使用时长与沉迷画等号,要注意使用的媒介产品属性。如游戏类软件以消遣为主,要注意其纯娱乐属性,有节制地使用;电子书、短视频、音乐类软件则是趣味性偏多。
主动出击,善用网络
在孩子能够合理安排上网时间,不再受困于互联网之后,家长就可以把教育目标从如何防止沉迷进一步提升到如何善用互联网。父母可以与孩子一起探索、鉴别和筛选内容,让青少年知道,哪些信息利于自己成长,哪些信息不利于自己成长,从而学会善用互联网。比如,科普短视频可以帮助孩子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了解万千世界,还能生动地把枯燥的学科知识展现出来,寓教于乐。在抖音平台上,汪品先院士分享的海洋奥妙与同济大学吴於人教授讲解的物理学知识就是这样的科普佳作。只有实现了从防范到善用的转变,互联网才能真正成为青少年手中探索世界的新工具!
不断反思,更新理念
父母如何防止青少年网络沉迷,培养青少年素养,看起来是一个父母如何“管好”孩子的问题,但背后隐藏的深层次问题,则是父母如何看待青少年自主性的问题。父母是要为孩子树立一道道栅栏,防范他们受到任何伤害和不良影响呢?还是要尊重孩子的独立自主意识,培养他们的自我管理能力呢?如果父母想到孩子不可能永远处于自己的保护伞下,总有一天要与自己分离,那他们还会常常把“你什么都不要管,只要学习好就行了!”挂在嘴边吗?他们会不会开始与孩子们一起探索这个世界,为未来的生活做好准备?这个问题,就留给每位父母思考吧!
(作者系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心理学系副教授,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心理科普创作专门委员会委员)
责任编辑:春彰
版权声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5 8629 6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