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无障碍环境建设从无障碍设施起步,各类无障碍设施的覆盖率逐步提高,数字技术的应用也进一步提高了无障碍设施的便利度。在无障碍环境建设法草案二次审议稿公开征求意见之际,《法治周末》记者通过实地走访、专家访谈等方式,扫描现有的无障碍环境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探讨如何补齐无障碍设施建设短板。
4月26日,无障碍环境建设法草案二次审议稿公开征求意见。
我国有数量庞大的人群需要无障碍设施。根据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公布的数据,我国残障总人数为8502万人,其中,肢体障碍人数2472万人。中国盲人协会2019年的数据显示,我国有视障人数1731万人。而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截至2022年末,我国有60岁及以上人口28004万人。
我国高度重视无障碍设施建设。国务院颁布实施《无障碍环境建设条例》以来,特别是“十三五”时期,我国无障碍设施覆盖范围不断扩大,无障碍环境建设水平得到提高。在北京,公共场所随处可见可触可使用的坡道、盲道等,即是我国无障碍建设的一个缩影。
那么,这些无障碍设施是否畅通?残障人士和老年人出行所需的无障碍设施还有哪些短板?带着这些疑问,《法治周末》记者进行了实地走访。
下一层楼需几分钟
坐轮椅难以上陡坡
不久前,在北京市朝阳区某街道残障人士活动中心,记者见到了今年67岁的肢体障碍者蒋天峰(化名)。
蒋天峰小时候患小儿麻痹症(即脊髓灰质炎),这是一种急性传染病,被感染之后的症状之一是发高烧,“部分神经烧坏了”,留下的后遗症包括右腿、右臂肌肉萎缩,使不上力气,属于肢体残障者。
作为从小依靠双拐和轮椅出行的他,最近20年明显感觉越来越方便,进出小区的路被改造成柏油路,公交车站台有了无障碍坡道,大马路平坦无坎,去银行、邮局等机构办事也有坡道。
前段时间,蒋天峰还坐了一次地铁。他坐着轮椅到达地铁站,通过坡道行至无障碍升降电梯门口,按键、开门、进梯、出梯,过安检、刷卡,再乘坐升降电梯到达站台。地铁工作人员看见他坐着轮椅,赶紧拿出无障碍轮椅踏板,待地铁停稳开门,铺设在站台与列车之间的空隙上,将他推入车厢。
近几年来,每当有外地朋友到北京探望蒋天峰,都很羡慕北京的无障碍设施建设。
根据北京市无障碍环境建设相关机构2021年11月发布的数据显示,北京全域主要道路盲道基本“无断点”、缘石坡道基本“零高差”,城区共1.2万辆公交车升级为“无障碍车辆”,改造公交站台1200个……“首都城市功能核心区已基本实现无障碍化”。
但是,蒋天峰的生活中也有烦恼,排第一位的是上下楼不畅通。
他所在的居民小区建于2000年以前,居民楼主要是地上6层、地下一层的板楼,没有无障碍电梯。他家住二层,每次下楼都要花上几分钟,用手扶着栏杆,一步步往下挪,然后坐到提前由家人抬到楼下的轮椅上。同样的二层,记者实测下楼时间15秒左右。
“我左手正常,右手使不上劲儿,下楼的时候,我可以用左手拉着扶手,但是上楼的时候,靠墙一侧没有扶手,我就不方便。”蒋天峰说。
蒋天峰经常下楼到残障人士活动中心跟朋友们一起聊聊天,但如果天气不好就不下楼了,“毕竟腿不好,不方便”。他有时也和朋友们约着去郊区走走,“村里有的地方是坡道,挺陡的,(倾斜角度)肯定超过15度,我坐着轮椅,需要前面拉后面推,两个人给我弄上去”。
类似的经历,几位在残障人士活动中心活动的肢体障碍者深有同感,肢体残障者张先生还遇到过无形的通行障碍。他前段时间去北京一家三甲医院看病,骑的是一辆残障人士摩托车(下简称残摩车)。到了医院门口,门岗人员不让他骑进医院的停车场,说没地方停。为了能进医院看病,他只好打12345热线电话投诉。经过很长时间协调,医院方面才同意残摩车进停车场,但让他停在偏僻的地方。
低层板楼没有电梯
老人下楼需要付费
没有无障碍电梯,腿脚不方便的老年人上下楼同样困难。
周祥生(化名)今年76岁,如今居住在北京市顺义区农村自家的院子里,平时主要靠轮椅出行。
周祥生并不是残障人士。退休前,他在北京市某机关工作,居住在单位分的一套房子里,房子位于北四环外。周先生回忆说,分房时,有带电梯的高层塔楼,还有不带电梯的低层板楼,从农村走出来的父亲选择了低层板楼。
退休之后,随着年龄越来越老,周祥生逐渐感受到没有电梯的烦恼:下楼需要慢慢走,走时间长了膝盖疼,买菜拎着上楼需要歇两次,东西太沉了拿不动……
有一次,他乘坐公交车去左安路附近看朋友,在十里河桥北下车,公交车站台在三环主路上,走到辅路上需要走台阶上过街天桥再下台阶,对他来说非常不方便。回程时,他往南走200多米从十里河桥下穿过三环再走到公交车站台乘车,“实在不想走台阶”。
为了出行方便,周先生给父亲买了一辆电动轮椅,但把轮椅搬上搬下也着实不方便。2021年底,周祥生向儿子提出,要回顺义老家住,毕竟自家院子免了上下楼的不便,而且老家的邻居之间也更为熟悉。
周先生告诉记者,促使父亲想回老家住的原因,还有他听到的其他老人的经历。有一位住在5楼的老人,需要去医院看病,因为下楼不方便,家人只好找相关机构帮忙,但需要支付上百元费用,“这让我爸觉得不可思议,下楼还要花钱”。他还听邻居说,有的老人下楼不方便,只好把自家房子租出去,再租一套带电梯的房子居住。
周先生提前把顺义老家的房子收拾好之后,把父亲送了回去,雇了一位保姆照顾,平时天气好的时候,由保姆推着老人外出溜达。
周先生还提到,不方便通行的还有过街地下通道。他曾经推着父亲去一家位于二环里的景区,景区门口马路上有隔离栏杆,过马路需要走地下通道。即使进入地下通道的坡道已经比较平缓,但他推父亲的轮椅时仍然非常吃力,如果是老人自己坐轮椅,更是难以上下,“如果地下通道能安装无障碍电梯该多好”。
对此,《法治周末》记者近日走访北京市朝阳区、丰台区、海淀区多个老旧小区发现,没有无障碍电梯的低层板楼不在少数。记者还乘车绕着北京市三环路走了一圈,几十座过街天桥,也都没有无障碍电梯。
盲道时常被车占用
视障人士难以出门
同样值得关注的,还包括盲道被占用问题。
盲道,是在人行道上或其他场所铺设一种固定形态的地面砖,使视觉障碍者产生盲杖触觉及脚感,引导视觉障碍者向前行走和辨认方向以到达目的地的通道。
《法治周末》记者不久前从上述残障人士活动中心出来,沿着小区内部道路向外走,发现七八辆轿车并排停在一段盲道上,其中一辆轿车内有司机。记者上前说道:“你占着盲道了。”说完之后,司机看了记者一眼,没说话。记者又重复说一次。司机说:“我就是临时停一下。就是我让开了,旁边还有一堆车呢。”
记者走出这个居民小区后,走进马路对面一个老旧小区,看到小区内的盲道上同样停着轿车。有小区居民反映说,他前一段时间多次拨打物业管理服务热线投诉小区盲道被占现象,但从来没有见到有人处理此事。
记者在朝阳区、丰台区都看到有机动车、非机动车停在盲道上,由此导致的结果是,阻碍了视障人士出行。
家住北京市丰台区的视障人士王全有(化名)今年40多岁,他告诉记者,他在盲道上遇到过各种障碍。
有一次,他在东城区一段盲道上行走时,被旁边店铺摆到盲道上的东西挡住去路。还有一次,他碰到一辆汽车的车轮。当他用盲杖敲击车轮辨别物品时,司机冲他喊道:“别碰我的车。”“明明是你的车挡在盲道上,怎么好像我变成了找麻烦的人呢?”王全有很无奈。
最危险的一次是,他在丰台区一段盲道上行走时用盲杖敲到一个杆状物品时,一个声音大声呵斥道。“停,停下!”原来,盲杖碰到的是卖早点摊位支油锅的架子。“我一个盲人在盲道上正常行走,怎么能知道盲道上支着一口油锅呢?!”
他还跟占盲道的人聊过,对方认为盲道既然没人走,自己物尽其用停车没什么大不了的,何况占盲道停车的人不止其一个,“这种状况属于恶性循环,因为盲道被占,盲人少出门或不出门,没有盲人使用盲道,盲道就更容易被占”。
今年70多岁的刘女士也是视障人士,虽然并非全盲,但她看什么都看不清。在一些地方,共享单车、汽车都占在盲道上,根本过不去。盲道上还有各种杂物,“我被绊倒过好多次”。各种不便让刘女士在无人陪同的情况下不愿意出门。
责任编辑:春彰
版权声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5 8629 6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