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坚定不移走好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持续推动金融事业高质量发展。 在习近平经济思想指引下,各地各部门持续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稳步扩大金融开放,统筹发展与安全,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合力推进中国金融改革发展事业稳健前行。 金融支持实体经济质效大幅度提升 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为实体经济服务是金融的天职。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金融部门深化对金融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将服务实体经济作为金融业立业之本,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质效不断提升。 金融与实体经济良性循环逐步形成—— 拥有全球最大的银行体系,第二大保险、股票和债券市场,普惠金融走在世界前列,我国金融体系为经济社会长期稳定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中国人民银行的数据显示,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余额从2014年的81.43万亿元攀升至2023年9月的230多万亿元,年均增速保持在10%以上,与名义GDP增速基本匹配。 直接融资渠道也在不断畅通。从2012年的不到30万亿元,到如今逾150万亿元的托管余额,中国债券市场不断发展壮大。“在超5200家A股上市公司中,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近2900家,赋能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国上市公司协会副会长孙念瑞说。 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金融服务不断加强—— 近年来,金融部门持续加大对制造业、科技创新、小微企业、乡村振兴、绿色发展等领域的支持力度,促进金融资源向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倾斜。 来自金融管理部门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9月末,普惠小微贷款余额28.74万亿元,近五年年均增速约25%;绿色贷款余额、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贷款余额、涉农贷款余额分别同比增长36.8%、38.2%、18.6%、15.1%,均远高于各项贷款增速。 “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调整和完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体系,在激励和引导金融机构优化信贷资源配置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司司长邹澜表示。 实体企业融资成本不断下降—— 近年来,市场化利率形成和传导机制日益完善,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改革成效不断显现,货币政策传导效率逐渐提升,推动社会融资成本明显下降。 9月份我国企业新发放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3.85%,比上年同期低14个基点,处于历史低位。 有力有效防范化解金融风险 金融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统筹金融发展和安全,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攻坚战,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取得重要成果。 金融资产脱实向虚势头得到扭转—— 针对资金空转、套利等现象,开展市场乱象专项治理;全面实施资管新规……近年来,金融管理部门坚决清理脱实向虚、乱加杠杆等活动,类信贷影子银行规模较历史峰值压降约30万亿元。过去几年,流向实体经济资金大幅增加。 中小金融机构改革化险稳妥推进—— 近期,辽宁农商行获批开业,山西农商联合银行、河南农商联合银行获批筹建……我国稳妥推进中小金融机构改革化险的重要举措相继出台。 机构整合、股权重构、市场退出……近年来我国扎实推动中小金融机构改革化险,一些改革重组后的机构正在逐步恢复造血功能,实现稳健经营。 2022年第四季度,中国人民银行完成对4368家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评级。结果显示,高风险机构数量较峰值压降近一半。10省市辖内无高风险机构。 社会金融秩序基本实现“由乱到治”—— 严厉打击违法违规金融活动,《防范和处置非法集资条例》出台,齐抓共管、群防群治、各尽其责、通力协作的非法集资综合治理格局正在形成。我国非法集资新发案件数量、涉及金额和人数连续多年下降。深入推进P2P网贷专项整治工作,P2P网贷机构全部停止运营。 多项金融政策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发展—— 近年来,受多重因素影响,我国房地产市场出现调整。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发展,成为有效防范化解重大经济金融风险的重要任务。 配合推出3500亿元保交楼专项借款、设立2000亿元保交楼贷款支持计划、设立1000亿元租赁住房贷款支持计划、合理优化首付比例和贷款利率要求、稳妥降低存量首套房贷利率……金融“组合拳”发力,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不仅要关注重点领域,更要建立健全长效机制。 从整治股东股权入手,加强金融机构公司治理;出台《金融控股公司监督管理试行办法》《系统重要性银行评估办法》《系统重要性保险公司评估办法》……标本兼治,补齐监管短板,筑牢金融安全网。 “坚持底线思维,增强系统观念,着力化解重点领域风险,严守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当前我国金融业运行总体平稳,防范化解风险各项工作有序推进。”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有关工作负责人表示。 金融改革开放深入推进 持续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稳步扩大金融开放……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金融改革开放有序推进,取得新的重大突破。 金融监管体系不断健全—— 5月18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正式挂牌,新一轮金融监管机构改革迈出重要一步。 组建中央金融委员会、组建中央金融工作委员会、组建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深化地方金融监管体制改革、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调整为国务院直属机构……今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其中多项涉及金融监管领域。 业内人士指出,从上一轮金融监管领域改革设立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组建中国银保监会,到本轮金融监管格局再次迎来重大调整,近年来我国不断深化金融监管体系改革,推动监管标准统一、监管效率提升。 金融领域制度改革持续发力—— 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支持和鼓励“硬科技”企业上市;创业板改革并试点注册制,不断改进对创新创业企业的支持和服务;设立北京证券交易所,打造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主阵地……围绕供给侧发力,找准金融服务重点,资本市场改革不断深化。 近年来,改革成为金融领域的高频词。从推进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改革,到持续健全金融机构公司治理,从第三支柱养老保险改革试点取得重大进展,到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全面落地,系列改革为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制度基础。 金融开放蹄疾步稳—— 启动沪深港通、沪伦通、内地与香港债券通、互换通,中国债券纳入全球三大债券指数,放开外资金融机构在华持股比例限制,大幅扩大外资金融机构业务范围……近年来,我国金融市场展现出更为开放的姿态,外资机构不断加大在华投入。 “中国金融市场向国际社会发出了清晰的开放信号,也推动全球金融治理体系更加完善,显著增强了全球市场信心。”全球财富管理论坛总干事李剑阁说。 数据显示,截至今年9月末,来自52个国家和地区的202家银行在华设立了机构;从2020年至2023年9月末,在华外资银行增(注)资总计达187.3亿元。截至今年9月末,共有1110家境外机构进入中国债券市场,持有中国债券3.3万亿元人民币。 人民币国际化稳中有进。环球银行金融电信协会(SWIFT)数据显示,2023年9月,人民币在全球贸易融资中占比为5.8%,同比上升1.6个百分点,排名上升至第二位。 金融是国家重要的核心竞争力。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各地各部门积极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必将越走越宽、越走越好,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推动共建“一带一路”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 ——论学习领会习近平主席在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主旨演讲 “我们追求的不是中国独善其身的现代化,而是期待同广大发展中国家在内的各国一道,共同实现现代化。”习近平主席在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发表主旨演讲,强调“中方愿同各方深化‘一带一路’合作伙伴关系,推动共建‘一带一路’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为实现世界各国的现代化作出不懈努力”,郑重宣布了中国支持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八项行动,为“一带一路”明确了新方向,开辟了新愿景,注入了新动力。 今天的中国,正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中国式现代化既造福中国人民、又促进世界共同发展,是我们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康庄大道,也是中国谋求人类进步、世界大同的必由之路。中国始终把自身命运同各国人民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努力以中国式现代化新成就为世界发展提供新机遇,为人类对现代化道路的探索提供新助力,为人类社会现代化理论和实践创新作出新贡献。共建“一带一路”既是中国扩大开放的重大举措,旨在以更高水平开放促进更高质量发展,与世界分享中国发展机遇;也是破解全球发展难题的中国方案,旨在推动各国共同走向现代化,推进更有活力、更加包容、更可持续的经济全球化进程,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各国人民。10年来,共建“一带一路”不仅给相关国家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也为推进经济全球化健康发展、破解全球发展难题和完善全球治理体系作出积极贡献,开辟了人类共同实现现代化的新路径,是各国共同走向现代化之路,也是人类通向美好未来的希望之路。 构建“一带一路”立体互联互通网络;支持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开展务实合作;促进绿色发展;推动科技创新;支持民间交往;建设廉洁之路;完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机制。习近平主席宣布中国支持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这八项行动,是推动共建“一带一路”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推动实现世界各国的现代化的务实举措,得到各方积极响应和支持。这次高峰论坛形成的最重要共识,就是开启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新阶段。大家都支持进一步深化互联互通,建设高质量、可持续、有韧性的基础设施,不断提升基础设施软联通水平,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大家都主张加快建设“数字丝绸之路”,促进人工智能健康有序安全发展。大家都认为应深耕“绿色丝绸之路”,合力应对气候变化挑战,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建立绿色发展投融资伙伴关系,为绿色发展赋能。大家都期待全面推进务实合作,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优化营商环境,发展蓝色经济,建设廉洁丝路,深化地方交流,开展丰富多彩的人文交流活动。 推动共建“一带一路”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这对引领新形势下国际合作和全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这将是亚欧大陆立体联通的新阶段,我们提出从五个方面支持构建亚欧大陆立体互联互通网络,包括加强以中欧班列为基础的铁路互联互通,开辟以公路直达运输为支撑的亚欧大陆物流新通道,建设跨里海国际运输走廊,推进“丝路海运”和陆海新通道以及建设中欧空中丝绸之路。这将是绿色丝绸之路引领的新阶段,我们将与各方在绿色基建、绿色能源、绿色交通等领域深化合作,加大对“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的支持,落实“一带一路”绿色投资原则,让绿色发展成为“一带一路”的鲜明旗帜。这将是数字丝绸之路赋能的新阶段,我们将与各方共同营造开放、公平、非歧视的数字经济发展环境,推动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缩小数字鸿沟。这将是中国同各国携手实现世界现代化的新阶段,我们将通过共建“一带一路”促进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更深融合发展,坚定致力于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共同实现和平发展、互利合作、共同繁荣的现代化,推动落实习近平主席提出的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作为长周期、跨国界、系统性的世界工程、世纪工程,共建“一带一路”的第一个10年只是序章。习近平主席指出:“共建‘一带一路’走过了第一个蓬勃十年,正值风华正茂,务当昂扬奋进,奔向下一个金色十年!”这次高峰论坛,巩固了共建“一带一路”的国际共识,丰富了共建“一带一路”的合作成果,拓展了共建“一带一路”的光明前景,是共建“一带一路”历史进程中又一个重要里程碑。站在新的起点上,各方坚守初心、牢记使命、携手同行,深化“一带一路”国际合作,迎接共建“一带一路”更高质量、更高水平的新发展,一定能推动实现世界各国的现代化,建设一个开放包容、互联互通、共同发展的世界,共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开创人类更加美好的未来。 《人民日报》(2023年10月23日01版)
连日来,岑溪市以党史学习教育为引领,精心组织、主动策划,不断创新形式载体,庆祝建党100周年。 岑溪牛娘戏,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第一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岑溪组织、发动该市文艺家和文字爱好者,创作了《林培斌的故事》《百年奋斗路启航新征程》《岑溪人民颂党恩》等38个“感党恩跟党走”题材的牛娘戏文艺作品。组织100多支业余文艺(牛娘戏)团队,以牛娘戏曲的形式将党史学习教育唱进乡村、社区、校园、景区、机关、企业,加强对基层干部、群众的思想引领,目前,已开展线上线下宣讲500余场次,受众逾13万人,推动“红色精神”在岑溪遍地开花。 同时,开展“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主题电影展映活动。重点围绕七月建党专题,精选《湄公河行动》《建党伟业》和本地特色禁毒牛娘大戏《林则徐》等电影,在该市巡回演播。此外,还创新推出“红色电影配音秀”活动,由党员群众上台做主角,通过配音、互动的方式,以主人公的身份去感受角色内心情感变化,通过重塑电影情景的方式与革命先辈来一场时空的对话。 此外,岑溪市还举行“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颁发、打造“红色流动课堂”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组织开展“三进四访五个一”联系服务群众活动等,进一步引领党员干部群众回顾党的光辉历程,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号召力和向心力。(吴家宁陈玉承李宏燕)
“劈开太行山,漳河穿山来。林县人民多壮志,誓把河山重安排……” 20世纪60年代,河南省林县(今林州市)人民在县委领导下,历时十年,绝壁穿石,挖渠千里,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精神之旗插在太行山巅。 红旗渠在太行山上蜿蜒流淌至今,它是滋润百姓的“生命渠”,是催人奋进的“幸福渠”,更是永不断流的“精神渠”。 (小标题)“生命渠”滋润心田 晋、冀、豫三省交界的林州,山多水少,缺水是千百年来最深、最痛的记忆。在县志上,“大旱、连旱、凶旱、亢旱”等字眼频现。 缺水久矣,盼水心切。尽管人们曾经努力,但缺水历史并没有终结,直到新中国成立后,还有人因打翻水桶而自责上吊。31岁的县委书记杨贵站了出来,多方考察后,县委决定从山西平顺县引浊漳河水入林县。 这是一项充满风险的决策。杨贵不仅面临工程技术上的考验,还面临政治前途上的风险。 “我们可以坐着等老天爷的恩赐,这样我们的乌纱帽肯定保住了,却战胜不了灾害,遭殃的是人民群众。”掷地有声的话语,体现了一个共产党人的担当。 为民修渠,赢得百姓的支持与拥护。县委征求意见时,林县百姓说:“国家没钱,我们自带干粮也要修成,这是祖祖辈辈的大事。” “蓝天白云做棉被,大地荒草当绒毡。高山为我放岗哨,漳河流水催我眠!”红旗漫卷太行,人人斗志昂扬。上无寸物可攀,下无片地可立,人们腰系缆绳,飞荡峡谷开山炸石;物资短缺,农民自带工具干粮,自制炸药石灰。 宁愿苦干、绝不苦熬。10万建设大军苦干10年,硬是用双手“抠”出一道长1500公里、被世人称之为“人工天河”的生命长渠。吃水问题得以解决,数十万亩耕地得到灌溉,一泓清水流进百姓的心田。 (小标题)“幸福渠”催人奋进 林州人骨子里是不甘落后的,红旗渠让他们的脊梁挺得更直。 当年修渠,有一首为小推车所作的歌:“山里人生性犟,后面来的要往前面放。”意思是大家一起推车,歇脚时,走在后面的人一定要把车放到前面才停下来。 修渠10年,一种逆流而上啃下硬骨头的劲头,融入了人们的血脉。 张益智出生第二年,红旗渠全面建成。那是1969年7月,刚结束十年奋战的人们豪气干云。耳濡目染下,他继承了太行山石般的坚硬个性。 由于家贫,张益智16岁就外出打工。他吃苦耐劳,勤学好问,19岁时成了瓦工班长;21岁,当上管理工人的工长;26岁,他成立建筑公司独当一面。2012年,张益智接手家乡几乎废弃的万泉湖景区,开始新的奋斗。张益智的经历是千千万万林州人的缩影—— 上世纪60年代“战太行”,人们用双手挖出千里生命渠; 上世纪80年代“出太行”,10万大军在全国打响建筑金字招牌; 上世纪90年代“富太行”,带着赚回的第一桶金,林州人回家建厂开工,富裕家乡; 新世纪里“美太行”,林州转变发展思路,走向低碳环保经济。 今天,林州打赢脱贫攻坚的硬仗,实现全面小康的梦想,走上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征程。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如今,林州百姓已不再为饮水而担忧,中国人民已不再为温饱而发愁,但默默流淌在太行山上的“幸福渠”,将一直见证中华儿女团结奋斗、追求幸福的努力。 (小标题)“精神渠”永不断流 “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很多到过红旗渠的人说,最难忘的是水中闪闪发亮的精神。 曾经,修渠人把生命与水渠融为一体;如今,每个人用自己的拼搏抒写新的故事。 2013年,55岁的王生有面临一个选择。担任盘龙山村党支部书记20多年的大哥王自有,在为村里修路奔波的途中突发心梗病逝,村里的“天”塌了。王生有常年在外做生意,因车祸失去一条手臂。乡亲们想让事业有成的他回村接任村支书。 回,还是不回?作为党员的王生有,扛起了全村人的期盼。经过多方奔走和努力,他带领乡亲们将坑洼不平的土路变成了平坦的水泥路,并继续绿化荒山,种植花椒、核桃、中药材,不仅使特色产业更红火,也为发展旅游打下基础。 时光荏苒。从空中俯瞰,盘龙山村蜿蜒的山路如一条长龙,与远山间缓缓流淌的红旗渠遥相呼应。这是跨越半个世纪的沧桑变化,也是共产党员的初心见证。 一切为民者,民则向往之。 对于今天的共产党人来说,红旗渠,既是历史的答案,也是时代的航标。
央视网消息(新闻联播):光荣属于劳动者,幸福属于劳动者。“崇尚劳动、热爱劳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的劳动精神具有深厚的历史沉淀,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在新征程上,劳动精神必将激励全体劳动者以实干笃定前行,谱写新的时代华章。 这首家喻户晓的陕北民歌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自力更生、丰衣足食的见证。开荒种田近4年,中国共产党战胜重重困难,把荆棘遍野、荒无人烟的南泥湾变成了陕北的“好江南”。 凭借勤劳的双手,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取得了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成就,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凭借勤劳的双手,三峡工程竣工、南水北调、西气东输,“嫦娥”飞天、“蛟龙”潜海……是众多劳动者经年累月的辛勤奋斗创造了“中国奇迹”。凭借勤劳的双手,脱贫攻坚成果举世瞩目,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亿万劳动者大军诠释着“人民创造历史,劳动开创未来”的新时代精神。 让辛勤劳动、诚实劳动的劳动者能有施展才华的广阔天地。快递小哥宋学文也真切地感到了这份来自社会的尊重和关怀。在庆祝建党100周年大会现场,他作为首位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的快递员,见证了这一光荣时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在全社会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环境。如今,更多劳动者特别是青年一代走上了技能成才、技能报国的道路。
“当时仅有14万人口的武乡县,就有9万多人参加八路军和各类抗日组织,可以说‘家家住过八路军,户户都有子弟兵’。”今年60岁的郝雪超潜心研究山西省武乡县境内抗战史,现在,他有了一个新的身份——太行干部学院教授。 为了弘扬“太行精神”,山西在武乡县成立了太行干部学院,前来访问的群众络绎不绝。郝雪超每天忙得团团转。他介绍,武乡县红色遗产非常多,红色革命纪念地多达950处,列入《山西省革命文物名录》的红色遗址422处。“走在武乡这座‘没有围墙的八路军历史博物馆’,随处都有红色遗址。这些都是太行精神的生动写照,每个现场教学点,背后都是一段沉甸甸的历史和感人肺腑的故事。” 当夜幕降临,太行的山水间,湖面泛着点点星光。突然从远处的山间闪出来几支火把,只见手持火把的八路军越来越多,不一会便汇聚成燎原之势。几乎每天晚上,实景演出《太行山上》都会上演。“实景剧只是一方面。武乡还连续举办了9届八路军文化旅游节、8届八路军文化研讨会,抢救性采访近百位八路军老将士……”武乡县委宣传部部长李颖媛介绍,“通过这些做法,将太行精神的内涵深挖,同时把历史留给太行山的文化遗产,通过创意转化为可感知、可体验、可触摸的文旅产品,继而来解读和弘扬太行精神。”(本报记者刘鑫炎乔栋)
版权声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5 8629 6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