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岑溪市以党史学习教育为引领,精心组织、主动策划,不断创新形式载体,庆祝建党100周年。 岑溪牛娘戏,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第一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岑溪组织、发动该市文艺家和文字爱好者,创作了《林培斌的故事》《百年奋斗路启航新征程》《岑溪人民颂党恩》等38个“感党恩跟党走”题材的牛娘戏文艺作品。组织100多支业余文艺(牛娘戏)团队,以牛娘戏曲的形式将党史学习教育唱进乡村、社区、校园、景区、机关、企业,加强对基层干部、群众的思想引领,目前,已开展线上线下宣讲500余场次,受众逾13万人,推动“红色精神”在岑溪遍地开花。 同时,开展“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主题电影展映活动。重点围绕七月建党专题,精选《湄公河行动》《建党伟业》和本地特色禁毒牛娘大戏《林则徐》等电影,在该市巡回演播。此外,还创新推出“红色电影配音秀”活动,由党员群众上台做主角,通过配音、互动的方式,以主人公的身份去感受角色内心情感变化,通过重塑电影情景的方式与革命先辈来一场时空的对话。 此外,岑溪市还举行“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颁发、打造“红色流动课堂”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组织开展“三进四访五个一”联系服务群众活动等,进一步引领党员干部群众回顾党的光辉历程,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号召力和向心力。(吴家宁陈玉承李宏燕)
“劈开太行山,漳河穿山来。林县人民多壮志,誓把河山重安排……” 20世纪60年代,河南省林县(今林州市)人民在县委领导下,历时十年,绝壁穿石,挖渠千里,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精神之旗插在太行山巅。 红旗渠在太行山上蜿蜒流淌至今,它是滋润百姓的“生命渠”,是催人奋进的“幸福渠”,更是永不断流的“精神渠”。 (小标题)“生命渠”滋润心田 晋、冀、豫三省交界的林州,山多水少,缺水是千百年来最深、最痛的记忆。在县志上,“大旱、连旱、凶旱、亢旱”等字眼频现。 缺水久矣,盼水心切。尽管人们曾经努力,但缺水历史并没有终结,直到新中国成立后,还有人因打翻水桶而自责上吊。31岁的县委书记杨贵站了出来,多方考察后,县委决定从山西平顺县引浊漳河水入林县。 这是一项充满风险的决策。杨贵不仅面临工程技术上的考验,还面临政治前途上的风险。 “我们可以坐着等老天爷的恩赐,这样我们的乌纱帽肯定保住了,却战胜不了灾害,遭殃的是人民群众。”掷地有声的话语,体现了一个共产党人的担当。 为民修渠,赢得百姓的支持与拥护。县委征求意见时,林县百姓说:“国家没钱,我们自带干粮也要修成,这是祖祖辈辈的大事。” “蓝天白云做棉被,大地荒草当绒毡。高山为我放岗哨,漳河流水催我眠!”红旗漫卷太行,人人斗志昂扬。上无寸物可攀,下无片地可立,人们腰系缆绳,飞荡峡谷开山炸石;物资短缺,农民自带工具干粮,自制炸药石灰。 宁愿苦干、绝不苦熬。10万建设大军苦干10年,硬是用双手“抠”出一道长1500公里、被世人称之为“人工天河”的生命长渠。吃水问题得以解决,数十万亩耕地得到灌溉,一泓清水流进百姓的心田。 (小标题)“幸福渠”催人奋进 林州人骨子里是不甘落后的,红旗渠让他们的脊梁挺得更直。 当年修渠,有一首为小推车所作的歌:“山里人生性犟,后面来的要往前面放。”意思是大家一起推车,歇脚时,走在后面的人一定要把车放到前面才停下来。 修渠10年,一种逆流而上啃下硬骨头的劲头,融入了人们的血脉。 张益智出生第二年,红旗渠全面建成。那是1969年7月,刚结束十年奋战的人们豪气干云。耳濡目染下,他继承了太行山石般的坚硬个性。 由于家贫,张益智16岁就外出打工。他吃苦耐劳,勤学好问,19岁时成了瓦工班长;21岁,当上管理工人的工长;26岁,他成立建筑公司独当一面。2012年,张益智接手家乡几乎废弃的万泉湖景区,开始新的奋斗。张益智的经历是千千万万林州人的缩影—— 上世纪60年代“战太行”,人们用双手挖出千里生命渠; 上世纪80年代“出太行”,10万大军在全国打响建筑金字招牌; 上世纪90年代“富太行”,带着赚回的第一桶金,林州人回家建厂开工,富裕家乡; 新世纪里“美太行”,林州转变发展思路,走向低碳环保经济。 今天,林州打赢脱贫攻坚的硬仗,实现全面小康的梦想,走上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征程。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如今,林州百姓已不再为饮水而担忧,中国人民已不再为温饱而发愁,但默默流淌在太行山上的“幸福渠”,将一直见证中华儿女团结奋斗、追求幸福的努力。 (小标题)“精神渠”永不断流 “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很多到过红旗渠的人说,最难忘的是水中闪闪发亮的精神。 曾经,修渠人把生命与水渠融为一体;如今,每个人用自己的拼搏抒写新的故事。 2013年,55岁的王生有面临一个选择。担任盘龙山村党支部书记20多年的大哥王自有,在为村里修路奔波的途中突发心梗病逝,村里的“天”塌了。王生有常年在外做生意,因车祸失去一条手臂。乡亲们想让事业有成的他回村接任村支书。 回,还是不回?作为党员的王生有,扛起了全村人的期盼。经过多方奔走和努力,他带领乡亲们将坑洼不平的土路变成了平坦的水泥路,并继续绿化荒山,种植花椒、核桃、中药材,不仅使特色产业更红火,也为发展旅游打下基础。 时光荏苒。从空中俯瞰,盘龙山村蜿蜒的山路如一条长龙,与远山间缓缓流淌的红旗渠遥相呼应。这是跨越半个世纪的沧桑变化,也是共产党员的初心见证。 一切为民者,民则向往之。 对于今天的共产党人来说,红旗渠,既是历史的答案,也是时代的航标。
央视网消息(新闻联播):光荣属于劳动者,幸福属于劳动者。“崇尚劳动、热爱劳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的劳动精神具有深厚的历史沉淀,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在新征程上,劳动精神必将激励全体劳动者以实干笃定前行,谱写新的时代华章。 这首家喻户晓的陕北民歌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自力更生、丰衣足食的见证。开荒种田近4年,中国共产党战胜重重困难,把荆棘遍野、荒无人烟的南泥湾变成了陕北的“好江南”。 凭借勤劳的双手,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取得了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成就,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凭借勤劳的双手,三峡工程竣工、南水北调、西气东输,“嫦娥”飞天、“蛟龙”潜海……是众多劳动者经年累月的辛勤奋斗创造了“中国奇迹”。凭借勤劳的双手,脱贫攻坚成果举世瞩目,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亿万劳动者大军诠释着“人民创造历史,劳动开创未来”的新时代精神。 让辛勤劳动、诚实劳动的劳动者能有施展才华的广阔天地。快递小哥宋学文也真切地感到了这份来自社会的尊重和关怀。在庆祝建党100周年大会现场,他作为首位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的快递员,见证了这一光荣时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在全社会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环境。如今,更多劳动者特别是青年一代走上了技能成才、技能报国的道路。
“当时仅有14万人口的武乡县,就有9万多人参加八路军和各类抗日组织,可以说‘家家住过八路军,户户都有子弟兵’。”今年60岁的郝雪超潜心研究山西省武乡县境内抗战史,现在,他有了一个新的身份——太行干部学院教授。 为了弘扬“太行精神”,山西在武乡县成立了太行干部学院,前来访问的群众络绎不绝。郝雪超每天忙得团团转。他介绍,武乡县红色遗产非常多,红色革命纪念地多达950处,列入《山西省革命文物名录》的红色遗址422处。“走在武乡这座‘没有围墙的八路军历史博物馆’,随处都有红色遗址。这些都是太行精神的生动写照,每个现场教学点,背后都是一段沉甸甸的历史和感人肺腑的故事。” 当夜幕降临,太行的山水间,湖面泛着点点星光。突然从远处的山间闪出来几支火把,只见手持火把的八路军越来越多,不一会便汇聚成燎原之势。几乎每天晚上,实景演出《太行山上》都会上演。“实景剧只是一方面。武乡还连续举办了9届八路军文化旅游节、8届八路军文化研讨会,抢救性采访近百位八路军老将士……”武乡县委宣传部部长李颖媛介绍,“通过这些做法,将太行精神的内涵深挖,同时把历史留给太行山的文化遗产,通过创意转化为可感知、可体验、可触摸的文旅产品,继而来解读和弘扬太行精神。”(本报记者刘鑫炎乔栋)
据央视新闻消息,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八路军开辟了以太行山为依托的抗日根据地。在当时极其恶劣的生存环境下,中国共产党领导太行儿女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铸就了伟大的太行精神。 太行精神薪火相传 1937年9月,按照党中央指示,八路军115师、120师和129师三个师挺进山西,主要依托太行山脉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 太行干部学院特聘专家郝雪廷:我们要在华北创建自己的根据地,就需要发动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让广大群众来和八路军一道,这样的话我们创建根据地就有了基础。 到1940年底,八路军部队的规模迅速扩充,然而随着日军的“扫荡”越来越疯狂,经济和交通封锁变本加厉,再加上连年自然灾害的侵袭,根据地物资匮乏的问题越来越严重。太行山的军民在党中央的指挥下开展大生产运动,边战斗,边生产。 八路军太行纪念馆讲解员董文滨:我们看到这个是群众之前使用过的纺车,当年无论是抗日干部还是普通士兵(都是)一手拿枪一手拿镐,一面战斗一面生产,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通过纺线织布,开荒种地等形式克服了重重困难,不仅减轻了人民群众的负担,也增进了军民鱼水情。 与此同时,八路军依靠太行山区煤、铁等矿产资源丰富的优势,自力更生,创建了多所兵工厂来生产武器弹药。 八路军太行纪念馆陈列部主任李东光:为了生产武器弹药,八路军兵工厂自己做焖火炉,还有制造枪炮子弹的工具。 在艰苦卓绝的抗战中,八路军不但没有被困在太行山上,反而在艰苦的条件下,依靠根据地群众不断发展壮大,孕育了伟大的“太行精神”。 太行干部学院特聘专家郝雪廷:坚定的思想信念就是抗战必胜。所以根据地的广大军民万众一心,团结一致。无论遇到什么困难,我们共同来克服,这也是太行精神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站在“两个一百年”的交汇点上,我们共产党人应该始终保持对党对人民对事业的忠诚,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始终保持知难而进,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 弘扬太行精神推动转型发展 地处太行山深处的河北省涞源县,群山连绵,沟壑纵横。80多年前,八路军依托太行山有利地形,展开了有声有色的游击战争。著名的黄土岭战役就发生在这里,日军所谓的“名将之花”阿部规秀在这里被击毙,他是抗日战争中被我军击毙的职务最高的日军将领。眼下,曾经有着辉煌抗战历史的太行山区,也在不断地摸索与历练之下迎来了全新的发展面貌。 河北省涞源县发改局党组书记局长曹晓光:当时在太行山区流传着这样一首歌谣,最后一碗米用来做军粮,最后一尺布送去做军装,最后的老棉被盖在那担架上,最后的亲骨肉含泪送战场,在太行山军民身上表现出的是团结一心、不畏艰难的精神。 为了守护绿水青山,同时也为当地乡村振兴发展打开门路,2017年涞源县关闭了原来的采矿企业,请教专家因地制宜地寻找适合本地发展的特色产业。经过一系列的尝试与努力,县里引入了养鸡龙头企业。 河北省涞源县上庄乡乡长梁晓杰:我们全乡18个行政村全部成立了(养殖)合作社,合作社与公司进行合作生产,由公司负责提供鸡苗、饲料和后期的技术服务,并按照保底价收肉鸡,合作社负责饲养,收益由村委会进行分配。 河北省涞源县上庄乡中庄村村民宋明:现在这建了养殖场,流转了我的地,我三亩多地,一年3000来块钱,现在我在这上了班,一天也是200多块钱,我觉得比出去打工强。 目前,涞源县已建养殖鸡舍390栋,同时还建成了年屠宰规模为8100万只的肉鸡生产线,以及大型饲料加工厂,形成了集种鸡、饲养、深加工、有机肥于一体的全产业链条。 河北省涞源县畜牧业发展服务中心主任赵书慧:除了养殖户,还直接带动3000余人在家门口实现就业,户均年增收3万元以上,通过种植饲料原材料,带动11000余人增收致富。 2020年2月,涞源县实现脱贫摘帽。如今当地的绿水青山也换来了乡村旅游业的蓬勃发展。 河北省涞源县白石山镇寨子村村民王小芳:以前都是夏季人们到这旅游,现在游客春天的时候到这赏花,然后夏天的时候来这避暑,秋天的时候来这采摘,冬天的时候到这滑雪,基本上一年四季都能吃上旅游饭,收入也能达到20多万,比以前翻了好几倍,觉得挺好,挺开心。 传承太行精神筑起富民之路 在转型发展中守望初心,在开拓进取中传承精神。抗战岁月中,巍峨险峻的太行山里留下了太多英雄故事。新时代里,为了打开山区发展的大门,这里的党员群众靠着万众一心、不怕牺牲、不畏艰险、艰苦奋斗的精神传承,将一条条道路修进山区,也让山区的老百姓走上了致富之路。 河南省林州市地处晋、冀、豫三省交界处,险峻的太行大峡谷就在这里。抗战期间,著名的“林南战役”也发生这里。抗战胜利后,崎岖难行的山路却成了阻碍当地经济发展的难题。开山修路,七十多年的时间里历经几代党员和群众的携手建设,如今不仅实现了村村通公路,去年,林州市所有的通村公路全部实现了柏油化。 林州市石板岩镇党委书记路红卫:路修通了,人也多了,我们政府统筹打出了一套组合拳。(旅游资源)整合以后,全年接待游客达到了350万人次,旅游收入也达到了10亿元。这条路也变成了我们的一条致富道。 路的变化牵动百姓生活,也在一代代建设者的接力中传承着太行精神。林石公路还被交通运输部评为2019年度“十大最美农村路”。 林州市交通运输局局长张军明:路的形态一直在变,不变的是党和政府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和使命,干事业谋发展的责任和担当。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进一步弘扬好太行精神,把农村公路进一步织密,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更好的交通保障。 在山西,路的畅通也让小乡村迎来了大发展。深秋时节,山色烂漫。眼下,不少游客来到山西省长治市平顺县,打卡这里46公里长的山区公路美景。 平顺县地处太行山南部,曾是国家级贫困县。为了打破山区闭塞交通造成的发展困局,多年来,这里的基层党员带领群众在悬崖峭壁上开凿山路。 平顺县岳家寨村党支部书记岳先来:那时就没有路,出山(卖山货)很困难,主要靠肩扛人挑。这样出去(修路)党员起到先锋模范作用,由党员带头干,老百姓在后面跟。 就这样几十年的时间里,党员群众齐上阵,一个村接着一个村修,一代人接着一代人干,硬是在悬崖峭壁上凿出了被人们称为“太行天路”的公路。如今这条升级改造后长约46公里的公路,带动沿途9个行政村505户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致富。 原平顺县北秋房村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郭万胜:脱贫攻坚以来,一靠党的政策,二靠党支部带领村民实打实地干,(把原来的村子)变成一个崭新的旅游名村。现在咱村上有9户农家乐,(仅农家乐一项)每户年收入在两万块钱。 太行干部学院特聘专家郝雪廷:新中国成立以后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在改革开放阶段,在现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每一个时期,太行精神都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鼓舞人心的一种精神,太行精神也在延伸也在放大。
在海南文昌,新一代运载火箭力学试验与发射测试厂房成功投入使用;在广东、江苏等10余省份,废旧混凝土再生利用关键技术在近百项实际工程中得到应用;在河北保定,总重8万余吨的跨京广铁路大桥同步双转体成功合龙,创造转体重量、转体跨度两项世界第一……近年来,中国建筑集团取得了一大批具有标志性和影响力的创新成果,擦亮“中国智造”的亮丽名片。 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持续巩固国有企业“根”“魂”优势,中国建筑集团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建设,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提供了重要支撑。 完成“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坚决完成建设任务,为抗击疫情作出贡献!”去年1月25日,大年初一,火神山医院建设现场,一场庄严的党员突击队授旗仪式正在举行,中建三局火神山项目经理张正林带着128名工人党员在党旗下宣誓,确保按时保质保量完成任务。 “早一分钟建成医院,就能早一分钟挽救生命!”时任中建集团党组书记周乃翔强调。 10天建成武汉火神山医院、12天建成雷神山医院,这在一些专家眼中“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最终圆满完成,充分展现了党组织在应对重大挑战时的巨大组织优势。 一个支部就是一座堡垒,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中建集团不断创新组织设置形式,确保业务开展到哪里,党的组织就建设到哪里,发挥党组织凝聚力。 据统计,中建集团党组织数量从2016年底的7281个发展到目前的10454个,其中党支部从6218个发展到目前的9090个。 凝聚攻坚克难合力 2022年,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将华丽转身为“冰立方”,亮相北京冬奥会。这将是世界首个在泳池上架设冰壶赛道的奥运场馆,是世界唯一冰上和水上项目均能自由转换的奥运场馆。 实现“水冰转换”,对于建筑行业来说是一件近乎极限的挑战。困难面前,施工方中建一局“冰立方”党支部将党员先锋岗的旗帜“插”在了制冰区等技术难点区域,通过技术培训、交流学习等方式集中攻坚钢架搭设、基础层和制冰管铺设等技术难点,最终选定综合指标最优的方案。 同样得益于项目党建与生产经营的深度融合,生产效率得到了极大提高,工程提前180天完成消防系统验收,提前两个月完成空调系统改造。 近5年来,中国建筑集团高质量完成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会场、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会场等项目;高标准推进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的20余个场馆及配套项目建设,以实际行动彰显了“国家队”的使命担当。 激活发展内生动力 “这个电箱还能来回调整松紧度,直接预埋墙体,咱们把所有麻烦全省了……”当工友们看到朱文斌手中的电箱样品时眼前一亮。中建二局朱文斌在“党建创客空间”采用新加固的电箱替代临电木箱,预计为项目降低成本200余万元。 “党建创客空间”是中建二局打造的原创党建品牌,最大限度凝聚了党员、职工群众的智慧和力量。 2016年,中建二局廊坊中建机械公司党委成立首个“党建创客空间”示范点,由“党员工匠”领军开展课题“比武”,自主研发的器材达到国内先进水平;2018年,上海迪士尼项目创新组织设计、监理、运营等单位党员成立联合党支部,破解外方管理理念“水土不服”难题,建立顺畅的沟通协调平台;2019年,南京丁家庄二期保障房项目,“党建创客空间”研究的“保障性住房高品质工业化建造技术研究与应用”成果被认定为国内领先水平…… 中建四局党委则将基本组织建设与生产经营相融合,形成党委带头解决企业发展难题的工作机制,按照“把党员培养成骨干,把骨干发展成党员”理念,探索形成党务干部大轮训机制。
版权声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5 8629 6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