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黄牛”搅黄复苏的演出市场
 来源:法治日报·法治周末  更新时间:2023-08-18

4轮开票30秒内售罄、内场前三排票价近2万元、两张连坐票叫价15万元……近日,某著名歌手演唱会门票被“黄牛”炒到天价冲上热搜。开售秒空、一票难求,“黄牛”加价倒票的行为让一众歌迷直呼“看不起”。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刘俊海对记者表示,要想对“黄牛票”现象标本兼治,不仅需要技术,也要依靠制度。(8月13日《法治日报》)

熬过3年疫情,线下演出迎来了报复性消费和爆发式增长,演唱会、音乐节、舞台剧紧锣密鼓展开的同时,“黄牛”乱象随之而来。“黄牛经济”由来已久,在演出市场更甚。比如,“黄牛”20倍价格倒票,更有大批“资深”代抢,在社交平台“揽活”,某著名歌手演唱会门票,被“黄牛”炒到天价冲上热搜。可以说,演唱会市场常年供需失衡,粉丝追星心切,永远抢不到票,永远就有“黄牛”。除技术“外挂”外,围绕门票资源,主办方、票务平台与“黄牛”之间私相授受暗度陈仓,早已成为行业公开的秘密。斩断溢价票背后的灰色利益链,已成为老生常谈的话题。

事实上,今年4月,针对部分演出商将演出门票打包给“黄牛”售卖,导致观众很难通过正规渠道购买到演出门票的问题,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演出市场管理规范演出市场秩序的通知》,其中第五条明确规定“督促演出举办单位、演出票务经营单位面向市场公开销售的营业性演出门票数量,不得低于核准观众数量的70%”。该通知同时要求,探索演出门票实名制管理。对照此规定,一些演出团体是否存在将演出门票打包给“黄牛”售卖的问题,有待查证;但有一点是肯定的,一些演出团体未能较好地执行演出门票实名制等相关管理规定。

2022年10月,文化和旅游部出台《演出票务服务与技术规范》,不仅提出统一全国演出票务的内容、规格、编码、制作、发行等基本要求,还提出统一全国演出票务的生成、打印、取票、印刷等具体要求,还要求统一全国演出票务购票、检票、退票等全流程的规范化服务。同时,首次进行了有关票务的编码规范,这意味着今后每张演出票的编码都有了全国统一标准。也就是说,今后,我们手里的每一张演出票,都可以实现全流程追踪。特别是,各演出票务平台都要接入全国统一的票务信息采集与服务系统,这将为行业监管提供便利。

不可否认,要想执行演出票务服务标准,就要对现有的演出门票出售系统,包括检票、验票的软件、硬件,进行大规模的更新换代。这就要求,演出团体必须舍得投入,把资金用在刀刃上,运用最精湛的技术、最先进的设备、最优秀的工作人员,解决技术层面的诸多问题。同时,在推进演出票务服务标准过程中,组织技术力量,研究、开发更先进的票务管理方法,如建立观众指纹验证系统等。此外,在售票环节,实行窗口与网上并举,增设服务网点,注重预售服务;在检票环节,疏通人流渠道,实行快捷、无差错并重,提升工作效率。

可见,必须进一步规范票务管理,别让“黄牛”搅黄复苏的演出市场。必须承认,实行票务实名制和统一编码,也不是“铜墙铁壁”,同样存在漏洞,同样给“黄牛”留有活动空间。这就要求,演出团体必须在票务管理上下苦功。一方面,提高辨别水平,严厉杜绝虚假演出门票在市场上流通;另一方面,加强演出门票在售、检、验等各个环节的防范工作,既要阻击“黄牛”,又要确保观众个人信息安全。当然,执行演出票务服务标准,也需要广大观众的理解、支持和配合,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和演出管理部门的相关规定,不要人为地给演出票务服务“添堵”。只有双方共同努力,和衷共济,才能真正保证演出活动“叫好又叫座”。


责任编辑:谢婷

版权声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5 8629 6259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1696号 蒙ICP备160010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