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and information

2021年11月03日 争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州 在大理州民族中学,各族学生同跳一支舞。人民网李发兴摄 人民网: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明确了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思想、战略目标、重点任务、政策举措,为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那么,大理州如何确保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在大理落地见效? 杨国宗: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和给沧源县边境村老支书们的回信,我们在第一时间进行了学习,也及时下发了文件,指导基层掀起学习的热潮。主要有这么几个方面: 一是着力在切实强化政治担当上下功夫。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放在首位。牢记“国之大者”,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围绕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的要求,切实履行好主体责任和政治责任,从全局和战略高度谋划、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 二是着力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上下功夫。深入学习贯彻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大理州的工作,特别是民族部门的核心工作职能要向主线优化、工作措施要向主线发力、人员力量要向主线加强。我们要把贯彻落实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融入到宣传的大格局当中、工作的大体制当中、教育的大体系当中。在宣传上,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到一个整体的体系。在具体工作上,要加快制定实施《大理白族自治州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规划(2021-2025年)》,抓紧筹建大理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教育馆,加紧推出一批大理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大课题研究成果,实施一批中华文化视觉形象工程,不断增强各族人民的“五个认同”。全面深入持久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进中小学、进高校、进培训机构,实现教育的全覆盖,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植于广大青少年心灵深处。 三是着力在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上下功夫。大理州是全国第一批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在重新申报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过程中,深入贯彻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来推动工作发展。我们研究制定了《大理州“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重新申报工作实施方案》,稳步推进重新申报各项工作。全力推进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市三年行动计划,计划通过三年行动,让12个县市全部都实现国家级或省级的示范命名。常态化、制度化、规范化推进“十进”创建活动,实行跨区域、跨部门、跨行业的共建联创和协同创建,形成全员参与、全领域共建、全流程创建、全要素保障的创建工作格局。同时还全力推进“互联网+民族团结进步”行动,扩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影响力和引领示范作用。广泛开展“自强、诚信、感恩”“永远跟党走”“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等主题教育活动,大力宣传全州各族干部群众在洱海保护、脱贫攻坚、绿色发展、乡村振兴等重点工作中,共同守护共有精神家园,一起实现幸福生活的美好历程,教育引导各族群众永远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 四是着力在高质量发展上下功夫。坚定“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的信念,围绕推动民族地区发展和省委省政府给大理的“两城一区”定位,即“成为名副其实的历史文化名城、国际旅游名城,打造世界一流的‘绿色食品牌’示范区”的定位,争取在云南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中走在前列,这也是我们“十四五”发展的目标。我们将围绕“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推动大理州经济社会的发展,真正地让大理成为一个经济发展、民族团结、宗教和顺、社会稳定的地区。 村民们跳起舞蹈迎丰收。人民网李发兴摄 人民网:大理州是首批命名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大理州在创建示范州的过程中,主要采取了哪些举措? 杨国宗:大理是中国唯一的一个白族自治州,国土面积2.9万平方公里,有333.4万人口。在党中央、国务院和各级的关心下,大理州在民族地区的发展当中,始终走在前面。“十三五”期间,大理州在全国30个自治州的排名从原来的第7位提升到第5位。在创建示范州的过程中,我们围绕国家大政方针并结合大理实际,先后出台了一些政策措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提高政治站位,完善机制体制。首先是把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落在实处,实行州委、州政府主要领导“双一把手”负责制,把对民族工作的考核机制纳入到了党政考核的大体系里面,列入了全州综合考评和领导班子考核的评价体系,也探索建立了示范区建设责任制,包括领导责任制、年度重点工作责任制、督查巡查制、通报制和报告制、考核激励制、追责问责制等。同时我们也在全省率先出台了《关于开展基层党建与民族团结进步“双推进”的实施意见》等文件,推进双融合双推进的工作机制,真正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政府依法管理、统战部门牵头协调、民族工作部门履职尽责、各个部门通力合作、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新时代民族工作的新格局。 二是围绕主题主线,打牢共同思想基础。一是强化“大学习”。我们始终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结合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的精神,都纳入到党委中心组、州委常委会来学习。我们始终把学习党的创新理论、民族工作理论作为第一议题来学习,也纳入到党校、干部教育学院学习培训主体班,纳入到党建的工作重点中,结合“三会一课”、主题党日活动等进行学习,也开展了丰富的学习活动。我们积极创建国家级和省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落户到大理大学。在大理大学筹建州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教育馆,成立大理州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中心、研究基地,建立“中华民族共同体讲坛”学习制度。二是强化“大培训”。今年上半年,我们对全州宗教界代表人士、换届后乡镇村“两委”委员和民族宗教专干等全员开展民族宗教政策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题培训,共有5.3万人次参训,让广大基层干部更加全面地了解民族政策和民族工作的新方向和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新要求。三是强化“大讨论”。我们与大理大学合作积极筹备由国家民委、大理州委、大理州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全国学术专题研讨会,我们现在也在进一步挖掘大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史料,讲好民族团结促进国家统一的一些故事和一些政策体系,积极推动和构建符合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要求的政策体系、工作体系和话语体系。四是强化“大调研”。我们与大理大学深度合作,借助专家资源来开展以“在各级各类学校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实践探索研究”等4个重点课题研究,从而提升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真正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项战略研究抓实、抓深、抓细。 三是着力加快发展,不断改善民生福祉。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所以,我们围绕提升大理州各族人民的幸福指数,围绕老百姓急难愁盼的问题上,着力推动民生改善,推动全面发展。应该来说,我们也取得了一些实效,特别是我们在一手抓高水平保护洱海、一手抓转型发展上做了一些工作。我们通过“八大攻坚战”,洱海治理初见成效。通过环湖治污、环湖截污、面源治理、矿山关闭、生态搬迁、水质提升等一系列措施,洱海的水质稳定在Ⅱ至Ⅲ类之间,应该说洱海治理也成为了全国治湖的一个案例,取得了洱海治理的生态之美,也带来了更好的社会效应,让大家能更好地理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同时我们也在加快发展,在保护好洱海的同时推进高质量发展。我们在“十四五”规划里构建了一个大的发展体系,叫作双核驱动协同发展,就是以环海流域为一个中心,提升一个经济中心,建立文旅大健康数字经济和会展。人口向巍山县转移,产业向祥云县集中。以祥云为现代物流基地的先进制造、新材料、新环保、新能源等产业打造一个产业中心,来提升形成一二三产协同布局,构建现代绿色产业格局,从而创建大理国家级洱海保护绿色发展示范区,让大理真正成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实践基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全国示范样板。在城镇化发展过程当中,我们构建了“一城三区四单元”的格局,就是实现大理、祥云、巍山一体化发展。其他的9个县构建1个东南西北各具特色的差异化互补化发展的格局。东部的宾川和鹤庆工贸协同发展,南部的弥渡和南涧农旅结合发展,北部的洱源和剑川文旅引领发展,西部的云龙、漾濞和永平绿色主导发展,从而形成一个各美其美、各具特色的城镇发展格局,提升整个城市化的进程,形成产城人的融合,推动大理高质量发展。脱贫攻坚也取得了显著成效,现在正在持续巩固的过程当中。交通基础设施在不断改善提升,近200公里的铁路、近600公里的高速路已形成,我们迈入了“高铁时代”。“十三五”末,我们GDP达到了1484亿元,大理州的发展在稳步提升,我们还要不断地推进,真正地让铸牢民族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物质基础不断地夯实。 洱海。人民网虎遵会摄 四是增进文化认同,构建一个共有精神家园。我们都知道构建共有精神家园十分重要,所以我们深入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树牢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宗教观牢牢地抓在手上,广泛开展一系列的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宣传教育活动,全面使用国家统编教材,在各级各类学校全面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我们大力实施中华文化视觉形象工程,在主要街道、景区、学校等场所大力推行中华民族文化形象,在主要路段展示中华灿烂的文明、悠久的历史和国家成就,真正增强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同时也借助传统节日、民族节日等开展共享中华文化的系列活动。我们大力实施民族文化保护工程、少数民族文化精品工程和民族文化“双百”工程,打造了《洱海情深》《不一样的大理》等一批文艺精品,南涧跳菜、剑川木雕、鹤庆银器等非遗物质文化遗产享誉国内外,真正地能够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华民族文化的融合牢不可破、坚不可摧。 五是坚持守正创新,推动创建提质增效。2016年我们第一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创建以后,现在我们推动创建工作由“突击推进”向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转变。全面实施“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市”三年行动计划,对获国家命名的县市,每个县市奖励1000万元。我们还出台了很多政策,包括《进一步加快大理州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的实施意见》等,力争到2025年要建成1000个以上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社区),努力推进示范区建设的实体化、项目化、工程化,同时制定了示范单位命名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文件。与大理大学合作制定了《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地、市、盟)第三方评估指标体系》及评估办法,让评估更有公平性、公正性、规范性、科学性,从而提升工作质量,让创建工作更加科学化、规范化、精准化,可以说为全国和全省提供了一个“大理样板”。这个指标体系今年已经获得了云南省地方标准重点项目,是云南省38个立项当中唯一的人文社科项目,并经云南省版权局审核通过著作权登记,目前正在申报国家版权局著作权。 六是抓实社会治理,大力营造和谐环境。大理州坚持用法律来保障民族团结进步,来防范一些重大风险,来提升示范区建设的法治化水平。坚持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推进平安大理的建设,积极开展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推动社会治理向基层下移、向基层赋权,不断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通道,全力预防和化解洱海保护、脱贫攻坚、项目建设、医疗纠纷、民族宗教等领域的矛盾纠纷和难点问题,全面提高社会治理科学化、智能化、法治化水平。多年来,大理没有发生一起因为民族宗教因素引发的重大事件或者是群体性事件。我们持续推进法治大理建设,出台了《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自治条例》《洱海保护管理条例》《苍山保护管理条例》《乡村清洁条例》等一些地方性法规,还制定了《大理州贯彻〈云南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条例〉实施办法》等规范性文件,不断完善了法规体系,提升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以法治化的轨道从而提升社会治理的整体水平。 南涧县公郎镇板桥村委会裕谷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人民网符皓摄 人民网:通过示范区建设、创建全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州各项工作的深入推进,大理州取得了哪些突出成效? 杨国宗:总的来说,我们在推进过程当中主要做了以上六个方面的工作。通过示范区建设,我们取得的一些成效,归纳总结起来,有这么几个方面: 一是全面落实了党的民族政策。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全州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始终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宪法》《民族区域自治法》《云南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条例》《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自治条例》等得到全面贯彻落实,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全面落到实处,民族宗教事务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社会保持和谐稳定,荣获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最高荣誉奖“长安杯”,各族公民平等享有权利、平等履行义务,各族群众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二是牢固构筑了共有精神家园。大理的历史就是一个民族团结的典范。立于公元776年的南诏德化碑,开宗明义“我自古及今,为汉不侵不叛之臣”。自古以来大理各民族始终心向国家统一,自觉维护民族团结,鲜明地体现在大理各族人民对以王德三、张伯简、周保中等革命前辈为代表的大理红色革命文化的创造性传承上。生动地体现在以“五朵金花”故事为代表的大理各族人民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高度自觉和高昂热情上,集中体现于生活在众多茶马古道重镇的大理各族人民对开放包容、相互认同历史传统的创造性传承上,以《天龙八部》《小河淌水》等为代表的一批大理优秀精品力作,就是各民族文化交融互鉴的结晶,已成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文化符号和守望相助历史传统的精神标识。今年,我们结合党史学习教育,持续把学习领悟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作为牢记党的初心和使命的重要途径,将脱贫攻坚、洱海保护取得的伟大成就作为生动教材,深入开展感党恩系列主题教育活动,各族群众发自肺腑地感恩伟大中国共产党、感恩伟大祖国、感恩伟大新时代,极大增强了各族群众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一员的归属感、自豪感和使命感。 三是不断凸显了融合效应。切实把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结合起来,正确把握共同性和差异性、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各民族意识、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物质和精神的关系,赋予所有改革发展以彰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义,以维护统一、反对分裂的意义,以改善民生、凝聚人心的意义,让中华民族共同体牢不可破。深入实施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十百千万示范创各族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生活水平大幅提升,安全感、幸福感、获得感显著增强,更加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南涧县始终坚持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南涧跳菜”代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跳”出大山舞向世界,“跳”进英国皇宫,“舞”向央视春晚。同时,发展了230支2000多人的跳菜文艺队,人均年收入达7000多元,实现了民族民间文化由娱民向惠民、富民转变,闯出一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交融发展,助力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共同富裕的新路子。 四是持续结出了创建丰硕成果。先后有剑川县人民政府等14家单位、何国祥等15人被国务院表彰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和模范个人。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等11家单位被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单位”,漾濞、南涧、永平三县通过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省州初验,上报国家民委审核验收数量全省第一。鹤庆县金翅鹤村等38个村被国家民委先后挂牌命名为“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命名数量全省第一。洱源县郑家庄,是一个由汉族、白族、藏族、纳西族、傈僳族等多个民族组成的村庄,尽管民族、语言、习俗、宗教信仰各不相同,但各族群众却在交往交流交融中形成了守望相助、团结一心的命运共同体,手足相亲、和睦相处,有困难大家帮,有致富路子一起走,郑家庄成了远近闻名的富裕村,被国家民委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全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剑川县桑岭村是一个回族、白族、汉族共居的古村,村内各个民族文化求同存异、兼收并蓄、包容理解,唇齿相依、亲如一家,本主庙和清真寺只有一巷之隔,守望而立,和谐相处,桑岭村已成为中华文化认同构筑共有精神家园的缩影,被云南省政府授予“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

2021年10月11日 北京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讨会举行 北京市委统战部副部长、市民族宗教委主任钟百利主任在开幕式上致辞。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副所长王锋代表主办方致欢迎词。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何春中)10月9日,北京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讨会在京举行。本次研讨会主题是贯彻落实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新时代北京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和首都民族团结进步首善之区建设。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民族学学科评审组召集人、国家民委原副主任吴仕民,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郝时远,中央民族大学教授杨圣敏,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马戎,中央民族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教授麻国庆,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王延中在研讨会开幕式上作主旨发言。 北京市委统战部副部长、市民族宗教委主任钟百利主任在开幕式致辞中表示,本次研讨会的成果,将对推动新时代北京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产生现实而积极的影响。他强调,在今后的各项工作中,要发挥政治引领作用,突出强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要发挥核心职能作用,突出强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研究;要发挥人才阵地作用,突出强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和实践人才培养。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民族学学科评审组召集人、国家民委原副主任吴仕民作主旨发言。 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马戎作主旨发言。 在研讨中,各位专家学者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研究”“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实践探索和典型经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宣传教育”“推进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京津冀民族宗教工作协同发展”等五个方面进行了研讨。大家紧紧抓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新时代民族工作主线,着眼首都功能定位、北京民族工作实际、京津冀协同发展进行了深入交流,取得了丰硕的学术成果。 与会专家学者一致认为,要继续通过打造学术与实践探索为一体的研讨交流平台,进一步加强北京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及成果转化,为推动新时代北京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和首都民族团结进步首善之区建设做出更大贡献。 开幕式上为主旨发言的6位专家颁发了“北京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中心首席专家”聘书。 本次研讨会由北京市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指导,北京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主办,中央民族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中国民族理论学会、北京市民族联谊会、民族团结杂志社、中国民族报社支持。京津冀三地科研机构和高校的专家学者,民族工作部门相关人员等150余人参加研讨会。

2021年09月27日 共同富裕: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 【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矢志不渝的价值追求,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和内容,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中国特色。8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上强调,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建党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从中国现实国情出发,将共同富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统一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取得了消灭绝对贫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等一系列举世瞩目的成就,开创了共同富裕和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彰显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 1.共同富裕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 富裕是世界各国现代化的重要目标,而中国式现代化追求的是共同富裕。资本主义国家的现代化之所以不可能实现共同富裕,根本原因在于资本主义私有制和剥削制度的存在,趋利的本性使资本家不可能与劳动者共享劳动成果和社会财富。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公有制,生产资料归全体人民共同所有,保证了现代化建设成果的公共性和共享性,保障了共同富裕的现实可能性和必然性。因此,只有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才能够为共同富裕和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只有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才能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才能实现共同富裕。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必须坚定不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当前,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依然突出,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较大,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总钥匙。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必须继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共同富裕和中国式现代化在社会主义实践中实现了统一,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逻辑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的辩证统一。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中国式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的现代化。从新中国成立开始,中国的现代化就和社会主义紧密结合在一起,提出了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战略目标。邓小平同志指出:“中国搞现代化,只能靠社会主义,不能靠资本主义。”社会主义是共同富裕和中国式现代化的政治属性、本质特征。 2.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立场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始终把人民放在最高位置。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中国共产党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归根结底是要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人民至上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不断走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不同于其他国家现代化的根本标志。中国共产党在团结带领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带领人民迈向共同富裕、创造美好生活。 中国共产党始终把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孜孜不倦的价值追求,在现代化过程中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保障和改善民生,统筹做好就业、收入分配、教育、社保、医疗、住房、养老、扶幼等各方面工作,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动共同富裕,在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同时,历史性地解决了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的脱贫问题,全面实现832个贫困县和12.8万个贫困村脱贫摘帽,史无前例地消除了困扰中国千百年的绝对贫困问题,为实现共同富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主要内容 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指出,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既包括美好的物质生活需要,又包括美好的精神生活需要。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主要内容,即通过全体人民辛勤劳动和相互帮助,在高质量发展中,普遍达到生活富裕富足、精神自信自强、环境宜居宜业、社会和谐和睦、公共服务普及普惠,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中国式现代化首先要促进人民物质生活的共同富裕。一方面,在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还要进一步推动广大人民群众收入的实质性增长,让发展成果和改革红利更多惠及广大人民群众。另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要促进人民精神生活的共同富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在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必须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弘扬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厚植勤劳致富、共同富裕的文化氛围。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弘扬诚信文化,营造人与人之间互帮互助、和睦友好的社会风尚,不断促进人民精神生活的共同富裕。 4.先富带动后富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方法 共同富裕不是整齐划一的平均主义,也不是同等富裕、同步富裕,更不是均贫富、劫富济贫,而是先富带动、帮助后富,从物质富裕到精神富裕,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不断得到满足,不断促进从低层次的共同富裕向高层次共同富裕跃迁、从少数人的局部富裕到全体人民的整体富裕跃升。这意味着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既要把“蛋糕”做大,又要把“蛋糕”分好。一方面,鼓励辛勤劳动、合法经营、创业致富,靠勤劳实干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另一方面,正确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合理调节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建立帮扶机制,让先富带动后富、帮后富,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机制,形成人人享有的合理分配格局,不断缩小城乡、区域之间的差距,促进现代化发展。 共同富裕和现代化建设不会一蹴而就,而是一个长期、动态的过程,必须充分认识共同富裕和中国式现代化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坚持循序渐进,逐步推进。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追求共同富裕和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科学规划和制定了战略目标并分阶段、分步骤地加以实施。从“两步走”到“三步走”,再到“新三步走”和“新两步走”,从“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中国共产党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带领中国人民向着现代化和共同富裕的目标不懈接力、持续推进。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上,党中央明确了新“两步走”战略部署,从2020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人民生活更为宽裕;从2035年到2050年,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分步骤实施、逐步推进的做法,既明确了不同时期共同富裕和中国式现代化的阶段性目标和任务,又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经济工作中注重总体规划和持续接力的鲜明实践特征。 5.共同富裕的中国式现代化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重要体现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 人类文明经历了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从落后到进步的演进过程,社会形态的更替实际上也是文明形态的更替。实现共同富裕不仅是分配制度的变革,更是人类文明的重大转型。近代以来,西方资本主义文明本质上是以资本为轴心的文明,这种文明性质决定了资本主义文明与共同富裕不可兼容,一边是财富积累,另一边则是贫困积累。因此,有些西方国家即使进行了分配制度改革,建立了福利国家,但最终都无法解决贫富差距拉大问题。 我们所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本质上是社会主义的文明形态,社会主义文明是建立在人类文明全部成果基础上、超越资本主义文明的新型文明,体现着以人民为中心的鲜明价值立场,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文明与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的重要区别。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在历史性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后,对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作出重大战略部署,把共同富裕作为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将迎来新的更大发展,必将为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世界社会主义发展作出更大贡献,在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和人类文明发展史上都具有重大意义。 (作者:鲁明川,系浙大城市学院教授、浙江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

2021年09月26日 “全国党史知识竞赛”总决赛在武汉拉开帷幕 六支代表队晋级 9月25日上午,“全国党史知识竞赛”总决赛在武汉拉开帷幕。图为预赛录制现场。人民网高亚永摄 党史学习教育官网武汉9月25日电(王欲然)25日上午,由党史学习教育官网主办,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湖北省党史学习教育办公室承办的“全国党史知识竞赛”总决赛在江城武汉拉开帷幕。来自各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以及国资央企系统、金融企业系统、网友代表组成的32支代表队在湖北广播电视台演播厅内参加了预赛阶段的角逐。 经过选择题、填空题、风险题三个环节的激烈竞争,最终来自浙江省的“红船起航队”、河南省的“出彩中原队”、湖北省的“红色荆楚队”、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八桂欢歌队”、重庆市的“红岩逐梦队”,以及陕西省的“圣地荣光队”六支代表队(排名不分先后)脱颖而出,晋级决赛。 据悉,决赛将于9月27日下午举行。六支代表队将通过竞答、展演等环节角逐一二三等奖。 “全国党史知识竞赛”活动聚焦党中央关于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精神和决策部署,旨在通过学习竞赛形式普及党史知识,营造比学赶超氛围,为广大党员、干部、群众了解党的奋斗历程、学习党的基本知识、认识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提供平台,激发爱党爱国热情,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自今年5月活动启动以来,累计已有超过3.2亿人次参与线上答题。

2021年09月26日 习近平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人类和平发展进步的潮流不可阻挡。9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第七十六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让我们坚定信心,携手应对全球性威胁和挑战,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今天,党建网微平台梳理了部分相关重要讲话,邀您共同学习! 我们将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同世界各国人民深化友谊、加强交流,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以中国的新发展为世界提供新机遇。 ——2021年7月16日,习近平在参观“友好往来命运与共——党和国家领导人外交活动礼品展”时强调 大时代需要大格局,大格局呼唤大胸怀。从“本国优先”的角度看,世界是狭小拥挤的,时时都是“激烈竞争”。从命运与共的角度看,世界是宽广博大的,处处都有合作机遇。我们要倾听人民心声,顺应时代潮流,推动各国加强协调和合作,把本国人民利益同世界各国人民利益统一起来,朝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方向前行。 ——2021年7月6日,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领导人峰会上的主旨讲话 新的征程上,我们必须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以中国的新发展为世界提供新机遇。中国共产党将继续同一切爱好和平的国家和人民一道,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坚持合作、不搞对抗,坚持开放、不搞封闭,坚持互利共赢、不搞零和博弈,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推动历史车轮向着光明的目标前进! ——2021年7月1日,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要深刻认识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下大气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为我国改革发展稳定营造有利外部舆论环境,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积极贡献。 ——2021年5月31日,习近平在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中国外交政策的宗旨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愿扩大同各国的利益交汇点,推动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推动形成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 ——2016年7月1日,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中国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反对冷战思维和零和博弈。中国坚持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一律平等,尊重各国人民自主选择发展道路的权利,维护国际公平正义,反对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反对干涉别国内政,反对以强凌弱。 ——2016年7月1日,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从顺应历史潮流、增进人类福祉出发,我提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并同有关各方多次深入交换意见。我高兴地看到,这一倡议得到越来越多国家和人民欢迎和认同,并被写进了联合国重要文件。我希望,各国人民同心协力、携手前行,努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创和平、安宁、繁荣、开放、美丽的亚洲和世界。 ——2018年4月10日,习近平在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

  • 022023-11
    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

    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 ——论学习贯彻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 金融是国民经济的血脉,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10月30日至31日,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总结党的十八大以来金融工作,分析金融高质量发展面临的形势,部署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金融工作。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高屋建瓴、思想深邃、内涵丰富,科学回答了金融事业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关于金融问题的重要创新成果,为新时代新征程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战略全局出发,加强对金融工作的全面领导和统筹谋划,推动金融事业发展取得新的重大成就。金融在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支持打赢脱贫攻坚战、满足人民群众金融服务需求等方面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攻坚战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深化金融改革开放取得重要进展,金融业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目前,我国银行业资产规模位居全球第一,股票、债券、保险规模位居全球第二,外汇储备规模稳居世界第一。在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下,金融系统有力支撑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为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作出了重要贡献。我国金融改革发展取得新的重大成就,根本在于有习近平总书记领航掌舵,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 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在领导金融工作的实践中,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马克思主义金融理论同当代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努力把握新时代金融发展规律,持续推进我国金融事业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奋力开拓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取得了重要的实践成果、理论成果。这次中央金融工作会议作了高度概括:“坚持党中央对金融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坚持把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作为根本宗旨,坚持把防控风险作为金融工作的永恒主题,坚持在市场化法治化轨道上推进金融创新发展,坚持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统筹金融开放和安全,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这“八个坚持”,是我们党对金融本质和发展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必须认真学习领会、坚决贯彻落实。 金融活,经济活;金融稳,经济稳。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当代中国实际,奋力开拓的这条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来之不易。实践充分证明,这是一条前无古人的创新之路,既遵循现代金融发展的客观规律,更具有适合中国国情的鲜明特色,明确了金融工作怎么看、怎么干,既有世界观,又有方法论,构成一个辩证统一的有机整体。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我们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深刻把握金融发展规律,深刻把握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 党的二十大擘画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宏伟蓝图,明确了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围绕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作出重大部署。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一定要把金融搞好。必须充分认识金融在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以金融高质量发展助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加快建设金融强国,全面加强金融监管,完善金融体制,优化金融服务,防范化解风险,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推动我国金融高质量发展,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有力支撑。各地区各部门特别是金融系统要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全面加强党对金融工作的领导,扎实做好重点工作,确保工作部署落实落地。 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宏伟目标催人奋进,金融发展关系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全局。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胸怀“国之大者”,强化使命担当,锐意进取,求真务实,沿着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扎实推进金融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金融强国,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人民日报》(2023年11月02日01版)

  • 252023-10
    在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中奋勇担当

    在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中奋勇担当 ——习近平总书记同全总新一届领导班子成员集体谈话时的重要讲话激励广大工会干部和职工群众奋进新征程 “要坚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根本方针,充分调动广大职工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积极投身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 10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同中华全国总工会新一届领导班子成员集体谈话时的重要讲话,指明了新时代工会工作的方向,坚定了广大工会干部做好工作的信心决心。广大工会干部和职工群众表示,要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为遵循,以更加豪迈的姿态、勇于担当的精神,努力开创党的工运事业和工会工作新局面。 习近平总书记对工会工作的充分肯定,令广大工会干部倍感振奋。 湖北省总工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陈惠霞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的工运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工会工作实现全方位进步,根本在于有习近平总书记领航定向,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广大职工的凝聚力、向心力进一步增强,工会系统改革持续深化,工会工作在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中的作用进一步彰显。 引导职工群众听党话、跟党走,巩固党执政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是工会组织的政治责任。 “我们要始终坚持党对工会的全面领导,保持工会工作的正确政治方向,以更大力度、更实举措在努力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中展现工会蓬勃朝气。”福建省厦门市委常委、市总工会主席王雪敏说。 河南省南阳市总工会党组书记、副主席赵浩表示,工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人阶级群众组织,承担着组织动员广大职工为完成党的中心任务而团结奋斗的历史使命。新征程上,我们要忠诚党的事业、竭诚服务职工,勇于担当,奋发进取,奋力谱写党的工运事业新篇章。 新时代需要奋斗拼搏、创新开拓。 刚刚在北京参加完中国工会十八大,中铁隧道局集团盾构主司机、高级技师母永奇就赶回西藏建设工地,继续带领团队围绕盾构施工关键技术难题进行科研攻关。 “总书记指出要加快建设一支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产业工人大军,培养造就更多大国工匠和高技能人才。作为一名隧道工人,我们要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不断攻克盾构机在高原运行中的难题,为高原‘天路’建设作出更大贡献。”他说。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广泛深入开展各种形式的劳动和技能竞赛,激发广大职工的劳动热情、创造潜能,在各行各业各个领域充分发挥主力军作用”,让广大职工群众信心和干劲倍增。 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南方电网贵州六盘水供电局继电保护工王磊23年扎根一线,自主创新研发各类专业新设备、新工具30余项。学习了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他深有感触:“总书记的重要讲话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劳动者的价值和力量。我要在岗位上继续拼搏奋斗,还要发挥以老带新的作用,激发年轻职工建功立业、创新创造的智慧和力量。” 认真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北京市丰台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区总工会主席王振华深感责任重大。他说:“我们要学深悟透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将精神传达到每位职工、每个岗位。” 工会是职工利益的代表者和维护者,是职工的“娘家人”。 辽宁省阜新市彰武县美团外卖配送员、“90后”青年王哲表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重视维护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让身为外卖骑手的他深感温暖。“工作中,企业工会就像一根纽带,加强企业和骑手之间的民主协商和平等沟通,让我们能在平凡岗位上收获成就感。” “总书记强调工会要认真履行维权服务基本职责,着力解决关系职工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作为基层工会的一员,我将在今后的工作中进一步聚焦职工需求,努力帮助职工解决急难愁盼问题,让职工更加真切地感受到工会大家庭的温暖。”河南省洛阳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中铁十五局汉中产业园项目工会主席唐菊说。 工会改革是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工会工作创新发展的不竭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继续深化工会改革和建设,作为一名工会人,我深感使命光荣、责任在肩。”中国四联仪器仪表集团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陈红兵表示,我们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持续推动建会强会、维护职工权益、推进企业民主管理,充分激发一线工人创新创造热情,聚焦关键核心技术,让更多创新成果竞相涌现。 江苏省泰州市总工会党组书记、副主席耿晓利对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中“要创新工作方式,努力为职工群众提供精准、贴心的服务”这句话印象深刻。他告诉记者,近年来,泰州市网约车行业工会联合会、快递和外卖送餐行业工会联合会等工会组织相继成立。今后各级工会要以总书记重要讲话为指引,深入了解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所需所盼,用心用情用力解决好他们的“关键小事”,让“工”字号服务更好惠及职工生产生活。 《光明日报》(2023年10月25日01版)

  • 242023-03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必须坚持守正...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必须坚持守正创新”时指出,“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颠覆性错误,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我们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以真理的精神追求真理,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动摇,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不动摇,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动摇”。在这里,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揭示了“坚持守正创新”所蕴含和遵从的三重逻辑。 守马克思主义之正,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之新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及其解放条件的学说,是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博大精深,归根到底就是一句话,为人类求解放。”在人类思想史上,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犹如壮丽的日出,照亮了人类探索历史规律和寻求自身解放的道路。就科学性、真理性、影响力、传播面而言,没有一种思想理论能达到马克思主义的高度,也没有一种学说能像马克思主义那样对世界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马克思主义始终占据人类真理和道义的制高点。因此,“马克思主义就是我们党和人民事业不断发展的参天大树之根本,就是我们党和人民不断奋进的万里长河之泉源。背离或放弃马克思主义,我们党就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在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这一根本问题上,我们必须坚定不移,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动摇”。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所取得的伟大成就,正是得益于有马克思主义作为其科学指导思想和强大理论武器。所以,守马克思主义之正,就是将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指南、理论武器,永不偏航、永不叛道。 马克思主义不是故步自封的教义或教条,而是常学常新、常用常新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要改变中国,必须同中国具体实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实现中国化时代化。这就是毛泽东同志所主张的“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也正是邓小平同志所强调的,既不能丢“老祖宗”,又要敢于“讲新话”。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重要思想以“十个明确”“十四个坚持”“十三个方面成就”为主要内容,以全新的视野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 党的百年奋斗历程,既是不断追求真理、笃行真理的过程,也是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过程,在这个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的历史进程中,马克思主义没有辜负中国,中国也没有辜负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在中国得到充分检验、人民性和实践性在中国得到充分贯彻、开放性和时代性在中国得到充分彰显,“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的科学论断也得到充分证明。 守党的全面领导之正,创党的自我革命之新 马克思指出:“一个单独的提琴手是自己指挥自己,一个乐队就需要一个乐队指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一个“乐队指挥”,而这一指挥只能是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党,也是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的党。回首百年历程,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以不懈奋斗深刻改变了近代以后中华民族发展的方向和进程,深刻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深刻改变了世界发展的趋势和格局。而今,作为世界上最大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中国共产党以其大胸怀、大气度、大境界,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和考验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当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交织激荡,我们的事业要想继续取得成功、一直取得成功,就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历史、新中国发展的历史都告诉我们:要治理好我们这个大党、治理好我们这个大国,保证党的团结和集中统一至关重要,维护党中央权威至关重要。”新征程上,我们必须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党和国家事业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确保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正确方向,确保拥有团结奋斗的强大政治凝聚力、发展自信心。 与此同时,“先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是天生的,而是在不断自我革命中淬炼而成的”,无产阶级政党“只有在革命中才能抛掉自己身上的一切陈旧的肮脏东西,才能胜任重建社会的工作”。党的百年奋斗历程深刻表明,中国共产党的伟大不在于不犯错误,而在于从不讳疾忌医,积极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敢于直面问题,勇于自我革命,具有极强的自我修复能力。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核心和权威力量,是在不断自我革命中赢得的;勇于自我革命是我们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是党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历经百年沧桑更加充满活力的成功秘诀。正是由于中国共产党没有任何自己的特殊利益,总是把人民的利益视为最高利益,才获得了敢于自我革命、勇于自我修正的力量和底气。“一个饱经沧桑而初心不改的党,才能基业常青;一个铸就辉煌仍勇于自我革命的党,才能无坚不摧”。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十年磨一剑”的定力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以“得罪千百人,不负十四亿”的使命担当推进史无前例的反腐败斗争,打出一套自我革命的“组合拳”,不断构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制度规范体系,确保党永远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使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全面从严治党是新时代党的自我革命的伟大实践,开辟了百年大党自我革命的新境界。 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正,创中国式现代化之新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标志着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作为科学社会主义创始人之一的恩格斯指出:“我们的目的是要建立社会主义制度,这种制度将给所有的人提供健康而有益的工作,给所有的人提供充裕的物质生活和闲暇时间,给所有的人提供真正的充分的自由。”在此意义上,作为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阶段的社会主义,在本质上是为推进人的自由解放和全面发展创造条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既具有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又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时代特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党和人民百余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是当代中国大踏步赶上时代、引领时代发展的康庄大道,符合中国实际、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时代发展要求,不仅走得对、走得通,而且走得稳、走得好。历史和实践充分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征程上,我们一定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坚持自信自强、守正创新,在自己选择的正确道路上昂首阔步走下去,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重要、最根本的就是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概括了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这5个方面的中国特色,深刻揭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这既是理论概括,也是实践要求,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指明了一条康庄大道。前进道路上,我们要守好中国式现代化的本和源、根和魂,毫不动摇坚持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重大原则,确保中国式现代化的正确方向。同时,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探索性事业,还有许多未知领域,需要我们在实践中去大胆探索,通过改革创新来推动事业发展,决不能刻舟求剑、守株待兔。新时代的中国共产党人,深刻洞察人类发展进步潮流,以高超的政治智慧和巨大的理论勇气推动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以海纳百川的宽阔胸襟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回答了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走出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让世界不仅知道了“发展中的中国”“开放中的中国”,也知道了“现代化的中国”“为人类文明作贡献的中国”。

  • 242023-03
    弘扬传统美德 创建美好生活

    作者:张红霞(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北京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蕴含丰富的道德哲思与实践智慧,它既关注道德理念形塑,教导人们崇德向善;又注重道德行为践履,要求人们进行道德实践。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提高人民道德水准和文明素养,有助于在大众心里播下崇尚真善美的思想火种,指引、规约和激励人们积极创建美好生活,为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贡献智慧。 凝聚创建美好生活的价值共识 美好生活是道德主体在深入洞悉、深刻感受社会生活后进行的道德选择,这背后离不开系统化的道德理论支撑。人不仅要生活,而且要追求好生活,这种“好”也体现在道德意义上的“好”。道德是人们完善社会生活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是评判社会生活是否美好的价值尺度和重要标准。可见,美好生活也是人类生活的伦理性追求,是经过充分理性反思、合乎道德要求的理想生活范式,是与人的伦理追求和价值实现息息相关的生活选择。因此,道德成为人们创建美好生活的核心确证要素,美好生活建设需要道德的支撑。 中华传统美德中蕴含丰富的“德性”思想,其崇德理念贯穿个人、社会、国家等层面,成为中华民族重要的共同价值信仰,不断助益人们凝聚创建美好生活的价值共识。在个人层面,中华传统美德讲究由“内圣”而“外王”,把完善内在人格看作成就事功的先决条件,有助于提升建设美好生活的“内功”。如《左传》在论证何谓“不朽”时,将“立德”置于首位,谓“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在社会层面,传统美德推崇“乐群”“贵和”等公德,这有助于把个体凝聚成“好”的社会共同体,在“好”的社会共同体下培养出更具德性的公民,从而在相互促进中实现更好的道德治理局面。个体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实现德福一致,既是美德伦理的初衷,也是美好生活建设的终极目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倡导德主刑辅的治国理念,这有助于凝聚共识、增强民族向心力。孔子有言,“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创建美好生活需要一个共性的价值理念作为精神引领,才能构筑出“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共同体意识。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传统美德的“德性”价值理念如一条无形的纽带将个人、社会、国家和民族串联起来,并成为中华民族鲜明的价值标识。这种美德价值的共识与共享不仅是对社会规范伦理和良好政治理念的诉求,还是对几千年中华文化与文明的回响,更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增强创建美好生活的内生动力 美好生活建设并非“纸上谈兵”,而是要在人们的现实生活中谋划、建设。中华传统美德具有强烈的现实观照意识,能够更好满足美好生活建设的实践指导需要。中华传统美德生发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它是针对一时一事何者当为、惯为的具体性和日常性规范。这种规范能指导人们的具体实践、在主体间产生“将心比心”“推己及人”的共感与共识,从而得到人们广泛而深刻的认同。同时,中华传统美德强调“知行合一”,认为人并非生而成人,而是经过实际生活中的伦理日用而生成的,即人的成长和完善主要在日常生活中得以实现。因此,中华传统美德在某种程度上说是一种“生活美德”。无论是形而上的美德哲学思考,还是形而下的美德行为规范,都体现出传统美德鲜明的现实指向性,这让传统美德充满着生活与实践气息,能够为美好生活建设提供更多切实可行的实践指导意见。 创建美好生活离不开广大人民群众的实践和奋斗。中华传统美德蕴含的进取精神,能够激发人们创建美好生活的实践斗志,“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体现奋发图强的意志,“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内蕴追求进步与创新的思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重视勤学善思的习惯等,都强调人的主体性,指明人能用自我意志约束言行,并用自己的实际行动逐梦和圆梦。“赖其力者生,不赖其力者不生。”中华民族历来提倡通过“思考创造”的脑力和“耕稼纺织”的体力来创造美好生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世间的美好梦想,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实现;发展中的各种难题,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破解;生命里的一切辉煌,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铸就”。弘扬中华传统美德,要坚持把美好生活的创建与人民群众的劳动创造紧密相连,帮助人们树立劳动最光荣、最崇高、最伟大、最美丽的观念,进一步激发人们的劳动热情和创造潜能,激发全体社会成员的奋斗精神,使每个人都成为推进共同富裕的建设者、奋斗者和受益者,进而使人人勇于开拓进取,向着共同富裕的目标更加积极主动作为,用勤劳的双手创造更丰富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共同创造美好生活和光明未来。 培育创建美好生活的良好社会心态 美好生活的创建需要良好的社会心理状态作为支撑。人民美好生活创建不仅受地理环境、行业特色、历史条件等客观因素的制约,而且受人们的价值理念、道德水平、心理状态等主观因素的影响,一些负面心理和情绪的蔓延会严重干扰决策推行、公共管理和人们的社会交往与日常生活,不利于创建美好生活。中华传统美德具有鲜明的向善底色,其中蕴含的深厚善念能够启发人们以善意的眼光和心态去对待他人和看待社会。例如,在善念启蒙方面,传统美德以“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的“性善论”为起点,强调“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不断唤醒人们内心深处善的基因;在善念教导方面,传统美德提倡“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以德、礼从心底感化人,不断引导民众成为有道德的人,达到“至真、至善、至美”的境界,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让人们在善意的氛围中以更加理性、积极的心态看待社会中不美好的现象,对创建美好生活充满信心。 同时,中华传统美德中“以和为贵”的价值旨归有助于形塑包容、开放、平和的社会心态。“和”追求的是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平衡与协调,以及不同事物间和合共生,体现了个性与共性相统一的原则,正如《中庸》所言,“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可见,中华传统美德提倡一种崇尚“和合”的生活状态,追求人与自然“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人与人“和而不同”“爱人若爱己”的相处模式、人与自身相互和解的良好心境、各民族“协和万邦”的美好愿景。这种理念,有助于塑造心胸宽广、爱好和平、尚中贵和的意识,形成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心境,以包容和谐的精神积极化解个人和社会的消极心理和负面情绪,促使人们和睦相处,为创建美好生活培育良好心态。

  • 162022-06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民族团结一家亲 凝心聚力共发展——...

    民族团结一家亲凝心聚力共发展 ——天祝县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成就综述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金奉乾 生活着藏族、汉族、土族、回族等28个民族23万人民的天祝县,近年来,各族干部群众同心同德,锐意进取,奋力创建民族地区共同富裕先行县。 构建共有精神家园 天祝县始终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党委(党组)工作要点和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内容,全面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华锐藏族民歌”“土族格萨尔”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华锐藏医藏药”“华锐则柔”等6项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创作《民族团结迎宾曲》等礼赞天祝歌曲以及“天祝民族一家亲”民族团结表情包,打造民族团结广场、“和谐天祝”主题雕塑,用各族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讲好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故事,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培育现代产业体系 按照“一城两园一带多点”的总体思路,天祝县建设以高原夏菜、食用菌为主的现代农业产业园,打造藜麦产业带,建立产业链链长制,持续发展壮大“八大产业”“五小产业”,特色农业种植面积达63.61万亩,畜禽饲养量达到304.95万头(只),食用菌种植达3086万袋。12个特色产业园区累计培育农业龙头企业39家、农民专业合作社1022家、家庭农场3076家。 持续打造“天祝原生”文旅农区域公共品牌和“一都四乡”金字招牌,累计认证“三品一标”农产品80个,成功申报“甘味”农产品品牌8个。2021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0.25亿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29733元,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达9763元。 统筹城乡融合发展 天祝县坚持规划引领,完成建立17个乡镇总体规划、152个村庄规划体系框架。县城规划区面积由2016年的14平方公里拓展到23.25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由3.32平方公里拓展到5.67平方公里,城镇化率达到45.7%。实施城区防洪、集中供热、公铁立交桥等项目,新建智能化综合停车场等城区公共停车场17处、新增停车位2794个,新建改建城市公厕25座,城市承载能力和整体形象明显提升。 改造老旧小区135个,完成棚户区改造4836套,城乡居民住房条件持续改善。实施厕所、垃圾、风貌“三大革命”,改造农村卫生厕所2.33万座,安装乡村路灯1.74万盏,创建清洁村庄178个、省级美丽乡村8个。2022年全县共谋划储备高质量发展重大项目168项,其中美丽乡村、黄河流域庄浪河县城段水生态综合治理等147个项目已开工建设。 健全民生保障机制 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 近年来,天祝县持续加大民生领域投入,新增城镇就业1.93万人。全力抓好学校布局调整、教师队伍建设、教育质量提升、推进均衡发展四项重点工作,新建改建中小学校66所、幼儿园31所。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参保率分别达98.49%、99.33%。全面落实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救助供养等政策,“以政策‘组合拳’筑牢残疾人社会保障网”入选首批全国农村公共服务典型案例。持续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成功创建全国第七批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天堂镇、打柴沟镇被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镇。推进县乡村三级综治中心规范化实体运行,总结推广道德储蓄所、道德“红黑榜”等鲜活经验,社会治理效能明显提升,矛盾纠纷和信访积案有效化解,平安天祝建设取得新成效。

  • 162022-05
    在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作者:殷玉平(山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共山东省委党校〔山东行政学院〕副校〔院〕长)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紧紧抓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把支持民族地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作为一项基本方针,发挥民族地区特殊优势,加大各方面支持力度,提高自我发展能力,释放发展潜力,激发市场活力和全社会创新创造热情。在新的时代条件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须在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中持续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增进认同,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不断夯实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文化价值基础。 在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中增强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共同创造美好生活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指出:“加大对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产业结构调整支持力度,优化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不断增强各族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强调:“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持续用力,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须依靠各民族共存共荣、共建共享。只有各民族共享发展成果,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真正增强了,归属感认同感才能真正增强。 从历史上看,美好生活、和谐社会一直是中华民族孜孜追求的愿景。“民亦劳止,汔可小康”“富上而足下,此圣王之至事也”“独贵独富,君子耻之”“上下俱富,交无所藏之,是知国计之极也”“不富无以养民情,不教无以理民性”,这些“小康”“大同”的社会理想无不体现着中华民族对幸福安康的渴望。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遭受压迫欺凌和剥削奴役的黑暗时刻,各族人民深刻体会到中华民族是一荣俱荣、休戚相关的命运共同体,并在中国共产党带领下勠力同心、艰苦奋斗,共同书写了抵御外来侵略、推翻反动统治、建设人民国家、推进改革开放的英雄史诗,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各族人民的共同体意识不断增强。 进入新时代,我国在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已经到了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历史阶段。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一个民族都不能少的共同富裕。中国共产党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根本宗旨,致力于民生建设,在充分考虑民族差异、区域差异的情况下,时刻瞄准切实解决各族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尤其是教育、医疗、住房等切身利益问题,综合运用多元治理、对口帮扶支援、兴边富民、脱贫攻坚等科学有力举措,帮助各民族在扎扎实实的发展中享受实实在在的成果,共享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环境的全方位、高质量发展。在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不断增强中,各族群众的交往交流交融不断增强,各族人民作为中华民族共同体一员的满足感、荣誉感、归属感不断提升,共同体意识融入血脉,团结奋斗,互帮互助,互相带动,共同创造美好生活。 在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中增强吸引力向心力凝聚力,共同建设伟大祖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使各民族人心归聚、精神相依,形成人心凝聚、团结奋进的强大精神纽带。”《决议》强调:“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须更好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从历史上看,“位卑未敢忘忧国”“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天下之民归心焉”,这种家国同构、德行教化的思想充分反映了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根底。回首党的百年风雨历程,我们可以深刻感悟到:党作为中华民族的主心骨,在增强中华民族的吸引力向心力凝聚力的过程中,建设共有的物质家园和建设共有的精神家园并重,在实现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富裕的同时,也特别重视精神生活富裕。 立足新时代,共同富裕涵盖了各族人民的多元化需求,凝聚了全国各族人民最深切的期盼,但共同富裕也是一个需要各族人民长期奋斗的过程,具有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的特点。特别是当前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依然严峻,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发展不协调、不持续的问题依然较为突出,加之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正处于“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关键时期和吃劲阶段,国际形势依旧错综复杂,这些都需要在党的领导下,牢固树立正确的祖国观、民族观、文化观、历史观、宗教观,锻造各民族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牢固精神纽带,巩固发展新时代爱国统一战线,在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中增进各族人民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促进各族人民更加同心同德,同向同行,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共同建设伟大祖国。 在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中增强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共同实现民族复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只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能有效应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过程中民族领域可能发生的风险挑战,才能为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提供重要思想保证。”《决议》指出,新时代“是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须调动各族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更好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只有激活各族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汇聚各族人民智慧和力量,共同团结奋斗,才能使中华民族成为牢不可破的共同体。 从历史上看,中华民族始终是一个各民族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大家庭,在数千年的中华民族文明史中,无论是维护中华民族的强盛还是推动中华民族的复兴,各民族一贯在民族危机、共御外侮中团结求存,也为谋求丰衣足食、安居乐业而和衷共济,各民族的具体利益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整体利益早已浑然一体,民族复兴是各民族共同的责任使命和前途命运。“厚爱利足以亲之,明智礼足以教之”“以众勇无畏乎孟贲矣,以众力无畏乎乌获矣,以众视无畏乎离娄矣,以众知无畏乎尧、舜矣。夫以众者,此君人之大宝也”,这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经典观点也表明,要认识到民众的集体力量,通过爱民、利民等充分调动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党的百年光辉历程中,我们党之所以能够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战胜一切艰难险阻,从胜利走向胜利,关键在于把建立最广泛的统一战线作为克敌制胜、执政兴国的重要法宝,始终坚持大团结大联合,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最大限度凝聚起共同奋斗的力量。 进入新时代,实现共同富裕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一环,正在以前所未有的程度竭力凝聚各个民族,使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了更明确的实践方式。为此,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通过促进共同富裕,更好地激活各族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共商共建共享中进一步焕发参与热情和创造活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等多个方面的共同复兴,也是“一个民族也不能少”的各个民族共同的复兴。因而,促进各个民族在物质和精神层面共同富裕,就显得尤为重要。随着各族群众在物质和精神层面的双富裕,“五个认同”将不断深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能拥有更坚韧的精神连接,更好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现实当中,以促进共同富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紧紧围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一步引导各族群众共同建设伟大祖国,共同创造美好生活,共同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

  • Characteristic planning

    版权声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5 8629 6259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1696号 蒙ICP备160010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