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心”出发 绘就民族团结同心圆

    国家税务总局乌拉盖管理区税务局深入贯彻落实第五届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和自治区税务局三级党委联学党史会议精神,立足本职,全面发挥税费征管服务主阵地作用,始终坚持从“心”出发,加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突出党建引领,凝聚民族团结的“向心力”。乌拉盖管理区税务局始终坚持党对民族工作的全面领导,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纳入党委会议“第一议题”、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第一主题”学习;坚持把党史学习教育与民族团结进步有机结合,将民族元素、民族理论融入创建、融入一线、融入日常,组织开展了“学习贯彻第五届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党史教育专题学习会,自觉将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为新时代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贡献税务力量。



    发挥职能作用,架起民族发展的“连心桥”。乌拉盖管理区税务局将民族团结进步、地方经济发展与税收工作深度融合,切实发挥以税资政作用,为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强财力保障。梳理税费优惠政策和民族团结应知应会知识,利用宣传栏、电子屏、微信、钉钉税费服务群等线上线下载体,开展税费宣传的同时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工作;以税收助力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为目标,主动开展税收调研,撰写税收经济分析报告,为地方政府参谋决策贡献税务智慧。



    厚植为民情怀,画好民族繁荣的“同心圆”。乌拉盖管理区税务局落实落地“我为纳税人缴费人办实事暨便民办税春风行动”,开展“税费优惠政策进企业”活动,为农牧业合作社等基层企业发展送去真金白银;在办税缴费大厅开设双语服务岗,帮助少数民族群众解决语言障碍的同时,手把手教申报缴费操作,切实让纳税人缴费人感受到“税务温度”;主动对接人社、社保、医保等部门,将老、弱、病、残等特殊人群列为服务重点,推广“线上缴费”、“家门口缴费”、设置代征点等便捷缴费服务,营造“民族团结一家亲”的良好氛围;坚持弘扬优秀民族文化,重视少数民族干部培养,通过共话民族情、慰问少数民族党员和困难群众等活动,增进民族情感,讲好民族大团结故事。



    亮出党员身份,争做民族和谐的“贴心人”。乌拉盖管理区税务局成立“党员先锋队”,打造“一个党员一面旗”,号召各民族党员干部用实际行动传递党的声音,彰显党员风采,让共产党员的身份在民族团结的大道上越擦越亮。“我是共产党员,我先上!”这是抗击新冠病毒肺炎疫情战线上最响亮、最动听的声音!在“爱绿护绿”、“生态保护”、“尊老爱幼”、“帮扶济困”、文明创建、志愿服务等各项公益活动中,各民族党员干部主动请缨,互助互信,用实际行动践行初心使命,体现了守土有责、守土尽责的责任担当,做到了“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2021-11-09
  • 延边:传承民俗文化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延边州有两个满族乡,都在珲春市,一个是三家子满族乡,一个是杨泡满族乡。

    三家子满族乡历史悠久,满族文化底蕴深厚,拥有裴优城、温特赫布城和八连城三个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前景良好。



    走进三家子满族乡古城村,420延长米的“三家子历史文化墙”和9座满族文化、名人铜像雕塑格外引人注目。文化墙上生动的文字和精美的线条,再现了三家子满族乡的发展历程。



    为了谱写民族团结“同心曲”,三家子满族乡依托西崴子村民宿举行满族文化风情活动。由满族剪纸基地的传承人展示满族剪纸技艺,满族、朝鲜族等各族群众欢歌热舞,其乐融融。欻嘎啦哈、玩冰爬犁、抽陀螺等民俗游戏,味美实惠的“杀猪菜”,更是让人乐不思蜀。

    杨泡满族乡成功注册了杨泡满族乡纸阿哥工艺作坊,产出的数百幅满族手工剪纸作品,为珲春与外界文化交流起到了促进作用。

    乡党委书记齐小利说:“2015年,我们乡的满族剪纸参加了全国企业家活动日暨中国企业家年会,还曾随吉林省代表团到俄罗斯远东地区参加了第19届太平洋国际旅游交易会,受到了国际友人的热烈欢迎。”

    杨泡满族乡小学校党支部书记兼校长金丽红介绍说,该校每年都会与市区小学组织满、汉、朝多民族学生一起学习和体验满族剪纸。

    近年来,珲春市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迈上新的台阶。三家子满族乡计划改造三家子村,通过挖掘满族饮食文化、满族剪纸、娱乐游戏、满族舞蹈、民间手工艺品等资源,打造集正宗地道的满族饭店、工艺作坊、文艺表演于一体的民俗一条街。

    珲春市民宗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全市民族团结工作取得进步的同时,群众的向心力、凝聚力得到进一步增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增强了边境地区各族群众的民族自豪感和获得感。

    2021-11-02
  • 创新教育模式 讲好民族故事 ——湖北宜昌市兴山县创新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传承昭君文化、教育引导广大师生和群众切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近日,湖北省宜昌市兴山县举办了一场主题为“鸿雁传情一家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民族团结先进模范宣讲会。





    兴山县民族工作干部、志愿者和师生代表280人聆听讲座,兴山县21所中小学和呼和浩特市玉泉区民族实验小学师生通过“云上兴山”直播方式参与线上共学,昭君婆家、娘家数万名观众共同收看这堂民族团结思政教育课,共同播撒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种子,共同推动民族团结一家亲事业。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委统战部副部长、市民委党组书记、主任侯志慧和宜昌市民宗委党组成员、市援藏办专职副主任郝道云出席活动。





    呼和浩特市昭君博物院昭君文化研究室主任何丽娟以《讲好昭君博物院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故事--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为题进行宣讲,讲述昭君出塞、昭君文化在内蒙古的传承和发扬等动人故事。





    全国人大代表、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的宜昌市“英子姐姐”刘发英以《传递爱的力量把民族团结种子播撒在孩子心间》为题,讲述了她长期从事民族地区教育事业、传承民族团结基因、传递民族团结力量,资助民族地区贫困学生,让他们和他们的家庭感受到人间大爱,体会到生活在中华民族大家庭里的温暖故事。

    听了昭君“婆家”、“娘家”的两个民族团结先进模范代表作的精彩报告,前来兴山县参加宣讲会的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委统战部副部长、市民委党组书记、主任侯志慧表示:“一堂民族团结进步宣讲会连结起草原和长江,昭君是民族团结的使者,我们要维系昭君亲情、传好昭君情,让昭君的‘娘家’‘婆家’代代相亲”。现场的学生们纷纷表示要牢牢扛起民族团结的大旗,树牢“守望相助、手足相亲”的一家亲意识,争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宣传员、实践者,争做新时代的好少年。

    据悉,自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召开后,兴山县民宗局认真贯彻落实会议精神,不断创新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方式。各类学校积极创新教育模式,持续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同时充分发挥昭君村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作用,抓住昭君和合文化的本质,专题开展民族团结现场教学、体验教学,举办昭君文化旅游活动,展示昭君文化独特精神,增进各族群众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2021-10-28
  • 33所江苏学校试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教育实践活动进校园

    南京市第二十九中学初中部并不是一所民族学校,然而这所学校却坚持12年举办民族文化节,以丰富多彩的活动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今天(10月22日)上午,该校2021年民族文化节汇演开幕,还被授予“江苏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教育实践试点学校”。











    《爱我中华》《唱支山歌给党听》《草原儿女心向党》《边疆处处赛江南》……在民族文化节汇演上,南京市第二十九中学初中部的同学们,穿着多姿多彩的民族服装,以歌舞等形式,从人民富足喜洋洋、各族儿女心向党、童音齐声歌唱党、歌唱祖国好风光四个方面,描绘出一幅幅“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美丽画卷。记者了解到,该校2019年被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学校”。








    “我们希望通过民族文化节这样的活动,在我们初中生的心里种下民族团结的种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让这颗种子在他们今后的学习工作中,生根发芽,枝繁叶茂。”副校长崔晨香说。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和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积极探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教育实践活动江苏路径,今年江苏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省委统战部、省教育厅决定在全省16所高校和17所中小学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教育实践活动试点。教育实践活动坚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彻落实到办学治校的全过程,切实融入到教育教学的各方面,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真正进校园、进课堂、进师生头脑。








    江苏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二级巡视员郭志清说:“我们希望通过歌舞演出、书画展览、知识竞赛、民族传统体育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把试点工作落实好,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从孩子们抓起,让他们从小树立中华民族一家亲的理念。”

    2021-10-22
  • 北方民族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社会实践基地在石嘴山大武口揭牌





    10月11日,来自北方民族大学的百名各族学生在石嘴山市参加了以“党建引领促发展、校地合作谱新篇”为主题的“各族学子看美丽新宁夏”活动,并在大武口区一起为北方民族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社会实践基地揭牌。



    当天,参加活动的各族学生还参观了大武口洗煤厂工业遗址公园、龙泉村等地,进一步加深了对石嘴山市历史文化、产业发展、生态建设的认识。



    石嘴山市委组织部工作人员表示,校地双方将通过党员互动、资源互通、功能互补,努力推动石嘴山市企事业单位与北方民族大学在智力共享、人才共育、课题共研等方面开展广泛交流与合作,不断探索政产学研协同创新合作新模式。



    近年来,北方民族大学与石嘴山市近20家企业开展多领域全方位科研合作,为企业提供智力支持和咨询服务。9月18日,北方民族大学与石嘴山市签订合作协议,双方进一步深化校地合作,联合打造校地融合创新发展标杆。(宁夏日报记者朱立杨/文图片由石嘴山市委组织部提供)

    2021-10-14
  • 铸牢青年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纲”,所有工作要向此聚焦。青年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我们应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铸牢青年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加强历史观教育,让青年学生从中华民族厚重的历史中增进共同体意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的交流融合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呈现了多彩的历史画卷。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确立了平等团结互助的新型民族关系。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反复强调中华民族一家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等理念。党的十九大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写入了党章。在党的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推动各民族坚定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加强文化认同教育,让青年学生从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中增进共同体意识。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热爱中华文化,传承传统文化是我们应有的作为。要正确把握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关系,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中华文化是主干,各民族文化是枝叶,根深干壮才能枝繁叶茂。我们要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加强党的民族理论和政策学习,宣传、挖掘民族文化的时代价值,增强青年学生对“中华民族”这一共有身份的认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民族符号和形象,讲好各民族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守望相助,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生动故事,深化青年学生的文化认同。

    创新校园文化活动,让青年学生从春风化雨中增进共同体意识。维护发展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始终是中华民族高于一切的政治理想和追求。高校应结合不同层面青年学生的认知,扩大民族共同体教育的覆盖面与影响力,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春风化雨中潜滋暗长、入脑入心。应当利用学校主题党日活动、主题班团活动、重大节庆活动等,注重在用青年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让青年学生沉浸在民族团结的氛围中,成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坚定拥护者、宣讲者和传播者。

    加强青年学生责任感使命感教育,让青年学生从时代新人的历史使命中增进共同体意识。新时代青年,肩负民族复兴的大任。如今我国已顺利实现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正朝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支持各民族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发展、共同富裕,责任重大,使命光荣。一方面,要把加强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到青年学生的灵魂和血脉中,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另一方面,要教育引导青年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个人的思想和行动中,自觉到基层、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锻炼成长。只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建起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坚固思想长城,才能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各民族根本利益,完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伟业。

    2021-10-11
  • 宜里镇开展“加强中华儿女大团结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活动




    为进一步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近日,宜里镇联合宜里司法所开展“加强中华儿女大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普法宣传活动。



    活动通过悬挂横幅、发放传单、宣传品等形式,增强居民群众的民族团结意识和法治观念,激发大家参与民族团结进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活动中,共发放宣传资料300余份,解答群众法律咨询30余次。

    2021-10-11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朗诵会在呼精彩呈现

    为增强民族团结,促进繁荣发展,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10月7日晚,由呼和浩特市委、市人民政府主办,呼和浩特市委宣传部、市文化旅游广电局承办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朗诵会在呼和浩特市如意广场隆重举行。



    作为首届敕勒川草原文化节暨第二十二届呼和浩特昭君文化节活动之一,本次活动在开场舞《盛世欢腾》中拉开序幕,整场朗诵会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题,穿插舞蹈、歌曲以及乐器伴奏等,给观众带来了全新的视听享受。



    《中华颂》、《我和祖国一起飞》、《盛世华诞》、《英雄的荣光》、《英雄》、《红船从南湖起航》、音诗画《不负巾帼志——赵一曼》、《出关》、《青城抒怀》等一个个深沉的记忆、一首首动人的赞歌、一句句直击心灵深处的话语,激励着每一位在场的观众,让大家深刻懂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应肩负的使命和担当。



    朗诵会通过画外音、灯光、舞蹈等多层次的调动,为观众呈现历史的厚重、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以及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



    深情朗诵《我骄傲,我是中国人》、《请党放心,强国有我》,再次雄辩地证明: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根深叶茂,靠的正是国土不可分、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断的理念。

    2021-10-08
  • 泾源县高级中学举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活动暨2021年秋季篮球运动会

    9月28日,县高级中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活动暨秋季篮球运动会在高级中学操场开幕,活动以“石榴籽一家亲”为主题,旨在用实际行动展示青少年积极向上、拼搏进取的青春风采,书写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青春篇章。






    开幕式上,国旗班护卫着国旗、校旗,迈着矫健的步伐,庄严入场,彩旗队以及来自各班级的代表方阵迈着整齐的步伐,喊着嘹亮的口号昂首阔步前行。他们昂首挺胸、高喊口号、器宇轩昂,充分展示了青少年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






    学校体育工作是精神文明和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年一度的秋季运动会,既是对高级中学体育工作、师生体育素质和精神风貌的一次检阅,也是对运动员身体素质、竞技才能、心理承受能力等综合素质的考验。参赛的运动员将发扬更高、更快、更强的体育精神,文明参赛、规范参赛,以饱满的精神,昂扬的斗志,在赛场拼出成绩,赛出风格,让青春的活力迸发在赛场上的每个角落。

    据了解,本届运动会共设篮球、拔河、跳大绳三个大项,参赛运动员3000余人次。

    新时代

    党的教育方针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021-09-29
  • 通辽市首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书法展举行

    9月26日,由通辽市民族事务委员会、通辽市教育局主办,通辽市书法家协会、通辽市蒙古文书法家协会、通辽市工业职业学校协办的通辽市首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书法展览开幕式暨颁奖仪式在通辽市工业职业学校举行。



    此次书法大赛,共收到了来自全市各旗县市区、市直部门、驻市高校等相关单位和个人的300余幅参赛作品,其中不乏蒙汉文书法界的名家之作。这些作品多方位、多角度的反映了通辽市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的良好局面,表达了蒙汉文书法爱好者歌颂祖国、崇尚自然、热爱生活、情系家乡的质朴情怀,充分展示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良好精神风貌。经过作品征集汇总、专家评委层层评审,最终,李金海、杨国中获得书法大赛一等奖,永胜、赛音花、赵秀春、张德会获得二等奖,那布其、白七斤半、白文华、常胜、高院生、李彦文获得三等奖。

    2021-09-28
  • 沿着共同富裕的康庄大道开拓前进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作者:李捷(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中国史学会会长)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这既是对我们党长期以来探索共同富裕之道的科学总结,也为我们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中朝着共同富裕目标扎实迈进指明了正确方向。





    实现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的长期奋斗目标


    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创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在这一光辉历史进程中,始终把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奋斗目标,初心不改、矢志不渝。


    新中国成立之初,毛泽东同志就提出了我国社会制度是推动国家走向“更富更强”的制度,而且“这个富,是共同的富,这个强,是共同的强,大家都有份”。我们党通过消灭封建土地制度等剥削制度,彻底铲除官僚资本主义经济和帝国主义在华经济特权,确立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建立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各项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为在社会主义道路上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扫清了障碍、奠定了根本社会条件。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们党深刻总结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认识到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共同富裕不能搞“平均主义”。正如邓小平同志所指出的:“我们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根本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然而平均发展是不可能的。”在改革开放中,我们党打破传统体制束缚,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推动整个国民经济不断地波浪式地向前发展,使全国各族人民都能比较快地富裕起来。实践证明,这是在中华民族实现富起来的特定历史发展阶段,通过激发各方面活力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通过先发展地区带动后发展地区,为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创造条件的正确选择。


    事实证明,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和经济文化落后的东方大国,要实现从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变,在“一穷二白”基础上实现共同富裕,必须付出长期不懈的艰苦努力。1952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仅为679亿元人民币,人均仅为119元。到1978年,国内生产总值也只有3679亿元,人均只有385元。在这种情况下,“发展才是硬道理”,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在发展,只有在一定阶段集中全力把国民财富这个大盘子做大做强,才能为实现共同富裕奠定坚实、稳固、可持续的雄厚物质基础。同时,我们党始终牢记共同富裕这个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根本目标。邓小平同志在1992年南方谈话中指出:“可以设想,在本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的时候,就要突出地提出和解决这个问题。到那个时候,发达地区要继续发展,并通过多交利税和技术转让等方式大力支持不发达地区。不发达地区又大都是拥有丰富资源的地区,发展潜力是很大的。总之,就全国范围来说,我们一定能够逐步顺利解决沿海同内地贫富差距的问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上,采取有力措施保障和改善民生,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促进共同富裕创造了良好条件。党中央反复强调要把实现共同富裕作为践行初心使命的重要内容,作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环节,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彻底摆脱绝对贫困、不断增强全体人民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的重大战略举措;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系统提出和阐述新发展理念,将共享发展同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一起作为新时代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理念。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共享发展注重的是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他指出:“我国经济发展的‘蛋糕’不断做大,但分配不公问题比较突出,收入差距、城乡区域公共服务水平差距较大。在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上,无论是实际情况还是制度设计,都还有不完善的地方。为此,我们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绝不能出现‘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的现象。”在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的说明中,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我们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归根结底是要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为新发展阶段推动共同富裕奠定了坚实基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强调:“我们正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必须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为人民谋幸福的着力点,不断夯实党长期执政基础。”这就把实现共同富裕放在更加突出的战略地位,作为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战略抓手。





    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对共同富裕的认识


    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重要体现,是关系党的执政基础的重大政治问题。在实现共同富裕的伟大实践中,我们党对共同富裕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


    共同富裕要在充分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基础上分阶段推进。共同富裕的基础和前提是发展。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实现共同富裕不仅是经济问题,还是关系党的执政基础的重大政治问题。只有社会生产能力极大提高,物质极大丰富,推动共同富裕取得明显的实质性进展才具有坚实基础。


    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的富裕。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当前,我国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较大,民生保障存在短板,各地区推动共同富裕的基础和条件不尽相同。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一项长期、艰巨而又亟须破解的重大命题。共同富裕,覆盖的人口要全面,是惠及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覆盖的区域要全面,是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的共同富裕;既不是少数人的富裕,也不是整齐划一的平均主义。


    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共同富裕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中国特色,是全体人民通过辛勤劳动和相互帮助,普遍达到生活富裕富足、精神自信自强、环境宜居宜业、社会和谐和睦、公共服务普及普惠,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和幸福美好生活。


    实现共同富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对其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要有充分估计。在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下,不仅要缩小差别,也要承认差别,鼓励勤劳创新致富,给更多人创造致富机会,做好在社会主义条件下通过先富带后富、帮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这篇大文章。


    实现共同富裕只能走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走自己的路,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立足点,更是党百年奋斗得出的历史结论。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这一新道路的题中应有之义。实践证明,搞平均主义不可能解决稳步发展的问题;如果发展起来以后,富的愈富,穷的愈穷,会出现严重的社会不平等问题。只有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才能同时协调处理好稳步发展和共同富裕这两大历史性课题。





    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切实解决社会主要矛盾。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迫切要求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这也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强起来的关键性环节。


    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我国公有制经济是长期以来在国家发展历程中形成的,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物质保障。民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成果,是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主体。要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后富、帮后富,重点鼓励辛勤劳动、合法经营、敢于创业的致富带头人。


    坚持全体、全面、分阶段促进共同富裕。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强调:“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的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不是少数人的富裕,也不是整齐划一的平均主义,要分阶段促进共同富裕。”实现共同富裕,不能指望“天上掉馅饼”,要靠全体人民长期不懈的艰苦奋斗,要靠全体人民竞相勃发的智慧创造。要鼓励勤劳创新致富,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为人民提高受教育程度、增强发展能力创造更加普惠公平的条件,畅通向上流动通道,给更多人创造致富机会,形成人人参与的发展环境。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要建立科学的公共政策体系,形成人人享有的合理分配格局,同时统筹需要和可能,把保障和改善民生建立在经济发展和财力可持续的基础上,重点加强基础性、普惠性、兜底性民生保障建设。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大普惠性人力资本投入,完善养老和医疗保障体系、兜底救助体系、住房供应和保障体系。


    正确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合理调节高收入,清理规范不合理收入,整顿收入分配秩序,坚决取缔非法收入。加强对高收入的规范和调节,依法保护合法收入,合理调节过高收入,鼓励高收入人群和企业更多回报社会。着力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增加低收入群体收入,推动更多低收入人群迈入中等收入行列,形成橄榄型分配结构,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目标扎实迈进。


    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环节,其深度、广度、难度都不亚于脱贫攻坚。要在彻底摆脱绝对贫困基础上,持续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让低收入人口和欠发达地区共享发展成果,在现代化进程中不掉队、赶上来。完善政策体系、工作体系、制度体系,以更有力的举措汇聚更强大的力量,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实现共同富裕,是一个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宏大系统工程。实现共同富裕的过程,是一个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整体推进、高质量发展的过程。只要我们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脚踏实地、久久为功、稳中求进,就一定能够不断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光明日报》

    2021-09-27
  • 明德向善 躬身笃行

    《大学》在开篇即写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强调“大人之学”“君子之学”的宗旨是要将人性中本有的善性、美德加以彰显、发扬,达到尽善尽美的至高境界。






    儒家认为,明德乃根于天命之性,为人天生本就具有,只因受后天环境、个人私欲等因素的影响而被蒙蔽和遮盖。本质上说,儒家倡导的仁义礼智、良知良能、赤子之心等都属明德的范畴。孟子提出的“四端之心”,是明德的具体展现,他认为,“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王阳明提出的良知也是明德,因为良知本存于人心,不假外求,正如“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弟,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尽管明德在不同社会、年代的具体内容、要求与表述存在一定差异,但万变不离其宗,其作为天道赋予人的美好、善良品性的本质不会变,正所谓“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


    对善良本性、美好品德的推崇和追求,始终是人们共同的信念和愿望。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针对当时礼崩乐坏的社会现状,曾发出感慨:“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孟子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来表达对良善美德的倡导与向往。曾子以“人而好善,福虽未至,祸其远矣”来说明行善定有善果。可见,向善、为善、行善不仅是个人修身应追求的境界,也是人际关系和谐、社会治理安定的重要因素。


    正因为明德“我固有之”,因此人人都有做到“明明德”的潜质,关键看内心是否有主动、自觉行善的意愿和动念,“我欲仁,斯仁至矣。”实现“明明德”,离不开内心的自觉。只要内心有坚定的行善意念,行动上就会有所体现。为此,应多做内明、反求诸己之功,祛除过多的贪念和欲望,不被物欲蒙蔽,不为外物所役,不断提升个人的境界。


    “闻一善言,见一善,若决江河,沛然莫之能御也。”从一件善事中获得的力量就像决口的江河,汹涌澎湃,没人能够阻挡。看似微不足道的一个爱心善举,有时不仅能够“润物细无声”温暖、滋润他人心田,还能够产生强大的感染力、带动力和影响力。如前段时间,当河南多地遭遇极端强降雨时,地铁跪地6个小时救人的试工医生于逸飞、勇救近70人的铲车大哥刘松峰、京广隧道里的喊话人侯文超……正是这一个个凡人善举,不仅让我们感受到“明明德”的强大力量,也感染、激励着更多的人去传递爱心。


    人要弘扬内心的光明品性,使“人之初,性本善”的明善部分发扬光大。尤其要在实践中进一步彰显、扩充、笃行善念,将之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并逐渐养成习惯,人人为之、处处践之,就能推动形成一种国家、社会层面的大德,更好地引领社会风气向上向好

    2021-09-26

  • 首 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尾 页  

    版权声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5 8629 6259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1696号 蒙ICP备160010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