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制

  • 让司法有力量、有是非、有温度——山东法院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工作纪实

    日前,家住山东省东营市河口区的李强民、张淑玲夫妇,因对儿子小山实施家庭暴力,收到一份来自法院的家庭教育指导令,根据家庭教育指导令的要求,他们每周都要去法院少年家事审判庭,接受家庭教育指导。


    发出家庭教育指导令是山东法院在司法过程中注重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山东法院坚持把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执法办案的全过程,积极探索通过案件审理弘扬和维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路径,充分发挥司法在规范、指导、评价、引领社会价值中的作用,演奏出司法护航“家国情怀”的时代乐章。


    司法有力量——


    让公平正义可触可感


    今年5月,一起业主状告物业的诉讼在山东省菏泽市的街头巷尾引起热议。菏泽市牡丹区某小区业主购入一台新能源汽车,因安装充电桩问题将物业诉至牡丹区人民法院。牡丹区法院报请菏泽市中级人民法院提级管辖。


    “这起案件在当地属新类型案件,协助安装电动汽车充电桩是否属于物业服务范畴现有法律未明确规定。”菏泽中院商一庭法官王静娜介绍道。考虑到充电桩的安装使用可能涉及小区公共利益,且类似案件可能逐步增多,该案妥善审理将起到“审理一案、指导一片”的示范效果,菏泽中院决定将该案提级管辖,指导后续类似案件的审理。


    小小充电桩引发的案件,就这样从基层法院来到了中级法院,这也成为四级法院审级职能定位改革试点启动以来,山东首例裁定适用提级管辖程序受理的案件。


    人民群众对法治的信仰,源自于从每一起司法案件中感受到的公平正义。近年来,山东法院通过全面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和智慧法院建设,不断夯实公平正义根基,努力让公平正义以看得见、摸得着的方式实现,以公正司法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去年10月,作为12个试点省市之一,山东法院闻令而动,全力推进审级职能定位改革试点工作。改革试点以来,山东法院积极促进各类纠纷分层解决、有效过滤、精准提级,以改革实效促进司法公正、提高司法公信。


    公正司法,还有赖于健全完善审判权运行监督制约机制,为强化院庭长监督管理,山东法院细化院庭长22项审判监督管理权责,院长、副院长、庭长的审判监督管理职责分别是什么?清单上列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除了用制度规范,还实现了以“系统”监督管理。山东法院依托全流程网上办案系统,构建起纵向贯通所有审级程序,横向贯通所有审判节点的监管体系,实现了数据实时汇聚、信息一案到底,可跟踪、可溯源、可倒查,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公正指数”的提升体现在办案质效上。2018年以来,山东法院收案914.9万件,结案904.5万件,平均办案周期由87.7天缩短至目前的57.7天,主要质效指标持续走在全国法院前列,公正让司法更有力量。


    司法有是非——


    让清风正气蔚然成风


    司法的价值,不仅在于个案的公正审理,更在于秉持鲜明的是非观,使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为得到鼓励、违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为受到约束甚至制裁,以公正裁判树立鲜明价值导向,让社会正气充盈、正义彰显。


    泰安市岱岳区人民法院徂徕人民法庭庭长钱继红在办理一起见义勇为者受害责任纠纷案件中,积极通过组织调解、申请见义勇为基金、司法救助等方法,尽最大努力抚慰见义勇为者父母中年丧子的巨大悲痛。


    “见义勇为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不能让见义勇为者既流血又流泪,不能让好人寒心。”钱继红说。


    用司法弘扬社会正气,更勇于为某类行为划定红线:


    济南市历下区人民法院审结彭博网络寻衅滋事案,依法判处被告人有期徒刑四年,彰显网络社区绝非“法外之地”;淄博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人民法院审结侮辱消防烈士公益诉讼案,坚决捍卫英烈荣光;荣成市人民法院依法审结酒后死亡同饮者担责案、济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人民法院依法审结外卖骑手撞伤路人案等,让有过错者为自己的行为“买单”,坚决防止“谁能闹谁有理”“谁受伤谁有理”等“和稀泥”的做法;准确适用刑事附带民事调解制度,坚决防止在社会上传递出“花钱买命”“以钱买刑”“以官抵罪”等错误导向。


    旗帜鲜明为正义撑腰、为善举护航,破解困扰群众的“扶不扶”“劝不劝”“追不追”“救不救”等法律和道德风险,山东法院用一个个典型案件不断向社会传递鲜明信号:司法不能与人民群众朴素的公平正义观背道而驰。


    司法有温度——


    让法治理念直抵人心


    回到本文开头提到的一家人。4月28日,每周一次的家庭教育指导开始。法院、妇联、民政、教育、学校等各方面人员和李强民、张淑玲夫妻俩围坐在圆桌旁,打开心扉,夫妻二人还会领回一些“作业”,诸如夫妻之间每天沟通10分钟,给孩子写信等等。渐渐地,他们越来越清楚问题出在哪儿,应该怎么做。


    一次又一次的收获。“以前我们只会训斥,现在我会跟孩子好好说,孩子吃饭什么的都会想着我。”6月23日,第九次家庭教育指导后,坚冰在这个家庭慢慢融化,李强民一家的日子和以前不一样了。


    司法,不能只是冷冰冰的法律条文,还可以成为一把钥匙,直抵人心。山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刑一庭副庭长罗莹介绍,山东法院以法治手段督促父母或监护人“依法带娃”,引导全社会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增进家庭幸福与社会和谐。目前,全省法院已发出家庭教育指导令189件,涉及人数210人。


    裁判文书是裁判的载体,也是司法温度的传递者。“希望双方能够互相换位思考,本着诚信与友善的原则,停止抱怨、共渡难关。”在德州市中级人民法院民一庭庭长姜南的判决书中,这样的“语重心长”并不鲜见。山东法院综合考量法、理、情等因素,积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裁判文书释法说理,以严谨的法理彰显司法理性,以公认的情理展示司法良知,努力创造伟大判决。


    “价值观的影响是潜移默化、日积月累的过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裁判文书,对于强化规则意识、维护公序良俗、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将发挥积极作用。”姜南说。


    这样的潜移默化,还体现在山东法院大力开展法治精神宣传教育上,近年来,山东各级法院充分挖掘、利用典型案例示范作用,持续不断推出全民共享的法治公开课,全省法院年均发布典型案例1400余个,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增强法治观念。对于欢故意伤害案二审、邓业昌涉疫情妨害公务案等重点案件微博全程直播,“微信群主踢群第一案”总浏览量达3.6亿人次。开展贯彻实施民法典“五个一百”活动,策划制作民法典短视频500余部,组织开展民法典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进社区、进乡村、进军营“六进”活动1800多场次,让民法典走入百姓生活、走到百姓身边。


    法安天下,德润人心。以司法活动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贯彻落实,营造有利于培育和践行的良好法治环境,山东法院将笃定前行,锐意创新,用更扎实的行动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地生根。

    2022-10-18
  • 高扬法治风帆 接力伟大复兴——党的二十大报告在全国法院干警中引起强烈反响

    秋色浸染京城,收获溢满神州。


    10月16日,举世瞩目的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开幕。党的主张、人民的心声、国家的意志又一次交汇在历史的新起点。


    观看大会开幕直播盛况后,广大法院干警倍感振奋、备受鼓舞。大家一致认为,党的二十大报告旗帜鲜明、高屋建瓴、内涵丰富、博大精深,提出了一系列新思路、新战略、新举措,是指导我们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纲领性文献,必将领航中华民族这艘巍巍巨轮乘风破浪、行稳致远。


    大家纷纷表示,要更加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持党对司法工作的绝对领导,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为在法治轨道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不懈奋斗。


    走过百年奋斗历程的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性锻造中更加坚强有力,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


    浙江,嘉兴南湖,革命红船起航地。


    16日一早,嘉兴市中级人民法院党员干警150余人怀着激动的心情来到院里,静候大会开幕盛况。


    “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在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走过百年奋斗历程的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性锻造中更加坚强有力,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激荡着每一位党员干部的心。


    “报告系统总结了十年砥砺奋进的伟大变革,科学擘画了未来民族复兴的宏伟蓝图,极具思想引领力、政治动员力、时代感召力和历史穿透力。”


    嘉兴中院党组书记、院长涂冬山难掩激动:“作为革命红船起航地的法院,我们将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红船精神,不断提升服务大局、司法为民、公正司法的能力水平,以忠诚拥护‘两个确立’、自觉践行‘两个维护’的实际行动,坚决守好‘红色根脉’,努力为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更多司法力量。”


    虽然没能当选党的二十大代表,不能现场聆听总书记的报告,但作为候选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黑龙江省鸡东县人民法院鸡林人民法庭庭长吕仙华仍觉倍感荣幸。16日上午,她在家里通过有线电视,全程收看了直播盛况。


    “如同置身会场,报告鼓舞人心,催人奋进,令我心潮起伏。”吕仙华深情地说,“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国家各项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身为华夏儿女,我深感骄傲和自豪。我将把报告精神融入到实际工作中,当好先锋,做好表率,带领审判团队努力维护好基层社会和谐稳定,捍卫好社会公平正义。”


    万山磅礴,必有主峰;船重千钧,掌舵一人。大家感到,一个国家、一个政党,领导核心至关重要。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和国家取得的一切成就,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有习近平同志作为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掌舵领航,在于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


    聆听报告后,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党组成员、政治部主任李旭辉心潮澎湃:“习近平总书记卓越非凡的雄才大略、大国大党的领袖风范、我将无我的人民情怀,让我们深受感召,发自内心拥戴核心、毫不动摇信赖核心、始终不渝忠诚核心、坚定不移维护核心。”


    守在电视机前,湖北省武汉市中级人民法院研究室负责人余杰的思绪飘回到两年前。


    庚子年初,一场猝不及防的新冠肺炎疫情突袭荆楚大地。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14亿中国人民众志成城、共克时艰。


    “经历了2020年‘湖北保卫战’‘武汉保卫战’,我们更加深刻体会到泰山压顶、风雨来袭时,习近平总书记是最可信赖的核心,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是最可靠的主心骨。”展望未来,余杰豪情满怀,“我将感恩奋进、勇毅前行,坚定不移坚持党的绝对领导,矢志不渝践行司法为民宗旨,着力为湖北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贡献应有的力量。”


    “新时代新征程,只要有习近平总书记掌舵领航,只要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定向指引,我们就有无穷的信心、无尽的力量,就能无往不胜。”李旭辉坚定地表示。


    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


    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个务必”的庄严宣告,道出一个百年大党的如磐初心,锚定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航向。


    全国“双百政法英模”、重庆市巫溪县人民法院法官廖子怀27年扎根基层、情牵百姓,“三个务必”,他读了一遍又一遍。


    “报告再次强调‘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就是表明,全党同志必须要始终以钉钉子的精神,践行党的初心使命,以更加自觉的历史主动性为实现新时代党的历史使命不懈奋斗。”


    廖子怀表示,将始终牢记为民宗旨,严格依法办事、公正高效办案,努力落实落细“一街镇一法官”、“一庭两所”矛盾纠纷联调机制等便民举措,真正把工作做到群众的心坎里。


    无数事实告诉我们,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这句话让海南省高级人民法院审管办负责人钟垂林印象深刻。


    2022年4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考察时强调,加快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让海南成为新时代中国改革开放的示范。


    “我们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谆谆嘱托,心怀‘国之大者’,坚持党建引领,紧紧围绕‘一本三基四梁八柱’战略框架,推进与自贸港相适应的司法体制改革,营造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营商环境,为加快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中国特色自贸港贡献司法力量。”钟垂林表示。


    “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这句话让最高人民法院第六巡回法庭法官助理孙明娟的使命感油然而生。


    “作为青年干警,在今后工作中,我将继续深入践行司法为民宗旨,以更加自信的意识和主动的魄力,立足岗位,勤勉工作,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元司法需求,为国家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为法治中国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孙明娟信心满满。


    “习近平总书记在报告中指出,我们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紧紧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深入群众、深入基层,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举措,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在全国“双百政法英模”、贵州省福泉市人民法院院长刘国红看来,坚持人民至上就是要继续当好领头雁、做好排头兵,深入理解和把握新时代法治领域的新矛盾,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司法需求,为高质量建设“经济更强、百姓更富、生态更美”的新福泉贡献司法智慧和力量。


    更好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在法治轨道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关系党执政兴国,关系人民幸福安康,关系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必须更好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在法治轨道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深化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全面准确落实司法责任制,加快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报告浓浓的“法治味道”深深触动了黄河两岸、大江南北的法院干警们。


    “责任无比重大,使命无比光荣。”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山东省德州市德城区人民法院黄河涯人民法庭庭长赵立梅表示,将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忠实履行审判职责,服务基层百姓,服务乡村振兴,努力使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全国“双百政法英模”、河北省盐山县人民法院执行局局长李立华浑身充满干劲儿:“我将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坚定‘心之所愿、行之为民’的目标,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顽强的意志,围绕‘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的目标,用深情和温情撑起一片人民满意的法治晴空。”


    “我们将以此为动力,坚持最高标准、最严要求、最好效果,抓党建带队建促审判,持续深化司法改革,切实提高审判质效,不断提升服务大局、司法为民、公正司法的能力和水平,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在北京法院落地生根。”李旭辉说。


    司法实践中,如何公正高效审理好每一个司法案件,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市钦北区人民法院大寺人民法庭庭长李钦城的答案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立足岗位职责,以双语审判为抓手,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于立案、审判和执行各环节,努力提升人民群众司法获得感、幸福感和认同感。


    “现场气氛热烈、掌声不断。报告勾画的法治中国建设蓝图令人振奋。”福建省永春县人民法院副院长张得意长期坚守在办案一线,从一名普通法官成长为全国“双百政法英模”。


    “身处办案一线,我亲眼见证了法治中国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也深深感到全社会法治信仰的树立任重道远。”对于今后工作,张得意给出了自己的回答,“站在伟大时代的历史节点上,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不忘初心跟党走,让党旗飘扬得更加鲜亮,让公平正义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得到回响!”(李阳)

    2022-10-18
  • 最高检印发《条例》 推进检察官教育培训工作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

    光明日报北京10月13日电(记者王金虎)近日,最高人民检察院印发新修订的《检察官教育培训工作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推进检察官教育培训工作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


    《条例》对检察官的政治能力培训、业务能力培训、职业道德培训重点培训内容予以明确,要求有针对性地加强对金融、知识产权、食品药品监管、环境资源保护、大数据运用等相关知识的教育培训。《条例》要求,检察官教育培训工作由最高检统一管理,省级检察院统筹负责,各级检察院按管理权限分级实施。下级院应当定期向上级院报告教育培训工作情况。


    《条例》明确检察官政治轮训实行分级分层组织,初任检察官统一职前培训,时间为一年,集中教学时间不少于一个月。初任检察长、副检察长、检委会专职委员任职培训,应当在任职前或任职后1年内完成培训,时间不少于15天。晋升高级检察官培训应当在晋高1年内完成培训,时间累计不少于30天或230学时。检察官在职期间的岗位培训,每年累计不少于12天或90学时。


    根据《条例》,检察官教育培训工作在原来规定的脱产培训、在职自学、岗位练兵等基础上,突出加强网络培训,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行线上线下融合、线上咨询答疑、远程案例研讨和会诊等形式开展各类教育培训。


    关于教育培训基础保障,《条例》明确提出建立专兼职结合、系统内外共享的师资库,建立完善课程开发和更新机制,建立开放共享、务实管用、形式多样、具有时代特色的检察官教育培训教材体系等。结合检察官教育培训实践,新增规定检察官教检察官、驻校检察教官和专职教师实践锻炼制度。鼓励各级人民检察院领导上讲台授课,领导干部上讲台情况应当纳入考核。

    2022-10-17
  • “人民法院在线服务”平台诉讼服务实现全天候运行

    “人民法院在线服务”平台诉讼服务实现全天候运行


    2021年全国法院网上立案1143.9万件


    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张晨


    最高人民法院10月13日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人民法院智慧法院建设工作成效,并回答记者提问。记者从发布会上获悉,覆盖四级法院的“人民法院在线服务”平台提供立案、开庭、送达等在线服务,诉讼事务可以全流程、全天候“掌上办”。


    网络拍卖节约佣金超600亿元


    发布会上,最高法信息中心主任许建峰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法院围绕司法为民、公正司法,推动法院工作与现代科技深度融合,建成支持全国四级法院“全业务网上办理、全流程依法公开、全方位智能服务”的智慧法院信息系统,创新纠纷解决和诉讼服务模式,促进审判执行工作高质量发展,构建互联网司法新模式,有力推进了审判体系和审判能力现代化。


    为了让司法服务触手可及,人民法院建设调解平台,支撑构建在线多元纠纷解决新格局。许建峰介绍,平台集成主渠道功能,打破部门、区域和层级信息壁垒,构建“法院+”多元纠纷解决体系,广泛汇聚人民调解、行业专业调解、行政调解、基层干部、网格员等解纷力量,推动建立自上而下、全面覆盖的“总对总”多元解纷机制,为当事人提供菜单式、集约式、一站式解纷服务。


    一组数据展现智慧法院建设工作成效:截至2022年9月,全国四级法院以及9万多个调解组织、35万多名调解员入驻平台,为当事人提供在线解纷服务,平均每个工作日就有几万件纠纷在平台进行调解,让大量矛盾纠纷预防在源头,解决在诉前。全国法院网络拍卖成交额超过2万亿元,为当事人节约佣金超过600亿元。中国庭审公开网累计直播庭审2000余万场,访问量超过500亿次;中国裁判文书网累计公开裁判文书1.3亿余篇,访问量超过900亿次。


    此外,全国法院全面建设信息化诉讼服务大厅,为来院当事人提供立案、咨询、调解等全方位的诉讼服务,旨在减轻群众诉累。与此同时,开通12368诉讼服务热线,以电话接入、语音和短信等方式,为社会公众诉讼活动提供最为便捷的服务。在各地法院建设基础上,最高法进一步建成全国法院12368统一调度中心、全国法院统一短信平台,实现12368“一号”全国通办。


    在线送达文书5400多万份


    “我们全面推广人民法院在线服务,做到诉讼服务全天候。”许建峰说:“研发上线覆盖四级法院的‘人民法院在线服务’平台,提供立案、开庭、送达等在线服务,老百姓办理诉讼事务可以全流程、全天候‘掌上办’。通过在线方式开展诉讼,当事人参与诉讼从平均往返法院近6次减少到只需要1至2次,甚至一次也不用跑。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人民法院在线诉讼加速推进,2021年全国法院网上立案1143.9万件。”


    “我们打开手机微信,下拉进入微信小程序,搜索‘人民法院在线服务’,排在第一位的就是我们官方的‘人民法院在线服务’平台。”最高法信息中心副主任陈奇伟告诉记者,全国3500多家法院都可以通过这个入口进入,通过“人民法院在线服务”首页链接就可以使用各地法院的在线调解、网上立案等功能。平台上包含详实的诉讼指引说明,当事人实名认证后根据平台上的操作指引即可在线参与诉讼。


    目前,平台集成了调解、立案、阅卷、送达、保全、鉴定等全国通用诉讼服务功能和部分地方法院特色服务功能,支持集中查询和办理全国法院的诉讼服务事项,能够满足人民群众一站式办理全国法院在线服务的司法需求。


    陈奇伟说:“‘人民法院在线服务’已成为全国法院通过互联网向人民群众提供在线调解、在线诉讼等服务的统一门户,每日提供在线服务超千万次。截至2022年9月,平台实名注册人数达1300多万,接收网上立案申请2100多万件,在线送达文书5400多万份,累计访问量超过30亿人次。据有关数据统计,在人民法院在线服务的支持下,当事人完成一件诉讼从以往需要往返约6次减少到现在只需1至2次,甚至一次也不用跑。”


    区块链存证超过26亿条


    近年来,人民法院大力推进区块链技术在司法领域应用。据最高法信息中心总工程师商成林介绍,目前,人民法院区块链平台上链存证超过26亿条,存固证据、智能辅助、卷宗管理等方面应用效能和规范程度不断提升,电子证据、电子送达存验证、防篡改等应用场景落地。


    “我们正在联合最高人民检察院、司法部共同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司法区块链关键技术及典型应用示范研究’项目,重点推进司法区块链存证验证、智能合约、跨链协同等关键技术突破并落地应用。”商成林说:“我们出台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加强区块链司法应用的意见》。明确了人民法院加强区块链司法应用的总体要求及人民法院区块链平台的建设要求,将进一步推进区块链技术在提升司法公信、提高司法效率、增强司法协同能力、服务经济社会治理等四个方面的典型场景落地应用。”


    去年以来,最高法出台人民法院在线诉讼、在线调解、在线运行“三大规则”,形成了既分工明确,又衔接有序,有效覆盖司法活动全领域,贯穿审判执行全过程的规则体系,使各类在线司法活动有规可依、合法规范,标志着中国特色互联网司法规则体系基本建立。2021年底修改的民事诉讼法,广泛吸收人民法院在线司法有关成果,明确了在线诉讼的法律效力。


    下一步,人民法院将继续深化智慧法院建设,完善互联网司法模式,着力建设以知识为中心、智慧法院大脑为内核、司法数据中台为驱动的人民法院信息化4.0版,继续推进审判体系和审判能力实现跨越式发展,努力创造更高水平的数字正义。

    2022-10-17
  • 证监会就修订《上市公司股份回购规则》等公开征求意见

    证监会14日宣布,对《上市公司股份回购规则》《上市公司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所持本公司股份及其变动管理规则》部分条款进行修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证监会资料图

    证监会信息显示,股份回购是国际通行的维护公司投资价值、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丰富投资者回报机制的重要手段,是资本市场的一项基础性制度安排。近年来,上市公司能够从实际出发审慎制定回购方案,依法依规实施回购,股份回购活跃度持续提升,家数、规模呈现增长态势。

    证监会表示,随着市场环境变化、市场主体需求多元化,部分股份回购的条件设置较为严格,实施的便利度不够,股份回购尚未成为维护上市公司价值的长效机制。为进一步提升回购制度包容性和实施便利性,结合实践情况,此次修订对回购规则关于回购条件等部分条款做了优化和完善。

    同时,为便于上市公司董监高依法合规增持股份,向市场传递对公司长期投资价值的信心,此次修订对董监高持股变动规则有关禁止交易“窗口期”的规定进行了优化调整。(记者刘慧)

    2022-10-15
  • 安徽合肥全力打造“城市生命线”监测系统 筑牢“钢铁长城” 守护公共安全

    桥梁隧道与地下综合管廊是保障城市运行的重要基础设施和“生命线”。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人口、功能、规模不断扩大,地下管线增长迅猛,城市的公共安全面临挑战。


    近年来,安徽省合肥市以打造“城市生命线”安全监测为契机,建立各类管线及附属设施数据库,实现了地下管线数据采集、“互联网+”移动巡检、数据共享应用等全过程信息化管理,基本实现了主城区中高风险区域“城市生命线”风险监测预警全覆盖。


    政府主导“舍得投”


    2021年12月15日晚7点半,合肥市南一环与西园路交口处发生地下燃气管线泄漏事故,燃气泄漏至相邻空间,危及国家重要通信光缆设施。仅仅5分钟后,来自燃气、交通、城建、电信等相关单位人员陆续抵达现场,通过工程抢修措施,迅速排除了危险。


    “如果没有‘城市生命线’系统的支撑,这样的应急响应速度是很难想象的。”合肥市城乡建设局市政公用管理处处长李家富告诉记者,“以前我们只能依靠一线工人定期巡检,发现问题后层层上报,然后根据问题风险等级组织人力协同处置。一来二去,都是时间。”


    供水、排水、燃气、热力等管网深埋地下,密如蛛网,层层叠叠,如何应对来自地下“看不见”的风险,政府主管部门以前没少“挠头”。2016年起,合肥市逐步利用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与清华大学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合作开展实施“城市生命线”工程,搭建相关安全运行监测平台。截至2022年3月,通过持续不断投入,合肥市已完成两期“城市生命线”工程建设,布设100多种、8.5万套前端监测设备,覆盖822公里燃气管网、760公里供水管网,涉及2.5万个城市高风险点。


    彼时,在全国尚无先例的情况下,如此浩大的工程,谁来“买单”?


    据了解,合肥市累计投入16亿元建设研发平台,每年提供6000万元科研经费。为吸引相关专业人才,合肥在住房保障、子女教育、职称评定等方面提供政策支持。


    “具有竞争力的薪酬激励机制和政策保障成就了我们。”清华大学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院长助理、科研部主任付明告诉记者。如今,清华大学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由当初的20余人发展到现在的1400余人,覆盖了科研端、产业端和服务端。


    如今,合肥“城市生命线”工程从一期5座桥梁、27公里管线,扩展到二期51座桥梁、2100多公里管线;从部分重点桥梁、管道节点监测扩展为城区人口密集区、高风险区域全覆盖。截至今年8月,合肥“城市生命线”监测系统日均处理数据500亿条,成功预警防范燃气管道泄漏235起、供水管网泄漏81起。目前,合肥各类管线共计入廊370.5公里。“城市生命线”监测系统已提供近14万公里管线信息,累计为各类工程建设、水环境治理等节约探测费用约4亿元。


    “在‘城市生命线’工程建设过程中,搭建平台和前期布设硬件是成本‘大头’,但合肥市政府敢闯敢试,为了城市公共安全不计成本投入。”李家富说。


    科技创新“攻得下”


    “在我国燃气管网安全事故中,74%是由于燃气微小泄漏扩散至相邻空间,聚集到爆炸下限以后造成的。”10月10日,在清华大学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讲师刘磊指着正在运行的“城市生命线”实验平台向记者介绍。


    刘磊告诉记者,面前这个长35米、宽15米、高3米的“大家伙”正是为模拟真实城市环境而全尺寸搭建的。平台内部的8个填充槽用以模拟研究老旧城区、新建城区等不同建筑环境下地下单一管线与邻近空间的相互关系。


    科技创新是推动合肥城市公共安全发展的硬核力量。为攻克核心技术,合肥依托清华大学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建成巨灾科学中心,建设桥梁安全、燃气监测、火灾预警等16个科研实验平台,制定一系列监测标准体系,为城市安全运行管理提供强大技术支撑。


    在清华大学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记者见到了管道漏失检测智能球、可燃气体智能检测仪、燃气探测激光器等检测设备。刘磊告诉记者,以前设备中使用的可燃气体激光探测芯片多从国外购买,价格昂贵不说,不同产品批次性能差异明显,直接影响设备量产。2020年起,清华大学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联合国内高校成功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可燃气体探测激光芯片,芯片良品率、线性度、边模抑制比均达到行业先进水平,产品在天津、成都、合肥等地应用超过3万套,成为守护城市安全的“哨兵”。


    如今,合肥在城市安全技术领域接连突破。城市高风险空间识别、跨系统风险转移、耦合灾害分析等技术已应用到城市安全运行中。桥梁、燃气、供水、排水四大领域创新应用104项专利技术,其中燃气传感器在地下空间使用寿命突破5年,供水管网检测智能球定位精度达到2米……遍布城市角落的安全“哨兵”更敏捷,预警更精确。


    系统协调“落得实”


    “维护城市公共安全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李家福告诉记者,只有“人防”与“技防”有机结合,才能牢筑城市安全的“钢铁长城”。


    10月10日下午两点,在合肥市排水管理办公室的防汛指挥调度大厅,记者通过监控画面看到合肥市东大街下穿马鞍山路口车流如梭。


    合肥市排水管理办公室信息技术科工程师朱涛介绍,当市区发生内涝时,“下穿桥”是城市内涝安全事故高发路段,通过视频监控与现场布设的电子水尺,合肥市实现了全市145座“下穿桥”路段的积水情况常态化监控。


    “通过综合‘下穿桥’积水实时监测数据、附近泵站排水量数据以及降雨量气象数据,我们得以提前部署抢险人员第一时间处置险情,这是一个快速组织协同过程。”朱涛说。


    在合肥燃气集团,由9个服务所、两个24小时应急抢险中心与337名管线维修工人构成的抢修队伍可以在半小时之内到达市区内任何燃气故障点。生产技术部主管王珺玮对记者说:“‘城市生命线’系统极大提升了我们的工作效率,未来我们希望除了前端预警,‘城市生命线’系统能更加智能,帮助维修人员判断管线风险等级,优化巡检路线。”


    自2021年7月起,合肥“城市生命线”建设管理经验在安徽全省16个地级市全面推广。目前“城市生命线”改革已经在深圳、武汉等全国40多个城市,新加坡等10多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复制实施。

    2022-10-14
  • 传承“蒙古马精神” 守望和谐大草原——呼和浩特两级法院诉源治理工作纪实

    如何将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让新时代“枫桥经验”在本地开花结果?这是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两级法院诉源治理工作探索的重要目标。今年以来,呼和浩特法院在弘扬“吃苦耐劳、一往无前,不达目的绝不罢休”的“蒙古马精神”大实践活动中再发力,立足时、效、质,将诉源治理作为提升群众工作满意度的重要发力点。


    在呼和浩特市中级人民法院及辖区各基层法院,诉调对接中心已成标配。这里有专人对案件进行甄别,分流至相应的庭室,适合调解的案件由导诉员引导,优先选择调解程序解决纠纷。越来越多的当事人选择通过诉前调解来解决纠纷。截至今年9月26日,呼和浩特市两级法院共调解案件23925件,近一半实现了化解在诉前的目标。


    多元联动凝聚合力


    “能调解当然选择调解,谁也不愿意打官司,耗不起啊!耽误一天就是一天的工钱!”近日,在新城区人民法院的诉前调解下,呼和浩特市农民工魏先生成功讨回了50多万元欠薪。


    魏先生和几个朋友在一家工地承包了外墙保温的工作,房子已经交付,总包方却迟迟不发放工资。无奈的魏先生来到新城区法院寻求帮助。了解到魏先生的诉求后,新城区法院指导法官将魏先生带至诉调对接中心,连同工会委派的调解员,共同帮助魏先生解决问题。


    “诉前调解真是既快又好。”问题解决后,魏先生不禁感慨道。


    为充分发挥诉前调解优势,各家法院纷纷用力。在回民区人民法院诉调对接中心,有涉企案件调解室、行业协会调解室、工会调解室、经济调解中心、物业纠纷调解室、医疗纠纷调解室等多个专业调解组织进驻的调解室,其中多名调解员还是蒙语汉语兼通;在赛罕区人民法院,15家特邀调解组织81名特邀调解员组成了“诉前调解纵队”,并由指导法官同时组成专业调解团队,又邀请当地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参与调解;更具知名度的则是新城区法院“赵婧工作室”,除了家事案件审理,“赵婧工作室”还将品牌效应拓展到诉前调解领域,指导特邀调解员快速化解百姓生活中常见家事类纠纷。特邀调解员在法官指导下,不仅能帮助当事人归纳法律争议焦点,还能更多地运用“情、理、法”相融合的方式,修复当事人的情感关系,让调解更有温度和力度。


    目前,呼和浩特市两级法院进驻的调解组织已达52家,调解员也已增至327人。仅2021年,呼和浩特中院成功调解的案件标的额达17亿元。


    “云”上确认高效解纷


    近日,在新城区法院,人民调解员闫佳新昀正在对一起民间借贷案开展视频调解。


    原、被告刘芳与赵建军(均为化名)原本是多年的同学,2018年底,赵建军因资金周转向刘芳借款24万元,协议年底前还款,但是事隔3年之久,经多次催要,赵建军陆续还款15万元便再无下文,刘芳一纸诉状将赵建军告上法院。


    在闫佳新昀细致、耐心、专业地调解下,仅用半小时,便促成双方当事人达成一致调解意见。随后,闫佳新昀指导双方当事人在线签字,并提交司法确认申请书。


    这是呼和浩特法院诉源治理中的成功典型案例。即便以上案件中双方最终没调解成功,但也可以在线申请转入审判程序,使用“云法庭”进行线上审理。目前,呼和浩特法院已经实现了从网上立案、繁简分流、多元调解、诉调对接的全流程线上流转、线上管理。


    近年来,呼和浩特法院在落实本地疫情防控要求的同时,积极构建“互联网+”的解纷新模式,依托人民法院在线服务及人民法院调解平台,借助网上立案、在线音视频调解,实现了当事人“零跑腿、零接触”,足不出户就可以化解矛盾。今年以来,仅新城区法院就成功调解案件1891件,主要涉及银行、物业、民间借贷类案件,在线调解成功率达63.73%。


    延伸触角精准发力


    “我赞成调解员的调解意见,现在就可以缴纳物业费!”经过回民区法院工作人员3个小时的调解,原本针锋相对的当事人握手言和。


    回民区某小区物业公司因业主不缴纳物业费、垃圾清运费等费用,要起诉李某等10余名住户,并索要违约金。对这类纠纷,常年穿梭在社区的网格员有着天然的调解优势。调解员采用法理结合、刚柔并济的方法对双方当事人进行调解,引导业主与物业公司之间建立理解与沟通的平台进行交流对话,在物业公司承诺对服务进行全面整改之后,双方达成调解协议,10余名住户现场向物业公司缴纳了费用。


    在呼和浩特,法院不仅通过“引进来”的方式,引入各类调解人员和组织为当事人提供更便捷高效的解纷服务,还主动融入党委和政府领导的市域治理工作,在基层社区设立“法官工作站”,推动工作向纠纷源头延伸防控,为社会矛盾的多元化解机制提供法院智慧解决方案。


    目前,新城区法院、赛罕区法院、玉泉区人民法院都已构建起了“法院+街道”治理模式,清水河县人民法院则将打造“无诉乡镇”作为工作重点,在基层网格设立法官工作站、诉前调解工作站,对接辖区镇、街、村(社区),将社区书记员、网格员都纳入调解员队伍,定期抽派法官驻站指导工作,充分发挥基层法院在诉源治理中的“前哨”作用,激活基层解纷服务网络,实现就地调解、就地宣传,将司法服务延伸到了村居社区、群众家中、田间地头。


    整合解纷资源、构建诉讼格局、服务市域治理,丰富便捷的纠纷解决渠道和一站式高品质诉讼服务,成为新时代呼和浩特法院司法工作的亮丽名片。正如一往无前的蒙古马一样,法院干警用果敢坚毅和吃苦耐力的工作精神,护航首府经济社会持续发展。(赵希民李静)

    2022-10-14
  • 创新涌现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释放发展潜力

    消费电子产销规模均居世界第一,诸多“世界首发”消费电子产品陆续问世;电子信息制造业营收10年翻一番;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业务收入年均增速达16%……工信部最新数据显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规模迈上新台阶。记者获悉,下一步将聚焦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加快新技术在重点行业领域融合创新发展、发挥龙头企业牵引作用、打造产业集群等多个方面,一系列部署将落实落细,持续增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韧性,释放发展潜力。


    释放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潜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取得明显成效,展现出强大的发展韧性和增长潜力。


    看产业规模,从2012年到2021年,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营业收入从7万亿元增长至14.1万亿元,在工业中的营业收入占比已连续9年保持第一。


    看创新能力,10年来,我国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创新能力持续提升。新型显示、第五代移动通信等领域技术创新密集涌现,超高清视频、虚拟现实、先进计算等领域发展步伐进一步加快。全国软件著作权登记量从2012年的14万件增长至2021年的228万件。


    看产业结构,手机、彩电、计算机、可穿戴设备等智能终端产品供给能力稳步增长;国内多条全球最高世代液晶面板生产线投产,全柔性AMOLED面板生产线批量出货。“10年来,我国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集聚效应凸显,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工信部电子信息司司长乔跃山说。


    与此同时,融合应用正在探索新空间,汽车电子、智能安防、智能可穿戴、智慧健康养老等新产品新应用不断涌现。“10年来,我国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赋能、赋值、赋智作用深入显现。”乔跃山说。


    持续壮大消费电子产业


    今年9月开学前两周,京东平台电脑数码笔记本电脑成交用户数量同比增长38%,配置高清大屏的OLED屏幕笔记本电脑成交额同比增长200%。“十一”假期期间,苏宁易购门店升级类家电走俏,8K电视、大容量双开门冰箱、洗烘一体机等家电销售环比倍增……近期多个平台发布的数据,显示出我国消费电子产业的活力。


    消费电子主要是面向大众消费市场的电子整机产品,包括个人计算机、手机和彩电等。工信部电子信息司副司长徐文立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消费电子产业快速发展,已成为全球领先的消费电子产品前沿市场。


    “我国消费电子产销规模均居世界第一,是消费电子产品的全球重要制造基地,全球主要的电子生产和代工企业大多数在中国设立制造基地和研发中心。”徐文立说,全球约80%的个人计算机、65%以上的智能手机和彩电在国内生产,创造直接就业岗位约400万,相关配套产业从业人员超千万。


    消费电子创新能力也在大幅提升。工信部数据显示,10年来,诸多“世界首发”消费电子产品陆续问世,包括全球首款消费级可折叠柔性屏手机、全球首款叠屏电视、全球首台卷曲屏8K激光电视、全球首款4K240Hz曲面电竞用显示器、全球首台5G笔记本电脑等,彰显了我国创新能力和水平。


    记者获悉,下一步工信部将着眼于抢占未来产业发展先机,加快培育先导性和支柱性产业,推动新一代视听技术、虚拟现实产业发展,带动内容、计算、存储、显示等产业链整体升级。


    在加快创新驱动、完善产业链方面,将围绕产业链关键环节加强攻关突破,加快建设制造业创新中心,引导产业链各环节协同创新,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


    在推动应用牵引、增强发展动能方面,将面向重大活动和应用场景,加快新技术在重点行业领域融合创新发展,促进终端普及和内容繁荣,激发信息消费潜力,赋能千行百业。


    此外,工信部还将加强开放合作,构筑产业生态。徐文立说,将引导市场主体共建关键共性技术标准和应用生态,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发挥龙头企业牵引作用,打造产业集群。同时,发挥行业组织作用,搭建国际性交流合作平台,促进国内外资源交流和优势互补,共创发展机遇。


    培育大众消费应用新模式


    值得一提的是,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我国着眼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自主建设、独立运行的卫星导航系统。近年来,多方不断完善北斗产业链,面向规模大、占比高、影响面广的大众消费领域拓展北斗应用。


    近日,华为发布首款支持北斗短报文的手机;百度地图宣布正式切换为北斗优先定位,其智能定位开放服务升级为百度地图北斗定位开放平台,北斗卫星日定位量首次突破1000亿次。


    工信部数据显示,当前北斗产业供给能力明显增强,服务基础设施逐步健全,应用规模不断扩大。国内北斗高精度共享单车投放量突破500万辆,货车前装北斗超过百万辆。2022年上半年,新进网手机中有128款支持北斗,出货量合计1.32亿部,出货量占比达98.5%。


    展望下一步,我国将加快北斗产业高质量发展。徐文立表示,将夯实基础能力,着力补齐产业短板,打造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大众消费领域北斗产业链和供应链。将培育优质企业,强化产业链上下游协同,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重点培育一批北斗领域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将创新应用场景,促进北斗与5G、物联网、车联网、卫星互联网等新技术的融合创新。


    与此同时,产业发展环境也将进一步优化。“我们将加强部门沟通协作,发挥央地协同作用,构建产学研用联合的协同创新和成果转化机制,提高北斗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徐文立说。(记者郭倩)

    2022-10-13
  • 中国将建立特殊困难老年人探访关爱服务机制

    中新社北京10月12日电(记者王祖敏)到2023年底前,中国将基本建立特殊困难老年人探访关爱服务机制;到2024年底,探访关爱服务普遍有效开展;到2025年底,确保特殊困难老年人月探访率达到100%,失能老年人能够得到有效帮扶,探访关爱服务机制更加健全。


    中国民政部、中央政法委等10部门日前联合印发的《关于开展特殊困难老年人探访关爱服务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了上述目标。


    《意见》明确,探访关爱服务是政府主导,社会共同参与,通过定期上门入户、电话视频、远程监测等方式,了解掌握特殊困难老年人居家生活情况,支持赡养人、扶养人履行赡养、扶养义务,并根据实际需要提供政策宣传讲解、需求转介和必要救援等服务的活动。


    针对如何开展特殊困难老年人探访关爱服务,《意见》提出了五项重点任务:


    一是建立探访关爱服务机制。要求各地开展特殊困难老年人摸底排查工作,并根据老年人实际情况、老年人或其家庭成员的意愿,围绕居家养老存在的困难或安全风险,分类提供探访关爱服务。


    二是丰富探访关爱服务内容。要求各地结合当地实际,在坚持个人自愿的前提下,以满足实际需求为导向,着力解决老年人居家养老困难或帮其化解安全风险。


    三是充实探访关爱服务力量。指导各地形成各方共同参与的探访关爱力量,发挥养老服务机构专业优势,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通过社区日间照料中心等服务设施网络开展探访关爱服务。


    四是提升探访关爱服务质量效率。要研究制定探访关爱服务标准规范,合理确定服务频次,建立完善全国特殊困难老年人基础数据库,鼓励开发面向老年人各种活动场景的技术应用等。


    五是做好探访关爱服务应急处置。要求探访关爱服务人员在探访过程中发现紧急问题时,应第一时间协助拨打紧急求助电话,帮助联系其家庭成员或其他紧急联系人,事后做好处置情况记录归档。疫情常态化防控期间,发现服务对象有疑似症状的,要按照疫情防控要求及时处置等。


    《意见》指出,面向独居、空巢、留守、失能、重残、计划生育特殊家庭等老年人开展探访关爱服务,是养老服务的重要内容,是支持家庭养老,帮助解决居家养老困难,预防和减少老年人居家养老安全风险,强化养老服务兜底线、保基本功能的重要工作。(完)

    2022-10-13
  • 延伸司法服务职能 以法之名守护生物多样性

    云南一群野生亚洲象去年“北上南归”的全景纪实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但家住云南省普洱市思茅区六顺镇炮掌山村委会南邦河村的村民庹文兵内心却五味杂陈,因为他家的玉米地已经连续几年被野生亚洲象群“光顾”了。


    普洱市是北回归线上生态保存最完整、生物种类最丰富的一片绿洲,日照充足、降雨充沛,成为野生亚洲象群的生活乐园。目前,全国现存的300余头亚洲象,约189头常年栖息在普洱市思茅区境内,其中119头常年在辖区内活动,涉及6个乡镇128个村民小组,与2.3万余名村民成为“邻居”。


    可这些“邻居”带来的“破坏”作用并不小,时常发生损毁农户经济作物、房屋的现象,给当地群众带来困扰。为切实维护村民权益、推动野生亚洲象保护,2022年3月9日,普洱市思茅区人民法院依托思茅港法庭在六顺镇南邦河村委会勐主寨的“亚洲象繁育中心”驻地,挂牌成立全国首家“人象和谐法律服务点”,搭建起一站式调解工作平台,将亚洲象保护司法服务工作关口前移,把纠纷尽量化解在前端。


    这是思茅区法院探索司法诉源治理与环境资源保护和谐共生新模式的一个生动缩影。近年来,该法院不断加强生物多样性司法保护,促进人象和谐、护航澜沧江生态环境、保护当地古茶树资源,以司法之力守护生物多样性之美,擦亮生态司法服务品牌。


    “守护好、利用好思茅优良的生态环境和独特的生物资源,是思茅区法院以司法之力造福人类,助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职责所在。”思茅区法院院长米思哲近日接受《法治日报》记者采访时说。


    护象惠民同步推进


    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记者了解到,“人象和谐法律服务点”依托思茅港法庭,聚合检察院、司法局、林草局、六顺镇党委政府等有关单位、保险行业协会以及保险公司、社会调解力量,形成多元解纷合力,致力于构建生态环境司法保护机制,做好野生动物肇事补偿与多元解纷的衔接,确保个人合法权益与环境公共利益均得到有效保护。


    挂牌前期,思茅区法院对辖区内环境资源保护、人象矛盾纠纷、象损赔偿等问题开展实地调研,梳理出补偿款理赔不到位、损失举证难、定损人员不够3类村民最关心、最需要解决的诉求。经多方反复协调,召开调解工作会,于今年4月梳理出86件已定损尚待理赔的案件,理赔金额达34万余元。


    截至目前,思茅区法院通过和保险公司对接,已为414户农户兑现100余万元理赔款。


    “因2021年野生象群而受损的自家5亩玉米地的理赔款已经全部到账了,3600元的理赔款不仅及时填补了我们的农作物损失,还让我们对未来更有信心了。”庹文兵说,自记事起,村民就与亚洲象群生活在同一片土地上,人们对象群敬而远之,多年来,象群与人类建立起了信任,但象群向外活动、迁徙不免损毁农户的经济作物,给村民造成一系列损失。


    与庹文兵同村的村民刘继东与野生亚洲象群做了46年“邻居”,他对此深有同感,“村民们都知道尊重和保护野生象群,但真造成损失后,还是会有矛盾纠纷,怎么依法解决并不清楚”。


    如今,“人象和谐法律服务点”的开设不仅从根本上解决了村民在纠纷化解方面的困难,还把更多的法律知识带给了村民。思茅区法院思茅港法庭庭长刘晓玲告诉记者,人象和谐法律服务的顺利开展,进一步促进了人象纠纷化解,解决了老百姓提出的举证难和定损人员合同规范等问题,还第一时间把野生动物保护的法律知识带进村寨,更好地实现人与动物和谐相处。


    “以法之名,守护‘象’往的家园,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以司法力量保护普洱生物多样性的同时,把更多的法律知识带到群众中去。”思茅区法院副院长牟伟说,全国首家“人象和谐法律服务点”的挂牌,是人民法院加强生物多样性司法保护的生动实践,也是深化一站式多元纠纷解决机制建设的有益探索。


    延伸司法服务职能


    生态经济共赢共生


    思茅区思茅港镇茨竹林村有“两宝”:茶和鸟。


    该村老安寨有思茅区唯一的古茶园,村民与山为伴,与茶相生。古树茶保护,不仅营造了青山绿水的美好生态家园,还给当地村民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益。


    距此不远的布朗族村寨芒坝,因栖息着700多只国家二级保护鸟类——紫胸大鹦鹉,得名“鹦鹉村”。此外,还有凤头蜂鹰、丝冠鸟等200多种鸟类和野牛、马鹿等20多种野生动物生活于此。


    依托良好的生态资源,近年来当地“观鸟经济”和乡村旅游逐渐火热。与此同时,当地涉山林水土等矛盾纠纷也逐渐增加。


    为加大生物多样性保护力度,思茅区法院在开展人象和谐法律服务工作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延伸司法服务职能,围绕辖区内老安寨古茶树和芒坝“鹦鹉村”生态保护需求,积极与思茅港镇党委、政府、司法所、派出所、林业站、茨竹林村委会协调联动,于2022年7月7日共同签订了《思茅港镇老安寨古茶树与芒坝“鹦鹉村”司法服务协议》,将诉源治理、环境资源审判和司法服务工作等融入基层治理体系。


    据牟伟介绍,根据协议,签约各方将利用各自优势,大力开展巡回审判、诉调对接、法律宣讲等司法服务工作,实现信息共享、资源共用、平台共建,共同促进该片区的产业发展、生态旅游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推动形成法治社会治理、乡村振兴、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助推“无讼”乡村构建、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的良好局面。


    “我们想把寨子里的古树茶品牌打出去,让更多人来品尝古树茶,也想以鹦鹉村的美丽生态环境吸引更多游客来游玩,增加老百姓的收入,在买卖茶叶、开发茶叶合作和自然生态环境保护中,没有法律的指导和保护,我们会吃亏的,很感谢法院为我们考虑这么多。”思茅港镇茨竹林村委会副主任熊开荣由衷为法院的做法点赞。


    完善联动保护机制


    构建多元共治格局


    据米思哲介绍,目前,思茅区法院以人象和谐法律服务为切入点,进一步加强统筹推进新时代“枫桥式人民法庭”创建工作,加强专门化制度建设,组建环境资源刑事、民事、行政案件“三合一”的环境资源审判,全面提升环境资源审判专业化水平,进一步整合司法资源,以司法力量助推人象和谐,打开环境保护治理新局面,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据了解,2019年以来,思茅区法院以坚持环境资源审判专门化为抓手,牢固树立环境司法理念,不断提升环境资源审判工作水平,共审结涉环境资源案件309件。


    通过总结提升思茅区法院在探索诉源治理与环资审判结合、加强生物多样性司法保护方面的工作经验,普洱市中级人民法院积极探索生物多样性司法保护新路径,将司法触角深入到基层社会治理中,以基层法院人民法庭为支撑,以“一县一特色”“一庭一特色”为路径,结合辖区各地生物多样性特色,通过协调联动保护机制,组建多元共治工作站和法律服务点。


    目前,普洱市已经成立了镇沅县“野生古茶树群落保护法律服务点”、景谷县“宽叶木兰化石保护法律服务点”、景东县“西黑冠长臂猿保护法律服务点”等,这些法律服务点通过巡回审判、法治宣传、联合执法等多种形式,推动生态司法理念在村村寨寨落地生根。


    “我们要把司法的触角融入基层社会治理当中,形成源头预防、非诉在前、多元化解、繁简分流的分层递进式解纷路径,构建生态保护领域社会治理新格局,在普洱形成具有辐射力的司法保护品牌。”普洱市中院院长李红云说,通过深化一站式建设,普洱法院目前已建立起与地方党委、政府常态化沟通联动机制,与生态环保部门等建立起生物多样性保护联席会议制度,就执法司法中的难点、衔接机制建设及环境资源保护协作机制构建等问题进行充分研讨,提升生态环境资源保护与治理的协同实效。

    2022-10-12
  • 最高法:截至2022年7月,全国人民陪审员超33万人

    我国人民陪审员超33万人


    本报北京10月11日电(记者倪弋)最高人民法院11日发布的《人民陪审员制度的中国实践》显示,截至2022年7月,全国人民陪审员共计33.2万余人,比2013年扩大了将近3倍。人民陪审员的来源更加广泛、结构更加合理、代表性进一步增强,司法民主的覆盖面大大拓宽。


    这份报告显示,2018年4月人民陪审员法正式颁布以来,截至2022年9月底,全国人民陪审员共参审刑事案件215万余件、民事案件879万余件、行政案件78万余件,其中由人民陪审员参与组成七人合议庭审结涉及群众利益、公共利益等人民群众广泛关注的、社会影响重大的案件2.3万余件,取得了良好的法律效果、政治效果与社会效果。


    最高人民法院政治部主任马世忠表示,人民法院将继续健全人民陪审员履职管理和保障机制,注重推动人民陪审员实质化参审,不断加强人民陪审员队伍建设,确保人民陪审员制度在实践中高效有序运行。

    2022-10-12
  • 多地高校探索纪检监察学科建设 如何培养人才?

    今年以来,多地高校设立纪检监察学院或研究院,高校纪检监察学科建设引发舆论关注,今年9月,新版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印发,纪检监察学进入新版目录,成为法学门类下的一级学科。


    多所高校设立纪检监察学院


    今年国庆假期前夕,9月28日,湖南科技大学纪检监察学院正式揭牌,湖南科技大学校长朱川曲表示,将坚持高起点谋划、高标准建设、高质量推进,将纪检监察学院打造成理论实践研究基地、卓越人才培养基地、服务决策咨询基地。


    今年以来,高校纪检监察学科建设颇受关注。2月,教育部发布《关于公布2021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的通知》,内蒙古大学成为全国首个设置纪检监察本科专业的高等学校。


    内蒙古大学申报的纪检监察专业,专业代码为“030108TK”,学位授予门类为“法学”,修业年限为四年制。该校官网介绍,纪检监察本科专业旨在培养既熟悉法学专业基础知识,又具备纪检监察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忠诚于党、忠诚于纪检监察事业,具有法治意识、责任意识,德才兼备、高素质的复合型、职业型、创新型专门人才,为全面推进新时代纪检监察工作提供有力的人才智力保障。


    同样在2月,江苏大学决定成立纪检监察学院,8月,海南大学成立海南省内首家高校纪检监察学院,当月,贵州师范大学决定,在原有“廉政文化理论研究中心”基础上,将成立“廉洁文化研究院(纪检监察研究院)”。


    8月,清华大学官网介绍,该校校务会议决定成立“清华大学纪检监察研究院”,在全国高校率先启动纪检监察一级学科建设。校方介绍,将立足纪检监察一级学科,以推动纪检监察理论创新、加强纪检监察人才培养、服务中央战略决策咨询为目标,聚焦党和国家廉政建设重大问题,努力建设成为国内顶尖的纪检监察学术机构和高端智库。


    纪检监察学科,学什么?谁来教?


    从高校纪检监察学科的建设思路来看,江苏大学纪检监察学院挂靠法学院,海南大学纪检监察学院与该校法学院合署办公,实行“一套人马,两块牌子”,清华大学校方介绍,清华大学纪检监察研究院将依托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由马克思主义学院、法学院、社会科学学院等共同参与建设。


    纪检监察学科的课程如何设置?作为全国首个设置该本科专业的高等学校,内蒙古大学介绍,该校与纪检监察实务部门通力合作,共同进行了纪检监察本科专业核心课程《纪检监察工作概论》等13门课程建设。


    内蒙古大学还介绍,将依托法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政治学、行政管理学等优势学科,通过选派教师在实务部门开展专业实训,拟选聘校外实务专家参与实践课程教学,建立起一支职称结构合理、学历层次高、专业能力强的纪检监察师资队伍。


    江苏大学还探索纪检监察领域校地合作模式。例如,今年9月,江苏大学纪委与连云港市纪委监委共建“江苏大学纪检监察学院连云港培养基地”,连云港市纪委监委将在纪检监察理论研究、队伍建设等方面加强与江苏大学深层次合作,在监督检查、审查调查、审理工作等方面拓宽交流合作,并为纪检监察学院提供实践岗位和锻炼机会。


    “纪检监察学”已列入一级学科


    今年8月,教育部发布了《2022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申报材料公示》,有16所高校拟增设纪检监察本科专业。


    9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印发《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2022年)》和《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管理办法》,“纪检监察学”进入新版目录,成为法学门类下的一级学科。


    当月,中国政法大学校长马怀德在9月22日出版的《中国纪检监察报》刊文称,纪检监察学科是一门同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密切相关、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提供理论指导、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新兴学科,是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的重要一步。


    马怀德介绍,自2008年起,就有高校开始探索建设纪检监察学科。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高校与科研院所设立的与纪检监察相关的研究机构已有100多个。


    他介绍,设置纪检监察学科,是加快培养纪检监察人才、繁荣纪检监察学术研究的迫切需要。随着全面从严治党深入推进,纪检监察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党和国家亟需大量纪检监察理论研究人才和实务人才。(记者阚枫)

    2022-10-11

  • 首 页  上一页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下一页    尾 页  

    版权声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5 8629 6259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1696号 蒙ICP备160010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