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管好“白色污染”守护大河安澜

    “我们聚焦农用地膜产品质量监管,通过加强监督抽查、规范行业主体责任、开展巡回问诊等方式,从源头上治理黄河流域农业面源污染,收到了良好成效。”10月8日,巴彦淖尔市场监管局相关负责人说。

    近年来,巴彦淖尔市场监管局多次开展专项治理行动,从严查处生产、销售不达标农用地膜行为,先后共计帮助全市19家农用地膜生产企业,建立健全产品质量管理制度55项,有效遏制了农资市场上非国标农用地膜销售现象。加大对农用地膜生产、销售企业的抽检力度、处罚力度,倒逼企业提升产品质量。从2021年起,每年抽检的农用地膜批次逐年增加,处理的不合格案件逐年下降。


    与此同时,结合各农用地膜生产、销售企业实际,市场监管部门发挥质量监督帮扶“巡回问诊”作用,联合市质量计量检验检测中心技术人员,找出影响整个行业产品质量的关键因素。通过召开产品质量分析会等方式,一方面为企业提供产品质量、技术标准咨询服务,另一方面在原材料进货验收、产品质量生产过程、产品出厂检验等方面提供技术支撑和服务,解决行业通病和质量短板。目前,全市累计帮扶农用地膜生产、销售企业70家次,在促进生产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同时,也从源头上控制住了“白色垃圾”对黄河流域生态造成的污染。

    2024-10-10
  • 守绿换“金”打造产业“绿色银行”

    在今年新开工的准格尔旗薛家湾镇辖区沿黄一线生态治理区,放眼望去,边坡上黄刺玫、金叶榆、紫叶柳随风摇曳,两岸深处被绿色所包裹。随着露天汽车影院、徒步木栈道等设施的投用,这里将建设成为集休闲旅游为一体的综合性矿山公园。

    在纳日松镇,总示范面积达1.3万亩的石圪图中草药、瑞德牧草、昶旭“光伏+产业”、伊泰纳林庙灾害治理四大产业示范区,助推“风、光、农、牧、林、草”可持续发展,产、学、研综合体发展引擎焕发出强劲动能。

    在准格尔召镇风光农牧产业园,“光伏+畜牧业”牧光互补“板上发电、板下养殖”绿色能源产业,成为准格尔旗绿色矿山建设守绿换“金”打造产业“绿色银行”成功模式中的重要一环。

    在绿色产业带动下,绿色矿山建设实现增绿留“金”。准格尔旗依照矿、线、片、镇(区)分级分区分类推进绿色矿山建设的总体部署,通过“坡改梯”“沟筑坝”,因地制宜推动相邻矿山整山整沟治理统一标高,率先成功打造出井工矿塌陷区整山整沟、露天矿联排连治绿色矿山建设新模式,推动全旗绿色矿山生态修复治理成效跃上新台阶,巩固形成数个集中连片绿色矿山生态修复治理典范区,为绿色矿山建设提供了可复制推广的经验和样板。

    在绿色矿山建设中探索打造的绿色新能源和特色种养殖产业,为矿山周边村集体经济壮大、村民增收找到了突破口。准格尔召镇聚焦集中连片整山整沟“边坡种树、平盘种草、平盘边缘种植防风林带”的绿色矿山建设模式,在复垦覆绿扩绿生“金”的同时,充分整合土地资源,以联合公司牵头、村属公司跟进、辖区企业投资、农牧民参与的形式,推动实现“资源变股权、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板上产绿电、板下生绿金、板外带旅游”的三产融合特色产业,可带动当地村民实现年人均增收2600元。


    绘好“山水图”、念好“草木经”、打好“生态牌”、走好“绿色路”,近年来,准格尔旗快步跑、争一流、作贡献,全力培植产业“绿色银行”,守绿换“金”,向光要电减排、向沙要绿固碳、向绿要地增效,实现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有机统一,走出一条绿色高质量发展之路。

    2024-10-09
  • 做好“林文章”“碳”寻新增长

    9月初,第十四届全国冬季运动会正式宣布实现碳中和目标,成为全国首个达成碳中和的冬季综合性体育盛事。这其中,就有内蒙古森工集团捐赠的3万吨价值150万元的林业碳汇产品的贡献。

    作为内蒙古大兴安岭重点国有林区生态保护与建设的主体,内蒙古森工集团积极稳妥推进林业碳汇试点建设,探索生态价值实现机制,截至目前,累计碳汇产品交易额突破5600万元,真正让绿水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

    作为我国面积最大、集中连片、保存最好的国有林区,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生态功能区面积10.67万平方公里,森林面积8.37万平方公里。开发建设70多年来,几代务林人长期坚持“边采边育、采育结合”的森林经营方针,森林资源实现长大于消,绿色“碳库”持续扩容。经中国林科院专家测算,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量达7857.95亿元/年,森林存储的二氧化碳总量稳定在17.2亿吨以上,森林蓄积年净增量2000万立方米以上,保守估算林木年固定二氧化碳达3600万吨以上。

    近年来,在自治区党委、政府和自治区林草局的大力支持下,内蒙古森工集团以国家重大生态治理工程为引领,深入开展森林生态系统碳汇能力巩固提升行动,开发体现林区特点的碳汇项目方法学,推进“生态司法+碳汇”机制,协助相关盟市开发碳汇项目,“点绿成金”率先走出一条实现生态价值之路。


    下一步,内蒙古森工集团将主动融入自治区林草碳汇发展格局,做好CCER碳汇项目开发和咨询工作,积极参与自治区林草碳普惠平台建设和碳汇交易,发挥森工集团资源优势和技术积累,辐射周边、服务全区,共同推进内蒙古碳汇经济发展。

    2024-09-26
  • 森林面积从1.37亿亩到3.57亿亩

    森林面积从1.37亿亩到3.57亿亩






    ——数看内蒙古75年锦绣山河美不胜收






    有两张卫星遥感对比图,分外震撼人心。

    一张是2000年的鄂尔多斯,大地一片褐黄,绿色星星点点;

    一张是2023年的鄂尔多斯,大地绿肥黄瘦,绿色已是主色调。

    23年间,这座被库布其沙漠和毛乌素沙地覆盖近五成的城市,植被覆盖率由不足30%增长到70%以上。绿色,以燎原之势,在这片大地蔓延滋长。

    鄂尔多斯的实践,只是内蒙古波澜壮阔绿色史诗中的一页。新中国成立初期,内蒙古全区森林面积1.37亿亩,经过75年艰苦奋斗,全区森林面积达到3.57亿亩,居全国第一。内蒙古越来越绿,越来越美。

    数字的背后,是内蒙古守护民生福祉、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的拳拳之心,也是内蒙古牢记“国之大者”、奋力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的忠诚担当。

    内蒙古横跨“三北”,是我国北方面积最大、种类最全的生态功能区,同时,四大沙漠、四大沙地自西向东分布,土地荒漠化沙化面积约为全国的20%,是我国治理荒漠化的主战场、防御沙尘暴的主防线。内蒙古生态状况如何,不仅关系全区各族群众生存和发展,而且关系华北、东北、西北乃至全国生态安全。

    挑起担子、扛起责任,自新中国成立初期起,内蒙古各族群众便与沙漠死磕较量,闯出了防沙治沙的“库布其模式”“磴口模式”,实现了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

    同时,内蒙古全力解决经济发展带来的成长的烦恼。譬如矿坑在大地留下的“伤疤”,过度排放导致的空气污染等问题。审视保护与发展的关系,党的十八大以来,内蒙古全地域全方位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全领域全过程推动发展绿色转型,努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生态优先,绿色转型。坚定不移把生态环境保护挺在前头,设好生态保护“硬杠杠”,全区超过一半的国土面积划入生态保护红线,提高项目开发准入门槛,坚决守护好内蒙古这片碧绿、这方蔚蓝、这份纯净。

    直面问题,攻坚克难。开展“五个大起底”行动,深入推进能、水、粮、地、矿、材等各领域节约,从根子上促进多产出少耗能、多节约少排放。在全国率先开展破坏草原林地违规违法行为专项整治行动,解决了长期遗留问题。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2023年全区地表水国考断面优良水体比例、大气PM2.5浓度和重污染天数比例均优于国家考核目标。内蒙古的天更蓝、水更清,家园更美好。

    披荆斩棘,久久为功。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推进大工程带动大治理,大兴安岭“挂斧停锯”,重点沙漠、沙地“锁边治理”,广袤草原“带薪休假”,“一湖两海”风采重现。党的十八大以来,内蒙古累计营造林1.37亿亩、种草3.36亿亩、防沙治沙1.48亿亩,规模均居全国第一。

    经过不懈努力,内蒙古生态环境保护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在2022年8月22日举办的“中国这十年·内蒙古”主题新闻发布会上,自治区党委书记孙绍骋向外界宣布:今天的内蒙古,不仅给我国北方地区披上了风沙的“防护服”,还为全国人民打造了超级“碳库”和纯净“氧吧”,京津“风沙源”变成了首都“后花园”。


    厚植“北疆绿”、增色“中国蓝”,美丽内蒙古美不胜收,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

    2024-09-24
  • 呼和浩特市“林长制”走进党校课堂

    近日,呼和浩特市委党校2024年秋季学期“林长制进党校”第一课开讲。

    讲课中,呼和浩特市委党校党史党建教研室副主任贾敏,从“林长制”的背景历程、理论基础以及如何推深做实“林长制”等方面进行了系统阐述,为学员全面系统了解“林长制”起到了理论指导和实践借鉴的作用。


    近年来,呼和浩特市率先在全区建立党政同责的“双林长”工作机制,全市各级林长实行划片分区负责,划分责任区总计1088个,实现了林草资源网格化管理。“林长制进党校”课程是呼和浩特市林长制走深走实的创新举措,一方面增强了各级党政干部深入理解全面推行林长制的重要意义;另一方面拓展了各级党政干部推动林长制工作的思维路径,能够形成党政干部齐抓共管的工作合力,推动“林长制”,实现“林长治”。

    2024-09-19
  • 罕山秘境 动物天堂

    九月初的通辽市扎鲁特旗罕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依旧苍山披绿,水流潺潺。在这里,金雕、雏鸡、狍子、马鹿、野猪等多种野生动物活动频繁,它们在丛林中自由觅食,悠然散步,构成了一幅“动物天堂”图景。

    罕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成立于2013年,地处扎鲁特旗西北部、位于大兴安岭主脉南段,总面积达91333公顷。这里拥有通辽市面积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天然次生林,保护区内山清水秀、林深泉清,是重要的水源涵养地和动植物基因库。

    “现在罕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动植物物种更丰富了,草原雕、猞猁等比以前多了很多,近几年还吸引了黑鹳、蓑羽鹤等禽鸟到这里筑巢繁殖,给绿色罕山赋予了新的活力。”今年58岁的白巴嘎那是保护区的动植物监测员。谈及现如今如仙境一般的罕山,白巴嘎那的言语中充满了自豪。

    良好的生态系统孕育了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近年来,扎鲁特旗实施一系列保护措施,使罕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得到了有效保护和改善,也给多种野生动物提供了安全舒适的繁衍栖息环境。


    据了解,保护区境内已发现野生植物619种,野生动物160种,国家级保护动植物超过30种。近几年,保护区内先后安装30多台红外摄像机,记录了大鸨、金雕、黑鹳、黑琴鸡、狍子等野生动物的活动影像,为科学管理保护野生动植物提供了翔实依据。

    2024-09-12
  • 在内蒙古,光伏“治沙”也“治矿”

    当沙漠遇上光伏,昔日不毛之地成为今日“光伏海”。就在巴彦淖尔市磴口县,“光伏+生态治理”项目正改变着乌兰布和沙漠荒芜的旧貌。

    磴口县85万千瓦“光伏+生态治理”项目在全容量并网投运后,年均上网发电量可达16.5亿千瓦时,完成生态治理面积约2.6万亩。

    近年来,内蒙古大力发展光伏发电绿色清洁能源,全面推进新能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融合发展,累计完成光伏治沙面积约18万亩。

    光伏不仅“治沙”,还“治矿”。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自然资源部等6部门今年发布的《关于支持内蒙古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明确提出,重点在沙漠、戈壁、荒漠地区、边境地区、采煤沉陷区、露天矿排土场等合理布局新能源项目。

    在位于包头市石拐区的一矿区内,整整齐齐排列着的光伏板仿若一片“蓝海”,阳光下熠熠闪光。

    这里是国家电投集团内蒙古包头市一期100MWP光伏领跑者项目,地处大青山北麓,是典型的山地光伏项目。项目采取光伏+采煤沉陷区生态修复治理模式,利用石拐区采煤沉陷区铺设光伏方阵开展土地整治和生态修复,采煤沉陷区由“包袱”变成“财富”,有效实现土地资源高效利用与区域生态环境质量双提升。

    白云鄂博矿区作为全国首批自然资源集约节约示范县,积极探索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有效路径,结合地区风力和采光优势,计划推出“矿区排土场+光伏”“工业用地+光伏发电”的土地复合利用模式。

    据介绍,“工业用地+光伏发电”项目建成后,以10MWP光伏容量为例,按照2500小时的日照来算,预计一年发电量10万千瓦时,拟节约集约用地4500亩以上。

    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和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包头市采用“光伏+生态修复治理”双重效益模式,加快解决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问题。

    鼓励依法取得的露天矿排土场建设用地复垦验收合格后,将非耕区域用于光伏发电项目建设,利用采煤沉陷区、历史遗留矿山复垦区等保障光伏项目用地。

    鼓励实施主体在新能源建设和生态修复中,积极采购使用本地生产的装备材料,降低投入成本,拉动区域产业发展,走出一条生态修复、光伏发电、农牧民受益、经济发展的多赢道路。

    截至目前,国家电投集团内蒙古包头市一期100MWP光伏领跑者项目、包头红泥井20万千瓦沿黄经济带生态综合治理光伏发电示范项目等多个光伏、风光耦合项目取得新增建设用地批复,用地面积约1141亩。

    内蒙古自然资源丰富,日照条件充足,为光伏发电提供了所需的土地和光照资源。一些地区将光伏开发与矿山生态修复治理融为一体推进,发清洁电、稳固土壤、提升土地价值。

    走进国家能源集团胜利能源排土场光储电站,站内的主变压器在平稳运行,运维人员正在对主要设备展开巡检。

    国家能源集团胜利能源排土场光储电站坐落于锡林郭勒盟,是国内单体装机规模最大露天排土场光伏项目。项目利用露天矿的3座闲置排土场建设光伏电站,占地面积7500亩,整体装机规模200兆瓦,连接至蒙西电网,年发电量3亿千瓦时。安装光伏板后,阳光被遮挡,使地表蒸发水量降低20%至30%,给绿植提供了更好的生长条件。

    在利民公司矿区矸石山治理现场,鳞次栉比的光伏板泛起层层“涟漪”……

    利民公司位于鄂尔多斯市鄂托克旗棋盘井镇东南部,该地区平均年降水量较低,水资源稀缺。该公司将矿山生态治理与新能源开发相结合,利用老旧矿山地形、光照等优势发展光伏发电项目,采用“矸石山生态修复治理+光伏发电”新能源发展模式,实现资源开发和绿色发展高效衔接,焕发出新的活力。预计每年输送清洁电能858万千瓦时,可节约标煤983.2吨,减排二氧化碳6427吨,年节约成本1104万元,带来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在沙漠、在矿区,内蒙古创新推行“光伏+”模式,促进光伏产业与生态经济融合发展。厚植绿色发展底色,内蒙古加速向清洁能源大区转变之路翘首可待。

    2024-09-11
  • 沙水和谐要有“准头”

    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强调,要保障黄河长久安澜,必须紧紧抓住水沙关系调节这个“牛鼻子”。

    山水林田湖草沙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调节水沙关系,保障黄河长久安澜,需要因地制宜,精准出击。在治理“十大孔兑”的过程中,不论是“拦沙换水”这一全国都可借鉴的创新构想,还是长久以来坚持的“宜耕则耕、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宜湿则湿、宜荒则荒、宜沙则沙”的原则,都是鄂尔多斯市精准施策、科学开展生态保护修复的生动实践。

    从山洪暴发频繁、水土流失严重、地表呈现荒漠化到水源涵养、水土保持、防风固沙、生物多样性保护,再到如今的绿满乾坤、福泽桑梓。“十大孔兑”流域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离不开几代人的久久为功、坚持不懈,更离不开符合实际的治理模式。


    “十大孔兑”流域生态治理作为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治理的一抹缩影,不仅让黄河得到了保护,也让生态治理得到显著提升。更向世人证明了,黄河治理只有精准施策,才能让黄河体现“价值”,实现“增值”。如此,黄河两岸也将会源源不断地释放出“绿色活力”,奏响时代“绿色强音”。

    2024-09-10
  • 恩格贝探索沙漠治理新路径

    色泽鲜亮的香蕉挂在树腰,一颗颗番木瓜个大饱满,紫心火龙果压弯枝头……这是恩格贝生态示范区9月的景象,也是其一年四季的景象。打破地域时令限制,亚热带水果落户北方沙漠,创造沙漠变绿洲奇迹的恩格贝,点沙成“金”,探索出又一沙漠治理新路径。

    “北方沙漠长出亚热带水果,打破了外界对沙漠的固有认知和沙漠固有的生产模式。事实证明,通过科学改良和利用,沙漠可以造福人类。”恩格贝生态示范区农业技术员刘雪芹说。

    恩格贝地处中国第七大沙漠库布其沙漠中段北缘,曾长期受荒漠化、洪水和严重的水土流失困扰。从上世纪70年代至今,在一代代恩格贝人和社会各界的努力下,恩格贝生态示范区植被覆盖率达到78%,300余种瓜果蔬菜在这里成功种植。

    刘雪芹是变化的亲历者和见证者。2008年,她作为农业技术人员被引进到恩格贝生态示范区。“多年的生态治理使恩格贝沙漠积累了一定的有机质,只要对土壤加以改良,这里就能成为沃野良田。”刘雪芹断定。

    还草于田,是改良土壤的重要一环。五六月份沙漠里风沙大,大田里,让草和作物一同生长,草起到护苗的作用。6月中旬和坐果时分别进行两次除草,人工除去的草直接还田,不仅盖住了沙土,也成了土壤里的绿肥。还草于田的模式加上有机肥的施用,使得土壤层逐渐变厚。2023年,内蒙古农业大学对改良后的土壤进行采样监测,结果显示,土壤有机质含量已达3%以上,沙漠真的成了沃野!

    大棚里,一株株粗壮高大的香蕉树直逼棚顶,根部又生出一丛丛小苗。这些香蕉树源于3株航天育种香蕉苗——航蕉2号。“2015年我们拿到香蕉苗后,对其进行精心养护和户外抗逆性训练,经过9年培育,它们从当初3株只有20公分高的幼苗实现了无限扩繁,完全适应了当地环境,成为抗寒、抗旱、抗盐碱的优质种苗。”刘雪芹说。与此同时,番木瓜和紫心火龙果也在恩格贝引种成功。

    更让人惊喜的是,这些原产于亚热带的水果,在北方沙漠还表现出高产、高品质的特性。其中,航蕉2号单株产量60—80斤,大大超过原产地海南40—50斤的产量。据2024年1月农业农村部出具的报告显示,产于恩格贝的航蕉2号、无籽番木瓜、紫心火龙果的蛋白质、维生素、氨基酸、锶等矿物质、微量元素含量远高于市场同类产品。


    “恩格贝通过科学治理和改良沙漠,在当地实现了‘南果北种、夏果冬食’,同时带动沙区产业转型,形成了人沙和谐的恩格贝模式,为其他荒漠化地区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样本。”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首席科学家卢琦说。

    2024-09-06
  • 保卫蓝天的科技支撑

    鄂托克旗引进第三方专业团队——生态环境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作为“环保管家”,为当地提供一站式环保托管服务,实现以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治污成效——

    天高云淡的秋时,鄂尔多斯市鄂托克旗棋盘井镇,空气清新,天空明澈。

    棋盘井蒙西地区是内蒙古煤炭、能源、焦化、钢铁、水泥等产业高度集中地带,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给当地生态环境保护带来很大压力。

    近年来,鄂托克旗全力打响蓝天保卫战,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推进源头和系统治理,空气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尤其是2022年,鄂托克旗引进第三方专业团队——生态环境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作为当地的“环保管家”,针对全域环境问题,提供全方位排查、点对点服务、信息化推进、根本性治理等一站式环保托管服务,进一步增强了鄂托克旗在矿山生态环境、污染物减排、环境风险管控等领域的治理能力。

    走进鄂托克旗新航焦化有限公司,同行的“环保管家”团队研究员马社霞熟门熟路,见到企业人员也如同老朋友一般聊起生产日常。马社霞解释道:“我们是帮助企业做超低排放改造时建立起的联系。当时制定的‘一企一策’综合整治方案,企业有不理解或不清楚的地方,及时与我们沟通问询,一来二去,大家就熟悉了。”

    “‘环保管家’给了我们最正确、最专业的指导,让我们用最小的代价换取了最大的治污成效。”在与企业座谈时,企业工作人员对“环保管家”赞不绝口。

    将时间拨回到2022年8月。“初期‘开荒’时工作量很大。”回忆起当时的场景,生态环境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博士朱明仍记忆犹新。尤其是在矿区走航时,由于企业之间距离较远,全部走一遍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掌握本底情况后,“环保管家”团队马不停蹄,又完成PM10、PM2.5溯源分析。通过来源解析明确大气治理方向,以常态化走航确定大气治理重点,同时有针对性地制定综合治理方案。

    自“环保管家”团队入驻以来,鄂托克旗空气质量持续改善:到2023年,棋盘井和蒙西园区颗粒物指标均达到自治区考核目标,在乌海及周边地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成效考核中排名前列。

    2024年3月5日“环保管家”出具的一份大气环境质量遥感监测报告显示,9时起,棋盘井工业园区PM2.5浓度明显升高,中部及南部地区PM2.5浓度上升较为明显。

    “发现污染情况后,我们会同有关部门在现场发现在安联煤矿、华武煤矿交界处位置,有大量硫化氢异味,经分析是前期排土中的煤矸石表面释放的异味,便同步向政府提出了处置建议。”朱明向记者讲述了一次污染事件从发现到处置的全过程。

    以一隅观全局。在鄂尔多斯生态环境局鄂托克分局的“五基”协同暨环保管家智慧监管平台上,一组组数据、一页页地图与园区内遍布矿区、道路的监测微站遥相呼应。

    “平台覆盖区域为棋盘井工业园区、蒙西工业园区的200余家工业企业。通过全方位无死角监测大气空气质量,形成了及时感知、实时预警、精准溯源、全面监管的大气环境监测服务模式,为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提供了重要科技支撑。”生态环境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林锡华说。

    “我们周边几个工业园区产业雷同度高,以前哪里冒一股烟或者出现异味,大家常常互相推诿,令我们很苦恼,以后这样的事情不会再发生了。”采访中,鄂尔多斯市生态环境局鄂托克旗分局局长朝克表示,由于平台能够实现“精准打击”,目前园区形成了全过程、全链条的“问题发现、交办、复核督办、约谈”的整改闭环管理体系,更好地支撑了打赢蓝天保卫战。

    “环保管家”同时也是“环保医生”,为当地企业把脉问诊、开方治病。“我们全面摸清了各企业废气、废水、固废污染源分布、污染防治水平,全面掌握了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共计开展四次专项行动,调查工矿企业200余家,反馈问题共577项,整改完成率已超90%。”马社霞表示,通过对全旗范围内重点企业单位进行全方位彻底的调查,建立起“一企一档”环保档案库。

    如今,当地企业实现了从害怕环保检查到期盼帮扶、从担心罚款对问题遮遮掩掩到主动寻求帮助的转变,鄂托克旗的生态环境问题也实现了从多到少、从大到小的改观。这个过程中,“环保管家”功不可没。


    “这么大的面积,这么多的企业,过去我们焦头烂额、提心吊胆,但在‘环保管家’帮助下,我们有针对性地做了很多工作。现在,我敢拍胸脯说,我们没有硬伤了。”鄂托克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委会主任贾瑞露出欣慰的笑容。

    2024-09-05
  • 锡林郭勒盟“绿色税制”助企向“绿”而行

    位于锡林浩特市北胜利煤田中西部的国能北电胜利能源有限公司核准产能2800万吨/年,过去是一家耗水大户。自2018年水资源费改税以来,该企业年度平均用水量超50万吨,缴纳水资源税达100余万元。

    在税务部门“多排多征、少排少征、不排不征”的正向减排激励调节作用下,该企业积极转变思维,强化水资源循环利用,建设两座蓄水池收集疏干水,用于采场生产作业洒水降尘;积极推进雨水收集与利用系统建设,探索应用“中水回用”新技术新方法。经过多方努力,企业耗水量由2021年的83万吨下降至2023年的55万吨。该企业还在生产线路附近种下1.27万株樟子松、云杉及90余万株柳兰花,形成矿区特有的生态美景。

    国能北电胜利能源有限公司的变化是锡林郭勒盟矿山企业的一个缩影。近年来,锡林郭勒盟税务部门优化创新服务举措,梳理编制支持绿色发展税费优惠政策指南及文件汇编,帮助企业精准享受“绿色税制”政策红利,帮助企业转型发展,为全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厚植绿色底色。

    生泰尔(内蒙古)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集中药材研究、动物保健品研发、养殖防疫用药技术服务为一体的高新技术企业。为护航高新技术企业健康发展,太仆寺旗税务部门以精准、协同、可持续为导向,选派业务骨干组成“青年联合突击队”,深入企业走访问需,提供定制化政策辅导,充分发挥绿色税制正向激励作用,为企业提供全周期、高质量、个性化的纳税服务。

    “在国家各项税费优惠政策的扶持下,今年以来公司累计享受各项税费优惠151万元。”生泰尔(内蒙古)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王秀峰介绍,技术升级的背后,国家税费优惠政策带来的资金“活水”不可或缺。谈及未来的发展,王秀峰表示:“政策既是支持也是导向,企业将一如既往坚持绿色发展的理念,走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之路,全面塑造企业新优势、提高竞争力。”

    内蒙古兴安铜锌冶炼有限公司是一家以铜、锌冶炼为主的有色金属冶炼企业,是西乌珠穆沁旗白音华工业园区唯一的高新技术企业。在进行产业升级改造、技术攻关过程中,资金紧张一直是困扰企业的难题。白音华税务局了解企业转型痛点难点后,立即对内蒙古兴安铜锌冶炼有限公司就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固定资产一次性税前扣除等税费优惠政策开展辅导,并综合运用纳税信用等级评定等为企业争取金融机构信用融资等权益,帮助企业平稳渡过转型升级期,塑造出新的竞争优势。

    “我们公司现有38项专利,在税费优惠政策的扶持下,公司可以放心投入技术升级改造,进一步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协调统一。”内蒙古兴安铜锌冶炼有限公司财务负责人周韧说。

    为让企业绿色转型底气更足、脚步更稳,当地税务部门细化“一企一策”服务机制,组织专家服务团队深入企业走访调研,根据企业所属行业、生产规模、产品类型等量身定制税费优惠政策“加油包”,通过大力宣传环境保护税优惠政策,鼓励企业综合利用、循环使用资源,增加可支配现金流,充裕的现金流被企业用于研发投入和设备更新,实现环保效益与经济效益双提升。


    在税费优惠政策“红利”的滋润下,锡林郭勒盟越来越多的企业正稳步迈向绿色发展新高度。今后,锡林郭勒盟税务部门将持续关注辖区企业涉税需求,通过实施绿色税制、精准推送政策、创新服务举措、强化部门联动等多项举措,因地制宜、精准施策,护航企业绿色发展之路越走越宽广。

    2024-09-02
  • 促进水资源绿色高效利用

    内蒙古河套灌区着力开展农业节水工作——






    促进水资源绿色高效利用


    2023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考察时强调:“河套地区条件得天独厚,虽然不缺水,但也要节约水资源,大力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和节水产业,不能搞大水漫灌。”“河套灌区灌溉工程是千年基业,花了很大功夫,也很值得。要继续完善提升,提高科学分水调度水平。”

    河套灌区是我国3个特大型灌区之一,现已形成完整的7级灌排体系。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河套灌区通过综合实施工程节水、农艺节水、管理节水、控制秋浇用水等举措,着力开展农业节水工作,促进水资源绿色高效利用。

    清晨,巴彦淖尔市五原县新公中镇永联村万亩种植园内,随着电闸合拢,地里的细长水管逐渐鼓胀,水滴缓缓滴落,迅速被土壤吸收。

    五原县全顺农民专业合作社技术员仲生柱按照灌溉水量配比用肥量,又仔细检查滴灌口,“采用精确控水的滴灌技术,可以让灌溉水量减少一半,还能有效提升土壤肥力。”

    河套灌区耕地以渠道漫灌为主,在7级渠系运送过程中渗漏、蒸发等损失较重。“去年以来,灌区对461公里骨干渠道进行衬砌,衬砌率提高到50%以上,改善灌溉面积超400万亩,灌溉效率提高、水分损耗减少。”巴彦淖尔市水利局副局长赵小瑞介绍,“过去,玉米生长期浇一次水需要12天日夜不间断灌溉,而今年仅需5至7天日间灌溉,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由2022年的0.478提高到目前的0.527。”

    巴彦淖尔市磴口县渡口镇东地村一处小麦地头,随着计量表上跳动的数字达到了耕种测算需水量,水量监督员何银飞打开手机软件,轻点屏幕,眼前的水闸缓缓闭合。

    “灌区在取水口安装了在线计量装置,水费由过去按亩粗放计收改为按实际用水量精准计收,农民自觉监测用水量,预计每亩地全年可节水约160立方米。”何银飞说。

    为强化管理节水,河套灌区今年试点根据农作物种类核定灌溉用水量,以此为标准改变水费计收方式,并为每个建制村都设置了用水量“上限”。“按需水量精细灌溉更利于农作物生长,节水的同时还能增产约20%。”巴彦淖尔市农牧局四级调研员李兵介绍。

    在线控制、精准灌溉,离不开河套灌区的数字化建设。

    走进河套灌区水量信息化监测中心,电子幕墙上,灌区总干渠及各灌溉渠道实时监控画面和水位流量监测数据一目了然。点开河套灌区信息化工程水位闸位采集系统,可实时查看各闸流量、水位和闸门开启高度等水情信息。

    如今,灌区各基层管理单位和信息采集点的现场数据,由雷达水位计和激光闸位传感器采集、传输到信息中心,并生成变化趋势曲线图,工作人员通过手机即可对水情进行监控调配。

    “这套系统使灌区实现了用水预报、预警、预演、预案功能,当日即可进行水情通报和用水计划传达,提高了水资源科学调配能力和保障安全运行能力,促进了水资源绿色高效利用。”工作人员张利军说。

    秋浇是河套灌区秋收秋翻后改良土壤、储水保墒的重要举措。内蒙古自治区水利厅农牧水利处工作人员介绍,2023年秋浇,灌区采取变深浇为浅浇、隔年秋浇等措施压减用水量,实际耗水量8.8亿立方米,是有统计数据以来秋浇耗水最少的一次。


    “多措并举,河套灌区2023年全年实现节水1.426亿立方米,超额完成1.17亿立方米的目标。”巴彦淖尔市委书记贺伟华介绍,河套灌区今年计划新增工程节水灌溉面积77万亩、实施水肥一体化技术配套20万亩、推广抗旱品种1万亩、调整种植结构4万亩,力争新增节水能力0.46亿立方米。

    2024-09-02

  • 首 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尾 页  

    版权声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5 8629 6259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1696号 蒙ICP备160010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