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项研究证实:学习真的会让人快乐!

  幸福是全人类的追求。对许多人来说,幸福的来源有很多,例如本人身心的健康,或者通过与周围的环境、人的联系获得。然而,有一个特定的方面却在不知不觉中成为快乐的有效来源——没错,是学习。虽然这可能会令人“迷惑”,但学习的确是幸福的触发器,并且有无数的研究支持这一点。据fiorreports网站近日报道,学习给人带来自信和成就感,因此让人快乐。 学习让人自信。通过学习知识,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偏好和经验为某个想法做出贡献,同时获得受人欣赏的感觉。这种自信会让人快乐。据此前发表在《牛津经济论文》杂志上的一项研究表明,更爱学习的人往往会增加他们的好感度和影响力,这有利于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巩固更多的知识。 此外,适应能力和动力是促进学习的原因,由此引起的学习行为可以帮助带来幸福感。失败会促使人们提高适应能力和动力,从而鼓励人们去学习与某一学科相关的拓展知识。同时,据发表在《自然·通讯》杂志上的研究,美国亚利桑那大学提出一个“最优学习85%规则”。这条规则指出,失败是成功之母。为了更有效地获得新知识,人们应该有15%的时间是失败的。因此,15%的失败率可以实现学习效果最大化。 美国加州大学的研究也证实,好奇心也是促进学习的原因之一,它能使我们能够尽情享受更多的学习活动。 美国旧金山州立大学还透露,接受过正规教育的人更有可能拥有幸福感。在教育方面,美国康奈尔大学发现,受过更好教育的人更加理性、更善于决策。 每当我们学习的时候,对健康的影响也包括在内。英国牛津大学和工人教育协会的一项合作研究发现,日常工作之外的额外活动对身心健康有更大的好处。 总而言之,研究表明学习可以给我们带来满足感,快乐的确与之有关。

more >
以科技创新助力绿色低碳发展

  偌大的屋顶平台没有闲置,而是安装了一块块太阳能光伏板。走进位于浙江温州乐清的正泰物联网传感器产业园,能看到不少这样的科技应用新场景,让人近距离感受工业与能源互联网领域绿色转型的创新成果。这套屋顶建设的光伏发电系统,年均发电量近40万千瓦时,预计每年能给园区省下27万多元电费。同时,“智慧能源管理云平台”还能实时监控能源设备、能耗情况,并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让电网变得更“聪明”,让电能产生更大价值。 在浙江,日照时数等能源资源并没有太大优势,部分企业率先探索创新农光互补、渔光互补、多能互补以及工商业屋顶、户用光伏、综合能源服务等模式。像正泰集团在乐清海涂上建起的光伏发电项目,不仅每年能发电1.8亿千瓦时、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3.4万吨,还在光伏板下、盐碱地里成功引种“海水稻”,试种茭白、莲藕等农产品。有业内人士感叹,在科技创新的持续驱动下,新能源正带来各种意想不到的变化。 如今,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处理好发展和减排的关系,在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实现平衡,这既是巨大考验,也蕴藏丰富机遇。打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硬仗”,用足用好科技创新这个“关键变量”非常重要。 用好科技创新这个“关键变量”,需进一步激活企业主体的内生动力。企业直面市场、贴近市场,对市场需求的感知也更灵敏。今年7月在浙江温州举行的第二届国际工业与能源互联网创新发展大会上,碳达峰、碳中和成为业界关注的热词。已有越来越多企业在推进绿色制造、智能制造、产业数字化等过程中,尝到甜头、找到商机。温州近年来通过“传统制造业重塑计划”、产业数字化提升等行动,让制造业变得更“智慧”,在光伏、风电、储能等新兴产业领域集聚了一批优质企业和重大项目。事实证明,进一步激发企业科技创新的内生动力,从“要我创新”向“我要创新”转变,让企业真正成为强大的创新主体,才能更好推进绿色低碳关键技术突破,推动生产方式向节能减碳转型。 用好科技创新这个“关键变量”,也需持续提升各级政府抓绿色低碳发展的本领。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既是发展方式的深刻变革,也是治理方式的深刻变革。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道路,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应充分发挥政府“有形之手”的引领推动作用,着力创新制度和政策供给,完善激励引导、监督考核等各项机制。例如,温州乐清率先试行“碳均论英雄”改革:企业效益怎么样,不仅要论“亩均”,还要论“碳均”和“能均”,算好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单位产值碳排放、清洁能源占比等“能源账”。“碳均”效益高的工业企业,可在财税、金融、用地等方面享受到更优惠的差别化政策,以此激励引导企业朝着数字化转型、低碳化发展的方向创新挖潜。 相关行业分析报告预测,随着节能减排进程加快,一系列战略性新兴产业将从中受益、快速成长,传统制造业的绿色化、数字化转型也正迎来巨大发展机遇。面向未来,用好科技创新这个“关键变量”,抢抓新机遇,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才能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

more >

版权声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5 8629 6259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1696号 蒙ICP备160010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