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土育良种 丰裕村变丰裕
 来源:中国青年报  更新时间:2021-11-18
 不久前,于云波还在忙着抢收大豆。对于生活在松花江支流泥河畔丰裕村的村民来说,今年村里的3000余亩豆子算是丰收了。

  丰裕村地处松嫩平原腹地,属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巴彦县管辖,是典型的寒地黑土区域,于云波是村党总支书记。与东北大部分乡村一样,这里面临着常住人口减少、种植结构单一、村集体经济不强等问题。这几年,丰裕村以保护黑土地为基础,调整种植结构、加快土地流转,村集体经济快速发展,实现脱贫奔小康,正向乡村振兴迈进。

  黑土地里的“金豆子”

  巴彦县是我国野生大豆原产地保护区域,巴彦大豆是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尽管如此,在过去很长时间里,这里的大豆种植面积并不广。

  2000年,于云波开始种植大豆。他说,一开始种大豆时因种子不纯,亩产大约320斤至330斤,村里每年也就种100多亩大豆,“产出的大豆,或者卖给收购商,或者榨油自家吃”。

  自2017年起,巴彦县开始调整种植结构,增加对种植大豆的补贴。当年,丰裕村的大豆种植面积扩大到2000多亩,这几年一直稳定在3200亩左右。

  最近的三四年里,丰裕村的大豆种植除面积不断扩大外,增产方面也取得一定成效。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进村开展科技扶贫,派驻科技特派员,帮着丰裕村联系东北农业大学专家,引进大豆种子“东农252”。在科技人员的技术指导下,2020年秋季,丰裕村大豆亩产450斤。

  今年春季,东北农业大学与丰裕村所在的红光乡政府、巴彦县丰裕现代农业农机专业合作社达成“学校+乡村+合作社”的共建协议,在丰裕村建设“东农252”繁种示范基地,提供种子和栽培技术。

  担任丰裕村党总支书记两年来,于云波养成了每天到地里看庄稼的习惯。他告诉记者,按照目前的市场价,村里的大豆每斤能卖到3.1元左右,“预计产量也不错”。

  除了为丰裕村种“金豆”外,繁种示范基地还承担着另外一个任务——作为巴彦县黑土地保护利用项目展示区,采用“秸秆还田、米豆轮作”的方式保护黑土地,提高作物产量。作为黑龙江省第二批黑土地保护利用试点项目县,巴彦县从2018年开始规模化保护黑土地,丰裕村因土地集中、有大型农机合作社,成为黑土地保护利用实施的试点村之一。

  刚开始,丰裕村的黑土地保护工作并不顺利。“村民有顾虑,担心秸秆翻埋影响第二年春季播种,也有人担心在深翻土地的过程中改变田垄的位置,让自家的地‘变小’。”于云波说,为此,村委会先将村集体土地深翻,党员干部也带头把自家的地深翻了,“群众看着有效益了,第二年就积极跟上来了”。

  于云波介绍,秋收时村里会用粉碎机将秸秆打碎,按每亩地1.5立方米的标准,向耕地里洒有机肥,再使用五铧犁深翻耕地,将秸秆深埋地下。于云波说,县里要求深翻30厘米,合作社用马力大、性能好的大型机器翻地,基本能深翻40厘米,全村2.35万亩耕地已连续3年全部深翻整地。

  种了30多年地,村民王殿春能感受到深翻耕地和秸秆还田带来的变化,“土壤不板结,透水性更好,农作物根系抓地力更强,扎进土里更深,抗旱抗涝能力都提高了,长势也明显高于未实施土地保护的耕地。以底肥为例,以前每亩玉米地需要50斤至70斤,现在只需要40斤。要是种大豆的话,每亩地只需25斤底肥”。

  因为深翻耕地,草籽被深埋,次年耕地只需要喷洒一遍农药,可减少对黑土地的破坏。今年秋季,巴彦县实施黑土地保护利用的耕地面积达到50万亩。

  丰裕村的当家人

  黑土地里长出“金豆子”,丰裕村的村民都说,“是党和国家的政策好,也多亏了致富带头人于云波”。

  1993年,19岁的于云波高中毕业后担任丰远村(现为“丰裕村”)村主任,带着“顾好小家才能带领大家致富”的想法,开始养鸡、承包耕地。2010年,他牵头成立巴彦县丰裕现代农业农机专业合作社,现已有120户村民入社,入社土地3500亩,代耕1.2万亩,固定资产近2000万元。

  合作社实行农民自愿带地入社,除每年每亩500元的保底分红外,还按股份分红。入社土地全部采用机械化种植和收割,使得整地、播种、深松标准化、优良品种、先进栽培模式、农业技术得到大规模应用,加快了农业标准化进程。

  作为一个曾经的省级贫困村,丰裕村是2016年摘掉贫困“帽子”的,最后3家贫困户于2019年脱了贫。为了帮助村民脱贫,于云波不仅通过合作社无偿给贫困户提供种子和农机服务,而且以高于市场的价格收购大豆,保障贫困户每年至少增收2000元,还通过发展养殖业,确保贫困户脱贫不返贫。

  对于黑土地,于云波有着特殊的感情,他说:“土地就是农民的命根子,我们村的黑土足有1.5米深,非常适合种植玉米和大豆,这么好的黑土就应该保护好、利用好,这是造福子孙后代的事情。”

  村里的新农人

  由于于云波经常往返于哈尔滨、巴彦等地,村里大部分的日常工作都是由庞伟完成的。

  庞伟今年27岁,他和村里的很多年轻人一样,高中毕业后外出打工。务工两年后,他回村里种地、经营种子化肥等农资。2016年,因为头脑灵活、懂电脑,庞伟被村委会“借来”帮着做扶贫工作。他从出纳员干起,于2018年正式成为村里的会计。

  “我家种了几百亩地,全部使用大型机械,需要知识和技术,和以前光靠人工种地完全不一样了。”庞伟介绍说,尽管大部分时间都住在农村,但自己已经在20公里外的绥化市区买了房,成了一名新农人。

  在丰裕村,还有很多像庞伟一样的新农人。46岁的王洪军是丰裕村第一批加入合作社的村民,承包的25亩耕地交给合作社托管后又去养猪,此外,还在合作社打工。“说是打工,其实就是春种秋收时驾驶大机器翻地和收地。农忙时,挣钱也不少”。

  王洪军说,自己每年有土地分红,加上养猪、打工,3项加起来就是一笔不菲的收入。“孩子到外地上大学了,家里能供得起,生活比以前舒服多了。”王洪军说,自己在合作社打工时学会了农业机械修理,有了这门手艺后,村里有人需要修理农机都找他。

  于云波有个关于丰裕村的梦想——让丰裕村大豆产业化。“准备打造丰裕大豆品牌,只有村集体经济上去了,才有钱建设乡村,实现乡村振兴。”他说。

责任编辑:陈墨

版权声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5 8629 6259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1696号 蒙ICP备160010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