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亮相青岛 内蒙古300种优质果蔬“组团”闯市场

    为进一步推进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招商引资工作,提升果蔬产业发展水平,助力农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7月23日,内蒙古自治区农牧厅与山东省农业农村厅联合举办的“内蒙古—山东果蔬产业专项对接会”在山东省青岛市召开,各盟市农牧部门及35个果蔬产业重点旗县区携300余种优质果蔬产品精彩亮相。

    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内蒙古时的重要指示精神,积极推动农牧业的招商引资工作,按照“量上聚焦、链上发力、质上进阶、精准招商”的战略部署,聚焦各盟市的优势特色产业与亮点项目,以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以及长江经济带、山东半岛、成渝地区作为招商引资重点,强化周边区域协作。上半年,全区签约农牧业招商引资项目433个,较去年同期增加20项,签约金额达1086.26亿元,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注入了强劲动力。

    会上,内蒙古自治区农牧厅为山东省内蒙古商会副会长王智和开创集团董事长商会明分别颁发了“2024年内蒙古农牧业招商引资招商大使”荣誉证书;内蒙古自治区农牧厅、巴彦淖尔市、宁城县、丰镇市、五原县等地围绕果蔬产业招商引资进行重点推介;中国食品土畜进出口商会、青岛市巴彦淖尔商会、山东国泰食品集团有限公司分别与内蒙古自治区农牧厅、五原县和丰镇市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加大强链、补链、延链力度,加快果蔬产业转型升级。

    本次活动得到了山东省农业农村厅、青岛市农业农村局和中国食品土畜进出口商会的鼎力支持,还邀请到青岛开创、国泰食品集团等46家山东省果蔬重点加工企业到会洽谈,旨在通过深化内蒙古与山东在果蔬加工领域的合作,推动两地农牧业产业链的深度融合与协同发展。

    截至目前,在两地农牧部门的有力推动下,山东省重点果蔬加工企业已先后在巴彦淖尔市、乌兰察布市、赤峰市等地投资兴业,通过共建农牧业产业园区、推进农牧业科技创新等方式,高效推动了农牧业向绿色、生态、可持续方向稳步发展。另有23家企业拟于近期赴内蒙古对接投资项目落地事宜。

    下一步,内蒙古自治区农牧厅将聚焦完成好习近平总书记交给内蒙古的五大任务和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两件大事,锚定“闯新路、进中游”目标,深化合作交流,吸引更多的优质资源和要素参与内蒙古农牧业建设。

    2024-07-26
  • 内蒙古:一“膜”促稳粮保产一“法”护耕地安全

    在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林西县巴吉沟村的田野里,曾经,未被回收的地膜裸露在地表,像一片片白色斑块,显得十分刺眼,甚至残膜被风吹至屋舍前后、田间树梢。“现在不一样了,家家户户都用上了新型地膜,等到九十月份有机器统一回收,还能边耕边收,在回收地膜的同时对土地进行翻耕整理,我再也不用为地膜发愁了。”巴吉沟村种植大户杜文超告诉记者,他的家里种了400多亩谷子,自从2022年开始使用加厚地膜并组织回收,不仅环境改善了,地里收成也变好了,每亩地可以多赚20元。

    “去年合作社推广加厚地膜1.5万亩,大家实实在在体会到了机械回收带来的便利,省工又省时,回收率不断提高。今年合作社又引进了一台新型地膜回收机,基本能够满足全村的地膜回收需求。”林西志民顺发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王志民说。

    内蒙古是我国农用薄膜使用重点区域,使用量大、覆盖面积广、覆膜作物多。尽管地膜覆盖技术曾在粮食增产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但由于回收困难、连年累积,部分地块残留较多,影响了土壤的透气性和微生物活动,导致土壤肥力下降,制约农作物增产增收。

    为推动农田残膜“绿色重生”,实现生态与增收双赢。内蒙古在源头管控上持续加大普通PE地膜减量替代技术探索,科学推广使用全生物降解地膜。“目前推广的新型地膜主要有两类,一是加厚高强度地膜,二是全生物降解地膜。按照各地试验研究和使用情况,引导科学使用地膜,对确有必要的地区和作物,在经济价值较高和回收难度大的作物上推荐使用全生物降解地膜,在小根茬等易回收作物上推荐使用加厚高强度地膜。同时对部分地区使用新型地膜进行补贴,适当降低使用者成本。”内蒙古自治区农牧厅高级农艺师贺鹏程说。

    另一方面,不断发力地膜污染防治末端处理,健全多元化回收利用体系,完善废旧地膜回收网络,扶持从事地膜回收的社会化服务组织和企业,逐步构建以旧换新、生产经营主体上交、第三方机构回收等多元化回收机制。据了解,巴彦淖尔市杭龙生物质热电有限公司,仅生物质发电一项,每年就可以实现废旧地膜无害化处置3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1万吨,为周边老百姓创收6000余万元,为废旧地膜回收后无害化处置提供了新思路。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加大执法打击力度,加强农膜污染综合治理,内蒙古出台了《内蒙古自治区农用薄膜污染防治条例》,对农用薄膜生产、销售、使用、回收、处置、再利用等各环节的责任、义务和违法处罚进行了明确。内蒙古自治区农牧厅还专门制定了《内蒙古自治区加强废旧地膜回收十条措施》,从源头管控、主体责任、组织落实、典型示范、广泛动员宣传、创设回收模式、鼓励科技创新、建立挂钩机制、实施奖罚措施,进一步细化要求,构建起农膜全链条监管体系,实现农膜污染防治有法可依、有法必依。

    如今,内蒙古正奋力推进“白色污染”治理,各地纷纷擦亮农业生态底色——

    乌海市充分发挥降解产业优势推动源头解决农膜污染,预计到2027年全市BDO(全生物降解地膜主要生产原材料之一)产能将达到289万吨,聚力打造全球最大的BDO一体化生产基地,同时,借助产地优势,全域推广全生物降解地膜解决回收处置难问题;

    乌兰察布市出台市级地膜条例,引进高标准易回收加厚地膜生产工艺,创新回收模式,积极推动地膜污染治理;


    鄂尔多斯市设立市财政专项资金250万元,按照5元/亩的标准对加厚高强度地膜使用者进行追加补贴,同时引进了最新的秸秆、残膜回收联合作业机,采用政府购买社会化服务的方式,进行机械集中回收示范,提升了农民使用加厚地膜和全生物降解地膜的积极性。

    2024-07-24
  • 赤峰转型重塑向“新”奔跑

    赤峰,这颗镶嵌在中国版图“雄鸡”咽喉的明珠,经济总量稳居内蒙古自治区第4位,是蒙东高质量发展排头兵。

    党的十八大以来,赤峰市在转型中升级、在发展中跃迁,绘就一幅奔涌向前的高质量发展新画卷。

    从昔日矿产一业独大,蝶变为当今有色冶金、农畜产品加工、生物医药、现代化工、新能源等优势产业多元支撑、齐头并进;经济发展方式从量变跃升为质变:三次产业结构比由2005年的26.8∶36.5∶36.7演进至2024年的21∶33∶46。

    然而,产业发展的困惑也随之而来:传统产业占比过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小、势能弱,未来产业尚处空白。对标新质生产力,赤峰市产业结构转型重塑,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如何在困境中破局?赤峰市委书记万超岐说:“我们带领400多万干部群众坚定信心,廓清思路,找准主攻方向,聚焦重点发力,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重塑发展优势,奋力奔跑在一条具有赤峰特色的新质生产力发展新路上。”

    重塑——

    开发“原字号”、改造“老字号”,传统产业逐“绿”向“智”、脱胎换骨

    “传统”不等同于“低端”,新质生产力要从既有产业里生发。以有色冶金、能源化工、农畜产品加工为代表的传统产业,仍旧是赤峰坚守的老家底、基本盘。

    作为农牧业大市,赤峰粮食产量连续11年保持在百亿斤以上,牲畜存栏量、蔬菜产量稳居全区第一。然而,在高产背后,一直被品质弱、附加值低、竞争力不强等问题掣肘。

    为深度开发农牧业“原字号”,赤峰坚持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产业赋能增效,一大批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顺势而生。

    在赤峰市农牧科学研究所试验田,内蒙古第一台智能除草机器人正式投用,它颠覆传统除草作业方式,大幅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实现“环境零污染、土地零破坏、全天候作业”目标。

    在宁城县,种苗智慧大棚变身“智能工厂”。1个机器人只用几秒就完成一株秧苗嫁接,1小时能嫁接800株左右,而人工嫁接则需要5小时。

    在林西县,肉牛改良繁育示范园区被最先进科研设备“全面武装”,几十头通过胚胎移植繁育而来的西门塔尔纯种牛犊刚刚降生。

    高标准农田“藏粮于地”夯实“耕”基。2024年,赤峰市计划建设高标准农田126.44万亩,已开工103.23万亩,完成田间主体工程37万亩。

    设施农业以“新”提质,借“智”升级。全市以加装智能一体化设备和环境自动控制系统为基础,以“普及型”“升级型”和“高端型”三种改造提升方式为路径,今年计划完成设施农业新建改造面积不少于20万亩。

    新动能催生新亮点。今年一季度,赤峰市一产增加值增速居全区第一。

    赤峰市副市长付守利说,今年,赤峰市聚焦“粮肉菜特奶”五大产业,做好“地水种技”四篇文章,通过种植业五个“百万亩”创建工程、畜牧业转型升级“五大行动”、农牧业产业“三链同构”深度融合等一系列创新举措,努力把赤峰打造成全区农牧业转型发展样板。

    作为“老字号”产业,矿山、冶金、能源等原材料产业占赤峰市规上工业增加值70%以上。近年来,这样的“老字号”虽然从新工艺、新技术改造中尝到甜头,但还有一部分未得到升级,比较优势未充分发挥。

    如何破除藩篱?赤峰市市长栾天猛表示,我们将立足比较优势,打好绿电牌,全力做大做强矿业、新能源、绿色铝基锂基新材料等产业集群,推动高载能与新能源产业耦合发展。力争到2025年,矿业产值达到600亿元,冶金产值突破2000亿元。

    为改造升级“老字号”,赤峰市广泛应用数智技术、绿色技术赋能提质。

    维拉斯托锂多金属矿开发,甩掉“卖矿”的帽子,依托新技术规划7个延链补链项目,将这一“世界级储量”打造成千亿级产业;赤峰云铜在升级改造中首创“双炉连续炼铜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中色锌业、中唐特钢等龙头企业纷纷加入“改造升级大军”,向技术要效益,努力在旧格局中“转”出新动能。

    与冶金产业一样,能源化工领域全速推进改造升级行动。平庄煤业风水沟煤矿对6条主运输线进行智能化升级,实现无人值守;大地云天建设“硫磷钛铁锂”绿色循环产业链,每年消耗冶炼副产硫酸200万吨……

    新质生产力为高质量发展赋能蓄力。今年1—5月,赤峰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1%,采矿业增长11.6%,制造业增长12.0%,冶金行业增长6.8%,能源行业增长3.2%,十种有色金属、钢材产量分别增长0.2%、28.0%。

    破局——

    壮骨强筋,新兴产业厚积成势;前瞻布局,未来产业星火燎原

    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关键一环。以生物医药、新能源产业、装备制造业为代表的新兴产业,是赤峰经济新的增长点、增长极。

    追“新”逐“绿”,赤峰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尽管不断壮大,但是产业规模小、势能弱的瓶颈制约同样存在。今年,全市实施721个重点项目,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仅72个,占比仅为10%,投资超10亿元项目仅27个。

    怎样有的放矢破除瓶颈制约?赤峰市牢牢把握创新这个关键,加快产业培育步伐,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加大对科技企业、新型产品扶持力度,做大做强支撑性、引领性项目,让新兴产业“强生枝”“成大树”。

    依托强大的创意、设计和内容制作能力,结合CG特效、动作捕捉、全息影像等技术,内蒙古天峰数字科技公司打造“元宇宙数字工厂”,完成《中国营长》《跨过鸭绿江》《虫虫漫游记》等影视作品50多部,总产值达5000多万元。

    梅捷新能源与中国科学院合作,成功研制出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新型固体储热技术,建成我国北方首个零碳制造工厂。

    星耀新材料有限公司生产的钨合金丝,实现国产替代,解决了原材料全部依赖进口的“卡脖子”问题。

    以新能源开辟新领域新赛道。赤峰市全力推进的阿鲁科尔沁、翁牛特等大型风光基地等27个新能源项目,新能源总装机规模力争突破1000万千瓦。

    建圈强链,逐鹿新“蓝海”。蒙东云计算、松山信息科技、安快数字创意、拓佳电子、恩沃科技等五大产业园,擎起赤峰数字产业四梁八柱。

    新兴产业释放的新动能成为工业增长新亮点。一季度,全市能源产品产量大幅增长。新能源发电量44.8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2%,占全部规上工业企业发电量43.9%。

    赤峰市前瞻谋划、加速布局,以低碳能源、新型储能、氢能、高性能复合材料、生物育种为代表的未来产业,成为经济发展的新风口、新赛道。

    中国北方种业强市加速崛起,建设核心制种基地20万亩,培育自主知识产权农作物品种30个。

    巴林500千伏变电站巴金1、2线送电成功,有效提升赤峰地区电力外送、新能源消纳能力。

    远景零碳氢氨推动风电、光伏、储能与智能物联网系统建设,实现100%绿电制氢,奠定全球绿色氢能发展重要里程碑,在这片创新的沃土上,未来产业的“种子”正在萌发。

    “没有雄厚的产业基础,发展新质生产力就是‘空中楼阁’。”赤峰市委书记万超岐说,赤峰市要从实际出发,抓住重点、突出特色,集中优势资源,构建布局结构优、规模体量大、延伸配套性好、支撑带动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

    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前瞻布局未来产业。眼下,赤峰市“三线并进”,以“新”促“质”,正在加速凝聚新质生产力的跃升动力。

    突围——

    破常规、下“血本”、攻点位,以科技创新驱动新质生产力

    新质生产力的本质是创新驱动。科技这一“关键变量”成为“最大增量”,正在重塑赤峰的产业面貌与竞争格局。

    然而,作为蒙东地区高质量发展“排头兵”,多年来,赤峰市科技投入、创新平台、高端人才数量少,本土科研力量弱,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弱,这些问题一直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堵点和卡点。

    今年,自治区党委提出实施“科技突围”工程,要求抓紧在科技创新上“突围”,积极培育新产业新赛道。那么,赤峰在哪些领域“突围”?如何以科技创新冲击新赛道?

    乘借政策东风,赤峰市破常规、下“血本”、攻点位,让优质创新要素驱动新质生产力。“我们重点选取生物育种、新型储能、矿产资源高效利用、化工新材料、生物医药等5个领域9个科研方向作为‘突围’重点点位,着力解决制约我市重点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问题。”赤峰市科技局党组书记卢秀萍说。

    今年4月,赤峰市科技局、财政局深入对接20多家金融机构及60余家重点科创企业,打通科技型企业长期面临的轻资产、缺抵押、缺担保、难评价的融资痛点难点。

    科技金融的纾困“松绑”政策,让金融机构的授信和投放态度发生重大转变。今年一季度,人民银行赤峰市分行在全市累计新发放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贷款35.92亿元。

    发展新质生产力,离不开拔尖创新人才对关键核心技术的攻关。今年以来,中国科学院院士段慧玲和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天来、朱教君先后在赤峰建立院士团队工作站,在教育、科技创新、医疗化工、沙地治理、污染防治领域为赤峰赋能。

    发展新质生产力,也离不开大批专业技术人才储备。以“家属随迁、子女入学、购房补贴”等真招实举,赤峰市再次拿出128个事业编制走进中央财经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高校开展专项引才活动,吸引190余名高校学子报名;以“绿色通道”“事业编企业用”等多种引才形式引进高层次急需紧缺青年人才688人。

    发展新质生产力,关键在于激发人才的创新创造活力。赤峰市打造重点实验室等各类创新平台载体200余家,建立各类人才培养基地246个,建设创业孵化基地30家。

    有了科技人才支撑,科技型企业焕发旺盛生命力。目前,赤峰市入库备案科技型中小企业达183家,同比增长33.57%;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148家,居全区第4位;获自治区科技奖企业总数居全区第3位。

    笃行——

    向“绿”求新,“碳”路向前,加快推进绿色低碳发展

    赤峰是我国北方重要的天然生态屏障,生态区位尤为重要。实现绿色低碳发展是“国之大者”,是赤峰肩负的助力国家实现“双碳”目标重大政治责任。

    自然生态系统是最大的“储碳库”和最经济的“吸碳器”,也是赤峰的最大优势。全市森林、草地、湿地生态系统生态价值分别为1412亿元、878亿元、101亿元,林草湿生态空间全口径碳汇量为884万吨。

    然而,多年来,这里的资源优势未转化为产业效益,林草产业产值仅为139.3亿元,“大资源、小产业”是真实写照。

    新质生产力如何让“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近两年,赤峰市用好用足“双碳”政策和碳汇资源,有针对性地培育壮大现代林草产业,让原生态直面大市场,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推广应用先进绿色技术,加快形成绿色生产力。

    顺势而为,厚植绿色生态屏障,夯实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基础。

    依托“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加快推进“两大沙地歼灭战”,推动森林草原面积持续增加。全市森林覆盖率、草原植被综合覆盖率分别达33.52%、64.09%,林草湿生态产品总价值量2385.84亿元,森林全口径碳汇量达408.71万吨/年。

    借势而上,以产业优势提升品牌价值,助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赤诚峰味”农产品公用品牌总价值754.5亿元,居全区榜首,打好绿色生态“有机牌”,破解绿色农畜产品“量大、质弱、价低”困局。依托丰富的自然风光和历史文化资源,积极推进生态旅游品牌创建,A级以上旅游景区达到59个。1-5月,全市接待国内游客1047.07万人次,带动消费131.7亿元,较去年同期分别增长54%和50%。

    蓄势而发,抢抓“双碳”机遇,加快打通“两山”转化通道,绿色低碳转型成效显著。

    赤峰高新区严把环境准入关口,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盲目上马。1至5月,中心城市优良天数比率96.1%,同比增加8%,无重污染天气;地表水优良水体比例达78.3%,超过自治区考核目标7.5个百分点,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保持100%。全市第二履约周期内,发电行业企业共履约5217万吨二氧化碳,履约率100%。

    时代变迁,追求高质量发展的初心始终不变。


    在新征程上,赤峰胸怀大局、应时而变,不断调整转型和重塑自我,一场以新质生产力为核心的产业升级浪潮正在赤峰大地蓬勃兴起,借势打开一片新天地。

    2024-07-18
  • 规模种植壮大村集体经济

    河南省安阳市内黄县梁庄镇冯庄村原本是个集体经济薄弱的“空壳村”,无经济收入,无固定资产,虽有多年瓜菜种植历史,但都是各家各户零星、分散种植,产品附加值低。

    为改变上述状况,2019年,冯庄村党支部书记冯秀占组织40余名村民,赴山东省耿店村等地参观学习。

    因耿店村的村情跟冯庄村很相似,考察团3次奔赴耿店学习设施大棚发展经验,并综合借鉴各地发展模式,在广泛征求民意的基础上,制定了冯庄村规划方案和发展目标,确定了以温棚瓜菜与小米椒为主攻方向,推进农业规模化产业化的发展思路。

    2020年初,冯庄村试点推行“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村民变股东”农村“三变”改革,收回长期闲置宅基地12处、厂房1处,用于建设剁椒厂。同时对全村土地进行流转,建成占地620亩的高效农业产业园,用于种植温棚瓜菜,解决产业发展土地问题。资金方面,冯庄村以扶持壮大村集体经济资金50万元入股,动员全体村民以每股1000元入股,共筹措530股散户资金,把农户个体利益与村集体利益紧密结合。

    除高效园区、剁椒厂外,冯庄村还延长产业链条,成立农资合作社、育苗合作社,邀请内黄县农技专家董中波对温室大棚种植进行跟踪指导,实现了从种子销售、种苗、回收成品到加工的农业产业化一条龙服务。

    剁椒厂成立至今共计分红66.5万元,现在每天加工小米椒80余吨,年产值近2000万元,助力村集体经济收益达102万元。产业园区内黄瓜套种苦瓜模式亩收益在5万元以上、西瓜套种小米椒模式亩收益在2.5万元以上,带动周边就业1000多人,实现了集体和村民收入的同步增长。


    从“一穷二白”到“宜居宜业”,从“零星分散”到“集约高效”,昔日的“空壳村”变身“富裕村”,冯庄村走出了一条“规模化种植、链条化发展、标准化生产”的致富新路子。

    2024-07-17
  • 赤峰市134亿元支持“三北”工程建设

    自治区财政厅最新消息:2019年以来,赤峰市共投入134亿元支持“三北”工程建设。

    赤峰市是全国、全区防沙治沙重点地区,境内自西向东主要分布浑善达克和科尔沁两大沙地,沙化土地治理工作周期长、任务艰巨。


    赤峰市财政多渠道筹措资金,持续加大两大沙地治理力度。按照“先易后难、先急后缓”的原则,赤峰市财政主要从三个方面支持沙地治理与“三北”工程建设:一是配合林草部门积极申报“三北”工程六期项目,包含科尔沁沙地综合治理项目、浑善达克沙地综合治理项目及“三北”工程林草湿荒一体化保护修复等项目。二是配合相关部门支持防沙治沙和风电光伏一体化工程建设,2024年赤峰市预计完成20万亩以上沙化土地综合治理任务。三是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完善防沙治沙多元化投入机制,支持林下中药材、食用菌等产业发展,促进资源转化为资产,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与良性循环。

    2024-07-15
  • 满洲里公路口岸 进出境货运车辆 突破10万辆次

    据满洲里十八里海关统计,截至7月5日,满洲里公路口岸今年进出境货运车辆突破10万辆次,较去年提前3个月,同比增长68.2%,进出境货运车辆通行纪录在不断刷新。

    据海关分析,随着中俄经贸合作的持续升温、24小时货运通关模式的持续运行及海关创新举措的实施,满洲里公路口岸今年进出口贸易旺盛,贸易值、货运量双双迅猛增长。前5个月,经满洲里公路口岸进出口货物85.3万吨,同比增长39.9%;进出口贸易值278.4亿元,同比增长58%,均创口岸历史新高。进出口货物方面,满洲里公路口岸车辆零配件、机床、服装配件等出口商品涨幅较大,乘用车、二手车出口量涨幅明显,进口煤炭保持较大增量。

    为高效应对今年以来每天平均500多辆次的货车通行量,满洲里十八里海关向管理要效率,充分运用“信息共享、应急处置、分析上报”三项机制,通过提前收集企业出口计划,及时对接口岸、边检等联检单位,实现了口岸通关信息的前移和共享,协同高效保障货运车辆在口岸快速通关。同时,大力推进智慧海关建设和“智关强国”行动,创新推行“虚拟车牌”、互联网“指尖”申报、“一单多车”等6类通关模式,综合采取“提前申报”“预约查验”等服务套餐,全方位提升口岸通关效率,畅通物流大通道的同时大大降低了企业通关成本。


    “数据‘多跑路’,让我们企业‘少跑腿’,口岸通关效率越来越高了,这也最大限度缩短运输时间,为企业抢占国际市场提供了有力支持。”满洲里乐泰货运代理有限公司负责人王忠涛说。

    2024-07-12
  • 敕勒川国际草业大会将于7月13日召开

    7月10日,记者从敕勒川国际草业大会新闻通气会上获悉,由国家草业技术创新中心(筹)和蒙草生态环境(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共同主办的敕勒川国际草业大会将于7月13日在呼和浩特市召开。

    大会以“汇聚全球智慧、共创草业未来”为主题,共安排开幕式和4场平行交流会议以及草业全产业链成果交流展3项活动内容。届时,众多草业领域的领军人物、科学家将汇聚青城,分享交流最新成果,共商草业发展大计、共话草业发展未来。会上还将同步启动国家草产业知识产权大数据平台。

    近年来,呼和浩特市实施“为养而种、种养结合”的战略,大力推进饲草产业园区建设和规模化种植。目前,已在土默特左旗、和林格尔县、托克托县等地成功创建了多个大型饲草种植基地,饲草自给率超过80%,已经形成了“青贮玉米+苜蓿草+饲用燕麦”的三元供给模式。


    同时,呼和浩特市汇聚了众多草业科研力量,包括32家科研机构和85个科创团队。通过核心技术攻关,成功培育出6个饲草新品种,并转化了多个乡土草新品种。建立了国家林草种质资源库内蒙古分库等重要资源保护机构,形成了独特的种质资源保存体系。开发了国内首款低成本、高通量的苜蓿液相芯片,构建了国际领先的苜蓿种质资源管理数据库。

    2024-07-11
  • 铸牢共同体中华一家亲丨“网红萌婶”有四件宝,小庙子村产业旺村民富

    从赤峰市区出发,向西行驶90公里,到达松山区大庙镇小庙子村。

    “欢迎大家来到小庙子村!”全国人大代表、小庙子村党总支书记赵会杰热情迎上前。

    赵会杰,人称“网红萌婶”书记,曾3次向习近平总书记汇报过小庙子村发展情况。在她的带领下,这个默默无闻的小山村成为远近闻名的幸福村。

    小庙子村地处燕山余脉凤凰山脚下,辖9个村民小组,有村民808户2700人,人均不足3亩耕地。过去,村民靠种植玉米、杂粮为生。这些年,村里积极引导村民改变单一的种植模式,鼓励发展中药材种植,党员带头成立合作社,延伸产业链条,为村里开启了致富门路。

    “我们村种植的中药材有桔梗、牛膝、党参等10多个品种。”顺着赵会杰手指的方向望去,一片药田里,绿油油的药材苗随风摇曳,长势喜人。

    “别小瞧这小小的药材,就拿眼前这个牛膝来说,一亩地纯收入能达6000元,收入要比种谷子和玉米高很多。种植中药材这条路算是走对了。”赵会杰笑着说。

    2014年,小庙子村党总支牵头成立赤峰宏都种植专业合作社,流转土地2000亩,规模化种植中药材,并将中药材进行初加工,进一步延伸中药材产业链、提升产品附加值。

    “我们村的中药材供给很多药厂和药材供应商,不愁销路。”宏都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李永波说,去年合作社收入达到2000万元。

    合作社的成立,让小庙子村村民又多了一份收入来源。“现在是田间管理阶段,我们每天雇80多人,到了春季和秋季,每天需要200多劳动力到药材生产车间工作。村民的务工费一天最多是400元。”李永波告诉记者。

    小庙子村发生的变化,吸引了不少有“能耐”的外出村民回村发展,这些新农民的数量已经达到20多人。2023年,村民毕向东返乡创业,建设益农种植专业合作社,除了种植中药材还进行蔬菜初加工,让更多村民实现了家门口就业。

    发展中药材种植、打造经济林、扩大肉牛养殖规模、新建蔬菜加工厂,小庙子村“四驾马车”并驾齐驱,这也是赵会杰带领村民致富的四件宝。如今,在她的带领下,老百姓的钱袋子越来越鼓,年人均收入达到2万多元。

    村民生活蒸蒸日上,小庙子村的名片也越集越多,先后获得“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等荣誉称号。


    “我们将继续加大产业发展力度,把各族群众都聚集到产业链上,让老百姓过上更好的日子。”赵会杰说。

    2024-07-09
  • 甘其毛都口岸过货量突破2000万吨

    6月27日,入境货车在内蒙古甘其毛都口岸货运通道有序通关。记者从内蒙古甘其毛都出入境边防检查站了解到,截至6月24日,今年以来内蒙古甘其毛都出入境边防检查站累计检查出入境车辆34.4万辆次、出入境人员31.5万人次,保障2005.63万吨进出口货物顺畅通关,过货量同比增长28.26%,创口岸开放以来同期通关过货最高纪录。






    2024-06-28
  • 今年自治区首批8.68亿元惠企资金直达921户企业

    自治区财政厅最新消息:截至目前,2024年自治区首批8.68亿元惠企资金已由自治区本级财政直接支付至全区921户企业,主要用于支持内贸流通、外经贸和工业等领域1170个项目发展。


    为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推进自治区诚信建设工程,2023年8月以来,按照服务市场经营主体和“信息多跑路、企业少跑腿”的原则,自治区立足数字财政,对现有业务进行重构,通过自治区级项目库和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有效对接,实现惠企资金从自治区层面直达企业。企业通过自治区级项目库直接申报项目,经逐级审核,实现惠企项目从申报审核到入库、预算编制和项目资金下达、项目资金监管等的全生命周期动态管理,开辟了惠企资金直达绿色通道,对提高惠企资金使用效益、增强企业获得感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2024-06-27
  • 额尔古纳市:“经济通道”变“通道经济”

    近年来,额尔古纳市不断加快口岸经济建设步伐,持续提升口岸设施体系建设水平,充分释放口岸动能,拓宽贸易领域,全力推动“经济通道”向“通道经济”转变,口岸的发展潜力正在逐步释放。截至6月1日,黑山头口岸货运量为56407吨,室韦口岸货运量为23113吨,创历年新高。

    为有效提升口岸货运通关能力,额尔古纳市新建黑山头口岸海关监管货场,对互市贸易区进行升级改造,签署互贸区运营协议,借助优势国内物流和市场条件,打通国内国外两个市场。


    “以口岸功能的完善作为支撑点,以产业升级为核心,以引进和培育人才为手段,以本地加工为基石,全面提升口岸经济的质量与效率,以高水平开放促进高质量发展。”额尔古纳市口岸管理办公室主任赵艳丽说:“下一步,额尔古纳市针对性招引重点企业、谋划配套项目、吸引外资,推动口岸与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共建共享,实现功能、市场、交通、要素等整合融通,形成‘口岸+园区’‘口岸+物流’‘口岸+城市’等边腹联动发展格局,全力打造呼伦贝尔市联通内外、辐射周边、资源集聚集散、要素融汇融通的全域开放新平台。”

    2024-06-26
  • 包钢钢轨研发生产能力跻身世界一流水平

    近日,包钢股份成功批量生产出口H400级过共析高强耐磨钢轨,标志着包钢钢轨在国际高端重载铁路市场推广应用中取得历史性重大突破。

    重载铁路运输因其运能大、效率高、成本低受到世界各国铁路部门的广泛关注。近年来,在中国、澳大利亚、巴西、美国等重载铁路密集的国家和地区,随着重载货车轴重、速度和年运量的持续增加,对钢轨选材及运输安全等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在重载线路钢轨服役过程中,面临磨耗大、剥离等问题,通过全世界行业内钢轨产品对比应用表明,过共析钢轨具有更高的强度、硬度和耐磨性,在大轴重线路、小半径曲线中表现出良好的综合服役能力,相比现有标准中高性能H370级钢轨得到明显改善。

    针对用户此次对产品高性能指标等要求,包钢股份技术中心接到订单后,迅速展开攻关,依托包钢铌资源优势,自主设计H400级过共析钢轨成分体系,与炼钢厂制定高碳钢铸坯中心低偏析、高洁净度过共析钢轨钢控制技术。与轨梁厂共同制定在线热处理工艺,三天内高效完成两次工业试验,掌握了过共析钢轨精准热处理技术,同时采用万能轧制工艺和低应力矫直技术,保证成品钢轨尺寸精度和高的平直度要求,最终实现了从研发到批量生产,按期完成H400级过共析钢轨生产供货,钢轨各项性能检验均超额满足技术要求。


    包钢集团作为我国乃至世界重要的钢轨生产基地之一,自在线热处理生产线投产运营以来,不断推进产品升级换代,开发高强耐磨热处理钢轨和自主稀土轨品牌产品,目前已实现国内外钢轨标准H320至H370级钢轨批量生产能力。近年来,瞄准国内外重载线路用钢轨要求,包钢股份深入开展H400级过共析钢轨研制,为我国重载铁路线路维护成本降低、行车安全提升提供优质产品。此次高强耐磨过共析钢轨成功批量生产,标志着包钢股份钢轨研发生产能力进入世界一流水平,有效增强了我国重载钢轨产品和技术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影响力。

    2024-06-21

  • 首 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尾 页  

    版权声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5 8629 6259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1696号 蒙ICP备160010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