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呼和浩特工业经济稳中有进

    今年以来,呼和浩特市工业经济稳中有进。1-7月,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10.2%,高于全国4.3个百分点、高于全区2.5个百分点。

    重点行业增加值增长显著。其中,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同比增长34%;食品制造业同比增长14.2%;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同比增长14%。

    三大门类均实现正增长。其中,采矿业同比增长7.5%,拉动规上工业增长近0.1个百分点;制造业增长6.1%,拉动规上工业增长4.7个百分点;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长24.1%,拉动规上工业增长5.5个百分点。


    全市工业产品产量增长面超五成。1-7月,全市在统的74种工业主要产品中,40种产品产量同比实现正增长,增长面为54.1%。重点产品中,乳制品135.1万吨,同比增长12.2%;单、多晶硅25.3万吨,同比增长64.2%;发电量441.0亿千瓦时,同比增长9.0%;卷烟119.2亿支,同比增长30.9%;谷氨酸钠27.9万吨,同比增长24.8%。

    2024-09-02
  • 稳居全球五强 伊利展现乳业发展“内蒙古模式”

    8月26日,荷兰合作银行发布“2024全球乳业20强”榜单,伊利再度蝉联全球乳业五强、连续11年稳居亚洲乳业第一,再次成为唯一进入全球五强的中国乳企,展现了中国乳业龙头企业的强劲实力。

    “2024全球乳业20强”榜单以全球各大乳品企业销售数据和财务报表的信息作为排位的主要依据,是目前全球乳业权威排行榜单之一。伊利坚持高目标引领,凭借全产业链的竞争优势持续扩大领先地位,实现营业总收入连续31年稳健增长。

    乳业的健康发展,关乎国家粮食安全、关乎人民身体健康。作为乳业大区,生产出让人民群众满意、放心的高品质乳业产品,打造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乳业产业,培育出具有世界知名度的乳业品牌是内蒙古的责任所在,也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点内容。

    “乳香飘飘”的内蒙古,孕育出位列全球乳业五强的伊利。2023年,伊利坚守品质根基,通过调整产品结构、优化销售模式等带动消费增长,通过“加码”创新和数智化投入进一步提升运营效率,推动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1261.79亿元、归母净利润104.29亿元,双创历史新高,不断提升内蒙古乃至中国乳业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让内蒙古“奶罐”香飘全世界。

    “具体来看,2023年液奶业务规模、市场份额持续稳居第一,其中金典有机纯牛奶零售额同比双位数增长,安慕希市场占有率持续稳居第一;整体奶粉销量已跃升至中国市场第一,其中成人奶粉连续9年稳居行业第一,婴幼儿配方奶粉金领冠以高增长态势稳居行业龙头位置;冷饮业务连续29年稳居全国第一,其中巧乐兹、冰工厂、伊利牧场等多个品牌份额位居细分品类第一。此外,伊利海外业务表现同样亮眼,Cremo、Joyday火爆东南亚,Joyday冰淇淋强势登陆非洲,海外收入同比增长10.08%,产品已销往60多个国家和地区,深受当地消费者的喜爱。”伊利集团相关业务负责人介绍说。

    成绩的背后,是伊利进一步在科技创新上发力,引领乳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实际行动。

    “从一棵草到一杯奶”、从田间地头到牧场车间,伊利总结出多个玉米青贮品种制作技术关键点,从全国近300个品种中筛选出28个高产、高消化率的青贮品种,用于指导牧场青贮种植;

    伊利上线母乳研究AI应用平台,利用先进的人工智能技术,模拟婴幼儿体内配方奶粉的代谢过程,为婴幼儿的健康成长提供了更加科学精准的营养支持;

    首创全球乳铁蛋白定向提取保护技术,将常温纯牛奶乳铁蛋白保留率由10%提高到90%以上;

    伊刻活泉采用激光微雕技术替代标签材料,减少油墨污染,提高了包装可回收比例……

    伊利在饲草种植、青贮技术应用、乳品加工等环节上创新发展,多项技术成果陆续转化为更加健康的产品并走进千家万户。


    未来,伊利继续凝聚全球力量深化科技创新、加快数字化转型,不断为消费者提供覆盖全生命周期的营养健康产品。创新方面,伊利不仅在乳制品核心技术领域实现多点突破,推出金典活性乳铁蛋白有机牛奶、安慕希AMX益生菌酸奶新品、伊利欣活悠享膳底配方奶粉等爆款产品,还持续推进奶酪、矿泉水等业务发展,大健康全品类呈现出良好增长势头。数字化方面,伊利打造智慧牧场、建设智能工厂、开发智能洞察系统等,不断提升生产效率与消费体验,打开业绩增长的新空间。

    2024-08-29
  • 创造就业岗位超三十万螺蛳粉成了“致富粉”“团结粉”

    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是一座多民族文化交融的城市,有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多元的文化背景,壮族、汉族、瑶族、苗族、侗族等多民族在这里和睦相处。

    柳州螺蛳粉的“基因”里,有侗族、苗族的“酸食”文化,有壮族等民族的“稻作”文化,还有柳州先民“柳江人”的“食螺”文化等。

    2021年4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柳州螺蛳粉产业园考察时曾说:“真是令人惊奇!小米粉搞出这么大规模的产业来,不容易,值得好好研究总结。”

    广西螺霸王食品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姚汉霖回忆,2015年公司刚成立时,还是一个很小的手工作坊,当时领导加员工一共25人,“现在我们生产线实现了半机械化,员工人数增长到了近400人”。

    螺霸王公司的员工中,少数民族员工占比在70%左右,他们几乎都来自柳州。

    34岁的韦丽娜是螺霸王公司生产部内包装车间的壮族员工,来自柳州市柳江区。“螺蛳粉产业的发展,给我们带来了就业机会。公司离家近,每月有4000元到5000元的工资,除了能够实现‘嗦粉自由’,平时还能照顾家庭,不用外出打工。”韦丽娜于2021年进入公司,说起自己的这份工作,非常开心。

    螺霸王公司旅游与发展部员工雷洁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目前,该公司有壮、汉、瑶、苗、侗、仫佬等多个民族的员工,各民族兄弟姐妹互帮互助,工作氛围良好。

    “螺霸王的发展壮大见证了民族一家亲。”姚汉霖说。

    一包净重330克的螺蛳粉,酸笋、酸豆角、花生米、木耳、螺蛳等配料多达8种。“我们螺蛳粉的原材料主要取自柳州本地及周边优质产区。”姚汉霖介绍,螺蛳粉的发展带动了原材料的种植养殖,串起了各族群众的发展致富线。

    姚汉霖向记者展示了一组数字:柳城县东泉镇标准化豆角种植基地3300亩、竹笋种植基地1300亩;鹿寨县拉沟乡竹笋种植基地7350亩;融水苗族自治县香粉乡木耳种植基地160万棒及本洞村豆角种植基地100亩;三江侗族自治县斗江镇豆角种植基地650亩、木耳种植基地110万棒;鱼峰区里雍镇竹笋种植基地2100亩;柳城县竹笋种植基地2000亩、鹌鹑养殖基地50万羽……

    姚汉霖说,公司以“企业+农户+合作社”的模式,带动了柳州市500多户农户就业,基地及深加工等板块吸纳了2000余人就业,户均年增收3万元以上。

    在原材料基地里,汉、苗、侗、壮、瑶等各族群众团结奋斗,创造出柳州螺蛳粉的传奇,螺蛳粉产业链也反哺带动各族群众共同致富,见证着各族同胞团结追梦的故事。

    柳州市商务局螺蛳粉产业发展中心主任卢世昌介绍,目前,柳州有规模较大的螺蛳粉原材料加工企业、合作社等200余家。螺蛳粉产业相关企业中,有11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2家高新技术企业。据统计,今年1月至6月,柳州螺蛳粉全产业链销售收入355.21亿元,同比增长7.7%。

    螺蛳粉从柳州销往全国各地,游客们从五湖四海来到这里感受壮美广西。各族群众在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充分享受产业增值收益,带动了民族地区自我发展能力稳步提升。


    “柳州螺蛳粉直接和间接创造的就业岗位超过30万个,螺蛳粉成了‘致富粉’‘团结粉’。”卢世昌说。

    2024-08-28
  • 山东宁阳:靠前服务燃旺夜市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山东省泰安市宁阳县世纪城商贸区逐渐热闹起来。95后时尚宝妈许美茹正忙着张罗她的鸭货摊,摊位上整齐地摆放着色泽诱人、香气扑鼻的各类鸭货。

    “家人们,我们的鸭掌富含胶原蛋白,口感Q弹有韧性,每一种口味都能满足你的味蕾。”许美茹一边熟练地为顾客挑选、称重、打包,一边对着手机镜头,向直播间的粉丝介绍产品:“今天直播间下单,所有鸭货一律八折!”

    摊位前,顾客们络绎不绝,有的在仔细挑选着心仪的鸭货,有的则被她的直播所吸引,驻足观看。“以前这里不能摆摊,后来经过改造提升,设施完善了,条件好了,我就开了直播,用线上‘流量’增加线下‘销量’。”许美茹说。

    夜经济一头连着居民生活,一头连着经济发展。规划摊位82处,增设照明设施30余处……为燃旺城市“烟火气”,宁阳县对城区世纪城老旧商圈进行改造提升,夜市经济逐渐复苏。

    走在世纪城商贸区,各色亮眼招牌灯光交错,琳琅满目的美食让人味蕾大开,叫卖声、欢笑声不绝于耳,城市的烟火气被点燃。“原本这里有些冷清,现在摊位多了起来,人流量也越来越多,带动了我们沿街商户买卖。”世纪城沿街商户赵青开心地说。

    “我们柔性执法,以靠前服务为核心,每天安排专人开展巡查走访,维护好摊位周边卫生保洁等,努力营造安全、卫生、环保的夜市经营环境,让烟火气浓起来。”宁阳县城市综合执法局八仙桥街道中队长张新元说,当地在该商圈附近还建起城市驿站,免费为周边商户及外卖小哥、环卫工人等户外劳动者提供饮水、充电等服务。

    2024-08-26
  • 地方经济 看点多 新意足

    观察中国经济,地方发展情况是一个重要角度。今年上半年,31个省(区、市)中有16个GDP增速超过全国的5.0%,有3个同比增长6%以上。多方分析认为,上半年中国地方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有不少新看点。下半年,面对发展中、转型中的问题,各地还应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不断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

    GDP超3万亿元省份增至5个

    上半年,各地经济发展情况如何?GDP增速处于什么水平?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上半年,内蒙古、重庆、西藏3地GDP同比增长超过6%,16个省(区、市)增长超过5%。其中,内蒙古以6.2%的增速领跑全国,重庆、西藏分别增长6.1%。

    内蒙古自治区统计局副局长王晓妍介绍,上半年,全区经济运行稳中有进,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1683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6.2%,三次产业增速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分别拉动经济增长0.2个百分点、3.6个百分点、2.4个百分点。

    西藏自治区统计局副局长王平表示,上半年,全区主要经济指标持续向好,发展基础不断夯实。多项指标增速位居全国前列,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货物进出口总额、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等指标增速位居全国第一,地区生产总值增速位居全国第二。

    从总量看,上半年,有5个省份经济总量超3万亿元,较去年上半年增加1个。其中,广东和江苏继续保持全国领先,经济总量均在6万亿元以上。此外,浙江、河南分别迈上4万亿元、3万亿元新台阶。

    新动能新优势加快培育

    上半年,各地新动能新优势加快培育。

    北京市发布的数据显示,上半年,全市数字经济增加值同比增长7.8%;信息软件业实现增加值4944.6亿元,同比增长12.4%,拉动GDP增长2.6个百分点。北京市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张鑫说,北京已经安排超百亿元政府投资,支持一批科技含量高、示范带动强的科技创新产业类项目,下一步将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计划,推动行业应用基地和示范场景建设,精准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环节,推动产业链强链补链延链。

    在广东,上半年规上制造业拉动GDP增长1.6个百分点,对全省经济增长拉动最强。广东省委党校教授许德友认为,符合新质生产力发展方向的先进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及新经济产业增长比较迅速,说明广东经济新旧动能加快转换的特征十分明显,工业供给侧方面的动力强劲。

    内蒙古光伏和新材料产业发展较快,上半年全区稀土化合物和多晶硅产量分别增长2.3倍和1.1倍。内蒙古自治区发展改革委主任龚明珠表示,内蒙古改变“挖煤卖煤”“发电卖电”老路,统筹新能源开发与装备制造协同建设,全力发展新能源全产业链,努力把自然和地域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带动地区持续发展。

    发展后劲有望进一步增强

    进入下半年,地方经济发展如何推进?近期,各地结合自身发展情况加快作出部署。

    今年以来,甘肃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保持两位数增长态势,增速稳居全国第一方阵。“下半年,我们将推动工业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为全省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甘肃省工信厅副厅长陶英平说。

    云南省旅游持续火热,上半年旅游业投资同比增长31.2%,接待游客人数同比增长7.3%,实现旅游总花费同比增长16.4%。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一级巡视员杨德聪介绍,云南将以旅游产品、模式、业态创新和服务创优为抓手,重点推出避暑、康养、乡村、旅居、节庆等旅游线路产品,满足游客个性化、多样性旅游需求,实施旅游惠民措施,提升旅游服务质量。

    陕西省大力实施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截至目前,发放家电家居和电子产品消费补贴超过4000万元,惠及消费者43.1万人次,直接带动消费9.6亿元。陕西省商务厅市场运行和消费促进处处长文俊表示,将持续推进以旧换新促消费活动,把以旧换新补贴政策范围由汽车报废更新扩大到汽车置换更新,家电产品和电动自行车以旧换新,旧房装修、厨卫等局部改造、居家适老化改造,智能家居消费等,推动补贴政策直达快享。“同时,加强回收体系建设,畅通回收利用链条。”文俊说。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副部长刘向东认为,随着宏观政策持续加力和改革举措落地见效,各地经济运行的积极因素将增多,发展后劲有望进一步增强,从而有力支撑中国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

    2024-08-20
  • 把产业做起来 让群众富起来

    绿树花海,阳光和煦。日前,记者走进兴安盟突泉县永安镇靠山村,田畴阡陌瓜果飘香,柏油村道平坦干净,农舍庭院整洁有序,乡风民情和谐淳朴……一幅民富村美的锦绣画卷铺展在眼前。

    推开种植户李海龙的家门,一排香瓜冷棚引人注目。李海龙正与靠山村干部商量下一茬冷棚种植的品种规划。

    “去年村委会动员大家种植香瓜,大家心里都没底。作为党员,我先带头种了一棚。没想到效益不错,第一茬就收入了3000元。今年很多人也开始种香瓜了。”李海龙说。

    靠山村位于突泉县永安镇西南部,下辖5个自然屯,常住人口262户650人,面积33.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0564亩,交通便利,民风淳朴,党组织凝聚力强,是兴安盟乡村振兴示范村之一。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2023年,靠山村组织党员和村民代表赴周边村考察学习后,召开村民代表座谈会征求意见,最终确定庭院冷棚香瓜种植项目。村“两委”班子积极争取项目资金70万元,建设庭院大棚225栋,覆盖全村常住户80%以上。

    “我们按照‘双带双帮’模式,由党员干部带头示范种植,获得市场基础和种植经验后,再全面推广。”靠山村党支部书记白明林介绍说,今年靠山村又积极争取项目资金300万元,实施智能温室大棚建设项目。项目建成后,将推行“支部+公司+农户”合作带动模式,为靠山村及周边村屯500户庭院大棚提供技术服务及市场订单,解决种植户后顾之忧。

    近年来,靠山村坚持把党的建设全面融入产业发展全过程,按照“瓜菜进院、牛羊出院、果树上山、羊草下地”产业模式,真正把产业做起来,让群众富起来,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新动能。

    傍晚,微风拂过,村民刘军在自家小院里乘凉。“实行人畜分离后,我家的牛羊就送到村里集体圈养点了。现在小院干净了,空出地方还建了冷棚,种点瓜果蔬菜,收入更多了!”刘军高兴地说。

    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牲畜养殖和庭院环境卫生之间的矛盾曾一度成为困扰村子发展的难题。2023年,靠山村借助项目资金150万元,建设育肥牛场一处,包含牛舍4栋,可育肥300头牛,实现养牛由庭院养殖向园区养殖转型。该项目增加村集体收入3万元,参与其中的肉牛养殖户年收入达30多万元。推动“牛羊出院”,实现了村屯环境改善、养殖效益提升双赢。


    近年来,靠山村“两委”班子成员持续带领村民改善村容村貌,实施庭院净化、环境美化工程,通过干部分片包、党员分段包、农户房前屋后包,最大限度调动村民参与环境卫生整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现在靠山村被装扮得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青。2024年,该村被确定为突泉县千万工程示范村和生态一体化治理示范村。

    2024-08-16
  • 坚持共建共治共享,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山东省菏泽市建立乡村振兴“合伙人”“四联共建”等制度,以产业聚合人才,打造“创业共富车间”人才聚集阵地,吸引大批在外优秀人才返乡创业,为当地群众创造就近就业机会。无独有偶,云南省昆明市富民县建立“跨村治理联合体”,凝聚合力探索乡村产业共富路,切实带动当地群众和村集体致富增收。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提出“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提供了方向和遵循。改革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以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的体现。深化乡村治理就要让农民切身感受到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的丰富,让农民真正成为乡村发展的最大受益者,激发起他们参与乡村发展和治理的热情与干劲。

    以人民为中心,重在落实,贵在行动。《决定》强调,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支持制度。推进乡村振兴,夯实强农惠农富农基础是关键任务。这就要求加快乡村产业发展,加大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培育力度,积极开辟农村经济发展新赛道,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多方面壮大集体经济。强化惠农力度,需要进一步加强教育、医疗、养老等乡村公共服务体系和基础设施建设,让农村群众住得更舒适、行得更便利、吃得更放心、生活更丰富,不断增强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充分利用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者服务、文化下乡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引导广大农民争当文明乡风的建设者,增强他们的文化自豪感和自信心。

    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治理制度,需要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协调融合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离不开资源要素支撑,抓住乡村组织体系这个关键,让更多村社攥成拳、抱成团、连成片,能够为乡村振兴凝聚起更加强大的合力。山东省荣成市人和镇以经济强村为核心村,联合周边多个村庄成立跨村联合党组织,整合各村人力、土地、房屋、农机具等资源,大力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形成资源聚合效应。这一发展模式既解决了土地撂荒问题,夯实了粮食安全基础,也使群众和村集体收入显著增加,当地呈现出连片发展的强劲势头。由此来看,协调联动、融合发展,不仅适用城乡之间,同样也适用乡村地区,尤其是经济发展参差不齐的村之间,存在着资源整合、优势重塑的巨大空间。以制度化机制化手段,统筹优化乡村之间的资源配置,创新构建适应乡村新形势的区域发展格局,是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可行之路。

    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治理制度,还需要创新乡村人才振兴体制机制,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乡村振兴,需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各类人才的“领头羊”作用,以此带动广大农村群众,形成乡村振兴的强大内生动力。村庄虽小,“五脏俱全”。乡村振兴既需要高端专业人才、党政管理人才,也需要本土实用人才。加强并优化人才资源配置,实现人尽其才,并形成制度化的保障,让宝贵人才资源成为乡村发展的有力支撑。比如,河北省定兴县用好大学生农业职业经理人、高校农业科技特派员等人才资源,培育聚合效应,推动全县养心茶、饽饽饼、小磨香油、肉鸡肉牛养殖等特色产业实现新发展。会聚各类人才,激活广大农民参与乡村振兴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群众的创新意识和首创精神,乡村全面振兴一定能够开创新局面、取得新成绩。


    (作者:周其森,系山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山东社会科学院基地特约研究员、山东社科院研究员)

    2024-08-15
  • 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临河区一“羊”当先谋发展

    在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临河区的富川现代肉羊产业化循环经济科技示范园内,一排排整齐的“华蒙肉羊”圈舍宽敞明亮,成年羊膘肥体壮,小羊羔活蹦乱跳。

    “‘华蒙肉羊’是我们历时十几年研发出的新品种,最显著的外形特点是臀大、背宽、腰粗、尾巴短、腿短。‘华蒙肉羊’不仅生长速度快、饲料利用率高、肉用性能突出,还具有极强的抗病能力。”内蒙古富川养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陈怀森向科技日报记者介绍。

    在当地,优良品种短缺是肉羊种业面临的技术短板。这既影响肉羊的生产性能,又制约整个产业链的市场竞争力。为推动肉羊全产业链创新发展,自2020年起,内蒙古自治区和巴彦淖尔市两级政府累计投入4300万元科技专项资金,先后组织实施了11项“科技兴蒙”重点专项项目,支持巴彦淖尔市农牧业科学研究所、内蒙古富川养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创新主体,联合区内外高校院所开展区域性多羔肉羊新品系培育、肉羊精准养殖技术及配套设施设备的开发应用、肉羊精深加工等技术攻关和成果推广,并取得了包括“华蒙肉羊”新品种在内的一系列创新成果。

    陈怀森告诉记者,“华蒙肉羊”整体水平处于国际肉羊第一方阵,初产母羊平均产羔率194%,经产母羊平均产羔率242%、两年3羔。同时,其肉用性能也很突出,6月龄羔羊平均体重51公斤—54公斤、平均屠宰率51.6%—52.3%。“华蒙肉羊”的成功培育,为肉羊全产业链创新发展奠定了稳固基础。

    解决了品种问题,如何节约管理成本、做好产品推广就成了促进肉羊产业创新发展的又一个重大问题。2023年,依托巴彦淖尔国家农高区创新平台,智慧牧场肉羊养殖机器人系统研发成功。在富川现代肉羊产业化循环经济科技示范园,投入运行的饲喂机器人沿着设定好的运行线路将自动装载的饲料均匀地投放到料槽内,并根据羊的不同情况精准投喂,保证肉羊喂料均匀、羊群成长速度均衡。

    清扫机器人会将料槽里剩余的饲料收集到存放桶内,再运输到指定地点倾倒存放,解决饲草料浪费和人工清扫不及时等问题。技术人员介绍,机器人在激光引导和北斗卫星导航下,24小时不间断自主采集、分析羊只全生命周期生理数据与环境数据,并在母羊产仔1小时关键时间内发出预警,有效降低羊只发病率和羊羔死亡率。这套系统年节约生产管理成本150万元,减少10%的饲草料浪费,投料误差不超过0.5公斤,产羔率提高30%。


    巴彦淖尔市临河区现已形成集肉羊生产、科研、加工、销售为一体的完整产业链,成为自治区乃至全国知名的肉羊生产、加工、屠宰集散地,形成“四季出栏、均衡上市”的产业发展格局。下一步,临河区将紧扣主导产业助力乡村振兴的目标,加强新型农牧业经营体系建设,积极申报“华蒙肉羊”国家核心育种场,加快推动构建“企业核心育种场+标准化扩繁户+规模化生产群”的育繁推体系,推动“华蒙肉羊”快速成为新一代地区主导品种,促进肉羊产业高质量发展。

    2024-08-14
  • 内蒙古11.3亿元支持三个示范区科技创新

    自治区财政厅消息:自2020年以来,自治区财政累计下达科技资金11.3亿元,大力支持呼包鄂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鄂尔多斯市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和巴彦淖尔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建设,以提升其综合科技创新实力。

    据悉,资金重点支持三个示范区立足资源优势、产业优势和区位优势,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生态,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强化科技开放合作,营造高质量发展环境,走出一条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充满自主创新特色的高质量发展新路。

    经过自治区和呼和浩特市、包头市、鄂尔多斯市、巴彦淖尔市的持续努力,2022年4月,国务院批复同意将内蒙古巴彦淖尔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为内蒙古巴彦淖尔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纳入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范畴管理,并享受相关政策;2022年7月,国务院批复同意鄂尔多斯市以荒漠化防治与绿色发展为主题,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呼包鄂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创建被列入2024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年度工作安排,各项工作有序推进。


    据悉,下一步,自治区财政厅将按照自治区党委、政府安排部署,持续给予三个示范区建设资金支持,全力打造自治区自主创新的重要源头和原始创新主要策源地,为自治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财政力量。

    2024-08-13
  • “蒙”字标认证入选全国“质量认证服务产业高质量发展”优秀案例

    记者从自治区市场监管局获悉,近日,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通报了质量认证服务产业高质量发展优秀案例,其中,《“蒙”字标认证促进内蒙古特色产业品牌化绿色化发展》入选。


    质量认证广泛应用于一、二、三产业和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等各个领域,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质量管理、提高市场效率的基础性制度,也是推进制造强国、质量强国建设的重要技术支撑。此次遴选出的12个具有较强代表性、创新性和示范性的优秀案例,是经过初评、专家评审和研讨论证,从全国征集到的226份案例中产生的。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要求各地以这些案例为参照,总结推广各地方各行业开展质量认证工作的好经验好做法,进一步发挥质量认证在促进企业做大做强、支撑产业建圈强链、推动区域经济提质升级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2024-08-12
  • 自治区财政下达8亿元支持口岸经济高质量发展

    为了更好地落实自治区“十四五”口岸发展规划,助力“一个桥头堡”建设,截至8月6日,自治区财政下达2024年度口岸发展领域相关资金8亿元,支持全区口岸高标准建设、高质量发展。


    资金具体用途是:支持自治区重点口岸打造、开放平台能级提升及腹地园区建设,进一步提升口岸通关能力,优化口岸营商环境,加强边腹协同联动发展,推动“过路经济”向“落地经济”转型。下一步,自治区财政厅将继续强化相关政策与资金支持,提升资金使用质效,助力内蒙古将区位优势转化为经济驱动力,迈出高水平对外开放新步伐。

    2024-08-09
  • 一元钱的生意火爆全球

    一元钱的生意火爆全球






    讲述人:湖南邵东市副市长、打火机产业链链长欧阳震


    【一线讲述】

    一次性打火机在20世纪90年代落户邵东。因为一句“买打火机还要排队”让邵东人嗅到了商机。一开始邵东人从广东买回打火机,拆了装、装了拆,慢慢摸索,随后很快就开办了邵东第一家打火机企业,产品一出,立即销售一空。

    邵东同乡们看到商机后纷纷加入,随即打火机家庭作坊、大小工厂遍布全城。但这种作坊式的分散经营,不仅效率低、成本高,打火机的质量也难以保障。2002年,几家打火机企业联手成立了邵东市打火机行业协会,把分散的资源整合、共享。同年,邵东的打火机商人第一次参加广交会,在广交会上看到了外面的商机,开始瞄准全球市场。最开始我们依赖外贸商帮助打火机走出国门,为扩大产品利润我们开始聘翻译、办资质、跑展会,逐渐打开了全球市场。现在邵东打火机是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打火机出口总量占全国打火机行业的70%。近5年,我们打火机出口保持10%以上的增长速度。2023年全年进出口总额达27.84亿元,产值105亿元。

    邵东的打火机企业不断投入生产自动化的机械设备,出口企业累计投资近10亿元,进行自动化升级改造,建成了全省一流的模具研发中心。2017年,政府投资2亿元成立邵东智能制造技术研究院,至今已研制新设备、新产品30余台(套),授权各类知识产权276件,其中发明专利47件,形成50多项科技创新成果。

    现在我们拥有3个国家级创新平台、8个省级创新平台,共有研发人员1000余人,每年投入研发费用2亿元,科研成果累计3000余项,年产品创新率达38%。

    正是因为不断创新,邵东做到了每只注塑打火机仅售1元钱且20年不涨价,人力成本从20年前的1角钱降到了如今的1分5厘。

    小小打火机同样能拉起长长产业链。在邵东,200余种零配件除塑料粒子和危险化工气体外,都能实现本土化配套,且配套企业都在方圆30分钟车程内。

    现在打火机已成为我们的重要支柱产业。目前全市有打火机企业114家,拥有十余家龙头企业,获批境外投资企业100余家,年产打火机150亿只,产品远销120多个国家和地区。


    (项目团队:本报记者尚文超、苏雁、禹爱华、龙军、赵秋丽、李志臣、张哲浩、李洁本报通讯员朱娜、刘贺伟)

    2024-08-07

  • 首 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尾 页  

    版权声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5 8629 6259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1696号 蒙ICP备160010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