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西寿阳县首届乡村e镇农民丰收节开幕

    9月22日,由寿阳县工业和信息化局主办,山西乐村淘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承办,寿阳县玉露香梨科技有限公司、寿阳县中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等协办的2024寿阳县乡村e镇首届农民丰收节在西洛镇常村开幕。















    丰收节上,西洛镇发出强音。将持续完善和扩大农业全产业链建设服务体系、农文旅融合发展服务体系,从招引落地、到日常经营、到发展壮大全生命周期链条,为企业和人才提供精准支持和服务,让大家在西洛镇乡村创业就业更加安心、发展更有信心。










    “这玉露香梨鲜嫩多汁,咱这农村还藏着宝藏”游客张先生表示。


    梨果产业专家、学者、本地玉露香梨企业代表以及种植户,就梨果产业的种植技术、品种改良、市场营销、品牌建设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与探讨,共同探讨梨果产业的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











    活动中,县工业和信息化局、寿阳县乡村e镇为本地网红代表、企业代表授予助农大使及农产品推荐官的称号。获奖代表表示一定会加倍珍惜这份荣誉,在今后充分发挥自身作用,支持推广寿阳本地农特产品,把乡村的美味带到更多的餐桌上,让更多的人品尝到寿阳味道,感受到寿阳魅力。



















    西洛镇党委书记王永光表示,丰收节的举办,不仅是一场庆祝丰收的盛会,更是一次学习交流的平台。活动以推介寿阳农业农村发展的潜在资源,搭建政府和社会、政府和企业交流沟通的平台,引导社会各界支持乡村发展,推动各类优质企业投资寿阳乡村,促进寿阳乡村农文旅融合发展。






    责任编辑:程凯

    欢迎提供新闻线索(V:mingchengzaobao)

    2024-09-27
  • 北疆文化 红山问迹|打饭包

    在内蒙古赤峰市有一座赭红色的山峰,这座红山见证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发展历史,也见证了多民族交流交往交融的恢宏诗篇。







    六合同风、四海一家。红山文化,这颗西辽河文明中最闪耀的星斗,在它的滋养下,一幅人心归聚、精神相依、团结奋进的大美画卷正在红山大地徐徐铺展。







    红山问迹,是赤峰市红山区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推进北疆文化建设的实践路径,在探寻中华文明的起源,领略民俗风情的底蕴,倾听传统美食的故事中,让一处古迹、一件非遗、一道佳味跨越时空展现中华文明的多样包容、诉说巍巍红山的古韵悠长。

    2024-09-20
  • 全面提升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水平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胡春华率全国政协视察团在我区视察






    全面提升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水平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孙绍骋王莉霞张延昆拜会


    9月9日至13日,全国政协副主席胡春华率全国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专题视察团,围绕“全面提升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水平,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在内蒙古开展民主监督性视察。9月9日下午,自治区党委书记孙绍骋,自治区党委副书记、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席王莉霞,自治区政协主席张延昆在呼和浩特拜会胡春华。

    视察团先后来到呼和浩特、包头、鄂尔多斯、巴彦淖尔、乌海等地,深入乡镇、农户、养殖基地、产业园区,充分了解当地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和资源化利用等情况以及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的做法经验。视察团实地感受到,党的十八大以来,内蒙古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以农村牧区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为目标,持续推进农村牧区人居环境提升整治取得了积极成效。

    视察团表示,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战略和全局高度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任务,事关广大农民群众根本福祉。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关于深化农村改革的重大决策部署,在开展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中进一步践行“千万工程”经验,强化组织领导,加强各部门、各环节之间统筹协调。因地制宜推进农村生活污水垃圾治理和农村改厕,协同推进农村有机生活垃圾、厕所粪污、农业生产有机废弃物资源化处理利用。健全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收运处置体系,加快推进农村垃圾源头分类减量,积极探索符合农村特点和农民习惯、简便易行的分类处理模式。完善农村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络,积极推动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络与环卫清运网络合作融合。加强宣传引导,充分调动农民群众参与生活垃圾治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完善农民群众参与和长效管护机制。


    全国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副主任王晓东、齐扎拉、黄玉治、蒋旭光、梁晔,全国政协委员于本宏、卢敏、张和平、阿拉腾达来、金桩,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有关同志等参加视察。自治区领导于立新、张磊参加有关活动。

    2024-09-14
  • 中国古村落——苏羊村散记

    女几山下,洛水之滨,峪河以西,豹溪供东。河山共戴,云中之坞,仰韶文化之源,原始文明交流胜地。古军事要塞——苏羊古寨。

    苏羊地势险要,东面深沟,西面悬崖。一少部分与高原连接,其余全是深沟,北面顺坡而下至洛河南岸。苏羊寨的规划和构筑顺天应地,取法自然之道。沟沿与崖脑采取单边夯土,与坡地连接部分深挖高填,筑成寨墙;设南、北寨门。南寨门石刻,南望华岳,北门石刻,北临洛水;四角建有峰火台,远望犹如建于云端之城堡,又称云中坞,坞者,城堡也!夏雨初晴,遥望华岳,浮云飘渺,山天相连,似有仙乐陈陈。北眺洛水,落霞长虹,鸥鹭齐飞,急流轰鸣,仿佛大河滚滚。美哉苏羊!风光迤逦,留恋往返。









    苏羊遗址,依山傍水,土地肥沃;早在新石器时代人类文明就高度发达。曾忆童年之时,北寨门内外到处可见精美的石镰、石斧、陶片、陶杯;证明人们早期已经开始生产种植,捕鱼,狩猎,鱼、羊、草丰,禾苗遍地(考古发现有大量的碳化粟黎),汉字像形故名蘇羊。近来考古,出土文物,精美陶器,玉器;证明苏羊文明从仰韶文化早期延续至龙山文化晚期;且含有大溪、屈家岭、红山、大汶口等诸多文化因素,为不同区域之间的文化交流碰撞提供了新的材料,见证了早期中国文化圈的形成和发展,是研究中原地区文明化进程和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形成和发展的极好样本。惜哉苏羊!早发苏羊何来仰韶?

    历经春秋,及至秦汉,苏羊逐渐成为重要的军事要塞。汉代更为南、京洛大道的重要关隘。筑寨以守,寨内分南营、北营,中有石羊大街;街头分设石羊,石猪以纪农耕戍守。此时社会安定,经贸发达,一派繁荣。曹魏名士皇甫谧曾在此居住,创建皇甫书院,弟子张轨从教二十余载;西晋初年,张轨有恩师皇甫谧举荐平定凉州叛乱,封为凉州刺司,为官青正,治世有方,名杨天下;为感师恩,厚葬恩师皇甫谧于寨东吉地,便是今日之皇墓。

    南北朝及唐宋,苏羊远离战乱生活安逸。至元末明初,战乱四起,刘氏西庙宗祖刘贵为避战乱携家人迀居苏羊,因和原居刘姓本是同宗,所以建宗庙于原居刘庙之西。做过殿内将军的刘贵,高瞻远瞩,见多识光,为加强苏羊防务扩建苏羊寨,增设苏羊东寨,形成了寨中有寨,东西两寨互通,层层设防的局面。寨墙为复式夯土,高丈五有余,顶宽九尺;外侧建有垛墙,高六尺有余,呈锯龄状垛口,周长四千余米;四角建有峰火台,依势起伏,宛若长城坚不可摧;筑东、西两寨门;建南北石桥,南石桥设龙头,北石桥设龙尾。交通更加便利,四通八达。

    随着明朝政权的稳定,社会得到发展,人口增加,苏羊逐渐形成上寨下村,多姓融合的多元居住环境。农业,手工业,商业得到长足发展。此时商铺林立,经贸发达,一派繁荣。有前些年出土的勒石《大明苏羊镇》为证。

    清末民初,军阀混战,社会动荡,民不聊生。寨首刘炳荣带领苏羊民众重修苏羊寨。增其石壁,固其险要,加固了南北寨门,加派岗哨,日夜巡逻,以防匪患。南寨门上"向阳寨"及“南望华岳”都是他手书。北寨门上书有“北临洛水”但随时间流失,现已不知去向。壮哉苏羊!乱世之中筑寨安民,保一方平安!

    苏羊寨随天理应自然而建,承民族传统,宗族法则,居家各姓都建有宗祠,有刘氏宗祠,东、西两庙;胡氏祠堂,张氏祠堂,罗氏祠堂,黄氏祠堂,兰氏祠堂,马家祠堂等。大的宗祠还建有戏搂,有八祠堂,四戏楼之说。由于地势特殊,每个街头还建有庙宇;有土地庙,关帝庙,观音庙,龙王庙等;这些建筑形态各异,各有千秋,皆是明清及民国建筑,非常珍贵。可惜现在都不复存在了。村中民居大部分也是明清及民国建筑。清及民国时期的家俱多有遗存,上马石、拴马桩、石狮子、石门碓等文物随处可见。

    1986年苏羊遗址被评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9年10月,苏羊遗址被核定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苏羊村入选中国古文化村落。现在有关部门已经分批翻修村中民居,重新整修了村里的路面;但由于多数房屋都是土木结构,且年久失修,西寨主街,石羊街上已是墙倒屋塌,断壁残垣。希望有关部门重视民居保护,早日使其复原,否则千年古街石羊街将不复存在。









    由于苏羊历代都是军事要塞,在长期的戍边和军事演练中排兵部阵,经过长期演变,在和平年代逐渐形成了一种社戏文化,就是“苏羊竹马”,每逢佳节,苏羊人就要把竹马跑起来,演练各种阵法。旁边战鼓齐鸣,气势恢弘,热闹非凡。2011年苏羊竹马被评为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苏羊村的一砖一瓦都浸润着历史的积淀,弥漫着文化芳香。随着考古的进一步发崛,历史必将认证苏羊的古老与辉煌。

    2024-09-11
  • 5625亩板蓝根种植引领农业高质量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近年来,洛浦县通过积极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大力发展中草药板蓝根种植,成功探索出一条助农增收致富的新路径。目前,全县板蓝根种植规模达到了5625亩,仅多鲁镇板蓝根种植已突破1200亩,成为当地农业转型升级的亮点。

    红太阳农业种植技术推广合作社通过招商引资成功落户洛浦,并迅速融入当地农业发展大局。合作社凭借深厚的行业经验和敏锐的市场洞察力,深入调研多鲁镇的土壤、气候等自然条件,精心挑选出最适合当地环境的农作物。今年5月,合作社在多鲁镇英艾日克村试种了200亩板蓝根,正式拉开了该镇板蓝根规模化种植的序幕。

    板蓝根作为一种具有广泛药用价值的中药材,其市场需求量大。在种植过程中,红太阳合作社积极引入农田滴灌管理技术,不仅极大地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效率,还有效保障了板蓝根的茁壮成长。预计10月中旬,这片板蓝根地将丰产丰收,亩产有望达到600公斤,为种植户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同时,当地农民群众通过参与板蓝根种植不但提高了经济收入,也学到了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管理经验,从而拓宽了致富渠道。

    红太阳农业种植技术推广合作社总经理张明说:“我们拥有十几年的中草药种植经验,对板蓝根的种植管理技术有着充分的信心。多鲁镇的土壤条件优越,非常适合板蓝根的生长,虽然今年试种的面积不大,但收效显著。明年我们将大力推广板蓝根种植,扩大种植面积带动更多农民增收致富。”


    今后,洛浦县将继续以新型农产品种植产业为依托,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同时加强政策扶持和技术指导力度,积极引进先进种植技术和管理经验,拓宽市场销售渠道和产品应用领域,推动乡村振兴战略持续走深走实。

    2024-08-29
  • 内蒙古1800万亩“一喷多促”保丰收

    在秋粮产量形成的关键时期,国家下达内蒙古1.583亿元秋粮“一喷多促”补助资金,在此基础上,内蒙古各地统筹4500万元支持项目实施。当前,内蒙古全力推进“早部署、快落实、强监管、优政策”4项举措,推动秋粮作物“一喷多促”高质量落实,全区预计完成1800万亩左右。

    一方面,内蒙古农财两部门强化协作,优化流程,简化程序,以最短时间将任务分配至项目旗县,采取自治区直达旗县区的方式下达资金;另一方面,畅通上下衔接,搭建好盟市、旗县间沟通交流信息平台,互通农资农机储备信息,方便及时调运,协作解决“钱等物”问题。同时全区项目承担旗县“特事特办、急事急办”,53个项目旗县均成立了“一喷多促”专项工作组,快速推进。

    据了解,内蒙古以最快时间明确项目实施的重点区域、重点作物和重点地块。并细化技术举措,第一时间印发实施,全区各级已制定实施方案60余个。第一时间组织各地调动周边无人机、直升机等飞防力量共计2000余架次,全量满足喷施作业需求。同时及时调剂各类叶面肥和农药2000余吨,确保“钱不等物”。各地迅速遴选有资质、有实力、有信誉的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农业新型经营主体等承担实施作业任务,抢抓喷施有利时间进行飞防作业,引导扩大覆盖,连片实施。


    为让政策持续发力,推动效果提升,内蒙古进一步强化物资采购监管,部分旗县政府成立特事特办询价组,统一询价采购、从厂家直接规模直采,减少中间环节,保证质量,节省成本。严格执行公开公示制度,坚决杜绝违规采购。强化肥药质量监管,肥药采购中要求坚决杜绝采购历年违规企业产品,各级农牧部门对药品、肥料进行批次抽检,及时留样待检。强化作业质量监管,组织盟市和旗县成立监管协调小组,严格要求喷施作业做到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强化工作安全监管,严格执行无人机飞行作业标准,加强作业人员防护,确保整个作业流程规范、安全。强化废弃材料监管,严禁在水源附近配药、施药,避免出现意外中毒事件和环境污染现象,农药包装废弃物及剩余药液集中妥善处置。强化督导抽查监管,要求旗县在每个环节都有专人调度、每个细节都有专人落实。

    2024-08-28
  • 奈曼旗:西瓜丰收日子甜

    秋日清晨,瓜农们忙碌的身影穿梭于西瓜棚之间,采摘、装箱、上车,动作娴熟而有序,忙得不亦乐乎。“今天是第一天卖瓜,一共装了两车,每车装18吨左右,一车发往福建,一车送到武汉。”瓜农于辉擦着脸上的汗珠,难掩心中的喜悦。

    于辉是通辽市奈曼旗东明镇哈如拉甸子村村民,谈起西瓜种植,他滔滔不绝。“2005年我开始种植无籽西瓜,在这期间不断地学习技术、摸索经验,经过近20年的种植,奈曼无籽西瓜打出了名声,得到了众多外地客商的青睐。今年,我种了330亩无籽西瓜,亩产在1.3万斤以上,主要面向的是高端市场,销售给各大酒店做雕刻工艺、摆果盘等。”

    东明镇沙地无籽西瓜种植已经有20多年的历史,优质的沙壤、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等得天独厚的条件,对西瓜的生长和品质十分有利,因而所出产的西瓜不但个大均匀、外形美观,而且甜脆爽口,绿色天然。

    在全镇都种植无籽西瓜的大环境下,于辉却不再拘泥于传统品类,而是放宽眼界,瞄准更高端的西瓜品种,率先走上了沙地西瓜的转型之路。

    了解到南方市场“美都”西瓜走俏,是大众消费的首选,于是,今年于辉悉心培育了5万株“美都”西瓜秧苗,建设210栋春秋棚,种植西瓜64亩。于辉说,“美都”西瓜的投入成本相比无籽西瓜要高一些,每亩大约投入1万元,亩产7000多斤,当前的收购价是每斤3.5元。

    要想西瓜高质高产,种植技术是关键一招。于辉介绍,为了能够种出品质上乘的优质“美都”西瓜,他几番到海南学习种植技术,并邀请了海南的技术员前来指导。

    “自己也要学,今年冬天还得外出学习,让奈曼‘美都’西瓜和奈曼无籽西瓜一样名声在外。”于辉谋划着自己的奋斗目标。

    “这种瓜一年能种两茬,今年我还尝试在大田里种‘美都’西瓜,如果成功了,明年还能多种点。”


    近年来,东明镇注重产业结构调整,着重发展特色产业种植,西瓜产业已成为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主要产业。今年,东明镇西瓜种植面积7000亩,产值预计能达到1.4亿元,西瓜产业带领群众走上了增收的“快车道”。

    2024-08-28
  • 绿水青山催热小山村“美丽经济”

    近年来,固阳县依托生态资源,不断丰富农村产业及业态,以“民宿+文旅”为切入点,让“美丽资源”变身“美丽产业”,使乡村振兴、文旅产业、生态保护同频共振,实现了百姓富裕,村庄靓丽的蜕变。

    依托村集体经济,当地打造了大英图等农文旅融合发展示范村,建起大英图红色展厅、黄芪种植基地和大庙人家等休闲旅游观光基地,建成4条乡村旅游精品线路。逐步形成了休闲采摘、农家乐、农畜产品初加工、种养殖为主的多种庭院经济模式。

    在整个运营中,银号镇大庙村委实行村集体与村民合作共赢。村集体经济合作社统一管理运营民宿,村民提供配套服务,共同创办“大庙人家”农家乐,80%食材来源本村,既解决了农产品外出难问题,又增加了村民收入。

    2023年固阳县投资500万元新建民宿、升级配套设施,解决了困难户和返乡回村20多户村民就业。

    “整个暑期,入住我家民宿的游客每天都是络绎不绝。因为我们住在春坤山旅游景区山脚下,这儿空气清新,满眼绿色,能够让大家真切体验到大自然之美!”包头市固阳县银号镇刘三沟村的韩连枣说起来喜不自禁。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如今依托秀美山川,当地的民宿产业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村子正在变成“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地方。

    2024-08-22
  • 山西襄垣农业特色产业尽显“科技范”:校地合作手机控棚

    立秋已过,走进山西省长治市襄垣县虒亭镇源生有机农林开发有限公司智慧设施农业园区香瓜种植大棚,瓜果的香甜混着泥土的清新扑面而来,沁人心脾。基地技术员杨立刚正在检查作物长势。

    只见他拿着手机,指尖在上面轻轻一点,就能实时查看到各个香瓜棚内的农事信息,棚内所有环境指数,包括温度、湿度、土壤酸碱值、光照等都会呈现在屏幕上……这一颗颗又甜又脆的香瓜背后,是该县深化校地合作,赋能带动农业发展的喜人成果。

    杨立刚说,原来管理大棚主要使用传统玻璃温度计,依靠人工抄表的方式监测湿度和温度,有时候凌晨也需要到大棚里记录数据。现在使用南开大学电光学院孙桂玲教授团队自主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低功耗全天候无线农作物生长信息监测系统,省去很多麻烦。








    用一部手机就可以管理好大棚。霍卫星摄


    “用一部手机就可以管理好大棚,不管你在家还是在千里之外,通过手机上的APP就能随时查看数据。”杨立刚说,土壤渴不渴?蔬菜热不热?光照足不足?这些原本只能凭经验判断的事,有了现代科技的加持,如今尽在掌握。

    同样受益于这项信息监测系统的,还有王桥镇米坪村的樱桃种植和大棚种植。该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郭爱斌告诉记者,自从用上这套系统后,通过手机就能看到大棚内温度、光照强度等实时情况,还能及时收到突发灾害的预警提示等,大大提高了管理效率。

    据了解,2023年以来,南开大学电光学院在襄垣县建设了1个县级中国式现代化乡村工作站,分别在虒亭镇西底村、下良镇上良村、王桥镇米坪村、善福镇韩村建设分工作站。此举是襄垣县同南开大学开展校地联合、实现资源共享、共谋发展的标志性成果。

    其中,工作站多维度协调整合资源,通过承接南开大学“师生四同”实践队在乡村一线开展实践项目,重点开展智慧农业发展、区域环境规划与建设等方面工作,进一步提升县域农业产业品质,促进高校科研成果在襄转化。








    南开大学电光学院在襄垣县建设了1个县级中国式现代化乡村工作站。霍卫星摄


    为更好地研发监测系统,南开大学电光学院孙桂玲教授团队多次到襄垣县开展实地调研。“只有走进田间地头才能发现真问题,了解农户在种植环节的痛点与实际需求,更好地迭代出在线监测系统服务当地民众。”

    经过多轮实地考察与反复论证,孙桂玲教授团队设计出一套完善的闭环现代化智慧农业建设方案,并将智能传感器网络与通信系统实验室自主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低功耗全天候无线农作物生长信息监测系统无偿提供给当地农户使用,让智能化科技在泥土地里“大显身手”,带动当地草莓、樱桃和香菇等特色农业产业稳步发展。


    此外,师生们还在工作站开设“小课堂”,手把手教村民们使用设备,在手机上从多个维度查看和分析农作物生长环境信息。“看到我们的成果能给老乡们带来这么大的帮助,我特别开心。”团队成员、电光学院2023级电子信息类特色班本科生钟骐骏如是说。

    2024-08-19
  • 昌都贡觉:油菜花引八方游客

    “花田喜事,皆是浪漫,我们如此热爱油菜花”“我要画下这一片金色,就像把你的爱画在心底”“油菜花海,贡觉共赏”“以爱之名,只为在贡觉遇见你”……婺源的风吹到高原,西藏贡觉的油菜花开了,从7月下旬到8月下旬,油菜花是这片土地上最为绚烂的盛宴。

    贡觉县地处昌都市东部,是连接国道317、318的重要交通枢。贡觉油菜花海位于县城近郊,面积达60余亩,由人工种植,夏末秋初花海盛开,金秋时节收获油菜籽。

    近日,贡觉县在油菜花海布置了几十处打卡点,打造“花田喜事”浪漫主题,钩织动人心魄的高原画卷。据悉,“花田喜事”是2024年贡觉县阿旺绵羊文化商贸旅游宣传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游人如织,只为一睹这高原之上的金色奇迹,有的拿起相机,试图捕捉每一刻的惊艳;有的则铺开画布,用色彩去描绘这份震撼心灵的美。孩子们在花海中追逐嬉戏,纯真的笑容比花朵还要灿烂,他们的笑声,是这片花海中最动听的旋律。


    “贡觉的油菜花,比婺源的更加坚韧,它们在高原的阳光下茁壮成长,绽放出不屈的生命力。”一位摄影爱好者感。

    2024-08-16
  • 呼伦贝尔:民俗游吸粉无数

    一间屋舍,三两友人,揽明月入怀,枕清风入梦。如今,田园休闲正成为旅游消费的新热点。在呼伦贝尔市额尔古纳市,民宿、家庭游和“访俄户”(访问俄罗斯族家庭的活动)便是诗与远方的全新载体。当地民宿产业从萌芽到发展,再到反哺旅游,一步步成为助推乡村振兴的大产业。

    出门在外,越来越多的游客住宿方式不再拘泥于酒店、宾馆,而是选择体验特色民宿。

    2005年“全国十大魅力名镇”评选活动,让位于额尔古纳河畔的蒙兀室韦苏木声名鹊起。蒙兀室韦苏木居民潘乐杰,2009年开始经营家庭游,开业第一年就收入5万多元。

    潘乐杰的家庭游越办越红火。“今年旅游旺季,我家每天接待游客一二百人,营业额日均都在一万元左右。游客大多来自北京、上海、广东、香港及周边省市。”潘乐杰说。毫无疑问,独具特色的民俗游已然吸粉无数。

    都说让疲惫不堪的身躯与心灵放松的最好方式,就是“回到自然”。眼下,恩和俄罗斯民族乡“老白家”的民宿,每天都在接待全国各地沉浸式、体验式旅游的游客。

    “老白”名叫缪志武,安徽人。多年前来到额尔古纳后,他就喜欢上了这里的蓝天、绿草和白桦林。用他的话说,在额尔古纳找到了从未有过的轻松和惬意。

    缪志武选择留在了额尔古纳,定居在恩和。依托这里的自然人文景观,他经营一家温馨的乡村民宿。如今,“老白家”的民宿走红网络,越来越多的人慕名而来。

    “很多游客在网上看到我家的民宿图片和视频,提前打电话预订房间和餐饮,这几年客人络绎不绝。”缪志武说道,他非常注重顾客的住宿体验,想让游客在看风景的同时,能体验到不一样的生活方式。

    群山连绵,绿茵成锦,风光秀丽……额尔古纳依托优美的生态环境、优良的空气质量,形成了一批批富有特色的家庭游、民宿等产业集群。其中,独具民族特色的“访俄户”体验游,是不少游客来额尔古纳的必选项目之一。

    走进喀秋莎俄罗斯族民俗体验馆,伴随着欢快的手风琴旋律,俄罗斯族女子唱着、跳着,热情地让游客品尝列巴,以独有的方式迎接远方的客人。

    喀秋莎“访俄户”的经营者董月莲,是土生土长的俄罗斯族。到今年,她的民俗体验馆已经营了8个年头。

    在董月莲家,游客们可以伴随着优美动听的俄罗斯民族乐曲,同主人一起跳欢快的俄罗斯族民间舞蹈,玩撞彩蛋、抢棍等俄罗斯族传统游戏,还可以品尝俄罗斯族传统美食。

    除常规体验活动外,喀秋莎俄罗斯族民俗体验馆还开设了俄语小课堂,教游客一些日常用的俄语,讲悠久的民族历史故事,在寓教于乐中让游客感受民族文化的魅力。


    在额尔古纳市,如今越来越多的“访俄户”与当地生态、文创、餐饮娱乐等资源融合,成为城乡经济发展的新引擎。“访俄户”为游客提供的,不仅是单纯的玩,更拓展了多元的消费场景,“访俄户+美食”“访俄户+研学”等业态为文旅发展注入了新动能。

    2024-08-15
  •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梅里斯达斡尔族区哈拉新村:民族风带动旅游火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中国式现代化·走进乡村看振兴】

    “清水河边有歌声,我急急忙忙走过去……”悠扬欢快的歌声从排练室飘出,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梅里斯达斡尔族区哈拉新村的村民们身穿特色民族服饰,闻歌起舞。

    “看,这个动作是照镜子,手这样摆来摆去是表示开心……”哈拉新村舞蹈队领队李凤华边示范边讲解,“61岁了,做梦都没想过能有今天这样的好生活。”

    哈拉,达斡尔语意为“冰道”。哈拉村是一个有着300年历史的少数民族村落,村民70%为达斡尔族。1998年,一场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将哈拉村冲毁。在社会各界帮助下,村民建起新家园,此后更名为哈拉新村。

    “虽然住进新房,可日子还是紧巴巴。”李凤华家里有两亩多地,加上在周边打点零工,一年也就七八千元。“那会儿,一听村里有来卖冰棍的,怕孩子要,就赶紧拽进屋。母鸡下蛋舍不得吃,攒十个八个就卖,补贴家用。”

    由于地少人多、收入渠道单一等原因,2013年哈拉新村被认定为贫困村。

    “村里517户1061人,总共才3100多亩地,人均两亩半地,大多时候还是靠天吃饭,怎么用力干,收入还是增长慢。”哈拉新村党支部副书记、村委会主任多雪英接过话茬,“要不是党和国家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好政策,咱还得待在穷窝子里。”

    据了解,近年来,依托民族特色和生态资源,梅里斯达斡尔族区将哈拉新村列为全区重点打造的旅游品牌,累计投入两亿元建设游客接待中心、民居民宿、栈道等基础设施,每年举办达斡尔族盛大的传统节日“库木勒”节,打造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大力扶持发展乡村旅游。

    不过,发展乡村旅游对当地村民来说还很陌生。“咱这农村有啥好看的?能有人来?”有的村民听了直撇嘴。

    “自己人待习惯了,外面人觉得新鲜。村东头挨着嫩江,还有一片美丽的草原,从市区开车也就20多分钟,现在大家都愿意到乡村来过周末。有条件的,还可以把房子拾掇拾掇,开个饭店、民宿。”村民议事会上,多雪英卖力动员。但村民还是有些顾虑:“怕不行,赔钱咋整。”

    村民有疑虑,村“两委”干部先带头干。多雪英还记得第一次接待游客,自己任解说员,村党支部委员当厨师,村民代表备菜,村会计是采购员,就这样开了张。慢慢地,越来越多的游客被哈拉新村浓郁的达斡尔民族风情所吸引。

    2023年,梅里斯达斡尔族区政府投资建设哈拉新村基础设施,升级改造景区,引进阿木勒风情酒店项目和力汇乐园项目。营地咖啡、无动力游乐设施、农业观光体验……丰富的休闲娱乐业态不断满足游客多元旅游需求。

    “几乎每天都满客,需要提前预约才能订到位置。”一家营地咖啡负责人高檬说,在这里,三五好友,赏美景、品咖啡,尽情享受恬静的乡村生活。

    穿行于哈拉新村街道,路面平整干净,道路两旁新栽的树苗正茁壮生长。在今年第六届黑龙江省旅游产业发展大会上,哈拉新村成为参观点之一。大会筹备阶段,政府投资700多万元用于哈拉新村基础设施升级改造,包括路面翻新、房屋粉刷、环境整治等。

    这两年村里旅游越来越红火,村民们一个接一个地开起民宿。村民康淑珍家中,墙上贴着喜庆的年画,窗台上四季海棠、天竺葵、芙蓉开得正艳,炕面一尘不染,一个用了几十年的老式炕柜见证了村子的新变化。

    “前些年开过民宿,生意也挺不错,后来老伴生病,顾不上了。老伴去世后,儿子儿媳出门打工,房子一直空着,今年我跟多书记报名接着做民宿。”如果不说,很难看出康淑珍已76岁。打扫屋子、收拾菜园,她干起活儿来一点不含糊,柳蒿芽汤、稷子米饭、荞麦面条、手把羊肉……达斡尔族拿手菜也不在话下。“生意好的话,想让儿子儿媳回家来一起干。”康淑珍爽朗一笑。

    不仅康淑珍,除了原有十多家村民开民宿外,今年又有四十多户村民踊跃报名。

    据了解,本届黑龙江省旅游产业发展大会期间,村里接待游客34.3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5150万元。“村民们吃上‘旅游饭’,心里乐开了花。接下来,我们将按照‘托管经营+租金分红’的发展思路,继续盘活闲置房屋,开发更多民宿和餐饮,带动周边村民增加收入。”采访中,多雪英的电话不断,有公司找她合作洽谈,有旅行团预定行程……

    “哈拉新村是首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欢迎大家闲暇时间来做客……”傍晚,忙完一天工作的多雪英,又开始在直播间与粉丝互动,宣传哈拉新村。

    “未来计划在村口空地新建一处大型停车场,缓解旅游高峰期停车压力……我们对哈拉新村未来发展信心十足呢。”多雪英指着远处空地,坚定地说。

    2024-08-14

  • 首 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尾 页  

    版权声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5 8629 6259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1696号 蒙ICP备160010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