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是21世纪进入第三个10年的开端。无论从什么角度来说,这一年总是不同寻常。
“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这是每一个人的期待。这一年,“双减”政策的出台无疑是教育界的年度“C位”,它正在改变着一个行业,也在重塑每一个家庭。在这之后,“依法带娃”家事变国事,体育在学校生活中的地位越来越高。
在疫情的影响下,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受到了影响,校园也不例外。这一年,当狡猾的病毒进入校园,人们看到的是学校迅速的响应、年轻人的勇气与担当。生在Z时代,平视世界的一代迎来了“大思政”,一个又一个破防的瞬间,也是塑造强国一代的思政课。
教育是国之大计,也是民心所向。
这一年,国家制定了新的目标,要在“十四五”时期将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提高到11.3年。小小的数字,是教育背后的巨大人口红利。作为另一种教育类型,职业教育正在突破社会的偏见和学历的“天花板”。“命运置她于高崖,她赠人间以芬芳”,“燃灯校长”张桂梅用一个普通教育工作者的坚守,一个人感动一个国家。
2021年就要过去了。
在围棋界,高手们都有“复盘”的习惯,其实,“复盘”就是一种反思。在反复推演过程中,高手们发现问题、总结经验,以便调整和提高。教育在这个时刻也需要“复盘”,总结得与失,并找到变革的新起点。
所有的改变都为了教育变成更好、更理想的样子:孩子们的身心能更加愉悦,老师们静心地研究教学,而高校中不断孕育着科学突破……
---------------
年度“C位”
“双减”成效已经显现
如果给2021年的教育事件来个大合影的话,那么站在“C位”的一定得是“双减”。
今年5月21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明确提出对存在不符合资质、管理混乱、借机敛财、与学校勾连牟利等问题的机构,要严肃查处,7月24日这一文件由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
随后,多地的配套措施也纷纷落地,从作业到课堂、从学生到老师、从家庭到社会,席卷全国的一系列调整和改变迅速出现。
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繁重由来已久,“培训乱象”“唯恐孩子输在分数竞争的起跑线上”不仅是学生家长的心头之痛,也成了基础教育之痛。
“双减”之后学生的负担减了吗?
最显而易见的变化出现在学科类培训市场。
12月底,教育部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双减”政策落地之后,学科类培训大幅压减,目前线下校外培训机构已压减83.8%,线上校外培训机构已压减84.1%。留下的培训机构一部分转为非营利性机构,实行政府指导价,为人民群众提供公益服务;不适合转非的将被进一步注销。
学科类培训市场的这一变化意味着,成千上万的中小学生从繁重的课外培训中解放了出来,他们有了周末和假期,那个被称为“剧场效应”的教育内卷链条正在断裂。
同时,学生的校内作业负担也在减轻。
教育部相关司局负责人介绍,目前,学生的过重作业负担问题得到了初步解决。据统计,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书面作业的学生占比,由“双减”前的46%提高到目前的90%以上。99.6%的学生家长反映,本学期教师没有再给家长布置作业,或者要求家长批改作业。
值得关注的是,“减”只是手段,而政策最终要达到的目标是厘清教育体系,强化学校的教育主阵地作用。
全国各地都在行动。比如,北京市正在大面积、大比例地推进干部教师的轮岗;上海市义务教育课后服务推行了“5+2”模式,即每周5个工作日,每天至少2小时……
“双减”撬动基础教育的整体变革正在成为现实。也是在12月,教育部等九部门印发了《“十四五”县域普通高中发展提升行动计划》,从生源保障、教师队伍建设、托管帮扶、标准化建设等方面,为“重振县中”给出了一揽子的顶层设计。
教育生态正在净化,基础教育的改革正在向纵深发展,“双减”背景下的教育发展的新格局正在构建。
“平视一代”迎来大思政
“70后、80后、90后、00后,他们走出去看世界之前,中国已经可以平视这个世界了,也不像我们当年那么‘土’了……”今年3月6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看望参加全国政协会议的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时这样说。
平视世界的一代是自信的一代。他们的自信源自祖国的强大,以及面对大变局、大考验时国家的淡定与从容。
如何把平视世界的一代身上自带的自信转变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成为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道待破之题。
10年前的北大女生宋玺在学校是多面手:校园歌手、电台主播、运动达人,但是她却觉得这一切“有些浮躁和无聊,缺少某种沉甸甸的价值和意义”。
2015年,她走上了一条让自己“吃苦”的道路——走入军营。
2016年年底,宋玺成为唯一一名女陆战队员,随中国海军编队赴亚丁湾执行护航任务。退役返校后,宋玺成为海军宣传员、北大兼职辅导员,她登上了学校的思政课讲台讲述自己的故事。
在宋玺入伍的2015年,全国有80万大学生报名参军;到了2020年,这个数字变成了120万。
正如宋玺所说:“训练时淌下的每滴汗水,海上漂泊时的每分寂寞,晕船的疲惫,受伤的痛楚,都有了宏大的意义。那就是个人成长依托民族命运,人生价值汇入时代洪流。”
去年那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成为摆在全国人民面前的一道难题。而通过亲身经历这场惊心动魄的抗疫大战,不少老师都深切体会到,疫情防控既带来了挑战,更蕴含着机遇,更是一堂大思政课。
“大思政课”之大,不仅在课堂,也在课外。
教育“小数字”
释放人才“红利”
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介绍了我国“十四五”时期的主要目标任务,其中提到,要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深化教育改革,实施教育提质扩容工程,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提高到11.3年。
对一个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来说,劳动年龄人口受教育年限到底有多重要?
美国国家经济研究署对146个国家1950年-2010年的相关数据分析发现,人均受教育年限每增加1年,由此转化而来的经济总量至少增加2%;世界银行相关研究也表明,劳动力人均受教育时间每增加1年,国内生产总值就会增加9%。
2020年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为10.8年,距离这个目标还有0.5年的差距。
这0.5年的距离能如期实现吗?
教育部相关司局负责人曾经算了一笔账:近年来,教育快速发展。尤其是基础教育高水平普及,以及高等教育规模扩大和普及程度快速提升的大力推动下,我国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自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以来,实现了年均0.1年以上的增长。
而2020年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已经达到91.2%,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4.4%,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3.8年。到2025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力争提升到60%。这位负责人从动态的发展趋势来看,目标能够如期实现。
多年来国家对教育的投入,终于让人口红利慢慢转化为人才红利。
职业教育打破学历的天花板
今年4月,全国职业教育大会在北京召开。伴随着分类考试招生、“1+X”证书制度试点、国家学分银行等改革举措,职业教育发展迎来了又一个春天。
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2019年国务院颁布《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以来,我国职业教育走上了提质培优、增值赋能的道路,职业教育面貌发生格局性变化。
“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的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方案开篇的一句话,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打开了广阔空间。
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职业教育功不可没,已为各行各业累计培养输送2亿多高素质劳动者。在服务现代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等领域上,一线新增从业人员70%以上来自于职业院校毕业生,职业教育社会认可度显著提升。
然而,由于缺乏清晰合理的分类标准,学历的“天花板”一直存在,职业教育一直被视为普通教育的“附属品”。在一些人心中,职业教育“低人一等”。
这一局面有望得到改变。
今年1月,教育部先后印发了《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管理办法(试行)》《本科层次职业学校设置标准(试行)》,职业本科开始走向全面实践。目前,全国共有32所本科职业学校,均已开始招生。
而今年年底,国务院学位办印发的《关于做好本科层次职业学校学士学位授权与授予工作意见》的出台,更是让“打破天花板”的计划有了实质性的政策突破:职业本科纳入现有学士学位工作体系,按学科门类授予学士学位,学士学位证书格式一致。更重要的是,普通本科和职业本科的证书,在就业、考研、考公等方面具有同样效力。
事实上,人们对于职业教育学历价值的关注与讨论,根本原因在于对职业教育学有所得、学有所用的期待。
如今,职业教育的提速发展不仅给更多青年提供了接受教育的机会,而且能切实促进更多青年更好地就业,更是让国家走向了依托技能人才高质量发展的轨道。
“顶流”教师张桂梅
一人感动全中国
2021年张桂梅获得了很多奖。
2月,张桂梅被评为了“感动中国2020年度人物”、同月,她又荣获了“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荣誉称号、6月29日,她被党中央授予了“七一勋章”、11月,张桂梅获全国道德模范荣誉称号……
张桂梅是云南省丽江市华坪女子高级中学党支部书记、校长,此前她还入选了2020年“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名单,并被中宣部授予时代楷模称号。
拿了如此众多“天花板”级的奖项,虽然不是明星大腕,张桂梅却当之无愧地成为了众多国人心目中的“顶流”,张桂梅的事迹已经家喻户晓。
张桂梅身上的什么特质最能打动人?
人们首先动容于她的故事。
张桂梅带着女孩子们改变命运的方式很“苦”——无非是拼尽全力。张桂梅所在的学校是全国第一所全免费女高,12年间,她帮1800多名女孩圆梦大学。
但是真正让人们动容的不仅仅是这一份“苦”,还有她面对艰难困苦时坦然接受的态度,以及在困苦面前所流露出来的永不磨灭的希望。
不久前,新华社客户端上发出了张桂梅给年轻人的一封回信,有人问了张桂梅这样的问题:“我觉得我的人生可能就是这样了,我很辛苦,我是不是应该认命了?”
张桂梅这样回答:“没有人愿意经历严寒,但它经常不请自来,不经选择;也很少人敢确信未来一帆风顺,但如果你经历过和见过,你就会相信,并且愿意把它强烈地送给别人,让身边人都感受到。”“我相信,人生在必经的‘寒冬’里,也带着必然的希望。”
如果改变需要力量,那么这力量一定来自希望。张桂梅身上那份近乎执拗的“希望”带给了她身边的女孩子走出大山的力量。
在一次获奖演讲中,张桂梅第一句话就是:“我是一名普通的人民教师”。
的确,无论有多少荣誉加身,张桂梅总让人首先想到她是一名教师。有人说教育的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召唤另一个灵魂。
一个伟大的灵魂必定蕴含着无穷的力量。正如张桂梅的华坪女校震撼人心的誓词所说的那样:“我生来就是高山而非溪流,我欲于群峰之巅俯视平庸的沟壑。我生来就是人杰而非草芥,我站在伟人之肩藐视卑微的懦夫!”
张桂梅就是在用倾尽自己所有的方式影响和点燃着大山里的孩子们。同时,她也点亮了国人心中对教育的希望。
体育中考改革
破解“唯分数论”
去年12月,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王登峰提出,从2021年起,绝大多数省份体育中考分值会大幅增加。
今年多个省份陆续出台具体政策,“提分”成了各地政策的一大亮点。比如,河南提出,从2024年起,该省中招体育考试总分值将由目前的70分提高到100分;内蒙古提出,到2025年内蒙古中考体育考试分值将提升至80分;北京市新版的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考核评价方案,也将分数提高到了70分。
其实这两年全国有不少地方都在尝试和探索体育中考改革,不过在今年的“双减”政策背景下,体育中考改革的意义更加不同了。从表面看,是体育中考分数的增加,而究其本质,却是破解“唯分数论”的功利化、短视化问题的一把钥匙。
梳理各地的新政可以发现,各地改革措施中都着重突出了过程性评价。以北京为例,北京市提出将在四年级、六年级、八年级第一学期进行体质健康考核,包括体重指数、肺活量、50米跑、坐位体前屈、1分钟跳绳、1分钟仰卧起坐等。北京市教委新闻发言人李奕介绍,这些项目并非是新增内容,考核只是更加强调过程的积累和国家基本健康标准的达成。这部分占分是30分,每次10分,而且学生只要达到良好及以上就可以得满分,重在引导孩子和家长尽早关注孩子体质健康的目标达成度。
即使是现场考试的部分,北京也大大增加了学生选择的项目,共有22项,比以往增加了14项,学生可以从中选择4项进行考试,有了更多选择,大大增加了学生拿高分、拿满分的几率。
从某种意义上说,体育中考改革与“双减”政策是相互呼应的,当孩子们从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中解放出来后,他们的身影又出现在了运动场上,锻炼筋骨、挥洒汗水。
无体育,不教育。
“健康第一”的理念正在成为现实,体育已经成为撬动应试链条的杠杆,使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得以真正落在实处。
改变的效果已经显现,据教育部最新披露的数据显示,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总体呈现“逐步提升”的趋势,其中,优良率由2016年的26.5%上升至目前的33%,上升了6.5个百分点。各学段学生超重和肥胖比例、视力不良率比例均呈现出了逐年下降的趋势。
“依法带娃”
家事变国事
今年10月23日,全国人大通过了家庭教育促进法,并从明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这是我国首次就家庭教育进行立法,在家庭教育事业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家庭教育促进法首先把家庭教育放在了法律高度,以往那些“家门内”爸爸妈妈和孩子之间发生的“家务事”一跃成为了重要的“国事”。
家庭教育不再是可有可无的事情,家长们要在法律的框架下承担起家庭教育的主体责任。从此之后,家长们要“依法带娃”了。
另外,家庭教育促进法还突出了“促进”两字,法律条文中专门有“国家支持”一章,明确了国家的责任,同时也明确了从省级到县级以及企事业单位、群团组织等各机构对家庭教育都有责任,要给予大力支持。
家庭教育促进法的出台与其说是一次立法,不如说是一次教育。
曾几何时,家庭教育在两个极端间摇摆,一端是“鸡娃”,一端是“放养”,无论站在哪一端,家长都简单粗暴地认为自己是对的,在争论和摇摆中,家长的身份也模糊了,他们时而像保姆、时而像老师、时而像监工、时而像看客,在混乱的角色中,家庭教育中的越界与缺位交织存在,巨大的内耗带来巨大的焦虑……
现在,借由法律的出台,全社会把与家庭教育相关的诸多问题摆在了桌面上,在一次次的分析和讨论中,家庭教育的界限更加清晰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要各安其位、各司其职,把学知识的事情交给学校,让生活教育在家庭中真正发生,而校外教育则以实践性的教育为主;家长的职责也清晰了,就像法律条文中规定的那样: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为促进未成年人全面健康成长,对其实施的道德品质、身体素质、生活技能、文化修养、行为习惯等方面的培育、引导和影响。
所有的改变已经发生,改变的初心是为了孩子更好的成长,也为了我们共同拥有一个更好的明天。
校园中的疫情大考
这一年,全国的校园都经受了一次疫情大考。
今年4月,教育部要求部署做好教育系统新冠病毒疫苗接种工作。从此,全国校园拉开了学生疫苗接种工作的大幕。
截至11月,全国18岁以上学生新冠疫苗接种率已达95%以上。我国3—11岁人群已接种新冠病毒疫苗8439.5万人,加强免疫已接种4944万人。
而在校园里,如何在从严从紧、科学精准的疫情防控下保障学校按时、安全的开学,开展教学工作,成为了各地学校需要面对的一场大考。
核酸检测、接种疫苗已成为了不少学校的“标配”。然而,狡猾的病毒依然进入了校园,学校的迅速响应、师生的暖心举动更是频频成为网络热议的话题。
在校园封校后,大连海事大学“各种宠学生”。不仅早餐提供免费鸡蛋,午餐、晚餐各餐厅还为就餐同学免费送大鸡腿。一天深夜,有学生留言“想吃糖葫芦,食堂可以卖嘛?”学校后勤老师回复称:“我们争取帮到你。”没想到,糖葫芦就因为一个学生的留言在学校急速“上架”了。
疫情突如其来,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予以封闭管理。近1小时,近500名学生志愿者火速集结。“我是党员,我先上。”“我是医学生,让我上。”……而在核酸检测现场,在校师生佩戴口罩排队,秩序井然,还有人边看书边排队。
如今,人们迎来了又一个伴随着疫情的冬季,校园防控仍在进行时。
每一个寒冬都会过去,每一个春天都会到来。
责任编辑:延菁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