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屏障”永驻永固——2022年自治区两会特稿之一
来源:内蒙古晨报
更新时间:2022-01-17
镜头一:隆冬时节,乌梁素海万顷空明,如同一幅曼妙的水墨画卷铺展在天地间。
镜头二:驻守在中俄边境一线的呼伦贝尔边境管理支队室韦边境派出所民警冒严寒、踏积雪,步行巡边,并为沿途受严寒侵蚀的界碑描红添色。
……
作为祖国北部边疆的一道亮丽风景线,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是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为内蒙古量身定制的战略定位和行动纲领,是内蒙古对国家政治安全、边疆安宁、生态安全所肩负的重大责任。
全区上下牢记嘱托、勇担使命,坚定不移推进“两个屏障”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从保护到修复,从制度到实践,内蒙古把生态责任担在肩上、落到实处,矢志不渝将万里绿色长城铺展在祖国正北方。
从界河沿岸到莽莽林海,从广袤草原到沙漠戈壁,一批又一批共和国卫士,用生命和忠诚为祖国北疆筑起“钢铁长城”。各族干部群众像珍视自己的生命一样珍视民族团结,边疆稳固之根越扎越深!
向绿而行,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层林叠翠
绿色是内蒙古的底色和价值,生态是内蒙古的责任和潜力。
驱车穿过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白彦花镇,沿着乌拉山脚下的水泥路疾驰,远远就看到一块黄褐色的巨石,上面刻着“乌梁素海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工程”。
作为黄河流域最大的功能性湿地,乌梁素海承担着黄河水量调节、防凌防汛、水质净化的重要功能,是黄河的“自然之肾”。然而,由于自然和人为原因,“自然之肾”曾经一度变为“生态之患”。当地居民告诉记者:“污染最严重的时候,每次路过乌拉特前旗,只要闻到腥臭的味道,就知道是到乌梁素海了。”
“乌梁素海问题在水里,根源在岸上。”巴彦淖尔市实施了乌兰布和沙漠综合治理、黄河生态廊道治理、乌拉山南北麓生态建设工程、乌梁素海东岸荒漠草原修复治理等工程,在乌梁素海外围建起一道绿色屏障。同时,生态补水、污水处理、控制和减少农业面源等治理齐头并进。从保护一个湖到保护一个生态系统,乌梁素海综合治理深刻揭示了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的理念,也是内蒙古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中迈出的重要一步。
内蒙古生态状况如何,不仅关系全区各族群众生存和发展,而且关系华北、东北、西北乃至全国的生态安全。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是内蒙古干部群众始终铭记于心的“国之大者”。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生态环境保护是为民造福的百年大计,已成为全区上下的共识。
君子弃瑕以拔才,壮士断腕以全质。冷静而深刻的思考后,自治区党委、政府运笔出锋——
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大力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强化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持续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制定发布《构筑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规划(2020-2035年)》,构建“一线一区两带”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总体布局,以重点区域突破带动全域生态环境改善,实现山水林田湖草沙统筹治理。
全面推行林长制,明确党政领导干部保护发展森林草原湿地资源目标责任,构建党政同责、属地负责、部门协同、源头治理、奖惩严明、全域覆盖的长效机制。
坚持把保护黄河母亲河摆在突出位置,全方位贯彻“四水四定”原则,一体推进环境问题整治、深度节水控水、生态保护修复,着力改善流域生态面貌。
……
着眼大局的思考、斩钉截铁的决心和精准发力的举措,量变累积成质变:“三区三线”划定工作全面完成,全区一半以上国土面积划入生态保护红线;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大保护大治理成效初显。“一湖两海”综合治理取得积极进展,察汗淖尔治理工作全面推开;重点行业领域绿色化改造有序推进,能耗双控硬约束有力落实,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成效明显,扭转了资源环境约束性指标失控状况。
每年4月上旬,锡林郭勒盟草原便开始了“带薪休假”,全盟各地根据牧草返青时间进行不少于30天的休牧,并对实施休牧的牧户发放补贴。当地政府科学核定载畜量,并推广更精细、智能的养殖方式,牧民的收入不降反增。
昔日的荒凉瀚海毛乌素沙地,如今每到夏季便生机勃勃。追逐绿色梦想,从宝日勒岱到殷玉珍等治沙楷模们在与沙漠斗争的半个多世纪里,鄂尔多斯人前赴后继,磨砺出让世人钦佩的勇气和智慧。
浩浩乎山川如画,荡荡乎江河倾心。“十三五”期间,全区林业建设、草原建设和沙化土地治理面积均居全国第一,森林覆盖率和草原综合植被盖度分别达到23%和45%。
全区各族干部群众读懂了绿水青山的分量,坚决守好这方碧绿、这片蔚蓝、这份纯净,祖国北疆这道亮丽风景线的“颜值”更高、根基更厚、成色更实。
守望相助,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坚如磐石
地处祖国北疆,横跨“三北”,内联八省,外邻俄蒙,内蒙古是祖国的“北大门”、首都的“护城河”,在全国安全稳定大局中的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1月1日,阿拉善边境管理支队塔木素布拉格边境派出所居边护边堡垒户尼玛老人早早起来,为儿子哈达布和准备望远镜、棉大衣等巡边用具。
阿拉善边境管理支队辖区地形复杂、地域辽阔,稳边固防工作面临诸多现实挑战。“居边护边堡垒户工程”应运而生,成立治保会、联防队等群防组织89个,辐射带动边民群众500余人。
在内蒙古,有许许多多像尼玛母子一样的牧民护边员,他们和广大解放军指战员、公安边防民警以及各族干部群众,共同筑起国家安全、社会稳定、边境安宁的“三道防线”。
国必有边,边必设防。内蒙古讲大局、担使命,必须肩负起、履行好守卫祖国北部边疆的重大政治责任。
深冬,大兴安岭西南山麓的阿尔山市三角山地区,国门边的一条雪径上,印着一支巡逻队伍深深的足迹。驻守在这里的内蒙古边防某团官兵,踏着齐膝深的积雪艰难跋涉,巡逻在绵延曲折的中蒙边境线上。在天寒地冻的边境牧区,“草原110”穿梭在草原与戈壁之间、村镇与牧户之间、民警与群众之间,筑牢祖国八千里北疆安全稳定屏障。
平安,是民心所寄。
蒙古包哨所、“24小时警局”等特色警务,着力构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形成多元化化解矛盾、全方位守护平安、零距离服务群众的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公安机关秉承破案打击和追赃挽损并重的理念,争分夺秒拦截被骗资金,切实守护好群众的“钱袋子”。“昆仑2021”“净网2021”等系列专项行动取得喜人战果,让人民群众的安全感更有保障。2021年,全区共破获刑事案件33092起,同比上升28.4%。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扎实开展“百万警进千万家”活动,2021年,累计走访群众140万户,排查化解矛盾纠纷7.8万起。
数字的背后,是内蒙古各族干部群众调准时间表、对照路线图,北疆“钢铁长城”越筑越牢。
稳定,是发展之基。内蒙古讲大局、担使命,必须肩负起、履行好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重大政治责任。
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我区大力弘扬民族团结的光荣传统,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充分发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优势,坚定不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大力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守望相助的洪荒伟力,凝聚起共同守卫祖国边疆、共同创造美好生活的磅礴力量。
位于呼伦贝尔市额尔古纳市的蒙兀室韦苏木,民族团结广场、民族文化园等民族融合特色景点远近闻名,400多户人家从事旅游相关产业,各族群众日子越过越红火。
2021年9月,包头市首批30个“红石榴家园”试点社区正式确定,通过组建党员带头、各族群众共同参与的“红石榴”志愿服务队,为居民提供法律咨询、心理咨询等常态化服务。
“无边的草海根脉相连,辽阔大地山川绵延。各族儿女携手同心,守望相助幸福永远。”一首深情的《守望相助》,唱出了内蒙古各族儿女手拉手、心连心,共同创造美好未来的心声。
登高望远,在绿水青山间探寻发展“最大公约数”,在守望相助中画出“最大同心圆”,内蒙古“两个屏障”建设,踔厉奋发,蹄疾步稳,永驻永固!
责任编辑:张淇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