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底“冷战遗孽”北约之三:热衷集团对抗的变态思维
 来源:新华网  更新时间:2022-04-24

  仔细回顾北约成立与扩张的历史经纬,不难看出这一组织自始就是一个由美国拉帮结伙结成的小圈子,为的是在冷战中搞集团对抗。如今冷战已经结束30余年,以美国为首的北约为了证明其存在的必要性,仍在不断鼓吹集团对抗。“冷战的遗孽”正在全球策动“新冷战”。

  延续冷战思维

  冷战初期,美国、英国、法国、意大利等12国于1949年在华盛顿签订《北大西洋公约》。公约规定,缔约国任何一方若遭到武装攻击,应视为对全体缔约国的攻击。这些国家由此形成军事联盟。面对来自北约的压力,以苏联为首的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于1955年成立华沙条约组织,从而在欧洲形成两大集团对立的局面。

  随着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华约解散、苏联解体、冷战结束,人们本以为北约也会与华约一样退出历史舞台,更安全的欧洲秩序和世界秩序即将到来。但出人意料的是,北约不但没有解散,反而不断扩张。冷战40余年中,北约仅吸收希腊、土耳其、联邦德国和西班牙4国。而苏联解体后,北约陆续吸纳十多个国家,目前成员国已达30个。

  北约号称坚持“门户开放”政策,但北约的所谓“门户开放”存在种种复杂标准,其中一些标准模棱两可,比如政治经济条件和北约成员国相似、有意愿为北约军事做贡献等。美国智库兰德公司的一篇报告道出了实情:北约的“门户开放”政策是面向那些“听信美国及其盟友话语的国家”。

  分析人士认为,北约中实际掌握话语权的是美国,只有认同所谓“自由民主”价值观的国家才能得到美国批准加入北约。这种以意识形态划线的做法是冷战思维的延续。俄罗斯曾提出加入北约被拒就是例证。

  热衷制造对抗

  北约内部在冷战结束后对其存续和战略目标也有不小的争论,但北约通过多次更新其战略概念阐释其存在意义,对冲了内部的“离心力”。审视北约这些战略概念的演变,不难看出其核心就是持续不断地塑造新的敌人并与之对抗。

  1991年,北约罗马峰会通过《联盟的新战略概念》。由于苏联的威胁已经消失,考虑到当年海湾战争的因素,北约把有关应对威胁的表述宽泛化,内容涵盖应对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等国际危机事件。

  1999年,科索沃战争爆发,北约战略概念中又添加了处理地区危机的职能。

  2001年“9·11”恐怖袭击事件后,反恐成为全球热点。北约在几年后更新战略概念时又添加了应对恐怖主义威胁的内容。

  2021年,北约抛出新的战略概念“北约2030年议程”,在将俄罗斯列为主要对手的同时炒作“中国威胁”,宣称要减少各成员国在威胁认知上的差异,要加强政治融合。

  可以看到,北约的目光早已不再局限于欧洲范围,它的黑手越伸越长,从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利比亚战争到眼下的俄乌冲突乃至“印太地区”,北约不断鼓噪威胁和对抗。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教授罗伯特·韦德在一篇分析文章中写道,渲染外部敌人的威胁,实际上是为了黏合北约内部成员。

  不少分析人士认为,美国一再为乌克兰局势“火上浇油”,促使俄乌冲突升级,目的之一就是迫使欧洲抛开在北约战略概念上的分歧,加强欧洲与美国的政策捆绑,这样自然就能消解北约冷战以来的“身份危机”。德国《商报》评论,这场冲突对“脑死亡”的北约起到了起死回生的效果。

  违背历史潮流

  一些媒体和分析人士指出,北约作为冷战产物,秉承过时的冷战思维和意识形态偏见,搞集团对抗,追求“绝对安全”,是逆历史潮流而动。包括在俄乌冲突中的“拱火”行为,北约的所作所为毒害地区与世界和平稳定,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安全隐患,违背广大发展中国家意愿。

  美国《外交官》杂志指出,大部分发展中国家在应对乌克兰危机上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有着明显分歧,“这些国家的态度反映了对加剧地缘政治对抗做法的警惕”。

  拉丁美洲新闻社评论,俄乌局势紧张时北约和七国集团召开峰会,北约谈论武器,七国集团甚至没有停下来看看通胀水平、失业率、新冠疫情以及世界各地的大量难民。在布鲁塞尔,他们只谈论火药,而不是食品或药品。

  挪威东南大学教授、《全球政治中的俄罗斯》杂志编辑格伦·迪森发表的分析文章认为,世界正向多极时代转变,北约却自我定义为一个“永恒的力量”。在北约霸权的语境下,入侵成了人道主义干预,政变成了民主革命,而颠覆政权成了促进民主,炮舰外交成了航行自由,酷刑成了强化审讯技巧,势力范围成了一批治理有方的国家,军事集团扩张成了欧洲一体化,支配成了从实力地位进行谈判,清除乌克兰媒体和政治反对派成了捍卫民主防止俄罗斯发动混合战争,而俄罗斯要求北约保证不搞扩张主义则成了侵犯民主与主权。

责任编辑:凡心

版权声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5 8629 6259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1696号 蒙ICP备160010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