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保姆 畜保姆”服务提质增效持续“上新”——从农牧业现代化看内蒙古高效能转型
 来源:内蒙古新闻网-《内蒙古日报》  更新时间:2023-08-11
  8月,北疆大地绿意盎然、生机勃勃。

  2023年巴彦淖尔小麦高产竞赛测产活动上传来好消息:参赛点最高亩产达到683.46公斤,创我区历史新高。

  在广袤的田野上,大型农机具驰骋田间,高产高效种植技术广泛推广,改变着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在现代化的养殖基地,新型养殖设施逐步取代了人工,带来了高效畜牧业发展模式;在家庭农场,新型职业农民成为农牧业现代化发展的生力军……

  食为政首,农为邦本。今年以来,内蒙古坚持做好扩大数量、提高质量、增加产量的文章,紧扣“地、水、种”和“粮、肉、奶”6个重点精准施策,加快推动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优质高效转型。

  粮食生产抓紧抓好

  夏日,丰收的味道正在沃野间酝酿。

  走进呼伦贝尔农垦格尼河农牧场有限公司的3.8万亩大豆统管田,一垄垄大豆苗枝繁叶茂,“精气神儿”十足。多辆大型农业机械正在进行中耕、喷施营养液和灭草药剂作业,让急需“营养”的大豆苗“吃饱喝好”。

  “我们按照作物不同的生长速度精确计算出不同地块的施肥量与灭草剂量,分区域精准施肥、施药,给大豆弱苗、小苗科学‘加餐’,保健壮促生长。”该公司第七连(队)党支部书记、队长冯晓龙说,“眼下正是大豆对磷、钾等营养元素需求量大的时候,这时候就需要追加叶面肥,让大豆豆荚饱满,从而获得高产。”

  四季轮回,岁稔年丰。6月中旬,我区主要农作物春播工作全部完成。全区粮食作物播种11277.9万亩、大豆播种1884.2万亩、油料播种1174.6万亩,均超额完成国家任务。

  数据是衡量发展成效的一把标尺,也是解读发展思路的一把钥匙。粮食生产“稳”字当头,让粮食安全的底盘更为坚实。我区一如既往运用多年来行之有效的常规性举措,又拿出新的真招实招硬招,指导各地分区分级开展农业生产,坚决落实粮播面积只增不减要求。

  ——积极释放种粮支持信号,及时分解下达国家耕地地力保护补贴、生产者补贴、农机购置补贴、耕地轮作补贴等各类惠农资金159.6亿元,充分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

  ——实施吨粮田创建、玉米单产提升和大豆油料产能提升“三大工程”,大力推广玉米密植等高产高效技术,打造500万亩粮油高产高效示范典型。

  ——20万亩新建设施农业已开工11万亩,引进北京宏福、浙江四维、国能神东等企业建设智能温室,打造14个设施农业高产高效生产示范区。

  仓廪殷实,是国家之福,是百姓之盼。内蒙古牢牢端稳中国饭碗,夯实现代农牧业发展根基,广袤田野活力无限。

  科技发力提质增效

  盛夏,黑土地绿意盎然。

  在兴安盟扎赉特旗努文木仁乡都尔本新村稻田里,种植户梁忠孝正操作着无人机,为水稻田喷施液体返青肥和防虫药剂,确保水稻健康生长。

  “以前出苗后只能靠自己两条腿粗略测算,用上无人机不但可以准确分析出保苗量等需要的数据,还可以喷药施肥,省时省力。以前一天的工作量,现在两个小时就能完成。”梁忠孝说。

  农田里充满科技范儿已经不是新鲜事儿。我区瞄准农牧业生产各环节的弱项发力攻关,不断提高农牧业综合效益和科技竞争力。

  种业强起来。创建乳业、草业2个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家肉羊遗传评估中心、肉羊生产性能测定中心落地内蒙古大学,国家肉牛生产性能测定中心落地锡林郭勒盟。启动自治区联合育种攻关,推动建设兴安盟大豆、赤峰市玉米2个生物育种制种基地。大力加强良繁基地建设,建设好9个国家级制种大县、2个自治区级制种大县和15个国家级、19个自治区级畜禽核心育种场。

  科技用起来。创建农牧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8个,22项重大引领性技术、4个主导品种、5项主推技术被纳入国家推介发布范围,全年计划年完成基层农技员知识更新培训3000人,建设180个以上长期稳定的农牧业科技示范基地。

  在通辽市科左中旗,“田成方、林成网、路相通、渠成系”的高标准农田彻底颠覆了传统的劳作方式,标准化生产和质量溯源、智慧种植、生物预警、绿色防控等农业技术省时增效。

  巴彦淖尔市依托“四级联创”“科技小院”“院地共建”等科技支撑服务平台,全力打造集“节水、降肥、减药、控膜”“农资遴选、技术研发、功能示范”为一体的现代化农业产业创新基地,多方位全过程推进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加速助力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

  一水两用,一地双收。兴安盟突泉县积极推广“稻渔综合种养”新模式,在获得稳粮、促渔、增效、提质等综合效益的同时,正成为当地农业发展转方式、调结构、促增收的新路子。

  放眼全区,农牧业生产方式在悄然改变:夯实种业基础、强化技术创新、推进模式升级……一场提质增效的变革,正在内蒙古大地蔓延开来。

  经营体系调活调优

  进入玉米灌溉期,从空中俯瞰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白泥井镇侯家营子村官牛犋南社的3000多亩土地,大小均匀的圆形喷灌区域宛如一幅幅画作。

  夏管农事正忙,但在官牛犋南社,村民悠闲,一些老年人在活动室里喝茶、唠嗑、下象棋。原来,他们不用亲自种田。

  前些年,这里还是传统的经营土地的方式:一户人家种的几十亩地,被分割成好几块,农田细碎化、分散化,每家每户单打独斗。官牛犋南社先行先试“统种共富”土地合作经营模式,着力破解耕地细碎化、种地效益低、农民老龄化等问题。

  全体社员以土地经营权入股组建合作社,村民变股东,规模化经营土地。经过4年的实践,现在村民年人均分红1.8万多元。

  今年,官牛犋南社的“统种共富”模式又上新了!

  合作社引进了当地的一家大型社会化服务公司,为3000多亩土地提供全程托管服务。“公司给我们每亩地保底1400元,还有二次分红,再加上各类政策性补贴,今年年底分红人均突破18000元不成问题。”侯家营子村党总支副书记石根小信心十足地说。

  不只是“统种共富”模式的成功实践。我区加快构建以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合作与联合为纽带、社会化服务为支撑的立体式复合型现代农牧业经营体系,保障粮食安全,推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服务更优质,种地更高效。目前,我区总结提炼出区域服务中心模式、集体经济组织服务模式、合作社联合服务模式、专项服务模式4种模式,推广社会化服务10个典型案例,在5个旗县、20个乡镇、100个村开展社会化服务集中连片示范行动。

  “田保姆”带着农民干、领着农民赚,由耕种防收产中服务向产前、产后拓展延伸,促进农业节本增效,不仅让农户省心省力,更把小农户纳入现代农业中,激发土地产出潜能。

  克什克腾旗经棚镇农业发展合作联合会建立了生产、供销、信用“三位一体”的服务平台,统筹整合所辖各村的农机力量,在所有行政村构建了镇村一体化的综合服务组织体系,为农户提供全方位、全链条的“田保姆”服务。

  中化农业MAP达拉特旗技术服务中心以测土配方施肥为核心业务,把周边的小农户、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社等生产主体吸附到一起,建立固定服务站点,开展更广泛的代耕、代种、代管、代收多环节或全过程托管服务。

  科右中旗绿之源种养殖业专业合作社努力探索解决“谁来种地、怎么种地”和“耕地适度规模化”的问题,开展先进种植技术推广、土壤改良、农机服务、农资供应、粮食收储和农畜产品销售等“田保姆畜保姆”农牧业生产多元化服务。

  集中采购农资,集成推广技术,农机驰骋沃野……我区加快调活调优经营体系,着力发展农牧业社会化服务,解决小农户干不了、干不好、干了不划算的问题,为农牧业发展增动力、添活力。

责任编辑:延菁菁

版权声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5 8629 6259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1696号 蒙ICP备160010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