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北疆文明 内蒙古发布六大遗址考古新发现
 来源:人民网  更新时间:2023-03-25

  人民网呼和浩特3月24日电(富丽娟、实习生拓宇婷)3月24日,“铲”释无字天书,探寻北疆文明——2022年度内蒙古重要考古新发现推介会在呼和浩特市举行,会议发布了2022年度内蒙古6项重大田野考古发掘项目。

  

  2022年度内蒙古重要考古新发现推介会现场。实习生拓宇婷摄

  其中,赤峰市彩陶坡遗址在西拉木伦河以南的赤峰南部地区红山文化中小型聚落遗址中颇具代表性,是“聚落与社会——红山文化社会复杂化进程研究”考古中国重大项目近期规划确定的发掘地点之一;呼和浩特市清水河县后城咀石城占地约138万平方米,距今约4300至4400年,由内城、外城以及瓮城构成,是目前内蒙古中南部地区发现的等级最高、规模最大的龙山时代石城;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右旗吉呼郎图匈奴墓群考古发掘墓葬44座,其中2022年发掘20座,此发掘初步了解了墓葬的葬俗葬制,为匈奴考古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新材料;呼和浩特市武川县坝顶遗址是北魏王朝于阴山之巅修建的大型祭祀建筑场所,体现了拓跋鲜卑对华夏传统礼制建筑的传承,同时具有北方游牧民族圣山祭祀的特征,是中国古代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之间文化交流与融合的生动实物见证;赤峰市巴林左旗辽上京遗址由北部的皇城和南部的汉城两部分组成,平面路星“日”宇形,总面积约5平方千米,是辽代营建最早,地位最重要的都城;通辽市开鲁县恒源牧场辽墓整体保存较好,随葬遗物种类丰富,是近年来辽代考古的又一次重要发现。

  以上田野考古项目是内蒙古地区新石器时代至辽代的典型文化遗址,揭示了诸遗址的基本面貌和文化特征,诠释了内蒙古地区在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与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过程中的作用。考古实物展现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绚丽多彩的中华文明,实证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

  

  考古发掘项目负责人汇报2022年度的重要考古发现。实习生拓宇婷摄

  据介绍,内蒙古地区文物古迹众多、地下埋藏文物丰富、文化积淀深厚,考古工作在紧密围绕基本建设开展抢救性考古、保障经济建设有序开展、守护文明家园的同时,积极开展以科学研究为目的的主动性考古研究工作。

  下一步,内蒙古自治区文化考古系统的工作重点是进一步做深做实“以物论史”“以史增信”两篇文章,不断提升内蒙古文物考古的影响力。将以“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考古中国”等重点项目为着力点,加大以“夏家店下层文化综合研究”为代表的主动性课题培育力度,组织开展文物建筑“三年维修计划”、文物保护数字化成果展示等重点工作,举办内蒙古考古成就展、内蒙古长城历史文化展,推出以考古发掘现场为主题的大型融媒体直播《根脉》(第二季)。将把文物考古工作作为文旅融合的切入点,主动与教育互动、与科技联姻、与创意嫁接、与旅游融合,全力推进大窑遗址、哈民遗址、萨拉乌苏遗址、居延遗址等考古公园和长城、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扎实做好辽上京和祖陵遗址、红山文化遗址群、阴山岩刻、万里茶道(内蒙古段)申遗工作,让文化遗产更好地融入当代生活,让考古成果更好地惠及人民群众。

责任编辑:延菁菁

版权声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5 8629 6259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1696号 蒙ICP备160010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