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成就,振奋人心——
在营养调控关键技术加持下,奶牛平均每天多产7公斤奶,日单产达41公斤。
使用“巴麦13号”优质专用小麦品种,每亩增产近100斤,每年为“中国碗”增添近亿斤粮食。
这力量,颠覆产业——
世界首创的“氢基熔融还原法”,每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1万吨,产生的高温可燃气体被二次利用发电,每小时向电网送电4万千瓦时。
第四代地下气化采煤技术,集建井、采煤、气化工艺于一体,实现了5个“世界首次”,让“采煤不见煤”的神奇境界变为现实。
科技创新,赋予这片热土更多的精彩、更硬的底气、更强劲的动力。
内蒙古科技创新活力从何而来?那份激励、那份感动仍历历在目——习近平总书记始终深情牵挂内蒙古的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先后3次到内蒙古考察,连续5年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历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为内蒙古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擘画蓝图。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内蒙古焕发强大的信心和崇高的使命感,聚焦习近平总书记交给内蒙古的五大任务,紧扣产业链部署创新链,不断强化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应用,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上升至全国中等创新地区梯队,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加速融合,引领北疆大地奔腾向前、亮丽蝶变。
识变应变主动作为
激活内蒙古科技创新“一池春水”
一个地区,勇于创新,才是希望的热土。
曾几何时,内蒙古产业发展依赖资源,挖煤卖煤、挖土卖土,资源密集、产业低端、结构单一,“羊煤土气”一度成为标签。
如今,一个颜值亮丽、动能强劲、产业多元,蕴藏勃勃生机的内蒙古,横亘祖国北疆。
这亮眼的变化,源于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源于面向未来的识变应变、主动作为。
内蒙古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着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支撑自治区走好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
立足创新基础薄弱、能力不足实际,内蒙古不仅勇于出硬招,更舍得下血本。
推动创新要素由“聚合”向“聚变”,让创新链条“活”起来——
布局战略科技力量,3个国家级重大创新平台落地;
紧扣8大产业集群和16条重点产业链部署创新链,一批重点科技项目、重大示范工程布局实施,集中攻克制约发展的重大关键技术难题;
实施创新型企业“双倍增双提升”行动,企业牵头实施科技重大专项比例达到83%,2022年区内龙头企业牵头组建24个创新联合体揭榜攻关。
推动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创新双轮驱动,让创新加速“跑”起来——
实施研发投入攻坚行动,“科技兴蒙30条”“人才30条”等重大政策落地,启动“揭榜挂帅”“赛马”新机制,激发创新创造活力。首次推选3家高校作为“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进一步强化科技激励的若干措施、减轻青年科研人员负担专项行动工作方案等新政接续出台,打造更富活力的科研生态。
路径打通,创新生态的“一池春水”活起来了。
紧扣产业链部署创新链
为内蒙古产业插上腾飞的翅膀
行进在今天的内蒙古大地,从工地到车间,从实验室、研发中心到工业企业、厂矿园区,创新无处不在。
时刻牢记嘱托,内蒙古明白,推动、落实、完成“五大任务”的核心力量,必然离不开科技创新。肩负高质量建设国家重要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打造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等重要使命,内蒙古统筹创新资源,全局设计,重点布局。
煤炭保有资源量、风能资源居全国第一位,太阳能资源居全国第二位,内蒙古发展现代能源经济优势得天独厚,也为新能源技术的研究推广提供了绝佳“试验场”。在鄂尔多斯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全球首个零碳产业园、内蒙古首个碳中和研究院落地;践行立足煤延伸煤超越煤战略,第四代地下气化采煤技术在唐家会矿区落地,让传统露天矿实现“采煤不见煤”的最高境界;世界首套万吨级二氧化碳制芳烃工业试验项目演绎从“一块煤”到“一匹布”的华丽蝶变;将二氧化碳永久地质封存,相当于一年“种下”1900万棵树!包钢集团200万吨碳捕获利用与封存示范项目捕集麦尔兹窑和热风炉的二氧化碳应用到工业生产、食品利用、空气制冷等其他领域,开辟出一片低碳全产业链发展的蓝海……
为“中国碗”装满“塞外粮”,以科技之翼助力农强牧兴产业腾飞。国家乳业技术创新中心致力打通“从一棵草到一杯奶”全链条技术攻关;蒙草集团牵头26家区内外相关行业单位成立创新联合体,聚焦一粒种子、一棵草的自主创新,蓄力打好种业翻身仗;以小麦和肉羊为主导产业的巴彦淖尔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初具规模,正在全力推动河套灌区研究院等十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开展品种选育、盐碱地改良等十大关键技术攻关,实施“万亩硬质小麦”“十万只肉羊高效养殖”等十大科技成果示范;克隆胚胎的生产效率提升了30%以上,移植受体妊娠率较国内技术平均效率提升1倍,去年底,两头克隆牛“优优”和“星星”的出生备受关注;浓缩乳清蛋白制备技术打破国外垄断、高产奶牛种用胚胎植入前全基因检测技术提升育种效率25%……
厚植“北疆绿”、增色“中国蓝”,科技之剑让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日益牢固。在呼伦贝尔草原,中科院A类战略先导专项“创建生态草牧业科技体系”草原牧区示范区建设如火如荼,从退化天然草地的快速恢复改良、高产稳产的人工草地建植、优质草产品加工等重点领域入手,打造生态草牧业全产业链科技支撑体系与绿色发展模式,服务我国粮食安全和生态文明建设;在兴安盟阿尔山,“森林草原防火监测预警系统研发与集成示范”科技重大专项为森林防火装上科技“慧眼”,为国家制定防灾减灾工程规划、实施防灾减灾措施,促进生态环境良性循环提供技术支撑与示范样板;内蒙古第一颗遥感卫星“内蒙古一号”发射升空,为内蒙古构建起“天上看”“地上查”“网上管”的生态监测新格局……
资源有限,创新无垠。一次次技术革新开天辟地,一场场产业变革“追风逐日”“链”上起舞,越来越多的科技成果走进应用场,转出新动能。
与国家共担当与时代同前行
创新型内蒙古建设一直在路上
五四青年节当天,内蒙古农业大学草原与资源环境学院师生代表齐聚一堂,校党委书记陈永胜带领师生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同学们的回信。
内蒙古的科技小院数量位居全国第二,内蒙古农业大学占了将近半数。这些科技小院面向农牧业领域重大需求,引领广大师生深入一线服务乡村振兴。广大师生表示,切实把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转化为服务自治区农牧业现代化建设和助推“五大任务”的强大动力和生动实践。
牢记总书记嘱托,勇立时代潮头,勇担家国重任。全区30万科技工作者不断超越自我,挑战未知,以奉献精神和家国情怀,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力争实现越来越多“从0到1”的突破。
“把科技成果运用到国家和人民需要的地方、把创新的论文写在大地上,作为科技工作者,我们责无旁贷。”自治区“一湖两海”科技重大专项项目负责人、内蒙古大学生态与环境学院教授王立新坚定地说。
随着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顺利发射,内蒙古地区的12家单位56份实验材料搭载飞船升空,一批绿色、高效、优质的种质资源正在孕育能量,为经济主战场提供航天科技支撑。
作为内蒙古承接国家“东数西算”工程的重大项目,中国电信云计算内蒙古信息园建成后,具备超过10万机架的装机能力及超过100万台服务器的云计算能力,将成为中国最大的云计算园区。
……
新时代波澜壮阔,新征程使命光荣。内蒙古将勠力同心、真抓实干,推动科技创新加快赋能高质量发展,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建成创新型内蒙古作出更大贡献。(记者白莲) 责任编辑:延菁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