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界壕:“草原长城”万里长
作者:武峰 王林喜 来源:内蒙古日报
更新时间:2023-09-28
金界壕。
▲金代耀州窑壶。
▲金代富民县铭铜钹。
▲金代龙纹滴水。
▲金上京遗址发掘出土的龙纹瓦当。
▲金上京遗址出土了皇帝御辇上的饰物——铜坐龙。
呼和温都尔段金界壕。
内蒙古自治区境内金界壕(金长城),是金朝在其北部边境修筑的界壕边堡,全长5000多公里,是规模宏大的古代军事防御工程。金界壕遗址于2001年被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长城自古以来承载着中华民族不畏艰难险阻、顽强不屈、吃苦耐劳的精神特质,凝聚了中华民族众志成城、坚韧不拔的爱国情怀。今天,金界壕已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中国古代长城建筑及军事活动的重要实物资料。
规模宏大的防御工程
在广袤的内蒙古大草原上,有一条至今800余年仍然屹立不倒的“草原长城”。它横穿草原,气势磅礴,规模宏大,这就是金界壕。
一百多年前,清末民初著名的历史学家、史地学家屠寄先生在监修《黑龙江实测图》时,发现了自黑龙江布特哈城(今内蒙古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东南至大兴安岭西麓索岳尔济山一线金界壕遗址,称其为:“金长春外堡”,从而开启了考察认识金界壕的开端。
1927年,近代国学大师王国维先生从大量的史料中对金界壕与金长城进行了深入考证,著有《金界壕考》,勾勒出金长城的大致范围与走向,为全面研究金界壕与金长城奠定了基础。之后又有许多专家、学者结合实地考察和考古发现,更加全面深入地研究金界壕与金长城。
当代学者冯永谦先生著有《金长城修筑年代辩》,比较全面地对金界壕与金长城的考察、研究结果进行梳理比对,并对修筑时间加以考证。
近几年,人们利用卫星地图图片对金界壕与金长城进行考察,发现了大量的界壕、戍堡、边堡、边壕的遗址和遗迹,使得对金界壕与金长城的认识更加全面。
从2009年开始,内蒙古自治区长城资源调查项目组共组建40多支调查队,历时四年,运用现代科学测量技术手段和地理信息系统,结合传统的文物考古调查方式,对长城及其附属建筑等文化遗存进行了规范科学认真严谨的测量,记录采集了大量翔实的信息数据资料。《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内蒙古自治区)建设保护规划纲要》中记载:内蒙古自治区境内金界壕约占全国金界壕总长度的88%,占据了全国金界壕的主体地位。
金界壕在内蒙古自治区长城中数量最多、分布最广,其长度约占内蒙古自治区长城总长度的46%,各类遗存总数约占内蒙古自治区长城的53%,分布于内蒙古自治区的呼伦贝尔市、兴安盟、锡林郭勒盟、通辽市、赤峰市、乌兰察布市、呼和浩特市、包头市等8个盟市。
金界壕是金朝为防御蒙古部南进而构筑的壕沟与堤墙组合而成的军事防御工程,在《金史》中,对这项工程记载有界壕、壕堑、壕垒、界墙、边堡等十余种称谓,元朝时称为“金长城”,修筑于金太宗天会年间(公元1123-1135年)至金章宗泰和年间(公元1201-1208年),前后历时80余年。
设施构筑别具一格
金朝是由东北地区的女真族所建立,西与西夏、蒙古等接壤,南与南宋为邻,鼎盛时期疆域包括东北、华北、关中、中原和黄淮地区以及俄罗斯的远东地区。
《金史·地理志》记载:“金之壤地封疆,东极吉里迷兀的改诸野人之境,北自蒲与路之北三千余里,火鲁火谋克地为边,右旋入泰州婆卢火所浚界壕而西,经临潢、金山,跨庆、桓、抚、昌、净州之北,出天山外,包东胜,接西夏,逾黄河……”“庆州,……北至界二十里”。
所谓“北至界”是指金朝明昌年间西北部边界,即金长城一线,而“泰州婆卢火所浚界壕”另有一线。
经考察,金界壕分为南线和北线。北线为金早期兴建,起自内蒙古根河南岸,向西穿越俄罗斯、蒙古国,止于肯特山南麓,南线为金后期兴建,史称“明昌新城”,东起内蒙古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的嫩江右岸,西端止于武川县上庙沟南的大青山。这条金界壕经过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化德县南部,属于整个金界壕南线的中段,是为防止贝加尔湖以东部族的侵扰而修的一道边墙,可谓中国最北边的长城。
据《金史》记载,金朝在熙宗天眷元年(公元1138年)以前就曾构筑界壕,至章宗承安三年(公元1198年)还在构筑,专家研究认为金界壕的构筑分为3个阶段。随着蒙古的崛起与势力范围的不断南扩,金王朝的防线也被迫不断南移,在北线界壕失去防御作用后,只好南退数百公里构筑南线界壕。
金界壕南线界壕的内侧主线大致上也是自然地理分界线,该界壕之北是牧区、之南是农区,自古以来,长城内外农牧区人们往来频繁,互为交融。
金太宗时期,行政区域统称为路,全国上下分有24路。乌兰察布市境内的金界壕在金代属西南路管领,金章宗明昌、承安年间,曾在重要地段增筑内壕、副墙,墙体夯筑。
金界壕构筑别具一格,由壕沟、界墙、戍堡、边堡和关隘等组成,形成了一套系统的军事防御工程,挖取的土方筑成界墙;戍堡建于界墙内侧,设有房舍和营库,可以屯驻少数守军,边堡是具有一定规模和设施的边防小城,金界壕虽然经历八百多年的风风雨雨,至今仍不失磅礴之势。
界壕两边交往频繁
金太宗年间,由于金所辖地区与中原地区的经济、政治、文化相互碰撞,除修筑界壕以御北方外族侵扰外,同时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积极倡导学习中原文明,对汉文化也是采用兼容并蓄的态度。
位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阿城区南郊的金上京会宁府遗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金朝修建的第一座都城,金建立初期,继承辽的“五京”建制,到金熙宗天眷元年(公元1138年),又以其兴起之地定都,是为“上京会宁府”。
金上京会宁府遗址是我国古代兼具渔猎文明和农业文明特征的一处重要的大遗址,金上京都城的格局是集当时辽、宋风格于一身,其规划理念承上启下、影响深远,对于探索认识中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金朝十分重视发展农业,视其隆兴之地东北地区为粮仓,将中原地区的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都逐渐传播过去,由于铁制农业生产工具的广泛使用,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农作物品种也日益增多。
由于有辽朝、宋朝的基础,金朝陶瓷业也比较发达。金熙宗时,原来的北方名窑如陕西耀州窑、河南均窑、河北定州窑与磁州窑也陆续恢复生产,临汝等新兴窑址,工艺各具特色。
铁制工具在金朝已广泛使用。在内蒙古东部地区及黑龙江等地,都发现了金朝的铁器。考古学家还在今东北地区挖掘出了许多金代使用的犁铧、瓠种等铁制农具,形制与中原地区相似或一致。
金朝金银业和玉器业也相当发达,有许多珍贵的文物出土。商业活动逐渐活跃,东北地区的金朝遗址和墓葬中,发现大量宋朝铜钱,可见当时与南方贸易的密切。
由于生产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促使商业日益繁盛。金朝建立不少的“榷场”,与西夏和南宋进行贸易。金朝主要向南宋输出皮革、人参、纺织品等商品,南宋向金朝输入茶、药材、丝织品等。会宁府、金中都、开封府与济南府都是当时较大的商业中心。
金中都(今北京)在金帝完颜亮正隆间成为国都后,水陆交通发达,人口迅速增加,已经是一座贸易发达的商业重镇,金大定二十九年六月(公元1189年),开始修建卢沟桥,开始定名“广利”,因跨卢沟河(即永定河),改名为卢沟桥,此桥为北京市现存古老的石造联拱桥。
公元1234年,金界壕完成了它的防御使命而成为了一段历史。金长城是金朝的大型边疆军事防御体系,在和平年代,长城的修筑实际上也促进了北方地区经济的发展。
随着长城地带的不断开发,吸引着更多的农业人口来这里定居,也促进了边疆经济的繁荣和语言、服饰、习俗等文化的碰撞、交融、发展。而金长城作为人类历史上宏伟壮观的文物,积淀和凝聚了极为深刻的文化内涵,是一座文化艺术宝库。
(本版图片均由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提供)
责任编辑:程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