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郭重实 来源:名城早报
更新时间:2023-11-09
作者:郭重实
旅游的朋友,您来过内蒙古吗?到过内蒙古东部区域的奈曼旗沙漠吗?我告诉您,这里生长着一种奇异的树种,人们称之为“怪柳”。
奈曼旗现隶属于通辽市辖制。据史书记载,其一直是我国北方少数民族聚居较为集中的地方;是我国晚清中央政府多位皇帝“册封”过的“政教合一”制度管理的县级政府所在地;近些年来考古工作者陆续在辖区发现多处“僧寺院”遗址;“少数民族王爷府”旧址;“古墓”和少数民族传统生产、狩猎和日常生活的“遗物”,甚多。可见,该旗文化传统历史较为悠久。
今,我所言沙漠中的“怪柳”,完全不同于公园湖边的“垂柳”;也有异于城市大街两侧的“绿荫柳”。据查证,这两种“柳”与我文中的“怪柳”没有“血缘”关系,不是“一家人”!之所以也被称之为“柳”,只是因为它们的枝叶有相似之处而已。民俗中还有传说,这种怪柳祖源于《西游记》中菩萨观音大师手持的“玉净瓶”中的汁液落地而生就的神树,人称“观音树”。我认为其实“树名”并不重要,索性我们还是称其为“怪柳”吧。
朋友,当您初始走近这片片“怪柳群”地,会深感诧异,此时一株株怪模怪样,千姿百态的“树种”,瞬间映入您的眼帘,让您顿时目不暇接和目瞪口呆。只见它们各位都“近似‘古董’之状”,株株老态龙钟,岁月的年轮使它们变得无一雷同。
它们,有的像洛阳佛窟中的“如来卧佛”,侧身斜卧,佝偻身躯,匍匐于沙漠上。树皮皱襞,裸露出道道深痕沟曲,斑驳陆离,颜值不算靓丽!可它们似乎正以这满坑满谷的疮痍,向人们娓娓诉说,由于大自然的斗转星移,沧海桑田的变幻,给他们所带来的苦难生活和悲惨遭遇。尽管它们已深陷泥沙,处于奄奄一息的生命垂危时刻,但,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心怀鸿鹄之志,在其根茎和躯干部位催生孕育出无数的嫩芽幼枝和鲜艳夺目的“小红花”,伴随着沙漠的草芥和野花形成了一片又一片的“灌木丛”,繁茂又郁郁葱葱,给人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之感;它们,有的是尽管躯干已完全淹没在这滚滚的黄沙之中,嵌入“尘埃”,只是还有不多的干枯枝叉露出地表,在狂风中摇曳着,似成“僵尸”。可令人称道的是,一旦寒冬过去,当一行行鸿雁在沙漠上空掠过,捎来一丝潮湿的气息来,几经昼夜轮回后,“春江水暖鸭先知”,在“僵尸”周边的沙土上,会不约而同地齐刷刷地萌生出新的幼苗,迎着朝阳蓬勃伸展开来,大有“涅槃重生”之势;它们,还有的是同根生出许多许多“孪兄弟”,成束状发育,交织缠绕,竞相攀之而上,伸延于空中,争先吸吮着沙漠晨曦的“露汁”和太阳的光辉。时而,沙漠中微风骤起,这伙绿油油的“孪兄弟”们,会随风拂动,手舞足蹈,像一群群妖娆靓丽的少女在阳光下翩翩起舞,姿态婀娜,美丽动人;它们,有的已长成参天乔木群,身躯挺拔,威风凛凛地伸展着,会同沙漠里的其他植被,搭建成一片片由地下地上至空中立体天然屏障和横亘沙漠周边地带的“篱笆墙”,阻绊着狂沙向京津冀南行的步伐。日夜守护着身后的万亩良田不受侵害。也正是它们几十年几百年上千年如一日经受住无数次雷电暴风等灾害天气的侵袭,与满天飞舞的飞沙走石艰辛地鏖战拼搏,才有幸生存至今。
傍晚,一天的旅游接近尾声。在归来的途中,导游的蒙古族牧民又和我讲,在这方圆百公里的“沙窝里”,由于近年来国家实行了一系列的治沙政策,当地百姓的生产积极性得到了充分发挥,由于他们辛勤的劳动和守护,怪柳群也有了大面积的拓展和蔓延,沙漠的植被得到了最有效的保护,治沙工作卓有成效。同时,牧民的生活质量大有改观和提高。
朋友,我赞美这“怪柳”。是因为我欣赏它们倔犟顽强执着的秉性和品德,欣赏它们持久的生命活力;同时,我更赞赏祖祖辈辈繁衍生息奋战在这片贫瘠沙地上的牧民兄弟们,他们具有“怪柳”一样的品德和情操,正是他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辛勤劳动和汗水浇灌,使草原和沙漠变得更绿更美。
责任编辑:程凯
欢迎提供新闻线索(V:mingchengzaoba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