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南京浦口这样呵护青山绿水
 来源:人民网-江苏频道  更新时间:2021-11-09

南临长江、北枕滁河、百里老山横亘其间……位于长江以北的南京浦口区拥有令人羡慕的生态肌底。然而,如何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保护好生态环境?如何管理好毗邻区域的水环境?这成为当地山水保护工作的必答题。

日前,生态环境部公布第五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浦口区“榜上有名”。这块国家级“金字招牌”的背后,是当地践行“两山”理论实践,共治共保呵护青山绿水的具体体现。

图为滁河河道,浦口区委宣传部供图

推进联合河长,共管共治成常态

滁河为长江中下游支流,地跨苏皖两界。深秋,沿着滁河南京浦口段行走,只见河水清澈,两岸风光旖旎。河面上,一只白色的河道保洁船缓缓行驶,身着橘黄色工作服的河道保洁人员正仔细地看着河面,不放过任何一个漂浮物。

在岸边,一位身着红马甲的工作人员也在边走边观察滁河沿线。“我们开展常态化巡河,只要发现问题苗头,就会及时处理好,而不是等水断面检测发现问题后再去查。”浦口区水政监察执法大队副大队长童力说。

滁河流经南京市浦口区的部分河段是浦口区和安徽省滁州市的界河。对于毗邻区域跨境河道的管理,既需要各司其职,也要协同作战。去年7月,浦口区与滁州市南谯区正式签订《浦口—南谯跨界一体化发展水利(务)合作协议书》,双方约定:将围绕滁河建立联合河长制,推进跨界河道共建共治共享、联合防汛抢险等工作。

“联合河长制一定要确保内容大于形式。”童力介绍,两地水政监察执法大队每个月会互相督查,不打招呼到对方河段进行抽查,并召开月度座谈会,互相通报发现的问题并整改落实。每个季度,双方还会联合行动,一起检查执法。每半年,双方会开跨界河道管理形势分析会,目的仍然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联合河长制催生的合力正逐步释放。在滁河流域,苏皖两地各有一个蒿子圩,中间隔着一条河,一艘渔船常年活动在这个两省交界区域。“这艘船存在多年,我们查,他就跑到安徽界内,安徽查,他又跑到我们这里来。”童力回忆,今年5月,两地通过联合执法终于解决了这个大难题。如今,一眼望去,滁河如同一条绿玉带向远方绵延流淌,往昔散乱的小渔船早已不见踪影。

“在跨界河流协作机制下,滁河水质基本稳定达到地表水Ⅲ类及以上标准。浦口与安徽滁州南谯区的共管共治已成常态。”浦口区水务局有关负责人表示。

图为整治后的长江七坝港片区。浦口区委宣传部供图

打造“生态秀带”,协同治水显成效

长期以来,长江大保护存在“九龙治水”的问题。通过实践和摸索,河湖长制成为打开这把锁的钥匙之一。水利部副部长魏山忠曾在2020年“两会”期间接受媒体专访,把浦口区长江岸线整治作为推进长江大保护工作的两个成功案例之一,分享长江岸线整治“浦口经验”。他提到,针对浦口桥林“十里”造船带存在的岸线利用问题,浦口区成立了长江岸线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充分发挥区河长办统筹协调作用,及时处理整治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

共建美丽绿色长三角,落实跨流域跨区域生态补偿机制是关键。2019年,苏皖两省签署了《关于建立长江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的合作协议》,实施“谁超标谁补偿,谁达标谁收益”的双向补偿机制。若年度水质达到II类或以上时,江苏补偿安徽4000万元;年度水质达到III类时,江苏补偿安徽2000万元。反之,若年度水质为IV类时,安徽补偿江苏2000万元;年度水质为V类及以下时,安徽补偿江苏3000万元。根据这一协议,2019年滁河陈浅断面上游来水水质达到Ⅲ类水标准,江苏向安徽支付生态补偿金共计2000万元。

“深化水环境区域双向补偿制度,实际是运用经济杠杆引导倒逼地方改善水质。”浦口生态环境局副局长陈海洋介绍,这一制度在滁河等跨界河湖联防联治方面发挥了作用。此外,浦口还与苏皖两省其他6地建立滁河流域生态环境资源检察公益诉讼跨区域协作机制,协同推进滁河流域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对全流域共治共保理念的坚守,正让浦口这片土地发生巨大的变化:2020年5条入江支流均值水质达标率100%;昔日厂棚林立的“十里造船带”蝶变生态风光带,江豚保护区沿岸恢复湿地公园景观,年均观测到的江豚记录达2000头/次。在滁河沿线,滁河水利展示馆、滁河水利公园等水利景观和“河岸花海”“西埂莲乡”等景点星罗棋布,一条“生态秀带”逐步形成。

图为有“南京绿肺、江北明珠”美誉的老山。浦口区委宣传部供图

保护修复两手抓,老山换新颜

与水环境共治共保的思路类似,浦口意识到,对老山的保护也需整合多方力量,协同作战。

老山国家森林公园是江苏首家,也是全省最大的国家级森林公园,被称为“南京绿肺、江北明珠”。然而,多头管理一直是老山面临的问题之一。在8月31日召开的浦口区高质量发展再动员大会上,区委书记吴勇强直言,浦口有大江大河、山水泉林等丰富资源,但发展统筹度不够,无法形成有效协同,导致资源价值没有充分发挥。“比如管理机制系统性不够,虽然对老山板块管理体制进行了多轮调整,但实质性整合不够,没有根本改善‘九龙治水’格局。”

“老山片区涉及很多街道和村组,如今,南京珍珠泉旅游度假区管理办公室(以下简称珍珠泉管办)下设了老山保护中心,明确由这个中心牵头对老山生态环境进行保护。区里希望,通过理顺机构,在将老山保护好的基础上再做系统性开发。”珍珠泉管办党群服务办公室主任章建坤介绍。

此外,去年12月,浦口区检察院、农业农村局、生态环境局、珍珠泉管办等部门联合起来,共同签署《关于进一步加强南京老山生态环境资源保护协作建立南京老山生态公益保护基地的意见》,形成了从政府部门、属地板块、社会力量三个层面构成的老山生态环境资源保护体系。

一手抓保护,一手抓修复。老山东麓天井洼片区曾是当地的一块“伤疤”,区域内原先集中了垃圾转运站,铁路采石场等10余座宕口和64家工业企业,山石裸露、植被破坏。如今,点点绿意布满宕口,悬崖矿坑里建起一个以老山地区知名特产蜂蜜为设计灵感的蜂巢酒店和龙之谷主题乐园,成为长三角的网红打卡地。

“在对宕口进行生态修复时,我们利用现有地形地貌引入大型文旅项目。它与珍珠泉天然景观遥相呼应,丰富拓展了老山旅游风景线。”珍珠泉管办有关负责人说,该文旅项目能提供直接就业岗位2000余个,带动间接就业岗位5000多个,年游客接待量预估约420万,年旅游收入过亿。不仅大大改变了区域面貌,还发展了旅游业,提升了周边居民的生活品质和收入,“恰恰印证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责任编辑:张淇贺

版权声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5 8629 6259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1696号 蒙ICP备160010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