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三个集中”推动国有资本布局结构优化调整
作者:杜国功  来源:经济参考报  更新时间:2024-04-11
  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强调指出,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制优势,聚焦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推动国有资本向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向关系国计民生的公共服务、应急能力、公益性领域等集中,向前瞻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中。“三个集中”既是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的行动方向与推进重点,也为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和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与重要保障。

  深刻理解加快“三个集中”的重要意义

  一是凸显功能使命性要求。国有经济是国民经济的主导力量,具有弥补市场失灵、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助力共同富裕等功能作用。按照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客观要求,贯穿公有制主体地位不能动摇、国有经济主导作用不能动摇的基本定位,从小散乱弱到发展壮大,从优化调整到集中聚集,国有经济竞争力、创新力、控制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不断增强。进入新的发展阶段,面对新挑战新任务,提高核心竞争力、增强核心功能,积极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目标,加快培育和形成新质生产力,全面构建与国有经济地位作用相匹配、与布局结构优化调整相适应、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需要相契合的,国有资本布局结构优化调整的科学路径与有效举措成为重大的时代命题。加快“三个集中”推动布局结构优化调整,是国有经济功能使命充分彰显的必然要求,也是功能作用更好发挥的重点所在。

  牢牢把握“三个集中”,要求紧密结合国有企业发展实际,聚焦战略安全、产业引领、国计民生、公共服务等功能使命,坚持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当好“长期资本”“耐心资本”“战略资本”。在思想认识层面达到高度统一,在体制机制层面着力健全完善,在制度操作层面加强统筹引导,奋楫笃行履践致远,保持战略定力耐力,更加激发激活国有资本布局结构优化调整的强大动力,确保国有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二是体现改革纵深性要求。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式现代化成败的关键一招。坚持以集中集聚为深化改革主题主线,是推动国有资本布局结构优化调整的基本选项与关键工具,也是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的重要路径与关键所在。2006年国务院国资委提出,推动国有资本更多地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向具有竞争优势的行业和未来可能形成主导产业的领域集中,向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大企业集团集中,向中央企业主业集中。2015年《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中提出,推动国有资本向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和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重点基础设施集中,向前瞻性战略性产业集中,向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优势企业集中。2020年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提出,促使国有资本向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向关系国计民生的公共服务、应急能力、公益性领域等集中,向前瞻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中,2023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再次做出明确强调。

  一方面,从历史视角和实践维度看,集中集聚贯穿在国有资本布局结构优化调整全过程,既是推动国有资本布局结构不断得到优化调整并取得显著成效的重要经验,也是持续深化改革必须始终坚持的重点内容;另一方面,从未来视角和时代维度看,集中集聚的内涵内容与实现路径也在不断做出调整完善,既是适应时代变革和高质量发展要求做出的科学选择,也是体现更加突出从整体和全局、从行业和领域发力用力发挥国有资本功能作用的必然要求。

  三是具有现实迫切性需要。科技革命、技术进步和产业变革持续演进深化,极大影响和改变生产组织方式与生产实现形式,调整重塑产业结构与市场布局,引发生产力发展水平不断跃迁与生产关系深度改变,也为我国可持续、高质量发展带来直接考验。现代化产业体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物质和技术支撑,而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是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形成的主力军排头兵。只有以坚持“三个集中”推动国有资本布局结构优化调整,保持巩固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确定性,才能有效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不确定性。

  同时,在推动国有资本布局结构优化调整过程中,仍然面临一些突出挑战和难点问题,特别是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和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的目录范围和划分标准还不够具体明确,动态调整还有待进一步加强;横向履行出资人职责的机构之间,纵向央地之间以及企业集团内部之间,上下贯通、落实有力、形成合力的国有资本布局结构优化调整的系统性、一盘棋也需着力加以增强;国有资本行业布局与分布领域依然过宽,业务交叉重叠和盲目投资重复投资现象还一定程度存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的挑战与机遇并存,产业集中度不高、低水平同质竞争、核心功能不突出、功能定位不清晰和核心竞争力不强等制约着高质量发展步伐。因此,坚持“三个集中”持续推动国有资本布局结构优化调整,尤其需要增强政治责任感、历史使命感和实践紧迫感,为更高水平实现国有资本经济属性、政治属性、社会属性有机统一,为更好发挥国有资本科技创新、产业控制、安全支撑作用提供坚强有力的保证。

 准确把握加快“三个集中”的重点任务

  一是注重顶层设计,统筹协同系统推进。2024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任务的关键一年和攻坚之年,重点围绕落实“三个集中”的整体情况、进展成效、典型案例和突出问题等方面,深入开展国资国企“十四五”规划执行情况评估工作,为“十四五”规划修订完善、圆满收官以及“十五五”规划谋篇布局、开局起步提供坚实基础。

  立足国有资本功能定位使命责任,全面系统整体对接国家发展战略需要,着眼推动国有资本布局结构优化调整常态化、长效化的制度、体制和机制建设。在持续完善全国国资三级规划体系基础上,加快形成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和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资本布局结构优化调整的目录范围和划分标准。制定形成重点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资本布局结构优化调整的工作指南或操作指引,逐步建立完善坚持“三个集中”推动国有资本布局结构优化调整的考核、评价、监测、反馈、督导、调整的制度体系和管理机制。

  二是锚定科技创新,营造良好环境生态。强化国有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全面梳理加快“三个集中”推动国有资本布局结构优化调整过程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瓶颈症结,坚持问题导向结果导向,明确攻关任务和攻关重点,集聚资源优势能力条件,集中全力推动攻坚克难。通过示范工程、典型项目和应用场景引领带动,鼓励支持首台(套)装备、首批次材料、首版次软件加大应用力度。

  牢牢聚焦科研工作开展、科技创新激励和科技成果转化等关键环节,持续加大政策支持保障和落实落地力度,切实激发激活创新创造活力动力。紧紧围绕集成电路、工业母机、关键软件、基础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强能力基础评估、可行性研究和实施路径论证,形成符合科学规律、契合发展需要和方法路线可行的具体方案。构建系统化组织、体系化布局、集群化发展的推进格局,稳步提升国有资本在新经济领域的比重份额、控制力和影响力。

  三是推进重组整合,提升配置运营效率。突出提升核心竞争力、增强核心功能,围绕科技、效率、人才、品牌等关键要素,瞄准战略安全、产业引领、国计民生、公共服务四项功能,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高水平层面,开展参与范围更宽、精细化程度更高、专业化程度更深的,积极利用各类资本市场平台、充分使用多样资本运作工具、灵活采取多种资本运营方式的,集团内部、央企之间、央企与外部资源之间的深度重组整合。

  鼓励支持国有资本依托核心资源、关键技术和知名品牌,开展有可行性、有针对性、有前瞻性的服务功能定位、延伸产业链条和弥补短板弱项的价值型并购。坚持刀刃向内苦练内功,重视加强并购重组后战略、市场、组织、制度、文化等深度整合融合,持续加大非主业、非优势业务和低效无效资产处置出清力度,按照“三个集中”要求压缩管理层级、消除亏损板块、提升效率活力,推动资源能力更好更快集中集聚。

  四是加大预算支持,发挥两类公司作用。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制优势,科学编制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聚焦加快实现“三个集中”的目标任务,增强国有资本布局结构优化调整的财力保障。通过资本金注入、资金注入等方式,支持重点行业、关键领域、核心企业的重点工程、重点项目、重点任务得到有效落实,特别是加大提升自主可控能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确保基础设施安全和服务国计民生等方面的国有资本预算支持力度。

  充分发挥国有资本投资公司和国有资本运营公司的先行先试优势、专业能力优势和全面综合优势,探索形成加快“三个集中”推动国有资本布局结构优化调整的有效模式、可行路径和管理机制,引领带动各类资本和各类平台助力国有资本布局结构优化调整不断走深走实,深化产业资本金融资本结合融合,全面放大国有资本功能作用。

  五是加强分类管理,提供保障支撑。聚焦加快“三个集中”,推动国有资本布局结构优化调整的目标要求和重点任务,贯彻“一业一策”“一企一策”的整体思路,突出分类分层管理的基本原则,充分发挥考核指挥棒的激励约束作用。公益类企业重点考核产品服务质量、成本控制、营运效率和保障能力,商业二类企业重点考核服务国家战略、保障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运行、发展前瞻性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完成重大专项任务情况,通过建立公益性业务目录为公益性业务分类核算、分类考核创造条件提供可能。

  加强对“三个集中”贯彻落实的领导与组织,及时研究解决重大问题、部署推进重点工作、加强监督考核管理、推动风险防范预警,充分发挥凝心聚力铸魂、服务中心工作和提供支持保障作用,把高质量党建引领保障贯穿在实现“三个集中”的生动实践之中。确立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树立人才推动发展的鲜明导向,加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人才培养力度,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完善人才培养机制,改进人才评价机制,创新人才流动机制,健全人才激励机制,充分激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建设一支勇于创新创造的优秀人才队伍,为加快推动国有资本布局结构优化调整提供扎实人才支撑。


作者:杜国功(国务院国资委研究中心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


责任编辑:程凯

版权声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5 8629 6259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1696号 蒙ICP备160010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