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9日,《经济参考报》刊发调查报道《“李鬼”挤掉“李逵” “三无”种子乱了市场坑了农民——产粮大县种子市场乱象调查》《全链条监管让“三无”种子无处藏身》,引发社会关注,安徽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立即组织对“三无”种子问题开展调查,全覆盖拉网式排查“三无”种子,举一反三,重拳打击违法行为,维护农民利益,确保粮食安全。
种子被称为农业的“芯片”,是国家粮食安全的“命脉”。秋种将至,《经济参考报》记者在安徽省蚌埠市怀远县、宿州市埇桥区、宿州市灵璧县等多个皖北地区产粮大县采访了解到,由于种子市场全链条、全流程监管仍存“盲点”,即重视生产经营环节、忽视终端使用环节,同时受限于难以入户调查、“被动接受投诉再调查”、证据缺失难以追溯等,一些地方频现包装袋上无生产日期、无生产厂家名称、无国家审批文号的“三无”小麦种子。
部分种粮农民、种子经销商、种业企业、专家人士向《经济参考报》记者反映,这些“三无”小麦种子带来多重危害,不仅扰乱市场正常秩序,滋生正规包装种子被“三无”种子挤掉的市场怪象,而且无视种业知识产权,损伤种业企业和科研机构育种研发积极性。由于大量“三无”种子来路不明,一些种粮农民担心粮食减产,由此带来的粮食生产风险激增,威胁农业生产安全。
基层受访人士认为,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此类问题并非只在皖北存在,在国内一些粮食主产区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各地特别是产粮大县要高度警惕“三无”种子给农资市场和粮食生产带来的叠加影响,重拳出击整治种业市场怪象。针对此种问题,《经济参考报》于9月9日刊发上述调查报道。
报道播发后,引发社会关注,安徽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立即组织对“三无”种子问题开展调查,要求有关部门严格执法,重拳出击,决不能让“三无”种子坑害农民,威胁粮食安全。安徽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深入一线指导调查工作,并在蚌埠市现场召开打击“三无”麦种问题座谈会,听取当地有关部门调查处理情况,要求当地政府和相关部门要从保障粮食安全的高度,提高政治站位,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重视这起事件,要加强组织领导,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全面排查,摸清情况,追根溯源,一查到底,绝不姑息。
9月12日,安徽省农业农村厅相关部门负责人向《经济参考报》记者介绍,该厅组成两个调查组,根据《经济参考报》报道反映的情况,对蚌埠市、宿州市等地有关乡镇进行实地暗访,了解真实情况。蚌埠、宿州两市成立专项整治行动领导小组,市政府负责同志担任组长,有关部门为成员单位,精心部署排查工作,从上到下,由点到面,全覆盖拉网式排查“三无”种子。目前,“三无”麦种排查工作进展顺利,已经取得初步成效。宿州市组织公安等部门查处违法制售“三无”种子案件2起,对相关涉案人员进行了拘留,目前正在进一步侦查中;蚌埠市排查“三无”种子数量11575千克,立案调查种子企业4家。
《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了解到,宿州市已开展“三无”种子专项整治行动,将全链条打击制售假劣种子等违法行为,严查一批违法案件,严惩一批不法分子,公布一批典型案件,坚决掐断非法生产经营“三无”种子的利益链条,彻底铲除“三无”种子生产经营的乱象根源,不断净化种子市场环境,确保种子质量可靠、市场稳定、秩序向好。
此外,蚌埠市农业农村局决定,从9月10日起,以县区为责任主体,以小麦、蔬菜、油料作物为主开展大排查、大整治、大执法活动。9月15日前完成动员部署,9月20日前完成全面排查,坚持边排查边整治边执法,整个活动到秋种结束时为止。市县农业农村部门设立举报电话,建立有奖举报制度,市成立督导组对县区开展全面督导。
责任编辑:张淇贺
版权声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5 8629 6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