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北京5月29日电(记者李禾)在5月29日生态环境部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2022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报》(以下简称《公报》)正式发布。生态环境部生态环境监测司副司长蒋火华说,《公报》显示,全国生态环境质量保持改善态势,年度改善目标已完成,主要表现为空气质量、地表水环境质量的两个“向好”,海水水质、土壤、城市声环境和自然生态状况的四个“稳定”。
蒋火华说,2022年,我国空气质量稳中向好,全国33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PM_2.5平均浓度为29微克/立方米,“十三五”以来已实现七连降,6项主要污染物平均浓度连续3年稳定达标,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比例为0.9%,同比下降0.4个百分点。地表水环境质量持续向好,水质优良(Ⅰ—Ⅲ类)断面比例为87.9%,同比上升3个百分点,实现“十三五”以来七连升,劣Ⅴ类水质断面比例为0.7%,同比下降0.5个百分点。
《公报》显示,管辖海域海水水质总体稳定,近岸海域海水优良(一、二类)水质比例为81.9%,同比上升0.6个百分点。土壤环境状况总体稳定,农用地安全利用率保持在90%以上。城市声环境质量总体稳定,功能区声环境质量昼间、夜间达标率分别为96%、86.6%,同比分别上升0.6个百分点、3.7个百分点。自然生态状况总体稳定,生态质量综合评价属于良好,与2021年相比无明显变化。
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表示,尽管全国生态环境质量保持改善态势,但要清醒认识到,“稳中向好”的基础还不稳固,生态环境保护任务依然艰巨,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仍需要付出长期艰苦努力。
监测是客观评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的重要依据。蒋火华说,新时代十年是我国生态环境监测成效最显著的10年,实现了监测网络“全覆盖”、数据质量“大提升”、监测信息“快、实、新”。
据统计,国家直接组织开展监测的大气、地表水、地下水、土壤、海洋等环境监测点位达1.1万余个,实现了地级及以上城市全覆盖、重点流域全覆盖、省市交界全覆盖、管辖海域全覆盖。
“天空地一体化监测网络初步建成,天上有卫星,空中有无人机,水里有监测船,地面有走航车,构建起守护祖国绿水青山的‘监测天网’。”蒋火华介绍,下一步,将根据“建立完善现代化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工作主线,提升监测基础能力、数据分析应用能力、应急监测能力“三个能力”,深化碳监测、水生态监测、新污染物监测、智慧监测“四项试点”,做好空气、地表水和海洋、地下水和土壤、生态、噪声“五大监测”,努力实现“美丽中国哪儿美,监测数据告诉您”,为建设美丽中国贡献监测力量。
责任编辑:延菁菁
版权声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5 8629 6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