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人才下基层 精准把脉注活水——“青海情·海东行”专家学者考察服务活动侧记
 来源:青海日报  更新时间:2021-09-14

医疗专家在海东市第一人民医院进行义诊。记者 张得俊 摄

    九月的河湟谷地,天高云淡,秋高气爽。9月9日至11日,41位来自各行各领域的专家学者在海东市开展为期3天的“青海情·海东行”专家学者考察服务活动,现场“智”流涌动。

    启动仪式结束后,9日下午,青海大学高原医学研究中心的格日力教授在海东会议中心开展了主题为“高原环境与健康”的讲座,幽默的话语将医学科普做到了通俗易懂。“从一个放羊娃到一名科学家,我生于斯,长于斯,铭记着党的恩情和人民的支持,我愿意为家乡青海的医疗事业贡献力量,也希望大家用健康的体魄建设我们的家园。”从事高原医学研究40余年,格日力的拳拳赤子之心溢于言表。

    格日力认为,作为大学教授,重点关注的是人才的培养。就海东地区而言,资源丰富,整体条件不错,更要花大气力培养人才,没有人才,再好的资源禀赋也不能发挥其价值。“健康梦”是“中国梦”的重要内容,青海地区经济发展相对缓慢,我更加强调培养热爱高原、扎根高原、勇于献身科学、敢于创新的高层次本土人才,要留得住、用得好人才。

    在青海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博士团成员刘婧、马晓青和董志山一行三人在了解学院的基本情况后,根据各自研究领域,分别与学院思政部、现代服务系和公共教学部进行对接,实地参观了对接系部的实验实训室和教学环境、资源建设等场所,并与对接系部的教师们进行了分组座谈。三位专家对老师们在工作中的疑惑进行了仔细地解答,并就学院的学科专业建设、教师科研能力提升、师资力量的强化等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10日,医疗专家组成员格日力教授和李军教授来到互助土族自治县人民医院,先后进行了教学查房、讲座及业务指导活动。李军教授从分析青海省肿瘤发病率及治疗现状出发谈到“互助县人民医院是海东市唯一一家设有肿瘤科的县级医院,医院这些年的发展也是有目共睹,但由于青海省现有优质医疗资源配置不平衡,导致医院面临人才梯队不完善、科研不健全等制约因素。下一步,我建议成立援青专家工作站,与医院结为帮扶关系,帮助培养本土人才,切实做到大病不出县,减轻群众就医负担。”

    随后,大家就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了充分交流。李军教授详细解答大家提出的问题,结合自身经历提出建设性意见,鼓励大家树立全局观念,以身作则,科学分配学科资源,不断积累软硬实力,从而更好地塑造学科品牌。

    同时,格日力教授深入医院心内科病房,对住院患者进行详细的病史询问、体格检查,根据患者的临床病例特点、实验室检查结果及体格检查,综合分析了患者的病情,为科室医生讲解其诊疗思路、病情观察重点,同时详细讲解了疾病诊治的思维、要点,传授宝贵临床经验。

    格日力说:“医生不能天天开处方、上门诊,要加强学习,不断自我提升,也更要重视临床工作中对病人的个体差异性研究,发现问题,总结问题,再通过读书或者向老师请教解开疑惑,我们作为医生,就是要尽力挽救病人的生命,这是我们的责任。”

    与此同时,在青海省公路局挂职的博士团成员吕悦晶教授来到平安区交通运输局进行了“四好农村路”助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专题讲座,从国家的政策方针讲到路面技术状况评定指标。同时,实地考察了平安区农村公路“路长制”推进情况,现场调研乡村振兴、产业发展对交通基础建设实施的要求,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有力地支撑。

    吕悦晶表示:“今年是我援青的第二年,这次海东行活动,我觉得组织得很好,因为平常下基层的机会不是很多,尤其是在活动中也可以全面了解到不同产业的发展情况,虽然我们来自各个行业,但对其他产业也不是很了解。更好地了解基层才能更好地开展服务,能真正把我们的理论知识和基层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更有效地开展工作。”

    此次“青海情·海东行”专家学者考察服务活动,专家学者们以基层的实际需求为导向,在走访中“精准把脉、开出良方”,推动技术落地见效,提出了指导性、前瞻性和具有可操作性的意见和建议,破解了部分技术难题。同时,也在交流中建立了长期的帮扶交流机制,为进一步促进海东市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

责任编辑:张淇贺

版权声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5 8629 6259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1696号 蒙ICP备160010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