察汗淖尔生态修复实现深度“重塑” 昔日增收“旱改水” 今朝护水“水改旱”
 来源:内蒙古日报  更新时间:2023-05-17

  治理后的察汗淖尔。记者金泉摄

  3年时间,同一片流域,不同的光景。

  4月末,走在乌兰察布市商都县察汗淖尔国家湿地公园,机电井都已被覆上50公分见方的水泥块封停,草场还未返青。令人欣喜的是,所有土地都在植被的覆盖下,入眼已无“白地”;一弯月牙形的水面,静静躺在草原上。就在刚刚过去的3月份,53只小天鹅来这里“做客”了11天。

  与记者临湖而立,望着眼前的山水风光,商都县湿地保护中心主任冀宏深有感触地说:“这些年,我见证了察汗淖尔的变化,察汗淖尔也见证着我们治理的过程。”

  察汗淖尔治理是一个深度“重塑”的过程。察汗淖尔属季节性湿地,史称“漠南盐池”,在生态安全、涵养水源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她是京津冀地区抵御浑善达克沙地南侵的最后一道防线,是建设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地图上看,察汗淖尔湿地横跨内蒙古、河北两省区。流域总面积7359平方公里,其中,内蒙古境内4925平方公里,占流域总面积的67%。

  多年前,为了增收,这里进行了“旱改水”。小海子镇董家村71岁的刘富国说:“2021年以前种的都是甜菜、葵花,而且都是大水漫灌。”村里40多户人家基本都和刘富国一样,种着甜菜等高耗水作物,还不改变灌溉方式。

  长此以往,由于干旱少雨、地下水超采等多重因素叠加,察汗淖尔“病倒了”——流域湖面萎缩,湿地几乎消失,草原功能退化,次生盐渍化,风沙危害多发,生态遭到破坏。严重到察汗淖尔一“翻脸”,与其直线距离240公里的北京就会遭受沙尘之扰。

  作为察汗淖尔流域湿地面积最大的县域,2020年,商都县开始“重塑”察汗淖尔,察汗淖尔生态保护和修复工作全面推开。

  “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以自然修复为主,以‘治尘’为重点,分区布局、保护优先、分类施策、标本兼治。”商都县副县长王虎俊说。

  察汗淖尔湿地退化根本原因在于地下水位下降,治理重点在增绿抑尘,恢复出路在调整作物。

  内蒙古建立了蒙冀两省区察汗淖尔湿地保护和修复专项协作机制,积极推进察汗淖尔湿地公园建设,同时对流域内高耗水企业实行限批政策,严禁扩建项目增加取用地下水。

  同时,将乌兰察布境内4885平方公里察汗淖尔流域划分为湿地保护修复区、地下水超采重点治理区、流域涵养保护区3个区域进行治理——湿地保护修复区内,严禁违法占用、开采、开垦、放牧等人为活动;地下水超采重点治理区内,机电井全部封停、喷灌圈全部拆除,禁止取用生产用水;流域涵养保护区内,以地下水保护和流域生态修复为首要任务,注重提高用水效率,全面调整种养业结构。

  “流域内耕地90%已经进行了‘水改旱’,引导合作社和农户扩大燕麦、杂粮等低耗水和耐旱作物种植比例,压减蔬菜、甜菜、马铃薯等高耗水作物种植面积。”冀宏说。

  “‘水改旱’之后,农户的收入反而增加了。”刘富国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旱地减少了人工、水费等费用的支出,自家打的井封停了还有500元的补贴,综合下来收入比以前高。

  十八顷镇丰韩村种植大户夏长青也算了一笔账:“2016年到2020年,我种玉米的年平均纯收入是12.79万元,水改旱当年我的年平均纯收入是12.35万元,没有相差多少。但是意义大不一样,种植结构改变节约了地下水,保护了生态环境。”

  在七台镇商都县中心林场,记者看到榆林间的山桃与丁香开得正盛。“以前这里是榆树林,我们在这里实施了退化林改造,将死亡的榆树砍伐后种了山桃等树木。”商都县林草局工程师李全说,这是“增绿抑尘”5项措施之一的生态保护工程。

  3年过去,经过深度“重塑”的察汗淖尔如今山川秀丽——2022年,植被覆盖度达到49.6%;草地地上生产力达44.85公斤每亩;浮沉日、扬沙日数量减少;遗鸥、赤狐等6种动物首次出现;赤麻鸭、鹤等鸟类数量增加……(记者红艳皇甫美鲜张慧玲徐跃刘墨墨金泉)

责任编辑:延菁菁

版权声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5 8629 6259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1696号 蒙ICP备160010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