担当作为,是他们最闪亮的名片——全国司法行政系统先进模范群像
 来源:光明网  更新时间:2022-09-08

  不久前,全国司法行政系统先进模范表彰大会在京举行。297个集体被授予“全国司法行政系统先进集体”称号,347名个人及146名个人被分别授予“全国司法行政系统先进工作者”和“全国司法行政系统劳动模范”称号。作为司法行政系统的先进代表,他们努力用担当作为诠释初心使命,让人民群众的法治获得感更加充实,让法治中国的基石更加稳固。

  “钢花”融冰

  因为忘记关水龙头,造成楼下住户的地板和家具损坏,家住湖北省武汉市青山区钢花村街道南苑社区的老杨,一度和邻居闹得有些不愉快。门栋组长将此事向网格员反映后,社区民调委员会主任徐胜红马上赶到现场进行调解。一番苦口婆心的劝解,让老杨和邻居很快冰释前嫌。

  “我们社区有居民1800多户,130个门栋、7个网格,每个门栋长都是信息员,网格员则24小时在线关注纠纷信息和事故苗头,及时通过民调员向钢花村司法所反映。”徐胜红说。2018年以来,钢花村司法所辖区各社区依托“三级微响应”,成功调解社区纠纷2385件、重大纠纷71件。作为“全国模范司法所”,钢花村司法所此次被评为“全国司法行政系统先进集体”。

  2020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来袭,武汉按下“暂停键”。钢花村司法所所长亢铃二话不说,第一批下沉至隔离点,同时动员群众积极支持抗疫。全市解封后,亢铃又带领司法所建立调解法律服务队,关注和化解与疫情相关的劳动劳务、房屋租赁、医患关系等矛盾纠纷,助力治愈“疫后综合征”、打造一流营商环境。

  在亢铃的推动下,钢花村司法所还建立了武汉第一个社区“法律门诊”,为社区干部和居民普法,也为特殊人群提供“上门就诊”。一位女孩跟随离异后的母亲生活,日子本就艰难,还不小心摔伤了胳膊,一下花掉了医疗费5000多元。女孩不但没有等来父亲的看望,连生活费也没了着落。司法所工作人员了解情况后,带领社区律师几次上门提供法律服务,帮助女孩维护了自己的合法权益。目前,“法律门诊”已开展活动2286场次、服务群众21000余人。

  法治光芒照进高墙

  童亮,全国司法行政系统先进工作者,现任福建省建阳监狱第九监区监区长。

  第九监区是一个集中收押限制减刑罪犯的监区,关押的多是高危暴力型罪犯。哪怕一段一时没有清理的绳索,一扇没有马上上锁的铁门,都可能成为严重事件的导火索。

  “不但要管得住,而且要管得好!”童亮和同事日夜驻守于“火山口”,在握紧对讲机、背着武装带的同时,孜孜不倦传播法治理念,既让罪犯服法,更让他们知法懂法。他们探索形成了一套十二字的工作法:管得住、聊得来、引得巧、教得好。自组建以来,第九监区已连续11年实现监管安全无事故的目标。

  不认罪、不服判,罪犯张某入狱之后频频违规,具有严重的暴力倾向和自杀危险。他还时常威胁民警:“我的刑期比命长,我们看谁耗得过谁!”面对如“野兽”一样的张某,童亮没有放弃。了解到张某的妻子正在女子监狱服刑,改造表现还不错,童亮经多方联系沟通,推动监狱破例开通了一次特殊的电话帮教。

  入监4年多来,这是张某第一次听到妻子的声音。拿起电话的那一刻,他泪流不止,哽咽着对着妻子说:“对不起,你要好好的。我答应你,我也会好好的!”打完电话后,张某的思想明显改观。谈话一次、两次、三次……半年后,张某写下了两千多字的悔过书,在监区大会上做出了深刻忏悔,走上了自觉改造的新路。

  “监狱为党和人民提供的最好的‘公共产品’,就是守法公民。”童亮深有感触地说,只要用法治思维倾心尽力转化每一个改造对象,就能挽救一个家庭、感染一群人,让法治的光芒照亮高墙内外。

  农民工兄弟的“主心骨”

  组建律师团队入驻政府信访大厅,义务接待群众来访3000多人次;创建“急、稳、义、法”群众工作法,参与信访积案化解听证会、调解会150多场,累计为3000多名农民工协调发放工资上亿元;对疑难信访事项出具450多份法律建议书……只要群众有诉求,全国司法行政系统劳动模范、山东烟台三和德通律师事务所主任杨希勇都会毫不犹豫冲在前。

  一次,市民牟女士的车辆被电线杆砸中,而相关单位对电线杆和光缆产权推诿扯皮。牟女士急得团团转,于是来到政府信访大厅求助。正在大厅值班的杨希勇,当即就跟着去了事故现场。为了寻找责任方,他不得不采取笨法子,沿着光缆走向,连爬过几个楼顶。

  “快下来吧!太危险了!”牟女士心都提到了嗓子眼。第一次“飞檐走壁”,杨希勇也有些眼晕胆颤,可是他没有退缩,最终从一个电缆连接处找出了真相,一场引发群众关注的“杆脆脆”事件也得以顺利化解。

  岁末年初往往是农民工讨薪的高发期。2019年春节前,烟台连续几天大雪,上百位农民工还在为追索工资四处奔波。杨希勇听说后来到工地,发现工棚里冷得就像冰窖一样。

  “我是来帮大家的!”杨希勇自我介绍。可他看到的却是农民工兄弟们那半信半疑的眼神。杨希勇想去找发包方对账,他前脚刚离开,后脚工棚就被断了电。工人们火了,面对大家的质问,杨希勇也觉得委屈。他毫不犹豫地调转车头回到工棚,说服施工单位重新送电。索性,杨希勇就住在了工棚里,和大家一起啃面包、喝凉水,睡在大通铺上。实在冻得不行,他就绕着工棚跑两圈。

  工人们渐渐把杨希勇当成了“主心骨”。经过3个昼夜的对账和谈判,74万元的血汗钱顺利交到了农民工兄弟的手上,大家乐开了花。

  杨希勇还创建了“纯民间仲裁”工作模式,破解农民工工资与工程款甄别难题。某工程项目230多名农民工访求工资近千万元,各方对农民工工资第三方审计各执一词。杨希勇采取“人工费审计+双市场询价+第三方盲评”方式来确定农民工工资,促使各方握手言和。他还积极参与公益法律服务320多场,帮助农民工讨薪和避免经济损失等近亿元。

责任编辑:延菁菁

版权声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5 8629 6259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1696号 蒙ICP备160010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