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勇毅笃行 长风万里——习近平总书记引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稳中求进述评

    今年以来,新冠肺炎疫情和乌克兰危机导致风险挑战增多,我国经济发展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洞察国际国内大局大势,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引领中国经济这艘大船沿着高质量发展航道破浪向前、行稳致远。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发展一时一事会有波动,但长远看还是东风浩荡。“中国经济具有长期向好的光明前景”!

    “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这是党中央的明确要求”

    进入6月,大江南北,一度遭受疫情冲击的国内多地经济正迅速“回归”——

    6月1日起,上海进入全面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阶段,园区车间一派繁忙景象;6月6日起,北京大部分地区恢复餐饮堂食,大街小巷重现“烟火气”;吉林、浙江、福建、湖南等一些省份陆续恢复跨省游;全国麦收进入高峰。

    面对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相互叠加的复杂局面,今年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国上下勠力同心,以科学之策应对非常之难,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经济发展迎来回暖态势。

    疫情防控是“国之大者”,经济工作事关发展大局。

    进入2022年,疫情仍复杂多变,尤其3月以来,具有强传染性的奥密克戎变异株波及多数省份,人民生命健康受到威胁,经济复苏受到较大冲击。

    关键时刻,习近平总书记在3月17日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分析新冠肺炎疫情形势,部署从严抓好疫情防控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坚持科学精准、动态清零,尽快遏制疫情扩散蔓延势头”“要保持战略定力,坚持稳中求进,统筹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采取更加有效措施,努力用最小的代价实现最大的防控效果,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4月10日至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考察,强调坚持就是胜利。“要克服麻痹思想、厌战情绪、侥幸心理、松劲心态,针对病毒变异的新特点,提高科学精准防控本领,完善各种应急预案,严格落实常态化防控措施,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4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强调“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这是党中央的明确要求”,提出“要加大宏观政策调节力度,扎实稳住经济,努力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并就全力扩大国内需求、稳住市场主体、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等各方面作出重要部署。

    这次会议强调:“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坚定不移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坚持动态清零,最大程度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6月8日至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考察时指出,要高效做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坚决克服目前经济发展面临的一些困难,做好就业、社会保障、贫困群众帮扶等方面的工作,做好维护社会稳定各项工作,保持人心稳定,保持社会大局稳定。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当前,各地区各部门要坚决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全面做好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努力保持平稳健康的经济环境、国泰民安的社会环境、风清气正的政治环境,为党的二十大召开营造良好氛围。

    疫情防得住,经济才能稳得住,人民生活才能平平安安。

    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全国各地各部门从严从细抓好疫情防控,筑牢疫情防控屏障:深圳、吉林等地沉着有力迎战疫情;抽调22个省份3万余名医务人员和重症专家,军队派出5000多人医疗队,全面支持上海疫情防控工作,上海全市上下不断提升疫情防控能力,持续优化防控举措;北京坚持以快制快,采取果断措施抓好疫情防控……目前,疫情防控已取得阶段性成效。

    在关键时出手,于要害处发力。

    今年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各地区各部门扎实落实、主动作为,宏观、微观、结构、科技、改革开放、区域、社会等七大政策加快落地,增量政策工具谋划推出,六方面33项政策聚焦扎实稳住经济持续加力……一系列政策措施着力稳住宏观经济大盘。

    稳住市场主体,就能为稳住基本盘提供有力支撑。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关注市场主体发展,指出“保市场主体就是保社会生产力”“要千方百计把市场主体保护好,为经济发展积蓄基本力量”。

    针对今年以来市场主体遇到的发展困难,习近平总书记在4月29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强调,要稳住市场主体,对受疫情严重冲击的行业、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实施一揽子纾困帮扶政策。同时强调,“要坚持全国一盘棋,确保交通物流畅通,确保重点产业链供应链、抗疫保供企业、关键基础设施正常运转”。

    6月8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宜宾市考察时,走进极米光电有限公司展厅和生产车间,了解企业加强自主创新、产品研发销售、带动就业和当地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出台纾困帮扶政策等情况。

    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从中央到地方,精准锚定保市场主体持续加力。

    全国保障物流畅通促进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电视电话会议部署10项重要举措,要求足量发放使用全国统一通行证,不得以等待核酸结果为由限制通行。与4月18日相比,6月15日全国高速公路货车流量上升约13.1%,铁路、公路货运量分别增长6.3%和11.6%,铁路货运量较2019年正常水平增长16.2%,全国邮政快递日均业务量较2019年正常水平增长77.5%。

    进一步加大增值税留抵退税力度,全年退税减税约2.64万亿元。将今年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额度和支持比例增加一倍。北京推出45条政策措施统筹疫情防控和稳定经济增长,上海出台50条政策措施助企纾困、推动经济恢复重振,深圳出台助企纾困“30条”、培育壮大市场主体“30条”……密集出台的纾困政策为市场主体送来“及时雨”。

    推出“降、缓、返、补”政策组合拳,延续实施失业、工伤保险阶段性降费政策,对22个特困行业实施暂缓缴纳养老、失业和工伤保险费,提高中小微企业失业保险稳岗返还比例最高至90%,加力落实社保、培训等补贴,推出一次性留工培训补助。

    1至4月,我国新设市场主体898.7万户,在较大基数的基础上保持正增长。截至4月底,我国实有市场主体1.58亿户,保持10.5%的较高增速。

    备豫不虞,为国常道。

    今年以来,全球大宗商品市场波动加剧,稳住粮食“压舱石”、确保能源安全稳定供应极为重要。

    2021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胜利油田时就指出,“中国作为制造业大国,要发展实体经济,能源的饭碗必须端在自己手里”;今年春节前夕赴山西考察,总书记进一步强调,“要夯实国内能源生产基础,保障煤炭供应安全”。

    今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的农业界、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界委员时强调,“在粮食安全这个问题上不能有丝毫麻痹大意”;4月10日,在海南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指出,“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就必须把种子牢牢攥在自己手里”;6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眉山市考察调研粮食生产情况并察看水稻长势,强调“要加强现代农业科技推广应用和技术培训,把种粮大户组织起来,积极发展绿色农业、生态农业、高效农业”。

    各地区各部门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要求,不断推进能源保供稳价工作,有序释放煤炭优质产能,完善煤炭价格形成机制,加快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建设;下大力气保春耕抓夏收,中央财政下达300亿元为实际种粮农民发放补贴,大力实施大豆油料扩种行动……

    目前全国统调电厂存煤达1.61亿吨以上,可用天数31天;主要油气企业成品油库存保持高位运行,天然气管存、罐存均处在高位水平。最新农情调度显示,全国麦收进度已过八成,夏播、夏粮收购有序进行。

    在习近平总书记掌舵领航下,中国经济这艘大船迎难而上、破浪前行。一季度经济同比增长4.8%,平稳开局殊为不易;前5个月主要经济指标有所回升,5月份外贸进出口增幅比4月份环比增长9.2%,特别是长三角进出口环比增长近20%。

    当前中国经济运行符合预期,在全球依然具有很强的比较优势。从长远看、从大局看、从趋势看,中国经济依然具有长期向好的光明前景。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2022年世界经济论坛视频会议演讲时指出:“虽然受到国内外经济环境变化带来的巨大压力,但中国经济韧性强、潜力足、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我们对中国经济发展前途充满信心。”

    “保持定力,增强信心,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情,是我们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的关键”

    越是在发展承压的时候,越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越要坚定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信心决心,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无论国际风云如何变幻,我们都要坚定不移做好自己的事情,不断做强经济基础,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综合国力。”

    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关系着应对当前挑战、畅通国民经济循环和国家战略安全。

    2021年5月,河南南阳。习近平总书记在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强调,加快构建国家水网主骨架和大动脉,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的水安全保障。

    2021年7月,青藏高原。习近平总书记实地察看拉林铁路沿线建设情况,指出“全国的交通地图就像一幅画啊,中国的中部、东部、东北地区都是工笔画,西部留白太大了,将来也要补几笔,把美丽中国的交通勾画得更美”。

    今年4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对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作出重要战略部署,强调,“优化基础设施布局、结构、功能和发展模式,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打下坚实基础”。

    “十四五”规划102项重大工程建设正加快推进,已分解出的2600多个项目稳妥有序实施;1至4月,全国铁路已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574.6亿元;今年全国预计完成水利建设投资约8000亿元,南水北调中线引江补汉、淮河入海水道二期、广东环北部湾水资源配置等重大水利工程将在近期开工建设,并加快推进后续工程规划建设;目前已累计建成5G基站161.5万个,工业互联网已延伸至45个国民经济大类。

    从中央到地方,重大工程不断落地,持续完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的“四梁八柱”,为中国经济增强回旋空间,为高质量发展积蓄动力。

    大国经济,需要强大而有韧性的国民经济循环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只有立足自身,把国内大循环畅通起来,才能任由国际风云变幻,始终充满朝气生存和发展下去。”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统一大市场建设工作。他多次强调,打造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不断夯实中国经济长远发展根基。

    2021年12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三次会议时强调,构建新发展格局,迫切需要加快建设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充分开放的全国统一大市场,建立全国统一的市场制度规则,促进商品要素资源在更大范围内畅通流动。

    2022年4月1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发布,释放出全面推动我国市场由大到强转变的鲜明改革信号。

    出台《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行动方案》,破除妨碍生产要素市场化配置和商品服务流通的体制机制障碍;11个部门印发《关于开展“携手行动”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2022—2025年)的通知》,提升现代化产业体系效能;发布《关于进一步释放消费潜力促进消费持续恢复的意见》,着力破除消费领域体制机制障碍……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一系列部署着力巩固增强市场的资源优势,形成供需更高水平动态平衡。

    依靠改革应对变局、开拓新局,始终坚持全面扩大开放,以更高水平开放促进高质量发展。

    今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考察时强调,推动港口发展同洋浦经济开发区、自由贸易港建设相得益彰、互促共进,更好服务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共建“一带一路”。“要着力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形成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格局”。

    4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博鳌亚洲论坛2022年年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中强调,不论世界发生什么样的变化,中国改革开放的信心和意志都不会动摇。

    5月18日晚,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建会70周年大会暨全球贸易投资促进峰会上发表视频致辞,重申“中国扩大高水平开放的决心不会变,中国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表示“为全球工商界提供更多市场机遇、投资机遇、增长机遇”。

    扎实推进自由贸易试验区、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新版全国和自贸试验区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施行;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正式生效……疫情“大考”下,中国坚定不移推动更高水平对外开放。

    海外投资中国的脚步不停。今年1至5月,中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5642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7.3%。前4个月新增合同外资1亿美元以上大项目185个,相当于平均每天有1.5个外资大项目落地。

    破浪前行,把舵导航。

    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保持定力,增强信心,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情,是我们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的关键。

    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锚定高质量发展目标,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坚定信心走好自己的路、办好自己的事,这正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握时与势的战略自信,彰显勇毅前行的强大底气和定力。

    “不论遇到什么困难,我们都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越是特殊时期,越要聚焦民生关切、注重改善和增进民生福祉。去年底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统筹推进经济发展和民生保障”,围绕保障改善民生作出一系列重要部署。

    今年1月,在2022年世界经济论坛视频会议的演讲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论遇到什么困难,我们都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4月21日,在博鳌亚洲论坛2022年年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促进发展、保障民生置于突出位置,实施政策、采取措施、开展行动都要把是否有利于民生福祉放在第一位。”

    4月29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稳定和扩大就业,组织好重要民生商品供应,保障城市核心功能运转”。

    就业是民生之本,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就业是重中之重。今年我国高校毕业生预计达1076万人,同比增加167万人,创历史新高。6月8日,在四川考察调研时,习近平总书记专程来到宜宾学院了解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中央高度重视高校毕业生就业,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当前正是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关键阶段,要进一步挖掘岗位资源,做实做细就业指导服务,学校、企业和有关部门要抓好学生就业签约落实工作”。

    保重点群体保就业。对高校毕业生,着力扩大就业渠道,着力提供不断线服务,着力强化困难帮扶,对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的企业按规定予以补贴支持。对农民工,重点加强劳务协作和信息对接,拓宽外出务工和就地就近就业渠道,稳定脱贫人口务工规模,促进就业增收。目前,主要群体就业基本稳定。1至5月份,全国城镇新增就业529万人,与时序进度基本同步。

    保供应、稳物价,才能稳民心。

    今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稳物价作出重要指示:“大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要带头保供稳价,强化民生用能供给保障责任”“健全重要民生商品保供稳价机制”……

    4月,多部门启动生活物资保障机制,将农产品及农业生产物资纳入重点运输物资保障范围;5月,调整煤矿核增产能政策,对所有煤炭暂行零进口税率;6月,11部门发文部署打通生产供应、产销衔接、流通运输等多环节堵点卡点……各地各部门政策加力增效,有效防止物价大起大落。

    5月,随着疫情防控形势持续转好,市场供应总体充足,国内物价指数环比转降,涨幅保持在2.1%。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对困难群众,我们要格外关注、格外关爱、格外关心,帮助他们排忧解难。要针对特困人员的特点和需求精准施策,按时足额发放各类救助金,强化临时救助,确保兜住底、兜准底、兜好底。

    允许受疫情影响严重的个人住房、消费贷款等延期还本付息;延续执行失业保险保障阶段性扩围政策,向广大失业人员发放失业补助金,向失业农民工发放临时生活补助;对因疫情影响暂时失业、未参保的困难人员,给予临时救助。

    及时启动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发放临时价格补贴;为困难群体代缴基本养老、医疗保险费,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继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扎实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共同富裕。

    2022年安排困难群众救助补助资金1546.83亿元,较去年增加70.62亿元;居民医保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人均财政补助标准分别再提高30元和5元;全国基本建设保障性租赁住房投资总额预估约8500亿元。

    前5个月,全国社会领域投资增长12.9%。对群众关注的骨科耗材、种植牙等开展集采,降低群众看病负担;异地就医结算持续推进,截至4月底,全国已有74个统筹地区启动高血压、糖尿病等5种门诊慢特病治疗费跨省直接结算试点。

    6月起,各地相继实施最新养老金调整方案,今年我国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再上调4%,将惠及1.3亿多退休人员……一项项务实改革,在百姓最关心的领域,加快补齐制度短板。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作出“五个必由之路”重大论断的同时,提出并阐明我国发展仍具有的“五个战略性有利条件”——

    “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有持续快速发展积累的坚实基础”“有长期稳定的社会环境”“有自信自强的精神力量”。

    新航程上,亿万中华儿女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用好“有利条件”,走好“必由之路”,劈波斩浪勇向前,必将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中创造新的发展奇迹!

    2022-06-17
  • 全国铁路6月20日起实行新的列车运行图

    光明日报北京6月15日电记者訾谦从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铁集团”)获悉,6月20日零时起,全国铁路实行新的列车运行图,客货运输提质增效,城市间旅行时间再压缩,有效助力经济社会发展。



    国铁集团称,实施新的列车运行图后,中部高铁网将扩能提质,旅客出行更加方便快捷。以京广高铁京武段常态化按时速350公里高标运营为契机,全面优化调整以京广高铁为主骨架,涵盖石太、石济、徐兰、郑渝、郑太、郑阜、汉十、沪蓉等高铁线路的中部高铁网列车运行图。增开经由京广高铁京武段动车组列车42列,变更运行区段24列,调整运行径路8列。开行时速350公里高品质标杆列车57列,覆盖16个省(区、市),多个城市间旅行时间进一步压缩,路网辐射效应进一步增强。北京西至石家庄、郑州东、武汉最快旅行时间将分别压缩至1小时1分、2小时11分、3小时48分,北京西至长沙南、广州南、西安北、南昌西、成都东、贵阳北等跨线运行列车最快旅行时间也将分别压缩至5小时16分、7小时38分、4小时11分、6小时8分、7小时31分、8小时20分。

    此外,新图还将充分运用郑州至重庆高速铁路襄阳至万州段、济南至郑州高速铁路濮阳至郑州段、和田至若羌铁路等新线运能,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撑。郑渝高铁全线贯通运营后,襄万段单日最高开行动车组列车106列,北京西至重庆北最快6小时46分可达,较调图前压缩4小时24分,郑州东、汉口至重庆北分别最快4小时23分、4小时57分可达;济郑高铁濮郑段开通运营后,单日最高开行动车组列车55列,郑州东至濮阳东最快52分可达。

    北京地区主要客站功能优化调整,首都铁路枢纽综合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北京丰台站主要办理经由京广高铁至石太高铁方向的动车组列车,以及京九铁路、京原铁路方向和部分北京枢纽中转普速列车客运业务,初步安排旅客列车120列。原北京站办理的京广线12列始发终到普速客车调整至北京西站,原北京东站办理的5列普速客车调整至北京站;增开京张高铁清河至呼和浩特东动车组列车6列、清河至张家口动车组列车8列。

    国铁集团表示,铁路部门增开复兴号智能动车组担当的高铁列车36列,南昌、贵阳、昆明等省会城市首次开行复兴号智能动车组担当的高铁列车;优化中部高铁网车次编排,按照列车开行方向,逐步形成谱系化车次号段,进一步提高车次辨识度;将静音车厢、商务座提质、新型票制、铁路畅行码等服务推广至京广高铁。

    2022-06-16
  • 中国经济,开始恢复!

    中新财经6月15日电(记者李金磊)在经历了4月份的“倒春寒”后,中国经济在5月份迎来积极变化,主要指标多数出现改善,“恢复”成为关键词。

    出口等指标改善

    从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来看,5月份消费虽然还是负增长,但降幅大幅收窄。5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下降6.7%,降幅比上月收窄4.4个百分点。

    出口增速大幅反弹,5月份,货物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9.6%,增速比上月加快9.5个百分点。其中,出口增长15.3%,加快13.4个百分点。这主要是受益于外贸物流逐步改善,外贸企业生产恢复,前期积压外贸订单释放。

    投资平稳增长。1-5月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6.2%,保持基本稳定,其中基础设施投资增长6.7%,增速比1-4月份加快0.2个百分点。

    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对中新财经表示,专项债券发行前置支持基建投资增长,今年已下发的3.45万亿元额度要求在6月底前基本发行完毕,力争在8月底前基本使用完毕,有望对基建投资资金来源形成持续支撑,基建投资预计将保持较快增长,有望成为今年稳增长的主要发力点。

    此外,工业生产由降转升。5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0.7%,4月份为下降2.9%;5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为49.6%,比上月上升2.2个百分点。

    温彬分析,这主要由于疫情形势整体好转,企业复工复产,经济活跃度提升。一方面,疫情对生产、物流等限制减弱,另一方面,需求有所修复,外需仍有韧性支持我国出口增速回升,内需有所改善。



    物价总体稳定

    再来看就业和物价民生指标,就业方面,5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是5.9%,比上月下降0.2个百分点。其中外来农业户籍人口失业率是6.2%,比上月下降了0.4个百分点。

    物价方面,5月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2.1%,涨幅与上月持平。扣除食品和能源的核心CPI同比上涨0.9%,也和上月持平,表明市场价格基本稳定。

    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司长付凌晖表示,5月份,经济运行确实出现了积极变化。随着国内疫情防控形势总体改善,稳增长的政策措施效果逐步显现,经济运行的积极变化有所增多,主要指标多数出现改善,部分受疫情冲击较大的地区,经济出现了反弹。

    前期受疫情冲击比较大的长三角地区和东北地区生产明显改善。5月份,长三角地区和东北地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分别下降3.2%和1.1%,降幅比上月收窄超过10个百分点。

    5月份国民经济运行呈现恢复势头,也一定程度上修复了市场信心。6月15日,A股三大股指上涨,沪指重回3300点之上。

    消费和青年就业仍需高度重视

    “整体上看,近期疫情形势整体好转,对经济活动的限制减弱,随着稳住经济一揽子措施落地实施,实体经济也出现一定好转迹象。”温彬指出,但也要看到,在新冠肺炎疫情持续演变、俄乌冲突、美联储货币政策紧缩等影响下,全球经济发展前景的不确定性上升,我国经济仍然面临不少困难挑战,尤其是总需求不足,消费仍然偏弱,就业压力较大。

    消费和青年就业仍需高度重视。消费方面,在疫情影响下,消费已连续3个月负增长。数据显示,5月份粮油食品类、石油及制品类消费增长,而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化妆品类、金银珠宝类、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汽车类等消费同比下降幅度均超过了10%。

    温彬表示,这些数据整体呈现必选消费保持增长,可选消费下降较多的特征,反映出目前消费意愿不强。另外,线下消费、服务消费仍然受到较大限制,本月餐饮收入同比下降21.1%,降幅虽然稍有收窄1.6个百分点,但却是连续2个月保持20%以上的降幅。

    青年就业方面,5月份,16-24岁年轻人的失业率是18.4%,比上月上升了0.2个百分点。

    付凌晖表示,年轻人的失业率偏高,对此也需要高度重视。主要的原因是,在疫情影响下,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吸纳就业能力有所下降,同时年轻人求职更倾向于稳定性强的岗位,加剧了供需矛盾。今年我国大学毕业生达到1076万人,随着毕业季的到来,大学毕业生集中进入劳动力市场,可能会进一步加重就业压力。

    二季度经济表现会如何?

    对于二季度经济走势,付凌晖谈到,4月份受多地疫情散发的影响,经济主要指标出现下降,5月份疫情防控向好,生产需求出现积极变化,但是仍有部分指标同比下降。6月份,随着一揽子稳增长政策措施的落地见效,经济运行有望进一步改善。

    他判断,综合来看,如果疫情能够得到有效控制,各项稳增长措施落地见效,在各方面共同努力下,二季度经济有望实现合理增长。

    温彬建议,下一阶段,要落实好稳住经济一揽子措施,继续做好疫情防控,加大力度提振内需,做好对困难领域、行业和人群的纾困,加大对就业的支持力度,尽快使市场主体扭转预期,增强信心,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完)

    2022-06-16
  • 中国印发2022年版猴痘诊疗指南:可通过密切接触、飞沫传播

    中新社北京6月15日电中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日前印发了《猴痘诊疗指南(2022年版)》,要求一旦发现猴痘疑似病例或确诊病例,应及时按照有关要求报告,并全力组织做好医疗救治工作,切实保障民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指南》指出,猴痘的主要传染源为感染猴痘病毒的啮齿类动物。灵长类动物(包括猴、黑猩猩、人等)感染后也可成为传染源。病毒经黏膜和破损的皮肤侵入人体。人主要通过接触感染动物病变渗出物、血液、其它体液,或被感染动物咬伤、抓伤而感染。

    人与人之间主要通过密切接触传播,也可通过飞沫传播,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品也有可能感染,还可通过胎盘垂直传播。尚不能排除性传播。人群普遍易感。既往接种过天花疫苗者对猴痘病毒存在一定程度的交叉保护力。

    据《指南》介绍,猴痘潜伏期为5至21天,多为6至13天。发病早期出现寒战、发热,体温多在38.5℃以上,可伴头痛、嗜睡、乏力、背部疼痛和肌痛等症状。多数患者出现颈部、腋窝、腹股沟等部位淋巴结肿大。发病后1至3天出现皮疹。

    猴痘为自限性疾病,大部分预后良好。严重病例常见于年幼儿童、免疫功能低下人群,预后与感染的病毒分支、病毒暴露程度、既往健康状况和并发症严重程度等有关。西非分支病死率约3%,刚果盆地分支病死率约10%。

    《指南》指出,目前中国国内尚无特异性抗猴痘病毒药物,主要是对症支持和并发症的治疗。在对症支持治疗方面,要卧床休息,注意补充营养及水分,维持水、电解质平衡。体温高者,物理降温为主,超过38.5℃,予解热镇痛药退热,但要注意防止大量出汗引发虚脱。

    保持皮肤、口腔、眼及鼻等部位清洁及湿润,避免搔抓皮疹部位皮肤,以免继发感染。皮疹部位疼痛严重时可予镇痛药物。

    在并发症治疗方面,继发皮肤细菌感染时给予有效抗菌药物治疗,根据病原菌培养分离鉴定和药敏结果加以调整。不建议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出现角膜病变时,可应用滴眼液,辅以维生素A等治疗。出现脑炎时给予镇静、脱水降颅压、保护气道等治疗。

    在中医治疗方面,根据中医“审因论治”“三因制宜”原则辨证施治。临床症见发热者推荐使用升麻葛根汤、升降散、紫雪散等;临床症见高热、痘疹密布、咽痛、多发淋巴结肿痛者推荐使用清营汤、升麻鳖甲汤、宣白承气汤等。(完)

    2022-06-16
  • 习近平同俄罗斯总统普京通电话

    新华社北京6月15日电国家主席习近平6月15日下午同俄罗斯总统普京通电话。

    习近平指出,今年以来,面对全球性动荡变革,中俄关系保持良好发展势头。两国经贸合作稳步推进,黑河-布拉戈维申斯克公路桥实现通车,打通一条两国互联互通的新通道。中方愿同俄方推动双边务实合作行稳致远。中方愿同俄方继续在涉及主权、安全等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问题上相互支持,密切两国战略协作,加强在联合国、金砖国家、上海合作组织等重要国际和地区组织的沟通协调,促进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推动国际秩序和全球治理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普京表示,在习近平主席坚强领导下,中国取得卓越发展成就,俄方表示衷心祝贺。今年以来,俄中务实合作稳步发展。俄方支持中方提出的全球安全倡议,反对任何势力借口所谓新疆、香港、台湾等问题干涉中国内政,愿同中方加强多边协作,为推动世界多极化和建立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作出建设性努力。

    两国元首就乌克兰问题交换意见。习近平强调,中方始终从乌克兰问题的历史经纬和是非曲直出发,独立自主作出判断,积极促进世界和平,促进全球经济秩序稳定。各方应该以负责任方式推动乌克兰危机得到妥善解决。中方愿继续为此发挥应有作用。

    2022-06-16
  • 《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坚定不移走中国人权发展道路,更好推动我国人权事业发展》

    新华社北京6月15日电6月16日出版的第12期《求是》杂志将发表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的重要文章《坚定不移走中国人权发展道路,更好推动我国人权事业发展》。

    文章强调,呵护人的生命、价值、尊严,实现人人享有人权,是人类社会的共同追求。尊重和保障人权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不懈追求。党的百年奋斗史,贯穿着党团结带领人民为争取人权、尊重人权、保障人权、发展人权而进行的不懈努力。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坚持把尊重和保障人权作为治国理政的一项重要工作,推动我国人权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

    文章指出,在推进我国人权事业发展的实践中,我们把马克思主义人权观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总结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尊重和保障人权的成功经验,借鉴人类优秀文明成果,走出了一条顺应时代潮流、适合本国国情的人权发展道路。一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决定了我国人权事业的社会主义性质。二是坚持尊重人民主体地位。人民性是中国人权发展道路最显著的特征。三是坚持从我国实际出发。各国人权发展道路必须根据各自国情和本国人民愿望来决定。四是坚持以生存权、发展权为首要的基本人权。生存是享有一切人权的基础,人民幸福生活是最大的人权。五是坚持依法保障人权。法治是人权最有效的保障。六是坚持积极参与全球人权治理。发展人权是全人类共同的事业。各国都有权利自主选择人权发展道路,不同文明、不同国家应该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交流、相互借鉴。

    文章强调,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深刻认识做好人权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更加重视尊重和保障人权,推动我国人权事业健康发展,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第一,促进人权事业全面发展。第二,加强人权法治保障。第三,弘扬正确人权观。第四,积极推动全球人权治理。第五,积极开展国际人权斗争。人权是历史的、具体的、现实的,不能脱离不同国家的社会政治条件和历史文化传统空谈人权。评价一个国家是否有人权,不能以别的国家的标准来衡量,更不能搞双重标准,甚至把人权当作干涉别国内政的政治工具。

    文章指出,各级党委(党组)要担负起推动我国人权事业发展的历史责任,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自觉学习马克思主义人权观、当代中国人权观,各地区各部门各行业要增强尊重和保障人权意识,形成推动我国人权事业发展的合力。

    2022-06-16
  • 多地放松落户“抢人”,上海又出手了!

    中新财经6月15日电(记者李金磊)“世界前50名院校留学生可直接落户”,这再次印证了“21世纪最贵的是人才!”这句经典台词。



    眼下,各地“抢人大战”如火如荼,现在连一线城市也坐不住了,上海再次出手了,“人才争夺战”持续升级。

    上海再出大招这些人才直接落户

    日前,上海发布《关于助力复工复产实施人才特殊支持举措的通知》,提出加大世界名校留学人员引进力度。

    在符合留学人员落户基本条件的基础上,对于毕业于世界排名前50名院校的,取消社会保险费缴费基数和缴费时间要求,全职来本市工作后即可直接申办落户;对于毕业于世界排名51-100名的,全职来本市工作并缴纳社会保险费满6个月后可申办落户。

    世界排名前50名、前100名院校,由相关主管部门参照英国泰晤士报高等教育副刊、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QS世界大学排名、上海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发布的排名进行认定,具体以落户申报系统内名单为准。

    这是上海落户政策的又一次放宽。2021年,上海试点在五个新城和自贸区新片区就业的上海市应届研究生毕业生符合基本条件可直接落户的政策。2020年,上海将之前“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为试点,探索建立对本科阶段为国内高水平大学的应届毕业生,符合基本申报条件即可落户”的政策范围扩大至在沪“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

    为什么户口含金量很高的上海,也愿意放下身段,通过不断降低落户门槛来“抢人”了?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公共管理与人力资源研究所研究室主任冯文猛对中新财经分析,上海抢的不是人口,而是人才,是“精准抢才”。

    冯文猛表示,作为超大城市,上海的人口老龄化加重,而上海要保持经济持续发展,巩固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的地位,必须要有源源不断的人才供给。上海不断降低人才的落户门槛,也是为了让自身发展获得更多急需的人才,而非简单的劳动力。吸引匹配发展需求的人才,这对于城市提升竞争力是非常关键的。

    “抢才”力度升级多地先落户后就业

    除了上海,近期还有许多城市降低落户门槛,推出先落户后就业的新政,各大城市之间的“人才争夺战”又迎来新一波高潮。

    2021年常住人口暴增120.12万人的武汉,常住人口已经达到1364.89万人,但武汉并不满足,继续祭出新招。

    6月7日,武汉发布《关于进一步做好高校毕业生留汉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明确推行先落户后就业。年龄不满45周岁(研究生不受年龄限制)的高校毕业生凭毕业证书在市内落户,其配偶以及未成年子女可随迁落户。

    大连近期出台《大连市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政策措施》,取消毕业生来连落户限制。50周岁以下博士、硕士研究生,45周岁以下普通高校(含高职院校)毕业生,可享受先落户后就业政策,本人及其配偶、未婚子女由落户地派出所办理落户。

    冯文猛表示,我国已经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发展的驱动力越来越注重创新,而推动创新,需要大量的人才。一方面,经济增长内生动力进一步聚焦于知识、技能和创新,另一方面,劳动力供给出现结构性变化,2012年开始劳动力总量和占比进入下降空间,劳动力减少,也让一些行业和人才的供给出现了不足。在多种因素叠加影响下,各地为了长期可持续发展,纷纷针对高校毕业生推出或加码引才政策。

    留住年轻人,就是留住城市未来。在专家看来,随着经济增长转向创新驱动和产业转型升级,人才需求量大,对人才的竞争成为必然,对高素质人才的争夺将成为今后城市、地区竞争的一个常态。

    既要“引才引智”更要“用人留人”

    在冯文猛看来,地方政府纷纷出台人才新政,支持高校毕业生落户,意味着传统的“重物轻人”的城市发展观念已经发生了转变。

    他表示,过去很多地方有一个弊端,重视基础设施等硬件建设,但对人才待遇和激励等软件方面重视程度不够。“楼很漂亮,但里面工作的人薪酬水平和上升空间不高,流动性太大。”

    对一个城市来说,吸引人才落户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真正把人才留住,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贡献智慧。而如何留住人才,也考验着城市管理者。

    冯文猛认为,除引才所实施的政策外,留住人才的关键是要提供更高水平的公共服务,提高居住地的生活舒适度、丰富度和安全感,营造好硬环境和软环境,为这些人才干事创业营造富有活力的体制机制和制度保障。同时,还要为人才提供持续的成长空间,使得城市产业结构、人才上升的渠道、个人职业发展能够形成一个比较好的连接,形成人才自身竞争力和城市竞争力双向提升的良性循环。

    “城市要有活力和竞争力,不只是有更多的大楼,而是让生活在当中的人,在制度保障和激励之下能充分发挥潜力,做自己擅长而且乐于做的事情,实现人才的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度融合。”冯文猛说。(完)

    2022-06-15
  • 千方百计帮助高校毕业生就业

    “党中央十分关心民生工作,民生首先是就业,我们对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特别关心。”6月8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宜宾学院,实地考察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

    “主要都是什么去向?”“都是学什么专业的?想去哪里工作?”一声声询问饱含关切。

    “大学生就业要怀着一颗平实之心,综合考虑自身条件和社会需求,防止高不成、低不就。”一句句嘱托语重心长。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根基工程”。解决好高校毕业生这一重点群体的就业问题,支持帮助学生们迈好走向社会的第一步,总书记始终挂念心间。

    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高校毕业生就业面临严峻复杂的形势,毕业生人数从2020届的874万人到2021届的909万人,再到2022届的1076万人,“稳就业”“保就业”任务十分艰巨。习近平总书记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强调要“统筹做好毕业、招聘、考录等相关工作,让他们顺利毕业、尽早就业”。

    “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要切实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采取有效措施,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千方百计帮助高校毕业生就业,热情支持高校毕业生在各自工作岗位上为党和人民建功立业。”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不仅为就业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也让广大高校毕业生倍感温暖、内心坚定。

    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难者进。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就业工作主体责任日趋压实,高质量升学扩招精准实施,政策性岗位和市场性岗位全力开拓落实,就业指导服务做细做实,对就业困难群体的特殊帮扶精心、暖心……

    一枝一叶总关情。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关心部署下,千方百计帮助高校毕业生就业,已汇聚起全社会的磅礴合力。

    创新方式,全力拓展就业机会

    宜宾学院的电子屏幕上,展示着学校毕业生去向落实率的柱状图,习近平总书记仔细察看,反复询问具体数据。学院负责同志告诉总书记,今年全校有毕业生5637人,截至前一天,已落实毕业去向人数4165人,落实率超过70%。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前正是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关键阶段,要进一步挖掘岗位资源,做实做细就业指导服务”。

    促就业、稳就业,开拓岗位是重要前提。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各地各部门各高校积极行动、全力以赴,为毕业生挖掘更多岗位资源、提供更多就业信息。

    ——市场化、社会化就业渠道不断拓宽。开拓市场化渠道、挖掘更多岗位是实现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的关键。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各地各高校努力推动落实鼓励高校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就业的优惠政策,为中小企业进校招聘提供便利条件。同时,针对近年来涌现出很多新就业形态的趋势,注重加强对广大毕业生的引导,支持创新创业。

    据介绍,仅在今年5月教育部组织的“就业促进周”活动期间,各地各高校就举办线上线下招聘会1.7万多场,累计发布岗位信息超897万条次。教育部、人社部、工信部、全国工商联等相关部门深度合作,组织开展“中小企业网上百日招聘”“民企高校携手促就业行动”,充分发挥企业的就业吸纳作用。

    特别是今年,面对2022届高校毕业生规模首次突破千万的严峻形势,“高校书记校长访企拓岗促就业专项行动”落地实施,各高校领导班子成员主动走进园区、行业、企业,通过走访与相关单位建立就业合作渠道,为毕业生挖掘更多岗位资源。目前已有2169所高校通过实地走访、视频会议等方式,拜访5.8万家用人单位,为毕业生拓展岗位达114.9万个、实习岗位达44万个。

    ——完善政策措施,做好政策性岗位招录工作。做好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招聘工作,加大基层社区岗位开发,对于稳住毕业生就业“基本盘”具有重要作用。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公务员招录、“特岗计划”“三支一扶”“西部计划”等国家基层就业项目、国企招聘、中小学幼儿园教师招聘、大学生征兵等工作稳步开展。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指导委员会成立,构建起用人单位与高校沟通协作的新机制。

    ——强化毕业生就业服务。2020年2月,为应对无法开展现场招聘活动的挑战,教育部会同9家社会招聘机构,推出“24365校园招聘服务”。如今,“24365”已成为网络招聘市场建设的“主阵地”。今年,为毕业生提供从就业意愿登记、简历制作、岗位查询、应聘面试到网上签约的求职全周期服务,“国家24365大学生就业服务平台”全新优化升级,目前已有2022届毕业生注册人数455万人,使用平台的用人单位54.5万家。

    用心用情,开展就业指导和困难帮扶

    习近平总书记在宜宾学院考察时强调,“学校、企业和有关部门要抓好学生就业签约落实工作,尤其要把脱贫家庭、低保家庭、零就业家庭以及有残疾的、较长时间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作为重点帮扶对象。”

    现场聆听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宜宾学院就业指导中心主任夏高发深有感触:“学校有许多学生来自农村,有些学生在与用人单位交流时存在信心不足等情况。对此,我们注重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指导,一对一为就业困难毕业生推荐企业。”

    “对就业困难毕业生进行帮扶,增强学生就业创业和职业转换能力”“积极创造条件确保高校毕业生就业”……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十分牵挂就业困难毕业生群体。各地各部门各高校用心用情、多措并举,加强对困难群体帮扶。

    ——“一人一档”“一生一策”,建立帮扶机制,开展针对性指导。

    教育部指导各地各高校建立就业困难毕业生群体帮扶工作台账,并至少为每一名就业困难群体毕业生精准推送3个以上岗位,力争帮助他们尽早实现就业。与此同时,教育部会同国家开发银行等相关单位举办“宏志助航网上专场招聘会”等,各地各高校也面向就业困难毕业生群体举办多种类型的专场招聘活动,有力促进相关重点群体就业。

    “在学校老师帮助下,我找到了满意的工作!”济源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工程系2022届毕业生孔存涵行动不便,进入求职季,就业指导教师结合他的兴趣特长建立帮扶清单,充分利用学院就业基地,积极推荐适合的岗位。目前,孔存涵顺利签约一家金融科技公司,从事软件开发工作。

    ——开展培训、“授人以渔”,帮助学生提升就业能力、增强求职信心。

    2021年起,在财政部支持下,教育部实施“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宏志助航计划”,对重点群体开展就业能力培训。目前,该计划已线下培训2022届毕业生6.9万人、线上培训66.8万人。

    “求职分析与优势识别”“简历撰写与优化”“沟通与礼仪”……今年5月底,参加学校开展的宏志助航计划就业能力培训后,华南农业大学2022届哲学专业毕业生邱丰有收获满满,已成功签约心仪的工作单位。“培训课程非常实用,学校还为我们安排了企业现场教学环节,让我在实践中提高了就业能力。”邱丰有说。

    同时,教育部还指导各高校充分发挥一线就业工作人员和毕业班辅导员作用,加强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和心理疏导;为疫情严重地区提供就业帮扶,举办线上专场招聘会;开展“高职扩招毕业生就业服务专项行动”,出台针对性举措帮助高职扩招毕业生顺利就业……

    用心用情、精心暖心。一系列政策措施,护航高校毕业生求职之路。

    脚踏实地,在实践中成长成才

    在宜宾学院求实会堂,习近平总书记向学生们详细了解就业意向和求职进展。一名学生汇报说自己还当过兵,总书记十分感兴趣:“有这个经历很好,钢铁就是这样炼成的。”

    面对即将走出校门、走进社会的青年学子,总书记话语谆谆:“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努力做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劳动最光荣,我们的幸福生活是靠劳动创造的,一夜暴富、一夜成名是不现实的。大学生就业要怀着一颗平实之心,综合考虑自身条件和社会需求,防止高不成、低不就。”

    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深情寄语高校毕业生,勉励他们在实践中成长成才:

    “这场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严峻斗争,让你们这届高校毕业生经受了磨练、收获了成长,也使你们切身体会到了‘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难者进’的道理”;

    “希望全国广大高校毕业生志存高远、脚踏实地,不畏艰难险阻,勇担时代使命,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党和国家事业之中,为党、为祖国、为人民多作贡献”;

    “高校毕业生要转变择业就业观念,只要有志向就会有事业,只要有本事就会有舞台。希望大家找准定位,踏踏实实实现人生理想”……

    为引导毕业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就业观和择业观,教育部面向2022届毕业生推出“互联网+就业指导”公益直播课,累计观看人次达1.06亿。今年“就业促进周”期间,全国开展基层主题宣传4824场,推动14.1万名高校毕业生报名参加基层项目。

    各地各高校也开拓思路、积极行动:吉林省教育厅举办系列就业育人活动,邀请毕业生就业典型,帮助学生理解职业定位、寻求发展方向;河西学院开展“我为家乡建设做贡献,青春建功新陇原”就业价值引领教育,鼓励毕业生在西部就业;云南旅游职业学院把就业教育纳入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2022届毕业生张荣楠,所学专业为油气储运工程,毕业后将赴采油一线工作。“充分发挥所学专业知识,投身西部油田建设,是我的理想。”张荣楠说。目前,该校区已签约就业学生中,超六成选择留在新疆;

    上海交通大学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博士生孙一唯,毕业后选择进入航天科技集团五院西安分院,从事研发设计工作,为中国航天事业发展贡献力量;

    南开大学滨海学院毕业生张沁钰,如今已成为一名光荣的武警战士,一身戎装的她,立志把热血挥洒在实现强军梦的伟大实践之中;

    …………

    好儿女志在四方,有志者奋斗无悔。如今,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到西部、到基层建功立业,用拼搏奉献成就梦想,让青春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绽放绚丽之花。

    2022-06-15
  • 人才事业发展这10年:聚天下英才 筑强国之基

    截至2021年年底,全国技能人才总量已超过2亿人,高技能人才超过6000万人。

    目前,我国人才资源总量已达1.75亿人,稳居全球首位。

    2021年,我国研发人员总量预计为562万人年,连续9年稳居世界首位。

    伟大事业呼唤人才,伟大时代造就人才。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面深入推进人才强国战略,高瞻远瞩谋划人才事业布局,大刀阔斧改革创新,广开进贤之路、广聚天下英才,推动新时代人才工作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目前,我国人才资源总量已达1.75亿人,人才资源规模、科技人力资源以及研发人员数量等指标居全球首位。2021年,我国全球创新指数排名已从2012年的第34位快速上升到第12位。

    在实现中国梦“关键一程”上,人才对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支撑作用前所未有,中华大地正成为各类人才大有可为、大有作为的热土。

    人才事业发展这10年:聚天下英才筑强国之基





    中科院北斗导航卫星研制团队。资料图片


    新思想指引人才强国建设步入快车道

    2022年5月14日,中国商飞公司即将交付的首架C919大飞机圆满完成首飞试验。国产大飞机事业的喜人成就,离不开大批顶尖人才的持续爱国奋斗,折射着我国人才驱动创新发展的光辉历程。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关键在人才。“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我们也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渴求人才。”2013年10月,在欧美同学会成立100周年庆祝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对时代发展大势作出科学判断,深刻阐明了人才工作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之间的内在联系。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实现民族复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高度,把人才作为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持续释放加强人才工作的强烈信号,推动我国人才事业蓬勃发展,不断开创人才工作新局面。

    10年来,我国科技工作者奋力攻关,科技成果不断涌现,自主研发的大量先进技术装备和系统进入实用,成为推进产业快速升级的“利器”。超级计算机、高速铁路、智能电网、第四代核电、特高压输电技术等进入世界先进行列。

    “国家发展靠人才,民族振兴靠人才。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更加重视人才自主培养,加快建立人才资源竞争优势。”2021年9月,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把人才工作重要性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及人才频率之高,对人才事业思虑之远,凸显了人才事业和人才工作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分量之重。”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一级教授许耀桐说,“这些关于人才工作的重要论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人才理论宝库,写就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人才篇’,指引人才强国建设步入快车道。”

    春风护航,飞舟破浪。这10年,是我国人才事业发展最快、科技实力进步最大的10年,建成了一大批世界级的工程。北斗卫星全球组网、“天问”探火星、“嫦娥”登月球、“神十三”和“天和”核心舱成功对接、“神十四”成功飞天,“天鲲号”、“深海勇士”号、“奋斗者”号、“海斗一号”相继研制成功,中国高铁、中国大坝、中国桥梁、中国港口更是成为享誉全球的“中国名片”。

    体制机制改革让“人才红利”加速释放

    “决不能让科技人员把大量时间花在一些无谓的迎来送往活动上,花在不必要的评审评价活动上,花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种种活动上!”在2021年5月28日召开的“科技三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的这番话,引来台下掌声雷动。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人才事业发展和人才队伍建设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反复强调要建立集聚人才的体制机制,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一场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大幕,在中华大地徐徐拉开。2016年,中共中央印发《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全面发力加快推进人才培养、评价、流动、激励、引进等关键环节改革,为人才发展注入强大动能。

    在中央政策指引下,北京市布局和培育了北京量子信息科学研究院、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北京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研究院等一批高水平国际化的新型研发机构,在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方面做出有益探索,成功激发和凝聚科学家精神,让科研人员的创新活力倍增。

    首次发现超导块体内的马约拉纳任意子、抗肿瘤创新药全球首发、世界最大的超大规模人工智能模型发布……越来越多的“全球首例”“世界纪录”在北京这片科研沃土诞生。

    春来无处不花香。党中央的运筹谋划,带动各地各部门积极推动人才工作领域改革,以政策突破促进体制机制创新。2017年,国家外国专家局等三部门启动实施人才签证制度,为高层次人才来华开辟“绿色通道”。2018年2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分类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的指导意见》,提高评价的针对性和精准性。2019年,中办国办印发《关于促进劳动力和人才社会性流动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破除妨碍人才流动的障碍和制度藩篱。2021年,国办印发《关于改革完善中央财政科研经费管理的若干意见》,赋予科研人员更大的经费管理自主权,为创新“松绑”。

    体制新,人才聚;机制顺,活力增。从2018年开始,广西贺州聚焦粤港澳大湾区人才富矿,创新推出“科研、孵化在大湾区,转化、生产在贺州”的“人才飞地”,成功破解欠发达后发展地区引智瓶颈,柔性引进15位院士、3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和52位国家级重点项目专家人才,成功吸引“孔雀西南飞”。

    持续深入的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为育才、引才、聚才、用才打牢了坚实基础,彰显了党和国家识才爱才用才容才的诚意,人才引擎为推进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澎湃动力,有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夺取新的胜利。

    新征程吸引更多“千里马”竞相奔腾

    2020年9月11日,北京人民大会堂东大厅,习近平总书记邀请来自不同领域的科学家面对面交流,就“十四五”规划建议听取意见建议。这是一场凝心聚力的动员会。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向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更须汇聚起包括广大科学家在内的各类人才的合力。

    “创新之道,唯在得人。得人之要,必广其途以储之。”在2018年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要加快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确立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建设一支矢志爱国奉献、勇于创新创造的优秀人才队伍。

    人才队伍建设,是人才工作的中心环节。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把科技体制改革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亲自领导、亲自部署,许多重大科技体制改革议题都指向激发科研工作者的积极性、创造性。

    西安炬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首席科学家刘兴胜,亲眼见证了这一历史性变革过程。2018年,他创办的炬光科技成为首家在材料处理与增材制造领域获得“光电子行业的奥斯卡”——棱镜奖(PrismAwards)的中国公司。

    “炬光科技虽处于西北地区,但在党和国家人才政策的鼎力支持下,成功会聚了众多具有国际化视野和跨国研发合作能力的专家,为企业保持行业前沿科研实力提供了源头活水。”刘兴胜说。

    济济多士,乃成大业。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年底,我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达10154.5万人,规模继续保持世界第一。2021年,全国研发人员总量预计为562万人年,稳居世界第1位。截至2021年年底,全国技能人才总量已超过2亿人,高技能人才超过6000万人。

    当“中国号”巨轮向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加速航行,人才发展对于国计民生和民族复兴的重要意义也有了更深刻、更真切的体现。在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上,不仅有各种最新科研成果,其逃逸系统固体发动机的燃料药面,也离不开“大国工匠”徐立平团队的精雕细刻。在粤港澳大湾区,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累计输出各类人才超1.3万人,有效推动和支撑了区域产业发展。在内蒙古锡林郭勒盟阿巴嘎旗的草原牧场,近300名涉农涉牧科技特派员来到牧民身边提供专业化服务,以科技助力乡村振兴。

    从高端领军人才,到技能人才、乡土人才;从自然科学人才,到哲学社会科学人才、文艺人才;从本土培养人才,到海外引进人才……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各部门坚持“高端引领、整体开发”,不同专业特长、不同职业岗位、不同能力水平的各方面人才各得其所、各展其长。各类人才日益与党和国家事业同频共振,源源不断的人才优势正加速转化为澎湃不竭的发展优势。

    千秋基业,人才为先。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归根结底靠人才、靠创新、靠科技。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日益壮大的人才大军必将以自立自强的磅礴伟力,驱动中国号巨轮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彼岸加速前行。

    2022-06-15
  • 【大国“粮”策】习言道 | “始终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

    当前,夏收工作正在各地陆续展开,田间地头一派繁忙景象。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粮食安全问题,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

    2022-06-15
  • 沿着总书记的足迹·广东篇丨奋力在新征程中创造新的辉煌

    广东是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先行地、实验区,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大局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工作高度重视、亲切关怀、寄予厚望,党的十八大以来3次赴广东考察调研、两次参加全国人大广东代表团审议、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粤港澳大湾区、深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建设和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建设,支持深圳实施综合改革试点,赋予广东重大机遇、重大平台、重大使命。

    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广东以更大魄力、在更高起点上推进改革开放,奋力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走在全国前列、创造新的辉煌,续写更多“春天的故事”。

    把改革开放的旗帜举得更高更稳

    2012年12月,党的十八大后首次离京考察,习近平总书记就来到广东。总书记表示,这次调研之所以到广东来,就是要到在我国改革开放中得风气之先的地方,现场回顾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将改革开放继续推向前进。

    2018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再次踏上广东这片热土。总书记强调,广东要弘扬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改革精神,立足自身优势,创造更多经验,把改革开放的旗帜举得更高更稳。

    牢记总书记嘱托,广东坚定不移走好改革开放这条正确之路、强国之路、富民之路,推动思想再解放、改革再深入、工作再落实,当好向世界展示我国改革开放成就的重要窗口、国际社会观察我国改革开放的重要窗口。

    深圳前海,树影婆娑、高楼林立。这个“特区中的特区”,昔日是一片临海荒滩,如今一派勃勃生机。今年一季度,前海实际使用外资同比大增108.4%;新增注册企业5954家。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3次来到这里。总书记寄语前海:“精耕细作,精雕细琢,一年一个样,一张白纸,从零开始,画出最美最好的图画。”

    “推进前海开发开放,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国家改革开放重大举措。”前海管理局副局长王锦侠,曾两次近距离聆听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总书记的殷切嘱托,激励着前海勇立潮头、敢为人先。”

    开展本外币合一跨境资金池业务试点,探索建立境外专业人才执业制度,首创商事主体歇业登记制度,创新国际商事纠纷多元化解机制……迄今,前海合作区已累计推出制度创新成果685项,在全国复制推广65项。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深圳改革开放、创新发展寄予厚望。2020年10月,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深圳要建设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创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城市范例”“支持深圳实施综合改革试点,以清单批量授权方式赋予深圳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更多自主权,一揽子推出27条改革举措和40条首批授权事项”。

    深圳以实施综合改革试点为契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建设跑出“深圳加速度”、打造“深圳高质量”——

    率先实行非竞争性、竞争性双轨制科研投入机制,探索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的使用权;试行地下空间分层设权,形成配置更精准、调节更灵活的空间资源配置机制……一年多来,深圳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取得重要阶段性进展,首批40条授权事项全部落地。

    56项重点任务中,推动注册制改革、探索知识产权证券化等11项已经完成,以深圳为主阵地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5G等重大创新载体等45项取得重大进展……两年多来,深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建设全面铺开、纵深推进。

    汕头东海岸,一座现代化的滨海新城正在崛起。汕头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目前已吸引13个总部经济项目落户,连续两年经济增长超过20%。

    2020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汕头考察调研时指出,“今年是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我特地来汕头经济特区考察调研,就是要向国内外宣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将坚定不移走改革开放道路,奋发有为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锲而不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希望乡亲们携手努力,共同奋斗!”

    “新时代改革开放的内涵、条件、要求同过去相比有很大不同,我们根据新的实际做好‘侨’的文章,加强海外华侨工作,引导和激励他们支持和参与祖国现代化建设。”汕头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刘俊毅说,试验区正奋力闯出一条有新时代“侨”特色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用好改革开放“关键一招”,改革开放的澎湃动力正在南粤大地持续激荡:数字政府、营商环境等改革走在全国前列,广东自贸试验区36项改革全国首创;进出口总额突破8万亿元,湛江巴斯夫、惠州埃克森美孚等百亿美元级外资项目开工建设……

    抓住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重大历史机遇

    浩瀚的伶仃洋上,港珠澳大桥如长龙卧波飞架三地。这座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为粤港澳大湾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树立了典范。

    2018年10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宣布港珠澳大桥正式开通。总书记强调,对港珠澳大桥这样的重大工程,既要高质量建设好,全力打造精品工程、样板工程、平安工程、廉洁工程,又要用好管好大桥,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发挥重要作用。

    大桥通车次日一早,港珠澳大桥管理局总工程师苏权科就登上飞往北京的航班,着手筹备港珠澳大桥智能化运维项目。“牢记总书记嘱托,我们重整行装再出发,联合香港理工大学、香港大学、澳门大学、中交四航工程研究院等机构,展开了新一轮协同攻关,努力把港珠澳大桥建设成世界一流的数字化大桥,让大桥运维更科学、精准、智能。”苏权科说。

    2020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上指出,要抓住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重大历史机遇,推动三地经济运行的规则衔接、机制对接,加快粤港澳大湾区城际铁路建设,促进人员、货物等各类要素高效便捷流动,提升市场一体化水平。

    广东全面贯彻落实《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举全省之力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推动横琴打造具有中国特色、彰显“一国两制”优势的区域开发示范,推动前海打造依托香港、服务内地、面向世界的开放新高地。

    珠海横琴,与澳门一水相隔,昔日“蕉林绿野、农庄寥落”的海岛,如今成为高楼林立的活力新区。

    “建设横琴新区的初心就是为澳门产业多元发展创造条件。”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到横琴考察,对横琴的发展念兹在兹。

    紧紧围绕促进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这条主线,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加快起笔着墨,书写恢弘篇章。

    “现在我们与澳门建立了共商共建共管共享的新体制,开启了琴澳一体化发展新局面。我和澳门的同事坐在一个办公室相互协商、一起做事,这是前所未有的。”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执委会副主任牛敬说,截至今年3月底,合作区实有澳门投资企业4871家。

    “谈及积极作为深入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深化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改革开放’。”王锦侠说,“前海牢记总书记重要指示,从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入手,着力健全联通港澳、接轨国际的现代服务业发展体制机制。”

    2021年11月4日,华盟灵均刘郭联营税务师事务所(深圳)有限公司在前海完成登记手续,这是全国首家深港澳联营税务师事务所。由此,前海成为国内首个实现全面放宽港澳涉税专业人士执业要求的区域。

    深圳积极推进与港澳规则衔接、机制对接,丰富协同协调发展模式,2021年在前海试点制度创新成果75项。如今,税务师、建筑师、导游等16类港澳专业人士在前海仅需备案即可执业。

    深入实施“湾区通”工程,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跑出“加速度”。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在提速。港珠澳大桥已建成通车,深中通道、黄茅海跨海通道两大世界级跨海工程又在加速推进。推进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城市轨道交通、有轨电车“四网融合”,“轨道上的大湾区”加快形成,大湾区“1小时生活圈”渐成现实。

    规则衔接和机制对接在提速。“深港通”、债券“南向通”、“跨境理财通”等措施落地实施;3000多名港澳专业人士取得内地注册执业资格;“港澳高校—港澳科研成果—珠三角转化”的科技产业协同发展模式逐渐形成……

    2021年,粤港澳大湾区经济总量约12.6万亿元,比2017年增长约2.4万亿元。

    大湾区,大未来,成为港澳青年追逐梦想的大舞台。

    2018年10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深圳前海考察。“我作为香港创业青年代表,向习近平总书记汇报自己在深港青年梦工场的创业情况。总书记说,梦工场是圆梦的地方。这让我们倍感振奋。”如今,陈升担任香港青年专业联盟秘书长、香港中文大学学生导师,时常将自己在深圳的生活、创业经验分享给香港青年,“大湾区能够承载香港青年的宏大梦想。”

    在广东,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孵化基地体系,已累计孵化港澳创业团队2300多个,吸纳港澳青年就业3400余人。

    把创新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我们有一家海外客户,给德国大众配套生产高质量的汽车纵梁。老的生产线需要用31台机械手、25把焊枪;我们靠自主知识产权的软件算法和工艺分解,帮他们做新一代的生产线,只需要25台机械手、16把焊枪,还不影响工艺质量。”广州明珞汽车装备有限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姚维兵颇为自豪。

    2018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广州明珞汽车装备有限公司考察时指出,民营企业对我国经济发展贡献很大,前途不可限量。党中央一直重视和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这一点没有改变、也不会改变。创新创造创业离不开中小企业,我们要为民营企业、中小企业发展创造更好条件。

    “总书记的话,坚定了我们从‘制造’迈向‘创造’的决心。”姚维兵说,这些年,公司朝着数字化方向变革,自主研发产业链所需设计软件与数字化管理平台,打造智能制造生态系统。

    明珞汽车装备有限公司所在的广州开发区,一块巨石上刻着“中小企业能办大事”8个大字。“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给了我们极大的鼓舞和激励。”广州市委常委、黄埔区委书记、广州开发区党工委书记陈勇说,当地正加快建设“中小企业能办大事”创新示范区,制定实施“专精特新10条”等惠企政策,推出限时办结政策兑现系统,助力中小企业破解用地、人才、融资、创新等难题。目前,广州开发区集聚中小企业超4万家,其中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超3500家。

    “要有志气和骨气加快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实力,努力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2018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时,勉励企业要把创新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牢记总书记嘱托,8.2万名格力员工加倍努力,让世界爱上“中国造”。格力电器董事长兼总裁董明珠介绍,近年来,格力电器坚持做“全球首创”的技术研发,努力增强全球技术话语权。如今,格力电器已掌握压缩机等核心技术,发明专利申请量、授权量均居行业前列,2021年实现营业收入1878.69亿元、同比增长11.69%。

    韩山青翠、韩江奔流。潮州三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里,一派繁忙景象。

    2020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潮州三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调研。在生产车间,企业员工们纷纷围拢过来,习近平总书记语重心长地说:“自主创新是我当前最重视的,也是党中央最重视的事情。企业要发展,产业要升级,经济要高质量发展,都要靠自主创新。”

    “我们加大研发和创新力度,不断推动产业升级,努力走在行业前列。”指着自主创新产品多层片式陶瓷电容器,潮州三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张万镇说,经过400多位工程师一年多的不懈努力,这个电子元件整体技术水平得到大幅提升,以前用于中低端电子产品,现在进入高端电子行业。

    聚力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和产业创新高地,广东经济生存力、竞争力、发展力、持续力显著增强。全省市场主体超过1500万户,形成7个万亿元级产业集群,区域创新能力连续多年居全国第一。

    让改革开放成果更好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2018年10月,在深圳参观“大潮起珠江——广东改革开放40周年展览”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为人民谋幸福作为检验改革成效的标准,让改革开放成果更好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这些年,广东坚定不移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

    长长骑楼,绵绵粤剧,走进广州市西关历史文化街区永庆坊,浓浓的岭南古韵扑面而来。

    2018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永庆坊考察时指出,城市规划和建设要高度重视历史文化保护,不急功近利,不大拆大建。要突出地方特色,注重人居环境改善,更多采用微改造这种“绣花”功夫,注重文明传承、文化延续,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

    “我们牢记总书记嘱托,以‘绣花’功夫推动老旧小区的微改造,让老城焕发新活力。”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局长吴扬说,截至2021年底,已完成787个小区微改造项目,“十四五”期间将改造295个小区。

    潮州市按照修旧如旧原则,推进古城文物建筑、街区巷道的保育修缮,把潮州古城打造成为集文物保护与文化体验、文化创意、旅游休闲等功能为一体的文物博览区、文化展示区、古城生活区和旅游商业区。

    青山如黛、绿水淙淙,一栋栋新楼依山而建。走进英德市连江口镇连樟村,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里,蔬果长势喜人;文化旅游商业街上,游客络绎不绝。昔日的贫困山村,如今已是广东省乡村振兴示范村。

    “打赢脱贫攻坚战,接续推进乡村振兴,产业旺了,村民富了,村子美了。”连樟村党总支书记陆飞红说,2021年全村人均收入达到2.1万余元。“习近平总书记2018年到村里考察时,希望乡亲们生活越来越幸福。我们现在的日子是‘芝麻开花节节高’。”

    如今在广东,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明显提高,突出短板逐步转化为潜力板,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已从2013年的2.67∶1缩小到2021年的2.46∶1。

    “2018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我们社区考察时强调,要把更多资源、服务、管理放到社区,为居民提供精准化、精细化服务,切实把群众大大小小的事办好。”深圳市龙华区民治街道北站社区党委书记郑阳说,落实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我们着力健全社区管理和服务机制,如今社区治理用上了“智慧大脑”,通过智慧服务平台,居民“烦心事”一键接办;开展“深走访、大调研”梳理各类群体的诉求,推出特殊群众专项服务。

    “人民群众什么方面感觉不幸福、不快乐、不满意,我们就在哪方面下功夫,千方百计为群众排忧解难。”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广东坚持“小切口大变化”解决好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持续将七成财政支出用于民生保障。从开展“万里碧道”建设,到推进“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三项工程,广东不断增进民生福祉。

    锚定“走在全国前列、创造新的辉煌”的使命任务,牢记“国之大者”,广东广大干部群众勇立潮头、接续奋斗,坚定不移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战略擘画走好新的赶考之路。

    2022-06-15
  • 老兵伏枥 应急管理战线再立新功

    ——记原雄安新区应急管理局监管执法组组长马庆刚

    人物介绍:马庆刚,男,中共党员,工学硕士,现任河北省应急管理厅应急指挥中心副主任。1997年在河北某部服役,期间多次被评为“优秀士兵”和“优秀班长”,荣立个人“二等功”1次、“三等功”5次。2003年在石家庄机械化步兵学院学习,连年被评为“优秀学员”和“优秀共产党员”,2010年转业到河北省安监局工作。2017年被选派到雄安新区管委会帮助工作。2019年荣获首届“雄安新区规划建设先进个人”称号,2021年荣立个人“二等功”。

    似火般的六月,再一次迎来了全国的“安全生产月”活动。“遵守安全生产法,当好第一责任人”,这是我国第21个安全生产月新的主题,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联合应急管理部再次拉响了全国安全生产战线的“警钟”。

    无论作为行业的监管者还是忙碌在一线的从业者,如何做到“少出事”、“不出事”,让“平安回家”成为每一位生产者的“常态”,更是每一位监管者肩负的“使命”!



    今天我们走进新区,走进基层一线,来认识一位曾奋战在新区所辖三县安全生产战线上的一名“安监人”,看他是如何在自己的岗位践行“使命”。

    2010年,作为安全生产战线的“新人”,马庆刚在脱下戎装简单梳理了一下“不太适应”的工作心情之后,便很快投入到新的岗位中。因工作需要,2017年马庆刚作为首批省直机关帮助工作人员被选派到我国重点建设新区------雄安新区负责新区安全监管局的初建和运行等工作。

    作为国家重点新区的一名建设者、一名管理者,马庆刚深感压力重大,但作为一名新区建设的参与者,马庆刚又深感自豪。一千五百多个日夜,十余万公里基层调研,一尺多厚的工作日志,新区安全监管体系的完善,马庆刚为党和新区人民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遵守法规作为第一要务严格做到两个“落实到位”

    一名安全生产法规的执行者,首先自身要从理论到实践贯彻落实到位。在雄安新区管理委会建设初期,马庆刚主动请缨参与安全监管局的初建和运行工作,先后担任安全监管局临时负责人、风险管控组组长和应急管理局监管执法组组长等职务。在熬过无数个深夜到黎明,马庆刚从书本到网络,从案例分析到专家咨询,从国家大法到地方的法规条例,字句斟酌、研读研判。根据新区当前工业结构和新区在建项目概况,制定出不同行业、不同岗位更严谨、细化的安全生产作业指导书,同时结合国家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落实到所涉及的每一个企业,每一个岗位。四年多的时间,马庆刚通过日常理论与现场实践相结合、以“学中干,干中学”的工作姿态,总结了厚厚的7本工作日志,为推进雄安新区安全生产和应急管理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作为一名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的监督执行者,要让每一位操作人员、每一个车间现场落实到位。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的落实要“严”而“细”,只要有生产就要“绷紧弦、拉满弓、铆足劲”。四年多的基层工作,马庆刚脑子里不但装着每一位企业负责人的身影,甚至每个重点企业关键设备是否正常运行也成了马庆刚日思所想。在企业,与每一位企业负责人在运行的设备设施旁反复研判,决不让其带着疑似隐患运行,这就是法律法规和操作规程的执行,这就是铁的纪律。在施工工地,与每一位参与施工者促膝长谈,从一顶安全帽到一根安全绳,从特殊操作岗位到企业自身监管岗,从安全操作规程细节入手,让每一位操作人员从“想到”到“做到”,从“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让这些法律法规和操作规程成为企业发展的命脉,真正做到安全监管和服务两手抓,让管者“懂得管”,违者“不敢违”,守护好企业每一分财产,保护好从业者的生命安全,这也是监管者的初心所在。



    通过四年多的管理与实践,马庆刚协调新区管委会各部门、三县和雄安集团深度对接、紧密合作,参与并完成《雄安新区企业安全生产分级分类监督管理办法》《雄安新区安全生产重大事故隐患倒查问责制度》《雄安新区一般生产安全事故调查挂牌督办和统计核销工作管理办法》《安全生产标准化创建信息报送和公示制度》和《防范遏制建筑施工领域生产安全事故五条规定》等20余项制度建设,用实际行动和优秀成绩践行了服务“千年大计、国家大事”的初心和使命,得到了省和新区领导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赞扬。

    盯紧第一责任人企业一线高筑生产安全事故防火墙

    作为一名安全生产的监管者,有两“怕”,一是去事故现场,二是突然接到企业的电话。多年的戎装生涯,马庆刚深深懂得在困难和危险面前只有勇往直前,甘于奉献,在雄安新区四年多时间马庆刚的手机从不关机,有时在会场,有时在深夜,只要电话一响,无论大小事故,铃声就是命令,马庆刚立即“紧急集合”般冲向一线。在现场,马庆刚把“四不放过”变成“五不放”,无论什么原因,他首先“不放过”自己,看着企业化险为夷,他又给自己安排一项任务,就是举一反三,把这里当做今后排查的重点,亲自带专家同企业第一责任人共同开展全覆盖、地毯式隐患排查,不管多远,不管跑多少趟,隐患不除誓不罢休,确保不留空白、不留盲区、不留死角,为企业多长一双眼睛,多操一份心,即做企业安全培训的“辅导员”又做企业安全台帐的“监督员”。

    在马庆刚的心里,辖区内所有生产经营单位只要发现安全隐患、违规操作必须“零容忍、严执法”。监管的最终目的不是处罚,而是生产经营单位要深刻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并积极整改。工作之初某些经营单位确实不认可,以资金有限、人员认知差为借口推诿搪塞。马庆刚便搜集许多国内外类似行业的事故宣传片通过微信群、现场组织教学等向有关企业苦口婆心耐心宣讲,经过不懈努力使企业负责人转变意识,主动健全完善安全辅助设备和在线监控监测系统,消除安全隐患,一线岗位人员安全意识也得到很大提高。

    在新区、三县及所辖乡镇联合组织的网格化管理培训时,马庆刚这样讲:作为生产经营企业,一线操作人员和安全辅助设备是事故的第一道屏障,而作为企业、政府的监管人员一定要冲在一线、指挥在一线,携手共筑事故的防火墙。



    以科技促安全建设雄安新区安全发展新篇章

    “安全工作只有起点,没有终点。”马庆刚在自己的日志中这样写到。

    为了新区安全监管体系的完善,马庆刚积极推进建设安全生产在线监测监控体系,加快信息化进程,努力实现“人防+技防”,保障新区的安全稳定发展。在缺乏参考模式和可供借鉴经验的情况下,马庆刚通过实践破解诸多难题,实事求是地结合新区特点,摸清重大危险源,建立健全安全监管体系,构思新区安全生产工作“新”职能,大力推进个体工商户“人防+技防”建设。

    高点站位“大安全”。按总局领导要求,下大力搞好社会资源调查,摸清辖区内危险源点、应急装备物资,绘制“一张图”。主动向总局办公厅和中国安科院发函,积极争取上级部门工作支持,国家安监总局复函并同意建立沟通联络机制,重点支持新区创新安全监管体制机制、构建城市安全风险防控体系和安全科技研究等方面工作,为打造“安全雄安”发挥了至关重要的带动作用。

    笔者了解到“雄安有三座城,一座是地下城,一座是地上城,还有一座是‘云’上城。‘云’上城是数字之城,虽然肉眼看不到,但是却源源不断地在为雄安建设提供动力。”初到新区,马庆刚主动与总局办公厅欧广主任和中国安科院张兴凯院长进行交流,在新区安全生产监管范畴、监管机制、风险管控、应急管理等方面信息化和平台建设达成了共识,并起草了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专题情况报告,为推进“数字雄安”建设奠定了基础。

    以社会力量为辅建设中国特色应急救援力量体系

    组织力量保平安。雄安新区大面积开工建设,应急救援力量相对薄弱,为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马庆刚亲自组织打造了一支实用、高效的民间应急救援队伍,集安保、消防、救援于一体,整合力量,节约资源,统一调配,实现一人多能,自供自养,开创了雄安新区“安保+救援”的新模式。从一无所有到如今400多人的救援队,还新组建了雄安世寰智能无人机救援分队,为队伍的成长壮大付出了大量心血。建队30余人都是退役军人,实行军事化管理,其中有参加过利比里亚维和的,还有经验丰富参加过汶川地震的救援专家。救援队自成立以来,开展公益救援活动的同时,凝聚社会各界的爱心力量,积极推广和普及公共安全应急常识,提高全民防灾减灾意识及自救互救能力,在防火重点乡镇和村都设有站点,如遇突发事件仅几分钟内可直达现场。在新区“抗疫”一线,在2021年河南特大暴雨面前,在灾难面前,面对生死考验,救援队逆向而行,纵然千难万险依旧使命必达,体现了雄安应急力量勇往直前的精神。

    摸清底数掌握实情筑牢企业安全生产首道防线

    2017年9月13日,马庆刚的工作日志记录:“雄县辖6镇3乡223个行政村,103以上企业共477家,生产企业278家,事业单位199家,检查各类单位和场所1177家,隐患1873处,整改1870处,非法加油站取缔8处,当前监管人员、车辆、装备不足。”而这些数字,只是他每半月就要进行一次的排查摸底,摸清底数也是他日常工作的首要任务。

    作为一名“安监人”永远心系生产一线,只有安全无险才能万家皆团圆。如今马庆刚虽重回省厅应急指挥岗位,但四年多的基层安监工作已不能忘怀,时常情不自禁给不放心企业的负责人或在建工地的项目经理打个电话,“新上的安全设备运行的怎么样,新到的工人培训的了吗,特种作业人员都持证上岗了吗,安全风险都辨识了吗......”问一问才觉得踏实了些。有时候厅里组织一些专家培训会,马庆刚总想方设法给新区多弄几个培训名额,让新区的企业多参加安全培训,顺便了解企业的安全。

    四年多的时间,十余万公里的“跋涉”,千余次的执法检查和隐患排查,从企业车间到项目工地,从乡镇到农村,与管理者的耐心叮嘱到与从业者的细心攀谈。一名老兵在平凡的岗位树起“安监人”新的楷模,用一份敢于担当的责任心,守住了企业发展的长宁灯,捍卫了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2022-06-14

  • 首 页  上一页   197 198 199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下一页    尾 页  

    版权声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5 8629 6259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1696号 蒙ICP备160010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