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中央军委批准 《习近平论强军兴军(三)》印发全军

    新华社北京6月7日电为帮助全军官兵原原本本、全面系统学习领会习近平强军思想,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强化维护核心、听从指挥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行动自觉,经中央军委批准,军委政治工作部组织编印《习近平论强军兴军(三)》,日前正式出版发行。

    中央军委近日发出通知,要求全军认真组织《习近平论强军兴军(三)》学习使用。要按照学懂弄通做实的要求,把学习《习近平论强军兴军(三)》与学习《习近平论强军兴军》、《习近平论强军兴军(二)》、《习近平强军思想学习纲要》等结合起来,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知原义,切实掌握科学体系和精髓要义。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干部理论轮训、部队思想政治教育和院校政治理论教学,都要把学习《习近平论强军兴军(三)》作为重要内容。聚焦“忠诚维护核心、矢志奋斗强军”深化主题教育,巩固拓展党史学习教育成果,要在学真知、悟真谛上下功夫。要加强研究阐释和宣传普及,浓厚学习贯彻氛围。领导干部要学在前用在前,注重运用自身学习成果为官兵搞好宣讲辅导。要大力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推动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不断开创部队建设和备战打仗工作新局面,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2022-06-08
  • 总书记心中的美丽中国·大气 还老百姓蓝天白云、繁星闪烁

    2022年北京冬奥会举世瞩目。滑雪场上,运动员动感的身姿与蔚蓝澄碧的天空,定格出一张张美丽照片,成了冬奥会一道靓丽风景。

    “APEC蓝”“冬奥蓝”……中国大气治理的环境效益一次次释放。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总书记亲自部署和领导下,党中央、国务院防治大气污染、让人民群众呼吸清新空气的决心坚定不移,举措扎实有效,从“雾霾重重”到“蓝天常驻”,我国空气质量取得显著改善,也在参与全球气候治理过程中贡献着中国智慧。



    2018年5月18日至19日,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新华社发)

    “空气质量直接关系到广大群众的幸福感”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

    曾经,每到秋冬季节,北方地区雾霾侵袭、空气浑浊、蓝天难觅,清新空气成了“奢侈品”。

    “要加大大气污染治理力度,应对雾霾污染、改善空气质量的首要任务是控制PM2.5”。2014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考察时为大气治理指明了方向。

    同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参加贵州代表团审议时,有代表说,我们贵州PM2.5平均值都在50以下,空气就是人气,有了人气就有了财气。

    总书记强调,空气质量直接关系到广大群众的幸福感。“将来可以制作贵州的‘空气罐头’”,总书记风趣幽默地指出了清新空气的重要与珍贵。

    2018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指出,“广大人民群众热切期盼加快提高生态环境质量”“还老百姓蓝天白云、繁星闪烁”……

    煤改电、煤改气、清煤降氮……驰而不息,锲而不舍,一系列举措让蓝天白云变得不再“稀罕”。

    这是浓浓的民生情怀,更是强烈的历史担当。

    “治理大气污染,不能光‘等风来’”

    2015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参加上海代表团审议时,再一次关注大气治理问题。

    “空气质量‘有时候是靠天吃饭’。”一位代表的发言,反映出不少地区治理大气污染的问题。

    “不能只靠借东风啊!事在人为。”习近平总书记的话,极大提振了大家的信心。

    如何开展大气污染治理?习近平总书记想得深、谋得远。

    在北京,总书记指出:大气污染防治是北京发展面临的一个最突出的问题。在河北,总书记强调:治理大气污染,不能光“等风来”,要聚焦问题抓要害、找准病根开药方。环境问题,说到底,根子在能源结构、产业结构上。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总书记要求: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还老百姓蓝天白云、繁星闪烁……一次次重大论断,昭示着治理大气污染的决心。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务院发布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消除人民群众“心肺之患”的蓝天保卫战全面打响;“坚持全民共治、源头防治,持续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打赢蓝天保卫战”被写入党的十九大报告……一系列顶层设计和制度安排,为人民群众呼吸新鲜空气保驾护航。

    如今,山川一新,蓝天常在。

    “实现‘双碳’目标,不是别人让我们做,而是我们自己必须要做”

    同呼吸、共命运,蓝天白云是全人类的共同追求。

    “面对生态环境挑战,人类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命运共同体,没有哪个国家能独善其身。”2019年4月,习近平主席在中国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开幕式上的讲话传递出一个重要信息——应对气候变化是全人类共同的事业。

    2020年,习近平主席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郑重宣布: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中国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持续推动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调整,启动全国碳市场交易,宣布不再新建境外煤电项目,加快构建“双碳”政策体系……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向世界展示出担当。

    “实现‘双碳’目标,不是别人让我们做,而是我们自己必须要做”“这不是轻轻松松就能实现的,等不得,也急不得”……总书记的话意味深长、字字千钧。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

    作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中国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必将为全球大气改善作出更大贡献。

    2022-06-08
  • 暴雨黄色预警继续!广东福建等地部分地区有大暴雨

    中国天气网讯中央气象台6月7日06时继续发布暴雨黄色预警:

    预计,6月7日08时至8日08时,江西南部、广西东南部、广东大部、福建中南部、台湾岛、海南岛以及云南西部等地有大到暴雨,其中,广东东部沿海、福建中部等地部分地区有大暴雨(100~180毫米)。上述部分地区伴有短时强降水(最大小时降雨量30~60毫米,局地可超过80毫米),局地有雷暴大风等强对流天气。



    防御指南:

    1、政府及相关部门按照职责做好防暴雨准备工作;

    2、学校、幼儿园采取适当措施,保证学生和幼儿安全;

    3、驾驶人员应当注意道路积水和交通阻塞,确保安全;

    4、检查城市、农田、鱼塘排水系统,做好排涝准备。

    2022-06-07
  • 别把近视不当个病!权威专家教你保护眼健康

    中新网北京6月6日电(记者袁秀月)你的眼睛还好吗?对于各个年龄段的人来说,眼健康都是需倍加关注的问题。但最熟悉的地方往往最容易被轻视,眼睛也是如此。






    6月6日是第27个全国“爱眼日”,中国新闻网《医线观察》栏目与国内知名科普平台果壳联合推出“爱眼日”主题特别节目,邀请知名眼科医生、中国医师奖获得者、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眼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陶勇,就爱眼护眼知识进行科普解读。







    ——别把近视不当个病!孩子近视有这些先兆







    对于家长们来说,近视可谓是心头病之一。近年来,我国近视低龄化问题一直较为突出。据国家卫健委此前介绍,2020年我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为52.7%。其中6岁儿童为14.3%,小学生为35.6%,初中生为71.1%,高中生为80.5%。







    陶勇分析,一方面人们平时不停使用电视、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产品。另一方面,疫情之下学校上网课,无形之中使得孩子在生活和学习中用眼的负担较过去要重。







    “分辨孩子有可能会发生近视的早期征象是特别重要的,例如孩子喜欢凑近看电视,喜欢频繁地眨眼睛,喜欢眯眼看东西或者喜欢揉眼睛,这都是将要发生近视的先兆,在这个阶段积极控制可减少近视的发展。”陶勇表示。







    与此同时,他也提醒各位家长,别把近视不当个病。除了眼睛度数上升,近视还会引起眼睛的变形、眼轴的增长,有可能会提升像视网膜脱离等致盲性眼病的发生概率,尤其是高度近视人群,度数越高发生病理改变的可能性越大,所以还是尽量把它扼杀在摇篮里。







    如何判断孩子是普通近视还是病理性近视?陶勇表示,病理性近视的诊断不能靠家长或患者自己评估,一定要到正规的医疗机构去找有经验的眼底病医生检查,最好是散瞳检查。他建议,600度以上的高度近视人群,有条件的话可每年到医院散瞳查一次眼底。







    ——老了就应该看不见了?别到晚期再去看眼病







    除了儿童青少年,老年人也是眼病的高发人群。陶勇表示,老人常常有一个错误的观念,觉得好像老了就应该看不见了。很多老年人看眼病时都已是晚期,非常可惜。







    他提醒,其实这都是误区,现在的医疗科技筛查手段非常先进,如果有看东西模糊,变形或眼睛胀疼等任何异常,一定不要拖,及时就诊,早期治疗效果常常比较好。







    老年人常见的眼病都有哪几种?陶勇介绍,最常见的是一些眼表的疾病,例如流眼泪。这种情况下可去医院做个检查,看泪道是不是通畅,如果泪道通畅就可放心。否则要及时治疗,不要让它变成泪囊炎等更严重的病变。







    第二种是干眼症,很多老年人喜欢书法、绘画、阅读,但由于老年人泪腺萎缩,眼泪分泌不足,可能会得干眼症,这时需补充一些不含防腐剂的人工泪液来保护眼睛。







    第三种是白内障。陶勇介绍,白内障其实是所有人老了后都必然会得的一个病,就像白头发一样是种老化现象,大家不要过于恐惧。但如果长期不治疗,不仅自己受罪,有可能还会诱发青光眼,所以建议有条件及时治疗。







    此外还有老年人的眼底病,像老年性黄斑变性、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等,也是越早治疗效果越好。







    老花眼和老年眼病,都有哪些区别?陶勇解释,人的眼睛就像变焦的照相机,照远处镜头自动伸出来,照近处又缩回来。年轻时,镜头伸缩自如,但是年龄大了就卡住了,所以需要佩戴老花镜来改善。但是其他的眼病不可通过戴眼镜矫正,如白内障,戴不戴老花镜都是白茫茫一片。







    ——近视手术可怕?眼镜越戴度数越深?这些误区要避免!







    近视、眼病重在预防,在日常生活中,大家该如何保护眼睛?在访谈中,陶勇介绍了一个小妙招——“188”法则。







    “1”指在近距离使用眼睛时,无论看手机还是阅读都要保持1尺的距离。“88”首先由三个“20”组成,即用眼20分钟左右,看看远处20英尺(6米)的物体,让眼睛放松20秒钟。







    另外一个“20”,指坐得久了,可站起来做10个开合跳,加速全身血液循环,让眼睛得到更好供血。再用力做10次眼睑的闭合和睁开,可延缓干眼症的发生。







    最后一个“8”是用头写8次米字,可活动颈椎。







    在生活中,人们对于眼睛有很多认知误区。比如近视手术,有人认为很可怕,有人则认为可降低视网膜脱落的风险。对此陶勇表示,近视手术确实是安全有效的一个手术,只要去正规的医疗机构,它的质量是有保证的。







    不过做近视手术一般需要去医院进行详细的术前检查,由医生进行评估。需注意几点:一是年龄上,适合18-50岁之间的人群;二是近两年内眼睛度数没有明显变化;三是在做激光手术前两周须停戴隐形眼镜;四是最好经过散瞳检查,看有没有视网膜萎缩、变性、裂孔等器质性问题,如果有,提前解决再去考虑手术。







    “激光手术只是削除了我们的一部分角膜,大家可以理解为把近视眼镜植入到眼内,但是它不改变眼球本身的形状,出现视网膜脱离的风险其实还在。所以激光手术本身不能说治愈了近视,只是让我们不用戴眼镜而已。”陶勇表示。







    此外,陶勇说,有家长认为,眼镜越戴度数越深,也是一个谣传。一旦发生真性近视,尤其是100度以上的近视,就要去正规的医疗机构散瞳验光,获得准确度数后,让孩子坚持戴眼镜,并养成一尺的阅读习惯,才能避免度数越来越深。(完)

    2022-06-07
  • 凌晨排队下馆子!北京恢复堂食,城市烟火气骤浓

    中新财经6月7日电(左宇坤宫宏宇)“5号晚上,是北京恢复堂食前的最后一晚。我在路边走着,点了一把烤串,听到街边的小店老板悄悄跟熟客说,12点以后就能进来坐坐啦。”

    自6月6日起,北京市除丰台区全域及昌平区部分区域外,其他地区餐饮经营单位开放堂食服务。热闹的北京回来了吗?



    零点的店门口排满了队

    “我和朋友6号的零点整来到一家海底捞,没想到居然已经有很多人在排队等待了,等了半个小时才进去。我们吃到凌晨3点多,中间一直有人进来。”北京市民吴久(化名)对中新财经表示。

    据该店服务人员介绍,不少顾客深夜前来等候,只为第一时间吃上火锅:“一开门就来了几十桌客人,一度需要排队。直到凌晨3、4点,都有顾客陆续到店。”

    “我觉得我算是报复性堂食吧!不能堂食真的还是挺不方便的,约朋友吃饭都是在家里,少了很多氛围,感觉餐饮业也很不容易。”吴久说。

    恢复堂食第一天的北京颇为热闹。6日中午,西单商圈迎来了久违的食客,不少在附近工作的年轻人赶趟来打卡解封后的第一顿堂食正餐。

    中新财经注意到,尽管是工作日中午,有的餐厅客流量已经爆满,门口排起了长队。“已经不记得要去的店在几楼了”,一对在金融街工作的情侣边查看地图边打趣说道。

    同时,一些靠近办公地点的餐馆生意也不错,和同事一起吃顿午饭给回归线下办公的第一天增加了不少仪式感。

    到了6日晚间,商圈里排队堂食的顾客也有所增加,中新财经注意到,排队的门店以火锅、烤肉、串串香等外卖受限较多,堂食依赖程度更高的商家为主。

    “今天晚上排队的的情况大概是疫情前周五晚上的程度,六点多来排队的话,大概要等两个半小时。”一位火锅店工作人员对中新财经表示,好久没这么忙活了,心情还是很激动。

    但对于久违的堂食,感触最深的还是从事餐饮业的老板们。

    新挑战与新体验

    “不让葛屋吃,只能滴楞走。(不让在屋里吃,只能提走)”在北京西城区开了一家烤串店的东北人李师傅,在这一个月里总是操着一口东北口音和顾客说这句话,久而久之,他还把这句标语打印出来贴到了门上。

    李师傅的店开在一家以餐饮为主的商业街上,疫情加上停止堂食,商圈一下子少了至少三分之二的人流。“之前不咋送外卖,总感觉烧烤还是刚烤出来、一撸签子‘冒火星’的时候最好吃,但现在也没办法了。”

    这一个多月里,李师傅的店不仅上架了线上外卖平台,而且周围15公里的订单都可以免费送货。“反正员工们也没啥事干,送货呗,都让他们上街溜达了。”

    “往乐观了想,还不用洗盘子了呢!”李师傅回忆道,这段日子里常常有顾客来店里自提,也不着急回家,往店门口的马路牙子上一坐,用牙咬开酒瓶盖,拿起串儿就开吃。5月初北京的飞絮还挺严重,吃一嘴毛也不在乎。

    李师傅看到便会送过去一个马扎或者坐垫,不忙的时候还会一起聊几句。“那会儿温度还不算高,太阳不大还有微风。有顾客跟我说,感觉像回到了小时候,热热闹闹的街道口,还有好吃的饭食儿。”

    李师傅周围的邻居商铺们也在这段时间有了新的尝试和体验。“有做铁锅炖的,直接把铁锅架户外,铲一盒20块带走;有做烤肉的,买套餐送个小锅,自己在家也能烤;有做日料、西北菜的,能摆出来的东西都拿出来摆摊了。”

    同样深有感触的还有同时经营了西餐店和火锅店的餐饮人郎女士。“刚刚接到‘五一’不能堂食的消息时心头一慌,但还是侥幸觉得只是假期的短暂之举,应对之策只是简单地在群里和熟客随机联络感情,提醒可以线上点单线下自提等等。”

    “但节后措施发布后,我立刻紧张起来,脑子里只有五个字‘这不是演习’!”郎女士立刻与合伙人和餐厅运营负责人碰头开会,针对线上产品研发、私域运营维护、线上平台策略调整,以及配送包装物流做了全面的讨论。

    “我们用了一天的时间从各个维度进行准备,第二天一早针对线上各平台客户推出的产品和玩法就已经开始实施了,结果还算不错。”郎女士表示,餐厅五一假期备货95%以上售出,外卖日均销售额达到堂食期间的80%,对于卖空间的西餐已经很难得,火锅店周末的外卖营业额更是超过了堂食期间。

    “之前我们一直没有针对性地对如何运营线上做及时调整,这也算是困难中的意外收获吧。”郎女士说。

    除了转型的郎女士,也有很多商家选择了回归以堂食为主的生活。北京一家主打就餐环境和现烤口感的中高档牛排餐厅的员工就对中新财经表示:“外送的牛排口感得不到保证,解封以后仍然只做堂食。”

    “准备营业吧!”

    韩国人朴先生来中国十多年了,在望京经营一家韩餐馆。朝阳区受本轮疫情影响较大,租金加上工资各方面的损失,他坦言,来北京这么长时间,从来没有感到这么困难和无力过。

    “特别是最开始的时候,没有客人,外卖也很少。顾客的小区也被封控,不让进外卖等等,很多时候店里就只有我一个人。”朴先生回忆道,4月开始望京陆续有疫情波动,已经减少了很多客流量,店里也就一直没储备很多食材,但堂食的暂停还是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但让朴先生感动的是,老顾客朋友们一直记挂着他,为他鼓劲。“我说为了省电,很热的时候店里也舍不得开空调,只开个电风扇工作。就有客人给我送来冰咖啡、水果等等,我也会送顾客朋友们一些自己做的食物,大家一起聊天打气。”

    恢复堂食的前一天,朴先生一直在店里打扫卫生,供货商也都忙不过来了,还要自己跑腿收货。“好多客人都给我发信息,他们可能怕我是外国人不知道恢复堂食吧,给我说‘韩国大叔,准备营业吧!’‘可以堂食的话我明天就过去!’等等,很感动。”

    朴先生对中新财经说,接下来自己的目标是多付出5倍的努力,恢复自己的生活和人生。

    除了餐饮业,解封后的第一天,理发、美甲美容、健身等行业也出现了“扎堆”现象。“终于可以线下健身了”,听到健身房6日恢复营业的消息后,憋了一个月的雨萍(化名)第一时间约了一节线下的私教课。

    管控期间,她都是在家用手机和教练视频上课,不仅纠正动作的效果不好,也没有锻炼的氛围。不仅如此,雨萍登录健身房系统时发现,健身房6日晚上的团体课提前一天就一抢而空,“大家都等不及了”。

    “对我们来说,失去的买卖就是失去了,重要的是把接下来的生意做好。”6月5日是端午假期的最后一天,李师傅去附近的街边逛了逛,很多店还没有开门,不过看着老板们冲洗着店内的石板地面,擦着玻璃,为明天的堂食开放忙活着,心里真的替他们开心。(完)

    2022-06-07
  • 习近平同志《论“三农”工作》出版发行

    新华社北京6月6日电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编辑的习近平同志《论“三农”工作》一书,近日由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在全国发行。

    这部专题文集,收入习近平同志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文稿61篇。其中部分文稿是首次公开发表。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打赢脱贫攻坚战,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农业农村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上了大台阶,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农村民生显著改善,乡村面貌焕然一新,为党和国家事业全面开创新局面提供了重要支撑。习近平同志坚持用大历史观来看待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并发表一系列重要论述,科学回答了“三农”工作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提供了行动纲领和根本遵循。习近平同志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推动全党充分认识新发展阶段做好“三农”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举全党全社会之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2022-06-07
  • 在山海间奏起壮丽新交响——沿着总书记的足迹之福建篇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两次到福建考察,并作出重要指示。落实总书记擘画的发展蓝图,福建人民接续奋斗,在山海之间奏起壮丽新交响。

    “乡村要振兴,因地制宜选择富民产业是关键”

    走进福建省三明市沙县区夏茂镇俞邦村,浓浓的烟火气扑面而来。村中千年古樟树下,新鲜出炉的烙粑散发着艾草的香气;小吃街里,遍布着美味可口的扁肉、拌面、蒸饺、炖汤……

    202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到沙县考察时指出,沙县人走南闯北,把沙县小吃打造成了富民特色产业。“乡村要振兴,因地制宜选择富民产业是关键。”

    现在,这碗“国民美食”自闽中山区出发,从小作坊到大工厂、从连锁经营到走出国门,已发展为富农大产业。2021年,沙县小吃年营业额达500多亿元,辐射带动30万余人就业。目前,俞邦村正大力挖掘“沙县小吃第一村”品牌优势,突出产业融合,延伸打造沙县小吃原材料特色种植基地,提升小吃产业的附加效益。

    一片茶叶,是闽北武夷山人世代相传的手艺,也是当地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202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叮嘱乡亲们,“要统筹做好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这篇大文章”。

    福建农林大学教授廖红说,茶产业正大展作为。2021年8月,武夷山启动全域生态茶园建设,至年底建设规模4.5万亩;实现茶产业产值120亿元,同比增长9.3%。

    当前,福建加快特色优势产业培育。“十四五”期间,福建将建20个重点优势特色产业集群,打造100个农业产业强镇、2000个“一村一品”专业村,塑造特色现代农业发展格局。针对革命老区多的情况,福建做强做优长汀河田鸡、建宁莲子等闽西特色农业品牌。

    “在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上取得新成效”

    福州火车站,进出站口的防疫闸机前,身份证一刷,身份核验、测量体温、健康码数据读取几秒钟内自动完成。这里所用的二维码解码芯片核心技术,是福建新大陆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

    “总书记2014年11月来考察时,鼓励我们牢牢扭住科技创新和成果快速产业化,牢牢扭住产业发展前沿,牢牢扭住占领国际市场。”公司首席执行官王晶说,近8年来,公司加快数字化创新脚步,如今业务遍及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当前,数字福建建设已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个方面。2021年,全省数字经济增加值2.3万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约47%;政务服务事项全程网办比例超80%,“一趟不用跑”比例超90%;5G基站实现县域地区全覆盖和95%以上乡镇地区覆盖。

    202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到闽考察时,希望福建“在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上取得新成效”。蓬勃发展的数字经济,是福建落实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推进高质量发展的缩影。

    ——2021年11月,福建提出做大做强做优数字经济、海洋经济、绿色经济、文旅经济“四篇文章”。今年一季度,数字经济增加值占经济总量比重近50%,海洋生产总值稳居全国前列。

    ——发挥自贸试验区优势、用好改革试验田,福建积极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紧抓制度创新,2021年福建自贸试验区推出25项全国首创新举措,当年新增外资企业289家,合同外资29.74亿美元。

    ——“以通促融、以惠促融、以情促融”,福建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不断取得新进展。2021年,公布225项在闽台胞台企同等待遇清单,闽台贸易额首次突破千亿元。

    ——作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福建鼓励企业紧抓《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新机遇,拓展“一带一路”国际市场新空间。今年一季度全省进出口总额增长12.1%,其中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贸易额增长20.9%。

    “在创造高品质生活上实现更大突破”

    发展为了人民,发展的成果要惠及人民。

    202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三明市考察时强调:“现代化最重要的指标还是人民健康,这是人民幸福生活的基础。”

    2021年10月,三明开始实施全民健康管护体系完善工程、公立医疗机构薪酬制度完善工程等“六大工程”:全市公立医院医药总收入增幅控制在9%以内,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诊疗量占比达65%以上,群众个人卫生支出占比、自付比例进一步下降……今年2月,三明成为全国首个深化医改经验推广基地。

    奇秀武夷,碧水丹山。

    “去年3月总书记来考察时谆谆告诫我们‘武夷山有着无与伦比的生态人文资源,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最重要的还是保护好。’我们去年启动了智慧管理平台升级完善、生物资源本底调查等多个项目。”武夷山国家公园管理局工作人员范志伟说。

    作为首个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福建森林覆盖率连续43年保持全国首位,水土流失率降至7.5%,对南平等5地取消地区生产总值考核……202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到闽考察时,鼓励大家:“要接续努力,让绿水青山永远成为福建的骄傲。”

    享生态之美,品文化之韵。202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到闽考察时强调,要“在创造高品质生活上实现更大突破”。

    有“里坊制度活化石”之誉的福州三坊七巷,曾在习近平同志的保护下,避免了被拆迁的命运。2021年3月,总书记走进坊巷,再次叮嘱:“保护好传统街区,保护好古建筑,保护好文物,就是保存了城市的历史和文脉。”

    2017年7月,厦门鼓浪屿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后不久,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申遗是为了更好地保护利用”。2021年7月,总书记向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发出贺信指出,“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这些宝贵财富,是我们的共同责任”。在这届大会上,“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正式成为中国第56处世界遗产。

    目前,两座城市在保护与活化中愈发光彩夺目。在厦门,通过在城市格局、历史建筑和宅园、景观环境、社区文化传统等不同层面开展遗产保护工作,鼓浪屿回归“诗与远方”;在泉州,当地设立“泉州世界遗产日”,提出要活态传承中华海洋文明,建成世界遗产保护典范之城,再造“涨海声中万国商”的新繁荣。(记者顾钱江、邰晓安、吴剑锋、庞梦霞)

    2022-06-07
  • “太空之家”“入住”指南:航天员如何进入中国空间站?

    中新网北京6月5日电(马帅莎李同于茂华)6月5日,航天员陈冬、刘洋、蔡旭哲搭乘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顺利“入住”中国空间站,开启他们为期6个月的“太空出差生活”。

    飞船里的航天员如何进入空间站?作为中国空间站建造的“关节部位”,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八院研制的对接机构为航天员“入住”空间站搭建了一条安全可靠的“生命通道”。

    停靠“太空母港”

    发射入轨后,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踏上追逐空间站的征途,并与核心舱实施自主快速径向交会对接,停靠在“太空母港”天和核心舱预留的“航天员专用通道”。

    追逐、靠近、牵手、拥抱、共舞……飞船与空间站交会对接的过程堪比一场“太空华尔兹”。作为实现交会对接的关键产品,对接机构将在这一过程中完成捕获、缓冲校正、拉近、刚性连接等一系列动作。

    随着飞船与空间站组合体逐渐靠近,飞船上的主动对接机构会推出对接环,在精准控制下与空间站组合体上的被动对接机构实现瞬间捕获。“牵手”成功后,飞船与空间站还存在着一定的姿态偏差和晃动,此时就需要通过对接机构内部的各类弹簧元件、可控阻尼机构等来实现能量缓冲、消耗及姿态偏差校正,确保对接过程中的巨大冲击能量不会对飞船内的航天员产生身体上的过载。

    待飞船姿态稳定后,主动对接机构会通过收回对接环实现相互拉近,最终“拥抱”在一起;最后,对接机构会通过锁紧12把对接锁,实现飞船与空间站的密封与刚性连接,建立起一个安全可靠的对接通道。这时候,航天员就可以依次“下船”,前往空间站。

    直径80公分的“太空门廊”

    从飞船进入空间站,并非像我们走进家门一样简单容易。稳稳停靠空间站后,航天员首先要打开神舟十四号飞船返回舱的舱门,来到飞船轨道舱舱门前。

    此时,轨道舱的前端主动对接机构和核心舱的被动对接机构之间,已经形成一条直径80公分、长约1米的通道,这是航天员进入空间站的“门廊”。在这里,航天员可以有足够的空间取出“钥匙”,打开通往核心舱的双重保险门。

    这条直径达80公分的圆形通道,相当于正常房间门的宽度。设计师们在地面进行了各类模拟实验,其中一项就是按照航天员体型最大包络,请一位身高1.8米、体重80多公斤的设计师进行了现场穿越人机工效评价,确保航天员“通行感觉良好”。

    密不透风的“生命通道”

    对接通道打开后,航天员相当于进入一个大密封舱,为了保证航天员的舱内安全,密封舱的密封性至关重要。如何保证100%密封,对接机构框面的密封圈成为其中关键点。

    据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八院805所设计师介绍,神舟飞船的密封圈采用双圈设计,安装在主动对接机构对接面的T型凹槽里,使密封性能得到双重保护。设计师对密封圈材料也进行了长达6年的攻关,解决普通材料在低温环境中的“脆变”特性以及长期工作后材料老化等问题,最终为航天员打造一条密不透风的“生命通道”。(完)

    2022-06-06
  • 潮涌江淮风帆劲——沿着总书记的足迹之安徽篇

    巍巍大别山,红色精神传承不息;滔滔江淮水,激荡强劲发展脉动。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两次深入安徽考察,强调新发展理念,擘画新发展格局,推进国家重大战略,江淮大地留下了他跋山涉水访贫问苦、谋“国之大者”的足迹。安徽牢记总书记嘱托,奋力谱写现代化美好安徽建设新篇章。

    “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

    安徽,曾是长三角的“旁听生”。在习近平总书记亲切关怀和推动下,安徽成为“正式生”。

    2020年8月,在安徽合肥主持召开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时,习近平总书记娓娓道来:“从安徽来讲,加进来后,就犹如种地,改良了土壤和墒情,加上优质的种子,庄稼就长旺盛了。”他强调,安徽“要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

    让中国宝武马钢集团董事长丁毅难忘的是,2020年8月,近40摄氏度的高温下,总书记走进车间,嘱托马钢人:“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能够把握机遇、顺势而上”。当时,位于上海的中国宝武集团和马钢实施战略重组不久。

    牢记总书记嘱托,马钢人抓住长三角一体化机遇,2021年实现营收破千亿元、利润破百亿元的历史突破。今年,马钢自主研发的350公里时速的高铁车轮将在复兴号动车组上实现整车装用,中国高铁穿上了国产“跑鞋”。

    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不断壮大自己,也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2021年,沪苏浙在皖投资在建亿元以上项目4167个,实际到位资金超过9000亿元,同比增长22.6%,占全省的半壁江山。安徽还积极“链”入长三角,发挥人工智能技术和产业优势,牵头成立长三角人工智能产业链联盟,加快建设长三角工业互联网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长三角高附加值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2021年有400余亿元的优质农产品摆上沪苏浙居民的餐桌。

    创新,是习近平总书记两次来安徽频频提到的关键词,也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

    2016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走进中国科技大学、中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2020年8月,来到安徽创新馆。两次考察都详细察看了科技成果、询问创新发展,总书记强调:“要对标世界一流,加强前沿探索和前瞻布局,加大关键核心技术攻坚力度。”

    锚定科技创新共同体,安徽不断深化上海张江和安徽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两心同创”,加快建设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在安徽,已经挂牌组建全国首个国家实验室,大科学装置数量位居全国前列。“墨子号”“九章”“祖冲之号”“人造太阳”等重大科技成果世界瞩目,量子通信、动态存储芯片、陶铝新材料、超薄玻璃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独树一帜,以“芯屏器合”为标识的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构建。

    如今,安徽区域创新能力稳居国家第一方阵,能级之变、位势之变、创新之变前所未有。

    “以行动兑现对人民的承诺”

    作为农业大省,安徽农村人口多,又曾有大别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县,一度是脱贫攻坚的主战场。总书记牵挂这里的乡亲。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第一天,便一路奔波来到大别山腹地——金寨县花石乡大湾村,走进贫困户家中,了解农村脱贫特别是革命老区扶贫的真实情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不能少,总书记勉励大家,“全力做好脱贫攻坚工作,以行动兑现对人民的承诺。”

    村民陈泽申清楚地记得,在自家小院,习近平总书记坐在他身旁,为村里的扶贫工作“划重点”。“从产业到教育再到兜底政策,总书记嘱咐得细,要求‘必须横下一条心来抓’。”老陈说自己发展特色种植养殖、兼职村中的公益性岗位,依托好政策住进了新房子,第二年便主动申请摘掉贫困帽。

    这个曾经“出门就是岭”的贫困山村“山门”大开,建起茶厂、民宿以及游客接待中心,走出一条“山上种茶、家中迎客、红绿结合”的产业新路。这几年,大湾村通上了5G网络,成为安徽首个“零碳乡村”,获评“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年接待游客35万人次。

    2020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来到安徽。在巢湖岸边的渡江战役纪念馆,总书记指出:“任何时候我们都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都不能忘了人民这个根,永远做忠诚的人民服务员。”

    就在这一年,安徽全省484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江淮大地上,“一个不能少”的承诺化为现实。牢记总书记的嘱托,安徽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全面增强脱贫地区脱贫人口发展动能。

    “要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扎实推进民生工程”。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安徽聚焦群众的急难愁盼,今年推出十项暖民心行动,把老百姓“盼的事”变为党委政府“办的事”。

    “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规律”

    大堤外,平静的淮河水日夜东流。大堤内,阜南县王家坝镇保庄圩里的搬迁居民迎来了“告别”庄台后的又一个夏天,小花园满眼绿色、小广场人来人往,学校、超市和社区诊所都“近在身边”。

    2020年8月,在安徽考察期间,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了蒙洼蓄洪区曹集镇利民村西田坡庄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引导和鼓励乡亲们逐步搬离出去,确保蓄洪区人口不再增多”;“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规律,积极应对自然灾害,与自然和谐相处”;“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抗御自然灾害能力也要现代化”。

    遵循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安徽开展淮河行蓄洪区居民迁建,“水口袋”里11万余人搬至安全地区;调整沿淮地区农业产业结构,在蓄洪区发展适应性农业。2021年蒙洼蓄洪区芡实种植面积突破6万亩,阜南县种植杞柳超过10万亩,带动芡实加工、柳编等特色致富产业。

    安徽是全国为数不多的同时拥有大江大河大湖的省份,从防范水之害、破除水之弊,到大兴水之利、彰显水之善,习近平总书记为之悉心擘画。

    在马鞍山市薛家洼生态园,总书记强调:“实施长江十年禁渔计划,要把相关工作做到位,让广大渔民愿意上岸、上得了岸,上岸后能够稳得住、能致富。”

    “总书记给我们指引了一条幸福路。”上岸渔民陈兰香说,2021年她带着从薛家洼一起上岸的渔民办起家政公司,不仅收入稳定还有分红。整个2021年,安徽有两万多退捕渔民转产就业。

    为实现人水和谐共生,安徽把打造水清岸绿产业优美丽长江(安徽)经济带列为生态文明建设“一号工程”,2021年长江流域安徽段水质优良断面比例92.7%,达到有监测以来最好水平;成立专门机构统一行使巢湖流域综合管理职责,治理了52条入湖河道及支流;投资390亿元用于巢湖综合治理,建设环巢湖“十大湿地”、全面开展生态修复。

    如今的安徽,生态优势显现,高质量发展呈现良好的态势。

    2021年安徽经济总量突破4万亿元,跃上了新的台阶。江淮儿女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必将创造更喜人的业绩。

    2022-06-06
  • 神舟十四号3名航天员顺利进驻天和核心舱

    中新网北京6月5日电(马帅莎)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在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与空间站组合体成功实现自主快速交会对接后,航天员乘组从返回舱进入轨道舱。按程序完成各项准备后,航天员陈冬成功开启天和核心舱舱门,北京时间6月5日20时50分,航天员陈冬、刘洋、蔡旭哲依次全部进入天和核心舱。后续,航天员乘组将按计划开展相关工作。(完)

    2022-06-06
  • 习近平致信祝贺二〇二二年六五环境日国家主场活动强调 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 为共建清洁美丽世界作出更大贡献

    新华社沈阳6月5日电2022年六五环境日国家主场活动5日在辽宁省沈阳市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发来贺信,向活动的举办表示热烈的祝贺。

    习近平在贺信中指出,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基,保持良好生态环境是各国人民的共同心愿。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开展了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的工作,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要步伐,推动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

    习近平强调,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全党全国要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着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统筹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为共建清洁美丽世界作出更大贡献!希望全社会行动起来,做生态文明理念的积极传播者和模范践行者,身体力行、真抓实干,为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家园。(贺信全文另发)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韩正在活动开幕式上宣读了习近平的贺信并讲话。他说,习近平总书记专门发来贺信,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六五环境日国家主场活动的高度重视。地球是人类唯一赖以生存的家园,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清洁美丽世界,是全人类的共同责任。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推动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要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美丽中国建设。

    韩正强调,要坚持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要坚持问题导向,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持之以恒解决群众身边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增强全社会的生态文明意识,把建设美丽中国转化为每一个人的自觉行动。要坚持以高水平保护促进高质量发展,深入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协同共进。稳妥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在降碳的同时确保能源安全、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粮食安全,确保群众正常生活。要坚持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积极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让生态文明理念和实践造福世界人民。

    活动开始前,韩正参观了“共建清洁美丽世界”主题展览。

    我国自2017年开始连续举办六五环境日国家主场活动,今年活动由生态环境部、中央文明办、辽宁省人民政府共同举办,主题为“共建清洁美丽世界”。


    贺信


    值此2022年六五环境日国家主场活动举办之际,我谨表示热烈的祝贺!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基,保持良好生态环境是各国人民的共同心愿。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开展了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的工作,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要步伐,推动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全党全国要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着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统筹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为共建清洁美丽世界作出更大贡献!希望全社会行动起来,做生态文明理念的积极传播者和模范践行者,身体力行、真抓实干,为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家园。


    习近平






    2022年6月5日

    2022-06-06
  • “端午”健康出游 | 疫情防控不放松,安全文明记心中

    2022-06-06

  • 首 页  上一页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下一页    尾 页  

    版权声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5 8629 6259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1696号 蒙ICP备160010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