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面取消二手车限迁,汽车消费迎来“超级大礼包”

    汽车板块23个交易日上涨37%

    汽车消费迎来“超级大礼包”

    6月1日,沪指微跌0.13%报3182.16点,深成指涨0.21%报11551.27点,创业板指涨0.99%报2428.96点,两市合计成交8853亿元,北向资金净买入12.47亿元。

    汽车板块大涨2.49%,居行业板块涨幅第二。139支个股飘红,14支个股涨停。

    17个汽车品牌

    响应减税政策

    北京青年报记者发现,汽车板块指数自4月27日创出本轮调整新低后,截至昨天收盘,在23个交易日,其涨幅已达到37%,成为最为活跃的行业板块。

    其背后推手则是,5月31日汽车消费迎来了“超级大礼包”;而关于汽车的更多政策可能仍将密集出台。

    截至6月1日,据市场不完全统计,已有超20家汽车品牌推出跟进补贴政策,其中提出购置税全免补贴方案的品牌多达17家。

    不少品牌还加赠了形式各样的大礼包,如一汽奔腾加赠商业保险、长城旗下哈弗汽车加送3000元礼包(1000元商业险+2000元精品/保养券)等。

    “国民神车”上汽通用五菱则推出了“10亿补贴”促销政策,针对旗下全系车型从6月起发放10亿元购车补贴,主要包括全系购车至高补贴2.1万元、9.9元下订再送交强险等多项促销政策。

    目前,我国车辆购置税税率10%,减半征收即税率5%。按照顶格30万元车型计算,每辆车可节省1.5万元税费,600亿购置税补贴就意味着,至少有400万辆车可享受到政策红利。

    减半征收车辆购置税

    覆盖90%的市场

    此前明确的“乘用车购置税减征”政策细则发布:对购置日期在2022年6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期间内,且单车价格不超过30万元的2.0升及以下排量乘用车,减半征收车辆购置税。

    据了解,此前两轮购置税减征只针对1.6升及以下排量乘用车,这次直接划成不超过30万元的2.0升及以下排量乘用车,受惠面之宽,十余年来前所未有。

    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发文表示,上述政策可谓“超强大红包”,有利于拉动汽车消费增量达200万辆,且不同于之前,仅能拉动A级及以下乘用车增长,这次拉动是“全面”的——“全部自主品牌车型,全部合资主流车型,部分入门级豪车市场的需求都将爆发,且爆发潜力巨大。”

    崔东树表示,乘联会5月中旬预计今年国内汽车的零售销量是1900万辆,同比下降5%,但购置税优惠等诸多新政实施后,通过7个月的促销费努力,全年国内汽车零售销量有望达到2100万辆。

    刺激效果是巨大的,不超过30万元、2.0升及以下排量的乘用车,是中国乘用车市场的基本盘。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副秘书长郎学红曾指出,排量在2.0升及以下的乘用车,覆盖了90%的市场。

    此前几次车辆购置税相关的优惠政策,针对的都是1.6升及以下的乘用车:2009年1月20日至2009年12月31日,对排气量在1.6升及以下的小排量乘用车,暂减按5%的税率征收车辆购置税;次年全年,对1.6升及以下排量乘用车,暂减按7.5%的税率征收车辆购置税;2015年10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对1.6升及以下排量乘用车,减按5%的税率征收车辆购置税。

    全面取消二手车限迁

    推动新车市场的销量增长

    国务院发布的一揽子政策中,有多条关于增加汽车消费的措施——除了对一定排量以下乘用车减征购置税之外,还包括放宽车辆限购、全面取消二手车限迁、支持汽车平行进口业务、取消皮卡进城限制等。

    取消二手车限迁更是明确要“全面”——在全国范围取消对符合国五排放标准小型非营运二手车的迁入限制。这意味着,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国五排放标准的二手车也有望恢复交易。据了解,由于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此前不在取消限迁的范围内,这些区域的二手车市场活力受到了一定程度影响,全面取消限迁后,二手车市场的活力将进一步释放。

    据有关人士介绍,二手车限迁全面取消后,不但有利于二手车的市场化发展,也能通过二手车置换,进一步推动新车市场的销量增长。

    2022-06-02
  • 全面入汛!多地省级大员在督战这件事

    中新网北京6月2日电(记者阚枫)进入6月,全国正式进入主汛期,近期,从中央部门到地方政府,密集部署今年的防汛备汛工作,河南、安徽等地还举行了防汛应急演练。



    主汛期到来,一组不可忽视的数字

    6月1日,水利部官网更新一条信息“6月1日,我国全面进入汛期,水旱灾害防御形势日趋紧张”。

    这则消息中,水利部明确,要确保实现“人员不伤亡、水库不垮坝、重要堤防不决口、重要基础设施不受冲击”目标。

    其实,5月以来南方多省份已出现多轮强降雨,部分地区遭遇持续性暴雨袭击,而从更长的时间轴观察,今年我国入汛日期为3月17日,较多年平均入汛日期(4月1日)偏早15天。据央视报道,3月17日入汛以来,我国平均降雨量138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多9%,共出现10次较强降雨过程。

    再来看洪水,5月30日,珠江流域西江发生2022年第1号洪水,这也成为今年我国大江大河首次发生编号洪水。

    目前,除珠江流域西江此次编号洪水外,其余大江大河水情平稳,而中小河流方面,已有19个省(区、市)124条河流发生超警以上洪水,超警河流数量较1998年以来同期均值偏多43条。

    按照水利部此前发布的预测,今年汛期涝旱并重,北部和南部将发生洪涝,北部重于南部,中部将出现干旱。北方黄河中下游、海河流域大部水系、松花江、嫩江、黑龙江、辽河、淮河等可能发生较大洪水,南方长江、太湖等流域等可能发生区域性暴雨洪水。

    安全度汛,这几个中央部门都在部署

    按照我国汛期特点,全国多数江河的暴雨洪水发生在伏秋大汛期,随着主汛期到来,近期,多个中央部门密集部署防汛备汛工作。

    在资金支持方面,5月,财政部、水利部已拨付5亿元水利救灾资金支持各地安全度汛工作。

    在强化监督方面,多部门密集公布了多份“责任人名单”。水利部公布了全国719座大型水库大坝安全责任人名单,按照水利部的要求,要加强水库调度运用监管,严禁违规超汛限水位运行,病险水库主汛期原则上一律空库运行。

    国家防总公布了2288名全国防汛抗旱行政责任人,全国31个重点防洪城市的行政责任人均由城市人民政府主要负责人担任。此外,今年,住建部还公布了全国692座城市的排水防涝安全责任人名单,全面接受社会监督。

    在应急管理部5月例行发布会上,应急管理部防汛抗旱司司长陈敏提到,要突出抓好极端暴雨防范,强化暴雨预警与应急响应联动,建立直达基层责任人“叫应”机制,健全临灾“关、停”等刚性约束机制,果断组织人员转移避险,确保群众生命安全。

    发布会上,他还特别提到了2021年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深刻汲取教训,做好查漏补缺和改进提高工作,切实做好汛前的准备各项工作,抓紧做好责任落实、机制健全、预案修订、隐患排查、力量准备、培训演练等备汛工作。”

    推演和反思,省级大员督战防汛备汛

    应对今年的汛期,近期多省份省级大员一线督战,部署指挥防汛救灾工作。

    5月26日,河南省举行了一场应对特大洪涝灾害的应急演练,省委书记楼阳生,省长王凯到场参加。按照《河南日报》的报道,这场演练“全流程推演、全要素参与、全科目实操”,当天,郑州还模拟发生“7·20”量级特大暴雨洪水实战开展抗洪抢险救援演练。

    这样的防汛演练还出现在安徽省,5月19日,安徽举行全省防汛抗旱工作暨防汛推演会议,共演练了防汛Ⅰ级响应、淮河行蓄洪区运用等7个科目。

    推演会议上,安徽省委书记郑栅洁强调,要进入临战状态,全面动员起来,深入抓好各类预案实战演练,熟练掌握应对险情的责任、内容、流程,不断提升重大水旱灾害应对能力。

    在云南,近期云南丘北县发生“5·27”暴雨洪灾,5月26日17时至5月28日16时,丘北县遭受罕见强降雨天气,多地出现山洪泥石流灾害,全县12个乡(镇)均不同程度受灾。

    5月29日,在云南省防汛救灾工作专题会议上,云南省委书记王宁表示,丘北县“5·27”暴雨洪灾造成重大生命财产损失,令人十分痛心。他要求“认真进行反思,深刻吸取教训”。

    “要完善预警响应机制,确保预警信息直达防汛工作一线、直达工程管理单位、直达水库,直接到村、到户、到人”,“把各项工作做得再深一点、再实一点、再细一点、再精准一点,不能把工作安排停留于层层发文开会,把说了当做了、把做了当做成了”。(完)

    2022-06-02
  • 习近平与《格萨尔》

    《格萨尔》是主要由蒙、藏民族共同创作的英雄史诗,讲述了格萨尔降临人间降妖伏魔、各民族和谐相处、建设美好家园的英雄故事,被称为“东方的荷马史诗”,并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习近平总书记曾在不同场合多次提及《格萨尔》这部伟大的英雄史诗,并强调要重视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和传承,支持和扶持《格萨尔》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培养好传承人,一代一代接下来、传下去。


    中华文明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各民族创造了灿烂多姿的历史文化,都是我们的宝贵财富。央视网《联播+》特别通过总书记点赞史诗艺术作品《格萨尔》以及关心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故事,与您一同领略我国灿烂的古代文明,增强文化自信。

    2022-06-02
  • 四川芦山6.1级地震:已致4人遇难14人受伤

    中新网成都6月1日电(记者刘忠俊)记者6月1日从四川省雅安市抗震救灾指挥部获悉,此次地震已造成4人遇难,14人受伤(均在宝兴县),受伤人员均已转往市、县医院救治。



    6月1日17时00分,雅安市芦山县境内发生6.1级地震,震源深度17公里;17时03分,雅安市宝兴县发生4.5级地震,震源深度18公里。

    截至19时40分,此次地震已造成芦山县、宝兴县部分乡镇受灾,雅安全市范围接报4人遇难,14人受伤(均在宝兴县)。地震还导致芦山县、宝兴县部分地区通讯不畅,经过紧急抢修主干光缆全部恢复,其他中断光缆线路正在抢通中。

    目前,雅安市抗震救灾指挥部已调集应急救援、武警、消防、医疗、公安、民兵等救援力量4500余人,奔赴地震灾区开展人员搜救、伤员救治、道路抢通和群众转移安置等工作。

    另据武警四川总队医院消息,地震发生后该院第一时间启动应急预案,按照总队命令,由院长任晓兰带领应急医疗队第一梯队19名队员紧急驰援震区。医疗队携带了充足的药品和医疗物资,配有救护车、手术方舱车、防疫洗消车等医疗装备,主要担负灾区人民群众的紧急救护、转送治疗等任务。(完)

    2022-06-02
  • 奋楫争先开新局——沿着总书记的足迹之江苏篇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赴江苏考察,擘画“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的宏伟蓝图,赋予“在改革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上争当表率,在服务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上争做示范,在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上走在前列”重大使命。

    江苏始终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全面把握新发展阶段的新任务,以创新举措贯彻新发展理念,争做经济“压舱石”、改革“探路者”、开放“新窗口”、发展“新标杆”,砥砺初心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努力占领世界制高点、掌控技术话语权”

    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江苏徐州市考察,第一站就是徐工集团。习近平总书记登上公司自主研发的XCA220型全地面轮式起重机驾驶室,向技术人员详细询问技术创新情况和操作流程,强调“创新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源泉,很多核心技术是求不到、买不来的”。

    在这次考察期间,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要加大投入、加强研发、加快发展,努力占领世界制高点、掌控技术话语权”“着眼世界前沿,努力探索创新发展的好模式、好经验”。

    “我们向全球产业高峰不断发起冲击。”徐工集团工程机械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王民说,“总书记来考察时,我们全球行业排名第七,现在冲到了第三,起重机300吨级以下关键配套件国产化率达100%,千吨级国产化率达90%。”

    落实总书记嘱托,科技创新成为江苏大地的生动实践。重点建设沿沪宁产业创新带;苏锡常共建太湖湾科技创新圈;做强30条优势产业链,6个集群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江苏深化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全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截至2021年底,江苏高新技术企业累计超3.7万家,是2012年的七倍多。

    创新驱动需要突破科技转化的难题。

    2014年12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听取研发工作介绍、了解产品性能、询问产业前景。在同科研人员交流后,总书记提出,要强化科技同经济对接、创新成果同产业对接、创新项目同现实生产力对接、研发人员创新劳动同其利益收入对接,形成有利于出创新成果、有利于创新成果产业化的新机制。

    “总书记为解决科技与经济‘两张皮’开出的好‘药方’为我们指明了方向。”江苏省产研院院长、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主任刘庆说,“如今,江苏省产研院已在先进制造、新材料等领域建有专业研究所68家,向市场转移转化技术成果8000多项,衍生孵化了1150家科技型企业。”

    加速建设网络通信与安全紫金山实验室等科研“重器”,出台省实验室“人才科研特区”政策;聚焦先进材料等亟需突破的领域,全面推动重点项目攻关“揭榜挂帅”;积极创建高性能计算应用等领域类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为增强重点产业领域的自主可控能力提供支撑……2021年,江苏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6.1%,区域创新能力持续保持全国前列。

    “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镇江市世业镇,一座长江中的“小岛”。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这里考察,了解当地的新农村建设情况。他走进村民洪家勇家的厨房察看,同他们一家围坐在一起拉家常。他叮嘱当地干部“要深化城乡统筹,扎实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那时洪家勇儿子儿媳外出打工,老洪一年也见不到孩子几面。七年光阴似箭,世业镇加快基础设施改造提升、构筑水上交通轴,打造以旅游休闲、高效农业、健康养生等为一体的绿色产业……昔日50多平方公里、不足1.5万人的江心小岛,如今已成为远近闻名的旅游岛、音乐岛。洪家勇儿子儿媳返乡在当地污水管网维修中心和旅游接待服务中心找到工作。“一家人团聚了,生活越过越美。”老洪说。

    进入新发展阶段,不平衡、不充分在“三农”领域尤为突出。能否率先破题,关乎全面小康社会的成色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质量。

    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期间强调,“没有农业现代化,没有农村繁荣富强,没有农民安居乐业,国家现代化是不完整、不全面、不牢固的。发达地区在这方面一定要带好头、领好向”。

    江苏,不断重构城乡关系,加速弥补城乡区域不均衡短板。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在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劳动就业、社会管理六个一体化上持续发力;以数字化“重整”农业、“重构”农村、“重塑”农民……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道路越走越宽。

    “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的殷殷嘱托正不断转化为现实。

    2021年,江苏农民年人均纯收入达26791元,较10年前翻了一番多,城乡收入比缩小到2.16:1,是全国差距最小的省份之一。

    苏北盐城九龙口镇收成村,一排排粉墙黛瓦的小楼错落有致,一改“空斗墙、旧瓦房”的旧面貌;苏南无锡阳山镇桃源村,打破“无工不富”的乡村发展困境,致力“建中国最美丽的乡村,品人间最美好的生活”……穿行江苏城乡,新型农村社区与历史文化名村、传统村落各美其美,“都市里的村庄”和“拥有田野的都市”交相辉映。

    “只有把绿色发展的底色铺好,才会有今后发展的高歌猛进”

    2020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南通五山地区滨江片区考察调研。“化工企业是关了、转了,还是升级了?”“硫磺集散基地真正取消了吗?”“有多少渔民退出?”“渔民上岸后怎么安置?”总书记边走边问,问得很细。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2013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引用古诗词点赞江苏美景,并嘱咐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施“碧水蓝天”工程。

    400多公里的长江江苏段承担了超过全线70%的货物运量,700多公里的大运河江苏段货运量相当于8条京沪高速公路的货运量……江河沿线产业密集、城镇密布、人口众多,治理压力巨大。

    怎样以新发展理念统筹好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时,擘画“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的宏伟蓝图,将“环境美”作为新江苏建设的鲜明标识之一。

    六年后,总书记再赴江苏,在南京主持召开全面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总书记语重心长地说:“只有把绿色发展的底色铺好,才会有今后发展的高歌猛进。”

    长江江苏段,一场生态进、生产退,治理进、污染退的行动强力推进。壮士断腕,化工企业减少4400多家,化工产值削减近半。累计腾退沿江岸线超60公里。

    大运河沿线,一条水清、岸绿、景美、文昌的“美丽中轴”正在崛起。作为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唯一重点建设区,江苏高起点构建规划体系,系统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和国家文化公园工程,运河因此重生。

    江苏正锚定一条全域探索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不断拓展美的形态、完善美的内涵、延伸美的空间、丰富美的体验,美丽江苏画卷正徐徐呈现出新的江南盛景。

    2022-06-02
  • 汽车大政策来了!买车更便宜,包括入门级豪车

    中新财经6月1日电(葛成)汽车市场迎来利好政策消息。5月31日,阶段性减征部分乘用车购置税600亿元的细则落地。



    财政部、税务总局发布公告明确,对购置日期在2022年6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期间内且单车价格(不含增值税)不超过30万元的2.0升及以下排量乘用车,减半征收车辆购置税。

    有分析显示,该政策力度已远超市场预期,有望拉动100-200万乘用车新增需求。乘联会则直接将2022年乘用车预期销量从1900万辆提升至2100万辆。

    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表示,这项政策有望拉动自主品牌、合资品牌以及部分入门级豪华品牌车型销量的全面爆发,潜力巨大。

    买奔驰、宝马、奥迪也能减税?

    说到本次减税政策有何不同,中新财经注意到,和2009年和2015年的两次购置税减免政策有所不同,本次减税政策所包含的车辆基数更大。

    以往的减税政策所针对的对象,主要是1.6升及以下的乘用车。而本次的减税政策所针对的对象,则提高至2.0升及以下的乘用车。

    除此之外,本次减税政策还将单车价格(不含增值税)不超过30万元的车型包含在内,奔驰、宝马、奥迪等品牌的入门级车型,同样被纳入了减税范围。

    此前,受相关政策影响,汽车产品结构曾发生改变。数据显示,在2015年,市场上1-1.5升车型的占比为43.2%,而在2017年,则达到了51.2%。随着相关政策到期,其他排量的车型占比才逐步恢复。

    而本次减税政策并不会复现以往汽车产品结构发生改变的情况。乘联会表示,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本次的减税政策所针对的对象已包括2.0升及以下的乘用车,覆盖范围更广,有利于市场的相对结构稳定,更好的拉动销售增长和减少车型波动。

    预计拉动200万辆汽车新增销量

    此前,受疫情、产业链断供等因素综合影响,汽车行业表现不及预期。中汽协会此前公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1-4月,汽车行业销量预计完成768万辆,同比下降12.3%。

    乘联会披露的数据显示,传统燃油车销量下滑现象更加严重。2022年1-4月,累计乘用车传统燃油车的销量492万台,较去年同期累计增速降幅达18%。

    乘联会认为,拉动传统燃油车消费已是当务之急。通过实施600亿汽车购置税减半措施,能有效促进主流消费群体恢复消费信心,拉动传统燃油车消费,并改善经销商的生存状态和发展信心。

    乘联会预计,在政策驱动下,乘用车市场将快速回暖。在政策开始实施后,车市将迎来一轮火爆行情,而据以往经验,高潮期将在政策到期前的2个月,也就是今年的11月和12月。彼时,车市也将呈现出多年未有的火爆状态。预计减税政策所带来的汽车销量增量会在200万辆左右。(完)

    2022-06-01
  • “六一”儿童节,大朋友们纷纷为自己的快乐“买单”

    中新财经6月1日电(记者谢艺观)“六一”儿童节到了,你以为只有小朋友在过?不不不,大朋友更加上心。



    “‘六一’是我‘合法’当小孩的节日,谁阻止我都不管用。”“只有‘六一’,我才能享受当儿童的快乐。”

    一群成年人期待着“六一”儿童节的到来,为自己的快乐“买单”。

    这个“六一”,我想要可达鸭……

    成年人对“六一”儿童节玩具有多热衷,从最近爆火的可达鸭就能看出。

    本是肯德基儿童节套餐里附赠的玩具,却俘获了一众大朋友的心。“这玩意对孩子来说太幼稚,对大人刚刚好。”“这个‘六一’儿童节,我只想要个可达鸭。”

    目前在北京海淀工作的小玉就是其中一个,“一直想要可达鸭,可惜没有买到,最终只吃了个套餐。”

    最近,在成年人的超强购买力下,这款儿童节最火热玩具出现断货。

    5月24日,中新财经记者曾对多家北京肯德基门店进行咨询,店员均表示,店里可达鸭玩具已售空。此后肯德基虽传出补货消息,但5月31日上午,记者登录肯德基APP发现,北京地区多个门店内已暂无这款附有超大玩具的儿童节套餐。

    可达鸭没有了,失望的小玉只能将目光转向其他东西。与此同时,一群年轻人盯上了近日麦当劳和中国探月工程跨界推出的“儿童卡通宇航员头盔”。

    虽也是儿童节限定,但有网友评论,“对二十几岁的人来说刚刚好”。5月31日,记者登录麦当劳APP查看时发现,该商品已售罄。

    除了这些热门限定玩具,积木、盲盒等也成为大朋友在这个儿童节的热门选择。家在河南郑州的小英准备下手一款积木,“小时候没有玩到,现在好好玩一下。”

    不仅是购买玩具,成年人过“六一”儿童节的方式还有很多,出去吃一顿大餐,买个想要的商品,或者买一堆怀旧零食坐下来慢慢吃。

    而当“六一”儿童节与“6.18”购物节撞上后,有网友调侃,“成年人过儿童节的仪式感是从自己付尾款开始的。”

    “趁着‘6.18’有折扣,刚看中了一台电脑,谁能想到今年我的‘六一’礼物是它。”小玉说。

    瞄准成年人,商家们推出节日限定商品

    为何成年人开始热衷过儿童节?“随着现代化和城市化的加速,成年人每个节都要过,是近年来节日消费的一个重要趋势。”有研究人士表示。

    看准年轻人的过节需求,商家们也在“六一”儿童节来临前,推出各种限定商品。

    在北京丰台区一家连锁鲜花店,商家特意推出零食花束作为儿童节礼物,旺仔、养乐多等零食取代了鲜花,以此回味童年的味道。

    “基本都是年轻人来买,临近‘六一’,这几款限定商品最近卖得都挺好的。”商家告诉记者。

    在电商平台,也有不少商家推出“六一”零食大礼包。据商家介绍,购物还能送浪漫玫瑰花、代写心意贺卡等,“六一”儿童节礼物俨然变成了“情人节”礼物。一些玩具类商品也被商家包装好,打上了“六一”儿童节送闺蜜、送女友的“标签”。

    2022-06-01
  • 降低失业率,稳住就业,有何大招?

    中新财经5月31日电(记者李金磊)新一轮疫情和国际局势变化等超预期因素叠加,给中国经济带来不小冲击。4月份失业率上升,尤其是16-24岁人口调查失业率达到18.2%。






    国务院近期召开全国稳住经济大盘电视电话会议要求,努力确保二季度经济实现合理增长和失业率尽快下降。该如何稳就业,降低失业率?关键又在哪里?对此,南方科技大学代理副校长金李接受中新网“中国新观察”栏目专访,进行解读。







    保住市场主体才能保住就业







    中新财经:当前就业形势严峻,4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6.1%,要实现失业率尽快下降,关键在哪里?







    金李:降低失业率,一要保住市场主体才能保住就业。企业尤其是民企是吸收大学生就业的主力。虽然短期纾困可以靠政府、国企和事业单位,但是长期看新增就业基本靠民营企业。目前很多企业经营困难,无力提供新就业机会。过去大学生就业招聘的几个“发动机”,包括互联网、教育培训和房地产相关行业以及部分金融行业遇到巨大压力,而经济下行叠加人力资本不断上涨,加上疫情冲击供应链和部分民营企业家信心不足,都导致中小企业特别是制造企业老板不愿招人。要针对不同企业的实际困难提出有针对性对策为企业纾困,要提振民企信心,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坚持以市场化方式配置资源。







    二要系统解决好就业市场中的断点堵点。大学生求职受到疫情限制,很多企业没法进校园和学生见面,要让企业尽快有序入校招生。除了各种招聘网站,各地人社局或者行业协会可以组织更多专门的招聘会、双选会,做好企业和高校毕业生招聘就业的桥梁。根据疫情情况,可适当延长今年校招时间。







    社区抗疫需求短期可提供很多工作机会







    中新财经:高校毕业生人数首次突破1000万,青年就业尤其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很大,青年就业如何稳住?







    金李:要系统地研判新增就业问题,千方百计地创造有利于大学生就业的条件,要深入研究哪些行业还有提供更多毕业生就业的可能。虽然经济总体下行,但有些行业受到冲击较小,部分行业还在逆势上涨。目前,民企有几个吸纳就业较好的行业,如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以及智能制造,尤其是汽车制造行业。基层的社区抗疫需求短期可以提供给毕业生很多的工作机会,这些机会有利于新毕业的大学生接触基层。







    同时,要鼓励发展部分不那么高端,但是能吸收较多就业的产业。比如当前幼儿园、小学的生均教师比低,应补足。城乡医院护士总量不够,不能再靠农民工型护工,可以培训部分普通本科毕业生来替代。经过本次疫情,城乡村社干部素质和数量都显不足,应补充力量。还可以政府给予一定时限的基薪补助形式,鼓励制造业企业招收大学毕业生。







    鼓励大学毕业生“上天入地”







    中新财经:您建议积极推出大学毕业生“上天入地”计划,请详细介绍一下这个建议。







    金李:“上天”是进入云端,“入地”是下到基层。







    通过集中或定向的人工智能、数据技术、云计算和区块链等技术培训,帮助新毕业的大学生掌握数字经济时代发展的必要知识和技能,鼓励他们掀起学习和证书考试热潮。为鼓励应届毕业生参加学习培训,可以规定只要参加培训学习并且通过相关资格考试,达到一定条件的,即可认定这一年仍然为在校学习时间,明年仍可保留应届毕业生的资格参加校招。有条件的地方政府也可以给那些有志向、有能力参加学习,但是家境较为贫困的学生提供部分培训奖助学金。







    针对我国已进入疫情和金融等社会风险高发期,可考虑以购买服务的形式吸收一批大学毕业生取代志愿者作为检测和流调的常态化配置,时间约定为二年左右。应届大学毕业生具有较高素质,如果利用他们开展全民普惠的疫情和金融等社会风险的防控,可以在缓解就业压力的同时,提升全民的风险防控意识,把风险隐患化解在源头。由社会综合治理部门牵头,教育和社会保障部门配合,系统培训应届毕业生,提升其对于疫情和金融风险防控等的基本知识,再把他们网格化部署在各地,提升群众风险防范意识和处置能力。







    应届毕业生也由此加强对国家相关政策法规的了解,并且广泛接触基层,增加社会阅历和人际交往能力,为未来发展打下坚实基础。还可以利用具备条件的高校试点开展短期速成的专项培训,培训后考试合格的,由相关部门统筹选派到基层进行社会风险宣讲工作。其工作绩效考评作为未来甄选公务员和再次招聘时的重要参考。初步测算,一个合格的应届毕业生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培训三个月左右可以上岗。如果接下来九个月在岗,就可以把其就业时间推迟一年。如果按照平均每万名居民配置一名风险宣讲和处置人员,全国14亿人口可以配置14万名左右,超过应届大学毕业生的1%。







    允许更多学生延期毕业并保留应届生身份







    中新财经:为了帮助高校毕业就业,国家提出实施百万见习岗位募集计划、开展全国高校书记校长访企拓岗促就业专项行动等特殊举措,还明确让平台经济带动更多就业,您认为还有哪些新措施来扩宽就业空间?







    金李:一是建议紧急动员有条件的国企、事业单位和政府部门,提供尽可能多的扩招名额吸收新毕业生,国家给予一定财政补助。







    二是建议由国家协调,在现有征兵计划内优先安排大学毕业生参军,一方面提升部队整体素质,另一方面“野蛮”大学生的体魄,强化其精神,增强其日后竞争力。







    三是建议针对今年的特殊困难,教育部紧急特批招生名额,动员有条件的高校进行研究生和双学位的特别扩招,并允许有条件的高校采取更加灵活的学制,允许更多学生延期毕业并保留应届生身份,让这些学生在学校里多待上一两年,并且继续提升人力资本。







    四是我国大量的产业需要数字化转型,需要相关数字化人才,建议抓住机遇对大学毕业生进行数字化升级培训。通过“+数字化”的方式,把应届毕业生送到有条件的高校的数据管理、计算机、大数据等相关专业,培养交叉复合型人才。







    五是要加强校企合作,可以组织部分大学毕业生把在学校学习和进入企业实习相结合,由国家提供一定的费用补助,在不增加企业用工成本的前提下为企业提供大量实习生,帮助企业加快数字化转型。目前,很多企业反映,学生在学校中学到的东西不够实用。通过校企深度合作可以降低企业招收毕业生后再培训的成本,提升企业用工意愿。







    扶持一些创新性的招聘模式







    中新财经:现在就业市场还存在结构性问题,有人没活干,有活没人干,怎么解决这一错配问题?







    金李:要解决好结构性的问题,还需要结构性的手段。对于就业环节中形成的一些痛点堵点,还需要加大调节和政府支持的力度。比如,支持和规范中介服务,推动用数字化的方式提升招聘的效率和就业宣传的覆盖范围。







    出台政策扶持一些创新性的招聘模式,比如直播平台进行“直播带岗”的尝试,效果挺好,尤其是对于制造业的蓝领工作。另外就是系统性的解决目前人才培养机制和用人需求之间的脱节。高校等人才培养单位需要提前介入企业的需求,把职业规划教育和就业辅导贯穿人才培养的全部过程。针对企业需求,提前开展专业技能的实践和实训,帮助学生获得必备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并且围绕社会需求进行职业规划,职场定位。







    鼓励年轻人到国家更需要的地方和岗位上去







    中新财经:今年就业国企热、考公潮继续升温,求稳心态加剧,另一方面,灵活就业人口越来越多,如何看待这些现象?对于大学生个人有何建议?







    金李:现在很多年轻人过于依赖父母,这种巨婴心态来自于家庭培养和学校教育中的缺失。他们是在经济繁荣时代中成长起来的,不管城市农村基本都是独生子女,很多娇生惯养,吃不得苦,造成农民工不缺工作,大学生反而缺工作。







    在调研中发现,特护收入很高,但是非常辛苦,很多大学生是不屑的。二三线城市存在大量的智能制造等行业的工作。但是很多大学生扎堆聚集在一线城市,不愿意去。我们应当加大宣传力度鼓励年轻人,特别是大学生,到国家更需要的地方和岗位上去。







    经济较好的时候,巨婴的问题被掩盖在躺平和佛系等人生选择之下,很多家庭自己把孩子的不求上进问题吸收掉了。形势出现变化后,很多年轻人迫于经济压力,可能要被迫放下体面去从事平时看不上的工作。也许反而是经过这样一种艰难生活的洗礼,他们可以被淬炼成为更加坚韧不拔的人,成为未来建设国家的中坚力量。(完)

    2022-06-01
  • 四部门:阶段性缓缴社保费扩大到17个其他特困行业

    中新财经5月31日电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公众号31日消息,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税务总局印发了《关于扩大阶段性缓缴社会保险费政策实施范围等问题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

    《通知》明确,在对餐饮、零售、旅游、民航、公路水路铁路运输等5个特困行业实施阶段性缓缴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费、失业保险费、工伤保险费政策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到汽车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等17个其他特困行业,缓缴扩围行业所属困难企业可申请缓缴三项社保费单位缴费部分,养老保险费缓缴实施期限到2022年年底,工伤、失业保险费缓缴期限不超过一年,原明确的5个特困行业缓缴养老保险费期限相应延长至年底。对疫情影响严重地区生产经营困难的所有中小微企业、以单位方式参保的个体工商户,阶段性缓缴三项社保费单位缴费部分,缓缴实施期限到2022年年底。

    《通知》提出,要进一步发挥失业保险稳岗作用。加大稳岗返还支持力度,将大型企业稳岗返还比例由30%提至50%。拓宽一次性留工培训补助受益范围,由出现中高风险疫情地区的中小微企业扩大至该地区的大型企业,有条件的省份可进一步拓展至未出现中高风险疫情地区的餐饮等5个特困行业企业。企业招用毕业年度高校毕业生,签订劳动合同并参加失业保险的,可按每人不超过1500元的标准发放一次性扩岗补助,实施期限截至2022年年底。(完)

    2022-06-01
  • 奋力书写黑土地高质量发展新答卷——沿着总书记的足迹之黑龙江篇

    这里有中国粮仓,这里有大国重器,这里有莽莽林海……这里是中国“北大门”黑龙江。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两次深入龙江大地考察调研,为黑龙江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擘画蓝图。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黑龙江奋力奔跑,攻坚克难,抓机遇、迎挑战,塑造龙江新优势、展现龙江新形象。

    “给农业现代化插上科技的翅膀”

    黑龙江,我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农业,是习近平总书记两次到黑龙江考察调研的重点。

    习近平总书记走进农田,登上插秧机,看苗情、问收成。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给农业现代化插上科技的翅膀”“确保黑土地不减少、不退化”……总书记一系列重要指示,为黑龙江当好国家粮食安全“压舱石”指明方向。

    在北大荒集团建三江分公司七星农场有限公司万亩稻田边,农机手陆向导连续轻触两下手机,一台带有北斗导航系统的无人驾驶插秧机开始作业。

    “落实总书记‘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智能化’的指示精神,我们不断加强现代技术与现代农业深度融合,粮食生产能力不断提高。”七星农场有限公司党委书记黎东光说,2018年以来,我们农场累计产粮56亿斤,相当于给每个中国人提供了4斤粮。

    黑土地,“耕地中的大熊猫”。东北典型黑土区耕地面积约2.78亿亩,其中约1.56亿亩在黑龙江。

    习近平总书记十分关心黑土地的保护,2016年5月在黑龙江考察调研时指出,要采取工程、农艺、生物等多种措施,调动农民积极性,共同把黑土地保护好、利用好。

    北大荒建三江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实验室里,技术员李光旭正对采集来的黑土样本进行有机质含量测试、分析。他说:“之后我们会根据结果为农户量身定制‘测土配方施肥卡’。”

    为黑土保护立法、加强黑土监测、秸秆还田、建设高标准农田、增施有机肥农家肥……黑龙江采取多种措施遏制黑土退化势头,守好大粮仓“命脉”,近年来粮食产出能力稳中有升。

    2018年9月,首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刚过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到七星农场有限公司考察。在北大荒精准农业农机中心一楼展示大厅,当地出产的米油豆奶等各类农产品琳琅满目,习近平总书记逐一察看,强调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的手上。他双手捧起一碗大米,意味深长地说道:“中国粮食!中国饭碗!”

    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黑龙江发力“深耕”,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交出“亮眼”答卷:全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9.4%,主要粮食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98%,粮食总产量由2016年的1483.2亿斤增加到2021年的1573.5亿斤,粮食产量连续12年保持全国第一,商品量和调出量均居全国首位。

    “改造升级‘老字号’,深度开发‘原字号’,培育壮大‘新字号’”

    “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是国家的一个重大战略。”2016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调研时,为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指明实践方向——改造升级“老字号”,深度开发“原字号”,培育壮大“新字号”。

    黑龙江坚定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指示,紧紧围绕做好“三篇大文章”,扎扎实实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加快重构与市场相适应的体制机制。

    “用户希望提前交货,能不能实现?”

    日前,中国一重集团有限公司早间运营调度会上,一名营销负责人向生产、技术服务等部门发问,现场充满“辣味”。

    这个运营调度会,过去由生产部门主持,生产什么就卖什么。现在则由营销部门牵头,用市场倒逼生产。

    运营调度会之变,折射企业全面推进市场化改革之变,而改革之效是,相比2018年,中国一重集团2021年利润总额增幅超过400%,营业收入增幅超过200%。

    ——在国际竞争中“蝶变”。

    由中车齐车集团齐车公司自主研制的200多辆罐车和平车,今年4月首次批量出口智利,公司海外市场版图再次扩增。

    “海外市场是企业提升创新能力和管理水平的重要平台。”齐车公司副总经理吴天园说,齐车公司主导了我国铁路货车迄今3次大的升级换代,近4年累计向海外出口各型铁路货车超过5000辆。目前,公司正从最初的装备输出,向标准、技术、管理等多元输出转变。

    ——以创新赋能新经济。

    哈尔滨安天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是我国主要的移动安全引擎供应商之一。“坚持自主创新,让我们的反病毒核心技术不断突破。”公司党委副书记贾大雷说,安天的威胁检测引擎已为全球超过100万台网络设备、超过30亿部智能终端设备提供安全防护。

    老工业基地加快推陈出新。2016年至今,黑龙江的高新技术企业已由768家增加到2738家。近日,一批数字经济、生物经济相关产业头部企业集中签约落地。

    今日黑土地上,“老字号”更新、“原字号”更精、“新字号”更智。

    “保护生态环境的意义是战略性的”

    黑龙江是全国重点林区。2016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调研时指出:“保护生态环境的意义是战略性的。”

    作为我国北方生态安全屏障,黑龙江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切实扛牢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政治责任。

    近年来,黑龙江不断加强森林保护培育,持续开展森林抚育的同时,全面落实森林管护责任,实行全覆盖、网格化管护,从源头上保护好森林资源。

    “十三五”期间,黑龙江林木蓄积量稳步提高,累计完成营造林38.8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47.3%。

    珍稀候鸟不断回归,野生东北虎踪迹重现,也从另一个侧面印证了黑龙江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果。

    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后,林区经济转型发展怎么样,习近平总书记一直牵挂于心。

    2016年5月,在伊春考察友好林业局万亩蓝莓产业园时,习近平总书记叮嘱大家,发展林下经济一定要注意研究市场,突出多种经营,防止一哄而上、产销失衡。

    “这几年,我们的蓝莓果汁果酱、红酒冰酒、果脯果干等产品都形成了系列,蓝莓鲜果销售也逐步向鲜果采摘、旅游观光、休闲餐饮于一体的‘农庄’式经营方向发展。”伊春森工集团友好林业局公司蓝莓产业园区管理办公室主任许崇生说。

    “林区经济转型发展是一项艰巨任务,要广开思路、多策并举。”黑龙江在习近平总书记指引下,依托农林优势,目前已构建起较为完善的以林果、林菌、林药、林畜等为支撑的林业产业体系。

    2016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黑龙江代表团审议时指出,绿水青山是金山银山,黑龙江的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

    黑龙江是冰雪资源大省,冰雪大世界、中国“雪乡”、“北极”漠河、“东极”抚远、“冷极”呼中等景点蜚声中外。

    借北京冬奥会之势,今年3月,黑龙江出台省冰雪经济发展规划,探索建设“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先行区、实践地和后冬奥国际化冰雪经济示范区;打造一批知名冰雪旅游目的地和冰雪旅游线路,擦亮冰雪旅游名片;省级财政每年安排不少于2亿元的发展支持资金,以加快冰雪产业发展。

    黑龙江省冰雪产业研究院院长张贵海说,如今人们对冰雪资源的认识越来越深,冰雪产业从旅游逐步向寒地试车、冰雪休闲等方向发展,让更多“冷资源”成为“热经济”。

    拥有大森林、大湿地、大界江、大湖泊、大冰雪的黑龙江,正加快打造森林游、避暑游等产品,推动生态价值转换,逐步叫响生态品牌。

    这片肥沃的黑土地,绿水青山、冰天雪地正在变成金山银山。

    2022-06-01
  • 京沪两地提前实现健康中国控烟目标 法律成控烟基本保障

    5月31日,世界无烟日。

    近日,新探健康发展研究中心发布《中国控烟观察——民间视角》报告。这是该中心连续第13年撰写的民间视角控烟观察年度性报告。



    报告显示,中国成人吸烟率从2010年的28.1%下降到2020年的25.8%,但距离《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提出的到2030年15岁以上人群吸烟率降低到20%的控烟目标仍有较大差距。

    地方性法规助力实现控烟目标

    报告显示,目前,北京和上海两地已提前达到成人吸烟率降低到20%以下的目标。

    自2015年6月1日起《北京市控制吸烟条例》施行以来,北京市无烟环境建设持续向好,广大市民文明健康意识不断提升,成人吸烟率逐步下降。2021年北京市第四次成人烟草调查数据显示,北京市成人吸烟率为19.9%,吸烟人数比《北京市控制吸烟条例》出台前减少了63万。北京提前九年实现了“健康中国2030”控烟目标。

    同样实现“健康中国2030”控烟目标的还有上海。自2017年3月1日起《上海市公共场所控制吸烟条例》施行以来,上海成人吸烟率已连续七年下降,2020年为19.4%,提前达到“健康中国2030”控烟目标。

    而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控烟办公室原主任、新探健康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姜垣看来,京沪能提前实现控烟目标,重要原因之一是两地均进行了全面无烟的地方立法。

    鉴于此,姜垣认为,实现《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的控烟目标,应当尽快出台国家层面的全面无烟法规。同时,还应将戒烟服务纳入国家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提升戒烟服务的可及性。

    健康融入万策理念已逐步形成

    2021年1月1日起,民法典施行。民法典第一千零四条明确规定,自然人享有健康权。自然人的身心健康受法律保护。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侵害他人的健康权。

    2021年6月1日起,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施行。为保护未成年人免受烟草危害,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实现了未成年人控烟立法诸多“零的突破”。其中,第十七条将烟草的定义扩大到包括电子烟。第五十九条规定,学校、幼儿园周边不得设置烟、酒、彩票销售网点。禁止向未成年人销售烟、酒、彩票或者兑付彩票奖金。烟、酒和彩票经营者应当在显著位置设置不向未成年人销售烟、酒或者彩票的标志;对难以判明是否是未成年人的,应当要求其出示证件。任何人不得在学校、幼儿园和其他未成年人集中活动的公共场所吸烟、饮酒。同时,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在未成年人控烟问题上还设定了严格的罚则,第一百二十三条和第一百二十四条分别作出规定。

    伴随着法律的实施,全社会对于健康权的重视程度不断增强。越来越多的部门开始携手控烟,一些行业已经实现全面禁烟,比如飞机、高铁、动车等,此外,还有5%的普速客车也开始禁烟。

    值得一提的是,除北京和上海的成人吸烟率已经达到“健康中国2030”目标任务外,广东深圳等全面无烟立法城市也已经实现该目标。目前,陕西西安、浙江杭州、河北秦皇岛等地也实现了室内全面禁烟的控烟立法。通过无烟法律的实施、宣传倡导和社会共治,控烟工作已经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效。

    据上海市控烟协会副会长陈德介绍,在上海,不少行业部门在制定或完善相关领域法律法规或政策规章时,将控烟的理念和要求融入其中。如,2022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上海市黄浦江苏州河滨水公共空间条例》规定,在滨水公共空间内吸烟的,应当在指定的吸烟点进行。由上海市道路运输局修订的《上海市公共汽车和电车乘坐规则》自2021年12月28日起施行,其中将“乘坐公共汽车和电车禁止吸烟”的内容新增“禁止吸烟(含电子烟)”。

    “这些都说明,良好的控烟社会氛围和健康融入万策的理念已经逐步形成并付诸行动。”陈德说。

    需加快国家层面无烟环境立法

    在中国政法大学卫生法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于秀艳看来,法律是控烟的基本保障。

    “我国已经有很多地方制定了控烟法规规章,其中有很好的无烟环境规范,保护人们不受二手烟草烟雾的侵害。”于秀艳同时指出,这种依靠各地制定地方性立法控烟的成本太高,还是应当在国家层面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建议再次将无烟环境全国性立法提到日程上。

    于秀艳还强调,近年来随着行政体制改革以及执法权下沉,执法机制也有所变化,因此许多地方的控烟相关执法职责也有所变化。

    “这种变化对于控烟而言,既是挑战也是机遇,需要在推动日常落实的同时,加强宣传教育,提高控烟意识,扩大执法效果,使法律落到实处。”于秀艳说。

    2022-05-31
  • 猪肉价格连涨9周,回归10元以上,养殖户松了口气

    中新财经5月31日电(记者谢艺观)“这段时间猪肉价格涨了,我常去买肉的摊位,猪肉每斤相比上个月大概涨了一两块。”家住北京丰台区的小郑表示。



    这点也得到了丰台某菜市场一位卖肉商家的证实,“这波猪肉价格上涨大概有1个多月了。”

    3月份的时候,生猪价格曾跌到每斤6元左右,部分超市猪肉价格每斤能卖到10元以下,但最近两个月,情况发生了转变。

    生猪及猪肉价格环比连续9周上涨

    据农业农村部监测,5月16日至5月22日,全国规模以上生猪定点屠宰企业生猪平均收购价格为16.29元/公斤,环比上涨2.3%;白条肉平均出厂价格为21.43元/公斤,环比上涨2.0%。

    中新财经记者梳理数据发现,生猪平均收购价格和白条肉平均出厂价格环比已连续9周上涨,9周累涨幅分别为19.7%和16.8%。

    另据全国农产品批发市场价格信息系统监测,5月20日至5月26日,猪肉价格每公斤20.99元,环比上涨0.8%,每斤维持在10元以上。

    收购和批发端的涨价,也反映到零售端的价签上。在丰台区某菜市场内,4月下旬还是13.8元一斤的前后尖价格,5月30日已涨到15.8元一斤。

    猪价上涨,生猪养殖户松了口气

    猪肉价格此番上涨,也让养殖户得以“喘口气”。

    之前生猪价格持续处于低谷,行业陷入“卖一头亏一头”的局面,中小养殖户出现“弃养”情绪。大型生猪养殖企业经历2021年业绩大幅下滑后,一季度业绩亦“惨不忍睹”。

    龙头企业牧原股份进入“亏损”阵营,一季度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亏损达51.8亿元;2021年生猪出栏量排名第二的正邦科技和第三的温氏股份,一季度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亏损分别为24.33亿元和37.63亿元。

    如今伴随猪价上涨,养殖盈利逐渐恢复。国家发改委价格监测中心联合卓创资讯发布数据显示,5月第4周,全国猪料比价为4.48,环比涨幅1.36%。按目前价格及成本推算,未来生猪养殖头均盈利为104.10元。

    供应收紧支撑猪肉价格上涨

    虽然猪肉价格上涨对于养殖户来说是件好事,但近期本是猪肉消费淡季,为何价格会出现上涨?

    “2021年7月份以来,能繁母猪产能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去化。这波猪肉价格反弹的动力,主要来自于此前能繁母猪产能去化导致的生猪出栏减少。”生猪行业分析师冯永辉告诉记者。

    根据生猪养殖过程,能繁母猪存栏量领先生猪出栏约10个月左右。

    在卓创资讯分析师马丽媛看来,生猪供应方面,在广东生猪调运政策、冻猪肉收储等消息面影响下,业内多看涨后市,养殖端存在压栏惜售现象,生猪供应收紧,进而支撑猪价上涨。

    “需求方面,由于猪肉价格处于底部位置,低价对消费有一定刺激作用,加之部分屠宰企业有分割入库意向,屠宰企业开工率偏高,对价格上涨有一定支撑。”马丽媛向记者表示。

    这波猪肉价格上涨会持续多久?

    “4、5月养殖端集中压栏惜售,目前生猪存栏体重偏大,随着天气转热,大体重生猪需求降低,部分压栏猪源或陆续出栏。”马丽媛说,同时,随着天气愈发炎热,终端需求或有所降低,预计6月份生猪价格有回落风险。

    但马丽媛也提到,目前市场正处于供过于求向供不应求过渡的阶段,6月份猪价虽有回落风险,但跌幅有限,月均价难创3月的新低,下半年行情回暖概率较大。

    “考虑到能繁母猪产能自去年7月下降,一直持续到今年4月份。这也意味着,由此引起的生猪供应的减少会持续到明年年初,因此后期生猪价格或还会继续反弹。”冯永辉认为。

    新一轮“猪周期”将开启?

    近期猪肉价格上涨,也引发了人们对新一轮“猪周期”启动的猜测。

    所谓“猪周期”是一种“价高伤民,价贱伤农”的周期性猪肉价格变化怪圈。通俗来讲,就是“肉价高—母猪存栏量大增—生猪供应增加—肉价下跌—大量淘汰母猪—生猪供应减少—肉价上涨”。

    中信证券联席首席经济学家明明认为,从典型的“猪周期”的持续时间看,本轮“猪周期”已经临近尾声。从能繁母猪和生猪存栏同比增速等领先指标进一步看,新一轮“猪周期”在酝酿之中。

    “梳理最近两轮‘猪周期’,能繁母猪存栏同比变化的拐点约领先猪价拐点11至14个月。2021年2月是这一轮能繁母猪存栏同比触顶回落的拐点,从过往历史经验看,对应这一轮‘猪周期’的终点和下一轮‘猪周期’大概率在2022年年中前后出现。”明明指出。

    “新一轮猪肉价格上行周期将于三季度启动。”信达证券宏观分析师解运亮预测,从产能视角看,能繁母猪存栏2021年二季度末出现拐点;从盈利视角看,生猪养殖行业已经历两轮亏损;从政策视角看,官方传出猪价上行的暖风。

    4月20日,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局长杨振海在发布会上表示,我们的专家团队预测,随着新生仔猪数高位回调,饲料成本高位回落等各种有利因素的不断积聚,三季度生猪养殖有望实现扭亏为盈,但是不确定因素依然存在。

    2022-05-31

  • 首 页  上一页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下一页    尾 页  

    版权声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5 8629 6259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1696号 蒙ICP备160010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