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白皮书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1日发布《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白皮书。据介绍,这是我国首次专门就青年群体发布白皮书。白皮书全面介绍了新时代党和政府为青年发展创造的良好条件、取得的巨大成就,充分展现了新时代中国青年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的青春担当,是一部记录新时代中国青年发展事业成果、反映新时代中国青年精神风貌的重要文献。


    白皮书介绍,新时代中国青年生逢中华民族发展的最好时期,物质发展环境更为优越,精神成长空间更为富足,拥有更高质量的发展条件;教育机会更加均等,职业选择丰富多元,发展流动畅通自由,实现人生出彩的舞台越来越宽阔;享有更全面的保障支持,成长成才有了更良好的法治环境、更有力的政策支持、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温暖的组织关怀。


    白皮书指出,新时代中国青年素质过硬、全面发展,把树立正确的理想、坚定的信念作为立身之本,理想信念更为坚定,身心素质向好向强,知识素养不断提升,社会参与积极主动,努力成长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白皮书说,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中,中国青年坚守“永久奋斗”光荣传统,在平凡岗位上奋斗奉献,在急难险重任务中冲锋在前,在基层一线经受磨砺,在创新创业中走在前列,在社会文明建设中引风气之先,生动展现出“衣食无忧而不忘艰苦、岁月静好而不丢奋斗”的整体风貌。


    白皮书指出,新时代中国青年更加开放自信地融入世界,“走出去”的道路越来越宽,沟通合作的“朋友圈”越来越大,在与世界各国青年的交流合作中,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展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青春担当。白皮书还向世界各国青年发出了中国青年的四点全球行动倡议。

    2022-04-22
  • 在潜心耕耘中磨砺文艺精品

    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开闭幕式注定将载入史册。

    奔腾的“黄河水”、绽放的“迎客松”、深情的“送别柳”、温馨的“留声机”……“鸟巢”舞台上,表演美轮美奂,创意直击人心,“中国式浪漫”惊艳世界。

    4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总结表彰大会上高度赞赏:“四场开闭幕式精彩纷呈,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题贯穿始终,中华文化和冰雪元素交相辉映,体现了自然之美、人文之美、运动之美,诠释了新时代中国可信、可爱、可敬的形象。”

    从过年的隆冬到早春时节,还有许多美丽动人的画面,深深镌刻在人们的记忆之中。

    虎年央视春晚上,舞蹈《只此青绿》以舞者的绚烂之姿,勾勒出如诗如幻的无垠山河;电影《长津湖之水门桥》真实还原冰与火、血与肉铸就的战争场景,英雄精神令无数观众动容;电视剧《人世间》引发全民追剧热潮,许多家庭围坐在电视机前,与“周家三代人”共同经历平凡朴素、充满人间烟火的生活……

    谋求创新、打磨精品的文艺景象蔚然成势;摒弃浮躁、潜心耕耘的创作信条深入人心。文娱领域综合治理行动,在革除违法失德之风的同时,也为文艺创作注入一汪春水。

    文娱生态整体向好催生优秀作品不断涌现

    最近,中国舞协副主席王舸马不停蹄。年初忙完舞剧《五星出东方》的首演,马上奔赴广州打磨舞剧《旗帜》。刚回京没多久,又投入到新剧的筹备之中。王舸能明显感觉到,越来越多文艺工作者把心思都放在创作上。

    不久前,他荣获了第五届“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称号,对创作有更深切的认识:“艺无止境。只有不停地探索、创新、突破,才能在市场的大潮中稳得住神,才能在艺术的发展中立得住脚,才能在观众的心目中扎得下根。”

    “如一股清爽之风,刮进文娱领域。”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教授戴清发现,“一段时间以来,一些依靠‘水军’控评提升流量和口碑的行为受到震慑,新媒体公号此前不负责任的吹捧拉踩受到遏制,个别平台通过不当手段刷流量的余地变小。”

    去年,中央有关部门开展的文娱领域综合治理工作,多拳出击,标本兼治,一个更加清朗的网络空间、更加纯粹的创作环境、更加良好的文娱生态,正朝我们走来!

    记者观察到,创作机构和播出平台迅速响应号召,调结构、治乱象、推精品,受到观众好评。腾讯影业布局以“时代旋律”为首,包括“东方故事”“青春能量”等在内的六大文化产品系列,打造有社会效益的优质作品;爱奇艺向现实题材靠拢,每年投入20亿元采购和制作主旋律系列内容……

    媒介生态也在整体趋好,助推优秀影视作品不断涌现。“新主流影视剧创作势头旺盛,赢得观众尤其是年轻观众的欢迎,实现了主流价值观与主流人群的双主流对接;网络剧创作以正向主题、青春励志为核心表现内容;影像制作、演员表演等都追求高质量、精细打磨。”戴清说。

    把滚烫的心放进与人民同心的作品中

    2021年12月,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习近平总书记语重心长地说:“文艺创作是艰辛的创造性工作。练就高超艺术水平非朝夕之功,需要专心致志、朝乾夕惕、久久为功。”

    网络作家卓牧闲现场聆听时,深有感触:“有段时间,网络文学盲目追求‘爽’感,一味迎合市场口味,作品只有空洞想象,没有生活味道,饱受读者诟病。网络作家也认识到,这样的创作不可持续。”

    强化精品意识,注重生活体验,网络文学正降虚火、强筋骨。卓牧闲的新作《老兵新警》刚刚“完更”。为了更好了解警务人员生活,他把创作室搬到了警务室,跟民警一起吃饭、出警、加班,亲身体验基层民警日常的喜怒哀乐。

    “小说很受网友喜爱,他们留言感叹基层民警的辛苦和不易。很多民警朋友也感谢我为他们写作。”卓牧闲止不住地感叹,“我真正感受到了作为作家的荣耀!”

    第五届“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称号获得者、文艺评论家刘大先坦言,文艺工作者首先应该想到的是做好自己的本分工作,一个演员刻画好自己的角色、一个歌手唱出能打动人心的歌曲、一个画家创作出能够被人民普遍接受的画作,作品能够广为传播并被欣赏,社会给予的奖掖和鼓励就会随之而来。

    电视剧《人世间》以温暖的现实题材、精湛的艺术制作和饱满的人物形象,深受观众好评。播出期间,剧情进展、演员演技、台词金句屡次登上话题热搜榜。

    题材因生活而鲜活,人物因本色而出色。李路一贯坚持的信条是:做内容,就得真心付出、扎扎实实,观众不会拒绝滚烫、真诚的作品。“作品的理念内涵、制作水准如何,观众一眼就能看穿,想糊弄观众,不可能。”他说。

    创作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作品,就要把全部生命投入到与时代同行的路上,把滚烫的心放进与人民同心的作品中。

    2021年秋,江西原创歌曲《是你一直想着我》入选中宣部第九批“中国梦”主题新创作歌曲。歌曲以深情的旋律,唱出了脱贫后井冈山革命老区人民感恩党、致敬时代的心声。《是你一直想着我》曲作者、中国音协副秘书长熊纬多次深入老区采风,寻找创作灵感。他深感,歌曲有共情,听众才会共鸣。重大主题音乐创作,更要多深入生活。面对新的河山,要用新颖的音乐语言、浪漫主义的艺术情怀,创作更多家喻户晓的作品。

    找到中华美学精神与当下生活的对接通道

    河南卫视的“中国节日”还在人们记忆中回荡,今年清明节,新节目《2022清明奇妙游》又美“哭”了无数观众。

    从历史传统中提炼审美标识,用数字手段激活文化经典,《2022清明奇妙游》在光影和纸墨间,展现宋代的雅致之美、中国文人画的悠淡之质。开播不久,“清明奇妙游有多好看”等多个话题冲上话题热搜榜,网友盛赞这个节目“承包了整个春天”。

    导演陈佳把节目的成功,归功于传统文化特有的诗意和哲思:“在视觉呈现上,我们以清新、淡雅、文艺为整体基调,以青春化表达,淬炼出东方诗画的古雅明净,结果证明是成功的。我们所做的,就是让古人的月光,照进年轻人的心房。”

    从文化节目《中国诗词大会》到纪录片《美术里的中国》,从粤剧电影《白蛇传·情》到舞蹈《只此青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频频“破圈”,成为文艺创新创造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头活水。

    安徽省社科院研究员钱念孙表示,这些作品渗透着中华民族独特的集体审美意识,积淀着中华美学的历史精髓,凝聚着中华美学的文化基因。概括起来,就是它们蕴含着中华美学精神。

    创作中华民族新史诗,必须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展现中华审美风范。

    中国社科院大学教授张江认为,中华美学精神不仅体现在文学艺术等创作活动中,更体现在国家理想追求、自然本质认知、人生境界把握等各个方面。我们在吸纳精髓的基础上勇于创新,找到中华美学精神与当下生活的对接通道。

    创作文质兼美的作品,文艺评论不能离场和缺席。山西省作协主席杜学文认为,文艺评论应继承创新传统文艺评论的价值体系、概念范畴与方法论,比如诗言志,神思、意象、风骨,还有赋、比、兴,气韵、性情、教化、文气、性灵、格调,以及文以载道、文以明德,等等,砥砺创作朝着提高作品精神高度、文化内涵、艺术价值的方向笃定恒心、孜孜以求。

    2022-04-21
  • 今年以来,各地区各部门抢农时、抓田管、促春耕 落实落细各项粮食稳产措施

    谷雨时节农事忙。

    河南省鹤壁市淇滨区钜桥镇三里屯村田间,种粮大户杨同芳正忙着给麦田浇水、追肥,他说:“水肥抓得紧,田管跟得上,麦苗‘吃饱喝足’,弱苗变壮苗,丰收有底气。”

    安徽省蒙城县小涧镇小涧社区麦田里,植保无人机一键升空实施作业,种粮大户蔡丽说:“种田用上高科技,省钱又省力,麦苗长得壮。”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悠悠万事,吃饭为大。”“保障好初级产品供给是一个重大战略性问题,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饭碗主要装中国粮。”

    今年以来,各地区各部门抢农时、抓田管、促春耕,落实落细各项粮食稳产措施,扎实推进春季农业生产。一季度,农业农村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第一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0%。从夏粮生产基本面看,人努力、天帮忙,冬小麦苗情加快转化升级,长势与常年基本持平,这为夏粮丰收打下了良好基础。

    冬小麦苗情好于预期,夏粮丰收有基础

    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面对国内外经济环境变化带来的多重挑战,牢牢守住粮食安全这条底线至关重要。

    去年秋冬种期间,我国北方地区遭遇罕见秋汛,冬小麦大面积晚播。面对严峻形势,各地区各部门采取更大力度、更超常规的举措,逐个品种、逐个区域、逐个环节推进,向着夺取夏粮丰收全力以赴。

    广袤田野里,农机纵横驰骋,农民辛勤耕耘,华北小麦拔节孕穗、南方早稻及时栽插。目前全国春播粮食过两成,早稻栽插过七成,东北水稻育秧过七成,均快于去年。

    ——更大力度抓田管,冬小麦苗情好于预期。

    “小麦‘吃’上定制营养餐,麦苗生长后劲足。”河北省霸州市霸州镇南张庄村种粮大户赵润峰说。

    全力做好晚播小麦促弱转壮。农业农村部年初启动冬小麦“科技壮苗”专项行动,组织专家分赴冀晋鲁豫陕等地开展巡回技术服务等,累计开展培训3800余次,培训400万人次。山西省组建“科技壮苗”专家团队,加强关键技术指导。河北省编制技术指导方案,粮食生产科技专员挂牌服务。

    4月20日,在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发布会上,农业农村部总农艺师、发展规划司司长曾衍德介绍,经过多方艰苦努力,目前全国冬小麦一、二类苗比例87.9%,比越冬前提高17.4个百分点,长势与常年基本持平,夺取夏粮丰收有基础。

    ——千方百计稳面积,粮食意向面积稳中向好。

    犁地、覆膜、移栽……四川省通江县广纳镇构花坪村玉米大豆复合种植基地一片忙碌景象,“春玉米套种大豆,一田双收。”弘农氏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杨晗说。

    今年春耕备播进展顺利。农业农村部种植业管理司司长潘文博介绍,据农情调度,截至4月19日,全国已春播粮食面积1.99亿亩,同比快1.3个百分点。春播粮食意向种植面积9.4亿亩,比上年有所增加。

    ——多措并举保农资,市场供应稳定。

    为保障春耕市场需求,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密切研判供需形势,及时通过建机制、促生产、抓储备等措施,开展了一系列化肥保供稳价工作。各地组成服务专班,从原料、供应、生产等多方面全力保障春耕农资需求。从当前来看,全国氮肥、磷肥的供应总体有保障,近期钾肥供应形势持续转好。

    潘文博说,当前正是春耕生产最关键的时候。统筹抓好疫情防控和春耕生产,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农业农村部将继续会同有关部门,切实打通“卡点”和“堵点”,确保农时一天不耽误,高质量高标准完成春播任务。

    政策精准发力,党政同责见实效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吃饭问题始终是头等大事。

    粮食连年丰收,并非高枕无忧。“看国际,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交织叠加,全球粮食产业链供应链不确定风险增加,我们必须把握主动。”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程国强分析。

    看国内,粮食生产仍面临挑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部长叶兴庆分析,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粮食供求紧平衡的格局不会改变。而我国粮食需求刚性增长,资源环境约束日益趋紧,农资价格上涨,粮食增面积、提产量的难度加大。

    稳粮仓必须稳产量。2022年粮食产量目标是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

    ——压实责任,粮食安全党政同责一起扛。

    “米袋子”省长要负责,书记也要负责,今年是实施粮食安全党政同责考核第一年。按照全年粮食生产目标,1月下旬,农业农村部将经国务院审定的粮食生产目标下达各省份,确保措施落实落地。

    “饭碗一起端、责任一起扛。”各地积极行动。在湖南,推进一张责任网全覆盖,落实粮食种植面积。在广西,重大病虫害防控工作纳入粮食安全党政同责考核内容,保障资金、人员、物资、技术到位。江西省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基本农田“非粮化”,确保粮食播种面积只增不减。

    ——政策精准发力,调动粮农生产积极性。

    “种粮收益保障机制加快健全,让农民种粮能获利、多得利,敢种粮、种好粮。”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说,“一方面,政策加力,为农民种粮保本。另一方面,聚焦关键薄弱环节和小农户,发挥社会化服务组织的力量,推广订单农业、绿色农业,以优质优价促增效。”

    一项项政策落进田间。2022年,中央财政将综合实施补贴、奖励、金融等一揽子政策措施,稳定实施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向实际种粮农民发放一次性补贴,缓解农资价格上涨带来的成本增加影响。2022年适当提高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稳定玉米、大豆生产者补贴和稻谷补贴政策。

    “看总量,我国粮食产量连续多年站稳1.3万亿斤台阶。看人均,人均粮食占有量达483公斤,高于国际粮食安全标准线。”农业农村部有关负责人表示,“我们有能力端稳自己的饭碗,保障14亿多人的粮食安全。”

    确保粮食任何时候都能产得出、供得上、供得优

    粮食安全的根基是“能力安全”。保障粮食安全,必须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确保粮食任何时候都能产得出、供得上、供得优。

    ——实施藏粮于地,农田就是农田,而且必须是良田。

    山东省嘉祥县黄垓镇黄东村的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内,绿意盎然。“田块平整了,水源有保障,今年浇地用上喷灌设备,小水勤灌,省水省肥,一亩地预计能多挣300多元。”种粮农民杨承东说。

    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各地采取“长牙齿”的硬措施,提高耕地质量,加快建设高标准农田,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江西提前下达今年耕地地力补贴42.9亿元、耕地轮作资金4.2亿元;广西大力开展“我为农民护良田”行动,不断提升耕地质量。

    农业农村部提出,今年将建设1亿亩高标准农田,累计建成高效节水灌溉面积4亿亩,实施黑土地保护性耕作8000万亩。

    ——落实藏粮于技,用最好的技术种出最好的粮食。

    “今年又选了几个新品种,我们管好田,把好种子推广到更多地方。”在江西省遂川县禾源镇杂交水稻制种基地,农兴水稻生产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刘近生忙了起来。

    好种子落户田间。海南省东方市感城镇不磨村的双季稻新品种筛选示范田里,“超优千号”“吨两优”等品种长势正好。“一亩田种两季,能抢出一吨半粮食,我们要为‘中国饭碗’出力!”感城镇镇长刘安镇说。

    截至目前,我国主要农作物良种基本实现全覆盖,良种在农业增产中的贡献率超过45%,全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61%,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72%。保障粮食安全的底气越来越足。

    据统计,今年全国春夏播作物种子供应总体充足,大豆油料种子能够满足扩种需求。“要瞄准种子、农机、农艺等短板弱项,加强粮食生产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向科技要潜力。”李国祥介绍。

    今年,农业农村部将加强农业生物技术研发,实施国家农业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工程,提升农机装备研发应用水平。

    把粮食安全责任担在肩上,保质、保量、保长远,我们一定能更牢牢地端稳自己的饭碗,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为应对各种风险挑战赢得主动权。

    2022-04-21
  • 内蒙古自治区一季度全区生产总值5078.4亿元 同比增长5.8%

    本报讯(记者和婧)4月20日上午,记者从内蒙古自治区统计局发布会获悉,一季度,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区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着力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区经济运行总体平稳、开局良好。




    根据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结果,2022年一季度全区地区生产总值5078.4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5.8%。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168.5亿元,同比增长8.3%;第二产业增加值2514.6亿元,增长7.9%;第三产业增加值2395.3亿元,增长4.1%。

    一、农业生产平稳有序,畜牧业生产稳中向好

    一季度,全区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08.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9.0%。全区各地切实做好春耕生产、农资稳价保供工作,春耕备耕有序推进。一季度,全区猪存栏564.3万头,同比增长3.8%;牛存栏805.4万头,增长7.8%,其中奶牛存栏155.7万头,增长14.6%;羊存栏6706.7万只,增长0.1%。从产量看,肉禽蛋奶产量均实现增长,猪牛羊禽四肉产量39.2万吨,同比增长9.0%;禽蛋产量11.3万吨,增长1.8%;牛奶产量137.4万吨,增长15.0%。

    二、工业生产较快增长,企业效益明显提升

    一季度,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3%。分三大门类看,采矿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0%,制造业增长10.3%,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长1.5%。分经济类型看,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7%,股份制企业增长7.0%,民营企业增长9.8%。在38个工业行业大类中,28个实现增长,增长面达73.7%。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2.9%,高新技术业增长25.5%,均快于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分产品看,新产品产量快速增长,单晶硅产量同比增长23.9%,稀土磁性材料增长20.8%,风力发电机组增长17.0%。企业利润持续增长。1-2月份,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4247.1亿元,同比增长31.5%;实现利润总额649.9亿元,增长64.4%。

    三、服务业发展平稳,重点行业拉动作用显著

    一季度,全区服务业稳定恢复。其中,批发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4%,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增长5.6%,金融业增加值增长3.5%,房地产业增加值增长3.4%。1-2月份,全区规模以上服务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5.4%。在10个行业门类中,7个门类营业收入较上年同期增长。其中,商务服务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3.5%,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7.2%,互联网和相关服务发展迅速。

    四、固定资产投资增势良好,结构进一步优化

    一季度,全区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同比增长59.6%。分领域看,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96.7%,制造业投资增长49.3%,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20.1%。全区商品房销售面积276.8万平方米,同比增长8.3%;商品房销售额167.6亿元,增长7.8%。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同比增长93.8%,第二产业投资增长61.9%,第三产业投资增长53.5%。民间投资同比增长59.5%,占比达61.2%。高技术产业投资同比增长1.0倍,其中,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增长91.5%,高技术服务业投资增长1.1倍,工业技改投资增长28.9%。社会领域投资增长12.5%,其中,教育投资增长30.8%,文化、体育和娱乐业投资增长1.2倍。

    五、市场消费恢复势头趋缓,居民基本生活必需品供给有力

    一季度,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86.2亿元,同比增长1.7%。按经营单位所在地分,城镇消费品零售额增长1.8%,乡村消费品零售额增长1.6%。按消费类型分,商品零售增长3.0%,餐饮收入下降8.0%。随着保供稳价措施的有力实施,全区基本民生类商品消费增势良好。一季度,全区限额以上单位粮油食品类零售额同比增长26.5%,日用品类增长2.6%,中西药品类增长9.2%。

    六、居民消费价格平稳上涨,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涨势持续

    一季度,全区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0.9%,其中,城市上涨1.0%,农村上涨0.7%。分类别看,交通通信价格上涨5.9%,教育文化娱乐价格上涨2.0%,居住价格上涨1.4%,其他用品及服务价格上涨0.9%,医疗保健价格上涨0.3%,衣着类价格上涨0.2%,食品烟酒价格同比下降1.8%,生活用品及服务价格与去年同期持平。一季度,全区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上涨28.6%,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上涨28.0%。

    七、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

    一季度,全区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622元,同比增长5.9%。按常住地分,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128元,增长5.1%;农村牧区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766元,增长6.7%。从收入来源看,全体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同比增长6.1%,经营净收入增长5.3%,财产净收入增长5.1%,转移净收入增长6.3%。城乡居民收入比值2.10,较上年同期缩小0.04。

    总体来看,一季度在稳增长政策靠前发力以及各项举措有效实施下,全区经济运行延续恢复性增长态势。同时也要看到,实现经济稳增长仍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特别是疫情散发的不确定性仍然存在。下阶段,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自治区第十一次党代会、党委十一届二次全会暨全区经济工作会议和《政府工作报告》部署,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把稳增长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扎实做好“六稳”“六保”工作,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2022-04-20
  • 一季度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同比增长百分之十点七—— 外贸稳定增长仍具坚实基础(稳字当头 稳中求进·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中国将挖掘外贸增长潜力,为推动国际贸易增长、世界经济发展作出积极贡献。中国将推动跨境电商等新业态新模式加快发展,培育外贸新动能。”

    今年以来,各地区各部门面对更趋严峻复杂的外部环境,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推动外贸外资平稳发展,稳规模、提质量、促创新,持续释放政策红利,不断拓展对外经贸合作空间。

    海关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9.42万亿元,同比增长10.7%。其中,出口5.23万亿元,增长13.4%;进口4.19万亿元,增长7.5%。一季度,我国外贸进出口延续增长势头,连续7个季度保持了同比正增长,实现了“开局稳”。海关总署新闻发言人、统计分析司司长李魁文表示,这充分体现了我国外贸韧性强、潜力大的特点,实现外贸稳定增长仍具有坚实的基础。

    助企纾困政策持续发力,外贸市场主体保持发展韧性

    4月8日,山东龙口三元铝材有限公司的出口装运车间里一片繁忙,一批18吨铝合金拉环材正在装车,办结海关监管通关手续后,将发往越南市场。“我们现在享受出口零暂定税率,积极开拓欧洲和东南亚市场,出口量稳步上升。”公司总经理杜文斌说。

    一季度,青岛海关辖区暂定税率商品出口货值明显增长。其中,“厚度小于0.28毫米的铝合金制矩形铝板片带”享受出口零暂定税率,出口货值同比增长1.2倍。

    今年以来,各地区各部门助企纾困政策持续发力,外贸市场主体保持较强的发展韧性。随着减税降费、加强金融支持、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加大能源和原材料保供稳价力度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持续发力,有力支持了各类市场主体的发展。特别是做好跨周期调节,扶持中小微外贸企业保订单、稳预期,政策效果持续显现,进一步激发了外贸市场主体的活力。

    海关数据显示,一季度,我国有进出口实绩的外贸企业数量43.2万家,同比增加5.7%,其中民营企业进出口4.52万亿元,增长14.1%,占比达到48%,同比提升1.4个百分点。同期,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3.38万亿元,增长5.8%;国有企业进出口1.5万亿元,增长14.5%。

    “作为外贸新业态,跨境电商展现出强劲发展活力,在稳住外贸外资基本盘、推动贸易高质量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李魁文介绍,今年2月,随着内蒙古鄂尔多斯等27个城市和地区获批设立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我国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的数量已达到132个。一季度,我国跨境电商进出口4345亿元,其中出口3104亿元,进口1241亿元。

    与主要贸易伙伴进出口均实现增长,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往来日益紧密

    近日,一列满载着机械设备、办公用品、化工材料、生活用品的国际班列,从中哈(连云港)物流合作基地出发,经由霍尔果斯口岸出境,驶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今年一季度,江苏省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3356.4亿元,增长17.5%,占江苏省进出口总值的26.1%。

    4月13日,一列满载运动器材、服装等货品的中欧班列长安号从西安国际港缓缓开出。“今年一季度,长安号共开行790列,开行量、重箱率、货运量等指标稳居全国前列。”据西安自贸港建设运营有限公司负责人介绍,新线路增加了物流覆盖面,将为相关企业开辟新的国际贸易市场。

    “世界经济整体仍呈复苏态势,国际市场对我国产品需求增长。”李魁文介绍,一季度,东盟成为我国第一大贸易伙伴。

    一季度,我国与主要贸易伙伴进出口均实现增长。其中,我国与东盟、欧盟、美国、韩国和日本分别进出口1.35万亿、1.31万亿、1.18万亿、5741.8亿和5710.3亿元,分别增长8.4%、10.2%、9.9%、12.3%和1.8%。同期,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贸易伙伴进出口分别增长16.7%、6.9%。

    分析我国与东盟进出口增长的主要原因,李魁文表示,RCEP正式生效,新的制度红利进一步密切中国与东盟经贸往来,助力中国与东盟经贸发展。

    此外,互联互通持续为贸易往来提供了增长动力。西部陆海新通道实现了我国西部与东盟国家的紧密相连,有力保障了双方经贸往来畅通。一季度,西部陆海新通道铁海联运班列发送集装箱货物17万标箱,同比增加了56.5%。

    数据显示,自2013年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往来日益紧密。今年一季度,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2.93万亿元,同比增长16.7%。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值占我国外贸进出口总值的31.1%,比重比2021年提高1.4个百分点,与2013年相比提高6.1个百分点。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推动外贸保稳提质

    3月31日,广东佛山市顺德区今桥首饰有限公司一批黄金装饰首饰经香港顺利通过海关监管出口日本。由于拥有RCEP原产地证书,这批货物入境日本后可享受关税减免,这是RCEP实施以来该公司第二十三批享惠货物。

    一季度,经广州海关认定的经核准出口商共开具出口RCEP国家的原产地自主声明117份,货值超4832.2万元。

    外贸实现平稳开局,但仍然面临不少困难和压力。从需求侧看,全球新冠肺炎疫情起伏反复,世界经济复苏动力不足,外需市场存在很大不确定性。从供给侧看,能源、原材料供应仍然偏紧。进一步推动外贸提质增效,需要各方密切配合,多措并举持续发力。

    4月13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持续优化外贸营商环境”“提高出口货物退运通关效率”“对守信企业在通关、退税等方面予以更多便利”,一系列稳外贸举措加快落地。

    “尽管当前国内外环境复杂性不确定性超出预期,但我国经济韧性强、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外贸稳中提质的发展趋势没有改变。”李魁文说,“我们在正视困难挑战的同时,也要坚定稳住外贸基本盘的信心。”

    展望全年,相关部门将持续优化口岸营商环境,不断激发外贸市场主体活力,推动外贸实现保稳提质。

    海关总署相关负责人表示,将进一步深化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建设,创新“外贸+金融”“外贸+物流”服务,扩大航空物流公共信息平台试点范围。积极推动RCEP原产地规则和关税减让落地生效。继续积极推动与相关国家和地区实现“经认证的经营者”(AEO)互认,促进贸易便利。

    据介绍,AEO制度是世界海关组织倡导的,由各国海关对守法信用企业进行认证认可。相关企业的出口货物,能直接享受当地海关实施的通关便利措施,从而降低贸易成本。截至目前,中国海关已与欧盟、新加坡等22个经济体签署AEO互认协议,覆盖48个国家(地区),互认国家(地区)数量居全球首位。

    此外,海关总署将会同相关部门积极推动口岸升级改造,推进物流一体化改革,助力打通供应链堵点。支持跨境电商、市场采购贸易等外贸新业态发展,支持出口产品标准对接、质量提升,推动相关企业优化结构、培育品牌,增加产品附加值和国际竞争力。

    专家表示,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不断拓展对外经贸合作,以高水平开放促进深层次改革,推动外贸高质量发展,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作出更大贡献。

    2022-04-20
  • 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全力保障就医用药和食品供应

    当前,全球新冠肺炎疫情仍然十分严重。在4月19日召开的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就从严从实抓好疫情防控工作有关情况,国家卫生健康委、交通运输部、农业农村部、国家邮政局等相关部门负责人作出回应。

    全国疫情形势逐渐企稳

    3月1日—4月18日,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累计报告本土感染者497214例,波及除西藏自治区以外的所有省份。

    “近一段时间,全国疫情形势呈现逐渐企稳态势,但地区之间交叉输入影响明显,各地动态清零的任务十分艰巨。”国家卫生健康委疾控局副局长吴良有指出,当前,河北、江苏、浙江、安徽、广东、福建、辽宁等省疫情总体趋于平稳。吉林省吉林市疫情持续好转,处于下降趋势,长春市疫情呈现下降态势,但仍需持续强化疫情防控措施,巩固防控成果。上海市近日疫情仍处于高位,社区传播风险仍然较高,防控形势依然严峻,防控任务仍十分艰巨紧迫。

    国家卫生健康委新闻发言人、宣传司副司长米锋表示,要继续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坚持科学精准、动态清零,不犹豫、不动摇,抓实抓细疫情防控各项举措,层层压实责任,推动检测、转运、收治各环节紧密衔接,尽早实现社会面清零目标。要切实保障好就医用药、食品供应,及时回应和解决群众迫切需求。

    吴良有强调,各地要关注重点场所、重点行业人员,强化风险场所、风险人员的日常健康监测和核酸检测,及时发现疫情苗头、快速有效处置,坚决守住疫情不出现规模性反弹的底线。

    “动态清零”是我国防控策略的最佳选择

    针对“‘动态清零’与‘零感染’的区别”等公众关心的话题,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吴尊友表示,动态清零与零感染有着本质的区别。

    “‘动态清零’是指对于发生的新冠肺炎疫情,发现一起、消灭一起,既不让新冠病毒在疫情发生地流行,也防止病毒传播扩散其他区域。”吴尊友说,“动态清零”不要求全国在某个时刻无新冠病毒感染病例,但对于每一起发生的疫情,都要求在较短时间内将其控制。

    吴尊友指出,一个人感染新冠病毒后,在经过1~2天的病毒复制增长后出现排毒,并持续排毒约7~12天。新冠病毒只有不停地在人群中传播,才能维持其生存。如果感染者在其最长排毒时间内还不能将病毒传播给其他人,病毒就会被人体免疫功能消灭。因此,发现疫情越早,疫情规模越小,就越容易做到“动态清零”。

    “湖北保卫战、武汉保卫战后,我国发生的新冠肺炎疫情本地传播,主要都是由境外输入引起。过去两年多的防控实践证明,对于输入性聚集性新冠肺炎疫情,我们能够做到发现一起,消灭一起。”在吴尊友看来,“动态清零”就是以最小的社会成本投入,获得最大的社会效果,符合我国的防控实际,是我国防控策略的最佳选择。

    23个省份已按要求建立通行证制度

    近期,各地因疫情影响出现车辆滞留、物流不畅等问题,一些枢纽集疏运不畅、邮政快递服务受阻,相关从业人员负担加重。

    对此,交通运输部公路局局长吴春耕表示,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保障物流通畅,促进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工作。交通运输部正围绕实现民生托底、货运畅通、产业循环着力抓好有关工作。

    据吴春耕介绍,截至4月17日,全国23个省份已按要求建立通行证制度,10个省份31个应急物资中转站陆续启用,上海港集卡通行证稳步实施,重点物资运输保障明显改善。

    吴春耕表示,在通行证使用过程中,由于信息共享不及时等原因,车辆在通行当中可能还会遇到一些问题。“我们也会公布有关电话,将发证情况向社会公开,对通行的情况进行调度,加强动态监测,督促有关地方部门及时协调处理,确保制度更好地执行,让大家走得更加顺畅。”

    针对部分地区“最后一公里”“最后一百米”配送问题突出等问题,国家邮政局市场监管司副司长边作栋表示,国家邮政局已安排做好相关工作,邮政快递业持续为疫情防控和保供保畅持续贡献力量。

    在上海,京东、邮政、顺丰、圆通等企业积极发挥各自优势,全力以赴助力城市物资的保供工作;同时,各地邮政快递企业自发组成志愿者团队或保供突击队,主动承担疫情封控地区的居民生活必需品和防疫用品的社区配送工作;此外,一些新技术、新工具乃至新业态也在基层一线开始使用。例如京东等快递企业调运无人智能快递车,在封控区域开展无接触配送,有效降低了疫情传播风险。

    如何应对不断变异的新冠病毒?

    近日,世界卫生组织将新冠病毒奥密克戎变异株的两个新的自变体BA.4、BA.5列入检测名单。面对不断变异的新冠病毒,我们应该如何应对?

    “‘早发现’是能否有效成功控制新冠肺炎疫情的关键。”吴尊友说,我国的疫情是境外输入引发的本土传播,变异的病毒也是从国外输入。因此,对于变异病毒的“早发现”来说,最理想的是把疫情堵在国门外。而对于已经传入国内的变异毒株,也应做好以下工作:一是严防新冠肺炎疫情地区感染者流出,给其他地方造成新的疫情;二是加强门诊就诊者监测,及时发现早期病例;三是个人可以用抗原筛查方法做自我检测,如果发现阳性,要及时向当地防疫部门报告,以便能够及时处置。

    “我们对新冠病毒的认识还非常有限。”吴尊友说,新冠病毒变异一直在持续发生,有些变异改变了其生物性特征,影响其传染性、致病性、免疫逃逸能力等。

    有些人认为,新冠病毒朝着传染性增强、致病性减弱方向在变异。“目前,还没有发现新冠病毒变异在传染性、致病性等方面有明显的规律,既有可能向传染性增强、致病性减弱方向发展,也有可能向传染性增强、致病性也增强方向发展。无论如何变异,我们要从最坏的可能去准备。”

    吴尊友表示,针对不断变异的新冠病毒,一方面,需要时刻密切追踪全球范围内新变异毒株在传播范围、传染性、致病性等方面变化和进展,包括诊断试剂是否能灵敏检测出新的变异毒株,现有的疫苗在新变异毒株的预防感染、预防重症和死亡方面的效果等;另一方面,坚持常态化防控措施,包括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的“四早”措施。

    “对于普通百姓来说,就是做好疫苗接种,坚持落实个人防护措施,如戴口罩、注意手卫生、保持社交距离等。”吴尊友表示。

    2022-04-20
  • 习近平就南非遭受严重洪灾向南非总统拉马福萨致慰问电

    新华社北京4月19日电4月18日,国家主席习近平致电南非总统拉马福萨,就南非遭受严重洪灾表示慰问。

    习近平表示,南非夸纳省连续暴雨引发严重洪灾,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我谨代表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并以我个人的名义,对不幸遇难者表示深切的哀悼,向遇难者家属、受伤者和灾区人民表示诚挚的慰问。相信在南非政府坚强领导下,灾区人民一定能够战胜灾害,早日重建家园。

    2022-04-20
  • 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五次会议强调 加强数字政府建设 推进省以下财政体制改革

    ■要全面贯彻网络强国战略,把数字技术广泛应用于政府管理服务,推动政府数字化、智能化运行,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要理顺省以下政府间财政关系,使权责配置更为合理,收入划分更加规范,财力分布相对均衡,基层保障更加有力,促进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推动高质量发展。要贯彻依法依规、客观公正、科学认定、权责一致、终身追责的原则,着力构建科学、规范、合理的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推动领导干部切实履行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要聚焦金融服务科技创新的短板弱项,完善金融支持创新体系,推动金融体系更好适应新时代科技创新需求。要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树立勇担使命、潜心研究、创造价值的激励导向,营造有利于原创成果不断涌现、科技成果有效转化的创新生态,激励广大科技人员各展其能、各尽其才

    新华社北京4月19日电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主任习近平4月19日下午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加强数字政府建设的指导意见》、《关于进一步推进省以下财政体制改革工作的指导意见》、《关于建立健全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意见》、《“十四五”时期完善金融支持创新体系工作方案》、《关于完善科技激励机制的若干意见》。

    习近平在主持会议时强调,要全面贯彻网络强国战略,把数字技术广泛应用于政府管理服务,推动政府数字化、智能化运行,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要理顺省以下政府间财政关系,使权责配置更为合理,收入划分更加规范,财力分布相对均衡,基层保障更加有力,促进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推动高质量发展。要贯彻依法依规、客观公正、科学认定、权责一致、终身追责的原则,着力构建科学、规范、合理的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推动领导干部切实履行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要聚焦金融服务科技创新的短板弱项,完善金融支持创新体系,推动金融体系更好适应新时代科技创新需求。要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树立勇担使命、潜心研究、创造价值的激励导向,营造有利于原创成果不断涌现、科技成果有效转化的创新生态,激励广大科技人员各展其能、各尽其才。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副主任李克强、王沪宁、韩正出席会议。

    会议指出,加强数字政府建设是创新政府治理理念和方式的重要举措,对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法治政府、廉洁政府、服务型政府意义重大。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围绕实施网络强国战略、大数据战略等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各方面工作取得新进展。要把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贯穿数字政府建设各领域各环节,坚持正确政治方向。要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数字政府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打造泛在可及、智慧便捷、公平普惠的数字化服务体系,让百姓少跑腿、数据多跑路。要以数字化改革助力政府职能转变,统筹推进各行业各领域政务应用系统集约建设、互联互通、协同联动,发挥数字化在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职能的重要支撑作用,构建协同高效的政府数字化履职能力体系。要强化系统观念,健全科学规范的数字政府建设制度体系,依法依规促进数据高效共享和有序开发利用,统筹推进技术融合、业务融合、数据融合,提升跨层级、跨地域、跨系统、跨部门、跨业务的协同管理和服务水平。要始终绷紧数据安全这根弦,加快构建数字政府全方位安全保障体系,全面强化数字政府安全管理责任。

    会议强调,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加强财税体制改革顶层设计,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向纵深推进,中央与地方收入划分进一步理顺,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改革持续深化,权责清晰、财力协调、区域均衡的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逐步形成。要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在中央和地方分税制的原则框架内,遵循健全政府间财政关系的基本原则,清晰界定省以下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理顺省以下政府间收入关系,完善省以下转移支付制度,建立健全省以下财政体制调整机制,规范省以下财政管理。要通过完善财政制度,破除地方保护主义、消除市场壁垒,健全持续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保障制度和标准体系,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欠发达地区的财政支持力度,完善区域支持政策,推动建立县级财力长效保障机制。要压实地方各级政府风险防控责任,完善防范化解隐性债务风险长效机制,坚决遏制隐性债务增量,从严查处违法违规举债融资行为。要严肃财经纪律,维护财经秩序,健全财会监督机制。

    会议指出,建立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制度,从2015年开展试点,到2017年全面推开,在严格生态文明制度执行方面形成强有力的制度约束。要健全领导干部资源环境相关决策和监管履职情况的评价标准,把自然资源保护、生态保护红线、耕地保护红线、减污降碳、河湖长制等党中央重大部署贯彻落实情况融入相关评价指标。要科学设定评价指标权重和评分方法,强化自然资源资产实物量、生态环境质量等关键性指标的引导作用,突出国家规划设定的资源环境约束性指标。要统筹考虑各地自然资源禀赋特点和主体功能定位差异,在指标设置上努力做到科学精准。要规范审计范围和内容,以依法查证的事实为基础,确保审计评价结论经得起历史检验。要推进各项监督贯通协同,将审计结果作为考核、任免、奖惩的重要参考。要采取有效措施,确保相关资料和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对资源环境数据造假行为要严肃追责问责。

    会议强调,加快推进金融支持创新体系建设,要聚焦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科技成果转化、科技型和创新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等重点领域,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科技信贷服务能力建设,强化开发性、政策性金融机构在职责范围内服务科技创新作用,增强银行业金融机构为承担国家重大科技创新任务企业服务能力,提升多层次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功能,发挥保险和融资担保机构风险分担作用,强化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外部支撑。要坚持底线思维、问题导向,立足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统筹金融支持科技创新和防范金融风险,压实风险防控主体责任。

    会议指出,科技激励是促进科技创新的重要保障,对释放科技创新潜力、激发创新活力具有重要作用。要激励科技人员坚定爱国之心,砥砺报国之志,自觉为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担当作为、贡献力量。要坚持精神激励和物质激励相结合,重点奖励那些从国家急迫需要和长远需求出发,为科学技术进步、经济社会发展、国家战略安全等作出重大贡献的科技团队和人员。要创新科研项目组织管理机制,保障科技人员科研工作时间,心无旁骛创新创造。要加大对青年科技人员的激励,敢于给年轻人担纲大任的机会,创造有利于青年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要健全科研经费稳定支持机制,持之以恒支持科研人员在基础性、公益性研究方向上“十年磨一剑”。要坚持激励和约束并重,建立有效的约束和监督机制。

    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委员出席会议,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列席会议。

    2022-04-20
  • 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五次会议

    新华社北京4月19日电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主任习近平4月19日下午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加强数字政府建设的指导意见》、《关于进一步推进省以下财政体制改革工作的指导意见》、《关于建立健全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意见》、《“十四五”时期完善金融支持创新体系工作方案》、《关于完善科技激励机制的若干意见》。

    习近平在主持会议时强调,要全面贯彻网络强国战略,把数字技术广泛应用于政府管理服务,推动政府数字化、智能化运行,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要理顺省以下政府间财政关系,使权责配置更为合理,收入划分更加规范,财力分布相对均衡,基层保障更加有力,促进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推动高质量发展。要贯彻依法依规、客观公正、科学认定、权责一致、终身追责的原则,着力构建科学、规范、合理的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推动领导干部切实履行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要聚焦金融服务科技创新的短板弱项,完善金融支持创新体系,推动金融体系更好适应新时代科技创新需求。要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树立勇担使命、潜心研究、创造价值的激励导向,营造有利于原创成果不断涌现、科技成果有效转化的创新生态,激励广大科技人员各展其能、各尽其才。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副主任李克强、王沪宁、韩正出席会议。

    会议指出,加强数字政府建设是创新政府治理理念和方式的重要举措,对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法治政府、廉洁政府、服务型政府意义重大。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围绕实施网络强国战略、大数据战略等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各方面工作取得新进展。要把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贯穿数字政府建设各领域各环节,坚持正确政治方向。要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数字政府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打造泛在可及、智慧便捷、公平普惠的数字化服务体系,让百姓少跑腿、数据多跑路。要以数字化改革助力政府职能转变,统筹推进各行业各领域政务应用系统集约建设、互联互通、协同联动,发挥数字化在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职能的重要支撑作用,构建协同高效的政府数字化履职能力体系。要强化系统观念,健全科学规范的数字政府建设制度体系,依法依规促进数据高效共享和有序开发利用,统筹推进技术融合、业务融合、数据融合,提升跨层级、跨地域、跨系统、跨部门、跨业务的协同管理和服务水平。要始终绷紧数据安全这根弦,加快构建数字政府全方位安全保障体系,全面强化数字政府安全管理责任。

    会议强调,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加强财税体制改革顶层设计,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向纵深推进,中央与地方收入划分进一步理顺,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改革持续深化,权责清晰、财力协调、区域均衡的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逐步形成。要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在中央和地方分税制的原则框架内,遵循健全政府间财政关系的基本原则,清晰界定省以下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理顺省以下政府间收入关系,完善省以下转移支付制度,建立健全省以下财政体制调整机制,规范省以下财政管理。要通过完善财政制度,破除地方保护主义、消除市场壁垒,健全持续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保障制度和标准体系,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欠发达地区的财政支持力度,完善区域支持政策,推动建立县级财力长效保障机制。要压实地方各级政府风险防控责任,完善防范化解隐性债务风险长效机制,坚决遏制隐性债务增量,从严查处违法违规举债融资行为。要严肃财经纪律,维护财经秩序,健全财会监督机制。

    会议指出,建立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制度,从2015年开展试点,到2017年全面推开,在严格生态文明制度执行方面形成强有力的制度约束。要健全领导干部资源环境相关决策和监管履职情况的评价标准,把自然资源保护、生态保护红线、耕地保护红线、减污降碳、河湖长制等党中央重大部署贯彻落实情况融入相关评价指标。要科学设定评价指标权重和评分方法,强化自然资源资产实物量、生态环境质量等关键性指标的引导作用,突出国家规划设定的资源环境约束性指标。要统筹考虑各地自然资源禀赋特点和主体功能定位差异,在指标设置上努力做到科学精准。要规范审计范围和内容,以依法查证的事实为基础,确保审计评价结论经得起历史检验。要推进各项监督贯通协同,将审计结果作为考核、任免、奖惩的重要参考。要采取有效措施,确保相关资料和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对资源环境数据造假行为要严肃追责问责。

    会议强调,加快推进金融支持创新体系建设,要聚焦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科技成果转化、科技型和创新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等重点领域,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科技信贷服务能力建设,强化开发性、政策性金融机构在职责范围内服务科技创新作用,增强银行业金融机构为承担国家重大科技创新任务企业服务能力,提升多层次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功能,发挥保险和融资担保机构风险分担作用,强化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外部支撑。要坚持底线思维、问题导向,立足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统筹金融支持科技创新和防范金融风险,压实风险防控主体责任。

    会议指出,科技激励是促进科技创新的重要保障,对释放科技创新潜力、激发创新活力具有重要作用。要激励科技人员坚定爱国之心,砥砺报国之志,自觉为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担当作为、贡献力量。要坚持精神激励和物质激励相结合,重点奖励那些从国家急迫需要和长远需求出发,为科学技术进步、经济社会发展、国家战略安全等作出重大贡献的科技团队和人员。要创新科研项目组织管理机制,保障科技人员科研工作时间,心无旁骛创新创造。要加大对青年科技人员的激励,敢于给年轻人担纲大任的机会,创造有利于青年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要健全科研经费稳定支持机制,持之以恒支持科研人员在基础性、公益性研究方向上“十年磨一剑”。要坚持激励和约束并重,建立有效的约束和监督机制。

    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委员出席会议,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列席会议。

    2022-04-20
  • 二〇二一,他们为乡村振兴插上科技羽翼

    巍巍太行,天下之脊,孕育了“愚公移山”的千年传奇。

    北京,中国国家博物馆。一幅大型馆藏油画向世人讲述着“太行山上的新愚公”的壮举——

    画中人李保国,河北农业大学教授。35年如一日扎根太行,带领十万乡亲开展山区生态治理与开发,甩掉“贫”帽、拔掉“穷”根,让百万亩荒山披绿……

    当代中国,脱贫攻坚奔小康,这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里,一个又一个“李保国”将希望的种子撒向大地。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科技特派员!

    1999年春,为解决基层农业科技力量不足、科技服务缺位难题,福建省南平市将首批225名科技人才下派到农村生产实践第一线。科技特派员制度由此发端。

    3年后,时任福建省省长习近平同志在《求是》发表署名文章,总结“南平经验”,科技特派员试点随之走进西北五省区,进而迈向全国;2016年,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的若干意见》,从此,科技特派员以制度的形式在大江南北推广开来……

    田畴千里,“神兵天降”。

    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科技特派员制度推行20年来,坚持人才下沉、科技下乡、服务‘三农’,队伍不断壮大,成为党的‘三农’政策的宣传队、农业科技的传播者、科技创新创业的领头羊、乡村脱贫致富的带头人,使广大农民有了更多获得感、幸福感”。

    总书记为科技特派员精准定位。

    2021年3月22日,正在福建考察调研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武夷山星村镇燕子窠生态茶园。听说近年来在科技特派员团队指导下,茶园突出生态种植,提高了茶叶品质,带动了茶农增收,总书记说,要深入推进科技特派员制度,让广大科技特派员把论文写在田野大地上。

    倏忽二十余载,科技特派员队伍已壮大至数十万人。“星星之火”,已然燎原!

    迈入新世纪第三个十年,踏上乡村振兴新征程的科技特派员们从未止步。科技兴农,赋能“三农”,过去的2021,他们在平凡中走过了怎样的不平凡?新一年的奋斗,又有哪些目标?最近,光明日报派出采访组,跟随他们躬耕乡野的身影,聆听他们讲述“点石成金”的故事,感受他们把“顶天”科技扎入泥土的热切与执着……

    耕耘:科技的根深植泥土,才能种出“金疙瘩”

    ●从“授人以鱼”到“授人以渔”,现代农业的星火怎样传递?

    ●潜心实验室搞科研,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能否打通?

    ●写在田间地头的论文,农民的“急难愁盼”如何作答?

    镜头一:

    “走上领奖台时,心中抑制不住地兴奋,总书记特别交代我要把成绩写在大地上。”

    2021年2月25日,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为他颁奖——“这是我2021年最幸福的时刻”。

    他,是著名农技专家赵亚夫。作为科技特派员,他扎根江苏茅山老区数十年,驻点帮扶镇江句容戴庄村,先后推广农业新品种新技术250多万亩。

    带着总书记的嘱托,过去一年,他行车总里程5.3万多公里,在5个村成功推广“戴庄经验”,开展30多次技术培训……忙碌依旧,气象更新——经过不断改进,当地越光水稻再生稻实现规模化种植,亩产增加300斤左右,一年产量可达1000斤!

    “2021年,我国粮食生产实现‘十八连丰’,中国人端稳饭碗更有底气。这背后,是农业科技的支撑。”在赵亚夫看来,人才,是“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关键。

    为此,他倾注了大量心血。

    “赵老师是我们农科院的‘老母鸡’,‘孵化’造就了一批科技专业人才。”大学毕业后一直跟随赵亚夫工作的镇江市农科院研究员芮东明由衷赞叹道。

    躬耕者说·赵亚夫:

    现代农业走到今天,光靠农技人员还不够,“输血”只能缓一时之难,“造血”才能解永久之困,要变“授之以鱼”为“授之以渔”!我现在每周要到戴庄村两三次,主要就是培养新农民。我们成立了科技兴农青年集体,大家“聚是一团火”,散在田间地头就是“满天星”。

    镜头二:

    “冬闲田”成了“增收田”,还能在播种季节忙收成!

    最近,浙江武义溪口村种植户王秀权正忙着在田里采摘黑木耳,“去年的5万个黑木耳菌棒,赚了15万元,这可比外出打工挣得多!”

    一直是单种水稻的“冬闲田”,王秀权怎么想起来轮种上了木耳?这是科技特派员、浙江省农科院园艺研究所所长、国家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蔡为明的“妙招”。

    “武义,好一片青山绿水!而优质水源恰是黑木耳生长的必要条件。”蔡为明决定在武义推广稳产高效设施栽培的“耳—稻”轮作技术,“简单来说就是夏季种水稻,冬季种木耳。”

    想法很好,可当地百姓并不买账。蔡为明技术团队决定找个示范户,手把手,带着做!王秀权就是这个“吃螃蟹”的人。

    “钱支援,物支援,不如来个科技特派员!”王秀权激动地说,“什么时候浇水、什么时候通风,蔡老师安排得清清爽爽,连产量都给我‘打包票’,一年多赚好几万。现在,不少农户正抓紧向蔡老师的团队学习,想今年冬天就干起来。”

    “2021年,我们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这些年能够投身这一民族伟业,我由衷地自豪。但这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蔡为明告诉记者,“今年,我们要和武义的乡亲们共同推进‘耳—稻’轮作‘千亩亿元’稳粮增收工程,用科技助力浙江26县共同致富!”

    躬耕者说·蔡为明:

    要当好新时代的科技特派员,必须找准农民的需求点,提供对路可行的技术。这和我们平时在实验室里做研究大不相同,既要深耕基础研究,又要突破产业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多点突破,才能又好又快发展。

    镜头三:

    “第一茬西红柿卖了6000多元。现在,我正在大棚里移栽小白菜、茄子、辣椒幼苗,不久这茬蔬菜就能上市了。”春寒料峭,在西藏自治区山南市乃东区雅投生态农牧蔬菜基地,瓜果蔬菜长势正旺,村民多吉感慨,“全靠郑老师教我们的大棚蔬菜种植技术,藏区也能种这些‘稀罕菜’了。”

    多吉口中的郑老师,是四川农业大学园艺学院教授郑阳霞。身为科技特派员的她,跑藏区、下凉山,2021年忙得不可开交——

    建设中的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雷波县莼菜种苗基地,源于郑阳霞和团队从40多亩莼菜种苗中发现的一株特异种苗,与外面采购来的种苗相比,它可以提前20天发芽采收。“亩产提高10%,不仅产量提升大,品质也相当好。”

    但谁能想到,这个当地百姓赖以维生的莼菜,曾经差点绝迹。

    “那次可太危险了!莼菜一片片地倒。”雷波县农户回忆说。

    关键时刻,闻讯赶来的郑阳霞,脱掉鞋子,卷起裤腿,跨入没膝深的莼菜田中查看。“不只一片莼菜田有问题,叶腐病正在雷波全域暴发,产量骤减,情况很不乐观。”郑阳霞给出了判断,并找出了“叶腐病暴发”“土壤贫瘠”“种苗老化”三大减产原因。

    从改进肥料和药物配方入手,她用一块田做试验,边干边摸索,问题被逐一攻克。

    有了产量,又培育出自主化种苗,郑阳霞的心病消了,当地农民的盼头更足了。

    躬耕者说·郑阳霞:

    总书记那么多次勉励咱科技特派员,作为其中一员,我倍感光荣,也更觉责任重大。看到老乡面对根部腐烂的莼菜垂头丧气时,我心急如焚,只有一个念头,“救活这里的莼菜!”我的研究方向虽不是这个,但必须把这篇“论文”写好。幸运的是,我们赢了!未来肯定还会遇到很多问题,但只要能为百姓做点实事,再难都敢尝试。

    记者述评:

    赵亚夫、蔡为明、郑阳霞,老中青三代科技工作者,数十万科技特派员的时代缩影。

    穿梭山林、躬耕乡野。他们的2021年,课堂在地头、讲稿挂枝头。广袤大地,科技的力量被深深印刻在盛世中国每一个前进的脚步里。

    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历史性解决绝对贫困问题;粮食实现“十八连丰”,中国人的饭碗端得更稳……这一年,从农业产业修复帮扶到农村社会发展全领域支撑,“三农”红火的底色分外喜人。

    科技特派员,是见证者、参与者,更是贡献者!

    2021年5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指出,运用科技手段构建精准扶贫新模式,为贫困地区培育科技产业、培养科技人才,科技在打赢脱贫攻坚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要想富,找亚夫!”老百姓知道,赵亚夫的农业科技项目到哪儿,富裕就到哪儿。草莓、葡萄、无花果、有机米……赵亚夫推广一个成功一个,总是“拨亮几盏灯,照亮一大片”。

    蔡为明心里,总是对“科技特派员这个活儿”充满敬畏。很多时候,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农民见不到效果不敢尝试。只有把成果实实在在地做出来,才能把技术和产业都带起来。

    而对郑阳霞来说,最难是在路上。千山万水大凉山,光是去,就已经“千难万阻”了。她也曾迟疑过,但每每想到当地村民的生活,想到她惦念的种植基地和翘首以盼的种植户,唯有选择坚持……

    每个科技特派员都曾经历各自的难与苦。

    但他们未曾放弃!

    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领着农民赚——将农业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成果送到百姓家,平均每年转化先进实用技术3万余项!

    开拓:为“三农”初心不改,担使命道路更宽

    ●从绿色农业到金色产业,致富之门如何稳稳叩响?

    ●从田间授课到“云上”服务,“智慧动能”何以无时不在?

    ●送技术又送“思维”,人的现代化怎样更快实现?

    镜头一:

    “咱山里货卖到香港、澳门啦!”

    要说2021年湖南邵阳的农民有啥特别高兴的事儿,这绝对算一件。

    茶油,因营养丰富而被称作“油中之王”。湖南是油茶主产区,面积、产量、产值均居全国第一。湖南省林业科学院油茶首席专家陈永忠,已在邵阳当了13年科技特派员。他刚接触油茶时,可是另一番光景。

    那时候,大部分农民放弃油茶改种其他经济作物,甚至一些科研人员也转了行。“油茶一年只能收一次,这‘亏本’事谁愿意干?”陈永忠明白,要改变落后面貌,不但要培育出高产良种,还要研究出实用良法来。

    他首先从施肥起步。农家肥难找,既散且重。陈永忠就琢磨出配方施肥技术,又建立起油茶测土配方查询系统,为林农施肥提供技术咨询。这些年,他把高产良种油茶技术引入邵阳乡间,当地百姓感叹:“活了大半辈子,头一次见这样施肥,真高效!”

    油茶树变“幸福树”,改变的不仅是百姓收入,还有他们对绿色农业的认知。

    “过去想提高产量,只知道可着劲撒肥料,现在我们是科学施肥,不多不少恰到好处。”如今,农民莫田清说起油茶,也如数家珍,“油茶四季常绿,保持水土,美化环境,符合国家绿色发展理念;油茶果榨出的茶油,天然、营养、健康,符合大众消费升级的需求。”

    产量上来了,但传统日晒脱壳法榨油效率低,“油茶果积压卖不出去可咋办呀?”农户们有了新“愁事”。

    科技特派员为乡亲们想得深远。2021年10月,陈永忠团队“穿针引线”,一条日处理能力100吨的鲜果初加工生产线在邵阳建成投产,“增产不增收”的问题解决了。

    如今,陈永忠团队育成的“湘林油茶”已在全国推广400多万亩。人还是那些人,山还是那片山,科技,让致富之花开得更盛!

    躬耕者说·陈永忠:

    改变种植习惯和方式并非易事。农村要富起来,单一产业是不够的,既要宜耕则耕、宜林则林,还要良种培育、良法栽培,从绿色农业中发掘金色产业。现在,农民认识提高了、眼界开阔了,“有机”“生态”成了他们的“口头禅”。现代农业科技的“金扁担”,他们越挑越趁手。

    镜头二:

    “苏老师,降雪结冰,芽儿被冻了,有没有补救措施?”“苏老师,黄精倒苗和不倒苗有什么不同?”……每天一大早,福建省农科院高级农艺师苏海兰只要打开福建科技特派员“慧农信”平台,来自全国各地的求助消息就会“砰砰”弹出。一一解答后,她会将关键操作技术要点发到工作群里,并进行远程指导。

    苏海兰是一名“80后”科技特派员,多年研究稀缺珍贵中草药七叶一枝花。2021年的最后一天,她守在电视机前,聆听习近平主席发表的新年贺词。“习主席讲话中‘踔厉奋发、笃行不怠’这八个字,让我心潮澎湃。”

    今年2月底,江西井冈山上残雪未消,跨省帮扶的苏海兰,急匆匆地从福州赶来,裹着棉袄上山察看七叶一枝花的萌芽状况。她心里放不下,“这种草药一般是冬天倒苗,春天萌芽,很容易受到霜冻,万一冻了,就救不了了。”

    已是两个孩子妈妈的苏海兰经常戏称,七叶一枝花是她的第三个宝宝。“她照顾种苗,比照顾孩子还细心。”井冈山市林业局的杨龙光感慨道。

    像苏海兰这样跨省帮扶的科技特派员还有很多。有需必“派”、有求必“往”,不论地域、不分时间,他们助力“三农”的天地不设限。随着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的应用,精准对接,云上“问诊”正成为新趋势。

    躬耕者说·苏海兰:

    现代农业对技术的需求是“井喷”式的,科技特派员的“工作场”也需要从田间延展到“线上”,拿起手机随时随地为农民远程服务、在线指导、即时解难。随着信息化步伐的加快,从“会种”到“慧种”,大数据、云计算与农业贴合越来越紧。

    镜头三:

    从杭州市区到温州市泰顺县,400公里,地图上看几乎是一条笔直的南北线。但驾车一口气开下来,却要近6个小时。2021年,这条路,浙江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教授汪自强开了不下5个来回。

    驾驶座上,65岁的他并不觉得累:“通过科技帮扶将才智融入乡土,其乐融融!”

    算起来,汪自强已当了17年科技特派员。想当初,他对口帮扶的泰顺县,百姓守着一亩三分地,嘴里喊苦,却是手上闲着、脑子空着。

    “农民脱贫,不仅要靠农业技术的发展,还要靠眼界、思路,找到方法。”汪自强教农民拿起笔杆子,一起写项目、出创意,做大做优农产品。

    倡导茶园机器代替人,摸索台风破坏后的杨梅树势恢复技术,为当地土蜂蜜申请QS认证,研究豆腐柴开发……“不论蔬果还是茶叶,不论是哪个环节,老汪能帮的都帮。”仕阳镇原副镇长李元仲满心感谢。

    严立超是汪自强一手带起来的“养蜂大王”,他说:“别人给农民上课讲理论,汪老师结合实践想办法,一对一教我们。”这一年,严立超成了汪自强的“致富二传手”,他领衔的养蜂合作社,联结着100多名社员农户,辐射整个泰顺的养蜂产业。

    泰顺县科技特派员临时党支部成立也有3年了,“老汪”担任党支部书记,他搭建起“科技e联”特色党建联盟,发挥组织的力量,抱团发展。

    如今,乡亲们的腰包越来越鼓,有的家庭年收入翻了10倍!

    “中国共产党一经诞生,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确立为自己的初心使命。”总书记这句话,汪自强时刻铭记。

    致富的需求千差万别,一枝一叶连着丰收和富裕。“科技特派员要帮农民开阔思路,除掉乡村振兴路上那些‘头脑贫困’的障碍。这也是我们作为共产党员、作为科技特派员的责任和使命。”

    躬耕者说·汪自强:

    精神上不脱贫,就难以彻底战胜贫困。2021年,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科技特派员的技术领域、服务范围,从传统农业扩展到设施农业、数字农业、生态农业、经济管理、市场营销、乡村规划等方方面面。“打开新世界”的农民们,正在用科技“因子”激活传统产业。

    记者述评:

    扶贫先扶志。有信心,才有志气。

    从一人带富一群人,到一群人带火一个产业,再到一个产业带动一方经济。乡亲们心气上来了,观念更新了,致富的办法和干劲自然就有了。

    从加速科技成果在农村基层转移转化,到推动农村科技创新创业;从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到为农村特色产业发展开辟广阔空间……天南地北,我们看到,科技特派员制度正在不断升级深化,呈现新貌——

    浙江,探索推行“1人+1乡”个人特派员、“1队+1业”团队特派员和“1家+1县”法人特派员;

    湖南,在选派县区科技专家基础上,再选派医疗卫生、工业、环保、文化、旅游、电商、金融等领域科技特派员;

    甘肃,率先提出并与东部协作省市联合认定“双地”科技特派员,进一步增强“造血”功能;

    黑龙江,利用多种线上服务平台,通过“键对键”“屏对屏”等方式,助力抗疫备春耕行动;

    …………

    科技特派员制度走过22年,陈永忠的一番话道出了大家的心声:“正是这样良好的机遇和政策环境,让我成就了个人的职业理想!作为科技特派员队伍中的一员,我时刻感到振奋和自豪。”

    的确,能不振奋吗?自2012年起,科技特派员制度被9次写入中央一号文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是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支撑。要坚持把科技特派员制度作为科技创新人才服务乡村振兴的重要工作进一步抓实抓好。广大科技特派员要秉持初心,在科技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中不断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的确,能不自豪吗?从福建南平首批225名科技工作者开辟为农新天地,到数十万名科技人才下沉服务“三农”,再到如今实现云上“科特派”。一群人,一支队伍,一股力量,持续不断地将科技、信息、人才、管理、资金等现代生产要素导入农业、农村,将致富的希望、幸福的种子植入乡亲们的心田和日子里。

    山乡大地,江河湖海,多少奋斗激情,被科技特派员点燃!

    再出发:春风又绿希望的田野,科技特派员大有可为

    ●农民兄弟“科技范”越来越足,科技特派员如何再发力?

    ●他们富足了土地,这片土地又将给予他们什么?

    ●帮扶之外,还有什么能让他们与乡村深度绑定?

    镜头一:

    木耳肽、木耳活性多糖、木耳双蛋白……在吉林省蛟河市黄松甸镇,科技特派员、“木耳院士”李玉常能听到这些颇具科技感的“时髦话”从农民嘴里蹦出来。

    这个中国黑木耳之乡和示范产业重镇,在李玉带动下,农民不仅栽培木耳致富,还有不少成了团队新的技术员,仅派往贵州一地指导产业发展的就有20余人。

    经过多年科技帮扶,农民脱贫了,思想观念也不一样了,科学素质提升得不是一星半点儿。

    但在李玉看来,乡村要振兴,农业就需要进一步全面升级,迈入现代化、实现高质量、走向可持续。“这意味着,科技特派员不仅要打通科技推广服务的‘最后一公里’,更要把农业与科技绑在一起,让中国农业向市场价值链高端延伸。”

    为农人谋过往,展新图。李玉与各地科技特派员,共同完成了对全国近10万个建档立卡贫困村科技服务和创业带动全覆盖的历史任务。2021年,获得“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荣誉称号的他干劲更足了。如今,他将加强种质资源基地建设摆在了首位。“我们团队已经在甘肃祁连山、安徽金寨、四川雅江建立了保育区,在安徽规划建设的‘中国菌物谷’,将力争成为中国蕈菌种质资源高地!”

    还有更多计划写进了李玉的日程表:“从最近几年的科技帮扶看,我们食用菌行业的短板是专业技术人才不足,因此要加大对这个产业人才队伍的培养培训。”

    面对中国食用菌产业发展,李玉想得更远——农产品深加工,继而打造产业链,进而再树立品牌,让中国食用菌的美名传扬海外。

    躬耕者说·李玉:

    科技特派员制度能够为乡村振兴发展赢得未来,是群众期待、乡村需要、农业升级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曾说“把小木耳办成了大产业”,这不仅是点赞,更是重要指示要求——发展叫得响、卖得好的品牌,提高中国菌菇的美誉度、影响力、竞争力。而这,离不开农业科技人员与农民的携力奋斗,离不开大家的聪明才智和苦干实干。走在乡村振兴的大道上,科技特派员,大有可为!

    镜头二:

    阳春三月,陕西白水县林皋镇北马村的苹果园里,林秋芳正在给果树修枝整形,“咔嚓”一剪刀,大拇指粗的苹果树老枝条,应声而断。放在以前,她担心影响产量,可不敢剪,更舍不得剪。

    但现在,“专家说了,这就得剪!”林秋芳说的专家,就是科技特派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白水苹果试验站首席专家赵政阳。

    曾经,林秋芳是“借50元要跑三家”的贫困户,正是在赵政阳的帮助下,她成立了白水县秋林苹果专业合作社,走上了苹果产业化发展之路。现在,她是村民羡慕的“林百万”。

    由贫困户变成富裕户的不只有林秋芳。2021年,我国已形成34个产值超百亿元的乡村特色产业集群,催生了7000多个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经测算,目前农业全产业链条内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其他农民一般高30%以上。

    由“卖原料”向“卖加工品”转变,由“卖大路货”向“卖品牌产品”转变,由“卖产品”向“卖服务”转变……一条聚焦农业主导产业,发挥农业食品保障功能、生态涵养功能、休闲体验功能、文化传承功能,打造农业全产业链的康庄大道,就在眼前。

    服务“三农”,科技特派员也在教学相长中成就自我——从青年到壮年,赵政阳踏遍了渭北高原的沟沟峁峁、关中果乡的村村落落。从改造废弃的果园开始,他将白水苹果试验站建成集科研、示范、推广、教学于一体的科技园区,更成为颇有影响力的一流苹果试验站。

    在这里,他实现了苹果杂交育种新突破,培育的‘瑞阳’‘瑞雪’‘瑞香红’三个新品种,已被10余个省区引进试栽,在全国苹果主产区推广面积达20万余亩。

    “从目前白水县推广种植情况看,‘瑞阳’‘瑞雪’的经济效益要比‘红富士’翻了几番,有望成为黄土高原苹果产区的更新换代品种。”按照赵政阳的预期,“十四五”期间,将是白水苹果新品种推广的加速期,也是陕西苹果产业转型发展的关键期。

    “关键是怎么提高科技含量,通过科技核心竞争力促进整个产业提质增效。”这是2021年赵政阳始终在思考的一个问题。

    果农都说:“赵教授,那是响当当!”但赵政阳却说:“不是我改变这片土地,而是这片土地成就了我!”

    躬耕者说·赵政阳:

    这是我们共同耕耘的土地,到处都是希望的田野。这几年是陕西苹果产业转型发展的紧要阶段,我看到了农户从“要我发展”到“我要发展”的观念转变。为农民兄弟奔向幸福生活尽心尽力,是本分、是情怀,是一名科技特派员的责任和使命。

    镜头三:

    政策支持、项目倾斜、经费扶持……这几年,科技特派员制度接连放“大招”,带富了乡亲,科技特派员自己也“干成了事儿,成就了事业”。

    3月,黄金茶春耕栽培的季节到了。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吉首市马颈坳镇竹寨村,王润龙蹲在田垄上的白色薄膜边,指导村民栽培技巧:“这里株距可以稍微再宽一点,茶树能长得更好。”

    身为湖南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副所长,王润龙在吉首进行了大胆的黄金茶种植技术革新。茶树的长势让茶农们很快看到了成效,种茶热情高涨。2021年,仅在隘口村,茶园规模就有18000余亩,全村人均纯收入2万多元。

    王润龙与老乡们建立起深厚情谊。但让他寸步难离茶园的,除了难以割舍的这份情,还有建功立业的大舞台。

    为了让更多科技特派员与老乡们愉快地“双向奔赴”,“留得住、能战斗、带不走”,从国家到地方,各项政策支持一个接一个落地。

    湖南为了确保各类项目向科技特派员倾斜,不仅在创新型省份建设专项中专门设立了科技专家服务团工作专项、科技特派员创新创业专项等,还开展了科技成果使用权、处置权和收益权“三权”试点。“从助理研究员到研究员,我一步步在成长。”王润龙说。

    如今的王润龙,看到喜欢的鲜叶原料,他“手都痒痒”。常常二话不说,撸起袖子,边制作边讲解,十几个小时不觉得累。他走到哪个茶厂,身后都跟着一群“粉丝”,“尤其是茶叶所那群研究生,经常打电话问我,‘王老师,明天到哪指导加工,带上我吧!’”这些后继者,让王润龙满怀欣慰。

    在王润龙的笔记本上,未来的计划清晰具体——选育一些或氨基酸含量高、或颜色翠绿、或发芽特早、或抗逆性强的单株品系,为黄金茶产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品种支持。

    王润龙给乡亲们勾画的蓝图是绿色生态、有机茶园,茶园里将是机械采摘、机械耕作。

    躬耕者说·王润龙:

    人人口啜香茗,家家杯盛“黄金”,是我最想看到的景象。要让这样的画面成真,还得将绿色农业进行到底。“农”字里有大作为大文章。只有将个人梦想融入中国梦之中,将一身才华、满腔热血、忠贞信念,投身于乡村振兴的伟大事业中,方能绽放科技特派员最美的精气神。

    记者述评:

    农家有了新气象,农田有了新景观。奋进新征程,科技特派员如何展现新作为?

    “要树立大食物观,从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出发,掌握人民群众食物结构变化趋势,在确保粮食供给的同时,保障肉类、蔬菜、水果、水产品等各类食物有效供给,缺了哪样也不行。”

    “要向森林要食物,向江河湖海要食物,向设施农业要食物,同时要从传统农作物和畜禽资源向更丰富的生物资源拓展,发展生物科技、生物产业,向植物动物微生物要热量、要蛋白。”

    今年全国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高屋建瓴、深谋远虑,已然为农业发展、农业科技指明了方向。

    新时代的科技特派员,不仅要做农民身边的“活财神”,还要做生产观念、生产方式顺应科技潮流的“引路人”,农业产业发展的“明白人”,培养新农民的“牵头人”。

    在西海固牵起山海情、窑洞种菇的林占熺,让“盐碱地变成高产田”的胡树文,还有浙江淳安县下姜村的那些致富贴心人,他们,不正是这样的人吗?

    做乡村振兴的“头雁”,他们,让广大农民有了更多获得感、幸福感。

    当然,单向付出难以长久,双向奔赴才能“共赢”。

    未来,科技特派员的潜力,如何充分挖掘并释放?

    “应根据乡村产业振兴的新需求,加快培养和选派专业技术能力强、科学素质高的科技特派员,实现供求双方精准对接。”这是今年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民建中央常委马国湘的建议。他同时建议,加大政策协同、部门联动力度,在科技特派员经费投入、职称评聘、成果转化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充分调动科技人才扎根农村基层、服务“三农”的积极性主动性。

    在采访中,我们深切感受到,激励保障科技特派员制度深入推进的体制机制在持续发力——

    “十三五”以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专项,对科技特派员支持项目总计250余项,累计投入2.19亿元;

    科技特派员在派出期间5年内保留原工资福利、岗位编制等选派政策逐步落地;

    支持科技特派员以科技成果和知识产权入股、资金入股、技术服务和租赁经营等多种形式,与服务对象结成利益共同体;

    通过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项目定向支持科技特派员,鼓励地方各级科技管理部门加大政策创新与落实;

    科技特派员工作成效,成为职称评聘、评先评优、选拔任用等的重要依据。

    2021年2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再次明确,“完善优化科技特派员扶持激励政策,持续加大对科技特派员工作支持力度,推广利益共同体模式,支持科技特派员领办创办协办农民合作社、专业技术协会和农业企业。”

    从中央到地方,科技特派员制度的各类“利好”越来越实、越来越强——

    广东,明确科技特派员承担重点派驻任务,视同承担省级科技计划项目;福建,专项经费从4800万元增至1亿元;浙江,把经费补助标准从现在的每年5万元/人提高至10万元/人……

    把重点产业发展与农业科技发展相结合,各地为“科特派”营造的创新活水正在不断升级——

    在陕西榆林,创办领办园区、资金入股、技术承包、反租倒包,科技特派员可以与农民共同创业,建立利益共同体,组建各种科技型专业合作社。

    在山东,“园区+科技特派员+基地+农户”的创新创业服务模式正在推广,农业科技园区、农科驿站、星创天地,科技特派员与农民“联谊”的新组合越办越红火。

    但,也必须看到,总结科技特派员制度经验,继续加以完善、巩固、坚持,仍然任重道远。

    未来,当农业的多种功能被拓展、乡村的多元价值被挖掘,我们期待,科技特派员与农民“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共同体越来越多。

    未来,当科技特派员与农户深度“绑定”,“帮扶”不再是单向的“帮”和“扶”,我们期待,各有所得、良性循环的合作新路越走越顺。

    乡村拂晓、山谷日暮,陪伴着科技特派员们的春夏秋冬。岁月不居,时节如流,他们付出、收获、成长,改变着、希望着、奋斗着……涓流汇聚,必将是澎湃巨浪。

    结语

    丰收的力量藏在大地深处,科技的冲劲带着种子破土。

    烂漫春光里,每一个散发着泥土芬芳的讲述,诠释的皆是“绿叶对根的情意”。

    科技特派员制度,这项凝聚着习近平总书记亲切关怀与殷殷期望的农村工作机制重大创新,深蕴的是中国共产党人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一以贯之的是融入中国人血液的“三农”情怀,彰显的是农业大国迈向农业强国的时代宣誓。

    百年大党,根植大地,心中最惦记的就是农民。

    挥别2021,从“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到“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三农”工作的重心已发生历史性转移。农业要发展、农村要宜居、农民要致富,离不开科技特派员这支队伍!

    今年全国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把确保重要农产品特别是粮食供给作为首要任务,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把“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真正落实到位。

    为乡村振兴插上科技的羽翼,让“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打下人才的根基,科技特派员始终在路上!

    万万千千的他们,正将科技的种子化作中华大地上的稻麦千重,正将民族复兴的热望化作强农富国的铿锵足音!

    2022-04-18
  • 十九届中央第七轮巡视整改进展情况全部公布

    本报北京4月17日电(记者张洋)4月17日,山东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兰州大学等11个单位向社会公布了巡视整改进展情况。至此,十九届中央第七轮巡视的32个单位党组织的整改情况已公布完毕。

    根据党中央统一部署,2021年5月至7月,十九届中央第七轮巡视对教育部和31所中管高校党组织开展常规巡视,并于2021年9月反馈了巡视情况。2022年4月15日至17日,32个单位党组织的巡视整改进展情况分批在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集中公布,接受干部群众监督。

    从公布的情况看,被巡视单位党组织切实加强政治建设,把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作为重大政治任务,从“两个大局”高度把握“国之大者”,深入思考新时代高校的职责使命,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提升主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的核心能力。针对巡视反馈的“思想政治教育比较薄弱,校风学风建设有短板,师德师风建设有待加强”“深化从严管党治校有不足”等问题,被巡视单位党组织也作出了针对性整改。

    被巡视单位党委(党组)表示,将把继续做好巡视整改作为推动学校改革发展的重要契机,巩固集中整改成效,深化长期整改任务,深刻把握学校在新时期的新任务,以内涵式高质量发展进一步提升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能力,培养更多高质量人才,推动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再上新台阶。

    2022-04-18
  • 中国经济面面观

    18日,2022年一季度国民经济运行情况即将发布。在近期国内外环境复杂性不确定性加剧、国内疫情多发的背景下,中国经济大势如何,备受关注。

    观察大国经济,既要看数据升降之“形”、市场变化之“态”,又要看百姓获得之“实”,更要把握长期发展之“势”。

    针对各方关切的热点问题,新华社记者多方调研采访,从“账面”“市面”“人面”“基本面”四个方面,全景式观察中国经济。

    看“账面”:下行压力下,经济大局怎么看?

    “账面”,即事关经济运行的大数据。观察经济运行状况,既要看国家宏观“账面”,也要盘点行业“账面”和企业“账面”。

    从经济增长态势、国际收支和财政收支看国家家底大“账”,当前经济运行存在较大下行压力,但稳的底盘依然坚实。

    权威部门分析认为,中国经济总体运行在合理区间,首季有望实现“开门稳”,经济增速预测值高于去年第四季度。

    今年前两个月,在一系列稳增长政策推动下,中国经济的供给面和需求面从压力中转暖: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2.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6.7%,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5%,货物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13.3%……支撑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均出现好于预期的恢复。

    3月以来,超出预期的疫情“倒春寒”和乌克兰局势复杂演变,对中国经济稳定恢复形成冲击,市场预期出现较大波动,消费、就业、投资、工业增加值等一些主要经济运行指标增长态势受阻,显示经济承压上升。

    已披露的数据显示,3月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49.5%,比上月下降0.7个百分点,低于临界点,制造业总体景气水平有所回落;3月出口增速出现下滑,进口增速较前两个月下降15.6个百分点,出现2020年9月以来首次同比负增长。

    “前两个月数据支撑下,一季度中国经济总体保持在合理区间。3月份以来不确定性因素增多,经济爬坡过坎的难度在加大。一季度总的数据看平稳开局。”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副院长杨志勇说。

    当前,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没有改变,一些不利因素还在复杂演变,新的下行压力进一步加大,对挑战考验要有充分的认识。

    今年中国确定了5.5%左右的经济增长目标。对于一个总量达114万亿元的经济体来说,5.5%的经济增量,相当于5年前增长7.4%、10年前增长10.5%,相当于一年增长一个中等经济体。在内外形势发生新变化的当下,完成这个目标,有希望有潜力,但需要付出更大更艰苦的努力。

    国际收支,折射一个国家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力。其中,外汇储备事关国际支付能力是否充裕,贸易量则是对外经贸往来的重要指标。

    截至2022年3月末,中国外汇储备规模为31880亿美元,总体保持稳定。今年一季度,我国进出口同比增长10.7%,实现高基数上稳开局,为实现全年目标打下较好基础。作为全球第一贸易大国,2021年中国39万亿元的对外贸易总额约占全球1/5。

    财政是国家的“钱袋子”。今年前2个月,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比增长10.5%,反映经济持续复苏;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同比增长7%,民生和重点领域支出得到有力保障。

    今年预算安排的支出规模超过26万亿元。有关部门分析认为,一季度财政收入将保持平稳增长势头,将进一步加大支出力度,为稳定经济大盘提供关键支撑。

    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工业国、第一大外汇储备国……今天的中国经济,时刻牵动世界目光。

    “我国发展韧性强、潜力大、后劲足,国民经济运行整体效能明显提升,内需完整性与外需支撑力增强,有能力有条件顶住下行压力和风险,有底气有信心稳定宏观经济大盘。”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综合形势研究室主任郭丽岩说。

    国家大“账”背后,是行业领域、工厂车间,更有市场商户、万家灯火。

    千行万业汇流成中国经济大海。从行业领域“账面”看,不同行业表现“冷热不均”,整体稳定的态势并未改变。

    从构成我国工业的41个大类看,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今年1至2月,有22个行业实现利润同比增长或减亏,其中有15个行业利润增速超过10%,中国经济依然强韧。

    受益于国际大宗商品价格高涨,能源原材料等上游行业利润大幅上升。经过一轮市场出清,船舶制造行业迎来扩张周期。1至2月,75家重点监测船舶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长13.9%。

    经济加快转型,高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迎来发展的春天。今年前两个月,软件业务、信息技术服务收入同比分别增长11.6%和13.1%。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医疗健康等站上风口。一季度新能源汽车产销同比均增长1.4倍。

    3月份以来,具有强传染性的奥密克戎变异株迅速蔓延至我国30个省份,累计报告本土感染者超32万例……疫情防控的形势严峻复杂,也给诸多行业带来直接冲击。餐饮业、零售业、旅游业、公路水路铁路运输业、民航业等接触式聚集性服务业运营艰难。中国旅游研究院估算,一季度全国国内旅游出游人次和国内旅游收入按可比口径只有2019年同期的80%和47%。

    “仅今年3月份,全省餐饮业估算累计损失上百亿元。”江苏省餐饮行业协会会长于学荣说,对417家企业的调研反馈显示,全省星级酒店餐饮营收下降明显,一些小型餐饮企业的营业门店生存困难。

    企业稳则经济稳。企业是经济运行的细胞,亿万市场主体构成经济发展的中坚。“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的经济工作要求,关键之处就是要看超1.5亿户市场主体能否稳定预期、稳健发展。

    从企业“账面”看,大型企业、上游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经营效益较好;但为数不少的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面临较大困难,不容忽视。

    今年1至2月,全国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营业总收入同比增长14%,利润总额同比增长16.8%。对经济总量贡献度占六成的4800万家中小微企业继续保持较高活跃度。一季度民营企业进出口同比增长14.1%,拉动外贸增长6.6个百分点。

    从A股4700多家上市公司看,截至4月15日,共有1795家上市公司披露2021年年报,近九成公司实现营业收入增长,约七成实现净利润增长;截至4月14日,已发布2022年一季度业绩预告的498家公司中,有387家预计一季度净利润增长,其中190家预计净利润最大增幅超过100%。

    值得注意的是,当前中小企业面临的压力在上升,一季度中国中小企业发展指数连续四个季度下降。一些制造业企业原材料成本上升、订单外流、库存压力加大、产业链供应链堵点卡点增多,现金流吃紧。在服务业领域,一些中小微企业或个体工商户,面临消费市场萎缩、经营成本上升、人工租金上涨、防疫开支增加、平台佣金高企,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依然突出。

    一个个市场主体,连接经济命脉与城乡循环,关系着人们的柴米油盐、三餐四季。在当前超预期冲击下,中国正点燃更多政策“篝火”,温暖市场主体,稳定发展预期。

    实施新的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全年为市场主体退税减税约2.5万亿元;金融系统加大力度向经济“输血”,一季度新增人民币贷款同比创新高;今年3.65万亿元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中用于项目建设的额度已全部下发,将带动更多社会投资投向基础设施建设,发挥稳经济稳就业关键作用。

    新华社多路记者采访了解到,各地多部门正在想方设法研究出台更多有针对性的稳增长政策。专家建议,要确保已出台政策早落地早见效,同时政策工具箱要准备充足,必要时及时出手。

    综合观察中国经济“账面”——外贸保持稳定,内需需要提振;高技术产业加速奔跑,接触式服务业遭遇“寒流”;上游产业较热,一些下游产业遇冷;一些大型企业效益较好,不少中小企业压力加大;国家财政整体稳定,一些基层财政压力大;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但新的挑战和风险不断出现……

    这就是今天的中国经济: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开局平稳中,有亮点,也有难点;有希望,也有困难。机遇与挑战交织,动力与压力并存。

    看“市面”:震荡波动中,活力如何?

    “市面”,观察经济活力的窗口。

    近期,国内不少城市特别是一线城市旅游业态势寒意逼人,一些景区关闭,跨省团队旅游暂停,部分旅行社经营困难。

    足不出户,心更向往。中国旅游研究院一项调查显示,未来3个月内城乡居民出游意愿为86.33%,同比、环比分别上升2.14和1.01个百分点。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表示,如果疫情得到全面控制,过去两年多积累的出游力可能为国内旅游市场带来一个令人期待的“小阳春”。

    当前,为应对疫情冲击,全国一些地方按下“暂停键”,从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到物资配送、人员往来,再到市场人气、消费活力,在适应统筹疫情防控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形势下,出现新变化。

    从人流看“市面”,寻找坚韧前行的“暖意”——

    3月以来,受国内疫情多发影响,消费恢复势头受阻。大环境遇冷,市场呈现不同的冷暖变化。一些城市线下商贸遇冷或中断,对实体零售、餐饮服务带来冲击。市场预计,3月份国内消费可能会出现较明显收缩。

    疫情之下,人流骤减。3月以来,国内民航航班数量大幅减少,甚至不足去年同期的1/5,一些中小型民营航空公司陷入经营危机;全国铁路日均开行旅客列车只有3000列左右,不到正常水平的30%;国内电影票房陷入低谷,多地影城单日售票仅为个位数,不少影院被迫停业;一些个体工商户反映,生意清淡,有的不得不停业,但硬性成本还需要按月支付……

    从14部门出台43项政策促进服务业领域困难行业恢复发展,到国务院减轻企业负担部际联席会议进一步明确企业减负重点,再到各个地方版纾困举措,从减税降费、金融支持到房租减免、平台佣金减免、暂时歇业备案……年初以来,纾困政策密集出台。记者了解到,各地各部门正加紧研究更有针对性的配套政策,加快为相关市场主体解“燃眉之急”。

    各类市场主体也努力应变,在艰难中努力前行。在武汉户部巷、北京簋街等餐饮街市,一些餐厅堂食人气少了,档口却排起了长队;一些地方网红店转战“线上”、外拓市场;一些航空公司通过狠抓成本压降、科学调整运力努力自救……

    传统线下市场骤冷,线上市场、下沉市场和创新型消费等却持续升温。

    在义乌国际商贸城,24岁的外贸公司业务员小丁一边拿着自拍杆,一边指着各种挂钟为电话另一头的巴勒斯坦客商询价。受疫情影响,义乌市场“摩肩接踵”的景象不复往日,但“云采购”“线上淘”人气旺盛。今年前两个月,义乌市进出口总值较去年同期增长47.8%。

    美团、京东、饿了么等各大平台网购火热,1至2月全国网上零售额近2万亿元,同比增速超过10%;一季度国内新能源汽车销量超百万辆;海南离岛免税购物金额同比增长8.4%;冬奥赛事直播、冰雪消费、在线旅游持续受到热捧,以冰墩墩为代表的冬奥会周边纪念商品网上仍在热销……

    从人流看“市面”,疫情防控期间,一些消费被抑制,但消费需求并没有消失。传统消费转型升级、新型消费潜力释放、线上消费强势“补血”……

    作为全球第二大消费市场和第一大货物贸易国,中国仍将是世界经济大循环的关键枢纽,庞大的市场中蕴藏着无限机遇。

    从物价看“市面”,有压力但走势平稳——

    4月15日,汽油柴油零售价格迎来今年首次下调。“七连涨”后,这个消息让不少货运司机稍缓了口气。

    物价关系百姓生活,反映消费冷暖。

    今年以来,由于国际局势动荡造成大宗商品市场大幅波动,全球多个经济体面临严峻通胀压力。3月份美国CPI同比上涨8.5%,刷新40多年来的新高。

    与美国、欧洲不断刷新的价格涨幅相比,3月我国CPI同比上涨1.5%,涨幅比上月提高0.6个百分点;一季度CPI总体上涨1.1%,保持温和上涨态势。

    美国彭博社发文评价说,尽管物流遭遇短暂的不畅,但当下中国的食品和能源价格却保持稳定。“中国可以在通胀问题上给西方上一课。”

    虽然稳物价基础较好,但输入性通胀的压力在上升,物价态势引人关注。

    粮食为物价之基,一头连着农民,一头连着市民。粮食供应,至关重要。中国粮食产量连续7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市场供应充足,但粮食安全不容任何闪失。当前,春管春播正由南向北大面积展开。从中央到地方高度重视,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前提下,想方设法确保不误农时抓好春管春耕。

    截至4月11日,全国已春播粮食1.41亿亩、完成意向面积的15%,进度同比快0.9个百分点。全国早稻已栽插58.6%,进度同比快5.2个百分点。

    能源,事关物价总水平,牵一发动全身。能源保障影响全局。综合来看,一季度煤炭产量持续高位稳定运行,价格稳步回落,全国统调电厂存煤1.5亿吨以上,处于历史同期最高水平;电力供应平稳有序;油气供应有保障,有力支撑工业生产,确保民生需求。

    我国粮食库存处于历史高位、蔬菜在田面积增加、肉类价格总体较为稳定……从中央到地方,把守好“米袋子”“菜篮子”、确保能源安全稳定供应当作底线任务,为重要民生商品的保供稳价筑牢基础。

    从物流看“市面”,在防与放中努力保畅通——

    刚在车里休息了一晚,来自山东的货车司机张晓亮把车开进杭州物流园区,等待装货返程。800多公里、12个多小时的路程,他既熟悉又感到充满未知。“现在跑车不确定性确实很多。”

    油价上涨、运费缩减、高速公路上的种种限行……货车司机生存状况及引发供应不畅备受关注。

    3月以来,疫情多地散发。部分地区跨区域货物运输不畅,物流效率明显降低。根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的数据,今年3月份中国物流业景气指数已经处于2020年3月份以来的历史低点。

    工业品物流占社会物流总额90%左右,生产供应链全流程的90%以上处于物流环节。

    有的汽车厂已宣布因供应链原因整车停产。一些汽车厂负责人表示,由于疫情影响,一些关键零部件供应商采用封闭生产维持运转,但人力短缺和上游原材料供应不畅也使相关工厂只能维持较低产能水平。

    航空铁路港口航运的畅通高效,高速公路大货车的自由穿梭、大街小巷配送车的自由流动、最后1公里快速的配送,是中国经济繁荣发展的大动脉,更是民众须臾不可离的“生命线”。

    让已出台的政策尽快落地,让供应链断点尽快重新连接,让货车跑起来,保障物流“生命线”,是迫在眉睫的大事。

    把握好防与放的辩证法,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时,努力保障物流畅通,在当前尤为关键:公布全国统一式样重点物资运输车辆通行证、切实保障重点物资和邮政快递通行、加强从业人员服务保障、优化防疫通行管控措施……近期,一系列部署密集指向货运物流保通保畅。

    形势已有所缓解:长三角铁路为省际运输开辟了保供运输绿色通道,3月30日至4月13日,通过铁路运抵上海的各类保供物资已达1497车、47386吨;相关高速公路上设立便捷通道,保障抗疫重要民生物资和重要生产物资优先通行;全国多地针对性地设置了应急接驳点、卸货区……

    安全、高效率的物流体系,庞大的交通物流基础设施,是中国形成全球产业链竞争优势的重要支柱。

    在做好防疫工作的前提下,确保中国物流体系运转畅通,对国内和国际供应链产业链意义凸显:一季度,全国港口货物吞吐量、集装箱吞吐量继续保持稳定增长。国家铁路完成货物发送量同比增长2.8%。西部陆海新通道铁海联运班列累计发送17万标箱,同比增长56.5%。

    从资金流看“市面”,在震荡波动中守好“稳”的底线——

    4月15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释放长期资金约5300亿元,将有利于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增强信贷总量增长的稳定性。

    今年一季度新增人民币贷款同比再创新高,但全部产业中长期贷款同比少增4215亿元。这意味着一些企业中长期投资意愿减弱,中长期信贷需求不旺。

    激发市场主体需求,政策需靠前发力,货币政策工具箱储备充足,正面激励举措陆续出台:

    鼓励拨备水平较高的大型银行有序降低拨备率,创设科技创新和普惠养老两项专项再贷款,增加支农支小再贷款,用好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用政府专项债补充中小银行资本……

    “中国大型科技企业盈利前景稳健,企业创新增长的潜力不应被忽视。”英国《金融时报》近日发文称。

    当前,境外资金流动备受关注。受俄乌冲突、美联储加息等影响,全球金融市场动荡,中国金融市场也难独善其身。我国债市、股市资金一度出现净流出,投资者担心资金外流或演变为长期趋势。

    担忧,反映在市场上:3月份,境外机构投资者减持人民币债券约1100亿元,为近年来最大单月降幅。上证综指、深证成指一季度分别下跌10.65%、18.44%,中概股、港股大幅下挫。

    关键时刻,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召开专题会议,直面市场关切;金融管理部门先后发声,推出相关举措,稳定市场信心。

    3月跨境资金流入总体回升,外汇市场供求基本平衡。相较欧元、日元等其他非美元货币对美元汇率连创新低,3月末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交易价较2021年末升值0.5%。

    看“人面”:民生底线能否兜牢?

    一组组经济“账面”数据,一幅幅“市面”场景,终究要体现在“人面”上,这就是老百姓获得感多少的真实体现。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工程,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之时,就业形势面临着严峻考验——

    经济遭遇挑战,首当其冲影响就业。今年需要就业的城镇新增劳动力约1600万人。其中高校毕业生达1076万人,创历史新高。还有上亿农民工要打工撑起一家生活,许多人需要再就业。形势严峻、就业不易。

    记者调研了解到,部分企业用工需求收缩、招工放缓,甚至出现减员裁员。智联招聘、前程无忧、58同城等网络招聘机构均反映,前两个月就业形势平稳,但3月份数据掉头向下,使得一季度整体就业景气度偏弱。旅游、房地产、教育培训、互联网等行业招聘需求明显下滑,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就业问题突出。

    就业连着收入,关系着每个家庭的生活。西安一家大型商场的服装店店员陈女士说,受疫情影响,整个商场不时关闭停业,自己的收入跟随客流量大幅下滑。

    稳就业,是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今年,中央财政就业补助资金安排617.58亿元,比去年增加51.68亿元,在稳大盘中努力托住全年1100万人以上的城镇新增就业目标。

    抓关键。对餐饮、零售、旅游、民航、公路水路铁路运输等特困行业实施缓缴社保政策;显著提高中小微企业失业保险稳岗返还比例,最高可至90%;允许再拿4%的失业保险基金结余用于技能培训,向困难中小微企业发放留工培训补助……“真金白银”惠企业、稳用工。

    稳重点。发布促进高校毕业生创业就业的政策举措,部署为高校毕业生提供200万个高质量就业机会;组织“春风行动”为务工人员、脱贫人口等提供就业服务……保障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就业,全力稳住就业大盘。

    扩空间。完善灵活就业政策,在北京等七省份及出行、外卖等行业的七家互联网头部平台企业开展新就业形态就业人员职业伤害保障试点,让新就业形态解燃眉之急,发挥就业“蓄水池”作用。

    越是遇到困难,越要兜牢兜好民生底线,确保百姓有获得感、安全感——

    4月1日起,四川、湖南、福建、重庆等多省份提高了最低工资标准。按照这一新政,四川成都一位制造企业的保洁员石女士,每月底薪将上涨320元,加班费也会有所提高,合计每月收入能涨将近500元。

    鼓“钱袋子”、护“药罐子”、稳“菜篮子”,对百姓特别是低收入群体意义重大。越是特殊时期,越要切实保障和改善教育、医疗、养老、育儿等民生之需,解决好人民群众普遍关心关注的民生问题。

    针对急难愁盼问题,今年居民医保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人均财政补助标准分别再提高30元和5元;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将迎来“18连涨”;推出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费用可按照每个每月1000元的标准纳入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将群众关注的骨科耗材、种植牙等纳入集中采购,降低群众看病负担……

    针对疫情带来的短暂困难,延续执行失业保险保障阶段性扩围政策,向广大失业人员发放失业补助金,向失业农民工发放临时生活补助;针对受疫情影响不能按时还房贷的居民,包括五大行在内的多家银行可提供包括延后还款时间、延长贷款期限、调整账单计划等在内的服务支持……

    针对特殊群体和困难群众,今年安排救助补助资金1546.83亿元,较去年增加70.62亿元;加大保供稳价力度,及时做好城乡低保、特困供养、残疾人、困境儿童等救助工作;推动脱贫人口务工规模不低于3000万人,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失业返贫的底线……

    人心齐、泰山移,越是困难越要坚定信心,用双手创造更美好的明天——

    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是发展的根本力量。前行中尽管有困难、有压力,但依靠团结奋斗,面对广阔的发展前景,有每个人为了自己的小目标不断坚持,日子就更有奔头。

    当一些海外媒体渲染中国防疫政策使脱贫人口面临返贫风险时,各个地方的成千上万名基层干部已经忙碌在防止返贫、推进乡村振兴、推动共同富裕第一线。

    加强防返贫动态监测帮扶、保持小额信贷政策连续稳定、支持开发公益岗位临时安置……吉林省出台11条政策措施防范化解脱贫人口持续稳定增收面临的风险隐患。随着疫情好转,吉林已有近10万滞留农民返乡备春耕,努力把失去的时间抢回来。

    “我们计划到2025年达到1024位量子比特,时间宝贵,每一天都不能浪费。”作为合肥本源量子计算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轮值董事长,“90后”孔伟成和200多人的团队夜以继日坚守在研发一线。

    身处疫情影响最重的娱乐服务业,魅KTV全国200家门店已有140家暂停营业。“短暂的‘倒春寒’终会过去。”创始人吴海说,“现在关键是疫情早日实现动态清零。只要疫情控制住,大概一个月生意就会反弹,也能迅速恢复到正常水平。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的门店能从两年前的几十家发展到现在的200家。”

    此时此刻,在抗疫一线,无数医护人员、社区干部、下沉党员、志愿者、快递小哥日夜奔忙,同坚守的亿万群众一起,筑起中国抗疫的坚固防线。

    上海,汇聚近5万名医务工作者和核酸检测的力量,疫情防控攻坚战已取得阶段性成果,此前消息显示,疫情的传播指数由当初的2.27下降到1.23,早日实现社会面清零的目标已越来越近……在疫情防控稳定可控地区,一批重点项目抓紧推进。

    看“基本面”:形势复杂多变,长期向好发展趋势会不会改变?

    4月14日,沈阳“重启”第二天,华晨宝马就发布重磅消息,大东工厂产品升级项目正式开业。

    3月底,宝马集团宣布在中国市场推出全新BMWX5车型。2月,这家跨国公司通过增资279亿元人民币的方式,将其在华晨宝马的股权占比由50%提升至75%,并将与中国合作伙伴的合作期延长至2040年。

    看好中国的并不只有宝马。

    德国科技公司贺利氏今年正抓紧在中国多地推进总投资约2亿美元的近10个项目。公司大中华区总裁艾周平说,虽然疫情封控管理对企业的短期生产经营活动会有影响,但有信心战胜疫情、持续发展。

    投资通常考虑的是中长期因素。无论是持续增资,还是全新布局,外资动向的背后,透露出他们对中国经济长期向好基本面的坚定信心。

    在去年吸引外资首破1万亿元人民币基础上,今年一季度,全国实际使用外资3798.7亿元,实现同比25.6%的高增长。同期中国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实际使用外资同比分别增长23.4%、60.7%和21.9%;全国有21个省(区、市)实际使用外资实现两位数以上增长。全面、均衡的良好引资态势,印证全球资本对中国市场的长期看好。

    今天的中国,是一个拥有14亿多人口、超4亿中等收入群体、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的超大规模市场的经济大国——

    4月15日,第131届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线上开幕,吸引境内外参展企业约2.55万家,2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采购商线上参会。

    本届广交会上,超290万件展品亮相,其中新品超90万件、绿色低碳展品超48万件,均创历史新高。

    以广交会为观察窗口,世界市场和世界工厂魅力不减。

    伴随着成为第一大货物贸易国,中国已连续多年成为全球第一大网络零售市场;中国每年进口商品和服务约2.5万亿美元,成为全球1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主要贸易伙伴。

    “推动教育培训、医疗健康、养老托育、文旅体育等消费提质扩容”“培育新型消费,发展信息消费、数字消费、绿色消费,鼓励定制、体验、智能、时尚消费等新模式新业态发展”……“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为超大规模市场勾勒美好前景。

    4月1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发布,提出加快建设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充分开放的全国统一大市场,全面推动我国市场由大到强转变。

    持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同频共振,国家重大区域战略向纵深推进,国内国际市场往来互动……超大规模市场潜力不断释放,新发展格局加快构建,激发出强劲持久的增长动能。

    今天的中国,是一个产业体系完备、基础设施完善、创新动能持续释放的经济大国——

    在重庆一家汽车变速器制造企业,技术图纸直接传输到供应商生产线上;在山西新元煤矿,华为和中国移动开发的地下5G网络,远程控制地下深处的隧道掘进设备;北京的医生通过智能医学平台,为远在宁夏的患者会诊……

    今天的中国,数据、技术等要素潜能不断释放。中国2020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7.8%,到2025年这一比重预计提高到10%。2021年,中国国家创新能力综合排名上升至世界第十二位。

    新的要素优势加快培育,传统要素比较优势长期存在。

    从劳动力要素看,中国8.8亿劳动年龄人口,人口平均年龄38.8岁;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口超过2.18亿人,人口红利依然存在。经过多年努力,资本要素从短缺变为宽裕,土地要素依然具有优势。2021年,全社会研发投入达2.79万亿元,相当于一个重庆的经济总量,与GDP之比超过2.4%。

    这是一个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能够制造世界上大多数工业产品,220多种工业产品产量位居世界首位的制造业大国;

    这是一个拥有全球最大的高速铁路网、高速公路网,拥有世界级港口群、240多个民用运输机场,纵横成网、互联互通的“流动中国”;

    这是一个建成全球规模最大5G独立组网网络、全球最大的光纤网络,工业互联网加快构建的“数字中国”……

    1985年进入中国市场以来,英特尔分享了中国发展带来的巨大机遇。“完善的基础设施、完整的产业链、大批技能成熟的产业人才,政府对创新的大力扶持,中国消费者对新技术、新产品、新服务的热情,进一步增强我们在中国发展的信心。”英特尔公司前中国区总裁杨旭说。

    今天的中国,是一个改革开放动力强劲、制度优势不断释放的经济大国——

    疫情持续两年多,在这场艰苦卓绝的历史大考中,中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经受住“压力测试”:

    危难时刻,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迎难而上,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成为构筑共克时艰磅礴力量的根本保障;

    两年多时间中,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国人民沉着应对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经济发展和疫情防控保持全球领先地位,确保了亿万人民的生命安全,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十四五”良好开局……

    世界卫生组织卫生紧急项目执行主任迈克尔·瑞安近期积极评价中国应对疫情的防控措施,认为这些措施保证了极低的发病率、死亡率和住院率,以及社会、经济的平稳运行。

    百年变局叠加世纪疫情,风险挑战之严峻前所未有。中国以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应对压力和挑战。

    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持续放宽外资准入、不断优化营商环境、加强产权保护……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有持续快速发展积累的坚实基础”“有长期稳定的社会环境”“有自信自强的精神力量”。

    2022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作出“五个必由之路”重大论断的同时,提出并阐明我国发展仍具有的“五个战略性有利条件”。

    坚持“五个必由之路”,把握好“五个战略性有利条件”,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不会改变,时与势始终在我们一边。

    2022-04-18

  • 首 页  上一页   216 217 218 219 220 221 222 223 224 225  下一页    尾 页  

    版权声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5 8629 6259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1696号 蒙ICP备160010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