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冬奥 我们来了】三大赛区颁奖广场舞台正式交付

    2022年北京冬残奥会延庆赛区颁奖广场1月15日顺利完成首次全流程、全要素演练,这标志着延庆颁奖广场已具备赛时运行条件,同时也意味着北京、延庆、张家口三大赛区颁奖广场舞台的策划、设计与搭建工作已全部完成并正式交付。


    延庆冬残奥会颁奖广场位于北京世园公园国际馆,并以“生命之树”命名,将舞台作为展现颁奖仪式和颁奖演出的载体,融入长城、冰雪文化等设计元素,以冰雪中的参天大树为主要场景,运用雪花造型进行点缀,冰雪幻化的冰树结出晶莹剔透的雪花,充分体现冬残奥会运动员雪中“生长”的顽强生命力,赞美生命顽强、奋力拼搏、生生不息的体育运动精神。

    “超越激情、点燃梦想”是延庆冬残奥颁奖广场的演出主题,中国残疾人艺术团将组成表演团队核心,结合冬残奥竞赛特点,展现残疾人乐观自信、昂扬向上的精神面貌,致敬奋力拼搏的冬残奥运动员。

    为给残疾朋友营造一个更加便利、温暖的环境,延庆冬残奥颁奖广场致力以无障碍传递无障“爱”。据介绍,延庆冬残奥颁奖广场以无障碍为核心,设计诸多通行方案,精确运行细节。改建的“地上电缆”、无障碍卫生间的报障灯、坡度渐缓的行进路线等,皆是多次沟通、多领域对接的成果。

    记者了解到,北京冬奥组委深度关注无障碍意识提高和无障碍环境建设,希望能以举办冬残奥会为契机,让社会各界了解到残疾人有愿望、有能力参与体育运动,从而推动体育设施的进一步无障碍化。

    除了在硬件设施上的无障碍,延庆冬残奥颁奖广场还着力于服务、心理等“软件”的无障碍建设,力争通过全方位构建无障碍环境,打造一个传递无障“爱”的窗口。

    在此之前,位于崇礼冬奥核心区的太子城冰雪小镇张家口颁奖广场也进行了模拟冬奥会赛时的全要素演练,并取得圆满成功。

    张家口颁奖广场舞台设计主题为“激情逐梦”——以赛区雪上项目为基础,结合优美的滑雪姿态,用动感线条勾勒舞美形态,辅以雪山造型点缀,契合赛区场地自然条件和雪上项目特点。

    北京赛区颁奖广场舞台交付工作已于本月初交付北京冬奥组委。北京赛区颁奖广场舞台坐落于“水立方”与“鸟巢”之间奥林匹克庆典广场的中心区域。北京冬奥会举办期间,恰逢中国春节,团圆聚首是春节最具代表性的节日特征。结合中国这一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北京颁奖广场舞台以“美美与共”命名,设计创意来源于“雪屋”的视觉元素,既有冰雪特色,又有“家”的温度,象征着北京以冬奥会为契机,邀八方来客共度团圆中国年的满满诚意,体现了全球人类大家庭美美与共、和合共生的美好愿景。

    冬奥会赛时,北京赛区颁奖广场舞台每一场颁奖仪式前后,都将有20分钟的文艺表演、灯光秀以及颁奖广场主题曲《致敬勇士》的传唱。演出内容也将结合中国春节文化、传统元素等进行创排,力争为观众带来一次独具春节氛围的难忘表演,充分展现中国文化风采。

    颁奖广场是冬奥会区别于夏奥会的重要文化特征。夏奥会比赛结束后,立即在竞赛场馆为获奖运动员举行颁奖仪式,而冬奥会比赛结束后,通常会先在赛场内举行颁发纪念品的仪式,然后来到冬奥会专门设立的颁奖广场,为获奖的运动员举行隆重的颁奖仪式,向获奖运动员颁发奖牌、升国旗、奏国歌。因此,颁奖广场的颁奖仪式是北京冬奥会的重要环节之一,是展示获奖运动员最高荣誉和中国文化魅力的重要窗口。

    冬奥会赛时,北京颁奖广场运行14天,将举办32场赛事颁奖仪式;张家口颁奖广场运行14天,将举行49个项目的颁奖仪式。冬残奥会赛时,张家口颁奖广场运行7天,将举行44个项目的颁奖仪式;延庆冬残奥颁奖广场运行7天,将举行27个项目的颁奖仪式。

    2022-01-17
  • 2022年春运大幕开启!部分列车实行最低2折优惠

    中新财经1月17日电(记者张旭)17日,为期40天的2022年春运大幕正式开启,除夕火车票也在这一天正式开售。今年春运哪些目的地的票最难买?铁路部门推出了什么优惠政策?一起来看!



    2022年春运正式开启!

    2022年铁路春运自1月17日开始,2月25日结束,共40天,全国铁路旅客发送量预计达到2.8亿人次。

    铁路部门表示,今年春运每日可提供客座席位1050万个以上,较2019年提高10%以上。

    按照“适需安排、应急有备,精准匹配、梯次投放”原则,铁路部门根据客流变化和车票预售情况,更加精准地实施“一日一图”,动态安排运力投放和客车开行,全力满足保障旅客出行和疫情防控的双重需要。

    此外,如果局部地区出现疫情,将快速调整运输组织,停开、减开涉疫地区旅客列车,减少人员流动。

    这些目的地或成“最热”

    此前有平台预测了今年春运的热门目的地。

    去哪儿大数据显示,2022年春运铁路出行十大热门目的地为:重庆、武汉、哈尔滨、长沙、贵阳、成都、南昌、沈阳、长春、阜阳。西南、东北地区人群购票积极性较高。

    而十大热门出发城市为:广州,北京,上海,杭州,成都,苏州,南京,东莞,武汉,长沙。其中东莞相较往年增幅较为明显,第一次跻身春运十大出发地。

    部分列车实行最低2折优惠

    今年春运,国铁集团将扩大票价优惠范围和力度,普惠让利于旅客。

    据介绍,优惠列车涵盖正向和反向、动车和普速、图定和临客,动车组列车延续最低5.5折的优惠,普速旅客列车实行最低2折优惠。同时,铁路部门将继续推行差异化票价优惠策略,提升旅客获得感。

    另外,春运期间铁路部门将继续保持公益性“慢火车”开行规模,不安排停运,进一步完善服务设施,提升服务质量,切实保障边远山区群众出行。

    在优化中转换乘服务方面,在线上,铁路部门优化了接续换乘时间,增加换乘车站选择,为旅客提供更多可选择的换乘方案;在线下,提供站内便捷换乘服务的车站由75个增至80个,设置换乘引导和通道,进一步提升旅客换乘便捷性。

    老年人拨打12306优先受理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方便老年人、脱网人群和需要特殊服务的重点人群,铁路部门线上线下全渠道开展关爱服务。

    在线上,铁路部门持续提升12306网站和手机客户端适老化等无障碍服务水平,老年人使用注册12306账号填写的手机号拨打12306客服电话时优先受理,为老年人旅客线上购票、信息查询和预约服务提供便利。

    在线下,铁路部门完善重点旅客的爱心通道服务功能,落实基本服务举措,售票厅、服务台、综合服务中心安排引导或服务人员,做好重点旅客服务工作,此外还继续保留人工售票、电话订票、现金购票等服务方式,保障脱网人群便利购票。

    12306APP可办临时电子身份证明

    国铁集团提示,如果旅客朋友遗失或未携带身份证时,可在12306手机客户端在线提交乘车临时电子身份证明申请,验证通过后可在车站正常完成购票、退票、改签、进站、检票等业务服务,不用再到车站办理纸质证明。

    为方便旅客购票,铁路部门延长了12306网站(含手机客户端)售票和改签服务时间,旅客办理购票或改签业务,由原来每日5:00至23:30延长为每日5:00至次日凌晨1:00(每周二除外);候补购票截止时间由最晚开车前6小时调整为2小时,旅客在开车前2小时还可以办理候补购票业务。

    此外,新增自助售票终端办理电子客票改签功能,旅客可在自助售取票机上完成车票改签业务;对12306网站服务功能再次进行优化升级,旅客可通过12306网站(含手机客户端)24小时办理退票。

    针对疫情防控,目前,12306在购票时还可以查看出发地和目的地所在地区的最新防疫政策。

    铁路部门也提示广大旅客:春运出行请注意自身健康和个人防护,关注出发地和到达地疫情防控政策要求,提前做好相关准备,及时关注12306网站信息和各大火车站公告,了解出行资讯信息,合理安排行程,进站乘车时尽量使用自助设备等无接触服务,听从铁路工作人员引导,共同打造平安健康旅程。(完)

    2022-01-17
  • 引领人类文明进步潮流的旗帜 ——写在习近平主席在瑞士发表人类命运共同体演讲五周年之际

    历史的如椽巨笔,常在重要时空节点,写下激荡人心的章节。

    2017年1月18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发表主旨演讲,系统阐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重要理念,站在历史和哲学高度回答了“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的时代之问,为人类应对全球挑战,实现和平发展,迈向繁荣进步指明前行方向。

    5年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融汇时代精神,凝聚共识合力,展现出鲜明的真理性、时代性和实践性,成为引领人类文明进步潮流的旗帜。

    为世界变局引领正确方向

    高票通过!2021年11月,“人类命运共同体”写入第七十六届联合国大会裁军与国际安全委员会“不首先在外空部署武器”决议。这是联大决议连续5年写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当前,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全球挑战层出不穷,世纪疫情蔓延反复,世界历史迈入新的十字路口。合作还是孤立,团结还是分裂,人类社会面临重大抉择,各国都在探索应对之道。

    “坚持对话协商,建设一个持久和平的世界;坚持共建共享,建设一个普遍安全的世界;坚持合作共赢,建设一个共同繁荣的世界;坚持交流互鉴,建设一个开放包容的世界;坚持绿色低碳,建设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5年前,在日内瓦万国宫,习近平主席关于“五个世界”的论述,从伙伴关系、安全格局、经济发展、文明交流、生态建设等方面勾勒清晰实践路径,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行动指南。

    5年来,从写入双多边合作文件到载入联合国多项决议,从列为国际论坛主题到成为学者研究课题,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随时代脉动而丰富完善,经时间检验而常青常新,凝聚起日益广泛的国际共识,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和感召力。

    世界经济论坛创始人克劳斯·施瓦布曾现场聆听习近平主席那场“历史性演讲”。他在一本思考后疫情时代世界走向的书中写道,经历疫情,希望各国更深刻认识到,“我们是同处一个星球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我们拥有并且应当携手创造一个共同的美好未来”。

    洞察时代之变,体察时代之需,引领时代之先。从2013年提出当今世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到2015年在纽约联合国总部阐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五位一体”的总体路径;从2017年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进一步提出建设“五个世界”的总体布局,到2020年倡导打造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倡议,再到2021年在第七十六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首次提出构建全球发展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丰富内涵与实践版图与时俱进,不断拓展,为动荡变革世界廓清迷雾,为全球发展指明前行方向。

    一种理论是否拥有超越时空、直抵人心的力量,归根到底在于能否科学回答时代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

    “我们要倾听人民心声,顺应时代潮流,推动各国加强协调和合作,把本国人民利益同世界各国人民利益统一起来,朝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方向前行。”质朴话语背后,是胸怀天下、为国为民的赤子之心,是不断为人类发展进步作贡献的大国担当。

    “世界好,中国才能好;中国好,世界才更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中华民族迈向伟大复兴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彼此交融的时空坐标和历史进程中应运而生。中国领导人以世界眼光关注人类前途命运,立足自身发展新实践,汲取国家治理有益经验,为推动中国和平发展、世界繁荣进步提供系统解决方案。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继承和发扬了马克思主义“自由人联合体”思想,以全人类共同价值为遵循,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实现全人类幸福为目标,蕴含对人类文明形态的前瞻性思考。这一理念汲取中国传统文化智慧,秉持立己达人、兼善天下的价值取向,坚守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治理原则,追寻和合共生、天下大同的高远理想,有助于弥合人类社会的“认知鸿沟”,日益成为时代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习近平外交思想研究中心秘书长徐步说,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实现了历史使命与时代潮流的高度统一,民族精神与国际主义的高度统一,中国气派与世界情怀的高度统一,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光芒,彰显着推动时代的思想伟力。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才是前进的正确方向。”第七十六届联合国大会主席阿卜杜拉·沙希德表示,面向未来,求同存异、团结合作才是人类生存的正道。

    为共同发展开辟广阔前景

    奔中国来,向发展去。新年伊始,来自沙特阿拉伯、科威特、阿曼、巴林、土耳其、伊朗等中东国家的外长以及海湾阿拉伯国家合作委员会(海合会)秘书长接连访华。在中国与中东国家这轮密集互动中,深化合作、共促发展成为关键词,让人感受到携手向未来的融融暖意。

    环顾当下,新冠疫情警报不断,全球经济复苏脆弱曲折,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逆流涌动,全球减贫成果遭遇严重侵蚀,南北鸿沟不断拉大,全球发展步履艰难。全球化何去何从?国家之间如何相处?

    “我们应该坚持以开放求发展,深化交流合作”“坚持‘拉手’而不是‘松手’,坚持‘拆墙’而不是‘筑墙’,坚决反对保护主义、单边主义”……习近平主席多次呼吁各国在开放中创造机遇,在合作中破解难题,为世界经济破浪前行指明方向,为推动共同发展注入信心和力量。

    从达沃斯到博鳌,从服贸会到进博会,习近平主席宣布一系列扩大开放新举措,以更短的负面清单、更优的营商环境、更大力度的制度型开放,为实现全球经济复苏提供中国机遇,注入强劲动力。在第四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上,习近平主席再次宣示,中国愿同各国共建开放型世界经济,让开放的春风温暖世界。

    大道至简,实干为要。中国不仅审时度势、把脉开方,更重信守诺、垂范先行。

    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加速,自由贸易试验区改革创新不断推进。从进博会、服贸会到消博会、广交会,从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机制、中国-东盟对话关系到中非合作论坛、中国-拉共体论坛,国际盛会轮番登场,开放平台越做越强,合作机制走深走实,共同发展道路越走越宽。

    在中国同相关各方努力下,《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生效实施,全球最大自贸区“扬帆启航”。中国推动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申请加入《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

    东风送暖,枝叶葳蕤。中巴经济走廊、中白工业园、科伦坡港口城、比雷埃夫斯港、汉班托塔港……一大批重点项目激荡地区繁荣发展的春水。作为习近平主席首倡建立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重要实践平台,8年多来,共建“一带一路”的“朋友圈”越来越广,“山水卷”越画越细。

    “钢铁驼队”中欧班列逆风跑出加速度,中老铁路实现老挝人民多年的联通梦想,“一带一路”日益成为造福世界的“富裕带”,惠及人民的“幸福路”,彰显强大韧性和勃勃生机,向世界传递发展信心。巴基斯坦总统阿尔维说,“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和‘一带一路’倡议深刻诠释了合作、和平与发展的真谛,反映了世界人民的普遍诉求”。

    “在人类追求幸福的道路上,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都不能少”“各国一起发展才是真发展,大家共同富裕才是真富裕”……习近平主席主张将发展置于全球宏观政策框架的突出位置,提出全球发展倡议,呼吁形成国际合力,共造“发展引擎”,构建全球发展共同体。

    推动深化倡议8个重点领域务实合作、积极落实未来3年再提供30亿美元国际援助……这一倡议获得近百个国家响应支持,迈出携手开启人类高质量发展新征程的重要一步。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说,习近平主席提出的全球发展倡议对促进全球平等和平衡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积极意义。

    为多边主义注入时代动力

    美国《外交政策》网站在近期一篇文章中写道,世界正处于“历史拐点”,人类的共同未来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取决于有效的全球合作。

    在百年变局的潮涨潮落中,人类社会面临的治理赤字、信任赤字、发展赤字、和平赤字有增无减。全球性挑战亟需强有力的全球性应对,全球治理呼唤新思想、新理念、新方案。

    在国际格局演变转折关头,习近平主席站在人类命运休戚与共的高度,作出重大宣示,指出解决好这个时代面临的课题,“出路是维护和践行多边主义,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面对国际上单边主义、霸权主义的逆流,习近平主席说,“世界要公道,不要霸道”;面对搞“小圈子”、挑起意识形态对抗等行径,习近平主席说,多边主义的要义是“国际上的事由大家共同商量着办,世界前途命运由各国共同掌握”;面对全球治理遭遇的困境,习近平主席呼吁各方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坚持真正的多边主义,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21世纪的多边主义要守正出新、面向未来,既要坚持多边主义的核心价值和基本原则,也要立足世界格局变化,着眼应对全球性挑战需要,在广泛协商、凝聚共识基础上改革和完善全球治理体系。”

    在习近平主席引领下,中国坚守并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为多边主义注入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时代动力,为风险与不确定性交织的世界增添宝贵定力和前行动力。

    中国坚定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努力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面对跌宕反复的新冠疫情,中国与国际社会携手推动弥合“免疫鸿沟”,帮助发展中国家撑起“健康之盾”,共筑人类健康“免疫长城”;针对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数据安全风险,中国发起《全球数据安全倡议》,为制定数字安全国际规则提供蓝本;中国更加主动有为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成为派出维和人员最多的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国积极参与解决朝鲜半岛核、伊朗核、阿富汗等重大地区热点问题,提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热点问题解决之道……

    北京大学习近平外交思想研究中心主任、国际关系学院外交学系主任张清敏认为,推动完善全球治理的中国主张、中国方案站在时代发展前沿,实现了对国际关系发展规律的创新认识和升华,为国际政治文明进步带来新机遇。

    从履行入世承诺、接轨多边规则、成为多边贸易体制中流砥柱,到践行生态文明理念,积极参与全球气候变化和生物多样性等环境治理进程,中国一次次让世界看到“大国的样子”。新加坡国立大学亚洲研究所研究员马凯硕说,在应对疫情、气候变暖等一系列全球挑战方面,中国树立了“积极榜样”,期待中国继续为世界“提供领导力”。

    风云变幻,不改人间正道。沧海横流,更当奋楫前行。中国始终站在历史演进的正确一边,站在绝大多数国家的共同利益一边,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英国知名社会学家、“全球化”概念首倡者之一马丁·阿尔布劳认为,中国坚持多边主义,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必将继续为全球作出贡献。

    为人类文明探索光明未来

    这是一场跨越时空的特殊“云峰会”,也是一场超越社会制度、意识形态、文化差异的真诚对话——北京时间2021年7月6日晚,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领导人峰会举行。

    “现代化道路并没有固定模式,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不能削足适履。每个国家自主探索符合本国国情的现代化道路的努力都应该受到尊重。”

    “人类是一个整体,地球是一个家园。面对共同挑战,任何人任何国家都无法独善其身,人类只有和衷共济、和合共生这一条出路。”

    掷地有声的话语,传递出一个东方大国对现代化道路的深入理解,对人类文明发展道路的前瞻性思考。身处不同地域时区的160多个国家500多个政党和组织的代表神情专注,认真倾听。

    环顾世界,现代化就是西方化的迷思曾经甚嚣尘上,“历史终结论”鼓噪一时。然而,历史与现实证明,不顾本国国情搬照西方模式,经常上演南橘北枳的悲剧,甚至落入“依附性陷阱”。

    一个和平发展的世界应该承载不同形态的文明,必须兼容走向现代化的多样道路。中国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带领14亿多中国人民迈入现代化行列,改变了现代化“单向趋同”的误区,增进了全人类的整体福祉,书写了人类发展史上的空前奇迹。

    这是一条和平发展的道路,也是一条携手同行的道路。这条道路不仅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开创了文明发展新路径,也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了强劲动力,描绘了和衷共济、天下大同的人类文明新图景。

    习近平主席精辟指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是以一种制度代替另一种制度,不是以一种文明代替另一种文明,而是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意识形态、不同历史文化、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在国际事务中利益共生、权利共享、责任共担,形成共建美好世界的最大公约数。

    天下大同是中国人的理想追寻,和而不同是中国人的智慧胸襟。从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到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习近平主席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体现着“不同”与“大同”的辩证统一。根植于中华文明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人类社会的现代化转型提供了丰富的文明启迪。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国际战略研究院院长、教授高祖贵说,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精髓在于和而不同,这体现了多元共生的哲学智慧,而非二元对立的单向思维。这一理念倡导不同文明交流互鉴、共生共荣,描绘出一幅丰富多彩、美美与共的人类社会图景。

    面对一些人试图以“文明冲突论”“种族优越论”等制造偏见仇恨,挑动意识形态对抗,习近平主席多次强调,要树立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

    带着对“和而不同”的深刻理解,习近平主席推动不同文明相惜相知,开拓国与国交往的新路径。从举办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到推动共建“一带一路”,在习近平主席倡议下,中国为促进文明对话、推动共同发展搭建新平台,汇聚起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强大合力。

    于高山之巅,方见大河奔涌;于群峰之上,更觉长风浩荡。“世界各国人民应该秉持‘天下一家’理念,张开怀抱,彼此理解,求同存异,共同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努力。”站在人类文明演进的高度观察,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种具有启迪意义的制度探索和文明实践,开创人类文明的新叙事。

    百川入海,浩浩汤汤。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壮阔实践,促进不同文明相激相荡,互信互谅,融合贯通,必将书写人类文明新的华章。中国将同世界上一切进步力量携手前行,为了更加美好的世界,为了人类文明的进步,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2022-01-17
  • 应对少子化挑战:抓住窗口期,挖掘第二次人口红利

    “从全球范围看,经济发展达到一定水平后出现生育率下降的现象较为普遍,我们要关注但也不用过度焦虑和紧张。”


    中国人口发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史毅在接受澎湃新闻记者采访时如是说道。

    复旦大学人口研究所教授任远向澎湃新闻记者表示,有相当大的确定性可以判断,我国将继续保持在人口低生育率的状态。在未来的若干十年内,人口的总和生育率只有很小的概率会回到更替水平以上。

    任远进一步指出,如果我们意识到人口变动的相对确定性,也即是持续的低生育率,持续的老龄化,和持续的人口萎缩,那么更加需要着眼考虑的不是去改变人口变动和人口格局,而更应该重视的,是如何适应人口变动来实现良好的社会经济发展。人口政策的关注重点,应该适应人口变动的内在规律,为已经出现的低生育率社会、正在发展的老龄化社会和大量人口迁移流动的移民社会作好准备。

    那么,我们该如何为未来将出现的少子化、老龄化问题未雨绸缪?

    抓住机会窗口期,做好政策储备

    “从人的生命周期来看,人口主要包括‘一老一小’和劳动年龄人口,就要‘抓两头促中间’。目前国家层面出台了很多支持性的政策来提升劳动人口素质。而‘两头’是弱势群体。”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区域与城市经济研究所教授张耀军在接受澎湃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

    史毅表示,从现在一直到2035年,实际上还有一个政策储备和资源布局的机会窗口期。从现在到2027年可能会快速老龄化,但主要还是底部的老龄化,也就是相对年轻的老龄化,虽然速度快,但大部分都是刚刚进入60岁,多数老年人身体健康状况还比较好。等到2027年以后,就可能进入顶部老龄化,接近70岁的人开始快速增多,“从我国人口的健康预期寿命来看,这部分人群的健康养老问题未来一个时点可能会集中出现。”

    任远认为,试图通过提高生育来应对老龄化的作用是微乎其微的,第一是生育水平基于人口变动规律实际上很难提高,第二生育水平提高实际上并不解决2022-2035年老龄化快速增长的问题,生育水平提高会叠加在快速老龄化过程中增加经济的负担而不是减少经济发展的压力。

    “这进一步说明实际上我们不需要‘鼓励生育’,但是我们已经有条件‘全面放开’和‘自主生育’。”任远表示,所谓积极应对老龄化,更主要应该是适应人口老龄化的人口变动,开展相关的制度建设和实现经济社会运行体系的相应调整,包括养老保障体系,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升级。

    史毅建议,利用“十四五”和“十五五”的机会窗口期,做好政策的储备,最关键的是做好健康养老服务资源的统筹规划和布局,包括失能预防、康复支持、长期照护等服务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将相关评估标准、服务规范、制度设计都储备到位,通过这种方式,做好顶部老龄化的应对。

    张耀军认为,目前各地养老方面的体系建设在逐步完善,发展得也较快,包括医养结合等多种养老方式的尝试及出台。

    “而目前三胎政策放开之后,究竟怎么做更科学更有效,大家一边在观望一边在思考,相信未来几年,短板会慢慢补上来,这需要一个过程。总而言之支持提供保障,从各个渠道各个方面都能有机着力,共同努力,做好一老一小的工作。”张耀军说道。

    挖掘第二次人口红利

    多位专家告诉澎湃新闻记者,在出生人口减少的情况下,更重要的是“用好”现有的人,提高人力资本。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金融学院副教授、金融发展研究所副所长钟辉勇也对澎湃新闻记者表示,已有的劳动力能不能发挥更大的价值显得尤为重要,如果通过户籍制度改革等方式在全国范围里更好地进行人力资源的配置,将现有的劳动力用好,减少误配,也可以减少生育率下降的影响。

    “技术的发展使得越来越多的生产是通过自动化的方式,伴随着生产效率的提高,我们对劳动力的需求也会下降,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生育率下降带来的问题。”钟辉勇补充道。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副教授张立龙向澎湃新闻记者表示,通过教育和培训的投入来提高现有和即将成为劳动力人口的人力资本,是推动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变,进而开发第二次人口红利、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举措。

    史毅表示,在职业教育方面,可以进行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和培训,另外可以针对老年人力资源再开发,在老年大学中尝试提供一些灵活的再就业和技能的培训。据他介绍,德国、日本这些较早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国家,老年人退休之后再就业的比例相对较高,一定程度上能减轻生活压力,对减轻养老金的负担也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张立龙也告诉记者,针对老年人力资源再开发方面,应积极发展老年教育专业。

    此外,职业技能人才的培育和社会地位提升方面,还有更多的工作可以做。

    “职业教育具有直接面向劳动力市场和就业需求的特质,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由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带来就业结构的的变化,需要一批具有高技能的熟练劳动者队伍来支撑,这需要通过发展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来培养。”张立龙表示,在职业技能人才社会地位的提升上,我们应当做更多的宣传引导。应禁止对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歧视,维护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合法权益,如果条件允许,可以建立高技能人才技能职务津贴和特殊岗位津贴制度,提高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经济待遇。

    顺畅上升通道

    在采访中,一部分年轻人表示,一些企业的“35岁”就业门槛,也会带来生育焦虑,这种焦虑主要由于对未来的不确定,担心35岁之后失业或离职,再就业存在困难,自身的生活都可能无法负担。

    “35岁就业门槛,是多年延续下来的人事管理条例的规定和要求,但并不会一成不变。对企业来说,未来可能随着劳动力供给的减少,企业自身也会自发灵活地处理这样的问题。”史毅表示,“如果政府部门、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在人事的引进或招聘条例上,能够率先调整,是能够起到带动示范效应的,同时市场也能更早、更灵活地解决这一系列问题。”

    史毅进一步表示,还有一点也比较关键,即怎么在社会阶层的流通方面打开一个顺畅的通道。他认为,低生育水平的问题,与“躺平”、“低欲望”的社会心态是有关系的。

    “因此,给年轻人提供更有活力更有前景的上升通道,在财富的再分配过程中,把公平和效率的问题再做一次调和。这样是有可能提高结婚率和生育率的。”史毅说。

    2022-01-14
  • 引资规模再创新高 高水平对外开放潜力加速释放

    东中西部吸引外资全面增长高技术产业和服务业表现突出

    引资规模再创新高高水平对外开放潜力加速释放

    11493.6亿元,增长达两位数,引资规模再创历史新高;高技术产业和服务业增长较快;东中西部引资全面增长……1月13日出炉的2021年中国吸收外资“成绩单”亮点纷呈,成效好于预期。业内专家和企业认为,数字背后是中国持续扩大开放所释放的吸引力,是外资企业对巨大中国市场的满满信心。随着降低准入门槛、扩大鼓励产业范围等政策的落地,更多外资企业将进一步增加对绿色低碳、数字经济等新兴领域以及更多中西部地区优势产业的投资,2022年中国吸收外商投资也将向更高目标迈进。

    “圆满完成全年稳外资工作任务,成效好于预期。”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束珏婷对2021年我国吸收外资成绩如是评价。她进一步介绍,全年利用外资呈现诸多亮点。

    引资规模再创历史新高,高技术产业和服务业引资增长较快。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服务业实际使用外资金额9064.9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6.7%。高技术产业实际使用外资同比增长17.1%,其中高技术制造业增长10.7%,高技术服务业增长19.2%。

    从来源地看,“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东盟实际投资同比分别增长29.4%和29%(含通过自由港投资数据);从区域分布看,我国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引资全面增长,同比分别增长14.6%、20.5%和14.2%。

    国研新经济研究院创始院长、湾区新经济研究院院长朱克力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当前我国吸收外资结构发生了积极变化,其中高技术产业和服务业引资增长显著,特别是服务业使用外资占比进一步提升,体现了“六稳”“六保”和“稳住外贸外资基本盘”的政策成效,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国产业升级和经济高质量发展进程超乎预期。

    霍尼韦尔中国总裁林世伟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过去一年,霍尼韦尔中国业务继续保持强劲势头。“目前中国市场的投资环境和商业机遇非常有利,中国聚焦可持续发展也给霍尼韦尔带来巨大机遇,公司对此充满期待。”

    施耐德电气也在过去一年有了新的发展。通过进博会等一系列开放平台,施耐德电气成功“牵手”多个领域的用户伙伴,签约涵盖新能源、化工油气、钢铁冶金、生物制药、水泥建材等众多行业。

    “中国已经是施耐德电气在全球的第二大市场,更是我们创新的源泉。”施耐德电气全球执行副总裁、中国区总裁尹正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说,近年来,施耐德电气不断增加本地研发投入,过去五年,每年在中国的研发投入增加15%以上,开发出大量契合市场需求的绿色产品和解决方案。

    回顾过去一年,广东惠州埃克森美孚化工、江苏盐城SK新能源、湖南长沙广汽菲亚特克莱斯勒汽车、上海开市客超市等一批标志性大项目纷纷落地或增资。

    展望未来,中国市场开放的大门将进一步打开。

    2021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部署2022年经济工作时提出,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推动制度型开放,落实好外资企业国民待遇,吸引更多跨国公司投资,推动重大外资项目加快落地。

    具体开放举措也在加快推进。2021年12月27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商务部发布了新版的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自2022年1月1日起施行。这也是该负面清单连续第五年缩减,进一步放宽了汽车、广播电视设备等制造业领域的开放,并在自贸试验区探索放宽更多服务业准入。

    记者获悉,目前,商务部正会同有关部门及各地方,推进上述负面清单的贯彻落实。对于已开放领域涉及的现行规定需要调整的,将按程序在2年内完成“立改废”工作,确保开放举措切实落地。

    更多利好还在路上。修订《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将更多绿色低碳、数字经济等新兴领域和更多中西部地区优势产业纳入目录,扩大鼓励外商投资范围;建设好自由贸易港、自贸试验区、国家级经开区、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试点地区等平台,吸引更多外资项目落地;充分发挥外资企业投诉工作机制作用,加大外商投资合法权益保护力度,稳定外国投资者对华投资预期和信心……一系列开放部署已经列入商务部等相关部门的2022年工作安排。

    “我们将继续致力于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使中国长期成为外商投资的热土。”束珏婷说。

    朱克力表示,通过稳总量、优结构、提质量,2022年将更加积极有效利用外资,引导外资更多投向先进制造、现代服务、高新技术、节能环保、绿色低碳、数字经济等新兴领域和中西部地区,发挥营商环境和制度型开放优势,其中,高新技术领域吸收外资的前景尤其值得期待。

    商务部研究院研究员聂平香在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也表示,未来我国吸收外资前景广阔。其中,服务业利用外资潜力很大。“服务业是我国目前及未来对外开放的重点和难点,随着服务业开放水平尤其是制度型开放水平的提升,我国服务领域利用外资的潜力将加速释放。”

    同时,高技术领域利用外资也将保持增长。聂平香分析,一方面,新发展格局下,我国更加注重技术创新,也将积极鼓励跨国公司在华进行研发;另一方面,数字技术推动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加速发展,将为高技术领域利用外资提供更多机遇。(记者王文博)

    2022-01-14
  • 减负增效强基层 轻装奋进新时代 ——2021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纪实

    2021年岁末,北京中南海。

    中央政治局党史学习教育专题民主生活会上,一份重要报告——《关于2021年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工作情况的报告》摆在与会同志案头。

    “我们深化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顽瘴痼疾,建立基层减负常态化机制,激发基层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经过坚持不懈努力,党风政风焕然一新,社风民风持续向好。”

    务实中肯的评价,充分体现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驰而不息抓作风,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的丰硕成果。

    一年来,党中央一系列部署举措为基层干部减负、为治理能力增效,成果不断惠及人民群众。绵绵用力、久久为功,集中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积极成效不断彰显,汇聚起全党上下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的强大伟力。

    身先示范、一以贯之

    ——习近平总书记对基层减负工作高度重视

    2021年12月,北京京西宾馆,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召开。

    在这次重要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从改厕这样一件关系千家万户的民生实事谈到形式主义之弊——

    “全国气候生态环境千差万别,经济生活水平也是千差万别,怎么能用一种改厕方法?一些地方浮皮潦草、浮光掠影,造成大量厕所存在严重问题,所以我多次作出批示。”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语,振聋发聩。

    其中,有两份批示时隔不久。一份严肃告诫:“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是扶贫和乡村振兴的最大危害,切勿死灰复燃。”另一份谆谆嘱咐:“求好不求快,坚决反对劳民伤财、搞形式摆样子。”

    人们清晰记得,在2021年2月25日召开的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坚决反对大而化之、撒胡椒面,坚决反对搞不符合实际的‘面子工程’,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把一切工作都落实到为贫困群众解决实际问题上。”

    从年初到年终,从部署到批示,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习近平总书记始终记挂在心。

    2021年,在党和国家历史上是不平凡的一年。

    大事喜事不断——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召开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新征程……

    风险挑战严峻——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交织影响,国内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各项任务极为繁重艰巨……

    越是任务艰巨,越是挑战频出,就越需要以过硬的作风保驾护航,就越需要以钉钉子精神持续整治形式主义,维护党中央权威,确保党中央决策部署在基层落地生根。

    政治上的坚定,来源于理论上的清醒。

    这一年,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中央重要会议上,对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为基层减负作出重要论述。

    2021年1月22日,在十九届中央纪委五次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要毫不妥协,全面检视、靶向纠治,持续为基层松绑减负,树立重实干、重实绩的用人导向,督促全党担当尽责、干事创业。”

    一个月后,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坚决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注意为基层减负。要防止为完成任务应付了事,出现‘人在心不在’等现象,防止照本宣科,防止为了博眼球信口开河。”

    ……

    举旗定向,掷地有声。

    一系列重要论述,彰显了习近平总书记对作风建设的高度重视,对形式主义弊病的明察秋毫;体现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持续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突出问题,推动基层减负的坚定意志和坚强决心。

    地方考察,是了解基层实际、倾听群众心声的重要窗口。

    2021年2月3日,农历立春。沿着蜿蜒曲折的山路,越过一道道山梁、绕过一道道弯,在贵州看望慰问各族干部群众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深山大江边的毕节市黔西县新仁苗族乡化屋村。

    在苗族村民家,从客厅、厨房到卫生间,习近平总书记看得十分仔细。

    看得仔细,更问得细致。

    家里有多少地、都种些什么、在哪里打工、收入多少、孩子上学要不要交学费、将来有什么打算……聊家常中,习近平总书记详细询问,从中了解当地相关情况。

    看民生、察生态、观文化、进社区、问党建……习近平总书记在紧密的行程中,深入人民群众,同人民在一起,身先示范,为全党就如何弘扬务实作风,深入调查研究作出表率。

    一年来,不论是出席重要会议还是深入地方考察,习近平总书记对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的重视一以贯之——

    和干部谈心,总书记叮嘱:“要坚持真抓实干、狠抓落实,一切工作都要往实里做、做出实效,不好高骛远、不脱离实际,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要把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干老实事作为人生信条,这样才能真正立得稳、行得远。”

    论管理体制,总书记强调:“各类应景性、应酬性活动少一点科技人员参加,不会带来什么损失!决不能让科技人员把大量时间花在一些无谓的迎来送往活动上,花在不必要的评审评价活动上,花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种种活动上!”

    问基层冷暖,考察中,工资收入、住房就医、子女入学、退休安置,一项项,一桩桩,总书记叮嘱得仔细,就是为了让基层干部解除后顾之忧,谱写新时代的奋斗之歌。

    春风化雨,情暖基层。

    基层干部纷纷表示:“现在有了更多时间去服务群众,在拉近干群关系中密切了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大家对党更加信赖,党中央关于民生的部署很快能落实,基层干部赶上了干事创业的好时代。”

    坚持不懈、狠抓落实

    ——推动基层减负工作走深走实

    7方面18个问题,72条措施!

    查摆形式主义老问题和改头换面的新表现,逐项提出解决措施,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解决形式主义问题做好2021年为基层减负工作主要措施及分工方案》。这是聚焦文山会海、督查检查考核过多过频等突出问题,中办连续第4年印发文件。

    这一重要文件再次释放出一个清晰信号:为基层减负绝不能有歇歇脚松口气的想法。

    顶层设计清晰明确,贯彻落实才能精准到位。

    一年来,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中央层面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专项工作机制各成员单位各司其职、协调配合——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机关把为基层减负融入纪检监察工作,增强问责工作的政治性精准性实效性;中央组织部持续抓好激励干部担当作为有关具体措施落实;中央宣传部综合运用多种媒体平台加强宣传引导;中央改革办推动关于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相关措施落地见效;中央和国家机关工委推动中央和国家机关党员、干部带头改进作风、担当作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进一步规范执法检查,加强调研成果转化;国务院办公厅精文减会,推动国务院有关部门转变督查检查考核方式;全国政协办公厅进一步规范考察调研活动。

    上下同心,齐抓共管。

    如今,基层减负常态化机制正在形成,为基层真减负、减真负已成为普遍共识。

    ——力戒理论学习“走形式”,确保思想政治教育“入脑入心”。

    组织党员走进纪念馆、展览馆感受红色历史,举办知识竞赛、读书征文等活动激发学习热情,邀请英模代表走进主题党史课堂分享永远跟党走的深刻感悟……建党百年之际,党史学习教育在全党上下开展。

    理论学习不是“走过场”,唯有沉下心来学思践悟,扎扎实实注重实效,才能真正让党的创新理论成为干事创业的强大动力。

    一年来,结合党史学习教育和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广大党员干部力戒理论学习中的形式主义,端正学风。泛泛读一读、抄一抄就算学完了的“虚把式”少了,认认真真学、踏踏实实悟的“真学习”多了;浅尝辄止、不求甚解、学用脱节的“花架子”少了,以学促行、以学促干、学以致用的“真本领”强了。

    ——督查检查考核不断规范,用好激励鞭策“指挥棒”。

    跟着导航自行开车前往,与偶遇的村民攀谈详聊……发现从北京来的“领导”亲切随和,村民们慢慢打开了话匣子。这是基层减负观测点蹲点调研小组在甘肃省靖远县调研的场景。

    不打招呼、直奔现场,有助于排除干扰、掌握真实情况。

    一年来,各地区各部门督查检查考核方式日趋规范。有的地方实施“一事项一审核一评价”,加强对督查检查考核事项的立项评估、成效评价;有的部门推行“多考合一”,减轻基层迎检迎考负担;一些地方和部门派小分队“静悄悄”下去暗访,方式灵活效果好。

    效果提上去,数量降下来。

    2021年,列入中央和国家机关督查检查考核计划共47项,比2018年的近900项减少94.8%;各省区市年度计划共1184项,比2020年减少17.4%。

    ——守牢精文减会硬杠杠,杜绝文山会海。

    “作为乡村振兴示范村,民俗一条街上还有不少白色垃圾,花坛景观参差不齐,每天来的几百名外地游客看了怎么想?”在一个村党支部专题组织生活会上,一名党员对支部书记提出批评意见。

    务求实效讲实事,杜绝“一团和气”“走过场”。这场组织生活会,是各地精文减会、转变会风的缩影。

    告别文山会海,激发干事热情。

    “现在县里开短会已经成为常态,领导讲话就说怎么抓落实,这种会管用”“过去70%时间泡在文件会议上,现在70%时间往村里跑”……基层干部的话,道出他们所感受的喜人变化。

    ——聚焦基层所想所盼,推动实际问题解决。

    形式主义种类多样,稍不注意就会改头换面、隐形变异,唯有坚持问题导向,突出靶向治疗,才能让基层干部对减负有实实在在获得感。

    针对有的地方和部门效仿河湖长制、林长制做法,跟风设“长”、有名无实等问题,中央层面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专项工作机制通过深入调研,提出规范的意见。

    针对村级组织负担过重的现象,《减轻村级组织负担工作方案》出台,在规范对村级组织的达标评比和考核检查等方面发力。

    …………

    减负效果好不好,基层干部最有发言权。

    调查问卷结果显示,89%的基层干部对3年来的减负工作感到满意,92%的基层干部认为精文减会、统筹规范督检考取得了切实成效。

    着眼长远、真抓实干

    ——巩固拓展基层减负成效

    2021年是党中央集中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的第3个年头。

    经过3年持续发力,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工作从建立到发展、从抓点到带面,催生了思想观念、工作作风、党群干群关系等多方面的可喜变化。

    ——观念变了,为基层减负观念深入人心。

    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形式主义从“办公桌”走向“指尖”,变味的“工作群”“政务App”让基层干部苦不堪言。

    在中央层面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专项工作机制统筹协调推进下,各地区各部门对“指尖上的形式主义”开展了为期半年的专项整治。

    “最直观的就是手机‘叮叮当当’的提示音少了。”湖北省武汉市江岸区丹水池街道的一位基层干部说,通过专项整治,工作群得到整合,现在手机里只剩一个领导班子群、一个干部交流群和一个业务指导群,“盯群”“爬楼”的情况少了。

    纠治“指尖”歪风,带来的是思想认识的提升。

    不少基层干部表示,大家普遍认识到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用不好也会增加基层负担、损害党群关系。“过去单位总是爱搞几个App,弄点花样,现在大家都开始意识到这种行为的风险性,责任心也上来了。”

    ——担子轻了,基层工作作风更趋务实。

    一个村委百块牌,仨俩干部撑场面。名目繁杂的标牌,一度令基层干部苦不堪言。

    “当时我数了数,仅居委会就挂了99块牌子,有标识牌、制度牌、宣传牌等,材质五花八门,看得人眼花缭乱。”河南省鹤壁市淇县西坛社区的一位社区干部说,虽然大家都知道,光靠“悬挂标牌、制度上墙”来推进工作是形式主义,但却又怕摘了牌子年终验收过不了关。

    对此,淇县开展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工作,排查、减少标牌正是重点之一。

    如今,再走进西坛社区居委会大院,门廊前的柱子上挂着西坛社区支部委员会、居民委员会、居务监督委员会、综治中心4块牌子,以往“满当当、乱哄哄”的标牌不见了。

    牌子减下来,服务提上去。现在牌子摘了,迎来送往少了,基层干部有了更多时间发展集体经济,带领乡亲们致富。

    基层干部普遍表示,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工作开展以来,空喊口号、搞“花架子”的情况大大减少,文风会风向短实新转变,督检考向重实绩转变,基层干部有了更多的时间奔一线、办实事、抓落实。

    ——心更近了,基层干群关系更为融洽。

    2021年冬至,华灯初上。云南昆明市盘龙区鼓楼街道桃源社区党群服务中心里欢声不断,这里正在举办联欢活动,大家齐聚一堂。

    社区干部介绍,自从实施社区工作准入制以来,社区工作人员负担明显减轻,组织这样的活动也越来越多了。

    据了解,为解决“万能居委会”“社区万能章”问题,昆明市城乡社区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印发“一办法、三清单”,压缩社区承担的工作事项,给社区干部松绑减负。经过梳理,社区承担的工作事项从原来的198项压缩至43项,社区工作者得以从繁杂的行政事务中抽出身来,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服务群众。

    倾听群众心声,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社区工作从“忙事务”到“抓服务”的转变,减轻了社区工作者的负担,也让群众收获了更暖心的服务。

    经过3年持续发力,人民群众从身边的点滴变化中,感受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的坚定决心。实践证明,基层减负工作已成为加强党的作风建设、进行自我革命的重要抓手。

    持续发力,方能久久为功。

    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但一些新问题的出现值得高度警惕——

    有的地方和部门认为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难以根治,抓上几年、有点成效就可以了,滋生了麻痹思想、厌战情绪、松劲心态;

    有的地方和部门主体责任压得不紧不实,基层减负的经验和措施在长效化建设上做得还不够,基层担心抓抓停停、搞一阵风;

    有的地方和部门仍习惯于放权放责但不同步下放资源,导致政策难以落地,有的仍以属地管理为由把责任往基层推……

    从严治党没有休止符,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

    筑牢思想政治根基、健全体制机制、加强基层治理、解决重点问题、深入基层问计……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只有真抓实干、持久发力,才能让基层干部以饱满的精神状态、过硬的工作作风,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奋力进取。

    2022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十四五”时期的关键之年。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持续解决形式主义突出问题,深化拓展为基层减负工作,必将使干部作风更加务实、党群关系更加紧密、干群关系更加融洽、党心民心更加凝聚,以优良作风夺取新时代新的伟大胜利。

    2022-01-14
  • 习近平将出席2022年世界经济论坛视频会议

    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1月14日宣布:应世界经济论坛创始人兼执行主席施瓦布邀请,国家主席习近平将于1月17日在北京出席2022年世界经济论坛视频会议并发表演讲。

    2022-01-14
  • 推动中国冰雪运动跨越式发展——写在“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目标达成之际

    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在北京考察2022年冬奥会、冬残奥会筹办备赛工作时,参观“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成果展”,了解我国冰雪运动发展情况。他指出,这些年,在各方面共同努力下,越来越多的人爱上了冰雪运动,提前实现了“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目标。


    “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美好愿景终成现实——1月12日,由国家体育总局冬季运动管理中心委托国家统计局社情民意调查中心开展统计调查所得的《“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统计调查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正式发布。《报告》显示,2015年北京成功申办冬奥会以来,全国居民参与过冰雪运动的人数为3.46亿人,冰雪运动参与率为24.56%。

    每一位冰雪运动参与者,都是中国冰雪运动大潮奔涌的一朵浪花。

    实现美好的愿景目标

    “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实现,让美好的愿景目标又一次落进现实。

    中央财经大学体育经济研究中心主任王裕雄说:“‘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目标能够提前达成,得益于我们做了很好的顶层设计,从中央到地方,出台了很多促进冰雪运动发展的政策文件作为引领。此外,在体育消费、体育产业、全民健身、青少年体育、竞技体育的政策文件和发展规划中均把冰雪运动放在了极其重要的位置。”

    积极引导之下,大众冰雪健身的意识不断提升。《报告》显示,2015年以来参与过冰雪运动的受访群众中,有92.64%的人是个人自发参与的。对此,国家体育总局冬季运动管理中心关于群众性冰雪运动组织的统计是明显佐证:截至2021年12月,我国正式注册的各级冰雪运动社会组织共有792个,其中国家级协会8个,省级协会32个,其他冰雪运动社会组织752个。

    在刚刚过去的2021年,有更多的社会力量加入“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之中。自2014年启动的“大众冰雪季”已成为冰雪运动普及推广的年度盛会,规模从第一届时的10个省区市参与,发展到31个省区市联动,参与人数也从千万量级上升到了2020—2021雪季的近1亿人次,大众冰雪活动近1200场。

    在“双奥之城”北京,场地建设和赛事发展呈现积极态势。根据2021年北京市体育工作会议公布数据,全市已经有室内滑冰场50座、滑雪场20家,组织市级冰雪运动队25支、区级冰雪运动队126支,开展冰雪知识和技能培训等活动1.5万场,参与人次达到2480万。正在如火如荼进行的2021—2022赛季北京市青少年冰球俱乐部联赛吸引了256支队伍、近3600名小球员参与。

    在素有冰雪运动传统的吉林,在保持竞技体育快速发展的同时,积极向校园倾斜。2016年,《吉林省“百万学生逐雪嬉冰”工程实施方案》印发,设定了“建设500所冰雪运动特色学校”的目标,到2020年时,共建设冰雪运动特色学校557所,其中教育部认定的全国冰雪运动特色学校302所、奥林匹克教育示范学校15所。

    “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还有更深远意义。国家体育总局发布的《“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强调,推广普及冰雪运动,加强冰雪运动进校园顶层设计。未来,“全国大众冰雪季”“中国冰雪大会”“全国大众欢乐冰雪周”等品牌赛事活动,将提升各行业、各地区、各群体参与力度,推出更多更好的冰雪惠民服务。

    可以想见,北京冬奥会之后,“冰雪热”将经久不息。

    点燃冰雪运动的热情

    随着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的脚步临近,我国冰雪运动正打开全新的时空坐标。《报告》显示,31个省区市的居民,均有不同程度参与冰雪运动,其中12个省区市冰雪运动参与率达到30%以上。

    这得益于冰雪运动“南展西扩东进”的推进。新建改建的室内冰场、雪场推动着冰雪运动向四季延伸,成为大众生活的新风尚。国家体育总局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年初,全国已有654块标准滑冰场和803个室内外各类滑雪场,较2015年增幅分别达到317%和41%。

    如今,上海已经拥有冰场14块、室内滑雪场所43处,冰壶场地3个,共8条冰壶道;各类冰雪运动场地分布于全市13个区。上海冰雪运动协会会长严家栋说:“上海冰雪场所数字的攀升速度令人惊喜。除此以外,季节性户外冰场数字也超过了我们的预想。在上海的各大商圈共有8块季节性户外冰场,单黄浦滨江沿线就有3块,成为市民学习滑冰、休闲放松的好去处。”

    随着科技应用的不断进步,冰雪运动已经打破了时空界限。通过科技助力、开展非雪季运动项目等方式,多地形成了全年常态化的冰雪活动组织模式,掀起了参与冰雪运动的新热潮。冰雪运动已从单一季节性的小众运动转向四季皆宜的日常休闲运动。

    《报告》显示,18岁及以上的居民中,参与过陆地冰雪项目的人数达到0.65亿。近年来,江苏、上海、福建、四川、广东、广西、湖南、云南等省区市已经率先破题,积极实施“轮转冰”“轮转雪”计划,打通轮滑和滑冰、滑轮和滑雪项目之间的通道,扩大参与冰雪运动的人口基础。目前,轮滑俱乐部已遍布全国各地。

    《“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实施纲要(2018—2022年)》提出,2021—2022年,地域全覆盖、要素全融合、人群全服务的群众性冰雪运动发展态势基本形成,冰雪运动普及和推广体系初步建成……对此,王裕雄表示:“通过冰雪运动普及和推广体系,充分调动各方力量协同参与,在重要时间节点,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和不同人群特点,广泛开展群众身边、百姓喜闻乐见的冰雪赛事活动,带动举步可就、经济环保的群众性冰雪场地设施建设,推动群众性冰雪运动组织建立,不断提升群众性冰雪运动的普及程度和发展水平,从而满足各地人民群众多样化冰雪运动需求。”

    推动体育强国和健康中国建设

    以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为引领,让更多人参与到冰雪运动中来,这是奥林匹克运动的题中之义;以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为引领,推动体育强国与健康中国建设,这是时代赋予中国的发展机遇。

    冰雪运动作为现代体育运动的重要组成,其跨越式发展在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进程中不可或缺。2019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体育强国建设纲要》,将推进冰雪运动发展相关内容写入“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助力健康中国建设”和“促进体育文化繁荣发展,弘扬中华体育精神”等战略任务。体育强国的基础在于群众体育。

    “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目标实现,不仅成功实现了推动冰雪运动从小众向大众、从区域向全国、从冬季向全年的转变,提升了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也为世界冰雪运动的创新性发展提供了中国实践、中国方案。

    王裕雄说:“北京冬奥会带动了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对于全球冰雪运动项目的发展是一个里程碑式的进步。‘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对于我们正在付诸实施的健康中国战略来说具有重要意义,对于我们促进新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也有着重要涵义。”当下,一个全球瞩目的冰雪体育市场正逐渐拓展。冰雪运动在神州大地生根发芽,其价值远超体育范畴。

    习近平总书记曾向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讲述:“我们申办冬奥会的最大目的,就是在三亿人中推广普及冰雪运动,推动中国冰雪运动跨越式发展。”而“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实现,不只让中国冰雪运动从中受益,还将改变世界冰雪运动风貌,开拓奥林匹克运动新境界。正如巴赫所言:“随着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世界冰雪运动的历史将以北京冬奥会作为分界线。北京冬奥会将成为世界冰雪运动发展的里程碑。”

    2022-01-13
  • 国家铁路局拟修改火车儿童票优惠条件:打破“身高论票价”

    春运大幕已经拉开,火车连接起家与心的距离。随着我国高速铁路的快速发展,无论是春运还是日常出行,火车越来越多地融入老百姓的生活。不久前,国家铁路局发布征求意见,拟对实施二十多年的儿童优惠票标准进行修改,引发社会的广泛关注。


    国家铁路局日前在其官方网站发布了关于《铁路旅客运输规程(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的通知,征求意见稿第十二条指出,“实行车票实名制的,年满6周岁且未满14周岁的儿童可以购买儿童优惠票;年满14周岁的儿童,应购买全价票。未实行车票实名制的,身高达到1.2米且不足1.5米的儿童可以购买儿童优惠票;身高达到1.5米的儿童,应当购买全价票。”

    而在1997年发布,目前仍在使用的《铁路旅客运输规程》第十九条中注明:“随同成人旅行身高1.2米到1.5米的儿童,应当购买儿童优惠票;超过1.5米时应买全价票。”简而言之,此次征求意见增加了实名制车票条件下,儿童可以用年龄来享受优惠票的待遇,同时也保留了在未实行实名制车票时,依旧沿用身高作为判断儿童票的标准。

    记者检索发现,1991年原铁道部曾发文明确“身高1.1米至1.4米的小孩乘车时,应随同大人购买座别相同的半价客票、加快票及相应的空调票;超过1.4米的小孩应购买全价票”。换句话说,从1991年到1997年,我国儿童火车票优惠“身高线”曾经长高了10厘米;而从1997年至今,20多年间我国儿童火车票优惠“身高线”却停在了1.5米。

    与此同时,在国家卫健委2018年发布的《7岁-18岁儿童青少年身高发育等级评价》中记者见到,我国青少年身高发育等级划分中,身高中位数为1.5米时对应的男孩和女孩年龄均为12岁。

    根据国家卫健委2020年发布的《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的数据,最近五年我国6-17岁的男孩和女孩各年龄组身高平均分别增加了1.6厘米和1厘米。有交通领域的研究学者指出,此次国家铁路局拟打破沿用二十多年的“身高论票价”制度,体现了对社会发展需求的响应。

    北京交通大学中国综合交通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教授毛保华:按照年龄更加合理,咱们国家现在一个是管理水平提高了,我们现在可以有信息化的管理水平。国家的治理水平提高了,我们现在几乎所有的人都有身份证,都能知道他的年龄。我们的国家也富强了,把福利更多地给老百姓,给孩子成长,我觉得是非常及时的一个政策。

    专家:避免身高一刀切让优惠票普惠儿童

    近年来,社会不同领域都对“一刀切”的火车儿童票规定提出了意见和建议,此次国家铁路局拟修订原有的规章,可谓是恰逢其时。

    在2018年全国两会期间,有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政协委员曾分别就“儿童票”制度提出了建议。建议避免采用按身高“一刀切”的规定,以保障“大个子儿童”应有的福利,体现公平。

    2019年,安徽的11岁儿童小刘因身高超出1.5米的标准而被要求补票后,起诉铁路部门。

    小刘的父亲:我的孩子是通过12306购票时,身份证号码上是有他的出生年月日,也就是说他是法律规定的一个儿童,后来在火车上要求以身高要求进行测量,我当时在这上面提出异议。

    2021年初,有多名网友在网上留言咨询“儿童票优待按身高还是按年龄?”交通运输部回复表示,免票儿童的范围为6周岁(含)以下或者身高1.2米(含)以下;客票半价优待儿童的范围为6—14周岁或者身高1.2—1.5米。满足年龄或身高二者之一的,均可享受相关优待。但这个规定只是针对客运班车和水路客运船舶。

    2021年6月1日,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正式实施,其中第四十五条明确规定,城市公共交通以及公路、铁路、水路、航空客运等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对未成年人实施免费或者优惠票价。

    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与研究中心主任佟丽华:《未成年人保护法》这次修订,大家是一致认为国家建立儿童福利制度的一个基础就是孩子不仅是家庭的,也是国家的。现在未成年人乘市内的公共交通,包括铁路、公路,包括飞机,其实各个行业的优惠的情况是不一样的。经济社会发展到今天这个地步,应当给未成年人更大的福利。

    2022-01-13
  • 国务院印发《“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

    新华社北京1月12日电国务院日前印发《“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明确了“十四五”时期推动数字经济健康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

    《规划》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统筹国内和国际,以数据为关键要素,以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为主线,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数字经济治理体系,协同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做强做优做大我国数字经济,为构建数字中国提供有力支撑。

    《规划》明确坚持“创新引领、融合发展,应用牵引、数据赋能,公平竞争、安全有序,系统推进、协同高效”的原则。到2025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0%,数据要素市场体系初步建立,产业数字化转型迈上新台阶,数字产业化水平显著提升,数字化公共服务更加普惠均等,数字经济治理体系更加完善。展望2035年,力争形成统一公平、竞争有序、成熟完备的数字经济现代市场体系,数字经济发展水平位居世界前列。

    《规划》部署了八方面重点任务。一是优化升级数字基础设施。加快建设信息网络基础设施,推进云网协同和算网融合发展,有序推进基础设施智能升级。二是充分发挥数据要素作用。强化高质量数据要素供给,加快数据要素市场化流通,创新数据要素开发利用机制。三是大力推进产业数字化转型。加快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全面深化重点行业、产业园区和集群数字化转型,培育转型支撑服务生态。四是加快推动数字产业化。增强关键技术创新能力,加快培育新业态新模式,营造繁荣有序的创新生态。五是持续提升公共服务数字化水平。提高“互联网+政务服务”效能,提升社会服务数字化普惠水平,推动数字城乡融合发展。六是健全完善数字经济治理体系。强化协同治理和监管机制,增强政府数字化治理能力,完善多元共治新格局。七是着力强化数字经济安全体系。增强网络安全防护能力,提升数据安全保障水平,有效防范各类风险。八是有效拓展数字经济国际合作。加快贸易数字化发展,推动“数字丝绸之路”深入发展,构建良好国际合作环境。围绕八大任务,《规划》明确了信息网络基础设施优化升级等十一个专项工程。

    《规划》从加强统筹协调和组织实施、加大资金支持力度、提升全民数字素养和技能、实施试点示范、强化监测评估等方面保障实施,确保目标任务落到实处。

    2022-01-13
  • 新年第一课,习近平向党内高级领导干部讲了5个问题

    1月11日,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

    这次专题研讨班的目的很明确,就是要深入研读和领会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决议,继续把党史总结、学习、教育、宣传引向深入,更好把握和运用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经验。

    小组注意到,习近平在开班式上深刻阐述了5个问题,分别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正确把握社会主要矛盾和中心任务、重视战略策略问题、永葆党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本色、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这些阐述构成习近平“新年第一课”的主体脉络。



    1月11日,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开班。习近平在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新华社记者王晔摄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明确指出:“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在这次专题研讨班上,习近平进一步作出阐释: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行,就在于党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并用以指导实践。

    层层递进的逻辑,揭示出一个道理:马克思主义能不能在实践中发挥作用,关键在于能否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这涉及两层含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两者目的都是为了指导实践。

    虽然马克思、恩格斯曾对未来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过程、发展方向等作过科学预测和设想,但这并不意味着马克思主义就是一成不变的。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充分证明,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是教条,而是行动指南,必须随着实践的变化而发展。正如十九届六中全会决议指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必须中国化才能落地生根、本土化才能深入人心”。

    怎样做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中国化”“本土化”?习近平提到“两个结合”,即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两个结合”体现的正是理论创新的巨大勇气。

    当前,中国面临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矛盾风险挑战之多、治国理政考验之大前所未有,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刻变化前所未有。可以说,时代变化已经远远超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当时的想象。面对快速变化的世界和中国,如果墨守成规、思想僵化,没有理论创新的勇气,不能科学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不仅党和国家事业无法继续前进,马克思主义也会失去生命力、说服力。

    只有发展马克思主义,才能坚持马克思主义,这是历史的辩证法。



    在此次专题研讨班上,习近平用了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之“矢”去射新时代中国之“的”。那么,怎样准确找到新时代中国之“的”呢?

    马克思主义理论有一个重要观点,就是要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对一个政党和国家来说,事业能不能沿着正确方向前进,取决于能否准确认识和把握社会主要矛盾、确定中心任务。换句话说,抓住了社会主要矛盾,准确判断中心任务,工作方能分清主次、有所侧重,从而更加“有的放矢”。

    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始终在发展变化。例如,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解决这个主要矛盾是当时的中心任务。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习近平指出,什么时候社会主要矛盾和中心任务判断准确,党和人民事业就顺利发展,否则党和人民事业就会遭受挫折。他强调要有“全局观”,对各种矛盾做到了然于胸,同时又要紧紧围绕主要矛盾和中心任务,优先解决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以此带动其他矛盾的解决。

    当然,解决矛盾问题,要讲究战略策略。一般来说,战略是从全局、长远、大势上作出判断和决策,策略是在战略指导下为战略服务的,二者辩证统一,但战略是根本。

    习近平在专题研讨班上强调,党中央作出的战略决策必须无条件执行,确保不偏向、不变通、不走样。



    中国共产党历史这么长、规模这么大、执政这么久,如何跳出治乱兴衰的历史周期率?

    上世纪40年代,毛泽东在延安的窑洞里给出答案:“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经过百年奋斗特别是十八大以来新的实践,中国共产党又给出了第二个答案——自我革命。

    自我革命的关键,是要有正视问题的自觉和刀刃向内的勇气。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以前所未有的勇气和定力全面从严治党,打出一套自我革命的“组合拳”,坚定不移“打虎”“拍蝇”“猎狐”。如今,反腐败斗争取得了压倒性胜利并全面巩固。

    不过,也有人觉得,全面从严治党是不是已经严到位、严到底了?是不是可以松一松、缓一缓了?对此,习近平态度坚决地指出,全党同志要永葆自我革命精神,增强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的政治自觉,决不能滋生已经严到位的厌倦情绪。此次专题研讨班上,习近平再次面向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强调,不论谁在党纪国法上出问题,党纪国法决不饶恕。

    为什么中国共产党敢于自我革命?因为“党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没有任何自己特殊的利益,从来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团、任何权势团体、任何特权阶层的利益”。坦坦荡荡,大公无私,才有自我革命的动力和勇气,这也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

    2022-01-13
  • 传承优良作风 奋进复兴征程 ——2021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推进作风建设纪实

    “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任何时候都不能松懈。要坚持自我革命,以钉钉子精神贯彻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整治‘四风’、落实为基层减负各项规定,完善长效机制。”

    2021年岁末,北京中南海,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专题民主生活会。

    一如既往,会议再次聚焦作风建设,审议了《关于2021年中央政治局贯彻执行中央八项规定情况的报告》和《关于2021年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工作情况的报告》。

    习近平总书记主持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对中央政治局的同志要继续努力,为全党带好头、作示范提出要求,对推进作风建设不松劲、不停步、再出发作出指示。

    2021年是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中国共产党迎来百年华诞,“十四五”开局,“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

    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担当历史使命,掌握历史主动,持之以恒推进作风建设,坚持不懈推进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贯彻落实,团结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意气风发踏上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赶考之路。

    以史为鉴,从百年党史传承优良传统

    百年奋斗,书写恢宏史诗;壮阔征程,砥砺过硬作风。

    “要深入开展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教育,完善作风建设长效机制,把好传统带进新征程,将好作风弘扬在新时代。”

    2021年1月,在十九届中央纪委五次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为新阶段推进党的作风建设定下基调、指明方向。

    走过百年非凡历程,中国共产党始终把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贯穿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全过程,始终将其作为激励我们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宝贵精神财富。

    立足历史崭新起点,在全党集中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走进历史深处,重温党的初心使命,引领全党全社会传承发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

    ——瞻仰红色革命旧址,重温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

    2021年9月13日,正在陕西榆林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杨家沟革命旧址。70多年前,毛泽东同志在这里给共产党人定下了“不做寿”的规矩:“就是全国解放了,党内也不可搞祝寿活动。”

    听闻讲解,习近平总书记对照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给共产党人定下的“不做寿”“不送礼”等六条规定,一条条盘点情况:“现在看来,‘不做寿’可以做到;‘少敬酒’,可以做到,咱们现在少饮酒了;‘不以人名作地名’,这点也能做到。”

    抚今追昔,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继承发扬革命传统和优良作风,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最高位置,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带头学习党史,引导全党坚持光荣革命传统。

    2021年“七一”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带领中央政治局同志参观北大红楼、丰泽园毛泽东同志故居,采取参观和讨论相结合的形式,带头开展党史学习教育。

    “国家强盛、民族复兴需要物质文明的积累,更需要精神文明的升华”,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决不能丢掉革命加拼命的精神,决不能丢掉谦虚谨慎、戒骄戒躁、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传统,决不能丢掉不畏强敌、不惧风险、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勇气。

    通过亲身示范和现场教学,习近平总书记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始终坚持光荣革命传统,以昂扬的精神状态做好党和国家各项工作。

    ——参观主题展览,强调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

    2021年6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等党和国家领导同志来到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参观“‘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感悟党的百年奋斗之路。

    在中央八项规定展板前,习近平总书记停下脚步:“现在这里面的8条,精简会议活动、改进警卫工作、改进新闻报道、厉行勤俭节约,做得都不错,还是要反复讲、反复抓……”

    “八项规定要一以贯之。”总书记坚定地说。

    2021年11月,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胜利召开。全会重点研究了全面总结党的百年奋斗的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问题,审议通过了党的第三个历史决议——《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

    “中央八项规定”写入决议,作为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的成就和经验,镜鉴现实,指引未来。

    从历史中收获启迪,从历史中把握未来。

    当前,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号角已经吹响,我们正面对着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交织的严峻形势,面对着开启新征程的繁重任务,迫切需要严实的作风锤炼党性、砥砺奋斗。

    “风险越大、挑战越多、任务越重,越要加强党的作风建设,以好的作风振奋精神、激发斗志、树立形象、赢得民心。”习近平总书记话语坚定。

    2021年3月1日,一堂主题聚焦在发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上的“党课”在党的最高学府开班。

    面向在场的广大中青年干部,习近平总书记语重心长:“不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都是激励我们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宝贵精神财富。年轻干部是党和国家事业接班人,必须立志做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的忠实传人”。

    踏上新的征程,发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恪守为民之责、激发奋斗之姿,广大党员、干部必将在“开新局”“书新篇”的历史节点上建功立业。

    以上率下,彰显共产党人鲜明政治本色

    北京冬奥会即将开幕。

    2021年、2022年连续两个新年首次国内考察,习近平总书记都冒着严寒赴实地了解冬奥会、冬残奥会筹办备赛情况,彰显对冬奥会筹备工作的高度重视。

    习近平总书记始终要求把廉洁办奥理念贯穿筹办工作全过程。

    对此,他特别强调:“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严格预算管理,控制办奥成本,勤俭节约、杜绝腐败,让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像冰雪一样纯洁干净。”

    勤俭廉洁,在任何时候都至关重要。习近平总书记以强烈的使命担当一以贯之推进作风建设。

    一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会、中央纪委全会等会议上和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发表重要讲话,对作风建设提出明确要求;主持召开的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中央政治局会议,分别有20个、9个议题涉及作风建设;针对党风廉政建设、为群众办实事、反对形式主义、制止餐饮浪费、违建别墅整治等作出60多次重要批示,为持之以恒加强作风建设指明了方向。

    行动是无声的命令,身教是执行的榜样。

    习近平总书记带头发扬党的优良作风,带头贯彻执行中央八项规定,推动作风建设永不止步。

    这是夙夜在公的勤勉奋进——

    2021年5月,河南南阳;同年9月,陕西榆林。习近平总书记两次在考察途中临时下车,深入田间察看农作物长势;

    在山东东营胜利油田,为实地了解新技术在实践中的应用情况,总书记沿着铁梯登上10多米高的钻井平台,察看设备运行情况;

    来到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总书记走进田里,弯下腰来摘了一个豆荚,剥出一粒大豆,放在口中细细咀嚼:“豆子长得很好”;

    …………

    一年来,习近平总书记不顾劳顿、跋履山川,考察足迹遍及大江南北、内陆边疆,问民生、察实情、作部署。

    这是人民至上的深厚情怀——

    在贵州黔西县化屋村点赞苗绣一针一线“何其精彩”;在福建沙县俞邦村细致了解沙县小吃现状和前景;在广西全州毛竹山村叮嘱农业技术人员把贡献写在大地上……

    看得细,问得也很细。习近平总书记每到一个地方都要同困难群众、企业职工、基层干部等一起算收入、聊变化、谋发展。

    这是大国领袖的崇高风范——

    主持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30周年纪念峰会、出席中非合作论坛第八届部长级会议开幕式、出席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领导人峰会……

    这一年,习近平总书记密集开展“云外交”,以多种形式出席120余场重要外交活动,以连轴转的“无我”工作状态,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彰显大国领袖的使命担当。

    李克强、栗战书、汪洋、王沪宁、赵乐际、韩正同志和中央政治局其他同志从自己做起,从主管地方、分管领域和部门抓起,高标准、严要求贯彻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

    在改进调查研究方面,在京中央政治局委员赴地方考察调研共228次600天,人均13次35天。调研中坚持轻车简从、务实节俭。

    在精简会议活动方面,对全国性会议严格把关。大量会议活动以电视电话形式召开,使更多基层干部有机会“听原声、见真人”,党中央决策部署原汁原味直达基层、直抵一线。

    在精简文件简报方面,出台《中央文件制定工作规定》,确立文件制定立项制度,严把发文关口,严控发文总量和规格。除党中央统一安排外,中央政治局同志个人没有公开出版著作、讲话单行本,以及发贺信、贺电、题词、题字、作序等情况。

    在规范出访活动方面,按照严防疫情境外输入、确保人员安全的要求,党和国家领导人外交活动以视频、电话“云外交”方式为主。出访活动严控团组规模、节约经费开支,切实做到“勤俭办外交”。

    在改进新闻报道方面,继续在篇幅字数、版面安排、时段时长等方面严格把关,重点更突出、篇幅更精简、文风更清新。

    在改进警卫工作方面,减少管制不封路、缩小警戒范围不清场不闭馆,最大限度减少扰民,确保安全效果、政治效果、社会效果有机统一。

    在厉行勤俭节约方面,中央政治局同志修身修己、廉洁齐家,严格执行办公用房、住房、用车等工作生活待遇规定。

    从宏大处着眼,于细微处落笔。中央政治局同志牢牢把握“国之大者”,将作风建设融入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以良好作风推动党中央决策部署贯彻落实,为各项工作开好局、起好步提供坚强作风保障。

    久久为功,凝聚一往无前奋进力量

    2021年12月27日,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对10起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典型问题进行公开通报。在元旦、春节到来之际,释放出将作风建设进行到底的鲜明信号。

    关键节点、紧盯不放,久久为功、善作善成。

    “要坚持全面从严、一严到底,对群众反映强烈的公款吃喝、餐饮浪费等歪风陋习露头就打、反复敲打。”在2021年1月召开的十九届中央纪委五次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

    一年来,各地区各部门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大力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忠实践行初心使命,不断巩固拓展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成果,推动作风建设取得更加扎实的成效,推动党风政风、社风民风持续向善向好。

    ——从百年党史中汲取作风建设的智慧和力量。

    各地区各部门把党史学习教育作为贯穿全年的重大政治任务,坚持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大力开展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强化宗旨意识和为民情怀。

    始终把做到“两个维护”作为首要任务,持续深化政治机关建设,提高党员干部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以党的政治建设统领作风建设向纵深推进。

    2021年6月1日,《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对“一把手”和领导班子监督的意见》公开发布。作为我们党针对“一把手”和领导班子监督制定的首个专门文件,意见突出对“关键少数”的监督,要求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廉洁治家,自觉反对特权思想、特权现象,始终保持共产党人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以制度规范加强对“一把手”的监督。

    ——以“严”的主基调持续纠“四风”、树新风。

    “全国共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11024起,批评教育帮助和处理16483人。”2021年12月28日,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公布2021年11月全国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情况月报数据。这已经是中央纪委国家监委连续公布月报数据的第九十九个月。

    持之以恒、一抓到底,扭住问题不松手。

    从把坚决制止餐饮浪费作为作风建设重要内容,到规范领导干部配偶、子女及其配偶经商办企业行为,再到把家教家风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结合起来……

    一年来,各地区各部门深化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坚决查处不担当不作为、推诿扯皮敷衍塞责、摆官威耍特权等问题,督促领导干部带头践行新风正气。

    2021年1月至11月,全国共查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4.4万起;查处享乐主义、奢靡之风问题4.7万起。

    ——以解决群众身边问题转作风改作风。

    运用智能化手段解决老人“照护难”问题、创新监管模式守护群众“舌尖上”和“脚底下”的安全、推动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应救尽救”……

    一年来,各地区各部门扎实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着力整治群众身边腐败、作风问题。

    聚焦涉黑涉恶、违规乱收费、侵占克扣民生资金等群众“最怨最恨”问题,各地区各部门把民心所向作为努力方向,围绕群众反映强烈、侵害群众利益的民生痛点问题开展集中整治。2021年1月至11月,全国共查处群众身边腐败和作风问题13.7万起。

    ——以过硬作风保障重点工作顺利推进。

    在换届选举中狠刹收送礼品礼金等歪风邪气,在疫情防控和抗灾抢险中接受能力检验,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锻造扎实作风……

    各地区各部门将作风攻坚与重点工作攻坚结合起来,砥砺狠抓落实、实干苦干的意志作风,在大战大考中检验、锤炼作风。

    赶考永远在路上,从严治党也永远在路上。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党坚定历史自信,不忘初心使命,驰而不息将作风建设引向深入,定能以优良作风凝聚起14亿多人民团结一心的磅礴力量,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昂扬奋进。

    2022-01-13

  • 首 页  上一页   246 247 248 249 250 251 252 253 254 255  下一页    尾 页  

    版权声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5 8629 6259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1696号 蒙ICP备160010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