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多省份倡议春节“非必要不离开”,这地补贴1000元

    中新经纬1月10日电(张澍楠)告别元旦,春节的脚步越来越近。这个春节究竟能不能回家?返乡又要满足哪些条件?


    “车票不急着买”






    提起春节,老家贵州、在北京工作的“90后”小邓说:“本想2020年国庆回家,但想到春节假期回去能跟父母一起过年,结果疫情影响,2021年春节家也没回去,我就留在了北京。”

    小邓告诉中新经纬,今年春节回家的火车票还没有安排上。“先不急着买吧,变数太大,如果没票,就考虑让父母来北京过年了。”小邓说道。

    中新经纬注意到,目前已有天津、沈阳、辽宁、北京、上海、内蒙古自治区等多地强调“非必要不离开”,或鼓励“就地过年”。

    据微信号“天津发布”1月8日深夜消息,天津市津南区发现新冠病毒感染者,为进一步精准科学实施疫情防控,保障群众生命健康和社会安全秩序,天津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发布2022年1号通告。其中要求,非必要不离津。广大市民群众非必要不离津。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等带头落实非必要不离津要求。

    此前,天津已经提出,天津市发生本土疫情期间,严格落实涉疫区域人员“非必要不离津”。在此基础上,大力倡导非涉疫区域人员“非必要不离津”,自愿在津过年。

    1月2日,沈阳市疾控中心发布提醒,根据目前总体疫情防控形势,“双节”期间非必要不离沈,非必要不要前往报告新冠肺炎本土确诊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地区。

    辽宁省疾控中心也提到,非必要不离辽,非必要不前往报告新冠肺炎本土确诊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地区。

    北京市疾控中心表示,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举办在即,鉴于国内外疫情现状,坚持非必须不出境,倡导市民在京过年,非必要不出京,但不搞“一刀切”,鼓励春运期间错峰、避峰返乡、返岗、返校,让留京、离京的市民都能安心过好年。

    上海明确,除返乡探亲、必要公务等以外,非必要不离沪、非必要不出境,鼓励在沪过节,尽量减少人员流动。出行时,做好个人防护、手部消毒等,开展每日自主健康监测。

    2021年12月31日,内蒙古自治区提出,鼓励公众就地过年,全区党员领导干部、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等工作人员带头落实在当地过年。执行时间为印发之日起到2022年3月15日。

    这地补贴1000元

    目前,已有部分地区发文或提出倡议送惠民福利,真金白银补偿春节不回家的“打工人”。

    宁波市提出,鼓励春节期间生产的企业采取发放“留岗红包”、保障住宿、改善就餐环境等措施,提高留甬员工春节期间坚守岗位积极性。对2022年1月26日至2月10日期间在宁波市规上工业企业、限上服务业企业(不含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和重大项目施工企业一线生产岗位工作,且2021年12月在甬缴纳社会保险的非宁波市户籍员工给予专项补贴,补贴标准为每人每天100元,每人最高不超过500元。

    同时,鼓励返乡员工尽早返岗。2022年2月1日至2月28日,对自行到宁波市企业(不含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返岗就业的市外员工(含春节期间坚守岗位的留甬员工调休返岗),符合条件的给予返岗交通补贴,补贴标准为市外省内100元/人、华东地区300元/人、华东地区以外500元/人。

    绍兴市上虞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指挥部发出通知,支持员工留虞过年。对区内规上工业企业、限上服务业企业(不含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农业龙头企业、规上建筑业企业中在2022年1月26日至2022年2月10日期间留虞的市外员工(以社保缴纳为准)给予每人1000元补贴。有效期至2022年3月底(上级文件若有执行期限的,按上级文件执行)。

    北京市则提及,做好在京过节服务保障,让防疫更好体现城市温度。加强生活必需品市场监测,确保价格稳定、供应充足。扩大公共文化供给,加大冬奥相关节目投放,丰富市民节日文化生活。保持节日期间疫苗接种服务不断档。做好留京师生、务工人员等留京群体生活服务和人文关怀。

    多地要求持核酸阴性证明

    关于春节能否回家过年的问题,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认为,没有封控的地区,即低风险地区,市民可以在做好防控的前提下,有条件地回家过年,不需要完全停摆。

    国家卫生健康委疫情应对处置工作领导小组专家组组长梁万年也表示,春节是否就地过年,要基于风险研判,全国不能“一刀切”。

    中新经纬注意到,各地对于返乡的政策要求也不尽相同。

    例如,湖南省提出,有本土病例(含无症状感染者)报告省份的来(返)湘旅客需持48小时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入湘,抵湘后24时之内再进行一次核酸检测,并自我健康监测14天。2022年3月15日前,没有本土病例(无症状感染者)报告省份的来(返)湘旅客也需持48小时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入湘。

    天津要求,2022年1月1日至3月15日,天津市实施全部外地来返津人员查验48小时内核酸阴性证明制度。全部进津通道(含交通场站)开展公示告知及核酸查验工作,选定独立区域设置临时核酸采样点及采样等候区,采样后登记离开。

    内蒙古自治区明确,严格落实从国内中、高风险地区进入内蒙古自治区人员的排查管控措施,从高风险地区所在旗县(市、区)来(返)人员一律实施“14天集中隔离+5次核酸检测”的管控措施,对从国内中风险地区所在旗县(市、区)来(返)的人员,一律实施“14天居家隔离+5次核酸检测”的管控措施。执行时间为印发之日起到2022年3月15日。

    此外,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区、河南南阳市、河南三门峡日前明确,来(返)人员须持有48小时核酸阴性证明。淮阳区还表示,无核酸检测阴性证明者,一律不得在淮阳境内下高速。

    2022-01-10
  • 我希望,2022年“打开方式”是这样的……

    2022年,一个充满希望的年份。通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的赶考路上,各行各业的人们有哪些心声诉求、目标期盼,又将以怎样的精神面貌奋力前行?我们特邀老中青三代人的代表讲述过去一年的奋斗故事,面向新年畅谈心愿、抒发志向,并请专家前瞻2022年的民生要点难点着力点,为实现更加美好的生活出谋划策。


    老年感怀:壮心犹在,为霞满天

    希望多些时间陪着村里娃

    讲述人:安徽和县乌江镇卜陈学校退休教师叶连平

    2021年,我当选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这些年捧回来不少奖章奖状,数这个奖的分量最重,也最让我激动。以前有人问过我有啥心愿,我说,那就是“走”的那天,党组织能认为我是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哪里想到,还能得到“优秀”这么高的荣誉呢。

    得这个奖,国家给发了笔奖金,我全部放进了“叶连平奖学基金”里。这已经是惯例了。2019年,我先后获得“最美奋斗者”和第七届全国道德模范称号。春节时,领导来看望我,带来11万元奖金。红红的纸包里那么厚厚一沓,我是一夜没睡着呀。第二天,我就把奖金送到了镇政府,他们说不能收。怎么办呢?我把其中10万元放进奖学金;剩下1万,我又自掏1万,拜托学生居平树校长捐出去用于抗疫。我的心这才舒坦了。

    现在,奖学金已经发到第十届了,我们拿出5万多元表彰了品学兼优的学生。

    我用不了那么多钱,我最需要的是时间,好陪着这些村里娃长大。我马上94岁了,还在给孩子们讲课。我这一生,亲眼看到了我们党是怎么带着老百姓一路奋斗、换来今天这好日子的。我常把这些故事讲给孩子们听。2021年3月,我还带着55名学生到江苏淮安参观周恩来故居和纪念馆,让他们更直观地感受老一辈革命家的卓越贡献。看到孩子们对党的热爱更深了,我心里别提有多高兴。

    做一名教师,任重道远。不论是教科学文化知识,还是帮学生树立爱党爱国情怀,都不是三天两夜就能成的事。只有我们坚持下去,孩子们才能成才。

    两个多月前,我出门上课时不小心跌了一跤,右胳膊受伤了。居校长让我在家歇歇。这哪行?我是“战斗员”,伤了右手,还有左手啊,就算手都不行了,还有嘴巴可以讲课。教孩子是我的职责,我要把能做到的尽力做好。

    要说新年有啥愿望,我曾开玩笑说:再活个20年。现在看来,是得保护好身体,因为我要把开办了21年的叶连平留守儿童之家继续办下去。

    把战友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

    讲述人:山西晋中市原红军荣军休养院党总支书记、院长高晋文

    2021年7月1日,是过去一年里我最难忘的日子。那天,我早早地让孩子们打开电视,为的就是亲眼见证党百岁生日这一激动人心的时刻。由于身体原因,我没能到现场观看,但家人们、单位的同事们都陪在我身边,让这个遗憾小了很多。

    看着天安门广场上迎风飘扬的100面红旗,我不禁回想起自己入党时的样子。那是淮海战役发起总攻的前夜,在驻地小张庄的炮兵连指挥所里,在连里党员代表、战士代表的见证下,我举起右拳,一字一句,许下了一名共产党员的誓言。

    就在党的百年华诞前夕,我荣获了“全国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看着亮闪闪的奖章,心里既激动,又沉甸甸的。我这一生,参加过大大小小的战斗近百次。我从血流成河的战场上拼杀了出来,从战友倒下的阵地上拼杀了出来,但我总是想起牺牲的战友们,他们才是真英雄。

    离开部队后,带着对牺牲战友的牵挂和怀念,我来到晋中市红军荣军休养院工作,尽自己所能照顾伤残军人和家属们。在假肢厂,我为伤残军人弥补缺憾;在棉织厂,安置军人家属就业;为荣军休养院搬迁,记不清省内省外跑了多少趟……

    1989年离休后,属于自己的时间多了,我就想着把战友们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平时我看电视、读报纸、记笔记,就是为了不落伍,能讲好我们党的故事。在学校、厂矿、机关、事业单位、街道、社区,我做过的革命传统教育报告有400多场了。

    2021年,对于我这个有73年党龄的老战士来说,有太多难忘的瞬间。我总觉得自己做得太少,国家给的荣誉太多。2022年,我会继续走在传承红色基因的路上。只要身体允许,我就会一直讲下去,让党的革命精神发扬光大、红色文化代代相传。

    中年心声:中流击水,奋楫前行

    愿民间艺术如山花烂漫

    讲述人: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潘鲁生

    此时此刻,在国家博物馆和文艺界同仁支持下,我的跨年展览“到民间去——潘鲁生民艺展”正在国家博物馆举办,这也是继“记住乡愁——山东民艺展”之后,民间艺术再一次在国家博物馆展出。

    过去40年,我和同仁们走乡村、访农户,收集整理民间工艺;如今,这些点点滴滴的民间生活记忆、生活智慧、生活艺术正以民艺专题展览、民间文学大系和民间工艺集成等方式丰富着群众的文化生活,真是让人振奋、鼓舞。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深深感到,全社会的文化自信更坚定了。汉服走进生活、博物馆文创热、传统手艺受追捧,都体现了人们对历史文化、特色工艺的关注;年轻一代更讲求文化的个性和圈层的认同、国货国风国潮兴起,都为民间文艺传承传播、创新发展提供了新契机。

    2021年,许多年轻人喜欢的国漫形象和国货产品跨界联合,形成了一系列热销产品。这些时尚化、潮流化、创意化的产品,离不开对民族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和精彩转化。在艺术创作与设计中,我们要汲取运用传统民艺的精神风范,为它们点亮美好生活找到更多、更好的方式。

    新年的大幕已徐徐拉开。让人欣慰的是,观展的人群里有老人,有青年,还有孩子,他们驻足细看那些散发着岁月光芒的乡土物件,询问物品背后的生活历史和民俗文化。我想,文化艺术不就该是这样可感可知吗?让我们知道从何处来、向何处去,让我们有文化根基、有创作源泉、有情感牵挂、有前进方向。

    新的一年,希望我们正在推进的《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出版工程编纂出版新的卷篇,希望《中国民间工艺集成》进展顺利,希望我们的民艺如遍野山花,欣欣向荣。

    给百姓提供高水平医疗服务

    讲述人:山东援疆干部人才、新疆喀什疏勒县塔孜洪乡卫生院院长许多良

    2021年9月,我接到第十期山东援疆干部人才中期轮换的通知,背上行囊,揣着援疆梦,来到了万里之外的喀什。

    转眼间,我们已经来到塔孜洪乡卫生院三个多月了。看着卫生院三天一个小变化、五天一个大进步,患者就医条件和医疗保障水平都在提高,我心里暖暖的。

    过去一年,山东援疆投入力度更大了,组织医疗队伍向乡镇卫生院延伸,让优质医疗资源覆盖乡村。我们既改善硬件,又升级软件。比如,投入资金对医院住院综合楼、特检楼、体检中心进行了彻底改造,投资180多万元引进智慧医疗系统,在新疆率先实现了村村配备心电监测终端、开展远程诊断……

    医院要发展,学科建设是关键。借山东援疆资金向基层延伸的东风,我们建起了当地群众迫切需要的口腔、腰腿疼、哮喘病等专业科室,强化医院学科建设。全疆第一批建立EICU(急诊重症监护室)的基层卫生院、全疆第一批引进远程心电诊断系统的基层卫生院、南疆第一批引进国内最先进智慧化预防接种门诊系统的基层卫生院……一个个“第一”,让百姓足不出乡就能享受到高水平医疗服务。

    一年半的援疆时间看似不短,但要做点实事,时间却并不宽裕。我们援疆团队制定了卫生院发展规划,决心尽快落实。

    冬天的塔孜洪乡和谐安宁,整洁的卫生院大厅里,援疆队员都在忙碌。看到百姓们痊愈后的笑容,我心里暖洋洋的。新的一年,希望能给更多百姓服务好,并为当地培养大批医疗人才,留下一支“永久牌”医疗队,让鲁疆情谊更加持久绵长。

    青年誓言:矢志奋斗,点亮青春

    逆行而上,为了国家更好前行

    讲述人:江苏南通市崇川区天生港消防救援站站长助理刘武泉

    2021年7月,郑州突降暴雨,江苏省消防救援总队接到增援命令后,迅速调集力量,千里驰援。我作为南通市消防救援支队的一名消防员,随队出征。在汛区奋战的12个日夜里,我们誓死保卫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其间,我们共完成5个居民小区、7个急需排水区域的应急排涝任务,共营救和疏散转移被困人员250余人,抢救物资5批次,践行了“对党忠诚、纪律严明、赴汤蹈火、竭诚为民”的使命担当。

    刀山敢上、火海敢闯,召之即来、战之必胜是我们消防人始终不变的信条。我16岁参军、19岁入党,已记不清在训练场上双手掉了几层茧、两腿负了多少伤。我们之所以拼命训练,学不精的加强练、弄不通的潜心研,就是为了在火场上“逆行”时信心十足,给百姓加倍的安全感。

    我们消防救援站是“全国学雷锋活动示范点”。2021年,我们开展了“平安老镇”行动,为孤寡老人安装独立式烟感报警器、配备带有SOS紧急呼叫功能的爱心手机;联合7家学雷锋标兵单位,成立了“学雷锋”党建联盟,用心用情开展志愿服务。

    新的一年里,我们会在紧急情况面前随时报到、勇敢逆行,只为守护人民幸福安康、国家繁荣富强。

    用科研温暖美好生活

    讲述人:2021年全国“最美大学生”、华东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2016级博士研究生周杰

    2021年,我完成博士学业,收获了“全国最美大学生”“上海市年度人物”等荣誉。对我来说,这是认可和肯定,更是激励与鞭策。

    2016年,我只身来到上海开始人工智能方向的探索。5年多来,在无数次实验失败、论文被拒后,我从一个科研“小白”变成了别人眼中的“大神”。毕业后,我选择了复旦大学从事博士后工作,继续在自己的领域深耕。

    评上“全国最美大学生”后,姐姐对我说,爸爸把我的获奖视频看了三遍。听到这话,我既开心又难过。这么多年在外读书,父母对我的思念都藏在心里。我生在农村长在农村,读大学以来,每次返乡,总会看到一些孤寡老人、留守儿童坐在门口等待亲人归来;每次回校,自己的亲人也会在列车前依依不舍地目送。这些画面始终在我脑海中挥之不去,我特别想用所学为村里的老人们做点事。渐渐地,我有了为老年人研发一台陪伴式聊天机器人的想法。这个想法得到了我的导师贺樑教授的肯定。我们师徒二人经常围绕机器人情感分析技术难点与空巢老人情感需求研讨交流,我也在探索的路上越走越坚定。

    2022年,我准备好了。我会努力攻克“卡脖子”难题,通过人工智能算法赋予机器人情感,让机器人不再是冰冷的铁疙瘩,而是带着温度更好地服务与陪伴,让老人们随时随地得到慰藉与快乐,让我们的社会充满温暖。

    2022-01-10
  • 《习近平关于坚持和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论述摘编》出版发行

    新华社北京1月9日电由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监察委员会、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编辑的《习近平关于坚持和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论述摘编》一书,近日由中央文献出版社、中国方正出版社出版,在全国发行。

    勇于自我革命是我们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党要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就要不断推进自我革命。监督在管党治党、治国理政中居于重要地位,我们党全面领导、长期执政,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对权力的监督。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前所未有的勇气和定力全面从严治党,打了一套自我革命的“组合拳”。党领导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推动设立国家监察委员会和地方各级监察委员会,构建巡视巡察上下联动格局,构建以党内监督为主导、各类监督贯通协调的机制,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构建起一套行之有效的权力监督制度,形成了一整套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制度规范体系,探索出一条长期执政条件下解决自身问题、跳出历史周期率的成功道路。习近平同志围绕坚持和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发表的一系列重要论述,立意高远,内涵丰富,思想深刻,对于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确保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幸福,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论述摘编》分10个专题,共计371段论述,摘自习近平同志2012年11月15日至2021年11月11日期间的报告、讲话、说明、指示等130多篇重要文献。其中部分论述是第一次公开发表。

    2022-01-10
  • 能源的饭碗必须端在自己手里

    (一)“当年我们是贫油国。新中国成立之初,搞石油大会战,对当时我们国家在层层封锁下实现自力更生、搞工业化建设起到了重要作用。咱们石油战线居功至伟、功不可没!”2021年10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调研胜利油田时强调:“石油能源建设对我们国家意义重大,中国作为制造业大国,要发展实体经济,能源的饭碗必须端在自己手里。”


    能源是工业的粮食、国民经济的命脉。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能够创造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离不开能源事业不断发展提供的重要支撑。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在总结新时代经济建设的伟大成就时指出“保障粮食安全、能源资源安全、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在总结新时代维护国家安全的伟大成就时强调“统筹发展和安全”,指出“把安全发展贯穿国家发展各领域全过程”。不久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确保能源供应”“要深入推动能源革命,加快建设能源强国”。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上开拓奋进,确保能源安全至关重要。

    善弈者谋势,善谋者致远。“对我们这样一个大国来说,保障好初级产品供给是一个重大的战略性问题。”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能源安全,最近又多次谈到这个问题。在主持召开深入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强调:“要推进能源革命,稳定能源保供。”在出席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六次峰会时强调,中国将“持续推进能源、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推动绿色低碳技术研发应用,支持有条件的地方、行业、企业率先达峰,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推动能源转型的努力作出积极贡献”。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多次对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作出部署安排。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要“保障能源和战略性矿产资源安全”。“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围绕“构建现代能源体系”“提升重要功能性区域的保障能力”“实施能源资源安全战略”等作出了一系列重要部署。《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明确提出,以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和经济发展为底线,推动能源低碳转型平稳过渡,稳妥有序、循序渐进推进碳达峰行动,确保安全降碳。

    “能源的饭碗必须端在自己手里”,这是对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着眼现实的深刻洞察,更是面向未来的深刻昭示。

    (二)能源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基础和动力,关系人类生存和发展,攸关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对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增进人民福祉至为关键。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高度,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发展安全两件大事,提出了“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围绕推动能源消费革命、能源供给革命、能源技术革命、能源体制革命,全方位加强国际合作,实现开放条件下能源安全,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观点新要求:

    ——“能源安全是关系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性、战略性问题,对国家繁荣发展、人民生活改善、社会长治久安至关重要。”

    ——“能源低碳发展关乎人类未来。中国高度重视能源低碳发展,积极推进能源消费、供给、技术、体制革命。”

    ——“面对能源供需格局新变化、国际能源发展新趋势,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必须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是长期战略,必须从当前做起,加快实施重点任务和重大举措。”

    ——“坚决控制能源消费总量,有效落实节能优先方针,把节能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坚定调整产业结构,高度重视城镇化节能,树立勤俭节约的消费观,加快形成能源节约型社会。”

    ——“立足国内多元供应保安全,大力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着力发展非煤能源,形成煤、油、气、核、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多轮驱动的能源供应体系,同步加强能源输配网络和储备设施建设。”

    ——“煤炭作为我国主体能源,要按照绿色低碳的发展方向,对标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任务,立足国情、控制总量、兜住底线,有序减量替代,推进煤炭消费转型升级。”

    ——“对于我们石油能源产业来说,下一步就是要把技术搞上去,不断提高生产能力、降低成本,同时按照绿色低碳转型的方向,实现节能降碳的目标。”

    ——“立足我国国情,紧跟国际能源技术革命新趋势,以绿色低碳为方向,分类推动技术创新、产业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并同其他领域高新技术紧密结合,把能源技术及其关联产业培育成带动我国产业升级的新增长点。”

    ——“要把现代能源经济这篇文章做好,紧跟世界能源技术革命新趋势,延长产业链条,提高能源资源综合利用效率。”

    ——“要集中资源攻克关键核心技术,加快清洁高效开发利用,提升能源供给质量、利用效率和减碳水平。”

    ——“坚定不移推进改革,还原能源商品属性,构建有效竞争的市场结构和市场体系,形成主要由市场决定能源价格的机制,转变政府对能源的监管方式,建立健全能源法治体系。”

    ——“在主要立足国内的前提条件下,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所涉及的各个方面加强国际合作,有效利用国际资源。”

    ——“能源合作是共建‘一带一路’的重点领域。我们愿同各国在共建‘一带一路’框架内加强能源领域合作,为推动共同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共同促进全球能源可持续发展,维护全球能源安全。”

    ——“坚持战略协作,推动全球能源治理体系协调发展。要推动建设更加公平公正、均衡普惠、开放共享的全球能源治理体系,为全球能源治理贡献更多方案。”

    …………

    这些新理念新观点新要求,彰显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卓越能力,体现了对新的时代条件下保障我国能源安全的深邃思考,展现了维护国家安全发展的坚定意志,为新时代中国能源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们坚定不移推进能源革命,全面推进能源消费方式变革、建设多元清洁的能源供应体系、发挥科技创新第一动力作用、全面深化能源体制改革释放市场活力、全方位加强能源国际合作、以更大力度深入推进能源低碳转型,能源生产和利用方式发生重大变革,能源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能源事业在高质量发展道路上迈出了新步伐。

    能源消费体现清洁低碳。数据的今昔对比,蕴含着深层次的变化。党的十八大以来,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累计降低24.4%,相当于减少能源消费约12亿吨标准煤,以能源消费年均2.7%的增长支撑了国民经济年均6.4%的增长,能源利用效率不断提升;2020年,煤炭消费比重下降至56.8%,清洁能源消费比重提升至24.3%,能源消费结构向清洁低碳加快转变;截至2021年9月,我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678万辆,呈持续高速增长趋势。随着能源消费强度和总量双控制度的建立实施,随着节能指标纳入生态文明、绿色发展等绩效评价体系,不合理能源消费受到抑制,能源与生态环境友好性明显改善,能源节约型社会加快形成,能源消费结构更加优化,绿色成为亮色、清洁成为亮点。

    能源供给提升能力和质量。“十三五”期间,我国能源自主保障能力始终保持在80%以上,供需关系持续向好;截至2021年10月底,我国可再生能源发电累计装机容量突破10亿千瓦大关,比2015年底实现翻番,其中水电、风电、太阳能发电和生物质发电装机规模均持续保持世界第一;到2020年底,清洁能源发电装机规模增长到10.83亿千瓦,首次超过煤电装机容量。在世界银行组织的全球优化营商环境评价中,我国“获得电力”指标排名从2017年的第九十八位提升至2019年的第十二位。从稳定能源保供,到提升供给质量;从实现化石能源高效开发利用,到优先发展非化石能源,确立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鲜明导向,深化能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煤、油、气、电、核、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多轮驱动的能源生产体系基本形成,能源输送能力显著提高,能源储备体系不断健全,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用能需求得到有效保障。

    能源技术激扬创新动力。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构建绿色能源技术创新体系,不断向能源技术创新要动力、要效益。建立完备的水电、核电、风电、太阳能发电等清洁能源装备制造产业链,成功研发制造全球最大单机容量100万千瓦水电机组,具备最大单机容量达10兆瓦的全系列风电机组制造能力,不断刷新光伏电池转换效率世界纪录;新一代核电、小型堆等多项核能利用技术取得明显突破,油气勘探开发技术能力持续提高,低渗原油及稠油高效开发、新一代复合化学驱等技术世界领先,页岩油气勘探开发技术和装备水平大幅提升,天然气水合物试采取得成功,一大批能源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正在蓬勃兴起……紧跟国际能源技术革命新趋势,能源领域科技创新实现从“跟跑、并跑”为主向“创新、主导”加速转变,技术进步已经成为推动能源发展动力变革的基本力量。

    能源体制释放发展活力。全面提升能源领域市场化水平,营商环境不断优化,市场活力明显增强,市场主体和人民群众办事创业更加便利。从能源领域“放管服”改革取得重大成效、取消下放72%的审批事项,到进一步放宽能源领域外资市场准入、投资主体更加多元;从深入推进发用电计划有序放开、交易机构独立规范运行、电力市场建设,到逐步构建起以中长期交易为“压舱石”、辅助服务市场为“稳定器”、现货试点为“试验田”的电力市场体系,我们深化重点能源领域和关键环节市场化改革,构建有效竞争的能源市场,正在打通能源发展快车道。协同推进能源改革和法治建设,覆盖战略、规划、政策、标准、监管、服务的能源治理机制基本形成,能源法律体系不断完善。

    国际合作彰显中国智慧。我国坚定支持多边主义,按照互利共赢原则开展双多边能源合作,着力拓展国际合作的空间。在国家和地区层面,先后与9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政府间能源合作机制;在国际组织层面,与30多个能源领域国际组织和多边机制建立合作关系,成立了中国—阿盟清洁能源培训中心、中国—非盟能源伙伴关系、中国—中东欧能源项目对话和合作中心、APEC可持续能源中心、中国—东盟清洁能源能力建设等5个区域合作平台;在具体合作层面,相继投运一批标志性重大项目,建成了中亚—俄罗斯、中东、非洲、美洲和亚太五大油气合作区……我国能源领域的国际合作不断取得新的突破,为实现开放条件下能源安全奠定坚实基础,为推动全球能源可持续发展,建设更加清洁、美丽的世界贡献了中国力量。

    “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不仅是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更体现为蓬勃的发展实践。中国坚定不移推进能源革命,让能源消费的清洁低碳转型更快,让能源供给的质量效益更高,让能源技术的创新动力更足,让能源体制的制度优势更大,让全方位国际合作的朋友圈、同心圆更广。我国能源事业的高质量发展,为我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三)回首一路走来的发展历程,我国能源事业发生了沧桑巨变,实现了从百废待兴到快速发展,真可谓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来之不易、难能可贵!

    新中国成立之初,煤炭占全国能源消费总量的90%以上,我国石油工业基础十分薄弱。1949年原油产量仅12万吨,国内消费的石油基本上依靠进口。1958年2月,党中央作出石油勘探战略东移的重大决策,广大石油、地质工作者满怀豪情从祖国四面八方来到广袤的松嫩平原,展开轰轰烈烈的石油大会战,终于在新中国成立10周年前夕发现了大庆油田,翻开了中国石油开发史上具有历史转折意义的一页。1961年,位于黄河入海口的胜利油田被发现,新中国又一场石油大会战在渤海之滨展开。

    为了甩掉“贫油国”的帽子,以铁人王进喜为代表的大庆石油工人,在当时极其困难的条件下,以“宁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冲天豪情,仅用3年多的时间就夺取了大会战的胜利。60多年来,几代大庆人艰苦创业、接力奋斗,在亘古荒原上建成我国最大的石油生产基地,大庆油田累计生产原油24.3亿吨,建成世界上最大的三次采油基地,自1976年攀上年产原油5000万吨高峰后,大庆连续27年保持5000万吨水平,至今仍保持稳产高产。60多年来,胜利油田共发现油气田81个,探明石油地质储量55.87亿吨,累计生产原油占我国同期陆上原油产量1/5。以石油工业为代表的中国能源事业的发展,创造了令世人瞩目的辉煌业绩,挺起了民族工业的脊梁,大长了中国人的志气!

    “惟其艰难,才更显勇毅;惟其笃行,才弥足珍贵。”从“一穷二白”到能源大国,从“以煤为主”向“清洁化、多元化”发展,能源供应从“普遍用不上”到“普遍有保障”再到“高品质、个性化”,我国能源事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发展历程,战胜了重重挑战,攻克了无数难题,凝结着几代能源战线工作者的艰辛努力、艰苦奋斗。可以说,能源事业的成长和辉煌,见证了人民共和国的成长和辉煌;能源事业的探索和成功,体现了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进行改革开放的探索和成功。

    从新中国成立以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逐步建成较为完备的能源工业体系;到改革开放以来,适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需要,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能源生产消费国和能源利用效率提升最快的国家;再到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推进能源消费方式变革,构建多元清洁的能源供应体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深化能源体制改革,持续推进能源领域国际合作,推动能源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我国能源事业的稳步发展,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也为维护世界能源安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促进世界经济增长作出了积极贡献。

    今天的中国,从大西北一望无际的光伏电板,到大草原矗立的“大风车”,再到来往穿梭的新能源汽车……我国能源清洁低碳转型呈现出蓬勃生机,能源领域的创新方兴未艾。我们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把清洁低碳作为能源发展的主导方向,正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为国家能源安全提供更加坚实的保障,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更为坚实的支撑。把能源的饭碗端在自己手里,推动能源清洁低碳转型、实现高质量发展,不仅能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筑牢能源基础,而且本身就是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新增长点,为经济增长不断注入强劲的新动能。

    (四)“察势者智,驭势者赢。”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时期,我国发展面临的国内外环境正发生深刻复杂变化。这对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推动能源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从国际形势看,世界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交织叠加,国际环境错综复杂,世界经济陷入低迷期,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面临重塑,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逆全球化、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思潮涌动,国际能源市场波动加大,全球能源治理体系深度调整。作为世界最大的能源消费国,如何有效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有力保障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始终是我国能源发展的首要问题。只有把能源的饭碗端在自己手里,充分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才能把握未来发展主动权,牢牢守住新发展格局的安全底线。同时,全球科技创新进入空前密集活跃的时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以清洁高效可持续为目标的能源技术加速发展将引发全球能源变革,能源发展呈现低碳化、电力化、智能化趋势,现代能源科技正在深刻影响国家发展和国际竞争。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的:“绿色低碳发展,这是潮流趋势,顺之者昌。”推动能源科技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已成为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赢得创新发展主动权、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大势所趋。

    从国内发展看,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正在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时代新阶段的发展必须贯彻新发展理念,必须是高质量发展”。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都需要保障能源安全、调整能源结构。特别是我国作为制造业大国,以制造业为代表的实体经济能不能实现由大到强的跨越,关系经济高质量发展全局。我国经济是靠实体经济起家的,也要靠实体经济走向未来。不论经济发展到什么时候,实体经济都是我国经济发展、在国际经济竞争中赢得主动的根基。要推动实体经济在自主创新的道路上坚定不移、再接再厉、更上层楼,就必须高质量保障实体经济对能源消费增长的刚性需求。我们必须抓住调整能源结构这个“牛鼻子”,大力提高能源供给质量水平,坚决不走发达国家走过的高耗能高碳排放老路,切实以较低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有效支撑高质量发展,以能源行业深刻变革支撑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助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从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看,随着绿色发展步伐的不断加快,发展清洁能源、降低碳排放已经成为国际社会的普遍共识。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着力解决资源环境约束突出问题、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庄严承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变革,绝不是轻轻松松就能实现的。我国承诺实现从碳达峰到碳中和的时间,远远短于发达国家所用时间,这意味着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将完成全球最高碳排放强度降幅,用全球历史上最短的时间实现从碳达峰到碳中和。这无疑需要我们付出艰苦卓绝的努力。实现这个目标,必须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为引领,以能源绿色低碳发展为关键,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道路,确保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能源行业规模体量大、关联作用强、影响范围广,能源活动碳排放占全国碳排放总量的比重高,能源发展一头连着物质文明建设、一头连着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必须跨越能源转型变革这个关口。

    当前,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推动能源高质量发展具有多方面优势和条件。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具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改革开放40多年来积累了雄厚物质基础,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能源领域关键技术跨越式发展,我国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规模稳居世界第一,新发展理念成为全社会共识,绿色发展成为自觉行动……这些都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推动能源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更加坚实的支撑,是我们端牢能源饭碗的信心和底气所在。

    事实证明,只要我们坚定信心、保持定力、发挥优势、攻坚克难,就一定能够把能源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一定能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坚实可靠的能源保障。

    (五)“志之所趋,无远弗届,穷山距海,不能限也。”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在把握规律的基础上实现变革创新,才能赢得优势、赢得主动、赢得未来。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必须从国家发展和安全的战略高度,审时度势,借势而为,找到顺应能源大势之道。”当前,全球能源供需版图深刻变革,我国能源转型变革任重道远。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深刻揭示了世界能源发展的大趋势大逻辑,揭示了新时代我国能源发展的特点规律和方向趋势,开辟了中国特色能源发展新道路。实践充分证明,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是保障能源安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治本之策;“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指明了保障我国能源安全、推动我国能源高质量发展的方向和路径。确保我国能源安全、推动能源高质量发展,必须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能源工作的一系列新理念新观点新要求,坚定不移贯彻落实能源安全新战略,坚持走中国特色能源发展新道路。

    顺应能源发展大势,推动能源在高质量发展上迈出坚实步伐,关键在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清洁低碳导向”“坚持创新核心地位”“坚持以改革促发展”“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要坚持系统观念,处理好发展和减排、降碳和安全、整体和局部、短期和中长期、立和破、政府和市场、国内和国际等多方面多维度关系,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空间格局,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道路;要强化底线思维,坚持先立后破,处理好减污降碳和能源安全、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粮食安全和群众正常生活的关系,有效应对绿色低碳转型过程中可能伴生的经济、金融、社会风险,确保安全降碳;要坚持问题导向,拿出更大勇气、更多举措破除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切实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

    更好端牢能源的饭碗,必须统筹能源发展和安全,牢牢守住能源安全底线。应该认识到,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安全的保障。保障能源安全是能源发展的首要任务,统筹能源发展和安全,就要完善能源产供储销体系,保持国内能源供需动态平衡,增强能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系统化保障能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利用‘两个市场’,但必须有一个安全线,超过了以后就要亮红灯。”要增强国内资源生产保障能力,加快油气等资源先进开采技术开发应用;要明确重要能源资源国内生产自给的战略底线,加强国家战略物资储备制度建设,在关键时刻发挥保底线的调节作用。从能源安全的角度看,能源结构和系统形态将面临巨大变革,短期内需要承受转型与变革的阵痛,但从长远看,碳达峰碳中和是保障我国能源安全的战略选择,只有稳妥有序建成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供应体系,才能实现能源领域深度脱碳和本质安全。

    更好端牢能源的饭碗,必须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提高能源供给保障能力。要立足基本国情和发展阶段,确立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导向,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深化能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先发展非化石能源,推进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开发利用,健全能源储运调峰体系,促进区域多能互补协调发展。不久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要坚定不移推进,但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传统能源逐步退出要建立在新能源安全可靠的替代基础上,要立足以煤为主的基本国情,抓好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增加新能源消纳能力,推动煤炭和新能源优化组合;要狠抓绿色低碳技术攻关;要科学考核,新增可再生能源和原料用能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创造条件尽早实现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加快形成减污降碳的激励约束机制,防止简单层层分解。在推动能源清洁低碳转型、高质量发展过程中,要进一步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加强能源安全保障能力建设,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清洁用能需求。

    更好端牢能源的饭碗,必须发挥科技创新第一动力作用,提升能源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要把提升能源科技水平作为能源转型发展的突破口,加快能源科技自主创新步伐,加强国家能源战略科技力量,发挥企业技术创新主体作用,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推动能源技术从引进跟随向自主创新转变,形成能源科技创新上下游联动的一体化创新和全产业链协同技术发展模式。要抓住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机遇,在能源领域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增强能源科技创新能力,通过技术进步解决能源资源约束、生态环境保护、应对气候变化等重大问题和挑战。完善能源科技创新政策顶层设计,建设多元化多层次能源科技创新平台,开展能源重大领域协同科技创新,支持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发展,就能提升各类主体创新能力,形成能源创新发展的“聚变效应”。

    更好端牢能源的饭碗,必须深化能源和相关领域改革,坚持市场和政府两手发力。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能源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市场化改革,破除妨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着力解决市场体系不完善等问题,为维护国家能源安全、推进能源高质量发展提供制度保障。要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能源市场体系,大力培育多元市场主体,着力清除市场壁垒,提高能源资源配置效率和公平性;着力打造服务型政府,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促进市场公平竞争,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形成“无形之手”和“有形之手”的发展合力。

    更好端牢能源的饭碗,必须加强国际交流合作,有效统筹国内国际能源资源。气候变化和能源问题是当前突出的全球性挑战,事关国际社会共同利益,也关系地球未来。促进世界能源供求平衡、维护世界能源安全,是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紧迫任务。中国践行绿色发展理念,遵循互利共赢原则开展国际合作,努力实现开放条件下能源安全,扩大能源领域对外开放,推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积极参与全球能源治理,引导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国际社会只有共同努力,促进全球能源可持续发展,才能携手应对气候变化挑战,确保全球能源安全。

    茫茫九脉流中国,纵横当有凌云笔。放眼神州大地,内蒙古要“建设国家重要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山西要通过综合改革试点、争当“全国能源革命排头兵”,青海要立足高原特有资源禀赋、“打造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西藏要扬长避短、因地制宜,“加快建设国家清洁能源基地”……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擘画区域能源发展的方向,构建区域能源协调发展新机制,激发了各地深化能源革命的干劲。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敢于担当、善于作为,为更好端牢能源的饭碗、推动我国能源高质量发展不断注入新动力、作出新贡献。

    (六)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调研胜利油田时强调,“石油战线始终是共和国改革发展的一面旗帜,要继续举好这面旗帜,在确保国家能源安全、保障经济社会发展上再立新功、再创佳绩。”

    从面对当年“青天一顶,荒原一片”的恶劣自然环境,到攻克今天世界级的勘探开发难题,从激情燃烧的战天斗地,到与时俱进的科技创新,峥嵘岁月中,能源领域涌现出一大批英雄模范,形成了以“爱国、创业、求实、奉献”为主要内涵的大庆精神和铁人精神。“铁人”王进喜,“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第二代“铁人”王启民,“宁肯把心血熬干,也要让油田稳产再高产”;第三代“铁人”李新民,“宁肯历尽千难万险,也要为祖国献石油”……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大庆油田的卓越贡献已经镌刻在伟大祖国的历史丰碑上,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前进道路上,大庆精神、铁人精神永远是激励中国人民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宝贵精神财富。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强调,“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同时,全党必须清醒认识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前进道路上仍然存在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各种风险挑战”。党的百年奋斗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的前途命运,开辟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今天,中国人民更加自信、自立、自强,极大增强了志气、骨气、底气,在历史进程中积累的强大能量充分爆发出来,焕发出前所未有的历史主动精神、历史创造精神,正在信心百倍书写着新时代中国发展的伟大历史。

    在新的伟大征程上,我们要保持“越是艰险越向前”的英雄气概,保持“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昂扬斗志,埋头苦干、攻坚克难,努力创造无愧于党、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时代的业绩;要增强忧患意识、始终居安思危,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统筹发展和安全,勇于战胜来自国内外的各种风险挑战;要保持战略定力、增强必胜信心,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与时俱进提升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塑造我国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广大能源战线工作者要用党在百年奋斗中形成的伟大精神滋养自己、激励自己,发扬优良传统,承担历史使命,知重负重、攻坚克难,在奋力推动能源高质量发展中勇创佳绩,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再立新功。

    沧桑砥砺正道,历史昭示未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胸怀“国之大者”,牢记中国共产党是什么、要干什么这个根本问题,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贯彻落实“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能源发展新道路,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把能源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我们一定能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强的能源保障,推动建设更加清洁、美丽、繁荣、宜居的世界!

    2022-01-07
  • 实现“十四五”良好开局 我国国家创新能力综合排名上升至世界第12位

    新华社北京1月6日电(记者胡喆)实现“十四五”良好开局,我国国家创新能力综合排名上升至世界第12位;基础前沿领域取得重大原创成果,国际首次在实验室实现人工合成淀粉;战略高技术取得新进展,“天问一号”开启火星之旅,“羲和号”实现太阳探测零的突破,神舟十三号与天和核心舱成功对接,“海斗一号”全海深潜水器打破多项世界纪录……

    1月6日,2022年全国科技工作会议在北京以视频形式召开,总结2021年科技工作,部署2022年重点任务。



    会议指出,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全国科技界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重大决策部署,推动各项任务扎实落地,科技创新在防控疫情、推动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和保障国家安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实现“十四五”良好开局。国家创新能力综合排名上升至世界第12位。

    科技部部长王志刚在工作报告中表示,2022年科技工作要坚持“四个面向”,以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为目标,以狠抓科技政策扎实落地为主题,以科改三年攻坚方案为主线,加快转变政府职能、转变作风、深化改革,做好统筹协调,着力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着力加强基础研究,着力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着力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着力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着力优化科技创新生态,着力扩大开放合作,提升科技创新整体效能,发挥科技对国家发展和安全的战略支撑作用。

    据介绍,2022年科技部将重点抓好十方面工作:一是全面推动科技规划任务落实,更好发挥战略导向作用。二是实施基础研究十年规划,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三是推动国家实验室体系有效运行,发挥战略科技力量引领作用。四是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推进创新资源向企业聚集。五是加快科技攻关和成果应用,支撑引领稳增长和民生改善。六是实施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行动,加快推动绿色低碳转型。七是高水平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区域科技创新中心,打造一批创新策源地和增长极。八是实施科技体制改革三年攻坚方案,优化科技创新生态。九是聚焦战略人才力量,加大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力度。十是拓展科技合作开放方式,积极参与全球科技治理。

    2022-01-07
  • 孙春兰:决不能以任何借口推诿拒收群众就医

    新华社西安1月6日电针对近日西安市多起群众反映的看病就医难突出问题,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孙春兰1月6日上午召开专题会议部署医疗服务保障工作,深入了解情况,查找问题症结,研究完善政策措施,有关部门和地方负责同志作了检查。她指出,发生这样的问题十分痛心、深感愧疚,暴露出防控工作存在不严不实的问题,教训深刻。疫情防控本身是为了人民的健康、为了护佑每一个生命。医疗机构的首要职责是提供医疗服务,因此防疫期间决不能以任何借口将患者一拒了之。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医疗服务保障工作,完善疫情条件下医疗服务管理运行机制。要根据不同患者的就医需求进行分类救治,对急危重症患者,不论有没有核酸证明,在医护人员做好防护的前提下,都要第一时间收治;对透析患者、放化疗等肿瘤患者以及孕产妇、新生儿等急需就医的,要设置定点医院,保障连续的医疗服务;对慢性病人的用药问题,要适当延长处方用量,通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送药上门。每个区都要安排定点医院负责接诊,由社区安排专门的车辆,给予通行证,开通绿色通道,点对点接送病人到医院。有关医疗机构也要设置必要的急诊抢救、手术和病房缓冲区,先救人,排除新冠后再转入普通病房。针对120电话打不通问题,已派督查人员深入了解情况,采取综合措施,增加工作力量,确保患者诉求能得到及时回应和解决。


    据了解,针对西安高新医院孕妇流产事件,陕西省委和省政府立即成立联合调查组,对相关责任人进行了处理,深刻汲取教训,完善整改措施。省市联合召开二级以上医疗机构专题会议,明确发热门诊应开尽开,不得随意拒接急危重症患者,不得以疫情防控为由拒绝发热患者。要紧盯特殊人群、重点人员就医需求,加快摸排透析患者、孕产妇、新生儿等底数,扩大定点医院数量,加强急救车辆储备,着力打通看病就医的“最后一米”,切实满足封控区、管控区隔离观察人员和健康码为红码或黄码等风险人员的诊疗需求。针对更广泛人群定点咨询用药需要,采取互联网医院、互联网药店以及预约电话、服务热线等综合措施,合理分流普通群众的日常咨询、慢病用药等服务。

    2022-01-07
  • “历史会镌刻下这一笔”——记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北京冬奥筹备工作

    新华社北京1月6日电题:“历史会镌刻下这一笔”——记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北京冬奥筹备工作

    人民日报记者杜尚泽、郑轶新华社记者张晓松、朱基钗

    1月4日这一天,距离北京冬奥会开幕刚好一个月,习近平总书记专题调研北京冬奥筹备工作。



    从坐落于奥森公园的国家速滑馆,到不远处的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主媒体中心,北京冬奥村(冬残奥村);从首钢园区的北京冬奥运行指挥部调度中心,到卢沟桥附近的二七厂冰雪项目训练基地,冒着严寒而来,沐着夜色而归。细数下来,这是习近平总书记第五次实地考察北京冬奥筹办工作。

    “每一步都踏踏实实走过来了,现在到了冲刺的阶段。我看大家的工作仍在紧锣密鼓进行,再努把力、奋力一击。”一路看,一路思索,一路鼓劲。

    回首过往,从2015年夏天欢庆申办北京冬奥成功的那一刻起,一天天、一月月、一年年,中国倒排工期、只争朝夕。

    体育之于国家,是国家强盛的一个标识,是民族凝聚力的一个象征。从百年前的“奥运三问”到今天的“双奥之城”,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时有感而发:“这是百年变局的一个缩影。成功举办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不仅可以增强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也给世界展现了阳光、富强、开放、充满希望的国家形象。历史会镌刻下这一笔,世界将对中国道路有全新的认识。”

    中国特色:

    “突出科技、智慧、绿色、节俭特色”

    沿北京中轴线一路向北,空中俯瞰,国家速滑馆宛若冰刀在冰面上刻下的晶莹轨迹。它的另一个名称“冰丝带”,由此得名。此次考察,就始于这座北京冬奥唯一新建冰上竞赛场馆。

    自2018年1月23日打下第一根桩,“冰丝带”的建设就“志存高远”。一进速滑馆,习近平总书记的目光落到了屏幕上的四个字:“最快的冰”。

    快,源于科技。

    早在2019年,总书记在第三次考察北京冬奥筹办工作时,特别强调场馆建设要突出“科技、智慧、绿色、节俭”四个特色,摆在首位的正是科技。

    在世界上跨度最大的马鞍形“编织天幕”下,习近平总书记饶有兴致参观了建筑材料:

    “国产化率高吗?”

    “屋面索网结构采用的‘国产索’,是河北生产的;‘冰丝带’3360块曲面玻璃,天津生产的;脚下的混凝土看台板,北京生产的。”场馆运行负责人风趣地说,建设过程也是“京津冀一体化”。

    一批由中国设计、中国技术、中国材料、中国制造组成的冬奥场馆建设的“中国方案”,成为北京冬奥的鲜明“中国特色”。

    总书记来到赛道边,一边看赛道测试数据一边细听介绍:“脚下是长120多公里的不锈钢管,钢管中流动的液态二氧化碳保证冰面温差不超过0.5摄氏度,所以能形成最完整、最均匀、最快速的冰。”

    “技术”为“绿色”赋能。置身于世界上第一座采用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系统制冰的大道速滑馆,习近平总书记对“绿色办奥”有着真切的观感:“要发挥好这一项目的技术集成示范效应,加大技术转化和推广应用力度,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作出贡献。”

    从一开始,北京冬奥拿的就是一份“绿色脚本”。奥运史上首次实现全部场馆绿色电力全覆盖,节能、低碳能源、废弃物与废水处理等诸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汇聚成新发展理念在冬奥实践中的生动样本。

    赛后利用,一道世界难题。这几年,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叮嘱:“办冬奥不是一锤子买卖,不能办过之后就成了‘寂静的山林’”“赛时需要和赛后利用相结合,不搞铺张奢华,不搞重复建设”……如今盘点,每座冬奥场馆都拥有一份着眼于“后奥运时代”的发展规划。

    “我们都是可持续再利用。”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时谈及此事如数家珍,“‘水立方’可以进行‘水冰转换’,五棵松体育馆可以实现‘冰篮转换’,北京赛区13个竞赛和非竞赛场馆中有11个是当年夏季奥运会的‘遗产’……”

    他还特意提到了“筑巢引凤”的一个案例,北京冬奥村(冬残奥村)。当天上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这里考察。

    四合院风格的三进院落,赛时是全球奥运健儿的“家”,未来将转型为广纳英才的北京人才公寓。总书记称赞道:“这个做法很好,把可持续体现出来。这就是我们的理念,不仅是为这一件事,要考虑它的持续性、统筹性。”

    运动员、教练员的吃、住、行、医、康、乐,最终落脚于智慧化管理、精细化服务。运行保障工作进展如何?总书记走进综合诊所和残疾人运动员住房样板间。

    一个便捷的无障碍设施,给总书记留下了深刻印象。样板间的卧室有个按钮,只需用胳膊肘一碰,柜门就开了。“听说往届反映问题比较多的一般在奥运村。打造安全、温馨、舒适的‘运动员之家’,要把细节处理好,想运动员之所想,办运动员之所需。”

    筹办冬奥,是一项系统工程,一张国力的综合考卷。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集各方之智,聚各界之力,形成做好筹办工作强大合力”。

    在冬奥村,来自高校的一群志愿者也是生动的“中国名片”。总书记同他们亲切交流,蓬勃的青春气息感染着现场。

    “你们参与其中,虽辛苦,但光荣、自豪而幸福。给各国参赛人员讲述一个古老而现代的北京,让他们感受到中国人民的热情好客,这会是一段难忘的人生经历。”

    “请总书记放心!”青年一代的铿锵誓言,久久回响。

    庄严承诺:

    “我们承诺一定把它办好”

    冬奥之约,中国之诺。

    申办、筹办的往事历历在目,考察途中习近平总书记回忆起这些年:“从无到有啊!2015年申办成功,奔着当时提出的愿景目标,我们按计划一件事一件事地办,都办成了。走到今天不容易。”

    事非经过不知难。多少次披星戴月,多少回攻坚克难,“冬奥蓝图”一步步变为现实。12个竞赛场馆全部提前完工,3个冬奥村如期交付使用,京张高铁、京礼高速全线通车;北京当初提交《申办报告》时,提出“以运动员为中心、可持续发展、节俭办赛”,有着丰富生动的实践……

    习近平总书记早在几年前就表明了中国态度:“中国办冬奥,言必信、行必果。而且我们赶早不赶晚。”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乱了世界体坛的节奏。“赶早不赶晚”的远见令世界再一次惊叹中国的未雨绸缪。

    这次考察,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简约、安全、精彩”六个字,并进一步指出:“顺利举办即成功。对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来讲,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是最大的考验。”

    面对这份考验,中国做了充分的准备。

    当天上午,总书记走进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主媒体中心。赛时,作为全球注册平面媒体和转播商的工作总部,数千名中外记者将在这里济济一堂。疫情之下如何管?怎么办?

    习近平总书记仔细了解“双闭环”管理模式,特别关注到了不同区域的垃圾处理细节。他强调:“闭环管理很有必要,设计必须科学合理,不能因管理的生硬和简单粗放而影响冬奥的顺利举办。”

    主媒体中心内的智慧餐厅是为更好防控疫情建造的,全部由中国自主研发。有机器人摇动酒杯,调制鸡尾酒;还有机器人忙着泼水、煮饺子,总书记看得饶有兴致:“煮饺子有讲究,盖上盖是煮馅,开盖是煮皮。”谈话间,香喷喷的饺子出锅了。

    “味道怎么样,让大厨来试过了吗?”总书记笑着问。

    “机器人都是大厨的徒弟。”工作人员答得也风趣。200多个菜品配方,琳琅满目。用手机一扫码,后厨的机器人就忙活起来,再通过餐厅上方的云轨系统,将菜肴精准送到每一桌。

    “把人工智能餐饮业发展起来,实现了生产的标准化和疫情防控的精细化。”总书记赞许道。

    媒体工作间是冬奥报道信息的集散地。正在这里做准备工作的记者看到总书记,热情围拢上前。“受疫情影响,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现场观赛受到很大限制,新闻传播比往届更加重要。”总书记笑着对大家说:

    “希望国内外媒体和记者讲好各国奥运健儿激情拼搏的故事,讲好中国筹办冬奥的故事,讲好中国人民热情好客的故事,全面、立体、生动地把北京冬奥盛会传到全世界。”

    两地三赛区,一盘棋、一股劲。这背后,“指挥中枢”就是北京冬奥运行指挥部调度中心。当天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这里。

    大屏幕上的动态数据和图像实时更新。一支支应急保障队伍枕戈待旦;每个竞赛场馆的气象变化、交通路况等讯息精准传送。“尽管受疫情影响,冬奥筹办工作进展十分顺利,这几乎就是奇迹!”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感言的中国力量,在这里再次得到印证。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抓住最后一个月的准备时间,进一步查隐患、堵漏洞、强弱项,把基础的工作扎扎实实做好。”

    时钟拨回2015年7月,在国际奥委会投票表决2022年冬奥会举办权归属前,习近平总书记铿锵有力的声音通过会场传遍了世界:“我相信,如果各位选择北京,中国人民一定能在北京为世界奉献一届精彩、非凡、卓越的冬奥会!”

    筹办6年多来,他多次强调“全面兑现每一项承诺”“一定把它办好”。

    重信守诺,中国一以贯之的风格。

    历史变迁:

    “提前实现了‘带动3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目标”

    考察的最后一站,二七厂冰雪项目训练基地。

    2018年春天,走过120多年历史的二七厂停产,转型为国家冰雪运动训练科研基地。

    习近平总书记走进六自由度训练馆。在这里,用于训练飞行员的防晕眩训练器,也引入到了体育领域。现场介绍情况的同志讲得专业,总书记听得仔细,他十分关心冰雪运动的技术创新。

    从训练馆出来,已是华灯初上。看到远处国内首台自主研发的雪蜡车,总书记迎着风健步走过去。

    “最初哪懂这些,拿瓶蜡擦一擦雪板就不错了。再之后,只能在赛场边临时架设打蜡台。如今,大型赛事用的雪蜡车一字儿排开,我们也终于有自己的现代化雪蜡车了。”

    “很好,培养好我们自己的人才。”习近平总书记颔首赞许。

    像这样的国际领先、国内首个,在二七厂比比皆是。综合风洞馆如何攻关“卡脖子”尖端技术,国产4人雪车如何研发密度强度适合的新材料,还有移动口腔治疗车、移动手术车如何实现一站式医疗保障……冰雪运动的科技研发,汇入中国的自主创新大潮。

    “当今世界,科技在竞技体育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建设体育强国,必须实现高水平的体育科技自立自强。”习近平总书记谆谆叮嘱。

    中国速度滑冰国家队前不久结束世界杯的征程,进驻这里进行冬奥会最后阶段的备战。团体追逐项目的运动员在冰面上如飞鸟般驰翔,习近平总书记专注观赛。

    “宁忠岩,高亭宇……”看到围拢过来的奥运健儿们,总书记亲切招呼他们,“祝贺你们前段时间的比赛取得了好成绩。”

    “中国冰雪运动的发展水平过去是比较靠后的,光参加项目就缺席了不少。我看这次基本能补上。”109个冬奥小项,我国从约有三分之一是空白到实现全项目开展、全项目建队、全项目训练,就在短短几年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借着这一届冬奥的‘东风’,来促进竞技运动的发展,最终带动整个冰雪运动的发展。”

    速滑馆地下一层,陈列着“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成果展”。习近平总书记从战争年代延安时期的溜冰比赛看起,沿时间脉络仔细端详。大厅中间的一张表格,标注了各个省份的冰雪运动发展状况。总书记的目光长久落在上面。

    “南展西扩东进”,看似小众的冰雪运动,飞入寻常百姓家。冰雪运动奏响了一曲“四季歌”。现场介绍情况的同志谈到这儿,兴奋地向总书记汇报:“我们提前实现了‘带动3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目标,可以说改变了世界冰雪运动的版图。”

    2014年初,在俄罗斯索契,习近平总书记第一次向巴赫讲述了这一考虑:“我们申办冬奥会的最大目的,就是在三亿人中推广普及冰雪运动,推动中国冰雪运动跨越式发展。”这席话,抓住了奥林匹克精神的要义。

    抚今追昔,总书记感慨:“通过筹办冬奥,不仅把冰雪运动的竞技水平追上去了,冰雪运动的普及推广也追上去了,体育运动的质和量都提高了。从体育强国到健康中国,人民的健康、人民的体质、人民的幸福,都是一脉相承的。这是全面小康、全面现代化的题中之义。它的意义,小中见大。”

    专项体能训练馆,运动员、教练员、服务保障人员的欢呼声此起彼伏。

    习近平总书记动情的一番话,让大家心潮澎湃:“十年磨一剑,五年磨一剑,大家长时间的艰苦训练,我们的冬奥筹办工作也是长时间准备,在此一举。人生能有几回搏,拼搏是值得的。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我们准备好了!”“中国冰雪,加油加油!”底气十足的回应声,声震云霄。

    世界期待中国,中国做好了准备。

    2022-01-07
  • 听取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全国政协、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党组工作汇报 听取中央书记处工作报告

    ■治理好我们这个拥有9500万党员的大党、这个拥有14亿多人口的大国,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特别是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根本原因就在于我们坚持党的领导不动摇,坚持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不动摇。党中央每年听取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全国政协、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党组工作汇报和中央书记处工作报告,对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起到了示范作用,要长期坚持下去

    新华社北京1月6日电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1月6日全天召开会议,听取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全国政协、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党组工作汇报,听取中央书记处工作报告。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主持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

    会议指出,治理好我们这个拥有9500万党员的大党、这个拥有14亿多人口的大国,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特别是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根本原因就在于我们坚持党的领导不动摇,坚持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不动摇。党中央每年听取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全国政协、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党组工作汇报和中央书记处工作报告,对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起到了示范作用,要长期坚持下去。

    会议认为,过去一年是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全国政协、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党组毫不动摇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全局履行职责,加强党组自身建设,为实现“十四五”良好开局作出积极贡献,为庆祝建党一百周年营造良好环境,各方面工作取得了新成效。

    会议认为,过去一年,中央书记处按照党中央部署要求履职尽责,在推动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实、加强党内法规制度建设、指导群团工作和群团改革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会议强调,今年是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新征程的重要一年,我们党将召开二十大。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全国政协、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党组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深入学习领会“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要胸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紧扣筹备和召开党的二十大聚焦发力,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定历史自信,保持历史主动,增强忧患意识,提升斗争本领,察大势、应变局、观未来,凝心聚力、担当作为,以钉钉子精神做好各项工作。要按照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加强党组自身建设,认真履行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不断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满怀自豪感,振奋精气神,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会议强调,中央书记处要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围绕中央政治局和中央政治局常委会部署要求,立足自身职责定位,突出重点抓好落实,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完成好党中央交办的各项任务。

    2022-01-07
  • 12306买票退票有新变化 请旅客合理安排行程

    近期买火车票的小伙伴






    请注意







    为适应疫情防控条件下







    旅客出行规律







    铁路部门改进了







    ↓↓售票和退改签服务措施↓↓



















    铁路部门将根据疫情防控要求







    和客流变化适时调配运力







    不断改进服务举措







    努力提升广大旅客出行体验







    请广大旅客及时关注







    铁路12306网站、客户端







    “中国铁路”微信公众号







    合理安排行程

    2022-01-06
  • 习近平同吉尔吉斯斯坦总统扎帕罗夫就中吉建交30周年互致贺电

    新华社北京1月5日电2022年1月5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同吉尔吉斯斯坦总统扎帕罗夫互致贺电,庆祝两国建交30周年。

    习近平指出,建交30年来,中吉两国始终秉持相互尊重、平等互利、合作共赢原则,推动两国关系取得跨越式发展,达到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新高度,为国际社会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树立典范。中吉关系发展不仅惠及两国和两国人民,也为促进中亚地区和平稳定作出贡献。

    习近平强调,我高度重视中吉关系发展,愿同扎帕罗夫总统保持密切联系,以两国建交30周年为新起点,提升两国战略互信,深化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推动中吉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再上新台阶。


    扎帕罗夫表示,建交30年来,吉中成功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两国各领域合作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政府为吉方有效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及其影响提供重要支持。扎帕罗夫感谢习近平主席亲自关心吉中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发展,表示愿同中方一道,进一步深化两国关系,全力巩固和扩大双边合作。

    2022-01-06
  • 推动实施更大力度组合式减税降费 帮助市场主体纾困激发活力

    新华社北京1月5日电1月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减税降费座谈会,总结近些年来减税降费成效,就进一步为市场主体减税降费听取意见建议。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韩正出席。

    座谈会上,财政部、税务总局负责人作了汇报,刘尚希、刘怡等专家发了言,山西、辽宁、江苏、安徽、山东、甘肃省政府主要负责同志通过视频谈了本地减税降费成效和建议。大家认为,减税降费是支持市场主体的“及时雨”,为稳定经济、优化结构注入了强劲动力。

    李克强说,规模性减税降费是宏观调控的关键性举措。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近些年面对复杂严峻国内外环境特别是疫情等巨大冲击,我们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创新宏观调控方式,把推进规模性减税降费作为“先手棋”,“十三五”以来累计新增减税降费超过8.6万亿元,在压减政府支出的同时为市场主体纾困,并与“放管服”等改革同步推进,更大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带动扩大消费和有效投资,促进实现稳增长、保就业、防通胀。实践证明,减税降费是受益面最大的惠企政策,对应对困难挑战、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发挥了关键作用。

    李克强指出,减税降费突出支持制造业升级和量大面广、吸纳就业多的中小微企业及个体工商户,实现了宏观政策和微观主体紧密联接。在改革完善增值税制度、实施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制度性减税的同时,还实行阶段性减免社保费等措施,既帮助市场主体减负,又促进了创新和产业升级。引导金融机构、部分自然垄断行业向市场主体合理让利。建立财政资金直达机制,支持地方落实减税降费政策。减税降费催生大量市场主体,新增市场主体纳税逐年增加,起到了培育税源、扩大税基的作用,实现了“放水养鱼”、“水多鱼多”良性循环。

    李克强说,当前受国际国内多重因素影响,我国经济出现新的下行压力,要加强跨周期调节,继续做好“六稳”“六保”工作,针对市场主体需求,抓紧实施新的更大力度组合式减税降费,确保一季度经济平稳开局、稳住宏观经济大盘。要延续实施2021年底到期的支持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减税降费措施。完善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加大增值税留抵退税力度,促进制造业企业科技创新和更新改造。针对受疫情影响重、就业容量大的服务业等特殊困难行业,研究精准帮扶的减税降费措施。坚持政府过紧日子,换得市场主体总体稳定、有奔头。国家将继续加大对地方转移支付力度,推动财力向市县基层下沉,为减税降费提供保障。各地也要拿出自己的措施。同时要坚决打击偷税漏税骗税,坚决制止乱收费。

    李克强指出,各地区各部门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稳字当头、稳中求进,扎实做好各项工作,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胡春华、刘鹤、王勇、肖捷、赵克志、何立峰参加。

    2022-01-06
  • 国办:提供生育全程基本医疗保健服务

    中新财经1月5日电中国政府网5日发布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国家残疾预防行动计划(2021—2025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的通知。提出,提供生育全程基本医疗保健服务;全面开展新生儿苯丙酮尿症、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等遗传代谢性疾病和听力筛查等。




    《行动计划》指出,加强婚前、孕前保健。推进婚前保健,加强对遗传性疾病、指定传染病、严重精神障碍的检查并提出医学意见,指导婚前医学检查服务机构科学优化婚前医学检查场所布局及服务流程,加强婚姻登记场所婚姻家庭健康咨询室建设,加大健康婚育指导力度。深入实施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增补叶酸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指导科学备孕,为计划怀孕夫妇提供健康教育、咨询指导、筛查评估、综合干预等孕前优生服务,推进补服叶酸预防神经管缺陷。

    《行动计划》指出,做好产前筛查、诊断。提供生育全程基本医疗保健服务,广泛开展产前筛查,加强对常见胎儿染色体病、严重胎儿结构畸形、单基因遗传病等重大出生缺陷的产前筛查和诊断。推进高龄孕产妇等重点人群的分类管理和服务,落实妊娠风险筛查与评估、高危孕产妇专案管理等制度,强化县、乡、村三级妇幼卫生服务网络建设,完善基层网底和转诊网络。

    《行动计划》还指出,加强儿童早期筛查和早期干预。全面开展新生儿苯丙酮尿症、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等遗传代谢性疾病和听力筛查,逐步扩大致残性疾病筛查病种范围,推进早筛、早诊、早治。规范婴幼儿早期发展服务,加强对家庭和托幼机构儿童早期发展服务的指导,深入实施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出生缺陷干预救助项目。做实0—6岁儿童健康管理工作,大力推进0—6岁儿童致残性疾病筛查,建立筛查、诊断、康复救助衔接机制,不断提升儿童致残性疾病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早康复能力和效果。(完)

    2022-01-06

  • 首 页  上一页   248 249 250 251 252 253 254 255 256 257  下一页    尾 页  

    版权声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5 8629 6259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1696号 蒙ICP备160010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