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习近平:坚定信心再接再厉抓好各项筹备工作 确保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圆满成功

    办好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是我们向国际社会作出的庄严承诺。经过几年努力,各项筹备工作基本就绪,我们完全有信心、有能力为世界奉献一届精彩、非凡、卓越的奥运盛会。要坚定信心、振奋精神、再接再厉,全面落实简约、安全、精彩的办赛要求,抓紧抓好最后阶段各项赛事组织、赛会服务、指挥调度等准备工作,确保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圆满成功

    要坚持绿色办奥、共享办奥、开放办奥、廉洁办奥的理念,突出科技、智慧、绿色、节俭特色。无论是新建场馆还是场馆改造,都要注重综合利用和低碳使用,集合体育赛事、群众健身、文化休闲、展览展示、社会公益等多种功能。“冰丝带”设计和建设很好贯彻了这样的理念。要在运营管理中融入更多中国元素,使之成为展示中国文化独特魅力的重要窗口,成为展示我国冰雪运动发展的靓丽名片

    对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来讲,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是最大的考验。受疫情影响,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现场观赛受到很大限制,新闻传播比往届更加重要。主媒体中心要做好各项运行、服务、保障工作,既要保障好各项新闻报道和传输转播功能的安全运行,又要确保疫情防控安全

    希望国内外媒体和记者深入报道,讲好各国奥运健儿激情拼搏的故事,讲好中国筹办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的故事,讲好中国人民热情好客的故事,全面、立体、生动地把北京冬奥盛会传到全世界

    运动员、教练员的吃、住、行、医、康、乐等服务保障工作非常具体。要想运动员之所想、办运动员之所需,为运动员提供方便、快捷、精准、细致的服务,特别是针对残疾人运动员的特殊需求,增设相关无障碍设施。要继续完善管理方案,优化服务流程,健全应急预案,提高精准化、精细化管理和服务水平,打造安全、温馨、舒适的“运动员之家”。要严格落实分区分类闭环管理的各项措施,加强疫情防控

    成功举办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不仅可以增强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而且有利于展示我们国家和民族致力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阳光、富强、开放的良好形象,增进各国人民对中国的了解和认识

    这些年,在各方面共同努力下,越来越多的人爱上了冰雪运动,提前实现了“带动3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目标。建设体育强国、健康中国,最根本的是增强人民体质、保障人民健康。这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一个重要方面。要充分利用举办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形成的热潮,坚持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一体推进,推动我国冰雪运动持续发展

    希望大家增强为国争光的志气和勇气,坚持拼字当头,敢于拼搏、善于拼搏,在奥运赛场展现新时代中国运动员的精神风貌和竞技水平,力争在竞技上、道德上、风格上都拿最好的奖牌

    2022-01-06
  • 2022民生清单:这些政策影响钱袋子!

    中新财经1月5日电(记者李金磊)岁末年初,财政部、税务总局、央行等部委陆续召开年度工作会议,多个部门的“掌门人”也公开发声,2022民生清单中,一系列政策将会影响你我的钱袋子。


    2022年将实施更大力度减税降费

    2021年,我国优化和落实减税降费政策,预计全年新增减税降费达到1万亿元。2022年,减税降费不会停止,将会继续而且力度更大。

    全国财政工作视频会议提出,2022年要实施更大力度减税降费,增强市场主体活力。

    目前,一批减税措施已经出台。比如,全年一次性奖金不并入当月工资薪金所得、实施按月换算税率单独计税的政策,延续至2023年底。继续对年收入不超过12万元且需补税或年度汇算补税额不超过400元的免予补税,政策延续至2023年底。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单独计税的政策,延续至2022年底。

    上述三项政策,预计一年可减税1100亿元,这将持续减轻个人所得税纳税人负担,缓解中低收入群体压力。

    更好满足购房者合理住房需求

    2021年,房地产市场迎来深度调整,房贷放款一度“勒紧裤腰带”,2022年住房需求如何满足?

    2022年中国人民银行工作会议提出,稳妥实施好房地产金融审慎管理制度,更好满足购房者合理住房需求,促进房地产业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部长王蒙徽指出,将推进住房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针对新市民、青年人等群体住房需求,加大金融、土地、公共服务等政策支持力度,大力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因地制宜发展共有产权住房,加快发展长租房市场。

    易居研究院智库中心研究总监严跃进认为,改善性的购房需求接下来将面临较好的市场机会。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宏观政策研究室主任冯煦明对中新财经记者表示,可以预见的是,住房租赁市场尤其是长租房市场将迎来一轮大发展的机遇。

    提高社会保障水平

    在民生保障方面,全国财政工作视频会议提出,2022年,突出保基本兜底线,持续增进民生福祉。支持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推进卫生健康体系建设,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完善住房保障体系,推动文化体育事业发展。

    目前,全国近3亿人领取养老金,医疗保险覆盖超过13亿人,因此,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备受关注。

    2021年提出“稳步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后,退休人员的养老金上调了4.5%,实现了“17连涨”。

    从部委的表态来看,2022年民生保障继续加强,社保水平将继续提高。因此,2022年养老金的“18连涨”值得期待,退休人员的钱袋子有望继续变鼓。

    对各种偷逃税行为一律严惩不贷

    2021年,薇娅、雪梨等网络主播因为偷逃税被罚,2022年,偷逃税将继续受到强监管。

    全国税务工作会议指出,2022年,要切实加强税收监管和税务稽查,着力提升税收治理效能维护国家税收安全。落实好常态长效打击“三假”工作机制,对各种偷逃税行为,一律严惩不贷。

    目前,税务部门已经总结了对有涉税问题的高收入人群实施监管的有效做法,形成了先提示提醒,再督促辅导,后予以警告,对警告后仍拒不配合整改的依法进行立案稽查,对立案案件选择部分情节严重、影响恶劣的在查处后公开曝光的“五步工作法”。

    “五步工作法”面前,高收入人群就不要心存侥幸去偷逃税了。(完)

    2022-01-05
  • 中方谈RCEP生效实施:多边主义和自由贸易的重大胜利

    中新网北京1月4日电(记者李京泽)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1月4日在例行记者会上表示,《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的生效实施是多边主义和自由贸易的重大胜利,后疫情时代,开放融通是大势所趋,多边主义和扩大开放是人间正道。


    有记者提问,今年1月1日,RCEP在中国等10国正式生效,标志着全球人口最多、经贸规模最大、最具发展潜力的自由贸易区正式落地。中方对RCEP的作用和影响有何评论?

    “你对RCEP的描述是恰如其分的。”汪文斌说,RCEP的15个成员国的总人口、经济总量和贸易总额均占全球总量的30%,是世界上最大的自贸区。随着RCEP的正式生效实施,中国与东盟、澳大利亚、新西兰等成员国之间零关税产品比例大幅提高,并朝着90%以上的货物贸易最终实现零关税的目标前进。这将释放区域内巨大的贸易增长潜力,是推进全球贸易与投资自由化便利化的重大步骤。

    汪文斌表示,RCEP生效实施为地区国家深化合作赋能增效。除关税优惠外,RCEP还在原产地规则、海关程序、检验检疫等方面为亚太地区经贸规则树立标杆。RCEP在服务贸易、投资等方面作出高水平开放承诺,域内各类经济要素流动将更加顺畅,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将进一步巩固和发展。RCEP简化行政程序,减少贸易壁垒,必将有力推动地区实现更高质量、更深层次的区域经济一体化。

    汪文斌指出,RCEP的生效实施是多边主义和自由贸易的重大胜利。实现全球经济复苏和繁荣发展必须依靠多边主义、扩大开放和创新共享,搞自我优先、优势垄断和封闭排他只会适得其反。后疫情时代,开放融通是大势所趋,多边主义和扩大开放是人间正道。要拆墙而不要筑墙,要开放而不要隔绝,要融合而不要脱钩。这是所有RCEP成员对解决全球经济治理问题发出的共同声音。

    “作为率先完成RCEP核准程序的成员国之一,中国始终坚持开放的地区主义,以坚定决心和切实行动维护多边贸易体制、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拉动区域贸易投资增长。”汪文斌强调,下步,中方将与各方一道,积极参与RCEP机制建设,共同推动提高协定的整体实施水平,为促进地区繁荣和世界经济复苏作出积极贡献。(完)

    2022-01-05
  • 从生日祝福到新年祝福 揭秘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的“太空自拍秘笈”

    2022年新年伊始,地球上的中国人收到了一份来自火星的“新年祝福照”,那是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从遥远火星传回的一组精美图像。其实,这不是“天问一号”的“太空摄影师”第一次出片了。早在2020年中国国庆期间,“天问一号”就曾传来照片,向祖国报平安,表达生日祝福,那是天问一号探测器首次深空“自拍”。


    有秘笈想要“太空自拍”没那么简单

    在中国首次自主火星探测工程立项之初,研制团队就在思考如何做好火星探测器在轨工作状态的可视化监测。距离地球近4亿公里外的火星并没有其他“游客”可以帮忙拍照,而如果想用普通自拍的方式,也没有那么简单。由于“天问一号”环绕器自身个头太大,需要一支长达15米的自拍杆才能实现其全身照自拍,这不仅资源消耗大,还存在一定安全隐患。

    为此,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八院的火星环绕器工程测量分系统团队提出了“分离式监测方案”,设计了一套由多个分离测量传感器组成的监测系统,通过将这些“小家伙”们(分离测量传感器)抛离的方式,完成天问一号探测器的深空“自拍”。

    据介绍,这次的“元旦祝福”与此前的“生日祝福”类似,由八院803所研制的分离测量传感器在地面控制下再次实施分离监测任务,在慢慢远离的过程中,利用其自身两侧安装的两个广角镜头,每秒拍摄一张图像,通过WiFi传输的方式,将图像传回天问一号探测器,最终将环绕器与火星合影、环绕器局部特写、火星北极冰盖等画面呈现出来。

    肯磨练论“太空摄影师”的自我修养

    在2020年10月1日,中国举国欢度国庆、中秋双节之际,中国国家航天局曾发布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飞行图像,图上的五星红旗光彩夺目,呈现出鲜艳的中国红。这是中国天问一号探测器首次深空“自拍”。彼时,它还在“奔火”途中。

    时隔一年多,“天问一号”环绕器已经在轨运行500多天,传回来的照片更细致了。中国国家航天局2022年1月1日发布的天问一号探测器从遥远火星传回的这组精美图像,包含环绕器与火星合影、环绕器局部特写、火星北极冰盖、“祝融号”火星车拍摄火面地貌等内容,展示环绕器、“祝融号”火星车工作状态及获取的火星表面形态。

    八院803所的产品首席专家郑循江介绍,分离测量传感器是按照监视相机“小卫星化”理念设计的产品,需要在1kg(公斤)的总质量内,在满足火星探测长期飞行的环境和可靠性要求下,实现锁定解锁、分离释放/分离后自供电、自动拍照、WiFi通信等功能,研制过程历经不小的挑战。

    八院803所产品主管设计师吴迪说,“太空摄影师”最重要的职责当然是“拍得好”,“身处火星轨道之中,目标特性、光照条件和光照角度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们在地面模拟了火星轨道的光照条件,开展了不同拍摄角度、不同光照强度、不同拍摄位置的上百次测试验证,最终制定了在火星背景下分段式自动曝光的策略。”(完)

    2022-01-05
  • 礼赞百年风华 谱写时代新篇 ——2021年宣传思想工作综述

    2021年是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

    一年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沉着应对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勠力同心、奋力拼搏,实现“十四五”良好开局,踏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回眸2021年,宣传思想战线弘扬爱党深情,凝聚奋进力量,在总结历史经验中守正创新、在紧扣时代脉搏中担当作为,唱响了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高昂旋律,促进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为开创党和国家事业新局面提供了坚强思想保证和强大精神力量。

    高擎思想之旗加强理论武装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2021年11月,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在历史演进与理论创新的脉络中,决议科学阐明了这一思想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中华文化发展史上的重要历史地位。

    真理光芒穿越时空,思想旗帜引领前路。

    宣传思想战线坚持把学习宣传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任务,在学懂弄通做实上持续用力,使之成为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政治上的主心骨、思想上的定盘星、行动上的指南针,推动党的创新理论落地生根。

    夯实理论研究,成果纷纷涌现——

    自2021年2月出版以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问答》发行量屡创新高。关于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关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保障……徜徉书中,广大读者深刻感受到科学理论的真理力量。

    从《习近平外交思想学习纲要》《习近平法治思想学习纲要》等读本付梓出版,到习近平同志《论坚持人民当家作主》等著作畅销热卖,再到《习近平关于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论述摘编》等理论读物引发广泛热议……一年来,理论研究不断深入,辅助读物纷纷涌现,为广大党员干部系统把握新思想提供了学习参考。

    与此同时,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的意见》、成立第二批7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进一步壮大了理论研究队伍和力量;修订高校思政课教材、设立重点课题,持续推进党的创新理论进课堂、进头脑……理论建设成果斐然。

    深化学习教育,筑牢初心使命——

    2021年3月21日,福建省福州市马尾区滨江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气氛热烈,不时传出阵阵掌声。

    “在党史学习教育中,只有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才能不断开创实践和认识新境界,才能不断提升党性修养。”针对基层干部提出的疑问,党史学习教育中央宣讲团成员给予了细致认真的解答。

    在一系列集中宣讲活动中,中央宣讲团在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作报告80多场,举办各种形式互动交流活动100多场,直接听众近9万人,通过电视直播、网络转播等渠道收听收看人次超7900万,受到党员干部群众热烈欢迎。

    如火如荼的宣讲活动,正是党史学习教育在全党广泛开展的生动缩影。

    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党史学习教育从2021年2月开始,贯穿全年深入开展,在全党和全社会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编辑出版习近平《论中国共产党历史》等指定学习材料,帮助广大党员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派出中央指导组严督实导,确保中央精神落地生根;指导召开专题组织生活会,提升党员干部思想自觉;聚焦流动党员等党员群体,推动党史学习教育无死角全覆盖;组织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将学习成果转化为为民服务的生动实践……

    一年来,按照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的要求,党史学习教育求实、务实、扎实,广大党员、干部受到了一次全面深刻的政治教育、思想淬炼、精神洗礼,全党历史自觉、历史自信大大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大大提升,达到了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的目的。

    进行生动阐释,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清漳河水绕太行,六中全会我来讲,永葆初心为人民,百年奋斗铸辉煌。”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闭幕不久,在河北省涉县八路军一二九师司令部旧址,清脆的快板声吸引游客纷纷驻足。

    以百姓视角、百姓话语、百姓情怀推动理论与社会“零距离”“面对面”,一年来,宣传思想战线推动党的创新理论走到群众身边,走进百姓心间。

    14集动漫微视频《新征程,舞起来!》以“学习在理编辑部”为故事主体,讲述六位性格鲜明的编辑之间发生的故事,通过角色化演绎、场景化呈现、趣味化展示,解读什么是新征程、如何开启新征程,受到年轻人广泛欢迎,点击量累计超2.5亿人次。

    各高校结合学科优势推出的网红思政课一经开设,便被学生瞬间“秒选”。面对“00后”,高校思政课增加互动式、体验式教学,推动思想理论在青年心中扎根。

    推动科学理论通俗化大众化,离不开媒体的作用。

    一年来,中央主要媒体持续做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解读阐释,策划推出“新思想引领新征程·时代答卷”“第一观察·瞬间”等栏目和创新产品,生动阐释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展现大党大国领袖的政治智慧、历史担当、为民情怀。

    在守正创新中推动理论普及活起来,宣传思想战线不断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往深里走、往心里走、往实里走,党的思想旗帜在中华大地高高飘扬。

    激荡爱党深情汇聚磅礴力量

    100面红旗迎风飘扬,100响礼炮声震寰宇,100步正步震撼人心,“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誓言久久回荡。

    2021年7月1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在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百年大党的青春激昂、盛世中国的万千气象、伟大民族的自信自强,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

    党的盛典,人民的节日。同一时间,庆祝大会的直播信号传遍大江南北、传到世界各地,激发起亿万中华儿女爱党爱国的澎湃共鸣。

    一年来,宣传思想战线紧紧围绕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这一重大主题,奏响了礼赞百年风华、奋斗崭新时代的昂扬主旋律。

    这是百年党史的深情回望——

    仲夏时节,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正式开馆。

    走进展厅,时光的闸门徐徐打开。一张张图片、一件件文物、一个个场景再现中国共产党重整河山、改天换地的革命奋斗史,淬炼升华、感天动地的精神锻造史。

    展览馆留言本上,记录下观众观展后的澎湃心情:“真希望那些逝去的先驱能看到现在祖国的强大、人民的幸福!”“没有和平的年代,我们只是生在了和平的国家。”

    前来展览馆参观的游人络绎不绝,这座展示中国共产党奋斗历史的精神殿堂,记录着一个百年大党砥砺奋进的峥嵘岁月,也聆听着一个古老民族迈向复兴的铿锵足音。

    这是文艺工作者的深情礼赞——

    “实践充分证明,文艺事业是党和人民的重要事业,文艺战线是党和人民的重要战线,广大文艺工作者无愧于党和人民的期待与要求。”2021年12月,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习近平总书记在开幕式上高度评价广大文艺工作者。

    一年来,文艺工作者不断推出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精品力作,为党的百年大庆记载伟业、展示辉煌。

    “伟大的中国共产党,风华正茂,山高水长,昂首挺立在新时代的征程上……”

    2021年6月28日晚,北京,国家体育场灯光璀璨、人声鼎沸。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文艺演出《伟大征程》以大型情景史诗形式,浓墨重彩展现中国共产党百年来走过的光辉历程。

    看不尽的辉煌、数不完的成就、说不尽的感念……一场演出浓缩百年,饱含近8000名演员的倾情奉献,蕴含着广大文艺工作者对党的赤子深情。

    立足新时代的历史坐标,广大文艺工作者胸怀“国之大者”,献上“百年辉煌”戏剧晚会、大型原创交响合唱《百年放歌》、“向党报告”优秀曲艺节目展演等演出。

    拍摄制作《长津湖》《中国医生》《我和我的父辈》《觉醒年代》《功勋》《理想照耀中国》等优秀影视作品,推出《故事里的中国(第三季)》等文化节目,广大文艺工作者倾情投入、用心创作,热忱诠释与党同心、与民同心的坚定信念。

    这是新闻工作者的身体力行——

    2021年1月18日,“奋斗百年路启航新征程”大型主题采访活动在国家博物馆正式启动。

    只有走进历史深处,才能更好地讲述老故事、挖掘新故事。

    广大新闻工作者不断践行“四力”,广泛弘扬我们党在各个历史时期铸就的伟大精神,深入挖掘蕴含其中的丰富内涵和时代价值,展现干部群众团结一心创造美好生活的精神风貌。

    从百集融媒体报道“红色百宝奋斗百年”引发“追剧热潮”,到《社会主义没有辜负中国》《中国没有辜负社会主义》两篇“宣言”文章燃遍全网,再到大型文献专题片《敢教日月换新天》展现党的百年辉煌,广大新闻工作者用手中的笔和镜头,记录历史伟业,展现时代华章。

    这是润物无声的成风化人——

    中宣部组织研究编写宣传工作史,记录党的宣传工作在百年来的实践探索、继承创新、改革发展,全面回顾所取得的重要成就和宝贵经验,对新时代加强和改进宣传工作给予启迪和思考。

    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深入挖掘革命文物和红色资源,结合实际开展“缅怀先烈、铭记历史”等各类主题活动,让人们受到精神洗礼。

    抓好面向青少年群体的宣传教育,宣传思想战线广泛开展“唱支山歌给党听”、经典诵读、演讲比赛、网上队课团课等活动,激发广大青少年“不负韶华、强国有我”的青春担当。

    一年来,宣传思想战线奏响了坚定不移听党话、矢志不渝跟党走的时代强音,营造了铭记百年光辉历史、传扬百年伟大奋斗的浓厚氛围。

    围绕中心工作营造良好氛围

    近1亿人!历经8年!

    2021年2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庄严宣告,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

    脱贫攻坚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

    一年来,宣传思想战线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将目光投向“十四五”开局之年,聚焦“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经济社会宣传亮点频现。

    从《人类减贫的中国实践》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国人权事业发展的光辉篇章》,再到《中国的全面小康》,一系列白皮书陆续发布,全景式反映我国全面小康征程上的重要成就和世界贡献。

    在新闻媒体精心策划下,“展望十四五”“走进乡村看小康”“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等专题报道陆续播发,突出现场感,注重“老乡说”,形成镇版刷屏之效,折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伟大历程,彰显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新闻工作者记录下全面小康的生动实践,文艺工作者用艺术绘就脱贫攻坚的美丽画卷。

    2021年开年,电视剧《山海情》火遍大江南北,让闽宁协作爆红出圈。

    宁夏永宁县闽宁镇的马文祥在看到剧中第一个参与双孢菇种植、向福建专家学技术的马得宝后,心生亲切——这不就是当年的自己吗?

    “看到白花花的蘑菇种出来,确实激动,和电视剧里一模一样。”马文祥说,听到剧中熟悉的西海固方言他们会笑,笑着笑着有人就落泪了。

    《温暖的味道》《千顷澄碧的时代》等作品展现山乡巨变,电影《我们是第一书记》生动刻画第一书记们埋头苦干扎根扶贫一线,长篇报告文学《走向乡村振兴》等文艺作品用不同形式,展现出我国打赢脱贫攻坚战的艰辛与辉煌。

    一年来,宣传思想战线坚持以文化人、凝心聚力,为社会发展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凝心聚力,离不开榜样的引领。

    人们难忘这一幕:2021年6月29日,北京人民大会堂,党中央首次颁授“七一勋章”。29个熠熠生辉的名字,如一盏盏灯、一簇簇火。萤火汇成星河,汇聚成烛照民族的光芒。

    “他们是最闪亮的星”“他们把人民放在心头,人民把他们高高举起”“他们那么朴素又那么闪光,那么平凡又那么伟大”。一句句话语情真意切,表达着人们的崇高敬意。

    表彰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发布最美人物、“时代楷模”,持续推进全国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家庭、文明校园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一年来,宣传思想战线讲述榜样故事、宣传先进事迹,在全社会厚植道德沃土、构筑文明高地,带动更多人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凝心聚力,需要筑牢网上网下同心圆。

    举办首届中国网络文明大会、制定加强网络文明建设的意见……一年来,宣传思想战线聚焦工作主阵地、舆论斗争的主战场,致力于维护好亿万民众共同的精神家园。

    针对畸形审美、青少年沉溺网络游戏等问题,宣传思想战线部署开展文娱领域综合治理工作,协调相关部门加大对违法失德艺人的惩处力度,出台《关于进一步严格管理切实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发布《“抵制网络谣言共建网络文明”倡议书》,得到人民群众广泛支持。

    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中国网络媒体论坛再次举办,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活动在全国各地深入开展,“迈向数字文明新时代”的时代强音,已形成更加广泛的共识。

    如今,网络空间愈发清朗,不断汇聚向上向善力量。

    擦亮中国名片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2021年7月6日晚,北京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领导人峰会主会场光彩夺目。

    长34米、高6米的巨型组合屏幕上,习近平总书记同160多个国家的500多个政党和政治组织领导人共聚“云端”,共同探讨“为人民谋幸福与政党的责任”这一重大命题。

    从“引领方向”“凝聚共识”“促进发展”“加强合作”“完善治理”五个方面明确指出政党的历史责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赢得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

    大道不孤,天下一家。

    当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交织影响,国际形势和国际格局加速向纵深演变,面对“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的时代之问,中国方案广受关注、中国声音愈发响亮。

    回望2021年中国与世界的互动,无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50周年纪念会议、第七十六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中非合作论坛第八届部长级会议,还是上合、金砖、APEC、G20四大多边平台的一系列重大外交活动,宣传思想战线坚持国家站位、全球视野,全方位、多角度向世界介绍中国经验、传递中国声音。

    发出中国声音,既要讲好中国方案,又要敢于亮剑,立场坚定批驳谬误。

    中宣部、国新办发布《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与行动价值》、《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白皮书、《国家人权行动计划(2021—2025年)》、《中国的民主》白皮书等文献,向世界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

    一年来,针对美西方在涉疆、涉藏、涉港、涉台、涉疫情溯源等问题上对中国的攻击抹黑,宣传思想战线旗帜鲜明阐明立场、针锋相对进行斗争,在众声喧哗的国际舆论场中,让中国声音更加清晰明确。

    中国声音响彻全球,中国魅力惊艳世界。

    治国理政的智慧启迪世界——

    2021年11月17日,习近平重要著作上合组织国家语言文版推介会在北京举行。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印地文、普什图文、达里文、僧伽罗文、乌兹别克文,第二卷乌兹别克文和《之江新语》《习近平谈“一带一路”》俄文版等8种新书在推介会首发。

    上海合作组织秘书长弗拉基米尔·伊马莫维奇·诺罗夫等外方嘉宾表示,从这些重要著作中,可以更好地读懂中国,了解中国领导人治国理政、推进改革的宏伟规划,知悉中国的哲学、历史和文化,并有助于学习中国经验。

    开放包容的态度温暖世界——

    2021年11月,进博会又一次如约而至,拥抱八方来客。

    本届进博会共有58个国家和3个国际组织参加国家展,来自127个国家和地区的近3000家参展商亮相企业展。

    岂止是进博会,从服贸会到广交会再到消博会,中国热情地向世界敞开了自家“客厅”,让世界感受到海纳百川的大国气象。

    灿烂悠久的文化感染世界——

    2021年9月,中国艺术家青铜组雕作品《神遇——孔子与苏格拉底的对话》在希腊雅典揭幕,落成于其文化核心之地古市集遗址。

    “古老的丝绸之路曾为我们示范了文明对话和合作共赢带来的辉煌,同时更向我们示范了让古老文明的智慧照鉴未来,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希望。”雕塑家吴为山说。

    随着中国影响力不断增强,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步伐更加坚实有力。

    作为全球疫情下首个恢复线上线下结合办展的重要大型国际书展,第28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共吸引了105个国家和地区约2200家海内外参展商。“希望通过相关图书翻译出版,为大众读者提供更多了解中国的机会。”俄罗斯埃克斯摩出版集团代表伊娜说。

    一个个来自中国的好故事正在被国际社会熟识,开放而自信的中国在世界舞台绽放出别样光彩。

    风好正是扬帆时,不待扬鞭自奋蹄。

    踏上新征程,宣传思想战线担当作为、勇毅前行,不断书写无愧于时代的精彩篇章。

    2022-01-05
  • 习近平在北京考察冬奥会、冬残奥会筹办备赛工作

    4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来到国家速滑馆,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主媒体中心,北京冬奥村(冬残奥村),北京冬奥运行指挥部调度中心,二七厂冰雪项目训练基地,实地了解北京2022年冬奥会、冬残奥会筹办备赛工作情况,看望慰问运动员、教练员、运行管理人员、服务保障人员、科研人员、媒体记者和志愿者等,向大家致以新年祝福。

    2022-01-05
  • 2022,驱动我国经济上行的三大动力是什么?

    2021年11月15日,中建三局二公司工人在武汉绿地中心项目建设现场近500米的高空施工肖艺九摄


    ◆经济学家普遍认为,2021年我国经济增速是有韧性的增速,是在遭遇疫情反复冲击中攻坚克难实现的增速

    ◆2022年随着基建、制造业和消费等领域的改善,驱动我国经济上行的力量有望增强

    2021年,我国经济经历多个“超乎预期”,既有意外的困难,也有意外的惊喜,经济根基愈加坚固,实现了“十四五”良好开局。

    近日,新华社就“2022年经济展望”问卷调研了37家机构的首席经济学家,回顾2021年经济形势,展望2022年经济发展。经济学家们普遍认为,尽管面临多重压力,但我国经济韧性大、回旋余地大、政策空间大,2022年我国经济仍可保持总体运行平稳,促进经济增长主要有三大动力来源:一是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有望回升;二是制造业投资有望延续高增;三是消费有望持续回暖。

    2021年我国经济稳中加固

    作为“十四五”开局之年,2021年我国沉着应对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实现了“十四五”良好开局。

    纵观全年,2021年经济运行环境异常复杂,表现为多个“超乎预期”,既有意外的不利因素,也有意外的惊喜。

    一是疫情反复超预期,对经济持续复苏形成扰动。原本预计疫苗接种将使疫情趋于缓解,但随着新冠毒株变异和各国逐渐解封,全球疫情在3~4月和7~8月两次强力反弹。目前随着冬季来临,全球疫情正在形成第四次高峰。我国坚持“动态清零”,疫情也不时多点零星反复。

    二是外需超预期,出口成为2021年我国经济一大亮点。原本预计各国解封会缓解海外供给约束,进而影响我国出口,但发达国家经济复苏中需求恢复快于供给恢复,出口导向的东南亚国家在7~8月的疫情反扑中成为重灾区,替代效应使得我国出口填补市场空白,超预期增长,这是我国工业门类齐全、“世界工厂”优势的体现,也体现了我国成功控制疫情形成的竞争优势。

    三是工业原材料和能源涨价超预期,挤压下游行业利润。强劲出口带动工业生产超预期,拉动工业原材料和电力需求大增,供需错配导致能源和原材料价格大涨。此外,发达国家为应对疫情普遍采取宽松货币政策,推高了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加剧输入性通胀压力。

    四是房地产下行加大经济下行压力。房地产景气是2020年下半年至2021年上半年我国经济复苏的重要引擎。期间,为防止房地产泡沫膨胀,我国坚持“房住不炒”,进一步收紧房地产融资,个别前期激进扩张的房地产企业出现债务违约。

    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环境,2021年我国经济实现了持续复苏和平稳运行。一季度GDP同比增长18.3%,两年平均增长5.0%;二季度GDP同比增长7.9%,两年平均增长5.5%;三季度GDP同比增长4.9%,两年平均增长4.9%。

    两年平均增速,这是在遭遇疫情反复冲击中攻坚克难实现的增速;是在持续优化经济结构、推动能源低碳化转型、严控地方债务风险、加快产业治理基础上实现的增速;是在保持政策定力、不搞“大水漫灌”、政策工具箱中仍保留诸多选项条件下实现的增速。

    2022年中国经济韧性十足

    受疫情、汛情等客观因素扰动与政府主动跨周期调节影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经济学家普遍认为,2022年随着基建、制造业和消费等领域的改善,驱动我国经济上行的力量有望增强,我国经济发展仍具有韧性较强、长期向好的基本面。

    基建投资有望回升。近阶段,政策加大对基建投资的支持,经济学家普遍认为,这将对2022年基建投资回升提供助力。2021年7月30日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加快财政投资,确保年度及2022年初基建领域形成实物资产。202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明确要求,保证财政支出强度,加快支出进度,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

    东方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总裁助理邵宇和银河证券研究所所长鞠厚林均表示,2022年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上行是确定性事件。未来投资领域有望偏向传统的铁路、公路领域以及新兴的节能环保、数据中心、智能化等产业升级领域。平安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所所长钟正生也认为,2022年的基建投资将出现改善。2022年专项债将和“十四五”重大项目更好地结合。

    上海浦山新金融发展基金会会长、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余永定表示,中国现阶段仍具有进一步加大宏观经济政策扩张性的空间,通过扩张性财政货币政策提高基建投资增长速度,中国能够遏制经济增速持续下滑的趋势,将经济增速稳定在6%左右的水平上。

    上海财经大学高等研究院院长田国强表示,2021年我国部分省份的水患充分暴露出我国基础设施还存在严重不足,并且随着人口老龄化、生态环境约束越来越重,基础设施亟待补齐短板。同时,中国数字经济正处于一个蓬勃发展的风口,也需要海量的数字基础设施投资作为支撑。

    制造业投资有望延续高增。202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特别要求,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启动一批产业基础再造工程项目,激发涌现一大批“专精特新”企业。经济学家表示,政策支持下的2022年制造业有望延续2021年以来的投资韧性。

    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表示,2021年我国产业结构持续优化,高技术产业、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增速明显快于固定资产投资整体增速,预计2022年随着产业持续转型升级,制造业投资将继续发力。

    国金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赵伟表示,2022年制造业投资将得益于中游景气延续和下游场景修复。一方面,产业转型、绿色发展、国产替代等因素支持下,中游制造业有望继续保持较高景气;另一方面,伴随成本压力缓解、需求修复,下游消费制造相关行业也可能趋于修复。

    中国银行研究院院长陈卫东表示,尽管疫情对实体经济带来严重冲击,但并未改变高技术行业高速增长态势。2022年,政府将持续加大科技创新支持力度,医药、航空航天器、计算机及办公设备等高技术制造业有望继续保持较快增长。

    消费有望持续回暖。国泰君安证券公司首席经济学家何海峰和国海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总裁助理陈洪斌均认为,2022年我国经济的主要增长动力有望来自消费和服务业的再度复苏。随着疫苗接种率上升,建立起有效的群体免疫,防疫基础提升及疫情的缓和将带动服务业和消费的改善。

    温斌表示,2021年前三季度,最终消费支出对我国GDP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4.8%,高于消费对2018年和2019年全年GDP增长的贡献率水平,消费对经济增长发挥了重要的基础性作用。2022年我国将继续加大力度调动市场主体积极性,提升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有望持续释放消费需求。

    鞠厚林表示,若2022年疫情相对好转,全球经济交流有望逐步复苏,将带动额外经济增长。全球旅游、商务等需求将逐步复苏,航空、旅游、餐饮、住宿等需求会得到修复,利好相关产业。

    2021年以来,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两年平均增速基本维持在13%~15%,远高于3%~4%左右的商品零售总额两年平均增速。陈卫东预计,2022年疫情总体可控,消费有望继续向正常水平回升。他表示,线上消费习惯持续强化,新消费有望保持较快增长。“2022年,年轻一代的颜值经济、宠物经济、娱乐经济等新消费将继续崛起,有望成为消费领域新亮点。”(黎轲郭洪海朱嘉林)

    2022-01-04
  • 冬奥倒计时一个月:北京,期待与奥运的再一次拥抱

    沿着古都北京悠长的中轴线,天坛、故宫等世界文化遗产坐落其间。它们构筑出这座城市的挺拔脊梁,诉说着千年历史的厚重积淀,蕴养着引领时代潮流的灵魂。


    14年前的夏夜,从永定门经过天安门到国家体育场“鸟巢”,29个烟花“脚印”缓步前行、无比坚定。

    它们掠过中华民族荣辱兴衰的历史光影,勾勒出现代奥林匹克运动融入拥有灿烂文明的东方古国的清晰轨迹。

    2008年8月8日晚,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在国家体育场(“鸟巢”)隆重开幕。中新社记者毛建军摄

    对历史最好的纪念,就是创造新的历史。

    而今,北京冬奥会进入倒计时一个月。在天安门广场向北12公里处,冬日飞雪中迎风飘扬的国家速滑馆“冰丝带”,正照亮着北京冬奥会“最快的冰”。

    银白色的外结构一圈圈仿若冰链般,急徐旋转着攀援、上升,象征着2022年的22条“冰丝带”在鸟巢的北边交织成茧,等待化蝶而出的时刻。

    坐落在象征着光荣与传承的中轴线上,作为北京冬奥会的地标之一,“冰丝带”犹如一颗明星,续写着整个民族、整个国家关于奥运逐梦的新篇。

    北京时间10月20日上午,2022年北京冬奥会火种在北京奥林匹克塔亮相,这是冬奥火种在国内的首次展示,同时也是中国时隔十三年再迎奥运火种。

    奥运火种的到来,再次点燃海内外中华儿女的激情与梦想,也点燃了“双奥之城”的荣光。在双奥筹办的穿针引线之间,北京与百年奥运实现过去和未来的携手向前。

    双奥之间,奥林匹克精神的发展方向始终未变。在北京奥运会“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的办奥理念基础上,奥林匹克精神在神州大地上凝聚成新的智慧与中国方案。

    在“穿越时空的火种——北京2022年冬奥会火炬接力主题展”上展示的冬奥会火种。中新社记者侯宇摄

    北京冬奥会的筹办工作始终秉承着“绿色、共享、开放、廉洁”的理念。从“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到最大限度利用北京奥运会场馆遗产,创造无数个历史的北京将成为国际奥林匹克运动的新标杆。

    长达百年的追逐,43年的重铸之路,时隔14年的荣光与等待,6年多的筹办,还是这片热土,时光轮转,北京对奥林匹克精神的追求与探索一直未变。

    双奥之间,中国体育迎来黄金时代。从夏奥到冬奥的十四年,也是中国体育飞速发展的十四年。从竞技体育、全民健身,到体育产业,北京奥运会带给中国社会的变革延续至今。

    马拉松运动数据井喷、“15分钟健身圈”逐渐成为现实。去年,《“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年)》等文件先后印发,全民健身与健康中国建设开启新征程。

    从接连创造夏季奥运会和冬季奥运会最好成绩,到东京奥运会追平境外夏奥最好成绩,中国竞技体育收获颇丰。抛弃“唯金牌论”,追求拼搏至上的体育精神,更加接近奥运精神内核的观念成为更多人的共识。

    双奥之间,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延绵不绝。北京奥运会,向世界展示了一个深厚底蕴的中国。时光荏苒,2008年留下的特殊印记却从未尘封。

    去年2月4日,北京冬奥会火炬“飞扬”亮相;9月17日,北京冬奥会主题口号“一起向未来”公布;10月26日,北京冬奥会奖牌发布……北京冬奥会的标识和轮廓逐渐清晰。

    无论是与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主火炬塔形态相呼应,以祥云纹样“打底”的火炬“飞扬”,还是创意来源于中国古代同心圆玉璧的奖牌“同心”,在夏季奥运会与冬季奥运会转换之间,不变的是,北京与世界共享中华文化的本心。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北京冬奥会,是国内各界上下齐心的成果。从塞北到江南,从西部边陲到东部沿海,六年来,国内冰雪运动及冰雪产业蓬勃发展。随着倒计时的指针迈入最后30天,喜迎冬奥盛会氛围渐浓。

    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初,中国各地已建成654块标准冰场、803个室内外各类滑雪场,数量较2015年分别增长317%和41%。

    在“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愿景下,冰雪运动“南展西扩东进”成果显现,这也是东道主向全世界发出最诚挚的冰雪邀请。

    北京冬奥组委运动员委员会主席杨扬说:“看到各年龄段的人参与体育运动,充满热情,我感到十分欣慰。这将会是北京冬奥会创造的最宝贵的财富,也是对2008年北京奥运会精神的传承。”

    北京冬奥会,是国际社会同心共盼的盛会。国际奥委会官方杂志《奥林匹克评论》日前出版中文特刊,封面故事聚焦即将开幕的北京冬奥会,表示北京已经准备就绪,开启冬奥会新时代。

    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更是直言:“北京将成为历史上首座举办过夏冬两季奥运会的双奥之城。北京冬季奥运会将把中国人民与世界联系起来,中国将迎来最优秀的冬季运动选手,全世界都会感受到这份热情。”

    多国政要密集发声,纷纷表达了对北京冬奥会的期待。这些都向世界发出了强有力的信号,充分体现国际社会对中国成功举办北京冬奥会的坚定信心。

    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政治杂音难挡北京冬奥会的脚步,更不会玷污追求和平、拼搏、团结的奥运底色。

    春风浩荡满目新,征衣未解再跨鞍。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交汇的历史时期,北京2022年冬奥会、冬残奥会坐标独特,意义深远。

    如今,北京冬奥会秉承着百年奥运逐梦的初心,兑现着申办时的一项项庄严承诺,按照科学、严谨的筹办进程,在全世界的瞩目下,一届“精彩、卓越、非凡”的体育盛会即将呈现在世人面前。

    当“北京欢迎你”的呐喊穿越时空,犹在耳畔回荡,当属于奥运会的“鸟巢”再度喧嚣,当中国体育和经济社会发展再度迎来又一历史机遇,当沿着圆梦的轨迹衍生出新的奥运梦想……

    2022-01-04
  • 2022年春运火车票,开售!

    一年一度的春运即将来临。今年铁路春运自1月17日开始,2月25日结束,共40天,全国铁路预计发送旅客2.8亿人次,同比增长28.5%。按照火车票提前15天发售的安排,1月3日,铁路部门开始发售2022年春运火车票。


    在北京,北京西站售票窗口于3日8:00开始与12306官网同步发售春运首日车票,车站提前备足工作人员,满足窗口旅客购票需求,预计成都、广州、武汉等方向的车票会比较紧张。

    在河南洛阳龙门站,记者看到候车厅内一个喷着白烟的小机器人正在四处游走,这是车站为提高防疫消杀质量,专门配备的消杀机器人。它按照设定的路线,每4小时对候车室进行一次消杀。

    1月3日,旅客在南京火车站售票大厅的自动售票机前排队购买车票。新华社发(方东旭摄)

    洛阳龙门站站长卫朝阳告诉记者,为了做好元旦小长假旅客服务工作,迎接即将来临的2022年春运,洛阳车站统筹疫情防控精准要求和旅客便捷出行需求,探索“智慧服务”新方法,为郑西高铁洛阳龙门站专门配备了问讯机器人、导引机器人、测温机器人、消杀机器人等科技产品。

    据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运输部负责人介绍,2022年春运,铁路部门将根据疫情防控形势变化、客票预售情况和候补购票数据,精准分析客流需求,确定图定列车上线和临客列车启动时机,梯次投放运力。同时保持普速列车必要开行规模,统筹兼顾非客流集中方向列车的开行,坚持开好公益性“慢火车”,保证旅客群众基本出行。

    在全国客流量最大的高铁站广州南站,工作人员在迎来元旦小长假返程客流的同时也开启了春运售票工作。广州南站客运一车间副主任李娅告诉记者,为方便旅客购票,广州南站3日启用了28个人工售票窗口、136台自助售退改票机。从上午10点开始到下午14点30分,广州南站已售出春运首日车票6万多张。

    在江西,中国铁路南昌局集团公司利用大数据智能客运分析系统和12306动态监测余票情况,根据客流特点,及时增加运力,有效满足旅客出行需求。“我们加开了务工人员和学生专窗,根据客流实际情况延长窗口服务时间,确保旅客顺利购票。”中国铁路南昌局集团公司厦门站售票员安昕宇介绍。

    国铁集团运输部负责人表示,今年,铁路部门充分运用发达完善铁路网和现代化高铁网的运输优势,特别是“十四五”开局之年新增的线路、动车组资源,专门铺画了春运列车运行图,客运能力能够满足严格疫情防控下的运输需求。

    1月3日,旅客在江苏常州火车站售票处购买火车票。新华社发(史康摄)

    春运前,中老铁路和赣深、安九、张吉怀、牡佳、杭台、日兰高铁等新线开通运营,进一步提升了云南、江西、安徽、湖南、黑龙江、浙江、山东等地区运输能力;南昌至深圳的京港高铁南段新通道全线贯通,极大拉近了南昌、合肥、南京、上海等中东部城市与广深地区的时空距离,将有效便利沿线群众春运出行。

    在深圳从事建筑设计的夏文斌3日一早在12306客户端上订购了回龙南老家的车票。“今年赣深高铁开通了,回家只要1个多小时,方便得很。”夏文斌告诉记者,年后他不打算再回深圳,准备在老家创业。“现在高铁通了,家乡越建越好,来龙南的游客也多了,我准备建个民宿,在老家一样可以拼出好生活。”

    在线旅游平台去哪儿的数据显示,春运火车票开售第一天,多条铁路线路剩余票量充足。去哪儿大数据研究院院长兰翔表示,由于铁路部门及多地学校推行错峰出行,再加上3日是春运首日售票,各地出行政策还不明朗,旅客不急于提前订票,整体购票呈现分散特点。

    为适应疫情防控条件下的旅客出行规律,铁路部门改进售票和退改签服务措施,延长12306网站(含手机客户端)售票服务时间由每日5:00至23:30调整为5:00至次日凌晨1:00(每周二除外);提供24小时互联网退票服务,退票截止时间由乘车站开车前25分钟延长至开车前,新增12306客户端免登录退票渠道;将原来仅可在票面发站办理的开车后车票改签业务,增设网上办理渠道,同时在自助售票终端新增电子客票改签功能;将候补购票最晚截止时间由开车前6小时调整为2小时;为旅客提供乘车临时电子身份证明。

    此外,铁路部门将高质量做好冬奥运输服务保障工作。京张高铁实行40对冬奥列车和开闭幕式专列方案。研发上线12306英文网站、英文客户端及英文自助售票机,支持VISA、JCB等国外信用卡购票支付,增设冬奥专区票务服务功能,为冬奥会加强票务和服务保障。(记者樊曦、吴涛、王瑞平、孙清清、丁静、王艳刚)

    2022-01-04
  • 习近平分别同哈萨克斯坦首任总统纳扎尔巴耶夫、总统托卡耶夫就中哈建交30周年互致贺电

    新华社北京1月3日电2022年1月3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分别同哈萨克斯坦首任总统纳扎尔巴耶夫、总统托卡耶夫互致贺电,庆祝两国建交30周年。


    习近平在致纳扎尔巴耶夫的贺电中指出,建交30年来,中哈关系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始终保持蓬勃发展势头,成为邻国间睦邻友好、互利共赢的典范。纳扎尔巴耶夫首任总统坚定奉行对华友好政策,为推动两国关系发展、深化共建“一带一路”合作作出卓越贡献,我对此高度评价。

    习近平强调,纳扎尔巴耶夫首任总统是我的老朋友,我珍视同纳扎尔巴耶夫首任总统建立的良好工作关系和深厚个人友谊。我高度重视中哈关系发展,愿同纳扎尔巴耶夫首任总统一道努力,推动中哈永久全面战略伙伴关系行稳致远,造福两国和两国人民。

    习近平在致托卡耶夫的贺电中指出,中哈互为友好邻邦和永久全面战略伙伴。建交30年来,两国关系始终保持高水平运行,政治互信不断深化,各层级交流日益密切,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成果丰硕,给两国人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

    习近平强调,中方将一如既往支持哈萨克斯坦走符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我高度重视中哈关系发展,愿同托卡耶夫总统一道努力,以建交30周年为契机,巩固中哈传统友好,深化两国战略对接,推动中哈永久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再上新台阶,造福两国和两国人民。

    纳扎尔巴耶夫表示,中国是最早承认哈萨克斯坦独立的国家之一。双方在相互信任和彼此尊重的基础上,建立哈中永久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哈方愿同中方一道,推动哈中各领域合作取得更大发展。

    托卡耶夫表示,建交30年来,哈中为国际社会发展国家间关系树立了典范,成为欧亚地区稳定繁荣的重要因素。双方彻底解决了历史遗留的边界问题,将两国共同边界打造成哈中友谊与团结的桥梁。我愿同您一道,为发展哈中关系作出更大努力。

    2022-01-04
  • 贯通中华文脉 照亮复兴之路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激活中华文化的历史性贡献述评

    文化如水,浸润无声,连接着一个民族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穿越历史的烟云,一个真理昭示天下——

    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以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清醒勇毅的历史自觉、深沉坚定的文化自信,融汇古今、联通中外,在波澜壮阔的伟大实践中唤醒激活、弘扬光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之焕发出勃勃生机活力。

    五千年文脉绵延不绝,一百载奋斗生生不息。气势磅礴的复兴气象,积淀起前所未有的自信自强,化作中华儿女内心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照亮古老民族奋勇前进的伟大征程!

    以史鉴今资政治国

    2021年7月1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100面红旗迎风飘扬,100响礼炮声震寰宇,100步正步震撼人心,“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誓言久久回荡……

    礼序乾坤、乐和天地。承自古老礼乐文化的庆典,仿佛一种隐喻——只有涵养过辉煌灿烂的文明,一个民族才能砥砺复兴的壮志;只有身处于风雷激荡的时代,一种文明才能焕发生命的光彩。

    2021年岁末年终,北京京西宾馆,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举国关注。

    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深刻指出,“坚持正确政绩观,敬畏历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态,慎重决策、慎重用权”。

    一个定调新一年中国经济发展航向的重要会议,习近平总书记以3个“敬畏”告诫与会同志,对历史与文化的重视发人深省。

    “打铁必须自身硬”!

    党的十八大以来,一场力度、广度、深度空前的反腐败斗争在神州大地纵横涤荡。全面从严治党,成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鲜明特征。

    巡视,便是其中浓墨重彩的一环。

    “中央巡视组是中央直接派的,要当好‘钦差大臣’,善于发现问题,发挥震慑力”;

    “中央给了巡视组尚方宝剑,是‘钦差大臣’,是‘八府巡按’,就要尽职履责”;

    “‘不能动摇山岳,震慑州县,为不任职’。巡视就是要形成震慑。”

    习近平总书记深邃的思考、形象的阐释,闪现着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鲜明逻辑,为巡视工作赋予全新的时代内涵。

    “凡将立国,制度不可不察也。”千百年前,记载商鞅变法理论的《商君书》留下箴言。

    今天,秉持“制度优势是一个国家的最大优势”,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在党的历史上首次系统描绘和部署中国之治“制度图谱”,筑牢中国长治久安的制度根基。

    “以战止战、以武止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能战方能止战,准备打才可能不必打,越不能打越可能挨打”这一战争与和平的辩证法,以改革强军战略,引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为广泛、最为深刻的国防和军队改革。

    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

    此时,中国处于民族复兴的关键时期,世界处于百年变局演变的重要阶段。深化改革的路怎么走?

    问题与挑战,清晰而紧迫。

    古人云:“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

    “全面深化改革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部署,不是某个领域某个方面的单项改革。”习近平总书记就《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向全会作说明,将古老智慧诠释出新的时代内涵。

    以“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总目标,中国开启了全面深化改革新征程。波澜壮阔的改革背后,是“谋全局者”的胸怀与战略。

    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根植于历史的文化,往往已告诉我们未来的答案。

    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中,在“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我们品读出“革故鼎新”“贵和尚中”“天人合一”等历史智慧。

    从防汛救灾工作部署,到“粮食多了是问题,少了也是问题”的国家“大账”,再到“十四五”规划纲要设置专章对统筹发展和安全作出战略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关心的大事小情,我们看到“明者防祸于未萌,智者图患于将来”的清醒。

    法兰克福、伦敦、纽约书展上,有一本书成为当之无愧的“明星图书”——《习近平谈治国理政》。

    著名外交家基辛格一语中的:“这本书为了解一位领袖、一个国家和一个几千年的文明打开了一扇清晰而深刻的窗口。”

    “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2021年仲春,福建武夷山。习近平总书记专程来到九曲溪畔的朱熹园,回望历史,感慨万千。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跨越千年,朱子余音犹在。灿若星河的文化遗产,恰如“有源之水”,滋养中华民族绵延不绝。

    穿越历史的回响,习近平总书记鲜明指出,要特别重视挖掘中华五千年文明中的精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同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结合起来,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以文培元凝神铸魂

    天安门广场东侧,国家博物馆游人如织。基本陈列《古代中国》和《复兴之路》,成为人们参观“打卡”的首选。

    穿过历史的烽烟,展厅内现代中国历经沉沦与抗争、奋斗与崛起取得的辉煌成就,与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交相辉映,绘就一幅波澜壮阔的中华文明长卷。

    时间拨回到9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在此抚今追昔,饱含深情提出“中国梦”:“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

    只有创造过辉煌的民族,才懂得复兴的意义;只有经历过苦难的民族,才对复兴有着深切渴望。

    赓续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特质,蕴藏中国人民“家国天下”的情怀,饱含近代以来“振兴中华”的探索,中国梦唤醒了中国人民最深厚的文化基因,成为团结海内外中华儿女的最大同心圆。

    在厚植文化基因中凝聚精神力量,正是中国梦文化内涵激发出的澎湃动力。

    如今,基层群众贴出对联:“雪梅映红中国梦,紫燕衔绿万家春”;异国他乡,旅美华侨写下心声:“他邦夜夜家国梦,天涯朝朝总相思”。中国梦蕴含的文化意蕴,极大焕发出中华民族“团结如一人”的归属感和向心力,凝聚起强大精神力量。

    一个时代的价值观念,根植于一个国家特有的历史文化中。

    面对复杂严峻的国际竞争,在当代中国坚守文化自信,应该树立怎样的价值观?

    五四运动95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走进绿树婆娑的北大校园,在同师生座谈时这样回答:

    “经过反复征求意见,综合各方面认识,我们提出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富强、民主”与“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质朴理想相互连通;

    “爱国、敬业”汲取“丹心报国”“天道酬勤”的精神追求;

    “诚信、友善”吸收“人而无信、不知其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古代智慧;

    …………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传统文化内涵创造性凝结于核心价值观中,使之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跨越时空、历久弥新,在新时代绽放新光彩。

    激活传统文化,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习近平总书记念兹在兹:

    “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主持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提出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我们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古圣先贤的思想”。来到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小学,为他们上了一堂生动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课程。

    “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陕西考察,强调找到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的连接点。

    在习近平总书记引领下,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化作百姓日用不觉的行为准则,成为凝聚社会共识的“最大公约数”。

    新时代的中国,在优秀传统文化滋养下,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人,用党的理想信念凝聚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人,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使命激励人,堪当重任的时代新人纷纷涌现,善行义举蔚然成风。

    以文培元,习近平总书记注重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

    这是发生在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里的感人一幕:

    “你们这么大岁数,身体还不错。你们别站着了,到我边上坐下。”

    2017年11月17日,在同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代表合影时,看到黄旭华和黄大发两位代表年事已高,习近平总书记关切地请他们坐在自己身边。

    用行动诠释出礼敬贤德、尊老爱老的传统美德,习近平总书记暖人心窝的话语举动传为佳话。

    2015年2月17日,农历大年廿九,空气中充满春天的味道。当天,中共中央、国务院在人民大会堂举行春节团拜会。

    “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

    约1400字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用1/3篇幅讲述了“家”的意义,生动传递出“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

    “修身齐家”的传统美德薪火相传、生生不息,习近平总书记言传身教、身体力行。

    把“严以修身”摆在“三严三实”之首,叮嘱“有什么样的家教,就有什么样的人”,勉励广大青年牢记“从善如登,从恶如崩”……

    如今,伴随着文明家庭、文明校园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深入开展,尊老爱幼、勤俭节约等植根于传统文化的文明新风吹进百姓心田,广大人民以更加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砥砺前行,迈向崭新征程。

    文脉传承历久弥新

    浙江余杭良渚,“美丽的水中之洲”。几代考古学家在这里孜孜以求,探寻中华文明的最初印记。

    “良渚遗址是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圣地”——2003年7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对遗址的历史地位作出重要论断。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又对良渚古城申遗作出重要指示。

    2019年7月,良渚古城遗址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外国专家评价:“良渚让我们对中国早期文明的认识提前1000多年。”

    思接千载,视通万里,鉴往知来。

    透视历史的深处,习近平总书记的目光坚毅而深邃:“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历史中创造和延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

    从传统街区、古建筑保护到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从敦煌研究院座谈到云冈石窟考察,从指出“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到强调“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

    一次次触摸历史,一次次寻访传统,传递出习近平总书记守护中华民族文化根脉的历史自觉和文化自信。

    “一片三坊七巷,半部中国近代史。”福州三坊七巷,是“里坊制度活化石”,见证了千百年的历史变迁。

    上世纪80年代如火如荼的城市开发建设中,坐落于三坊七巷北隅的故居即将“一拆了之”。时任福州市委书记习近平听闻这一消息,立刻叫停拆迁。时隔半年,故居修缮工程悄然动工……

    从拆到修,一字之差,天壤之别,考验的是历史远见。

    2021年3月,正在福州市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来到三坊七巷。

    “对待古建筑、老宅子、老街区要有珍爱之心、尊崇之心。”总书记的话又一次沸腾了古老街巷。

    “保护好、传承好历史文化遗产是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华文化的自信、耐力和定力始终如一,身体力行推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始终如一。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的考察足迹遍布全国多个省份的文博单位。“我们爱这个城市,就要呵护好她、建设好她”“避免‘千城一面、万楼一貌’”“保护文物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不能搞过度修缮、过度开发”“发展旅游要以保护为前提,不能过度商业化”……殷殷嘱托寄寓总书记对文脉延续的深刻思考。

    中华大地上,登得上城楼、望得见古塔、记得住乡愁的文化长卷徐徐展开:

    正定古城重现北方雄镇风貌,鼓浪屿演绎万国建筑博物馆风情,古城潮州留驻岭南文化穿越时光的精魂,北京胡同镌刻古都记忆与浓浓乡情,八廓街见证西藏翻天覆地历史巨变……

    当历史文脉融入现代生活,山水人文交汇成现代宜居之地,文化自信构筑起共有精神家园。

    从时隔37年再次召开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明确“延续城市历史文脉”,到中央政治局就考古为题举行集体学习强调“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从三星堆考古让古蜀文明之光再次闪耀,到阔别160年的马首铜像归藏圆明园;从历尽600年沧桑的《永乐大典》回归再造,到我国以42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项目位居世界第一……

    新的文化自觉助推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丰富全社会历史文化滋养。

    历史长河汹涌澎湃,唯有中华文明数千年历尽劫波从未中断;进入新时代,更加生气勃勃、刚健有为,每朵浪花都有奔腾故事。

    2021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贵州毕节化屋村,扶贫车间里精美的苗族传统服饰吸引了总书记的目光。

    “苗绣既是传统的也是时尚的,你们一针一线绣出来,何其精彩!”习近平总书记勉励大家,一定要把苗绣发扬光大,这既是产业也是文化,发展好了既能弘扬民族文化、传统文化,同时也能为产业扶贫、为乡村振兴作出贡献。

    以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让活态的乡土文化传下去,习近平总书记考量深远。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正是新时代中华文化滚滚向前的强大内驱力。

    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要把握好传承和创新的关系,“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学古不泥古、破法不悖法”。

    在习近平总书记关心部署下,《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颁布,第一次以中央文件形式推动延续中华文脉、传承文化基因。

    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文脉传承弦歌不辍、历久弥新。

    与群众包饺子、打糍粑共度传统节日,同戏迷一起听三弦、看花鼓戏,买香包、布鞋给民间手艺人“捧捧场”……习近平总书记引领垂范,传统文化日益融入日常生产生活、滋养当代心灵。

    2014年10月,与延安文艺座谈会时隔72年,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为新时代文艺创作锚定航向。

    “我们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展现中华审美风范”的号召一呼百应,舞剧《大梦敦煌》、昆剧《临川四梦》、京剧电影《曹操与杨修》等优秀文艺作品涌现,电视节目《中国诗词大会》《典籍里的中国》《唐宫夜宴》海内外热播,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气度神韵增添民族自豪和文化自信。

    2021年12月14日,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在世界文学艺术领域鲜明确立中国气派、中国风范”。

    放眼新时代,中华文脉开枝散叶绵延勃发,升腾盛世图景,激荡复兴气象。

    交流互鉴命运与共

    2021年10月26日,北京冬奥会开幕倒计时百天之际,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奖牌问世。宛如同心圆玉璧的奖牌上,铭刻冰雪纹和祥云纹。古老东方文明与奥林匹克精神,于方寸之间交相辉映。

    一枚奖牌,是中华文明兼容并蓄的生动缩影,彰显着温润优雅的文明气度,寄托着人类的共同梦想。

    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

    于历史深处探寻,中华文明绵延传承,从不具有排他性,而是在包容并蓄中不断衍生发展。

    玄奘西行、鉴真东渡、张骞出使西域、郑和七下西洋……中华民族曾经谱写了万里驼铃万里波的浩浩丝路长歌,也曾经创造了万国衣冠会长安的盛唐气象。

    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习近平总书记以茶酒作喻,一语中的:“茶和酒并不是不可兼容的,既可以酒逢知己千杯少,也可以品茶品味品人生。”

    2019年11月,雅典卫城博物馆。正在希腊访问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这里参观。

    从古希腊大理石雕像上的“拔火罐”图案谈到古代中医,由帕特农神庙三角楣上的众神雕像联系到中国古籍《山海经》……短短一个小时,虽道不尽历史沧桑,却打开了文明对话交流的新天地。

    西子湖畔,粼粼波光,倒映着G20峰会欢迎晚宴的东方神韵。

    带着对“和而不同”的深刻理解,习近平总书记以文化为纽带,推动不同文明相惜相知,开拓了国与国之间交往的新路径。

    当前,环顾全球,百年变局与世纪疫情交织激荡,文明冲突论、文明优越论沉渣泛起。冲突还是对话、对抗还是合作,已成为关乎人类前途命运的重大课题。

    2013年,访问哈萨克斯坦、印度尼西亚的习近平总书记,先后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我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就是要以互联互通为着力点,促进生产要素自由便利流动,打造多元合作平台,实现共赢和共享发展。”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语掷地有声。

    如今,这一植根于历史厚土的中国智慧,让“使者相望于道,商旅不绝于途”的丝路盛景再现于世,也为各国开拓出一条通向共同繁荣的机遇之路。

    美美与共,才能天下大同。习近平总书记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宏阔胸襟,为各国携手应对风险挑战注入强大精神动力: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是以一种制度代替另一种制度,不是以一种文明代替另一种文明,而是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意识形态、不同历史文化、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在国际事务中利益共生、权利共享、责任共担,形成共建美好世界的最大公约数。”

    博鳌亚洲论坛、中非合作论坛、上海进博会……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用一场场主场外交,彰显开放自信的大国胸怀。

    亚洲、欧洲、非洲、拉美……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我们用一次次紧急驰援,展现兼济天下的大国担当。

    今天,带着深邃的历史视角和广阔的全球视野,中国人民更加认识到,复兴不仅是在经济社会发展赛道上的赶超,更是一个大国现代化进程中兼收并蓄的气度;不仅是物质条件的极大改善,更应是一个民族文明观的自信表达。

    2019年5月15日,浩瀚夜空下,国家体育场“鸟巢”灯光璀璨。各国艺术家欢歌曼舞、激情飞扬,献上精彩的亚洲文化嘉年华,为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增添浓墨重彩的一笔。

    这一刻,不同国度的文明记忆、文明图景,在华夏大地上汇集。这一刻,古老的东方大国不仅以卓越的智慧启迪世界文明,更以海纳百川的气度拥抱世界文明。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一位外国政要这样表达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中国方案的高度赞赏:“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世界和人类作出的贡献,不仅在于创造了多少物质,还在于提出了什么理念。”

    今日之中国,不仅是中国之中国,而且是亚洲之中国、世界之中国。

    厚植沃土萃就精华

    上下五千年,纵横九万里。知所从来,方明所往。

    2013年11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位于山东曲阜的孔府和孔子研究院考察,强调:“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

    文化兴则国家兴,文化强则民族强。

    传统中有我们的精神基因,文化中有民族的志气底蕴。只有读懂古老而伟大的中华民族为何生生不息,领悟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如何博大精深,才能坚定守护中华民族文化根脉的历史自觉和文化自信。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习近平总书记将文化自信置于前所未有的高度,为民族复兴凝聚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湘江之畔的岳麓书院,历经千年而弦歌不绝。讲堂上,高悬“实事求是”匾额。

    2020年9月17日,细雨飘飞中,正在湖南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这里,望着匾额,久久凝思。

    近2000年前,东汉史学家班固在《汉书》中写下“修学好古、实事求是”,记述古人传承文化、求索真知的故事。

    100多年前,意气风发的青年毛泽东常在此流连,思索“改造中国和世界”的方法。

    “共产党怎么能成功呢?当年在石库门,在南湖上那么一条船,那么十几个人,到今天这一步。这里面的道路一定要搞清楚,一定要把真理本土化。”习近平总书记语重心长。

    在近代中国最危急的时刻,中国共产党人寻到马克思主义“真经”,唤醒沉睡已久的民族,激活曾经蒙尘的伟大文明。

    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个结合”重大论断,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孕育出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历史的长河奔流不息,思想的波涛卷起巨澜。

    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具有内在的契合性,在很多方面相融相通。习近平总书记以“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博大胸怀,将马克思主义同传承千年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民族基因的价值观念融会贯通,进行了新的具有开拓性意义的理论创造,推动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深入人心——

    坚持“人民至上”,以人民为中心,汲取民本理念,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民众观;

    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吸取“多元一体”的民族史观,凝聚起各族儿女对中华文化的强烈认同,深化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闪耀“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协和万邦”“天下一家”的和合智慧,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

    思想的火炬,照亮着崭新的时代。

    当渴盼千年的小康之梦成为现实,当古老箴言融入核心价值观,当饱含东方智慧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日益成为世界共识,当“人类文明新形态”为人类社会发展描绘出文明新篇章……万千气象,铺展在新时代的舞台上。

    当代中国,江山壮丽,人民豪迈,前程远大。

    面向未来,习近平总书记豪迈宣示:“中华民族创造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中华民族也一定能够创造出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2022-01-04
  • 关于2022年上海音乐学院招收内蒙古少数民族委培生的公告

    一、招生专业和计划

    内蒙古委培生招生计划共5名(仅限招收少数民族考生),具体专业计划数如下:

    1.作曲:1名

    2.指挥:1名

    3.声乐演唱(美声):2名

    4.音乐戏剧表演:1名

    二、报考办法

    采用网上报名方式,不接受其他途径报名。

    1.报名网址:https://zsbm.shcmusic.edu.cn

    2.报名及缴费时间:2022年1月1日—2022年1月7日

    3.网上报名步骤:注册->报考须知->基本信息->证件照片上传->报考材料上传->联系方式->报考专业->报名信息确认->报名缴费(初试费)

    4.报考费用:初试费100元、复试费200元。

    ★网上报名时只缴纳初试费,复试费根据考程安排另行至报考系统支付。

    ★现有报考缴费系统只支持银联通道,请使用带有标志并开通网上支付功能的银行卡缴费。报考提示:

    ★每位考生只能报考一个专业(含招考方向),报名时“考生性质”一栏须选择“内蒙少民委培”。

    ★考生必须按要求如实填写本人报名信息,凡因不按要求填报,网报信息误填、错填,填报虚假信息,未完成报考缴费,未在规定时间下载查阅考试材料等原因造成不能考试或影响录取的,后果由考生本人承担。

    ★按教育部相关文件要求,我院在省级专业统考合格考生范围内组织校考。考生所报专业属省级专业统考涉及的,考生须获得省级专业统考相应专业合格证或合格证明;省级专业统考未涉及或不要求的专业,考生可直接参加校考。所有考生均须按省(直辖市、自治区)招生办要求参加考生所在省(直辖市、自治区)艺术类高考报名。具体报考政策及办法请考生自行向本人所属省(直辖市、自治区)招生办咨询。

    ★考生所交报考材料及报考费,无论录取与否,概不退还。

    三、考试内容

    参照《2022年上海音乐学院本科艺术类招生专业目录及考试大纲》作曲、指挥、声乐演唱(美声)、音乐戏剧表演考试内容,相关文件请自行至招办官网(https://jwc.shcmusic.edu.cn)下载。

    四、考试安排

    1.指挥、声乐演唱(美声)、音乐戏剧表演初试采用在线拍摄、在线提交考试视频的形式进行,复试采用线下到校考试形式。初试考试须知、视频拍摄参考图示及考试平台操作手册等考试材料预计将于2022年1月7日在招办官网(https://jwc.shcmusic.edu.cn)公布,请自行下载查阅;作曲初复试均采用线下到校考试形式。

    2.线下到校考试所需材料下载打印:2022年2月14日起登录报考系统自行下载并打印校考专业准考证、《2022年本科艺术类专业招生校考考生手册》等考试材料。

    五、文化考试

    考生须按当地规定参加全国统一高考文化课考试。我院文理兼收。

    六、录取原则

    考生须达到上海音乐学院自主划定的全国统一高考文化课最低录取分数线,按专业考试成绩由高到低排名择优录取。

    七、招生咨询及联系方式

    1.内蒙古党委宣传部文艺处

    联系电话:0471--4812637/48182462.

    2.上海音乐学院招生办公室

    联系电话:021—64310421/64316349

    电子邮箱:zbshcmusic.edu.cn

    地址:上海市汾阳路20号上海音乐学院本科生招生办公室

    邮编:200031

    招办网址:https://jwc.shcmusic.edu.cn

    2022-01-01

  • 首 页  上一页   249 250 251 252 253 254 255 256 257 258  下一页    尾 页  

    版权声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5 8629 6259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1696号 蒙ICP备160010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