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跟着非遗游北疆 内蒙古推出12条特色旅游线路

    为进一步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业更好融合发展,让更多人感受非遗魅力,自治区文旅厅近日设计打造了12条非遗特色精品旅游线路,诚邀各地游客跟着非遗尽览内蒙古风光。


    非物质文化遗产被誉为人类历史文化的活化石。内蒙古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自古以来就是多元文化交融之地,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而独特,12条非遗特色精品旅游线路包括天下黄河、唯富河套非遗体验之旅;阴山南北、现代草原非遗体验之旅;苍天大漠、秘境驼乡非遗体验之旅;长城内外、西口风情非遗体验之旅;高原峡谷、漫瀚传奇非遗体验之旅;西辽河畔、文明曙光非遗体验之旅;红山遗梦、绚丽多彩非遗体验之旅;草原天堂、游牧印象非遗体验之旅;万里茶道、世纪动脉非遗体验之旅;边境穿越、界河探幽非遗体验之旅;林草芳菲、游猎辉映非遗体验之旅;绿色净土、多元交融非遗体验之旅。(记者冯雪玉)

    2023-05-29
  • “袁梦计划”4.0在兴安盟启动

    5月24日,“袁梦计划”4.0在兴安盟袁隆平院士工作站水稻科研基地正式启动。


    2018年,袁隆平院士来到兴安盟,亲自为兴安盟袁隆平水稻院士工作站揭牌。5年来,兴安盟持续加大力度将科技创新动能注入水稻“小切口”,努力做强农牧业“大产业”,与袁隆平院士专家团队的合作成果丰硕、喜报频传。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兴安盟分中心、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兴安盟分中心及试验基地相继落户兴安盟。


    袁隆平院士逝世后,袁隆平之子、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袁定阳接棒“袁梦计划”,先后启动了“袁梦计划”2.0版和3.0版,成功选育优质水稻品系13个、审定水稻新品种3个,示范推广效果显著。2022年,兴安盟地产粳稻实现亩产717.56公斤,超额完成袁隆平院士提出的“三年内帮助兴安盟水稻亩增产100公斤”目标。


    今年,“袁梦计划”4.0将在兴安盟水稻新品种研发、盐碱地稻作改良产业化应用、农业提质增效和农民增收方面再创佳绩,推动兴安盟建成北方寒地水稻、耐盐碱水稻种源生产基地和关键技术输出基地,力争“十四五”期间在全盟示范推广优质水稻30至50万亩,旱作水稻20万亩,耐盐碱水稻20万亩,建成种源基地10万亩,让科研成果更多惠及群众,助力乡村振兴和经济高质量发展。(记者高敏娜)

    2023-05-26
  • 呼和浩特市40所学校被授予新时代“雷锋学校”

    5月23日,呼和浩特市举办新时代传承和弘扬雷锋精神交流活动暨第二届全市雷锋学校创建观摩活动,呼和浩特赛罕区锡林南路小学、新城区新华小学等40所学校被授予呼和浩特市第二批新时代“雷锋学校”。


    活动现场举办了学雷锋主题升旗仪式和“争做时代新人”军乐团表演,“新时代好少年”代表向全市中小学生发出“向雷锋叔叔学习”的倡议。


    与会人员参观了呼和浩特市锡林南路小学传承红色基因、文明校园创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主题校园文化建设,通过展板讲解、雷锋元素手工艺品制作、雷锋日记分享等全面了解市四区中小学创建“雷锋学校”的丰硕成果,观看了《穿越时空的对话》情景剧、《雷锋精神我传承》读书会、《学习雷锋好榜样》歌舞等节目。


    近年来,呼和浩特市在青少年中广泛开展“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积极推进“弘扬雷锋精神建设幸福青城”新时代文明实践和学雷锋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组织未成年人走出校园,走进社区、走进广场、走进公共文化场馆和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开展创城知识宣传、保护环境、敬老助老、关爱孤残儿童等活动,涌现出了“小手拉大手”“我是共产党员·我帮你”“七色光”等立得住、叫得响、传得开的学雷锋志愿服务品牌。(记者白丹王雅静)

    2023-05-26
  • 内蒙古提前部署汛期公路安全防线

    5月24日,记者从内蒙古交通运输厅了解到,汛期临近,内蒙古交通运输厅结合实际、提前部署公路防汛及安全运行工作,保障全区公路安全畅通、公路重要基础设施安全度汛。


    结合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情况,内蒙古交通运输部门强化汛前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全面排查可能因汛期强降雨、强风、冰雹等自然灾害引发的事故隐患,加强对桥涵、隧道、长大下坡、临水临崖、三高(高边坡、高路堤、高挡墙)路段等重点领域的隐患排查,对发现的安全隐患和薄弱环节,加强管控、落实整治。


    此外,内蒙古交通运输厅对汛期养护管理、公路巡查、重点部位监管、汛期应急、在建项目防汛、公路网运行监测和应急处置、应急值守和信息报送等方面也做了详细的安排部署,遇有暴雨、大风、冰雹等灾害性天气时,提前采取安全管控措施,确保将突发事件损失和影响降至最低。(记者高慧)

    2023-05-25
  • 自治区财政安排456.4亿元保障五大任务落实

    5月23日,自治区政府新闻办举行“以两件大事为主抓手推进内蒙古现代化建设”第二场(自治区财政厅专场)主题新闻发布会,财政厅有关负责人介绍情况并答记者问。


    据发布会消息:2023年,自治区本级财政年初预算在压减非急需、非刚性支出53亿元基础上,优先安排“两个屏障”“两个基地”“一个桥头堡”五大任务相关支出资金456.4亿元,与上年相比增加50.3亿元,增长12.4%。


    今年以来,内蒙古各级财政部门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牢记“国之大者”,推动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力提效,强化财政预算绩效管理和监督,注重财政政策与各类政策的协同发力,积极化解地方政府债务,加大对生态保护、科技兴蒙、民生保障的支持力度,引导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产业集群发展壮大和重点产业链持续向下游延伸,确保习近平总书记交给内蒙古的五大任务见行见效。


    在促进生态安全屏障建设中,自治区财政在设立清洁取暖专项资金的基础上,会同相关部门与盟市积极争取中央财政支持内蒙古清洁取暖项目建设,呼和浩特市、包头市、巴彦淖尔市、乌兰察布市现已成为中央财政支持的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试点城市。在财政资金引导下,上述四市清洁取暖项目计划投资357.33亿元,其中的企业及社会资本投入是财政投入的近2倍。正在持续推进建设的燃煤锅炉超低排放改造、供热管网延伸扩网改造等清洁取暖项目,促进了全区空气质量明显改善。


    在促进安全稳定屏障建设中,今年前4个月,中央和自治区财政共安排经费193.7亿元,较2022年增加3.5亿元,全力支持法治政府建设、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边境边防建设、社会矛盾多元化解和应急救援等,为建设平安内蒙古提供了重要资金保障。


    在促进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建设中,2023年,自治区安排工业经济专项资金25亿元,支持重点产业集群、产业链发展;安排科技专项资金2亿元,支持建设能源内蒙古实验室和创建国家稀土新材料技术创新中心;安排战略性找矿资金2.5亿元,推进新一轮战略找矿行动。对上市的新能源装备制造企业分阶段给予奖补资金支持,推动企业上市融资。


    在促进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中,自治区财政设立高标准农田建设专用资金账户,并按照建设标准相关要求,以旗县为单位确定高标准农田建设内容、财政补助标准,今年除中央财政补助资金外,其余高标准农田建设资金缺口全部由自治区财政承担,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内蒙古财政贡献。


    在促进向北开放中,2023年,自治区财政筹措6亿元资金支持满洲里、二连浩特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高水平建设;安排口岸经济发展专项资金2亿元,同比增加19.2%:新增并安排4000万元财政资金支持智慧口岸项目建设;统筹资金4亿元落实国家稳外贸、优结构各项政策措施在内蒙古落地见效;支持相关盟市城区设立互贸进口商品展示店,鼓励外贸企业对内开拓市场,促进内外贸一体化发展。


    与此同时,内蒙古聚焦习近平总书记交给内蒙古的五大任务和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两件大事,主动与国家部委沟通协调,在培植财源中积极争取中央财政各类转移支付,统筹各类资金,优化支出结构,完善工作机制,为内蒙古推进现代化建设提供了资金保障。


    今年1-4月,全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322.4亿元,同比增长17.2%,在去年高基数基础上实现较快增长;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845.8亿元,同比增长10.6%。今年内蒙古已发行45亿元专项债券资金全部用于支持五大任务重点项目建设。


    2023年,中央财政年初预算安排内蒙古转移支付资金2996亿元,比2022年预算增加307亿元,增长11.4%。截至5月4日,在提前下达转移支付资金基础上,财政部又陆续下达内蒙古各项转移支付增量资金171亿元。(记者杨帆)

    2023-05-25
  • 创近20年新高 前4月二连浩特口岸外贸进出口值达129.77亿

    据二连海关统计,今年前4个月,二连浩特口岸进出口贸易值129.77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05.3%,外贸进出口值创2003年以来新高。其中,进口值78.91亿元,同比增长107.4%,出口值50.86亿元,同比增长102.2%。


    据了解,今年以来,随着二连浩特口岸货运通关能力有序恢复,铜矿砂、煤炭、纸浆、铁矿砂等大宗商品进出口量显著增长,拉动口岸进出口值呈现倍增态势。面对口岸货运量强劲增长的态势,二连海关创新监管方式,推广“两步申报”“集中申报”等多种申报模式,指导企业灵活叠加运用“两段准入”“汇总征税”等便利化通关模式,持续提升通关时效。同时,二连浩特铁路口岸进出境中欧班列转关货物实现自动审核、自动核销,整体压缩转关业务人工作业时间70%以上。口岸营商环境进一步优化,企业进出口货物通关更加便捷高效,为促进二连浩特口岸外贸稳定增长发挥了积极作用。(记者阿妮尔)

    2023-05-24
  • 宣传活动有声有色 民族团结入脑入心 内蒙古广泛开展民族政策宣传活动

    呼和浩特市开展民族团结进步百场主题宣讲,邀请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代表和模范个人为广大干部群众讲了一堂堂生动的民族团结教育课;


    呼伦贝尔市阿荣旗举办民族理论政策“赶大集”活动,通过设置咨询台、发放宣传单等方式,将党的民族理论政策和民族法律法规知识送到农牧民身边;


    赤峰市红山区昭乌达社区组织“同看一本书”“同上一堂课”“同唱一首歌”“同跳一支舞”“同讲一个故事”民族政策宣传活动,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深根植于各族群众心中……


    5月是内蒙古自治区“民族政策宣传月”,5月最后一周是“民族法治宣传周”。连日来,全区各级各地紧紧围绕完成好习近平总书记交给内蒙古的五大任务和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两件大事,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为主题,广泛开展党的民族理论政策宣传活动。


    自治区民委指导各地组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宣讲团,就近就地宣讲党的二十大精神和民族团结进步故事;自治区党委直属机关工委推动区直机关部门单位深入开展民族政策宣传活动,进一步引导广大干部职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赤峰市克什克腾旗开展青少年研学交流活动,教育引导各族青少年不断增进“五个认同”;锡林浩特市希日塔拉街道创排了以“民族团结心连心”为主题的情景剧,进一步推进民族团结理念融入群众生活……


    全区各地扎实做好党的民族理论政策和民族法律法规宣传活动进机关、进企业、进社区、进苏木乡镇、进学校、进连队、进宗教活动场所、进网络、进各领域,将民族政策宣传活动和文艺演出、志愿服务等活动结合起来,为各族群众送政策、办实事,用大家听得懂、愿意听、能领会的形式,有形有感有效推动党的民族理论政策宣传教育全方位、全覆盖和常态化、全员化开展。


    同时,全区各地不断创新活动载体,延伸宣传触角。鄂尔多斯市发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IP形象“鄂同同”“鄂圆圆”,推出同心圆系列表情包;通辽市科尔沁区在各大商场、加油站、出租车的电子屏滚动宣传党的民族理论政策;兴安盟举办民族政策法律法规知识线上有奖竞答活动,激发广大干部群众学习相关知识的热情……传播阵地渠道持续拓宽,宣传教育效果不断提升。


    据介绍,近年来,自治区持续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教育引导各族人民全方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更好地交往交流交融,不断丰富“模范自治区”的内涵和外延。全区制定出台包含理论体系建设、增强中华文化认同等在内的25个方面79项重点任务举措;确定了8家自治区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培育)基地;将“实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工程”作为重点内容,纳入《内蒙古自治区“十四五”时期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规划》;组织编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众读本》等;各地结合实际着力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常态化机制,教育引导全区各族干部群众团结奋进,让“模范自治区”崇高荣誉绽放更大荣光。(见习记者李存霞)

    2023-05-24
  • 千年的守望:深入探访山西晋祠博物馆

    名城早报记者张小海


    站在山西的晋祠博物馆门前,眼前的人潮涌动,他们带着好奇和敬畏的心情,来这里寻找晋国文化的精髓,感受千年历史的震撼。晋祠博物馆,距离太原市中心25千米,名副其实,承载着对晋国诸侯唐叔虞的深深敬仰。站在这个历史的交汇点,不仅感受到了时空的穿越,也被晋祠博物馆的规模和风貌深深折服。





    漫步在占地12000平方米的晋祠博物馆内,体验着这座融合北方宫殿式和南方园林式元素的建筑群带来的独特魅力。驻足在圣母殿前,这座始建于北宋兴国九年(984年)的建筑,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木结构建筑之一,同时也是晋祠三大国宝建筑之一。这座博物馆的建筑风格独特,体现了中华传统建筑的精髓。





    记者通过与馆内专家交谈,了解到晋祠博物馆的馆藏文物数量达到了7410件/套,其中珍贵文物2060件/套。随后,在傅山纪念馆、董寿平美术馆、赵梅生美术馆等展厅内,记者欣赏到了众多书画名家的作品和他们生平的点滴,并深深地为这里的珍藏文物所吸引,它们描绘了晋国和山西地区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


    晋祠博物馆不仅是一个历史和文化的展示馆,也是一个活跃的文化活动平台。每年举办各种展览、讲座、培训、交流等活动,晋祠博物馆向广大游客提供了学习和交流的机会,同时,也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捐赠书籍、资助学生、支持教育等。





    获得国家二级博物馆的荣誉,被国家旅游局评定为第一批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还在2017年11月,获得第五届全国文明单位的荣誉,晋祠博物馆以其深厚的历史底蕴、璀璨的文化光芒和优美的自然风光,吸引了无数中外游客的目光。在此地探访,仿佛就是在探寻晋国文化的千年宝库,每一步都充满历史的沉甸甸感。


    晋祠博物馆深深的吸引着来自各地的人们,这是一个文化、历史和艺术交汇的地方,这里流淌着古老的晋国文化,这里寄宿着千年的历史记忆。在此,你能感受到历史的痕迹,感受到晋国文化的魅力,也能体验到古代人们的智慧和艺术才华。


    晋祠博物馆是一座历史的明灯,照亮了晋国文化的历史长河,也照亮了我们前行的道路。站在这里,就仿佛听到了历史的声音,感受到了晋国文化的脉搏,这是一次深度的历史之旅,也是一次精神的洗礼。


    责任编辑:延菁菁


    欢迎提供新闻线索(V:mingchengzaobao)

    2023-05-23
  • 内蒙古为病险水库“除病去险”

    “为确保水库在今年年底前完成主体工程建设,我们采取主副坝同时施工,内坡护面、防渗墙、涵管同时施工的方式,抢工期、抓进度。”近日,包头市水库管护中心主任杨永清说。为确保今年汛期到来之际昆都仑水库具备度汛条件,目前,该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泄洪冲沙洞进水塔主体工程已经完成,预计今年10月整体工程全面完工。


    4月中旬,水利部安排部署2023年水库安全度汛工作。5月19日,自治区水利厅召开全区水库安全度汛暨安全生产工作视频会议,安排部署全区水库安全度汛、山洪灾害防御等工作。昆都仑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是内蒙古水库安全度汛工作的一个缩影。


    记者从自治区水利厅获悉,近年来,内蒙古自然灾害多发频发,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任务依然繁重。目前,内蒙古全力推动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建设,包头市昆都仑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在完成2022年度建设任务的基础上再次开工建设,鄂尔多斯市乌审旗巴图湾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已完成主体工程,兴安盟科右中旗翰嘎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完成2022年度投资计划,通辽市正在建设的库伦旗小南京洼水库、科左后旗东五家子水库、扎鲁特旗吉布图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年底前完工。(记者张慧玲)

    2023-05-23
  • 前4个月内蒙古5项规模以上能源工业指标居全国前列

    自治区统计局发布最新统计公报显示:今年1-4月,内蒙古规模以上能源工业主要产品产量实现持续增长。其中,5项能源工业指标位居全国前列。


    从原煤产量看,1-4月,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原煤产量(4.08亿吨)位居全国第二,占同期全国原煤产量的26.7%,拉动同期全国原煤产量同比增长0.7个百分点。


    从发电量看,1-4月,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火力发电量1765.7亿千瓦时、风力发电量431.8亿千瓦时,分别占同期全国火力发电量、风力发电量的9.1%、14.8%,双居全国第一。


    从液化天然气产量看,1-4月,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液化天然气产量178.4万吨(同比增长11.5%),占同期全国液化天然气产量的29.8%,位居全国第一。


    从焦炭产量看,1-4月,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生产焦炭1684.7万吨(同比增长10.4%),位居全国第二;占同期全国焦炭产量的10%以上,拉动同期全国焦炭产量同比增长1.0个百分点。(记者杨帆)

    2023-05-23
  • 内蒙古免费“两癌”筛查将惠及万名女性劳动者

    记者从自治区总工会获悉,为保障女性劳动者健康权益,提升女性劳动者健康水平,实现女性劳动者宫颈癌、乳腺癌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今年自治区总工会女职工委员会将为全区1万名新业态、新就业形态女性劳动者等群体提供免费“两癌”筛查服务。


    据了解,此次筛查服务重点面向35周岁至60周岁的女性货车司机、女性网约车司机、女性快递员、女性外卖送餐员等新业态、新就业形态女性劳动者,延伸服务35周岁至60周岁女性护工护理员、女性家政服务员、女性物业保洁员、女性环卫工人等群体和内蒙古森工集团在艰苦偏远地区工作的女职工。“两癌”筛查按每人126元标准(宫颈癌筛查47元、乳腺癌筛查79元)进行补助,共补助126万元。


    为了减轻患病女性劳动者的经济负担,今年,自治区总工会将为在2022年度新就业形态女职工“两癌”筛查活动中确诊的7名“两癌”患者每人发放1万元的治疗补助。(记者马芳)

    2023-05-22
  • 破解种源“卡脖子”难题 内蒙古新增2家技术创新中心

    记者从自治区科技厅获悉,日前,内蒙古自治区大豆产业技术创新中心、内蒙古自治区生物育种技术创新中心获批建设。


    据悉,自治区大豆产业技术创新中心由呼伦贝尔市农牧科学研究所牵头组建,联合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等区内外科研院所和呼伦贝尔农垦集团、扎兰屯国家现代产业园等企业、园区,以大豆产业关键技术研发为核心,围绕种质资源收集与开发利用、关键技术创新等内容开展科研和联合技术攻关,提升内蒙古产业技术创新能力与产业竞争力,推动大豆产业高质量发展。自治区生物育种技术创新中心由兴安盟农牧科学研究所牵头,联合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吉林农业大学等单位共同组建。重点开展玉米、大豆、水稻、饲草等主要农作物新品种培育,通过生物技术手段实施生物育种重大攻关项目,在主要农作物育种技术、优良基因挖掘、种质资源创制、新品种选育等方面进行全面创新,重点解决行业发展的关键技术瓶颈,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种业安全。


    科技创新平台作为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开展科技研发的重要载体和有效保障。据了解,为解决种源“卡脖子”难题,强化科技对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内蒙古通过“科技兴蒙”行动重点专项,在呼和浩特市、通辽市、赤峰市和乌兰察布市支持组建了草种业、玉米、肉牛、设施蔬菜、马铃薯等5个自治区种业技术创新中心,在关键技术攻关、成果转化、人才引育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通过相关创新主体与科技兴蒙“4+8+N”合作主体的协同创新,有效提升了内蒙古种业创新能力,为打好种业“翻身仗”提供了有力科技支撑。(记者白莲)

    2023-05-22

  • 首 页  上一页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下一页    尾 页  

    版权声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5 8629 6259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1696号 蒙ICP备160010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