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呼和浩特市六馆联动展示青城文脉

    5月18日是第四十七个国际博物馆日,由呼和浩特市委宣传部与呼和浩特市文化旅游广电局(文物局)主办、呼和浩特博物院承办的2023年“5·18国际博物馆日”主题活动举行。


    本次活动主题为“博物知文脉,馆中见青城”,旨在让广大社会公众和游客通过博物馆和文物认识青城,了解青城,读懂青城。呼和浩特市历史文化悠久,文博资源丰富。为全力打造彰显时代风貌、特色鲜明的“博物馆之城”,呼和浩特市于今年2月合并组建了呼和浩特博物院,下辖呼和浩特博物馆、丰州故城博物馆、昭君博物院、公主府博物馆、将军衙署博物院、五塔寺博物馆。在国际博物馆日来临之际,六馆联动,围绕“博物馆、可持续性与美好生活”主题,充分展示博物馆在构建美好生活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


    在活动中举办的“把脉青城文博”2023年呼和浩特文博研讨会上,故宫出版社有限公司董事长、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章宏伟,文化学者、原《百家讲坛》主讲人纪连海,南方科技大学讲席教授、中国考古学会文化遗产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唐际根等专家学者围绕呼和浩特的历史文脉、文物活化利用、文博场馆高质量发展等内容畅所欲言,为青城文博发展支招把脉。(记者郑学良刘洋)

    2023-05-19
  • 前四个月内蒙古两项电力指标居全国第一 新增新能源并网装机规模为去年同期5倍

    5月17日,“以两件大事为主抓手推进内蒙古现代化建设”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一场——自治区能源局专场在呼和浩特市举行。自治区能源局有关负责人介绍前4个月能源基地建设和能源经济运行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据发布,今年前4个月内蒙古累计发电量、外送电量均居全国第一,新增新能源并网装机规模为去年同期5倍。


    今年以来,全区能源系统紧紧围绕完成好习近平总书记交给内蒙古的五大任务和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两件大事,认真贯彻自治区经济工作会议和政府工作报告的部署要求,抢抓能源经济快速发展机遇期,全力推动能源经济高质量发展,前4个月能源经济特别是新能源经济总体上稳中向好、稳中加快,并呈现多个亮点。


    能源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前4个月,全区新增新能源并网装机531万千瓦,是去年同期规模的5倍;新能源发电量567亿千瓦时,占比24.4%,同比提高2.8个百分点。截至4月底,全区累计新能源并网装机规模达6713万千瓦,装机占比37.5%,较去年同期提高2.4个百分点。


    能源经济布局更加集聚集约。蒙西“沙戈荒”地区3个单体1200万千瓦大型风电光伏基地项目正在推进,第三批大基地2280万千瓦新能源项目刚刚获批,新能源单体建设规模已从十万千瓦级奔向百万千瓦级。呼包鄂风光氢储全产业链基地建设已初具规模,形成风电整建制配套能力500万千瓦、光伏组件供给能力1000万千瓦,产业上下游配套的发展格局正在形成。


    能源重大项目投资增长有力。前4个月,全区能源重大项目手续办理、开复工率均超过55%,完成投资达到354亿元,是去年同期的2倍,也是近年来手续办理、开复工最好的一年,其中新能源项目完成投资273亿元,是去年同期的2.6倍。风光氢储等新能源装备制造项目完成投资约158亿元,特别是氢储装备制造实现了从无到有的突破,完成投资超过21亿元。


    煤炭兜底作用相对稳定。前4个月,全区调度煤炭产量4.1亿吨,同比增长2.25%,其中外运煤炭占比稳定在60%左右,约2.4亿吨。


    电力绿色转型步伐加快。前4个月,全区累计发电量2321亿千瓦时,位居全国第一,同比增长13.8%,同比增速提高8.5个百分点,三年来发电量首次实现两位数增长。特别是新能源发电量占比达24.1%,同比提高2.6个百分点。全区外送电量908亿千瓦时,位居全国第一,同比增长15%。全区全社会用电量1516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0%,较去年同期提高7.3个百分点,其中二产用电量1338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0%。


    油气增储上产稳步推进。前4个月,全区原油产量94.82万吨,同比增长17.82%;天然气产量113.15亿立方米,同比增长4.67%;煤制油产量40.59万吨,同比增长3.07%;煤制气产量9.46亿立方米,同比增长3.34%。(记者康丽娜)

    2023-05-19
  • 深圳市103名游客包机赴兴安盟“杜鹃之约”

    5月16日16点45分,一架满载着游客的天蓝色客机,徐徐降落在兴安盟乌兰浩特市义勒利特机场。来自广东省深圳市的103名游客,在飞机落地后,享受到了兴安盟的最高礼遇。


    在蒙古族迎宾曲的欢快节奏中,兴安盟委书记张晓兵携四大班子成员,与身着盛装的乌兰牧骑演员一起迎接远道而来的客人并献上圣洁哈达,隆重欢迎他们乘首航包机来参加第十五届阿尔山杜鹃文化旅游节。这也是今年兴安盟迎来的首航域外包机游客,标志着域外游客正逐渐被引流到兴安盟。


    年初以来,兴安盟积极开展文旅宣传推广工作,先后在粤港澳大湾区、京津冀、长三角、川渝地区开展8场旅游推介会,生动形象地展示了兴安盟的旅游资源,深深吸引了全国各地的游客。


    兴安盟今年春季还举办了“山水之约”兴安盟春季旅游发布会暨春季旅游推介会,围绕“微度假”小团队、轻量化、品质化的需求趋势,精心设计并推荐了9条以合家团聚、温泉康养及乡村民俗体验为主题的乡村微度假产品,20条春季精品线路为游客提供更多远离尘嚣、亲近自然、舒适惬意、沉浸体验的旅游产品,并推出兴安盟旅游吉祥物“小兴”和全区首个智能化旅游行程定制程序,推动春季旅游市场持续升温。


    此外,兴安盟还对《兴安盟扶持旅行社发展实施方案》进行修订,进一步提升奖补比例,着力构建健康良性市场激励机制,不断优化游客招徕奖励政策,激发旅行社“引客入盟”的积极性。截至3月31日,各旅行社招徕东三省、珠三角等地区游客88团次、6464人次。


    今年兴安盟将持续做热旅游市场,重点办好“5·19中国旅游日”暨阿尔山杜鹃文化旅游节、兴安盟那达慕大会、中国(阿尔山)旅游大会、五角枫旅游节、阿尔山冰雪节、阿尔山论坛,让兴安盟旅游一年四季都“热”起来!(记者高敏娜)

    2023-05-18
  • 因地施策 科技赋能 引“活”水灌良田助农增收

    “慧”耕田畴间,沃野土生“金”。近年来,呼和浩特市清水河县积极推进“高标准农田+智慧农业”,构建现代农业发展新格局,让“旱能灌、涝能排”、稳产高产的高标准农田成为夯实粮食丰收安全的基石。


    从2021年开始,位于该县宏河镇高茂泉村的内蒙古合利农牧业专业合作社,大力推进水肥一体化项目,实现无人值守自动灌溉节水70%以上,节肥30-50%,节约人力时间成本50%以上。


    清水河县耕地面积为97万亩,其中坡梁旱地面积89.6万亩,水浇地面积仅7.4万亩,既无“黄河之水天上来”的有利地势,也没有“昨夜新雷催好雨”的得天独厚,属典型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和旱作雨养农业县。2019-2022年,该县推进以高效节水为主的高标准农田建设,建成高标准农田3.2万亩,旱田变成了良田,丘陵沟壑变成了沃野千里,增强了农田防灾抗灾能力,探索出一条山坡丘陵地区现代农业发展道路。


    坚持做好“水文章”因地施策建良田


    缺水少雨是制约农业发展的难点,做好“水文章”是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核心。清水河县聚焦高效节约,利用地下水、地表水、天上水“三水”,依据不同地形地貌和资源条件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


    建设智慧化平台,用好“地下水”。2021年在高茂泉村建设智慧农田2000亩,引入农业智慧化管理模式,建成地下管网、智能水肥一体化、中控室云平台和田间气象数据采集传输及高清视频监控的“四维一体”管理系统。建成后,可实现“四化”管理功能:一是水肥管理数字化,能够根据数据计算模型自动进行施肥灌溉操作;二是生产管理数字化,同步形成生产档案,实现标准化种植管理;三是生态监测数字化,可实现远程在线监测化肥、农药用量及残留和农作物生长情况;四是物品投入公开化,实现农产品生产源头到流通各环节的全程可追溯,有效保障了农产品质量安全。


    科学引水入田,用好“地表水”。2019年在宏河镇聚宝庄村建设5000亩高标准农田,利用挡阳桥水库水资源,将库区水通过3.9公里管道高位提升147米,在库区西岸建设高位储水池,实施农田节水灌溉,既充分利用了现有水资源,又减少了对地下水的超采。项目建成后,将浑河西岸2000多亩撂荒地提档升级为高标准农田,将分散的2000多亩旱坡地变成规模化的产业基地,项目区重要农产品供给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实现跨越式提升。


    有效蓄集降水,用好“天上水”。2021-2022年在城关镇、宏河镇建成软体集雨水窖补灌田7500亩,建设容积30m3、集雨面150m2的软体集雨水窖1228套,并配套提水系统167套,开展了干旱坡梁地软体集雨水窖补灌技术示范。集雨水窖具有不破坏耕地、不破坏环境、施工工艺简单等优势,每年可蓄集雨水1.5-2次,在影响作物产量相对严重的出苗期、抽穗期或灌浆期,通过节水补灌延长作物抗旱时间15-20天,提高自然降水利用率30%左右,保证了作物稳产丰收。


    坚持社会化服务引领管好用好高标准农田


    清水河县从高标准农田建设开始就引入社会化、专业化企业,在项目组织实施、长效管护、生产服务“三大环节”全部采用公司化运营模式,把专业的事情交给专业的人做,发挥了社会化服务的引领作用。


    在项目组织实施中,县农牧和科技局成立高标准农田建设管理办公室,同时抽调发改、水务、自然资源等多部门人员,对项目实施进行行政管理。在项目具体实施中,由国有农业公司——内蒙古中清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组织实施。在项目长效管护上,实施区块管理,由中清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统一管理,由村股份经济合作社或龙头企业(合作社)进行具体管理,便于高位储水池、配电设备等公共设施高效运行和日常维护。


    在农业生产服务中,由中清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统一组织开展“耕、种、防、收、售”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引导规模化经营、循环式利用、标准化生产,项目核心区规模经营比例达到60%以上。


    坚持亩均效益优先原则加快农业高效发展


    坚持效益优先、生态优先,建成区全面推行密植,改种耐密型高产品种、改粗放施肥为配方施肥等标准化生产技术,实现精准控水、控肥、控药、控膜,实现农艺、农技、农机集成和良种、良法、良田配套,在综合效益上实现“三个提高”:一是粮食生产能力提高。通过高标准农田项目的建设,浑河西岸高标准农用地玉米亩均增产100公斤以上。二是农民收入水平提高。龙头企业、合作社通过土地流转、服务带动、入股合作等方式,建基地、带农户,开展订单种植和科技创新,有效提高了农民收入水平。一方面,通过社会化服务的开展,农民在水、肥、药等方面的投入和耕种收等方面的支出平均每亩节约资金约130元;另一方面,随着生产标准化水平提升,每亩作物产出收入增加约240元。三是生态环境质量提高。高标准农田建设充分利用库区水源,有效缓解了地下水下降趋势。同时,注重减肥减药、绿色发展,化肥同比减少3.45%以上,亩均减少地膜用量3.5公斤,进一步降低了农业面源污染,守牢了首府南翼生态安全屏障。

    2023-05-18
  • 鄂尔多斯市高品质公共文化服务赋能城市高质量发展

    鄂尔多斯市美轮美奂的公共文化建筑。








    非遗传承进社区。








    读者在鄂尔多斯市图书馆阅读图书。








    鄂尔多斯市图书馆少儿阅读体验区功能齐全。





    第九届漫瀚调艺术节开幕式。


    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着力加强文化服务能力,提高文化服务效能,并将其纵深发展到农村牧区,从“我送你接”向“你需我送”转变,将基层老百姓的需求放在服务的首位,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


    按照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政府的部署要求,鄂尔多斯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完善政策体系,健全服务网络,落实服务标准,推动资源下移,创新服务方式,补齐乡村文化发展短板,破解公共文化服务发展瓶颈,增强群众获得感,保障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一体化深入推进。


    制度先行完善公共文化服务政策体系


    近日,在鄂尔多斯市东胜区亿利金威社区的小豆芽绘本馆里,工作人员正用幽默风趣的语言绘声绘色地为小朋友们讲述绘本故事《小红帽》。为了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满足群众就近阅读需求,东胜区图书馆通过与亿利金威社区合作,引进第三方机构小豆芽绘本馆,并成立二级分馆,通过开展亲子共读活动和图书借阅服务,让群众在家门口共享优质图书资源,营造更加浓厚的社区文化氛围。


    “走几步就可以来到社区图书馆,在这里,孩子们不仅可以借到儿童绘本,还有老师现场给讲故事,相当于在社区就可以让孩子接受早教,真是一项实实在在的惠民举措。”亿利金威社区居民张宝彤高兴地说。


    亿利金威社区图书馆只是鄂尔多斯市全面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的一个缩影。作为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保证和“先手棋”,鄂尔多斯市委、市政府大力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组织架构建设和政策体系建设,紧扣自治区关于完善公共文化服务政策体系的总体方向,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工作机制和格局。同时,依法将公共文化服务纳入“十四五”规划,制定印发了《“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建设实施方案》《关于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的实施意见》《公共文化馆总分馆制实施方案》《公共文化服务与信息化建设项目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政策文件,有效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扩大服务覆盖面和提高服务效能,全市每年累计安排公共文化服务资金约4.4亿元。


    拓展广度健全公共文化服务网络


    在鄂托克前旗敖勒召其镇,每当夜幕降临,忙碌了一天的居民们,结伴来到公园、广场,或吹拉弹唱,或跳舞健身,悠扬的歌声、翩翩的舞姿,处处洋溢着和谐和快乐,大家聚集在一起,共享文化惠民成果。


    为了全面提升鄂尔多斯市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增强群众文化生活满意度,近年来,鄂尔多斯市积极推动多元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组织流动图书馆、流动文化馆(站)、流动博物馆和乌兰牧骑年均送文化下乡1000多场,将1.1万户文化户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注册文化志愿者约3万人,年均开展志愿服务7000多次。2021年,东胜区图书馆“棉花糖姐姐讲故事”儿童阅读推广志愿服务入选文旅部2021年学雷锋志愿服务先进典型最佳志愿服务项目名单。乌审旗通过聘请退休干部、文艺人才、文化能人组建文体特派员队伍,成为“文化下乡”的骨干力量。伊金霍洛旗“天骄春雨”文化旅游志愿服务行动,打造“文艺团体+文艺小分队+文化户”三级联动民间文艺队伍体系,实现服务群众零距离。


    此外,鄂尔多斯市还在持续加快构建覆盖城乡、便捷高效、保基本、补短板的公共文化硬件网络体系。全市公共文化设施总面积达到84.8万平方米,拥有公共图书馆9个,文化馆10个,全部达到国家二级馆以上标准,有备案博物馆27个,市非遗馆1个;覆盖全市的1040个苏木乡镇(街道)、嘎查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全部与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站、所)融合建设;达拉特旗图书馆、伊金霍洛旗图书馆、杭锦旗图书馆、鄂托克旗图书馆、东胜区文化馆、伊金霍洛旗文化馆、杭锦旗文化馆等一批新、改(扩)建文化场馆已全部投入使用;全市基层公共文化服务队伍从业人员达2000人,苏木乡镇(街道)文化站平均有3名工作人员,嘎查村(社区)文化中心均配备1名以上财政补贴的管理员。


    提升厚度落实公共文化服务质量标准


    每当“乃日”活动来临之际,在鄂托克旗阿尔巴斯苏木呼和陶勒盖嘎查,从四面八方赶来的牧民都会欢聚一堂共同庆祝。曾经,“乃日”活动仅作为牧民自发的聚会,而如今,随着鄂尔多斯市对公共文化服务内容厚度的提升,“乃日”活动不仅高质量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也将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广开来,目前鄂托克旗“鄂尔多斯乃日”文化活动成为了“永不散场”的群众文化舞台。


    近年来,鄂尔多斯市围绕内蒙古自治区提出的“两个打造”任务目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围绕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重大主题,充分发挥“以文化人、润物无声”的作用,聚焦黄河文化,深入挖掘地区地域特色,精心策划、创作接地气、传得开的优秀文艺作品。


    为了让公共文化服务质量的厚度提起来,鄂尔多斯市大力发展社区文化、广场文化、校园文化、企业文化和非遗文化,每年举办农牧民文艺汇演、广场舞大赛、百日消夏广场文化活动等阵地文化活动1000场次以上。为了丰富文化活动的内涵,鄂尔多斯市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滋养,努力创作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精品,现有国家群星奖入围作品2部,自治区群星奖获奖作品5部,准格尔旗、乌审旗被文化和旅游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此外,鄂尔多斯市不断挖掘文化旅游资源,形成以黄河几字弯生态文化旅游节为主导品牌,以东胜区月季文化旅游节、达拉特旗冬捕文化旅游节、准格尔旗漫瀚调艺术节等旗区文旅节庆为基础的各具特色的群众文化活动品牌体系。


    近年来,鄂尔多斯市认真贯彻落实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建设要求,积极开展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达标行动,切实做好保基本、兜底线工作,促进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制定《鄂尔多斯市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实施标准》,明确3大类12项35条标准;政府投资建设的公共文化设施全部免费开放,开放项目和时间均超过国家标准;全市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文化站每年举办各类展览、文艺活动、培训等文化活动4300多场次,服务近900万人次;各级图书馆年总流通300多万人次,文化馆(站)年服务200多万人次。


    统筹管理推动公共文化服务资源下移


    马兰花是鄂尔多斯市花,“让马兰花在鄂尔多斯市的每一寸土地上盛放”是鄂尔多斯市近年来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一体化的形象比喻。随着公共文化服务一体化工作的深入,鄂尔多斯市创新推出公共图书馆总分馆“马兰模式”,大力推动公共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建设,缩小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差距,推动服务布局更加均衡。


    “读书虽然不能给我们温饱,但一定是成本最低的投资,是提升自己的最佳途径。”乌审旗河南七社农民王晓花说。目前,鄂尔多斯市已建成图书馆市中心馆1个,旗区总馆8个,苏木乡镇(街道)一级分馆78个,嘎查村(社区)二级分馆951个,并将分馆延伸到家庭文化户。与此同时,鄂尔多斯市积极推进文化馆总分馆建设,建成文化馆市中心馆1个,旗区总馆9个,苏木乡镇(街道)分馆78个,嘎查村(社区)服务点936个。


    2022年,鄂尔多斯市图书馆牵头升级改造全市公共图书馆业务管理系统,将9个旗区图书馆的业务管理系统合并整合到一个系统平台,实现了全市总分馆统一平台、统一管理、通借通还服务全覆盖。此外,依托文化工作者服务支持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专项工作,市文化馆开展“文化暖城你点我送”全民艺术普及行动,已服务基层群众2万人次。


    科技引领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


    鄂尔多斯市努力推进图书馆、文化馆等公共文化场馆高质量、高水平建设,对标“高品质生活创造行动”要求,推动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市民。持续增进民生福祉,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必然离不开丰富多彩的高质量公共文化服务供给。鄂尔多斯市图书馆获评“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称号、15部馆藏典籍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市文化馆被评为中国民族音乐普及推广中心。


    为顺应时代发展趋势,紧跟科技发展步伐,全市有序推动建设数字图书馆、数字文化馆、数字博物馆,已建成公共文化云平台、网站、APP、微信公众号、抖音等各类数字文化服务平台,数字资源达到171.85TB,年均线上服务210多万人次;市文化馆已建成“鄂尔多斯文化云”,“网上乌兰牧骑”逐步覆盖全市,鄂尔多斯市博物院正在推进智慧博物馆建设;全市已设立9家自助图书馆,市图书馆开发建设了“移动图书馆”APP,为基层农牧民提供全天候、高质量数字化服务;通过创新服务模式,打造了“城市书房”“文化驿站”等新型公共文化空间30处。


    下一步,鄂尔多斯市将致力于引入更多优质资源,提升公共文化服务品质,不断赋予公共文化服务新内涵,积极引导社会力量以多种方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在保障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普惠化、便捷化的基础上,持续建设高品质有温度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郭成)

    2023-05-17
  • 满洲里公路口岸成为全国首个24小时货运通关边境公路口岸

    5月15日,随着一辆辆进境货车有序驶入,满洲里公路口岸24小时货运通关模式正式开启,成为全国首个24小时货运通关的边境公路口岸。


    据了解,5月15日早8时至16日早8时,经满洲里公路口岸进出境车辆503辆,与5月1日至14日日均数量相比,进境和出境车辆均增加88%,口岸昼夜运行整体平稳。为切实做好满洲里公路口岸24小时通关保障工作,满洲里海关提前谋划,统筹布局,建立工作专班,研究制定了人力资源保障方案和应急处置预案。结合“智慧海关”建设,组织口岸现场与监管、技术部门协力开展提前申报模式应用测试,确保各环节工作正常运转。同时,充分发挥“青年突击队”作用,调配人力支援口岸一线,确保口岸货运通关监管工作顺利开展。满洲里公路口岸24小时货运通关模式将试运行6个月。(记者阿妮尔)

    2023-05-17
  • 内蒙古多向发力推进国家物流枢纽项目建设

    自治区发展改革委最新消息:日前,乌兰察布—二连浩特陆港型(陆上边境口岸型)、满洲里陆上边境口岸型、呼和浩特商贸服务型、鄂尔多斯市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先后纳入国家物流枢纽年度建设名单。


    物流枢纽是集中实现货物集散、存储、分拨、转运等多种功能的物流设施群和物流活动组织中心。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对推动物流业网络化运作、促进物流降本增效等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支撑作用。内蒙古多向发力推进列入名单的国家物流枢纽项目建设。


    编制规划方案,强化工作统筹。自治区发展改革委编制《内蒙古自治区物流枢纽布局和建设规划》《内蒙古自治区“十四五”现代物流发展规划》,进一步畅通向北开放国际物流通道,推动国家物流枢纽网络与国际物流干线相衔接。通过印发工作通知等方式,指导已纳入年度建设名单的国家物流枢纽及拟申报国家物流枢纽的承载城市按照国家有关要求,优化布局,强化用地、融资等方面政策支持。


    加大资金支持,推动项目建设。在争取中央预算内资金方面,自治区发展改革委指导已纳入国家物流枢纽年度建设名单的盟市,对照相关政策要求加快完善前期手续,积极申报中央预算内资金。在安排自治区预算内基本建设投资支持盟市资金方面,将国家物流枢纽、自治区级物流枢纽作为测算因素,对所在盟市适当提高资金规模。另外,结合内蒙古产业结构、国家物流枢纽产业特色及功能布局,以农产品流通为重点,对国家物流枢纽等重大物流基础设施中农畜产品流通类项目、冷链物流类项目、小微企业流动性资金贷款3个主要方面,提供周期长、利率低的政策性贷款支持。


    立足物流枢纽,发展枢纽经济。内蒙古进一步挖掘中蒙俄以及中欧之间国际经贸合作潜力,提升中欧班列中通道和国家物流规划中“二广物流大通道”等国家级干线物流通道的运输能力,增强内蒙古国家物流枢纽在干线通道上货物集结、产品加工等方面的节点作用,提高以蒙俄资源型产品、国内轻工业品为重点的各类产品进出口规模,促进内蒙古外向型经济发展,为提升国家向北开放能级提供支撑。(记者李永桃)

    2023-05-16
  • 内蒙古24户家庭荣获全国最美家庭称号

    国际家庭日前夕,全国妇联揭晓1000户全国最美家庭,内蒙古的刘巨宏家庭、李鹏家庭、韩庆山家庭等24户家庭上榜。


    这些家庭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各行各业践行劳动精神、奋斗精神、奉献精神、创造精神、勤俭节约精神,展现了新时代家庭奋进新征程的良好精神风貌,体现了爱国爱家、相亲相爱、向上向善、共建共享的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在传承中华民族家庭美德、厚植家国情怀、弘扬文明新风方面树立了标杆、作出了表率。


    据介绍,全国各级妇联组织以建设文明家庭、实施科学家教、传承优良家风为重点,常态化开展寻找“最美家庭”活动,目前已有6.78亿人次参与寻找最美家庭活动,揭晓各级各类最美家庭1484万户。(记者赵曦)

    2023-05-16
  • 乌兰察布:推出优化营商环境20条举措

    近日,记者从乌兰察布人社系统优化营商环境新闻发布会上获悉,今年,该市人社局围绕企业和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制定印发了《乌兰察布市人社系统优化营商环境若干措施》,涵盖打造便捷政务服务、提升就业服务环境、强化人事人才建设等20条措施,最大限度方便群众和办事企业,不断提升人社服务质效。


    一是持续推进人社政务服务“一门办”“一网办”“就近办”“打包办”,不断提升人社政务服务水平,努力营造群众和企业满意的政务新环境。二是坚持以稳定和扩大就业为主线,统筹开展一系列创业服务活动;扎实推进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轮动式开展线上线下就业服务,精准推送各类服务信息。三是全面落实社会保险各项惠企利民政策,确保参保单位减负担、参保职工得实惠,持续提升社保领域服务能力;全面落实好纾困惠企政策,全方位服务企业。四是加大引才和留才力度,围绕产业人才需求,充分发挥人才政策的激励作用,积极开展高技能人才培养和评价,对重点领域高精尖人才引进提供政策保障,打造功能齐备、应用便捷、统一高效的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五是规范企业用工行为,切实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着力构建和谐稳定劳动关系,全力提升基层调解化解争议案件的能力;建立劳动仲裁调解快裁机制,完善“智慧仲裁”建设,实现争议就地、就近、就便化解,为企业持续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截至目前,该市人社局梳理细化各类服务326项,承接自治区下放行政权力1项,外部事项减权放权8项,内外部“减环节、减材料、减时限”111项,共精简程序环节29个,精简办事要件116个,累计压缩服务办理时限1093.5个工作日,真正让企业、群众“依规办事不求人、方便快捷少跑腿”,全面提升了企业和群众的获得感、满意度。(记者皇甫美鲜见习记者郭奇男)

    2023-05-15
  • 构建“小雨不涝大雨可防”城市管网系统 首府有序推进积水点改造工程

    记者从呼和浩特市住建局属供排水服务中心获悉,按照海绵城市建设要求,呼和浩特市有序推进城市积水点改造工程,目前多项改造工程已陆续开工。


    呼和浩特市住建局属供排水服务中心按照“一点一策”的工作原则,对易涝积水点进行全方位“诊疗”,分析查找积水原因,确定了积水点的整体改造方案,并联合相关部门对易涝积水较为突出的路段和区域进行了多次实地踏勘,经过多方共同努力,积水点改造工程已顺利有序开展。目前,杭盖路东侧DN1200雨水管道、十三中东巷DN500污水管道、万通路DN1000雨水管道、南二环快速路DN1200雨水管道、金盛路三环雨水出水口DN1200雨水管道等工程已陆续开工,现已累计完成施工量雨水管道6425米、污水管道756米。


    下一步,呼和浩特市住建局属供排水服务中心将实现积水点位的实时监测、动态更新,按照分批治理、逐步改善原则,构建“小雨不涝,大雨可防”的城市管网系统,大大提升防汛排涝能力。(记者刘洋通讯员黄庆华)

    2023-05-15
  • 阿拉善盟:种养循环 走出致富新路

    初夏时节,走进位于阿拉善左旗巴彦浩特镇巴彦霍德嘎查的蒙肉畜牧业有限公司,饲养人员正忙着给养殖的肉牛添加草料。据介绍,这些西门塔尔肉牛再经过10至11个月即可达到出栏标准,将销往广东、深圳、云南等地。当地的农牧民也借助这条产业链实现了增收致富。


    阿拉善盟蒙肉畜牧业有限公司是一家集优质高档肉牛繁殖、生物有机肥生产、循环农业发展为一体的现代化生态绿色肉牛养殖基地,占地面积263894平方米,已建成标准化牛舍、仓库、青贮饲料池、屠宰、冷链配送、仓储物流等一系列先进的配套设施,基地的建成带动周边8个嘎查村,吸收就业人数超过500人。


    “现代化养殖不光工作环境好,还给我们带来了非常可观的经济收入,对我们嘎查的发展帮助特别大。”巴彦霍德嘎查韩润香高兴地说。


    “我们建设了牛羊肉加工线各一条,各类现代化设备一应俱全,力争打造阿拉善牛羊养殖及肉食品深加工的龙头企业,并通过现代化养殖技术带动周边农牧民致富。”阿拉善盟蒙肉畜牧业有限公司负责人柴绍荣介绍,目前基地有牛棚22栋,肉牛存栏5000余头,今年还将继续扩大养殖范围,打造标准化“中央厨房”,实现饲料配比全自动化,以更高起点、更高标准构建现代化农牧产业体系。


    近年来,阿拉善盟以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聚力结构调整、优势转化、提质增效,提高农畜产品加工转化率,深化农牧企利益联结机制,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持续推动农牧业绿色循环发展,促进农牧业高质高效、农牧民富裕富足。


    随着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阿拉善盟孪井滩生态移民示范区积极推进种养结合的绿色循环新模式,为乡村振兴持续注入强劲动力。在阿拉善盟众鑫农牧循环发展实业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里,工人们正将经过深堆发酵技术处理的有机肥打包装车,运往周边嘎查。


    “有机肥料对土壤改造有很大的好处,农户的生产成本降低了,土壤也改良了,还能有效提升农产品质量和产量。”孪井滩生态移民示范区嘉尔嘎勒赛汉镇查汉高勒嘎查党支部书记唐新天说。


    据了解,阿拉善盟众鑫农牧循环发展实业有限公司每年秋季都大量收购当地农民的青贮玉米,在解决农民销售难题的同时,为肉牛储藏优质“干粮”,到了春季则将粪肥还田,节省农民开支的同时增强土壤肥力,形成绿色循环的生态产业链。


    “通过有机肥还田,有效改良了土壤,长出来的优质牧草也降低了我们的饲养成本,农牧民实现了增收致富。”阿拉善盟众鑫农牧循环发展实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徐先海说。


    种养结合是破解农业面源污染难题、实现农牧业绿色发展的重要举措。如今,孪井滩生态移民示范区通过积极探索“以养定种、以养促种、种养结合、农牧互动”的种养循环新路子,使示范区养殖业和种植业之间形成了良性的生态循环,助推农牧产业高质量发展。


    “积极推进种养结合、循环利用的生产方式,逐步建立社会化服务体系和生态循环农业建设体系,为农民提供生态循环农业技术培训和信息服务,在促进农牧民增收的同时实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以绿色发展助推乡村振兴。”孪井滩生态移民示范区农牧林水局局长马维宁告诉记者。


    据了解,2023年,阿拉善盟持续推动农牧业绿色循环发展,全力抓好农业生产,着力稳定粮食生产面积和产量,保障粮食安全,全盟计划春耕面积稳定在50万亩,其中粮食播种面积不少于25.2万亩,粮食产量13.7万吨;以推进奶业振兴为契机推动高端畜牧业发展,2023年全盟牲畜头数稳定在130万头只左右,持续发展舍饲养殖业,奶牛存栏达到2.8万头只,肉牛存栏达到8.5万头只。


    进入新时代,阿拉善盟围绕可持续农牧业发展上要有新作为新突破为目标,优化产业发展布局,打造区域品牌,培育建设“肉乳绒果蔬健”特色产业集群,以绿色生态底色加持农牧产品,育企延链、接二连三、创建品牌、开拓市场,实现最大生态价值、最大产业效益、最大幸福指数,谱写新时代农牧业发展新篇章。(记者刘宏章实习生郑永丽)

    2023-05-12
  • 全区已建成26个工业互联网平台 累计接入企业6.8万户

    记者从自治区工信厅获悉,近年来,内蒙古坚持把数字经济作为转型发展的关键增量,将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及应用作为赋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通过“建平台”“用平台”双轮驱动,提升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发展水平。目前,全区已建成26个工业互联网平台,推动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


    这段时间,内蒙古鸿霖信息技术有限责任公司正在加紧推进社区充电设施投放,同时将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应用到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上。“不需要额外建设信息传输系统,工作人员利用每台充电桩的标识码,通过工业互联网平台,就能实时查看公司各充电桩的使用情况。通过标识解析的应用,降低了我们设备的故障率,提高了设备的使用效率和使用寿命,实现对客户的精准服务。”内蒙古鸿霖信息技术有限责任公司商务总监孙磊说。


    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作为工业互联网关键基础设施,是实现工业全要素、各环节信息互通的关键枢纽。自治区工信厅以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发展为抓手,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发展为主线,加快推进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建设,助力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


    “目前,全区已建成呼和浩特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以及和林格尔国际互联网数据专用通道,建成6个国家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综合型二级节点,建成26个工业互联网平台,累计接入企业6.8万户。”自治区工信厅有关负责人说,下一步,内蒙古将继续在能源、装备制造、化工等行业加快推动工业互联网标识二级解析节点建设,同时进一步提升工业园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为园区及企业数字化转型搭建供需平台、提供精准服务,通过送政策进园区、网络进园区、标识进园区,不断提升园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记者康丽娜)

    2023-05-12

  • 首 页  上一页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下一页    尾 页  

    版权声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5 8629 6259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1696号 蒙ICP备160010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