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蒙古开发区闲置资源要素大起底摸底工作已顺利完成

    为深入贯彻落实内蒙古自治区第33次党委常委会会议和全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座谈会精神,自治区工信厅积极推进开发区闲置资源大起底工作。于7月20日召开了开发区闲置资源要素大起底动员部署会议。8月5日正式印发了《内蒙古自治区开发区闲置资源要素大起底工作方案》,明确了起底范围和工作安排。8月19日,召开了新闻发布会,对开发区闲置资源大起底工作进行解读并解答相关问题,在中央媒体、自治区主要媒体平台上进行了宣贯。8月26日,工信厅主要领导李仲开召开了开发区闲置资源要素大起底推进会议,调度各盟市起底工作进展,各盟市分管副市长、工信局局长、工业园区管委会负责人参加会议。9月5日,各盟市均以正式文件上报摸底情况,全区开发区闲置资源要素摸底工作已经完成。


    一、起底情况


    待批项目方面。此次大起底排查发现未办理的开发区待批项目共125个,涉及手续380项,同时将开发区以案促改发现191项手续纳入待批项目一并整治。沉淀资金方面。全区开发区现有账户余额6.335亿元,其中拟上缴沉淀资金为1.07亿元,已上缴230.4万元。闲置土地方面。此次排查发现全区开发区143个项目共涉及778.7公顷闲置土地。停产企业方面。全区开发区发现长期停产企业109户,共涉及占用土地961.9公顷,用能指标45.0万吨标准煤,水指标261.8万吨。发现僵尸企业57户,共涉及占用土地260.6公顷,用能指标10.2万吨标准煤,水指标140.6万吨。停产主要原因为资金短缺、资金链断裂、工艺落后、无市场销路等方面。停建项目方面。全区开发区发现长期停建项目83户,共涉及占用土地1330.2公顷,用能指标204.7万吨标准煤,水指标204.1万吨。停建的主要原因为资金短缺、资金链断裂、项目手续无法办理、企业因自身原因未继续建设等方面。开发区各项指标情况。全面起底了56个工业园区入园项目的投资强度、亩均产值、税收等指标,初步掌握了各行业、各区域入园项目亩均效益情况。各工业园区按照农畜产品加工、能源化工、新型化工、冶金、生物医药、装备制造等行业分类别制定了投资强度、亩均产值、税收等控制性指标。


    二、下一步工作安排


    (一)分类精准施策整治。指导各盟市于9月中旬前精准制定整治措施,分类建立整改措施台账,制定整改落实方案,明确整改措施、整改进度、整改时限及责任人,推进整治工作。


    (二)制定入园项目控制性指标。指导各工业园区确定新建工业项目控制性指标。以自治区名义分行业、分园区明确全区的入园项目控制性指标,提升项目准入门槛,避免资源低效低质利用。


    (三)制定长效机制强化整治。一是拟印发《全面加强工业园区管理的意见》,解决开发区在土地、资金、人力资源等要素闲置和项目准入、基础设施、安全环保等方面存在问题;二是印发《工业园区发展水平考核评价办法》,以考核评价引导开发区节约集约化发展,制定工业园区动态管理机制,以考核结果对工业园区等级、机构编制进行调整。

    -0001-11-30
  • 中国这十年·内蒙古|推动资源要素节约集约利用 推进“五个大起底”行动

    人民网呼和浩特8月23日电(寇雅楠)最近内蒙古正在开展待批项目、闲置土地、沉淀资金、“半拉子”工程、开发区建设“五个大起底”行动。内蒙古开展这项行动的主要考虑是什么?下一步有哪些打算?8月22日召开的“中国这十年·内蒙古”主题新闻发布会对此进行了解读。


    据介绍,“五个大起底”行动,是自治区党委和政府最近重点推进的一项工作。之所以开展这个行动,就是要突出问题导向,推动资源要素节约集约利用。目前“五个大起底”方案已经印发实施并向社会公开,下一步的重点是要把发现的问题尽快解决好。


    待批项目方面,坚持加快进度、应批尽批,不管是国有的还是民营的都一视同仁,在规定时限内必须批复,该哪级批就哪级批,不能批的也说清楚原因、明确告知企业。目前内蒙古正在对2016年以来全区立项的9.6万个项目开展核查,对有审批需求的项目年底前实现应批尽批。


    闲置土地方面,千方百计把它盘活,向批而未建、供而未用的土地果断亮剑,到期未用的坚决收回,让沉睡的土地“动起来”,力争“十四五”期间盘活闲置土地67.94万亩。


    沉淀资金方面,内蒙古将加强对公共资金的审计监督,超期未用又没有正当理由的坚决收回,由自治区财政重新分配使用,把“零钱”变成“整钱”,让趴在账上的资金“转起来”。


    “半拉子”工程方面,能完成的抓紧接着完成,完成不了的该拆除就拆除,能够通过合作开发、资产重组、转让拍卖等方式处置的要抓紧处置,尽快把休眠的项目激活,变“包袱”为“财富”。


    开发区建设方面,对排查出来的“僵尸企业”“僵尸项目”,该清理的清理,腾出来的空间更好地用于招商引资。提高园区准入门槛,鼓励发展“飞地经济”,倒逼园区和企业提高亩均产出水平,防止企业“跑马圈地”。


    内蒙古资源富集,但没有一点是多余的,都是不能浪费的。开展“五个大起底”行动,说到底是要解决资源低质低效、铺张浪费严重的问题。内蒙古将在全区大力弘扬艰苦奋斗的作风,自治区本级带头厉行节约、带头过紧日子,带动全社会节约每一滴水、每一度电、每一分钱、每一寸土地,把宝贵的资源和有限的资金用在当紧处、花在刀刃上。

    -0001-11-30
  • 内蒙古阿拉善:大排查大起底 推动资源要素节约集约利用

    “五个大起底”行动开展以来,内蒙古阿拉善盟迅速行动,开展沉淀资金大排查,对批而未供、闲置土地进行核查起底,让趴在账上的资金“转起来”,把眼皮子底下的资产盘活起来,把有限的资金和宝贵的资源用在当紧处、花在刀刃上,推动资源要素节约集约利用。


    沉淀资金大起底专项行动,是自治区党委、政府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厉行节约、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决策部署的重要内容,是全面落实全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关于大起底行动的工作部署。盟财政局作为牵头单位,联合盟审计局、人行阿盟中心支行,成立了“沉淀资金大起底专项行动”工作专班,对截至7月31日全盟898个预算单位,1739个实有资金账户余额进行排查。


    阿拉善盟财政局局长、国资委主任李曙华说:“组织全盟各级财政部门向当地人民银行提供了本级预算单位名单,由人民银行查询预算单位在各金融机构账户开立情况,要求金融机构查阅各单位账户余额并统一报同级财政部门,由财政部门比对。”


    沉淀资金大起底,是提高财政资源配置效率和公共资金使用效益的重要举措,点醒“沉睡”资金,提高使用效率,把宝贵资金用在发展紧要处、民生急需上,让资金“活水”源源不断滋养市场主体。目前正处于单位自查阶段,全盟所有预算单位均已上报自查报告相关材料,单位沉淀资金具体构成及可上缴财政金额正在梳理中。


    阿拉善盟财政局局长、国资委主任李曙华说:“把预算单位自查情况与人行提供的数据进行核对,逐个账户、逐项资金进行梳理,配合审计部门开展重点核查,为沉淀资金发挥更大效益奠定坚实基础,确保精准盘活,组织全盟各级财政部门对预算单位自查情况分类甄别,依据自治区沉淀资金分类处置办法,提出具体处置意见,报行署批准后执行。”


    “五个大起底”行动还将全面解决批而未供、闲置低效土地突出问题,精准分析、分类施策,推进批而未供土地消化利用,强化预测预警、统筹推进闲置土地处置。让沉睡的土地“动起来”,让停滞的项目“跑起来”,让新项目落地“快起来”,向批而未供土地和闲置土地果断亮剑,下狠手、出硬招,进一步盘活存量,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效益。


    阿拉善盟自然资源局局长姚玉山说:“开展批而未供和闲置土地大起底是自治区党委、政府为深入挖掘建设用地内部潜力,盘活存量土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更好为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土地资源保障而开展的一项重要工作。”


    有效处置消化批而未供、闲置土地,提高建设用地集约节约利用水平,等不得也慢不得,缓不得更拖不得。我盟将紧盯目标、多管齐下、因地制宜,摸清底数、压实责任、挂图作战,精准识别、精准清理、精准盘活,确保土地资源得到依法、科学、合理、高效利用。


    阿拉善盟自然资源局局长姚玉山说:“结合实际拟定了具体工作方案,全面启动了批而未供和闲置土地大起底前期工作,将结合调查摸底情况,认真做好分析认定,分类制定消化处置措施,确保精准处置到位,切实做到寸土不弃、寸土不闲,为全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土地资源保障。”


    “五个大起底”行动持续至12月底结束,其中,批而未供、闲置土地大起底将于“十四五”期间完成,将有效推动一批待批项目落地开工、“半拉子”工程重启竣工、闲置土地盘活利用、沉淀资金科学使用,让各类资源要素优化配置、高效利用,切实打牢发展基础、积蓄发展动能。(刘欢潘蓓常涛武超)

    -0001-11-30
  • 28项!内蒙古2022年全社会重点领域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工作要点来了

    -0001-11-30
  • 「领航中国·内蒙古篇」一条新路子前景光明——党的十八大以来内蒙古推动高质量发展综述

    非凡十年,蕴含使命担当。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遵循战略定位,坚定不移走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发展成效催人奋进——内蒙古建成全国最大的煤电、煤化工基地,绿色有机农畜产品年产量增至近千万吨,新能源发电量居全国首位;广袤草原“带薪休假”,兴安林海“挂斧停锯”,全区草原植被盖度和森林覆盖率实现“双提高”,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实现“双减少”;氢能重型卡车开始投入使用,包钢稀土高铁钢轨走出内蒙古支持“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建设,伊利闯入“全球乳业五强”阵营,乌海市可降解塑料绿色产业基地呼之欲出……


    十年间,面对经济下行压力不减和疫情反复等重大考验,内蒙古奋起推动绿色转型,迈上高质量发展之路!


    开栏的话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亿万人民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团结奋斗,领航中国号巨轮破浪前行,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内蒙古各族干部群众牢记嘱托,守望相助,感恩奋进,坚定不移走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加快建设“两个屏障”“两个基地”“一个桥头堡”,在打造祖国北疆亮丽风景线的伟大实践中迈出坚实步伐。


    今日起,本报开设“领航中国·内蒙古篇”专栏,集中展示各行业各领域、各地区各部门践行新思想、开创新局面的生动实践,展示群众身边可知可感的新变化、实实在在的新收获。敬请关注。


    浩瀚的时间长河中,总有一些事件值得铭记。


    日历翻至2022年秋,一条消息广受业内关注——


    “随着总投资560亿元的5个可降解塑料产业项目落地,2025年乌海市生物可降解塑料产能将达300万吨,占全国产能的40%以上。”


    何以广受关注?一个项目场景为我们作答。


    金秋时节,暖阳下的乌海市乌达产业园内,自治区重点环保科技项目——年产28万吨BDO(1,4-丁二醇)项目现场吊车林立、车辆穿梭,一派繁忙景象。


    之所以称其“环保”,盖因该项目不仅能消纳当地过剩的电石渣,更重要的是:作为精细化工新材料,BDO还是可降解塑料的重要原料,它的深加工利用,对解决“白色污染”这一百年世界难题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勇担使命,方可告慰历史、赢得发展。坚定不移走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每一个地区的转型,都是一座泽耀未来的丰碑。


    “依托化工产业集群,乌海市以BDO为核心,初步形成全产业链低碳循环利用新格局。”项目负责人朱庆和说。


    绿色转型,历久弥新。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十年发展史,见证绿色转型发展的,何止是BDO与可降解塑料项目?


    九月上旬,在包钢稀土钢板材公司热轧区全自动生产车间,火红的钢坯经除磷减排等绿色工序,冷却成卷下线。


    “生产线于2013年投产,目前每吨产品成本比以前降低30%。”包钢稀土钢板材公司钢轧作业部部长苗瑞林说。


    更让业界羡慕的是:包钢薄板厂通过回收利用汽轮发电和制冷、采暖余热,实现了热、电、冷低碳绿色联产。


    这个联产,堪称技冠群雄:年节约标煤1.8万吨,减排二氧化碳4.6万吨。


    一段段绿色追寻,激励人心,给人启迪。


    “吃”进去的是氢气,排出来的是水。——以氢气为燃料的零污染、零排放重型卡车,你见过吗?


    国电察哈素煤矿至伊金霍洛旗乌兰木伦镇运煤线上,“内蒙古制造”的氢能重型卡车已投入使用。


    绿色转型,不辱使命。随着蒙西风光制氢一体化八大示范项目落地和“风光-氢-储-车-运”绿色产业链成形,内蒙古健步跨入产业绿色革命新时代!


    一段段绿色故事,载入史册,昭示发展方位。


    十年绿色转型,东至大兴安岭林区,西至腾格里沙漠、库布其沙漠腹地,我区转型、治理并举,“散乱污”企业退出历史舞台,生态旅游、生态光伏、林区碳汇等产业遍地开花,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及资源循环利用带动了产业增“绿”、居民增收,绿富同兴的亮丽风景线展现在世人面前!


    无愧使命担当,不负伟大梦想。十年间,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深情嘱托的内蒙古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聚焦战略定位,坚持在发展中保护、保护中发展,全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正能量喷薄而出!


    十年来,依托“吃干榨尽”的产业链优势,乌达产业园、托克托工业园等成为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循环经济示范园……内蒙古跨入产业绿色转型新境界!


    十年来,凭着低碳循环绿色的“稀土钢”产业链,我区成为全球最大的高铁钢轨生产基地……“包钢制造”走出内蒙古支持“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建设!


    十年来,全球首个零碳产业园在我区落户,全球最大的“源-网-荷-储”一体化项目和“风光制氢-氢能重卡”新兴产业链项目在我区落地……内蒙古转换发展动能先声夺人!


    十年来,打造出23个国家级绿色工厂的伊利闯入“全球乳业五强”阵营,乳品远销五大洲60多个国家和地区……“蒙字号”乳品正走向世界乳业舞台中央!


    十年来,我区建成全国最大的煤电基地和煤化工基地,下游产生的焦炉煤气、粉煤灰实现综合利用……集约节约利用资源翻开内蒙古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崭新一页!


    十年来,全区草原植被盖度和森林覆盖率实现“双提高”,沙尘暴天数由每年4.9天减少到0.6天……绿色转型带来的生态改善,载入内蒙古史册!


    十年来,置身不断改善的生态环境,我区“天赋河套”等绿色有机农畜产品年产量增至近千万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内蒙古闪耀出真理光芒!


    十年来,全区居民每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增至34108元,位居全国第十位,收入增速高于GDP增速……推动高质量发展,内蒙古奏出“发展为了人民”的时代强音!


    十年来,全区单位GDP用能下降4.1%、用水下降40.7%,绿色园区、绿色工厂遍布12盟市诸多行业……发展绿含量的提升,彰显内蒙古放眼未来的远大抱负!


    十年拼搏闪闪发光,十年收获来之不易。走过拼搏的沟沟坎坎,历经疫情的风风雨雨,内蒙古更加懂得绿色转型的深远意义——


    “为全区2400多万人民利益着想,为子孙后代攒下更多家底。”


    回首十年,面向未来,历史已然证明,实践还将证明:坚定信心走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内蒙古具有无比广阔的舞台、无比光明的前景!

    -0001-11-30
  • 一揽子用能政策为有效投资添动力

    “我们正全力打好用能政策‘组合拳’,筑牢经济增长‘压舱石’,精准把握投资重点,加强有效投资重要项目用能要素保障,确保国家‘十四五’规划102项重大工程和3000亿元金融工具支持项目在三季度稳妥有序推进实施。”日前,内蒙古自治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愿景下,把节约优先作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抓手,保用能,稳增长,促发展。围绕国家“能耗强度严格控制、能耗总量弹性管理”的政策调整变化,今年7月份,我区先后印发《关于完善能耗强度和总量双控政策保障“稳中求进”高质量发展的通知》《内蒙古自治区坚决遏制“两高”项目低水平盲目发展管控目录》,修订《关于确保完成“十四五”能耗双控目标任务若干保障措施》,配套产业准入、用能预算、监测预警、用能监管、差别电价等一系列工作措施。一揽子政策架起能耗总量弹性管理政策体系“四梁八柱”。


    《关于完善能耗强度和总量双控政策保障“稳中求进”高质量发展的通知》进一步优化完善能耗强度和总量双控制度,强化能耗双控对高质量发展的支撑保障,健全激励约束机制,确保完成“十四五”能耗强度降低目标任务,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低碳转型。


    节约资源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根本之策。对内蒙古来讲,节约资源就是要多保护、少开发、不浪费。今年7月14日,自治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与生态环境厅联合印发《内蒙古自治区坚决遏制“两高”项目低水平盲目发展管控目录》的通知,从产业准入、淘汰退出、节能、环保四个方面精准细化“两高”低水平项目管控要求,强化源头和过程节能降碳、减排治污。


    “通过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倒逼地方转方式、调结构,腾出用能空间,这也是增加能源消费总量管理弹性的重要手段。”自治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有关负责人指出。


    内蒙古减少“一刀切”管理,杜绝“运动式”减碳,更加突出用能效率的引导作用,合理保障低能耗强度优质项目用能需求。今年1到8月份,自治区本级批复127个新建项目的节能审查,总投资2295亿元,大大提高了有效投资,保障了经济稳定增长的“动力源”。

    2022-09-21
  • 为做好资源节约 内蒙古加快限制类产能有序退出

    淘汰落后和化解过剩产能是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节能减排的重要举措。为加快推进淘汰落后和化解过剩产能工作,自治区工信厅印发《关于加快淘汰落后和化解过剩产能落实能耗双控目标任务的通知》等文件,明确至2023年,钢铁、铁合金、电石、焦炭、石墨电极行业限制类产能全部有序退出。目前,我区正按照相关文件要求加快限制类产能有序退出。


    铁合金行业方面,计划2022年底前退出限制类产能400多万吨,目前已关停和已拆除退出限制类产能占总计划的72.9%;钢铁行业方面,计划到2023年底前退出炼铁限制类产能665万吨、炼钢限制类产能620万吨。截至目前,已完成产能置换和拆除退出产能占总计划的60%以上;石墨电极行业方面,计划2021年底前退出限制类产能5.3万吨,2021年底已全部退出;焦炭、电石行业方面,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焦炭行业产能退出工作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加强化工行业管理的通知》等文件,加快电石、焦炭限制类产能(装备)有序退出,明确淘汰类产能要做到停产、拆除主体设备,不具备生产能力。目前,已退出限制类焦炭产能60万吨、停产156万吨,退出限制类电石产能达到63%。


    在有序退出限制类产能的同时,我区通过大力推进重点行业企业节能技术改造,推动工业领域节能降碳。制定形成工业节能技术改造方案和企业节能技术改造清单,用3年时间,引导企业对标国家标杆水平和先进标准实施节能节水技术改造。2022年重点推进节能技术改造项目137个、节水技术改造项目56个,现改造项目已全部开工,全部建成后预计节能量240万吨标准煤,节水量2900万吨。


    下一步,自治区工信厅将继续推动淘汰化解落后和过剩产能、加快工业节能技术改造步伐,确保完成“十四五”能耗双控目标任务,推动工业绿色发展。

    2022-09-21
  • 做好资源节约集约大文章丨内蒙古加快限制类产能有序退出

    节约资源是战略,更是行动。今年以来,我区坚持节约优先,实施全面节约战略,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利用强度,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在全社会倡导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推动资源节约集约高效利用,取得积极成效。今日起,草原全媒开设“做好资源节约集约大文章”专栏,围绕“2022年内蒙古自治区全社会重点领域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工作要点”具体内容,集中展示各行业各领域、各地区各部门推动资源节约集约高效利用的新进展、新成效,敬请关注。


    内蒙古加快限制类产能有序退出


    淘汰落后和化解过剩产能是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节能减排的重要举措。为加快推进淘汰落后和化解过剩产能工作,自治区工信厅印发《关于加快淘汰落后和化解过剩产能落实能耗双控目标任务的通知》等文件,明确至2023年,钢铁、铁合金、电石、焦炭、石墨电极行业限制类产能全部有序退出。目前,我区正按照相关文件要求加快限制类产能有序退出。


    铁合金行业方面,计划2022年底前退出限制类产能400多万吨,目前已关停和已拆除退出限制类产能占总计划的72.9%;钢铁行业方面,计划到2023年底前退出炼铁限制类产能665万吨、炼钢限制类产能620万吨。截至目前,已完成产能置换和拆除退出产能占总计划的60%以上;石墨电极行业方面,计划2021年底前退出限制类产能5.3万吨,2021年底已全部退出;焦炭、电石行业方面,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焦炭行业产能退出工作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加强化工行业管理的通知》等文件,加快电石、焦炭限制类产能(装备)有序退出,明确淘汰类产能要做到停产、拆除主体设备,不具备生产能力。目前,已退出限制类焦炭产能60万吨、停产156万吨,退出限制类电石产能达到63%。


    在有序退出限制类产能的同时,我区通过大力推进重点行业企业节能技术改造,推动工业领域节能降碳。制定形成工业节能技术改造方案和企业节能技术改造清单,用3年时间,引导企业对标国家标杆水平和先进标准实施节能节水技术改造。2022年重点推进节能技术改造项目137个、节水技术改造项目56个,现改造项目已全部开工,全部建成后预计节能量240万吨标准煤,节水量2900万吨。


    下一步,自治区工信厅将继续推动淘汰化解落后和过剩产能、加快工业节能技术改造步伐,确保完成“十四五”能耗双控目标任务,推动工业绿色发展。

    2022-09-21
  • 北京推进新型集体林场建设:林木管护好 群众享实惠

    2012年以来,北京相继启动两轮百万亩造林工程,为首都增添了超过200万亩森林,生态环境承载能力显著提升。


    林子多了,如何更好管理?2018年以来,北京率先启动新型集体林场建设,进一步提升森林管护水平、促进农民就业增收。


    一堤运河水,两岸花香浓。


    在北京市通州区大运河畔的漷县镇,新型集体林场所管辖的生态林地内郁郁葱葱,林下种植了芍药、玫瑰、月季等花卉,层次分明。


    2018年以来,北京决定重点探索在平原地区、浅山区发展集体林场,创新集体林经营管理模式,在全国率先启动新型集体林场建设。截至目前,北京已在通州、朝阳等11个区的94个乡镇建成96个新型集体林场,经营管护1770个村的210万亩集体生态林,为当地提供16038个就业岗位。


    新型集体林场带动养护管理体制转变


    通州区林业工作总站站长杨艳锋介绍,新型集体林场是在集体林权“三权分置”的基础上,由属地政府主导、当地集体企业或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出资成立,实施集体生态林养护、管理、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的集体所有制新型林业经营主体。


    通州区是北京市平原生态林资源体量较大的行政区。为破解发展瓶颈,通州区全面实施新型集体林场管理体制,以乡镇为单位,分两批组建成立了9个新型林场。


    经过近两年的摸索和努力,目前通州区集体林场养护经营总规模近25万亩,实现了养护管理体制的转变。


    努力提升森林质量、增加生态效益


    保护好、经营好森林资源,是新型集体林场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在新型集体林场模式下,各乡镇新型集体林场努力提升森林质量、增加生态效益,对生态林进行分级分类管理,增加了生态林的内在活力。


    通过建设集体林场,成立一个稳定、长期、就近的管护队伍。北京市园林绿化局林业改革发展处处长陈峻崎表示,集体林场通过严格的绩效管理体系,把“调密度、补幼苗、沃土壤、丰物种、防病虫”等林木管护措施落到实处,林木管护水平大为改善。经调查,新型集体林场与其他养护单位对比,林木当年生长量比对照提高8.9%以上,生物多样性丰富度比对照提高12.6%。


    北京市园林绿化局生态修复处处长王金增表示,北京地区新型集体林场管护集体生态林,解决了以前部分公司管护存在的短期性、营利性、不连续性与生态林管护本身需要的长期性、公益性、当地农民参与的社会性矛盾,新型集体林场在规范管护集体生态林的同时,还可以科学利用森林资源,开展科普教育等。


    让老百姓享受更多实惠


    35岁的刘强,去年春天回到老家通州区漷县镇新型集体林场就业,经过自身努力及层层考核选拔,当上了养护三队的队长。这是漷县镇新型集体林场管护面积最大的一个队,管护面积达8200多亩。


    在漷县镇新型集体林场,像刘强一样的护林员有500多人,林场根据养护面积、养护地块位置,将大家划分成多个班组,按照责任分工制在2.6万亩生态林中开展养护工作。通州区园林绿化局副局长高琼介绍,按照生态林绿岗就业、惠民增收的理念,积极招聘本地劳动力绿岗就业,促进本地农民增收。8月份最新数据统计,全区在聘林场人员5661人,本地人员5092人,占比近九成;此外,集体林场体制推广以来,除去缴纳社会保险费用,两年间已累计将4.47亿元工资支付至就业人员,切实让老百姓享受到了绿岗惠民政策的实惠。


    作为首都林业改革发展的创新举措,新型集体林场得到了基层广大干部群众的认可。“也要看到,新型集体林场毕竟是集体林权制度深化改革的新产物,没有参考模板和成形的配套政策,通州区的探索,为全市集体林场事业提供了宝贵经验,只有多部门联合联动、集成创新,才能为新型集体林场的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北京市园林绿化局二级巡视员王小平说。

    2022-09-21
  • 雄安新区进入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和建设同步推进的重要阶段 首批标志性疏解项目加快落地

    昨天上午,国家发改委举行专题新闻发布会,介绍区域协调发展有关工作情况。会上,国家发改委地区经济司副司长曹元猛介绍,雄安新区已进入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和建设同步推进的重要阶段,从2021年起以在京部委所属高校、医院和央企总部为重点,分期分批推动相关非首都功能向雄安新区疏解,首批疏解的高校、医院基本确定选址。


    3家央企在雄安启动总部建设


    雄安新区作为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的集中承载地,与北京城市副中心一道,形成了北京新的两翼。


    “自2017年设立以来,雄安新区经过5年多的规划和建设,已进入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和建设同步推进的重要阶段。”曹元猛说,中央批复雄安新区规划纲要后,河北省及有关方面陆续出台雄安新区总体规划、起步区控制性规划、启动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白洋淀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规划4个基础性规划和20多个专项规划,构建起“1+N”规划体系。


    目前,首批标志性疏解项目加快在新区落地,中国星网、中国中化、中国华能3家央企总部启动建设,中国矿产资源集团注册落地,首批疏解的高校、医院基本确定选址。同时,一批符合新区功能定位的市场化疏解项目落地建设。


    累计完成投资超过4000亿元


    容东片区城市框架逐步形成,京雄城际铁路建成并稳定运营,京雄高速公路河北段等建成通车……一批新项目也在雄安新区落地。


    按照“在建一批、新开工一批、储备论证一批”的原则,雄安新区100多个建设项目压茬推进,累计完成投资超过4000亿元。“新区参建劳动力稳定保持在10万人以上,高峰时期约有20万建设者在紧张有序施工。”曹元猛介绍,目前,新区启动区市政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项目进展顺利,起步区重大基础设施加快推进。


    生态环境治理和修复成效也格外显著。白洋淀淀区水质从劣Ⅴ类转为Ⅲ类,水位保持在6.8米左右,水域面积保持在275平方公里左右,为近10年来最好水平;“千年秀林”等项目累计造林45.4万亩、植树2300余万株,新区森林覆盖率由最初的11%提高到32%。


    下一步,有关各方将有序推进率先启动的标志性疏解项目取得明显成效,进一步完善新区配套支持政策体系,把启动区建设成为承载北京非首都功能的高质量样板。“我们相信,经过持续不懈地努力和奋斗,雄安新区必将给大家带来更多惊喜,‘未来之城’大有可期。”曹元猛表示。


    平谷线北京段河北段已同步开建


    目光再投向一水相隔的通州区与北三县。在各方面共同努力下,通州区与北三县协同发展已取得了阶段性重要进展,打下了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良好基础。


    潮白河干流近22年来首次全线水流贯通;今年上半年,区域内细颗粒物平均浓度保持在35微克/立方米以下;北运河、潮白河等主要河流监测水质显著提升……此前,通州区与北三县已签订一系列协议加强交界地区生态环境治理,在区域大气污染防控、流域水生态修复、土壤污染防治、垃圾处置、水资源利用等5方面实行了统一管控。


    备受关注的交通一体化建设稳步推进:通州区至大厂县厂通路正加快施工,区域内已建成跨界道路10条、跨潮白河桥梁5座,开通跨界公交21条;京通快速路各收费站已实现除早高峰时段外的免费通行,有效降低了居民通勤成本;串联通州区与北三县的京唐城际铁路进入联调联试阶段,北京首条跨省市地铁平谷线的北京段、河北段已同步启动建设。


    自2019年以来,北京市与廊坊北三县连续4年举办项目推介洽谈会,累计签约项目160余个,既拓展了北京企业的发展空间,又带动了北三县产业升级和软实力提升。在此基础上,北三县围绕重点企业延伸产业布局,已培育引进高新技术企业319家、科技型中小企业2973家,有效缩小了区域内的产业梯度差距。

    2022-09-21
  • 河北迁安:用好“加减乘除”法 助企纾困稳经济

    人民网石家庄9月19日电“谢谢你们,如果不是你们专班提供的贴心服务,我们项目进展速度不会这么快。”近日,九江煤炭储运有限公司富氢尾气资源综合利用(制氢)项目负责人巩恩博握着迁安市行政审批局工作人员的手一个劲地道谢。


    据巩恩博介绍说,在迁安市行政审批局工作人员提前介入、一对一帮扶指导下,他所负责的项目只用11天,就顺利通过了项目环评报告审批,提前10天项目落地开工建设。


    巩恩博所经历的故事,仅仅是河北省迁安市行政审批局落实落细落深稳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的一个缩影。据迁安市行政审批局党组书记、局长李国军介绍说,迁安市行政审批局聚焦国家、省、市一揽子稳经济政策措施,紧扣主责主业,对政策全面筛查,用好“加减乘除”工作法,全力推动政策落实落细落深,提升企业和群众“幸福感”。


    组织做“加法”,打好落实“主动仗”,实现稳中有为。迁安市行政审批局成立推动稳定经济一揽子措施落地工作专班,设立工作小组,分解任务、压实责任,加强政策文件的落实、细化、宣传。同时,对标国家、省、市稳经济一揽子措施,以工作实际为切入点,起草出台《迁安市关于进一步深化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提质提效的若干措施》《迁安市重点建设项目“项目管家”服务制实施方案》等系列体制机制,确保推进举措的精准性和靶向性。


    费用做“减法”,当好企业“贴心人”,实现稳中有利。早在2021年3月,迁安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就已印发《关于投标保证金缴纳形式和退付手续的通知》,明确可通过转账(电汇、网银)、支票、汇票、本票、纸质保函、电子保函等多种法律允许的形式缴纳投标保证金。今年以来,共有927个投标人缴纳投标保证金,其中采用纸质保函、电子保函、保证保险等非现金形式缴纳保证金的投标人732个,为投标人节约资金占用9900余万元,有效降低了投标人的资金成本。


    服务做“乘法”,驶入审批“快车道”,实现稳中有优。迁安市行政审批局全链条提供“保姆式”服务,启动代办机制,组建服务专员、项目管家队伍,依据项目产业特点、工程分类等,实行“一案一策”综合评判,匹配服务专员或项目管家“一包到底”,制定“专属服务卡”,主动对接、提前介入,提前预判项目推进过程中需协助解决的问题。同时,在“拿地即开工”模式的基础上,推行“承诺制”改革,践行“告知承诺+事中事后监管”管理模式,申请人作出符合相关要求、违规责任自担的书面承诺后,即可一次性完成建设工程规划许可、开槽工程施工许可等9个事项全部审批手续,无需提交其他材料,23个审批事项精简为10个,申报材料精简30%。


    问题做“除法”,树立服务“风向标”,实现稳中有效。作为政民互动的沟通桥梁,迁安市行政审批局高度重视民生诉求办理工作,对共性问题集中办、加快办,助力稳经济运行一揽子政策取得实效。工作人员对反映情况建立“问题台账”,明确分类、分层级办理方式,能够协调解决的问题,当场予以解决或协调解决,无法协调解决的,实施部门会商、会诊机制,时时跟踪事情办理进展。截至目前,迁安市行政审批局共为群众解决诉求7件,提供咨询引导服务2500余次。(彭月娟、郭好、夏志侠)

    2022-09-20
  • “世界骨髓捐献者日”主题宣传活动开展

    9月17日是第八个“世界骨髓捐献者日”。当天,自治区红十字会联合自治区文明办、卫健委等相关部门在呼和浩特市红十字博爱五彩园开展了“生命之约·大爱传递”2022年度呼和浩特地区人体器官捐献志愿登记宣传季暨第八个“世界骨髓捐献者日”主题宣传活动,传递“爱在身边、救在身边”的公益理念,倡导关爱生命、热心助人的文明风尚。


    活动现场,举行了内蒙古红十字“三献”志愿服务总队授旗仪式,为新任直属志愿服务队队长颁发了聘书,并为呼和浩特地区无偿献血者代表、造血干细胞捐献者代表颁发了荣誉卡。志愿者代表宣读了《捐献造血干细胞志愿者倡议书》,呼吁大家加入中华骨髓库,再造生命新奇迹。来自呼和浩特市的造血干细胞捐献者徐建华、张志虹通过网络直播与广大网友分享了捐献造血干细胞、挽救他人生命的故事。


    造血干细胞捐献和遗体(角膜)、人体器官捐献是拯救生命的生命工程,是利国利民的爱心工程。近年来,自治区红十字会不断强化宣传动员,呼吁更多群众加入到这项爱心行动中来,捐献人数不断上升、覆盖区域不断扩大。截至9月17日,全区实现造血干细胞捐献138例,实现遗体(角膜)和人体器官捐献共371例。(见习记者李存霞)

    2022-09-20

  • 首 页  上一页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下一页    尾 页  

    版权声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5 8629 6259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1696号 蒙ICP备160010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