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岸边绘就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壮美画卷——乌海市以实际行动庆祝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全国重量级可降解塑料产业基地呼之欲出。郝飚摄
黄河北上,明珠璀璨。非凡十年,乌海不凡。
从转型升级到生态治理,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从工矿城市蝶变到高品质生活打造……十年奋进的生动场景,构成乌海发展的时代画卷。历史的深刻蕴涵,总是在不断地回眸与展望中彰显。
十年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乌海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内蒙古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自觉服从服务于自治区战略定位,扎实推进产业转型和城市转型,奋力书写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华丽篇章。
经济高质量发展成色更足
乌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低碳产业园是乌海市近年来打造新能源、新材料两大基地的重要承载地。日前,笔者走进这里看到车辆穿梭,机器隆隆,各个项目建设热潮奔涌。
“从立项到开工建设,市委、市政府成立工作专班,为我们提供保姆式服务,我们也不敢耽搁,全力推进项目建设。”内蒙古华恒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新型材料产业链一体化项目负责人说,该项目自2021年7月开工后,便开启全速冲刺模式。
华恒新材料项目总投资105亿元,主要生产BDO(1,4-丁二醇)、PTMEG(聚四氢呋喃)、PBAT(生物可降解塑料)等先进高分子材料。项目投产后,预计年均营业收入将达到90亿元,利税约10亿元,直接带动就业2000人,对于乌海市落实能耗“双控”政策、优化产业结构,推动新材料产业基地建设具有重要作用。当下,低碳产业园聚焦新材料产业基地建设,正在全力打造锂电池负极材料、高分子合成材料等新材料产业链,推动产业耦合发展。
打造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基地是乌海市当前推动产业转型的新方向,对于这座资源枯竭型城市走好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有着非凡的意义。
2011年,乌海市被列入国家资源型枯竭城市。这十年,乌海市进入爬坡过坎、滚石上山的转型发展关键期。
——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深入推进“三去一降一补”,有序淘汰落后产能。全市单位GDP能耗年均下降2.6%,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提高至1.8%,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得到整体提升。
——贯彻新发展理念,努力摆脱传统路径依赖,转变发展方式,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全力做好传统产业迭代升级和新兴产业培育壮大两篇文章,下决心调结构、转功能、提质量。煤炭就地加工转化率达90%以上,非煤产业占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80%以上,制造业占工业比重达42.3%,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探索走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抢抓“双碳”战略机遇,精准招商,大干快上,总投资超千亿元的重点项目稳步实施,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基地全面起势。
——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多措并举助企纾困,全力稳住经济大盘。固定资产投资累计突破2400亿,工业总产值连续两年突破千亿大关,经济运行呈现企稳向好态势。
这十年,乌海市地区生产总值由341.57亿元增加到718.66亿元,年均增长6.1%;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由6.5万元增加到12.9万元,年均增长5.7%。生产总值基本实现“双翻番”,综合实力持续增强。
生态环境保护力度更强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这十年,乌海市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抓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乌海建设迈出重大步伐。
乌海矿区面积477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27.2%。过去,因无序开采、粗放式的发展,导致矿区满目疮痍、伤痕累累。作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的主战场,矿区整治的成效直接关系着该市生态治理的成色。
近年来,乌海市确定了以“七治”为总抓手、以矿区整治为主战场、以矿权整合为关键点、以绿色转型为治本之策的总体治理思路。
以“治路”“治车”为抓手,加强矿区园区公共道路养护,加大对货运车辆超载、超高、不盖苫布等违法行为联合巡查治理力度,加快推广新能源重卡等绿色运输方式;以“治企”为抓手,坚决淘汰了一批铁合金、水泥等高耗能、高污染产能,倒逼企业采用节能减排先进工艺,从源头上推进节能减排降碳;以“治水”为抓手,加快工业企业节水技术改造和水循环利用设施建设,强化疏干水、苦咸水等非常规水综合利用,推动用水方式由粗放向节约集约转变;以“治气”为抓手,全力落实工业污染源全面达标计划,突出抓好工业企业无组织排放治理、钢铁行业超低排放改造、挥发性有机物综合治理、库区扬尘污染整治等专项治理……
与此同时,乌海市先后制定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三年行动方案和7个子方案等政策文件132个,构建起了措施衔接、政策配套、保障有力的制度体系。并建立矿山治理“双责双长制”,由29名厅级领导干部任指挥长,与矿山企业矿长共同推进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和绿色矿山创建,实行“一矿一方案”“一矿一台账”,按照任务清单倒排工期,挂图作战,全面提速绿色矿山建设。
目前,乌海市已完成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面积42平方公里,翻修矿区道路19公里,实现236公里矿区道路全封闭管理,排土场火点实现“动态清零”。
近年来,乌海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保持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定力不动摇,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全面打响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绘就美丽生态画卷。
护黄河安澜。积极融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坚决扛起黄河入蒙首站首责,严格落实河长制,全方位贯彻“四水四定”原则,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着力打造深度节水型城市。
促绿色发展。坚决摈弃以牺牲环境换取一时发展的短视做法,把能耗作为最大刚性约束,严把项目准入关,倒逼产业转型升级,积极推进“延链补链强链”,努力在生态与发展、美丽与富裕中实现共赢。
这十年,乌海市中心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由2011年的158天增加到2021年的291天。黄河乌海段水质由Ⅲ类提升到Ⅱ类。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3%,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9.5平方米。人民群众享受到更多绿色福祉,为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作出了乌海贡献。
城乡面貌变化更大
步入新时代,如何更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十年,乌海市大力推进城市焕新提质,城乡面貌日新月异。
“新房子户型好,8号楼景观、采光都不错,我们很满意。今天领钥匙验房,准备明天就动工装修。”回迁户潘女士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不久前,海勃湾区蒙西阳光丽舍B区物业楼内,工作人员正为业主办理房屋入住手续,业主认真填表登记,脸上难掩兴奋,勘验、登记、领钥匙……手续办完,美好新生活即将开始。
蒙西阳光丽舍B区一期下海勃湾回迁区项目是乌海市今年6个棚改回迁安置续建项目之一,6月正式交付。今年,全市棚户区改造回迁安置6个续建项目总建筑面积约57.4万平方米,建设回迁安置住房5331套,其中,海勃湾区2140套,乌达区1953套,海南区1238套。
住有所居,是群众最朴实的期待。乌海市曾经依矿而建的工矿棚户区有大大小小17片,居住着6.6万户近20万人,超过城市人口总数的三分之一。从2007年开始,乌海市启动了大规模的棚户区搬迁改造工程,并牢牢抓住“建得好、搬得顺、拆得掉、住得稳”4个关键环节,一年一个台阶向前推进。如今15年过去了,全市累计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15万套,1300多万平方米,棚户区居民“出棚进楼”,圆了“安居梦”。
高品质生活是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集中体现。近年来,乌海市把增进人民福祉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优化城市布局、增强城市功能,刷新城市颜值、提升城市气质,推动城乡融合发展、人民共同富裕。
城市更有“灵气”了。黄河海勃湾水利枢纽工程建成蓄水,一大批景观公园和城市水系应运而生,“城在水中、水在城中、山水相依”的梦想变成现实。“大漠湖城”“水上新城”成为乌海的鲜明标签。
城市“颜值”更高了。持续推进棚户区和老旧小区改造工作,建成滨河一期,高标准启动滨河二期建设,全面改善农区人居环境,城市更新步伐加快,构建了城乡协调发展、融合发展新格局,一座“近悦远来”之城款款走来。
城市名片更闪亮了。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彰显了乌海的生态之美;被命名第一个中国赏石城、中国书法城·乌海荣膺自治区十大宣传文化品牌、成为世界沙漠葡萄酒大赛永久举办地,流露着乌海的文化之美。
城市活力更旺盛了。红嘴鸥、岩羊成为乌海人追捧的“新网红”;环乌海湖国际马拉松赛、国际帆板大赛、航空嘉年华等国内外知名赛事活动成功举办,点燃城市热情,乌海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显著提升。
这十年,经过精准规划、精美建设、精致管理,乌海变得更有气质、有内涵、有品位。“来沙漠看海”“观长河落日,品红色温柔”“一城揽尽塞外风”,魅力乌海终不负“诗与远方”的期待。
群众幸福指数更高
“感觉现在的生活越来越便捷了,家周围就有市场、医院和学校,购物、看病走几步就能到。”已在海勃湾区凤凰岭街道长青社区居住多年的周昊表示,辖区内完善的基础设施给他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幸福感。
长青社区位于海勃湾区中心城区,辖区内有多所幼儿园、学校,附近还有医院,大型购物商超和多处文体设施,百姓可以就近看病、养老、购物、娱乐、就学,该社区是乌海市今年打造一刻钟社区生活圈的试点社区。
今年,乌海市将打造一刻钟社区生活圈作为民生工作的重要载体及城市转型的有力抓手,在摸清现状,广泛听取民意的基础上,科学布局服务设施及配套资源,改善人居环境、补齐社区短板、提升服务品质,积极打造“宜居、宜业、宜学、宜养、宜游”的居住环境,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让人民群众在城市生活得更方便、更舒适、更美好。
民之所盼,政之所向。这十年,乌海市积极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显著增强。
在波澜壮阔的脱贫攻坚战役中,举全市之力,历史性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如期和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大力发展“一村一品一特色”助力乡村振兴。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闻令而动、尽锐出战,织密疫情防控网,巩固来之不易的疫情防控成果,坚决守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聚焦群众“急难愁盼”,全力解决房地产领域“三难”问题,持续深化医改,推进教育均衡,完善基础设施,千方百计促进就业,创新市域社会治理,用心用情用力为群众解难事、办实事、做好事。
围绕便利出行,构建“四通八达”立体交通网,乌海湖大桥通车,荣乌高速贯通,乌海机场通航城市增至17个,包银高铁乌海段开工建设,让乌海人实现“说走就走”。
回应群众对高品质生活的期待,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大力发展首店经济、夜间经济,推动现代服务业提档升级,启动一刻钟社区生活圈建设,不断增进民生福祉。
这十年,乌海市始终将公共预算支出的70%以上用于民生领域,民生保障更加有力,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一张温暖“民生答卷”托起满城百姓“稳稳的幸福”。
改革开放走向更深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这十年,乌海市胸怀“两个大局”,坚持刀刃向内抓改革,扩大开放促合作,奏响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激扬乐章。
“大爷,您有智能手机,我帮您下载一个蒙速办,以后缴纳水费、电费就不用亲自去营业厅了。”近日,乌海市行政审批和政务服务局深入多个社区举办了“蒙速办”移动政务数字技能进社区线下宣传活动。每进一个社区,工作人员都会为居民群众详细演示“蒙速办”App的下载注册和“蒙骏码”、便民缴费、电子证照、在线办事等使用场景,并告知居民只需完成实名身份认证即可随时、随地在线办理医保、社保、公积金、不动产、学生入学、便民缴费等服务。活动中,很多居民都主动了解和体验使用“一网办”“掌上办”“帮您办”“一次办”等带来的高效服务。市民张建国表示,现在有了越来越多的便民利民服务,办事真的比过去省事、省时多了。
如今在乌海市,共有5196项事项实现网上办理,网办率97.58%;蒙速办App上线特色应用308个,开通“掌上办”事项2046项,社保医保和新生入学等高频事项实现全程“指尖办”;108项事项纳入自助服务终端实现“自助办”。
从“进一家门、办百件事”到“最多跑一次”,从“多证合一、证照分离”到“一枚印章管审批”,从实行“告知承诺制”到创建无证明城市,乌海市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数字赋能政务服务,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以一流营商环境激活更大市场活力。
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乌海市多次立法为生态环境保护划定法治红线,扎实推进国有企业、事业单位改革,深化医药卫生、教育、文化、司法等体制改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市人民。
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落实“科技兴蒙”行动,大力推进校企产学研合作,加快科技成果“异地孵化、乌海转化”,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乌海由工矿城市向创新城市、智慧城市转型迈出坚实步伐。
全面深化改革关键在人,乌海市坚持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一体推进,从严治党走向深入,干部作风持续好转,营造了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
乌海海关通关,唐山港·乌海内陆港运营,“乌蒙欧”国际班列通车,乌海及周边地区货物通关实现“一站式”服务……依托区位优势,乌海市积极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和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外向型经济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强劲势头。截至目前,该市与30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立贸易往来,进出口总额由2012年的4618万美元增至23783万美元(根据当月汇率概算),增长4.2倍。
“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乌海市干部群众以大地作纸、以奋斗作笔,全力谱写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高效能治理新篇章。(郝飚、杨勇)
2022-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