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赛罕区:“青城义警”再添新力量

    “我宣誓,我志愿加入‘青城义警’。在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在公安机关的指导下,履行义警义务,承担社会责任,忠诚履职、听从指挥、严守纪律、服务人民,积极参与共建共治,为建设平安青城贡献力量。”日前,呼和浩特市蓝天救援队加入“青城义警”启动仪式在呼和浩特市公安局赛罕区分局举行,该支民间专业公益紧急救援队伍的加入,再一次扩大了赛罕区“青城义警”队伍。

    启动仪式上,呼和浩特市公安局赛罕区分局和呼和浩特市蓝天救援队主要负责人签署合作框架协议。在与会人员的见证下,呼和浩特市公安局赛罕区分局主要负责人向呼和浩特市蓝天救援队授予旗帜、颁发聘书,并发放“青城义警”统一服装与袖标。


    据悉,为推动群防群治队伍整体素质和水平有效提升,呼和浩特市公安局赛罕区分局广泛发动辖区有社会责任感、热心平安公益事业、自愿从事“青城义警”服务活动的机关企事业单位干部职工、保安员、教师、学生家长、商户店主、楼栋长、网格员、快递小哥、美团骑手、出租车司机、民间救援力量以及平安志愿者等,通过“志愿北疆APP”加入“青城义警”队伍。在社区民警指导下开展巡逻防控、社情民意收集、应急救援等工作。目前已有7058人加入“青城义警”。

    2024-07-19
  • 《大国粮仓》:奏响粮安天下的乐章

    6月27日,由哈尔滨音乐学院打造的大型民族交响合唱《大国粮仓》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首演。作为黑龙江省宣传文化事业发展专项资金文艺精品创作扶持项目,《大国粮仓》将于今年国庆期间进行多场演出。

    《大国粮仓》以“中国粮食”“中国饭碗”为主线,以“北大荒精神”“龙江担当”为底蕴,通过第一乐章《序歌·饥饿的世界》、第二乐章《浩歌·唤醒北大荒》、第三乐章《挽歌·仰望故人墙》等7个乐章,多维度、多层次、多角度地表达对种粮人的赞美,让观众在音乐中感悟“龙江担当”。

    首演现场,演出团队以“讲述+字幕+展示”的方式告诉观众:黑龙江高标准农田规模全国最大,绿色有机食品认证面积全国第一,粮食总产量、商品量、调出量均居全国首位……正如歌中所唱:“好一个黑龙江,中华大粮仓!”《大国粮仓》编剧、作词戴立然介绍,该作品诠释了“北大荒人”战天斗地的过往,展现出“北大荒人”的家国情怀,赞颂了黑龙江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中所起的“压舱石”作用。

    《大国粮仓》的创新之处在于艺术融合。在题材挖掘、切入角度、艺术表现等方面,该作品在保持写实艺术风格的基础上将民族管弦乐与交响合唱相融合,把弘扬“北大荒精神”的感人事迹一一呈现给现场观众,引起强烈共鸣。来自哈尔滨市南岗区的观众吕先生说:“《大国粮仓》的演出方式很新颖、演出内容有看头,有很高的文学性、思想性。”

    哈尔滨音乐学院相关负责人介绍,《大国粮仓》中不同风格的音乐篇章传递着相同的忧患意识和民族精神,不同节奏的音乐段落反映龙江儿女坚忍不拔的品格,不同韵律的音乐起伏演绎自强不息的民族魂魄。

    黑龙江省艺术研究院院长谭博说:“《大国粮仓》唱响了对黑龙江的赞美、对劳动者的崇敬,有温度、有深度、有高度。”

    通过精妙的歌词、多样化的音乐、精湛的舞台表演,《大国粮仓》达到了内容与形式的高度统一,兼具清唱剧的叙事性和康塔塔的史诗性,其风格独树一帜,体现出中国文化的包容性。同时,把视觉伸向历史深处,突出写实性与主旋律,回应时代的思想命题和现实关怀,彰显雄浑豪迈的黑土神韵。

    黑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于峰说:“我们将对《大国粮仓》进一步精细打磨,并通过线上线下展演的方式,吸引更多游客走进黑龙江、了解黑龙江、爱上黑龙江。”

    2024-07-18
  • 在草原那达慕上展示青城魅力

    在7月14日开幕的自治区第34届草原那达慕上,呼和浩特市展包以其独特的设计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成为一道亮丽风景线。

    展包的设计灵感源自青城的山水特色和文化底蕴。主色调采用青色,象征着无垠的水域,同时结合落层设计,展现了大青山脉的层峦叠嶂。设计中还描绘了依山傍水的城市缩影,体现了青城山水相依的自然之美。

    作为一座拥有50万年人类活动史和2400年建城史的历史文化名城,呼和浩特不仅是自治区首府,更是草原文明与农耕文明交融发展的典范。

    呼和浩特展包是传统文化与现代都市巧妙结合的文化旅游“会客厅”,中央的全域旅游沙盘图,生动地展现了青城文旅资源的多姿多彩。该市围绕“一廊两轴三带”,全面推进文旅产业融合发展,致力于打造雕塑之城、博物馆之城、艺术之城和现代文明之城。


    现场还展示了非遗点心、药香制作技艺、文创产品等丰富的文化旅游产品,吸引众多游客驻足观看、体验,并设置了直播带货专区,通过直播的方式与网友互动,让更多人能够感受青城魅力。

    2024-07-18
  • 海东青骑警队:策马守护草原和群众

    连日来,在内蒙古呼伦贝尔莫尔格勒河景区,身骑骏马、胸前印有苍鹰图案的海东青骑警队格外引人注目。游客纷纷想要和帅气的骑警合影,骑警也都十分配合,友善地提醒游客与马匹保持安全距离。海东青骑警队队长石永志在接受中青报·中青网记者专访时说:“只要不影响工作,我们都尽量配合,也算是对‘粉丝们’的一种鼓励吧。”

    目前,海东青骑警队共有12名队员,平均年龄30岁。他们的防晒面罩、袖章、胸前都印有象征海东青骑警队的“苍鹰”标识,是呼伦贝尔草原上一道亮丽的“警”色。7月是草原最热闹的季节,也是海东青骑警队最繁忙的时候:他们每天一大早就要到莫尔格勒河景区执勤,执行治安巡逻、维持秩序、处置险情等任务,也会为游客提供帮助。

    26岁的灵君,今年1月刚刚加入海东青骑警队。经过3个多月的训练,“五一”假期,灵君第一次骑马执勤,“有点紧张,马也不听话,有时候跟不上队伍”。锻炼至今,灵君已是骑马高手,涉水、爬坡、列队都不在话下。灵君说,他曾帮游客从莫尔格勒河对岸救回宠物犬,“我骑马抱着它过河,作为海东青骑警队的一员成就感满满”。

    刘睿思是海东青骑警队的一名女队员,她坦言当初想加入是因为“觉得这支队伍很帅”。后来,她觉得肩上的责任越来越重,这片草原需要他们。她跟队员一起帮牧民转场、寻找丢失的牲畜,细数一件件为民服务的小事,她说:“我们几乎都是本地人,帮助当地农牧民就像是帮助家人。”

    为何要组建一支骑警队?石永志回忆,这支队伍的组建,其实源于一个“偶然”。陈巴尔虎旗地广人稀,河流众多,牧民出行大都选择骑马,石永志自小在这里长大。2015年,石永志作为一名特警,与同事在那达慕大会现场执勤。由于游客众多,人来人往的环境中开车十分不便,于是他灵机一动,向牧民借来几匹马,与同事一起骑马巡逻,不仅灵活便捷,视野还好。就这样,在相关部门的支持下,石永志挑选精干警力将队伍组建了起来,后将其命名为“海东青骑警队”。

    如今,海东青骑警队“火出圈”,成了呼伦贝尔旅游的一张特殊名片。石永志觉得他们受到的关注越多,压力就越大,“我们在执勤执法中,更要注意言语、形象,这也鞭策我们更好地发展。我们会继续发挥吃苦耐劳、一往无前的蒙古马精神,守护好这片草原和这里的群众”。

    2024-07-17
  • 包头市总工会深入九原区开展法律工作调研指导督查

    7月11日,内蒙古包头市总工会调研组深入九原区开展法律工作督导检查暨“劳动筑梦·法治相随”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公益法律服务专项行动。

    在九原区总工会,工作人员认真听取了九原区总工会在集体协商、劳动领域政治安全、劳动法律监督、法律宣传、法律体检等工作的汇报,并针对各项法律工作开展推进过程中存在的困难、问题进行座谈交流。

    在九原区赛汗街道零散就业人员劳动市场,包头市、九原区两级工会共同开展了“劳动筑梦·法治相随”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公益法律服务专项行动。活动现场,为职工群众发放《工会法》《劳动法》等普法宣传手册120余份,普法宣传品50余份,服务职工50余人。同时,工会工作人员积极为职工群众介绍工会服务职工项目并为职工群众提供了现场法律咨询服务,对职工群众工作中遇到的各种法律问题进行悉心解答,引导职工群众提升依法维权意识、合法表达维权诉求。

    下一步,包头市总工会将继续落实全总“559”工作部署和内蒙古自治区总工会关于抓好“一函两书”工作要求,做好劳动法律监督、法律宣传等工作,从源头上保护职工的合法权益,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中充分展现工会作为。

    2024-07-16
  • 今年以来内蒙古安排63.27亿元支持农村公路建设

    自治区财政厅最新消息:2024年以来,自治区财政累计安排中央及自治区财政资金63.27亿元支持农村公路项目建设。

    其中,安排资金44.59亿元用于支持较大人口规模自然村通硬化路、建制村通双车道、农村公路联网、农村公路危桥改造、村道安全防护和资源路、旅游路、产业路建设等,有效盘活农村牧区资源,改善农村牧区生产生活条件;在公路养护方面,安排资金18.44亿元,100%农村公路列入养护范围;安排自治区农村牧区客运站补贴资金约0.24亿元,助力农村牧区运输服务能力提升。

    近年来,内蒙古充分发挥财政职能,紧紧围绕将农村公路建好、管好、护好、运营好的“四好”目标,着力健全规章制度,积极统筹财政资金,为全区农村公路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财政保障。一方面,对财政投入保障作出制度性安排,出台《内蒙古自治区“十四五”时期公路水路交通建设投资补助政策》,明确各类农村公路项目资金来源及补助标准。另一方面,明确支持农村公路建设具体操作程序和办法,制定《内蒙古自治区“十四五”时期中央车购税和自治区财政资金“以奖代补”支持农村公路实施细则》,明确自治区交通、财政部门根据农村公路建设、养护任务完成情况及地方财政投入情况进行考核,根据考核结果,结合当年预算资金情况奖优罚劣。

    同时,自治区财政厅依托全国普通省道和农村公路“以奖代补”考核数据支持系统,对农村公路建设和养护项目建设情况及资金投入情况进行动态跟踪,按季度审核各地上报数据质量;与自治区交通运输厅联合印发《关于加快自治区公路建设资金执行工作的通知》,按月调度农村公路建设资金支出进度,建立支出进度与预算资金安排挂钩机制,对支出进度慢的盟市进行通报,并核减后续资金安排。


    下一步,自治区财政厅将继续坚持财政资金的精准投入和有效管理原则,完善资金管理制度,加大财政资金支持力度,保障全区“四好农村路”建设质量。

    2024-07-16
  • 很近很美的内蒙古,来了还想再来

    很近很美的内蒙古,来了还想再来






    ——自治区第34届草原那达慕侧记



    7月14日上午,“相约草原·遇见那达慕”内蒙古自治区第34届草原那达慕在锡林郭勒旅游那达慕风情园盛大开幕。精彩纷呈的开幕式演出、沉浸互动的游客体验、丰富多彩的业态安排、琳琅满目的旅游商品、香醇四溢的草原美食、底蕴深厚的非遗展示,吸引了全国各地的游客朋友和当地群众热情参与。

    开幕式上,非遗朝尔道庄严隆重,马背骑警英姿飒爽,童声合唱朝气蓬勃……白马队、黑马队、黄骠马队以及盟内外马术俱乐部马队等方队震撼入场;激情的《万马奔腾》马头琴演奏,生动诠释了蒙古马精神。期间,尼格买提、王冰冰、杨帆、月亮姐姐等央视主持人和歌手陆虎、演员李泽锋热情参演,引燃全场气氛,将开幕式活动推向了高潮。

    从了解那达慕到爱上那达慕,只需要一次现场体验。丰富多彩的节目表演、游客互动、美食品鉴、非遗展示等是本届那达慕的一大亮点。

    来自辽宁的游客孙红霞说,以前对那达慕有一些了解,但是一直没有来过。今天我来到了现场,果然没让我失望。正如你们宣介的那样,内蒙古真的很近也很美,而且来了还想再来。

    在那达慕现场的美食体验区,百人铜锅涮、清蒸八大碗、草原烤全羊等特色美食享之不尽,让广大游客流连忘返。草原美食伴手礼买不停,锡林郭勒羊、锡林郭勒奶酪品牌产品深受大家喜爱。

    “这些美食太好吃了,今天不仅大饱眼福,更是大饱口福。”山西游客张宇星高兴地说,我们是坐客车来的,有专门的车,还是免费的,来了之后就有人接待我们,告诉我们怎么走,让我们心底里感受到草原的热情好客,真的,太喜欢这里了,下次我会领着亲朋好友还会再来。

    本届那达慕前,主办方精心组织,发布了锡林郭勒盟关爱游客5项措施,精心设置了游客专用通道、专用停车场、专属宠粉包、专享座席、现场专游路线,努力提升广大游客的体验感。与此同时,推出系列趣味性十足活动比赛,真正让游客参与到本次那达慕活动之中。


    “沉浸式”感受那达慕盛会的魅力后,来自上海的小姑娘张涵忙了起来,她告诉记者,她正在各蒙古包盖章集好运。原来到锡林郭勒盟13个旗县市区的蒙古包串串门,再盖每个蒙古包都有独特的印章,集齐13个印章后,就可以抽奖兑换奖品。而且奖品也特别“吸睛”——特等奖是新能源汽车一辆、一等奖一匹骏马、二等奖是草原羊、三等奖是特色伴手礼,如果游客获奖后携带不方便,可以选择寄养或折现。

    2024-07-15
  • 湖南浏阳官渡镇开展防溺水宣传筑牢安全“防护网”

    随着气温持续攀升,青少年溺水风险也悄然增加。为全面守护辖区内青少年儿童生命安全,坚决遏制溺水事故发生,连日来,湖南浏阳市官渡镇多部门全力筑牢生命“安全堤”。

    “玩水是孩子的天性,防溺水工作要走得远,还得在疏堵结合上做文章。”该镇相关负责人表示。

    该镇积极挖掘社会资源,鼓励引导田螺庄园森林游泳池与大围山森林水世界向辖区内中小学生免费开放,让孩子们在享受夏日清凉同时,学习游泳技能与自救知识。

    该镇竹联村村民彭鸾说:“有专业教练和安全员守护,孩子在这里游泳,家长放心。”

    “游泳戏水夏日到,偷偷下水不得了。擅自结伴不能保,大人陪护不能少……”夜幕降临,一辆辆移动宣传车从各村缓缓驶过,宣传防溺水安全知识。

    该镇还通过悬挂横幅、播放广播、滚动电子屏、举办安全讲座等多种方式,全方位、多角度开展防溺水宣传教育活动。

    “放暑假前,学校还给我们发了《致家长的一封信》,里面的防溺水和防中暑知识,我都牢牢记在心里。”官渡中学学生小刘说。

    针对辖区水域分布广、管理难度大的特点,该镇通过冬泳协会成员组建一支防溺水义务巡防队,对全镇重点水域进行拉网式巡查,确保警示标识清晰、救援设施完备,并即时劝阻危险行为,还向周边群众普及防溺水安全知识。

    同时,该镇严格落实重点水域管理责任,选配巡查劝导员对辖区内危险水域实行“一日三巡”,在重点水域安装救生设备100余套,建立举报奖励机制,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防溺水工作,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家校联动的强大合力。


    该镇将继续紧抓防溺水工作不放松,坚决落实各项举措,为辖区内青少年儿童安全成长保驾护航。

    2024-07-12
  • 自治区出台意见支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

    8大类20条具体措施干货满满






    自治区出台意见支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


    “6月28日,自治区党委、政府正式印发《关于支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诚意十足、干货满满。”7月11日,在自治区政府新闻办召开的自治区支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新闻发布会上,自治区政府副秘书长张鹏介绍。

    长期以来,民营经济在稳定增长、促进创新、增加就业、改善民生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力军。自治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民营经济发展,《意见》的出台,是自治区党委、政府贯彻落实党中央“两个毫不动摇”要求的重大举措,是推动内蒙古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招,也是书写中国式现代化内蒙古新篇章的应有之义。

    《意见》有三个鲜明特点:一是务实管用。从解决实际问题“小切口”入手,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拿着就能用”的具体措施,不搞泛泛地“大而全”。二是适度超前。针对问题背后的缘由,以改革的思路提出创新性举措,有多项政策是首创之举。三是标本兼治。将实打实解决当前问题和实打实建立长效机制结合起来,既重“表”、更重“里”。

    《意见》提出以下8类20条具体措施:

    清理限制政策。围绕民营企业全周期各环节,系统清理阻碍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法规政策。与以往简单提出清理限制政策相比,进一步明确了“清理什么”,更加精准务实。

    优化办事流程。提出规范涉企行政审批程序、推动“高效办成一件事”、深化政务“增值服务”等举措。与以往做法相比,把政策着力点从“如何办理”转到“如何办成”。

    畅通融资渠道。提出加快补齐融资服务短板,首次提出设立不低于1亿元的融资风险分担资金,建立风险分担机制,这些含金量十足的政策广受企业好评。

    强化承诺兑现。提出规范兑现招商引资承诺,与以往不同的是,创新性提出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履行合法性审查,“解决老问题”的同时“防止产生新问题”。

    解决拖欠账款。率先针对解决无分歧账款、存量有分歧账款、新发现拖欠账款3类问题,分类提出具体措施。

    保护合法权益。提出推动涉案企业合规整改、规范涉企行政执法行为、加强民营企业合法权益保护等举措,创新提出对民营企业跨区域投资进行合法保护。

    支持科技创新。提出充分发挥民营企业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中的作用、加快推动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等措施。


    营造重商氛围。提出健全联系服务重点民营企业制度、支持民营企业引进高层次人才、推动涉企政策直达快享等改革措施,首次提出按照政府引进人才标准给予民营企业引进高层次人才同等待遇。

    2024-07-12
  • 32国驻华使节到我区参访

    7月10日,来自非洲、亚洲、欧洲、北美洲、南美洲、大洋洲32个国家的驻华使节到我区参访。

    参访团首先抵达乌兰察布市,在辉腾锡勒大草原观看了那达慕表演,领略了大草原优美的自然风光。在呼和浩特市,观看了乌兰牧骑演出,感受了内蒙古独特的文化魅力。

    “你们的服饰好漂亮啊!”走进乌兰察布高铁站,卡塔尔国驻华大使馆公使萨拉·萨达被迎宾人员的蒙古族服饰吸引了,她说:“来之前我查阅了相关资料,了解到内蒙古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鲜明的地域文化特点和丰富的内涵,这些都是我此行参访的重点。”

    “一望无际的大草原太美了,蓝天白云,鸟语花香,空气清新,温度适宜,真舒服!我要多拍一些照片,发给家人和朋友,还要把内蒙古保护生态环境的好经验好做法带回去。”刚到草原,印度尼西亚共和国驻华大使馆公使裴连杰的手机就忙了起来。

    “早听说内蒙古的羊肉好吃,今天品尝了果然不错!”在牧民的蒙古包里,巴布亚新几内亚驻华大使馆临时代办鲁本·伊诺拿起一块手把肉放进嘴里,他说:“特别喜欢这里的生活氛围,大家互相帮助、和睦共处,亲如一家。”


    据悉,在4天的时间里,参访团在乌兰察布市、呼和浩特市、鄂尔多斯市参观考察代表性经济社会文化发展项目,了解防沙治沙、新能源及光伏全产业链等项目的建设情况,以及内蒙古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特别是智慧农业、绿色经济、生态环境保护等领域的发展成果。

    2024-07-11
  • 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主线抓好民族地区党的建设工作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审古今之变、察时代之势,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重大原创性论断,强调这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2023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考察时深刻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也是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等,都要紧紧围绕、毫不偏离这条主线。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全面贯彻到民族地区党的建设中,是加强和完善党对民族工作的全面领导的必然要求,是全面提高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质量的重要抓手,也是书写中国式现代化内蒙古新篇章的坚强政治保证。

    ——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工作主线推进民族地区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所决定的,体现着我们党不变的初心和永恒的使命。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党自诞生之日起,就义无反顾地肩负起带领各族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确立为自己的初心使命。一百多年来,我们党始终秉承着中华民族先锋队属性,高举着中华民族大团结旗帜,代表着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带领各族人民一起奋斗、一起创造,把各族人民凝聚成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汇聚起全体中华儿女的力量,一起绘就了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辉煌奋斗史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同时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必须时刻牢记我们党是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使命的政治组织,牢牢把握我们党的中华民族先锋队属性,自觉担当新时代党的历史使命,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确保我们党始终成为时代先锋、民族脊梁,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不可摧、牢不可破的政治基石。

    ——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工作主线推进民族地区党的建设是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的时代要求,彰显着我们党的本质特征和最大优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回顾党的百年历程,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最大成就,就是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们党经过长期探索、反复比较,依据国情、顺应民意作出的正确抉择,是我们党的伟大创举。早在1936年,我们党就建立了第一个县级民族区域自治政权——陕甘宁省豫海县回民自治政府;抗日战争胜利后,我们党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主张,并于1947年在内蒙古建立了第一个省级民族区域自治地方,为其他少数民族地区治理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和模式,之后民族区域自治被写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和宪法,为各民族地区融入中华民族大家庭奠定了坚实的法治基础。正是在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的指引下,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面貌、民族关系面貌、中华民族整体面貌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事实雄辩地证明,民族区域自治作为党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一条基本经验不容置疑,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不容动摇,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的一大政治优势不容削弱。必须根植于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这个最本质特征和最大优势,将其作为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根本政治保证,做到统一和自治相结合、民族因素和区域因素相结合,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不断开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新局面。

    ——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工作主线推进民族地区党的建设是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证,蕴含着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应有之义和内在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民族工作能不能做好,最根本的一条是党的领导是不是坚强有力。纵观百年党史,在重大历史关头,我们党总是高瞻远瞩、审时度势,紧紧围绕中心工作,研究部署民族工作,完善民族政策,这已成为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不断发展前进的“密码”。历史和实践证明,中国共产党领导是民族工作成功的根本保证,正是因为有党的坚强领导,中国才能结束“人民五亿不团圆”的局面,形成“万方乐奏有于阗”的盛况;也正是因为有党的坚强领导,民族地区才能摆脱过去的一穷二白,实现今天的繁荣发展,这是被历史和实践证明颠扑不破的真理,也是中华民族各成员心向党、心向党中央的有力注解。我们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必须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民族地区抓好党的建设的基本要求,在党的政治建设上突出导向性、思想建设上突出时代性、组织建设上突出凝聚性、作风建设上突出人民性、纪律建设上突出约束性、制度建设上突出规范性,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彻到党的建设研究谋划、落实推进、考核评估等全过程,使每一个基层党组织都成为富裕一方、团结一方、安定一方的坚强战斗堡垒,每一名党员都成为维护团结稳定、促进共同富裕的一面旗帜。

    01、在党的政治建设上突出导向性,把旗帜鲜明讲政治摆在首位,确保各项工作始终朝着有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方向推进

    党的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决定党的建设方向和效果。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时期,我们党都高度重视党的政治建设,形成了讲政治的优良传统。内蒙古自治区成立前夕,各种政治力量在内蒙古地区展开角逐,其中不少夹杂着“内蒙古高度自治”、“内蒙古独立”、“内外蒙合并”等错误主张,就当时的情况来看,内蒙古确实走到了历史的十字路口。在决定前途命运的关键时刻,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了内蒙古自治运动,直接领导、指导、推动了内蒙古自治区的成立,粉碎了一些政治势力“向外跑”、“搞独立”的图谋。历史充分证明,坚强有力的政治领导,是我们这样一个多民族国家实现团结统一的充分保障。只要我们发挥好党的政治优势,在党的旗帜下团结成“一块坚硬的钢铁”,就没有任何人任何政治势力可以挑拨我们的民族关系。新时代新征程在民族地区落实好党的政治建设要求,最重要的就是要坚决听从党中央号令、服从党中央指挥,站在维护国家和民族根本利益的立场上,从政治上把握民族关系、看待民族问题、推进共同体建设。紧跟习近平总书记奋进新征程。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坚定自觉做“两个确立”的忠诚拥护者、“两个维护”的忠实践行者,深切感悟习近平总书记对内蒙古的深情厚爱,深刻领悟习近平总书记为内蒙古擘画的发展蓝图、制定的行动纲领,不折不扣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内蒙古的重要指示,坚持整体理解把握、一体贯彻落实、知行合一地抓好组织实施,始终做到心无旁骛听从习近平总书记的指挥号令、总书记指到哪里就排除万难打到哪里并夺取胜利。自觉在党和国家大局下审视和推进工作。胸怀“国之大者”,经常同党中央精神对标对表,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从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的要求出发,只要是党中央部署的、国家需要的就坚决做、马上办、抓到位,一切服从大局、服务大局、维护大局,用完成好“五大任务”的实际成效牢牢扛起维护国家生态安全、能源安全、粮食安全、产业安全、边疆安全的重大政治责任。有效防范民族领域重大政治风险隐患。全面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坚决把防范政治风险置于首位,严密防范、严厉打击敌对势力利用民族问题进行的渗透颠覆捣乱破坏活动,坚决守住意识形态阵地,积极稳妥处理涉民族因素的意识形态问题,阻断不同领域风险扩散转化通道,严防从其他领域向民族领域传导,严防民族领域一般问题演化为政治风险,决不在维护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固上掉以轻心、出现闪失。

    02、在党的思想建设上突出时代性,持续用党的创新理论凝心铸魂,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为各族人民的共同意志

    思想统一是政治统一、行动统一的基础。回顾党的奋斗历程,我们党之所以能够历经艰难困苦而不断发展壮大,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我们党始终重视思想建党、理论强党,使全党保持统一的思想、坚定的意志、协调的行动、强大的战斗力。内蒙古一直有着心向党、心向党中央、心向北京的光荣传统,一直有着爱国、忠诚、团结、担当的精神血脉。内蒙古各族人民深刻认识到,只要在党的创新理论科学指引下,始终听党的话、跟着党走,就能走上正确的路、光明的路、幸福的路。新时代新征程在民族地区落实好党的思想建设要求,最重要的就是着眼增强思想引领、强化理论武装,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传承好心向党、心向党中央的红色基因,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紧紧凝聚在党的思想旗帜之下,形成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强大合力。坚持不懈用党的创新理论凝心铸魂。持续巩固拓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成果,不断在以学铸魂、以学增智、以学正风、以学促干上下功夫,健全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党员、教育群众制度机制,既抓好党员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又抓好普通党员这个“绝大多数”,有效推动党员干部把党的创新理论转化为推进伟大事业的实践力量。持续深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完整、准确、全面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持续深入开展对“三个离不开”、“四个共同”、“四个与共”、“五个认同”、“五观”和“七个作模范”等理念和要求的宣传阐释,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作为党员教育、干部教育培训的基础性课程,常抓不懈、持续用力,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党员干部头脑中深深扎根、形成自觉。常态长效开展“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群众教育实践活动。区分不同层级、不同领域、不同群体,用好一本辅导书、一本发展账、一张惠民卡、一套学生思政讲义、一张现代化发展蓝图、一批红色文艺精品等载体,讲清楚“内蒙古地区是中国共产党最早建立党组织的民族地区,内蒙古自治区是在中共中央直接领导下建立的,内蒙古是在党中央的支持下发展起来的,内蒙古工作中出现的重大偏差都是党中央帮助纠正的,内蒙古新时代的发展成就是在习近平总书记亲切关怀和指引下取得的,内蒙古作为模范自治区模范就模范在听党的话上”这六句话的事实和道理,深植厚培忠诚维护、感恩奋进的情感之基和力量之源。

    03、在党的组织建设上突出凝聚性,把各方力量拧成一股绳,不断夯实民族团结、边疆安宁的社会基础

    党的力量来自组织,党的领导、党的全部工作要靠党的坚强组织体系去实现。我们党波澜壮阔的百年历史,就是一部不断加强组织建设的历史,经过一百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党员干部队伍不断发展壮大,党的组织体系不断发展完善,党的组织制度不断发展巩固,党始终高度重视基层组织这个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坚持强基固本、大抓基层,筑牢完成党的任务的战斗堡垒,畅通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的“最后一公里”,为我们党不断发展壮大、从胜利走向胜利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新时代新征程在民族地区落实好党的组织建设要求,最重要的就是坚持组织路线服务政治路线的基本定位,突出组织体系建设这个重点,大力培养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队伍,着力增强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发挥强大的组织动员力、行动力、战斗力,构建起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坚固长城。进一步建立健全组织体系和工作机制。推动各级党委加强对贯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主线的全面领导,加强各级党委办公厅(室)对各项工作贯彻主线的统筹协调,加强各级党委统战部门对民族工作贯彻主线的统筹协调,把全面贯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写入各部门各单位“三定”规定,写入各行业规章、社会组织章程和村规民约、市民公约,融入企业文化建设,构建起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组织体系,形成党委统一领导、政府依法管理、统战部门牵头协调、民族工作部门履职尽责、各部门通力合作、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格局。大力锻造过硬干部队伍。政治路线确定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坚持新时代好干部标准,注重在重大任务重大斗争一线考察识别干部,着力培养锻造一支维护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态度特别坚决、明辨大是大非立场特别清醒、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行动特别坚定、热爱各族群众感情特别真挚的民族地区干部队伍。高度重视、全面加强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建设,切实发挥好少数民族干部在做好民族工作中不可替代的作用。全力强化基层组织建设。牢固树立强基固本、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坚持党的一切工作到支部,全面加强各领域基层党组织建设,推进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推动基层党组织担负起组织群众、宣传群众、凝聚群众、服务群众的职责。全面补齐基层党组织领导基层治理的短板弱项,加大对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党员教育管理监督弱化等问题整治力度,推动各类资源配置向基层和基础工作领域倾斜,规范苏木乡镇、嘎查村两级组织运行,大力推进为基层减负赋能,切实把每个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带领各族群众致富、维护社会稳定、守卫祖国北疆的坚强战斗堡垒。

    04、在党的作风建设上突出人民性,切实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永远保持党同各族群众的血肉联系和鱼水深情

    党的作风关系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我们党领导革命、建设、改革取得胜利和成就的历程中都贯穿着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的实践,都把建设党的事业与建设良好的作风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从“苏区干部好作风”到“延安作风”打败“西安作风”,从提出“两个务必”到提出“执政党的党风问题是有关党的生死存亡的问题”,再到出台中央八项规定、纠治“四风”,进而发出“三个务必”的新号召,充分体现着百年大党独有的清醒与坚定。党的作风建设的核心问题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这在民族地区更有着特殊意义,如果作风出现问题,不仅严重影响党的形象,而且还往往会成为破坏民族团结、影响社会稳定的导火索。新时代新征程在民族地区落实好党的作风建设要求,最重要的就是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以尊重、理解、平等、包容的态度来对待各族群众,真正了解各族群众的所思所想、所愿所盼,作决策、干工作真正从各族群众的共同利益出发,切实以良好作风赢得各族群众的信任和拥护。切实提高群众工作能力。教育各级党员干部始终站稳人民立场,牢固树立人民至上理念,重在平时、重在交心、重在行动、重在基层,耐心细致地做好群众工作,注意工作方式方法,旗帜鲜明反对大汉族主义和狭隘民族主义,坚决惩治影响民族团结、伤害各民族感情的不良作风,最大限度地团结群众、依靠群众、发动群众。以钉钉子精神纠治“四风”。始终坚持严的基调、严的措施、严的氛围,突出常态长效深化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对“四风”问题紧盯不放、一抓到底,从严纠治享乐主义、奢靡之风,重拳纠治群众反映强烈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坚决纠治“三多三少三慢”问题,深入开展整治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专项行动,坚决纠治影响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实落地、影响高质量发展、加重基层负担、权力观扭曲政绩观错位等问题,推动良好作风化风成俗、成为习惯。激励干部担当作为。大力弘扬蒙古马精神和“三北精神”,把重实干、重实绩的导向更加鲜明地立起来,评选“担当作为好干部”并对符合条件的优先提拔使用,大力推进干部能上能下,落实好容错纠错机制,落实好“四下基层”制度,运用好信访代办制、“两代表一委员”等工作机制,引导广大干部把时间精力投入到为民服务和干事创业中,凝聚起务实重干的正能量,以好作风好形象进一步把内蒙古的正面形象立起来。

    05、在党的纪律建设上突出约束性,真正把纪律严起来、把规矩立起来,决不容许在贯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上打折扣、做选择、搞变通

    加强纪律建设是全面从严治党的治本之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要管党、从严治党,靠什么管、凭什么治?就要靠严明纪律。”回顾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什么时候党的纪律加强了,党和人民事业就发展顺利,什么时候党的纪律松弛了,党和人民的事业就遭遇挫折;没有铁的纪律,就没有党的团结统一,党的领导能力和执政能力就会大大削弱,就难以有效发挥领导核心作用。新时代新征程在民族地区落实好党的纪律建设要求,最重要的就是把纪律挺起来、立起来、严起来,把贯彻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作为一条重要的政治纪律、群众纪律、工作纪律,严格约束、强力推动各级干部在原则和立场问题上始终同党和人民同心同德,只要是有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工作就多做,只要是不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事情坚决不做。持续抓深抓实纪律规矩教育。以正在开展的党纪学习教育为契机,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学纪、知纪、明纪、守纪,切实搞清楚党的纪律是什么,弄明白能干什么、不能干什么,强化遵规守纪的高度自觉,把党规党纪刻印在心、内化为日用而不觉的言行准则。推动各级党组织和领导班子不断巩固旗帜鲜明讲政治、从严从紧抓纪律的氛围,以严的标准要求干部、以严的措施管理干部、以严的纪律约束干部,确保各级干部坚决落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各项要求,坚决同一切破坏民族团结的言行作斗争。着力加强民族领域全方位监督。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强化政治监督,把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贯彻落实情况纳入政治监督、巡视巡察、党建述职、评议考核等工作,以及年度民主生活会和组织生活会对照检查的重要内容,发挥好各类监督贯通协调工作机制作用,跟进监督、发现解决民族工作中的突出问题,确保具体落实中不跑偏、不走样。从严抓好纪律规矩执行。严格要求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在面对涉及民族工作的大是大非问题时,必须头脑清醒、立场坚定,决不能左右摇摆、人云亦云。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铁规矩、硬杠杠,在遵守和执行纪律上决不允许出现“中间地带”,旗帜鲜明地反对各种错误做法、模糊认识,严厉查处违反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的问题,对在贯彻落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中打折扣、做选择、搞变通的人和事,决不纵容姑息。

    06、在党的制度建设上突出规范性,不断完善法规和政策体系,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坚实制度支撑


    党的制度建设具有根本性、长期性、稳定性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整体推进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建设,先后颁布了一系列准则、条例和若干规定、办法、规则、细则,形成了覆盖全面、运行规范、执行有力的制度体系,党的制度建设“四梁八柱”日趋完善,为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巩固强化党的各项建设、纵深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提供了有力保障。新时代新征程在民族地区落实好党的制度建设要求,最重要的就是以完善党委领导民族工作的体制机制、推动各级党委(党组)落实民族工作主体责任为目标,进一步健全完善党内法规制度,增强党内法规权威性和执行力,保障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民族地区全面贯彻落实。加强制度规定内容设计。要以增进共同性为方向,在内容安排和制度设计上赋予以彰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义,以维护统一、反对分裂的意义,以改善民生、凝聚人心的意义,真正体现民族团结一家亲。提高制度规定制定质量。健全科学立规、民主立规工作机制,充分调研论证,广泛听取意见,着力强化起草、审核、审批各环节把关责任,逐条逐款研究政策措施是否符合党的民族工作最新理论和政策,是否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多搞“开门立规”,注重集思广益,健全党委办公部门同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机构、党委统战部门、民族工作部门的涉民族法规文件审核会商机制,遇有涉民族工作政策措施复杂问题,及时进行会商研判,确保各项政策措施符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要求。加强实践经验总结研究,对有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举措,适时转化为法规制度,以良法保稳定、促团结。强化制度规定贯彻执行。严格执行《中国共产党党内法规执行责任制规定(试行)》,抓住关键环节、关键条规、关键人,压实执规责任、抓好教育培训、强化宣传普及、严格监督问责,多措并举推动党内法规制度执行有力、落地见效,切实维护党内法规的严肃性和权威性,杜绝做选择、搞变通、打折扣的现象。严格制度规定落实情况监督检查,进一步拓宽监督渠道,经常性开展涉民族领域党内法规制度检查,综合运用巡视巡察、调研反馈等方式,认真监督每项制度的执行情况,对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开展专项整治,及时清查和纠正与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要求不相符或不一致的问题,严肃查处各种违规行为,让党内法规真正成为“带电的高压线”。

    2024-07-05
  • 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主线谱写美丽中国建设内蒙古新篇章

    我国辽阔而美丽的陆地和海洋国土,是中华民族繁衍生息的家园,是中华文明传承发展的根基,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空间载体。中华民族向来尊重自然、热爱自然,绵延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孕育着“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生态文化和生态智慧。历史上各民族很早就自觉根据耕地、山林川泽和水资源总量来安排自己的生产和生活,形成了传统的生态理念。汉族认为“要按照大自然规律活动,取之有时,用之有度”,藏族认为“一草一木皆有生命、天下万物彼此相连”,壮族认为“保土保水如保命,治水治土如治家”,蒙古族尊称草原是“大命”,回族主张以“仁爱之心爱护生物”,维吾尔族每家每户都乐于种植花果草木等。这些朴素观念不分民族地域,都强调要把天地人统一起来、把自然生态同人类文明联系起来,成为了中华民族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共同认知和精神财富。

    中国共产党在团结带领各族人民实现现代化的伟大征程中,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和谐共生的方式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着眼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逐步将保护环境确立为基本国策,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规划),各族人民共同面对污染与治理的问题,共同探索发展与保护的路径,为生态环境保护事业奠定了坚实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开展了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生态文明建设从理论到实践都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中华民族共同体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基础不断夯实。

    民族地区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最前线,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过程中责任重大。党中央采取一系列重大措施支持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民族地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制定出台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法规和政策性文件,谱写了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新篇章,为美丽中国建设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经过各族人民共同努力,我们的祖国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万里河山更加多姿多彩。中华民族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伟大实践,充分说明生态文明是各族人民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事业,每个人都是生态环境的保护者、建设者、受益者,没有哪个人是旁观者、局外人、批评家,谁也不能只说不做、置身事外,只有各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才能不断绘就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美丽中国新画卷。

    内蒙古地处祖国北部边疆,横跨“三北”,内连八省区、外接俄蒙,森林草原面积均居全国首位,水面、湿地面积位居全国前列,是我国北方面积最大、种类最全的生态功能区,同时也是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集中、危害严重的省区之一。内蒙古的生态状况如何,不仅关系到内蒙古各族群众生存和发展,也关系到华北、东北、西北乃至全国生态安全。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3次亲临内蒙古考察、连续5年参加全国人大内蒙古代表团审议并发表重要讲话,其中关注最多、论述最多、部署最多的就是生态文明建设,强调“把内蒙古建成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是立足全国发展大局确立的战略定位,也是内蒙古必须自觉担负起的重大责任”,强调“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是内蒙古必须牢记的‘国之大者’”。从“建成屏障”到“筑牢屏障”,从“重大责任”到“国之大者”,我们深切感受到内蒙古生态安全屏障在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空间和全局要素保障中的重要地位愈加凸显。

    近年来,自治区党委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把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作为“五大任务”之首,制定出台《关于建设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的实施方案》,推动出台《内蒙古自治区建设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促进条例》等一揽子法规和政策文件,带领全区各族群众守望相助、感恩奋进,坚持不懈保生态、治污染、促转型,草原植被盖度和森林覆盖率实现“双提高”,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实现“双减少”,生态惠民和绿色富民取得“双成效”,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日益牢固。但也要看到,内蒙古国家重点生态功能旗县(市、区)占全区总面积的76%,数量占全国的5.3%;生态保护红线占全区总面积的50.46%,为全国生态保护红线面积占比第二大省份。同时,内蒙古山水林田湖草沙冰雪自然要素齐全、风光煤电油气等自然资源富集,是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国家重要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在处理好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重点攻坚和协同治理、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外部约束和内生动力、“双碳”承诺和自主行动重大关系中,因素多、难度高、挑战大,绝不是一个地区就能完成的事,必须以更高站位、更宽视野、更大力度来谋划和推进新征程内蒙古生态文明建设。

    2023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考察时,立足全国发展大局、结合民族地区实际,首次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这一重大论断,为我们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赋予了使命任务、提供了路径方法、指明了前进方向。在新时代继续保持模范自治区的崇高荣誉,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必须把这条主线有形有感有效贯彻到内蒙古生态文明建设的全过程和各方面,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建设美丽中国、共同创造美好生活,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01、共筑自然生态屏障

    在国家建设黄河重点生态区、东北森林带、北方防沙带等重大工程中,内蒙古都承担着重要任务,我们必须站在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战略高度,抓住重点、攻坚难点,全力办好党中央关心、事关生态安全屏障建设全局的大事要事,不断厚植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绿色根基。

    守护好大草原大森林。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保护草原、森林是内蒙古生态系统保护的首要任务。我们要继续坚持让广袤草原“带薪休假”、在兴安林海“挂斧停锯”,全面落实基本草原保护、草畜平衡、禁牧休牧、天然林保护与修复等制度,有效解决超载过牧问题,促进草原休养生息,加快退化草原森林治理,强化大兴安岭、阴山山脉、贺兰山山脉等山区天然林保护,提高黄河、嫩江、西辽河等流域天然林植被覆盖度,持续发挥好草原和森林对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基础性战略性作用,为全国人民打造超级“碳库”和纯净“氧吧”,让美丽大草原、北方大森林成为祖国北疆最亮眼的绿色。

    打好三大标志性战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深入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事关我国生态安全、事关强国建设、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崇高事业。内蒙古是我国治理荒漠化的主战场、防御沙尘暴的主防线,“三北”工程攻坚战三大标志性战役的主战场有“两个半”在内蒙古。我们必须胸怀“国之大者”,带领各族群众拿出“大会战”的气魄,聚合各方力量共同奏响“大合唱”,扎实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深入实施防沙治沙和风电光伏一体化工程,集中力量打好黄河“几字弯”攻坚战、科尔沁和浑善达克沙地歼灭战、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确保如期完成“三北”工程攻坚战各项任务,把北疆绿色长城构筑得更加功能完备、牢不可破。

    保护好中华民族母亲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保护黄河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千秋大计。黄河流经内蒙古843公里、占黄河全长近六分之一,流域面积占黄河流域总面积近五分之一。我们必须牢固树立“同饮一江水,民族一家亲”理念,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工作统一起来,因地制宜、分类施策,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统筹谋划,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加快推进黄河内蒙古段河道治理工程、十大孔兑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保障黄河长治久安。全力促进全流域高质量发展,改善人民群众生活,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让黄河成为造福各族人民的幸福河。

    建设美丽中国先行区。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我们贯彻新发展理念,统筹好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的关系,努力探索出一条符合战略定位、体现内蒙古特色,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国务院关于推动内蒙古高质量发展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的意见》明确提出,支持内蒙古建设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内蒙古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工作主线建设美丽中国先行区,对于民族地区实现经济社会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构筑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具有重要借鉴意义。要在目前13个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10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的基础上,继续发挥地方首创精神、开展先行先试,加快构建集草原、森林、河流、湖泊、湿地、沙漠、沙地于一体的全域生态安全格局,率先探索资源型地区绿色发展高地,大力推动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积极探索生态文明建设协同发展保护新路径,努力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革举措和示范样板,为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贡献更多内蒙古智慧和经验。

    02、共建生态文明制度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我区考察时深刻指出,内蒙古生态文明建设的出路主要有两条,一条是继续组织实施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一条是积极探索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我们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期望嘱托,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工作主线,深入推进机制改革和制度创新,加快建立健全更加系统完备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

    完善制度体系。健全主体功能区制度、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制度和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严格落实生态保护红线制度,构建多维度立体化执法监管体系,守护好中华民族生态建设的“生命线”和增进各族群众绿色生态福祉的“幸福线”。完善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建立生态保护补偿制度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健全资源环境要素市场化配置体系,加快跨区域、跨流域生态补偿制度探索与研究,推动国家森林资源价值核算、草地生态系统生产总值试算和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权委托代理机制试点工作,让保护者、贡献者得到实惠,激发全社会共同呵护生态环境的内生动力。在制定生态文明建设法规规章和重大生态环境保护政策措施时,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前置审核条件,各级发展规划、城市规划部门要强化对生态环保领域各类规划和重大工程项目贯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审核把关。

    强化责任监管。编制完善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深化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制度,对不顾生态环境盲目决策、造成严重后果的严格问责、终身追责,建立健全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工作主线的生态文明建设科学评价体系,推动领导干部积极主动地谋求增加生态资产、减少环境负债。深入落实河湖长制、林长制,加快完善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工作主线的目标责任体系。优化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机制和方法,将贯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主线纳入生态环保督察工作。严格落实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让破坏生态环境者付出代价。用好用足自治区党委监督贯通协调平台,强化生态环境领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监督,形成多部门共同监督合力,维护好各族群众的生态权益。

    鼓励多元参与。完善社会参与机制,大力推进生态环境领域决策咨询制度、社会听证制度,建立生态环境信息公开和公众监督、举报反馈机制,引导各族群众从“要我参与”向“我要参与”转变,增强公众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充分发挥“两代表一委员”、群团组织在生态文明建设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作用,及时反映、积极回应人民群众所想、所盼、所急,在制定生态环保政策时充分保障群众权益、在落实政策时解决好群众问题。充分发挥政府、企业、社会团体、公众等各类主体作用,一体推进制度集成、机制创新,建立健全环境治理的企业责任体系、全民行动体系、市场体系、信用体系、法规政策体系,不断提升生态环境治理法治化水平,激发全社会共建共治的积极性主动性。

    03、共创绿色低碳生活

    生态环境问题归根到底是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把绿色低碳发展作为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治本之策,加快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我们要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立足内蒙古资源禀赋和发展条件,推进高水平保护、高品质环境、高质量发展良性互动,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让各族群众享受绿色低碳的美好生活。

    大力推进产业生态化。全面落实生态环境分区管控要求,实施清单管理、分类处置、动态监管,坚决遏制高污染项目盲目上马,坚决摒弃以牺牲生态环境换取一时一地经济增长的短视做法,坚决不干为了“仨瓜俩枣”损害长远利益、吃祖宗饭砸子孙碗的事情,让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全力发展以绿色低碳为鲜明特征的新质生产力,推进产业数字化、智能化同绿色化深度融合,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绿色环保产业、现代服务业,推进传统产业工艺、技术、装备升级,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开展碳达峰碳中和先行先试,坚持先立后破,以更大力度发展新能源,全力打造国家新能源与先进高载能产业融合发展集聚区,重点控制煤炭等化石能源消费,积极探索林草湿碳汇价值实现路径和“碳普惠”等公众参与机制,努力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协调统一。

    大力推进生态产业化。全力打通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通道,科学发展草产业、林下经济、特色种养殖等生态农牧业,加快培育森林康养、冰雪旅游、大漠观光等生态文化旅游业,全力推动光伏治沙和“板下”经济融合发展等沙产业,持续推进“生态内蒙古、绿色好味道”区域公用品牌创建,培育大量生态产品走向市场,让生态优势源源不断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各族群众致富优势。大力推行以工代赈、以奖代补、先建后补等做法,建立完善“党支部+企业+合作社+基地+农牧户”利益联结机制,把各族群众有效组织起来、动员起来,在共建生态产业中共享生态红利。

    大力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深入实施全面节约战略,引导各族群众树立“节约就是增长、就是发展”的观念,持续推进“五个大起底”专项行动,全面盘活各种闲置浪费、低质低效的资源要素,推进全民节能、节水、节地、节材、节粮,培育壮大固废循环利用产业,加快构建粉煤灰、煤矸石等大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和退役动力电池、光伏组件、风电机组叶片等新兴产业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努力实现资源利用效益最大化。积极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发展绿色旅游、鼓励绿色出行,推进“光盘行动”,制止餐饮浪费,提升垃圾分类管理水平,实现城市居民小区垃圾分类全覆盖,深化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商场等示范创建,让绿色低碳生活方式成风化俗。

    04、共享生态民生福祉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生态环境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也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当前,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已经成为社会主要矛盾的重要方面,各族群众热切期盼加快提高生态环境质量。这就要求我们把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作为民生优先领域,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全力推进污染防治攻坚。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以更高标准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把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的势头保持好发展好。强化大气污染源头控制与末端治理的协同,大力推进呼包鄂、乌海及周边地区等重点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扎实推进清洁取暖改造,守护好美丽蓝天。坚持水环境、水资源、水生态共治共管,高质量推进“一湖两海”及察汗淖尔等重点湖泊治理,守护好乌梁素海这颗“塞外明珠”,努力促进“人水和谐”。扎实推进全域土壤生态环境风险防控,针对不同污染源分类施策,有力防治农业面源污染,从源头上保障土壤安全,让各族群众共享天蓝、地绿、水清的美好家园。

    全力解决群众身边问题。聚焦生态环境领域群众急难愁盼问题,集中力量补齐生态环境领域基础设施短板。实施环境污染专项治理行动,集中整治城市居民餐饮油烟、恶臭、黑臭水体、噪声污染等“家门口”的问题。实施城镇供热温暖工程,加大老旧小区供暖管网等改造升级,集中解决好群众反映强烈的供暖问题,让温暖工程真正温暖人心。全力推动农村牧区人居环境整治,扎实推进农村牧区厕所革命,持续完善农村牧区生活垃圾收运处置、粪污无害化处理、生活污水处理体系,不断增强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全力建设美丽城乡家园。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以绿色低碳、环境优美、生态宜居、安全健康、智慧高效为导向,加快绿色建筑、绿色交通、无废城市建设,有序推进城市更新,创建更加完善的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互嵌式发展示范社区,在新时代美丽城市建设中更好促进各族群众广泛交往交流交融。坚持以农牧民为主体,让农牧民广泛参与到美丽乡村规划、决策、建设、监督等各环节全过程,一村一策、因地制宜探索乡村发展新路径,注重加强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和乡村风貌引导,让各族群众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在美丽家园中共享自然之美、生命之美、生活之美。

    05、共育生态文化体系

    生态文化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有生力量,抓生态文明建设,既要靠物质、也要靠精神。习近平总书记鲜明提出,要加快建立健全以生态价值观念为准则的生态文化体系。我们要把生态文化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和重要支撑,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坚实的精神和文化基础。

    以生态文化培育文明理念。深入学习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办好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内蒙古论坛,让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各族群众中入脑入心入行。大力培育弘扬生态文明主流价值观,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和资源,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加快形成全民生态自觉。在毛乌素、库布其、科尔沁、浑善达克等防沙治沙主战场、生态治理主战区命名一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通过沉浸式、体验式、互动式教学,让“三个离不开”、“四个共同”、“四个与共”、“五个认同”、“五观”和“七个作模范”等理念深入人心。结合常态化开展“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群众教育实践活动,把国家对我区草原、森林实施补奖政策等惠民账讲清楚,促进各族群众人心归聚、精神相依。

    以生态文化凝聚精神力量。积极培育弘扬生态文化,加强“大地文心·内蒙古生态文学创作基地”建设,推出一批生态文学、生态影视精品力作,讲好内蒙古生态文明故事,形成各民族人心凝聚、团结奋进的强大精神纽带。持续推动红色文化和草原文化、农耕文化、黄河文化、长城文化融合发展,打造以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守望相助、共同弘扬蒙古马精神和“三北精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基本内容的北疆文化品牌,办好“文润北疆”内蒙古生态文学周、“文字中的亮丽北疆”内蒙古生态文学作品展等活动,促进生态文化繁荣发展,为全面推进美丽内蒙古建设注入强大精神力量。

    以生态文化营造良好氛围。要丰富传播内容、拓展传播渠道,面向各族群众尤其是青少年,持续开展全国生态日、六五环境日等主题宣传和生态文明教育“六进”等活动,充分利用博物馆、展览馆、科教馆等,大力宣传美丽中国建设生动实践。要集中宣传美丽内蒙古建设的经验做法、突出成效、先进典型,大力宣介“磴口模式”“库布其模式”等享誉世界的治沙经验,大力宣传“时代楷模”苏和、“最美自然守护者”董鸿儒、“中华环境奖”获得者殷玉珍、“七一勋章”获得者廷·巴特尔等英雄模范事迹,大力弘扬一代又一代治沙人艰苦奋斗、无私奉献、锲而不舍、久久为功的“三北精神”,不断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民族生态文明建设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在全社会营造共建生态文明的良好氛围。

    06、共谋生态合作道路

    生态文明建设关乎人类未来,建设绿色家园是人类的共同梦想。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紧跟时代、放眼世界,承担大国责任、展现大国担当,为推动共建全球环境治理体系、建设清洁美丽世界作出了中国贡献。从内蒙古来讲,我们也要主动融入和服务新发展格局,深化区域合作、拓展国际合作,同舟共济、共同努力,在生态文明建设开放合作中作出内蒙古贡献。

    全面深化区域协作。内蒙古生态功能辐射全国众多省份,要主动强化与兄弟省区市的协调发展、协同发展、共同发展,促进各民族和睦相处、亲如一家。要聚焦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在实施西部大开发、东北全面振兴、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全面加强与毗邻区域和沿黄省区在新能源产业、清洁走廊通道、天然气管道、水权交易等方面的合作建设。要主动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深化拓展京蒙协作,在绿色低碳产业、绿色农畜产品交易、绿电保供等方面创新合作模式。要全面加强生态环境共保联治、水污染治理、防沙治沙等领域协作,强化与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加强与吉林省、黑龙江省嫩江流域保护协作,加大毛乌素沙地、腾格里沙漠、浑善达克—科尔沁沙地南缘等区域联防联治。要探索拓展碳汇交易,加强与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东北三省等区域互惠合作。要积极推动各级政府、部门、高校、科研院所、公益组织、企业个人等跨区域广泛开展生态领域交流互动,在共同参与、共同保护、共同修复中彰显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凝聚力和感召力。

    大力拓展国际合作。内蒙古是我国向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要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跨境生态环境保护及荒漠化防治合作,加强同蒙古国、日本、韩国等在沙尘暴防治领域的合作,支持蒙古国实施“种植十亿棵树”计划,共同应对沙尘灾害天气。积极参与共建绿色丝绸之路,深化与俄蒙等国绿色低碳务实合作,支持二连浩特等地与蒙古国毗邻地区试点开展风光项目等合作。鼓励内蒙古优势企业走出去,通过多种方式开展生态绿色低碳领域国际合作。探索通过外事渠道开展生态领域合作对话和信息共享,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同世界各国人民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全力办好库布其国际沙漠论坛,积极对外宣介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讲好中国生态文明故事,助力生态文明中国理念、中国方案、中国行动走向世界。

    07、共守生态安全防线

    生态环境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积极有效应对各种风险挑战,保障我们赖以生存发展的自然环境和条件不受威胁和破坏。内蒙古作为生态安全和安全稳定的“双屏障”,更要把生态环境安全摆在突出位置,切实防范化解可能由生态领域扩散蔓延的各类风险隐患,坚决守好守牢祖国“北大门”、首都“护城河”。

    守牢生态领域底线。坚持预防为主,提升生态安全监测预警、应急应对和处置能力,形成全域联动、立体高效的生态安全防护体系。强化危险废物、尾矿库、化学品、持久性污染物等环境隐患排查,着力防范化解重特大生态安全风险。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加大生物安全管理力度,强化入境动植物检验检疫,防止外来物种侵害。全力防范化解森林草原火灾重大风险,加强气候风险管理和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增强水资源、陆地生态系统、农牧业、城市与人居环境等重点领域有效应对气候变化不利影响和风险的能力,保障各族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守牢政治领域底线。坚持把防范化解生态环境领域重大风险作为重要政治责任,增强守土有责的政治意识和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强化日常监管和源头治理,依法妥善处置生态环境领域案事件,坚持是什么问题就按什么问题处置,严密防范、坚决打击境内外敌对势力借生态环保问题搞渗透破坏活动,坚决防止生态问题向民族领域、向政治领域传导转化。加强生态环境领域舆论工作,积极回应和解决各族群众反映集中的生态环境问题,依法加强对互联网涉生态环境领域类问题的管理,坚决抵制敌对势力的恶意攻击抹黑,在网络空间形成有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正能量、好声音。


    守牢社会领域底线。严格落实生态环境领域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重要考量,有效控制重大政策、重大项目等实施过程中可能产生的社会稳定风险。扎实开展生态环境领域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群策群力、群防群治,推动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充分发挥信访代办制和信访代办员解决环境领域信访问题作用,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主线作为重要职责,全力打通服务各族群众的“最后一米”,不断夯实和谐稳定的社会基础。

    2024-07-05

  • 首 页  上一页   2 3 4 5 6 7 8 9 10 11  下一页    尾 页  

    版权声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5 8629 6259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1696号 蒙ICP备16001043号-5